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开 课 教 案(原子的结构)
高中化学人教版 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原子结构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1.1.3 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本节从介绍原子的诞生,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入手,首先介绍能层、能级的概念,在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电子的跃迁和光谱分析;然后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书写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根据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等概念,进一步介绍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并介绍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泡利原理、洪特规则和能量最低原理2、掌握1~36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教学难点:1~36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新课引入]只有1个最外层电子的碱金属原子光谱为什么会在光谱里呈现双线?为什么只有1个最外层电子的银原子在外加电场里加速飞行通过一个不对称磁场时会分成两束?归根结底,为什么一个原子轨道里能容纳两个电子?[过渡]原子光谱、构造原理都无法解释上述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本节可的学习。
[讲解]量子力学告诉我们:ns能级各有一个轨道,np能级各有3个轨道,nd能级各有5个轨道,nf能级各有7个轨道。
每个能级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ns、np、nd、nf……分别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2x1、2x3、2x5、2x7……,由此可知,每个轨道里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这2个电子容纳在同一原子轨道,也就意味着它们的空间运动状态相同。
为什么一个轨道允许容纳两个电子?[板书]1、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状态相反。
[讲解]没有泡利原理,复杂的原子光谱无法得到解释,以光谱为事实的构建原理也无法建立。
[过渡]依据泡利原理,每个轨道里最多容纳的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可以表示同一原子轨道内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的定义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电子排布图):表示电子排布的一种图式。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掌握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理解和应用原子核化学反应原理;4.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原子核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师生互动:老师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由原子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提示,如空气、水、铅笔等。
2.温故知新:复习一些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等。
并师生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节:探究原子结构1.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是否是最小的粒子?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做出回答。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间的反应,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存在。
例如:用锌粉和盐酸反应,制备氢气,解释原子之间的互相转化;用铁丝在火焰中加热,观察其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铁原子通过热能转化为离子。
3.引出结论:向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出结论: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构成了一切物质。
第三节:原子的组成和性质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卢瑟福的金箔实验,引出原子核的概念。
通过展示引出放射性元素的概念,并师生互动,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2.原子核的组成:通过PPT和图示讲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3.原子的性质:讲解原子的质量、电量、稳定性等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性质对于元素的特性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第四节:原子核化学反应1.引出核化学反应:通过讲解阿尔法衰变、贝塔衰变等核反应,引出核反应的概念。
2.放射性元素的应用:通过展示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如医学诊断、食品杀菌等,让学生理解核反应的实际应用。
3.引导思考:第五节:拓展应用1.探讨原子核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原子核实验进行分析。
例如: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子速度分布定律实验。
2.知识回顾:通过练习题、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巩固所学内容。
原子构成教案模板(共6篇)
原子构成教案模板(共6篇)第1篇:原子的构成教案A原子的构成教案A【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思考讨论的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点评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和国际形势入手,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到兴奋,探究之欲油然而生。
以讨论探究问题入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一、新课导入[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启导⒈原子的构成[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点拨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
积极性,增大学生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的参与面,暴露了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引导探究]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问题促思]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学生的原始思维。
教师的点拨及时,使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误差,学生惊讶,求知的欲望高涨,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氛[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
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观看,倾听,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结合国际形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
(板书本节课的课题)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倾听,了解历史上“实心球模型”的建立。
了解历史上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电子的发现摧毁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倾听,了解了历史上“枣糕(西瓜)模型”:通过汤姆森发现电子,并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
点,并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们也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开始进一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述】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
【提出问题】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记录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
【播放实验的视频】观看视频,交流观察到的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三、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准备:图片、分子、原子模型、课件。
五、课型 :任务驱动式六、授时间及班级: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课时1[引入新课] 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板书]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过渡] 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 一、原子的构成[学生活动] 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下列讨论题: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问题1的答案]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所以说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思考]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答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人教版 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1.1.2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本节从介绍原子的诞生,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入手,首先介绍能层、能级的概念,在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电子的跃迁和光谱分析;然后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书写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根据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等概念,进一步介绍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并介绍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教学难点:电子排布式原子轨道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同一能层有不同的能级,同时研究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这节课研究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构造原理。
[板书]三、构造原理[投影]构造原理:[讲]构造原理是以光谱学事实为基础,从氢开始,随核电荷数递增,新增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
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在能级上的排布顺序:电子最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级上,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
[板书]1.构造原理:(1)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2)构造原理规律: ns (n-2)f (n-1)d np。
[过渡]按照构造原理,元素核电荷数每递增一个,同时增加一个核电荷和核外电子,就得到一个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电子填满一个能级,就开始填入下一个能级,由此构建了元素周期系中各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从氢到碳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如下:1s1→1s2→1s22s1→1s22s2→1s22s22p1→1s22s22p2[板书]2.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式是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标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的式子Al原子电子排布式[学生活动]1.书写下列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H C O Na Mg Al Si P S Cl K Ca Mn Fe Co Ni Cu Zn[展示]1.H 1s1 C 1s22s22p2 O 1s22s22p4Na 1s22s22p63s1 Mg 1s22s22p63s2 Al 1s22s22p63s23p1Si 1s22s22p63s23p2 P 1s22s22p63s23p3 S 1s22s22p63s23p4Cl 1s22s22p63s23p5 K 1s22s22p63s23p64s1 Ca 1s22s22p63s23p64s2Mn 1s22s22p63s23p63d54s2 Fe 1s22s22p63s23p63d664s2 Co 1s22s22p63s23p63d74s2Ni 1s22s22p63s23p63d84s2 Cu 1s22s22p63s23p63d104s1 Zn 1s22s22p63s23p63d104s22.阅读课本表1-1,总结电子排布式的书写原则[讲解]电子排布式的书写原则(1)按照构造原理将电子依次填充到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中[学生回顾]各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1)相同能层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 ns<np<nd<nf(2)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 1s<2s<3s<4s;2p<3p<4p; 3d<4d(3) 不同层不同能级可由下面的公式得出: ns<(n-2)f<(n-1)d<np (n为能层序数)[学生活动]观察K、Ca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发现有什么规律?[讲解]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备考原子形成的初步科学知识,并使学生懂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控形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3.