2021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 第二章第2节2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第2章 第2节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课堂素能探究
一 温度影响平衡移动
• 问题探究: • 1.对一定条件下的化学平衡状态: • (1)若改变物质的浓度,化学平衡是否一定发生移动? • (2)若改变体系的温度呢? • 2.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平衡体系,升高温度的瞬间v(正)、 v(逆)如何改变?v(正)、v(逆)的大小关系如何?
探究提示: 1.(1)改变物质的浓度,化学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如 H2(g)+ I2(g) 2HI(g),其他条件不变,把容器体积缩小,各物质的浓度均增大, 但平衡不移动。 (2)若改变温度,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2.v(正)、v(逆)均增大,且 v(正)<v(逆)。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二节 化学平衡
第4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探究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的规律。
2.了解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
实质,并进一步探讨对化学平衡的 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
影响,从而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 影响,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中的应用。
小,v(吸)增大。
()
• (2)合成氨反应需要使用催化剂,说明催化剂可以促进×该
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所以也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使用催化剂的原因。
•
(× )
(3)C(s)+CO2(g) 2CO(g) Δ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
反应速率 v(CO2)和 CO2 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 )
2.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
3.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典 理)形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型图像,学会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
题方法。
新课情境呈现 课前素能奠基 课堂素能探究 名师博客呈现 课堂达标验收 夯基提能作业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中在原子核内,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就叫做质量数。
[板书]一、原子结构(一)、质量数定义:符号:A计算式: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应用:用质量数表示某种原子[思考]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科学探究]:1、填写下表,总结A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质子数+中子数(A)相对原子质量F 10 18.998Na 12 22.990Al 14 26.982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2、原子形成离子之后构成原子的微粒哪些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质量数呢?[总结和比较]和中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
[随堂练习]:1、完成表格1符号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电子数12 12 12 A:质量数Z:质子数N:中子数带点微粒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的计算20 40 182、完成表2元素符号原子符号核电荷数中子数电子数1 0 11 1 11 2 16 6 66 8 6 [过渡]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表2中。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就各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板书](二)、核素和同位素核素:同位素:[思考与交流]:元素、核素、同位素的不同和联系。
在周期表中收入了112种元素,是不是就只有112种原子呢?2、Cl元素有两种天然同位素、。
⑴在形成的Cl2分子中,会有种不同的分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⑵从原子的组成看,原子的质量数均为整数,但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却是35.5,这是为什么?[回答]同位素有的是天然存在的,而且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各种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课程
样运转。
(空心球)5、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
6.电子云模型:现代物质结构学说【投影】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4.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提问】两千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个物体一直分割下去,将会怎样?能不能找到一种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 ------ 原子结构【复习回顾】什么是原子、分子、元素?【回答】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一、原子结构1、原子核的构成【投影】原子结构示意图【讲解】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提问】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怎样?【回答】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板书】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讲解】原子核半径小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
(如同大型体育场与蚂蚊)。
但原子核虽小,但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教案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2.族: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提问】有那位同学知道到目前位置人类已发现了多少种元素?【回答】112种,【投影】元素周期表。
【讲解】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100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性质不同,有的性质活泼,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2章第2节 氯及其化合物(第2课时) 学案
第2节 氯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学习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Cl 2的原理和实验装置。
2.掌握Cl -的检验方法。
1.氯气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 2)时,把浓盐酸与软锰矿混合在一起加热,发现有黄绿色气体生成,反应为4HCl(浓)+MnO 2=====△MnCl 2+Cl 2↑+2H 2O 。
(2)实验室制取氯气是采用固体和液体混合加热制气体的装置,主要有气体发生装置、净化除杂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
(3)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
(4)净化方法: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 ,再用浓H 2SO 4除去水蒸气。
(5)尾气吸收:用强碱溶液(如NaOH 溶液)吸收。
(7)装置图2.Cl -的检验方法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加热盛有二氧化锰、浓盐酸的烧瓶,瓶内充满黄绿色气体()(2)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3)实验室制取干燥、纯净的氯气,可依次通过浓硫酸、饱和食盐水()(4)检验Cl-时,要加稀硝酸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5)用NaOH溶液吸收Cl2时,Cl2在反应中只作氧化剂()[答案](1)√(2)√(3)×(4)√(5)×2.下列关于实验室用MnO2制取Cl2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MnO2与浓盐酸共热B.缓慢加热反应C.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l2D.多余氯气常用较浓的碱液吸收[解析]Cl2的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 C3.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并利用产物进行后续实验,请填写下列空白:(1)写出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反应中,HCl 充当的是________(填“氧化剂”或“还原剂”)。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化学元素的周期性——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特点。
2. 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特性与周期性规律之间的关系。
4.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元素周期性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必修二教材第二章部分。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如若有实验内容,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实验结果、化学元素周期表等相关图像。
4. 教学辅助工具:如黑板、白板等。
教学步骤: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化学元素周期表,并引导学生观察周期表的构成,并简要说明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2. 提问:学生认为为什么元素周期表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请师生一同探讨。
教学主体:3. 讲解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包括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4. 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周期表的相关性质变化趋势,并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
5.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帮助他们理解和分析各种元素性质与周期规律之间的关系。
6.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例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7. 设计有关元素周期性的实验,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例如,观察不同周期表位置上元素的化学性质差异等。
8. 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研究和探索更多有关周期性的问题,鼓励思考和讨论。
课堂小结:9.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和元素特性的关系。
10. 鼓励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对周期性规律的理解。
作业布置:11. 布置有关元素周期性的练习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以解题过程和答案形式提交。
教学反思:12.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计划。
教案撰写者:教案专家姓名。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教案:第二章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2)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形成吸热和放热的概念;(2)通过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化,体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知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正确的能量观;(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体现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建议本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回顾旧知,本节教学内容之一是从微观化学键的角度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式,因此在进行新授课要回顾化学键的内容,例如可以通过几个相关习题的联系。
(2)做好演示实验,本节教学内容之二是从实验的角度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
(3)把握教学内容深浅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例如进行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关系时,不要涉及反应热的概念及计算;进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时,对中和热不要涉及中和热实验的测定。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央视国际消息,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
200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6.8亿吨标准煤。
2021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节第2课时氨和铵盐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2课时氨和铵盐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结合真实情境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氨气的主要性质及制备,认识氨气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铵盐的主要性质,认识铵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氨气及铵盐的性质及转化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1.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能依据实际条件并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的方法提出解决合理施用氮肥的措施,逐步形成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的观念2.能主动关心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氮肥的合理施用等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新课情景呈现氨是氮肥工业和硝酸工业的重要原料。
化学氮肥主要包括铵态氮肥主要成分为NH+4、硝态氮肥主要成分为NO-3和有机态氮肥——尿素[CO NH22]。
氮元素是植物体内氨基酸和蛋白质必需的组成元素,也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之一,因此施用氮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并能提高作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让我们走进教材,学习氨和铵盐。
课前素能奠基新知预习一、氨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特性__无色__气体气味__小于__空气__极易__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__700__体积的氨气易液化2.化学性质(1)实验探究:实验装置操作打开止水夹,并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将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现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__形成红色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____产生大量白烟__结论__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____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白色晶体__(2)氨气的性质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__制硝酸__的基础。
(3)氨水的性质二、铵盐1.用途与物理性质(1)用途:农业上常用作化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等。
(2)物理性质:颜色溶解性状态白色__易溶于__水晶体2.化学性质(1)铵盐的化学性质易错提醒:并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如硝酸铵。
(2)实验探究实验装置铵盐溶液NH4Cl溶液NH4NO3溶液(NH4)2SO4溶液现象__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试纸变蓝__结论__铵盐与强碱反应生成氨气__,离子方程式为__NH+4+OH-═══△NH3↑+H2O__应用①__检验铵根离子的存在__②__制取氨__三、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预习自测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向某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蓝,则原溶液中一定无NH+4。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一、教案的详细内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学问传授与实力培育点)七、教学方法(要依据学生实际,注意引导自学,注意启发思维)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打算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一、教具(或称教具打算,说明协助教学手段运用的工具)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二、高一化学必修二其次章内容其次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其次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整合提升三、高一化学必修二其次章教案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化工作者,经常须要打算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必修二其次章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化学必修二其次章教案1——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热能》是高一化学必修二其次章的第一节。
学问与技能: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阅历中也有丰富的感性相识。
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学问之后,从本质上相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觉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索的实力。
2、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试验。
情感看法价值观:1、通过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和情感。
2、培育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看法。
本节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改变,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改变观。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本章概况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
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
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
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
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2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整体设计从容说课一、教学分析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
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教科书通过对[实验21]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SO与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
然后,通过四组酸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实质是 24的书写,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最后通过[实验22]总结出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没有介绍非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则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
本节内容主要特点是重视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以及对初中学过的中和反应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建议1.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是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教学时,在让学生了解电解质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酸、碱、盐的电离情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做好演示实验,把实验和学生讨论密切结合起来。
本节实验是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本质的最好途径。
例如,通过[实验21]、[实验22]进行讨论,可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第2节2
第二章化学反响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能源的分类1、按取得方式:①一次能源---- 流水、风力、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②二次能源:电力、蒸汽等。
2、按能源结构:①常规能源---- 石油、煤、天然气、水力等;②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等。
物质发生化学反响时,常常伴随有发光、发热等能量的变化,这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那么,化学能是否可以转化为电能呢?如果能,又是怎样转化为电能的呢?§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一、火电〔间接转变〕1、我国目前发电总量构成:火电----81.2% 水电----17.6% 其他----1.2% 〔今后水电和其他发电量会逐步增加〕2、火力发电原理: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使水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3、火力发电流程:〔学生答复〕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4、火力发电缺点:①转换环节多;②发电效率低;③能源浪费多;④环境污染严重等。
5、燃烧的氧化复原反响本质:〔学生答复〕氧化剂与复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重新组合,伴随有能量变化。
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二、原电池〔直接转化〕1、实验操作实验装置图实验现象结论①把锌片插入锌片上有气泡产生Zn+H2SO4=ZnSO4+H稀硫酸2↑②把铜片插入铜片无变化铜片与稀硫酸不反稀硫酸应③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不断溶解----------后插入稀硫酸④把锌片和铜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外电路中有电流通片用导线连接片不断溶解过后插入稀硫酸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并在锌片和铜片之间连接电流计〔或发光二极管〕⑤用干电池判-------电流方向是从铜片断电流方向及流向锌片〔即电子正、负极从锌片流向铜片〕,铜片是正极,锌片是负极2、根据以上实验④现象,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3.掌握常见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方法。
4.了解化学平衡与速率的关系。
5.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粒度、表面积等。
2. 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反应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和生成物产生的物质的量比。
•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测定气体体积法: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测定色法:如臭氧分解反应。
•测定质量法:如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4. 化学平衡与速率的关系•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关系。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及表达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掌握常见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方法。
2.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与速率的关系。
•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实验器材。
2.学生带好化学实验报告本和写字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1.导入: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兴趣,通过引入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
2.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定义:化学反应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讲解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物质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生成速率。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物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温度:提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
•催化剂:加入适量催化剂可以显著提高反应速率。
•粒度和表面积:增大粒度或表面积,反应速率增大。
4.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和概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与实验测定1.复习:对上节课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和回顾。
2.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引入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和生成物产生的物质的量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反响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教育进程】【引进新课】
动力的分类
1、按取得办法:①一次动力----流水、风力、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②二次动力:电力、蒸汽等。
2、按动力结构:①惯例动力----石油、煤、天然气、水力等;②新动力----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等。
物质产生化学反响时,常常随同有发光、发热等能量的改变,这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那么,化学能是否能够转化为电能呢?如果能,又是怎样转化为电能的呢?
§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一、火电(直接改变)
1、我国现在发电总量构成:火电----81.2% 水电----17.6% 其他----1.2%(往后水电和其他发电量会逐渐添加)
2、火力发电原理:经过化石燃料焚烧,使化学能改变为热能,加热使水汽化为蒸汽以推进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3、火力发电流程:(学生答复)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4、火力发电缺陷:①转化环节多;②发电功率低;③动力糟蹋多;④环境污染严峻等。
5、焚烧的氧化复原反响实质:(学生答复)氧化剂与复原剂之间产生电子搬运,引起化学键重新组合,随同有能量改变。
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二、原电池(直接转化)
1、
试验操作试验设备图试验现
象
定论
①把锌片刺进稀硫酸锌片上
有气泡
产生
Zn+H2SO4=ZnSO4+H2↑
②把铜片刺进稀硫酸
铜片无改变
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响
③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衔接后刺进稀硫酸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不断溶解 ----------
④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衔接后刺进稀硫酸并在锌片和铜片之间衔接电流计(或发光二极管)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不断溶解 电流计指针产生偏转 外电路中有电流经过 ⑤用干电池判别电流方向及正、负极
-------
电流方向是从铜片流向锌片(即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铜片是正极,锌片是负极
2、依据以上试验④现象,提出以下问题,师生一起讨论。
问题
定论及解说(写化学方程式) 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 氢离子从铜片取得电子,被复原成氢气 锌片质量有无改变? 锌被氧化成锌离子进入溶液,故质量削减 溶液内氢离子浓度有无改变? 氢离子浓度减小 锌片和铜片各为什么电极,为什么? 铜片是正极,锌片是负极
南北极各产生什么反响?
负极(Zn ):Zn ― 2e -= Zn 2+ (氧化反响)
正极(Cu ):2H + + 2e -= H2↑(复原反响)
总的反响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怎样写?
Zn + H2SO4 = ZnSO4 + H2↑ Zn + 2H + = Zn 2++ H2↑
从能量改变的观念剖析是什么设备?
把化学能直接改变为电能的设备
3、【比照试验探求】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比照探求试验操作试验设备图试验现象定论
①把锌片和碳棒用导线衔接后刺进稀硫酸并在中心衔接电流计(或发光二极管)碳棒上有气
泡,电流表
指针产生偏
转。
Zn―C(稀H2SO4)
可组成原电池
②把铜片和碳棒用导线衔接后刺进稀硫酸并在中心衔接电流计无现象Cu―C(稀H2SO4)
不行组成原电池
③把锌片和铁片用导线衔接后刺进稀硫酸并在中心衔接电流计铁片上有气
泡,电流表
指针产生偏
转。
Zn―Fe(稀
H2SO4)可组成原
电池
④把锌片和铁片用导线衔接后刺进乙醇并在中心衔接电流计(或发光二极管)无现象Zn―Fe(乙醇)不
行组成原电池
⑤把锌片和锌片用导线衔接后刺进稀硫酸并在中心衔接电流计锌片上均有
气泡,电流
表指针不产
生偏转。
Zn―Zn(稀
H2SO4)不行组成
原电池
⑥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衔接后刺进一个西红柿并在中心衔接电流计电流表指针
产生偏转。
Zn―Cu(西红柿)
可组成原电池
⑦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衔接后刺进两个西红柿并在中心衔接电无现象Zn-Cu(两个西红
柿没构成闭合回
路),不行组成原
流计电池
经过以上试验探求、诱思探求、比照试验探求,得出以下定论:
一、原电池界说——把化学能直接改变为电能的设备。
二、原电池构成条件——“一液南北极三连”
1.两种活动性不同的资料(金属—金属、金属—
非金属导体、金属—金属氧化物)作电极,
负极——较生动金属,正极——较不生动金属(非金属
导体、金属氧化物);
2、两个电极均刺进电解质溶液中;
3、南北极相连构成闭合电路。
三、原电池反响原理——较生动金属(负极)失电子,产生
氧化
反响,电子从负极流出,经过外电路电子流向正极,
正极上产生复原反响得电子。
(电极判别)
电极反响:负极(Zn):Zn ― 2e- = Zn2+(氧化反响)正极(Cu):2H+ + 2e-= H2↑(复原反响)
电池反响:Zn + H2SO4 = ZnSO4 + H2↑
Zn + 2H+ = Zn2++ H2↑
一般来说,凡能自发进行的氧化复原反响均能够规划成原电池。
(加深形象,促进智能开展)
1、下列设备中能产生电流的有___1、3、5、8、______
2、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衔接后刺进硫酸中,锌片( A、D )
A、产生氧化反响
B、产生复原反响
C、为正极
D、为负极
3、某金属能跟稀盐酸效果放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
电池时,锌为负极,该金属为( B )
A、MgB、FeC、AlD、Cu
4、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刺进浓硝酸,另一组
刺进氢氧化钠溶液中,别离构成原电池。
则在这两个原电池中,正极别离为( A )
A、铝片、铜片B、铜片、铝片C、铝片、铝片D、
铜片、铜片
【科学探求】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求
学生分组试验
比照试验
使学生学会操控试验条件的办法
锌片、铜片、碳棒、铁片、稀硫酸、乙醇、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导线、西红柿、电流计
1.安排学生自己规划比照试验;
2.辅导学生规划表格,收拾试验信息并解说;
3.活动总结、报告。
表一试验现象解说或写化学方程式
稀硫酸锌片(Zn)
碳棒(C)
稀硫酸铜片(Cu)
碳棒(C)
电流计
表二试验现象解说或写化学方程式
稀硫酸锌片(Zn)
铁片(Fe)
乙醇锌片(Zn)
铁片(Fe)
电流计
表三试验现象解说或写化学方程式
稀硫酸锌片(Zn)
锌片(Zn)
稀硫酸锌片(Zn)
铁片(Fe)
电流计
表四试验现象解说或写化学方程式插在一个西红柿中锌片(Zn)
铜片(Cu)
插在两个西红柿中锌片(Zn)
铜片(Cu)
电流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