介绍核外电子轨域的初步科学知识,能画出来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5.并使学生重新认识物质的结构同意物质的性质.〖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课时精心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回答同学们,我这儿存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关上,恳请大家讲出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可以相同呢?〖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举例说明.[鼓励学生根据前面研习过的科学知识去展开分析,如H2与F2在热暗处就能够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快速反应分解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UX21LI2467E;再例如稀有气体等等……]〖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然则其究竟,必须掀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为重新认识原子的'结构.〖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回答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识.恳请大家讲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哪些?它们怎样形成原子的?〖思考〖结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形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搞高速运动.〖板书一、原子结构〖思索恳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科学知识,融合下表中,去认识一下形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形成原子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拎1个单位正电荷不显电性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相对质量①1/(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1.0071.008备注①就是所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税金的数值.(学生总结)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探究我这儿存有一把铁锁,(挥舞铁锁)碰触它与否可以存有窒息的感觉?〖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思索原子内部微粒电性〖结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过渡阶段从原子的结构我们所述,原子核拎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同意于核内质子数〖思考如果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可以得到什么关系?〖结论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过渡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回答谁能够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乙提问:如果假设原子就是一座巨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等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过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投影展现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非常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进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等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须要辆载重4 t的卡车去载运.〖过渡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 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思索恳请同学们融合所学科学知识,思索以下问题:〖投影练习粒子符号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用 X则表示为①O818②Al1427③Ar1822④ClCl⑤HH(学生总结)通过思考练习可总结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可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教学目标】1.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学习,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态度。
2.通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分析,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通过“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的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4.通过举例,认识原子不仅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通过PPT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再现科学家认识原子构成的发展过程,了解原子是由居于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培养学生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α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
【评价设计】1.由于本节课堂容量较大,课堂教学进程的推进既是对已知的评价又是对新知的引导。
2.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言以及表情以肯定、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每个环节的后面都有课堂检测,评价目标的达成情况。
课堂检测1评价目标1的达成;课堂检测2评价目标2的达成;课堂检测3评价目标3的达成;课堂检测1评价目标4的达成。
【教学用具】上课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布置作业】如果你是氧原子中的一个电子,请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描述: “我在原子大家庭中的所见所闻”1.描述出原子核、质子、中子的特点。
《原子的结构》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知识,也为下面离子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活动
布置学生活动:根据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猜想氯化钠形成的微观过程,并分小组表演出来。
各小组积极讨论,制定方案。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讲解
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失去一个电子就可以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氯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易得到一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两种原子刚好一拍即合,结合在一起,就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带上了电荷,不再表示原子,这种新的粒子就是离子。根据离子所带电荷性质不同,可以把离子分为带正电的阳离子和带负电的阴离子。
倾听、思考、理解。
讲解
离子符号的写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的带电情况,先标数字,再标正负。当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
学生倾听,感悟。
学生活动
书写氧离子、氟离子、镁离子、铝离子、钙离子的符号。
学生练习。
检验学生对离子符号的书写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计算一个氧原子大约是一个氢原子质量的多少倍。
学生倾听、记录。
让学生会应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
学生活动
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mkg,另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k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学生计算。
检验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学生活动
出示一些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整数值,让学生寻找规律。
学生很容易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倾听,理解。
让学生明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讲解
相对原子质量使用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3、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我发现:(①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通过展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资料查阅,主动发现原子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互动交流中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环节二原子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揭秘(指向目标2)【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资料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9年费米带领一群科学家发射中子以分裂原子,意味着核时代的到来。
此后人人谈核色变,直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核裂变才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质子、中子【生】查阅课本得知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粒子种类电性质子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单位负电荷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观察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还发现了什么?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③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④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活动设计意图化学课堂除了实验探究能力,还需要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用理性分析看待问题。
环节三原子质量的表示(指向目标3)展示碳原子、氧原子、铁原子原子质量的测定值发现: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相对原子质量(Ar)=标准碳原子质量(Kg)*1/12(要求:不需要自己计算,但要会查eg:C、Fe、O)注: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而不是“千克”、“克”等。
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原子的结构-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钠
11
12
硫
16
16
氮
7
14
课后反思:
备注(修改意见):
科目:化学设计人:陈伟审核: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理解其涵义;
2.知道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质子数及中子数的关系,会查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重难点:பைடு நூலகம்
1.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意义;
2.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及中子数的关系
教学资源:多媒体
活动二:找出相对原子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1. 请你比较表3—2中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得到什么结论?
2.找规律,完成空格处的数据
原子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氧
8
8
16
碳
6
6
12
钠
12
11
23
铁
26
30
你找到的规律是
活动三:查阅课本P62页表3-4,获知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3、巩固拓展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其单位是“g”;
B.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可以比较两个原子实际质量的大小;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D.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大约等于核内质子数加上核外电子数
2.已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若该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 ,则该硫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关于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东城朝晖学校――潘振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5)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
(6)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由回忆旧知识引入课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又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 回顾:1.什么是分子? ? 2.什么是原子?认真听题;思考并回过渡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答。
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
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猜想:原子不能分。
培养学生善于想教师活动形可能是什么样的?教师点评,肯定学生。
那原子是否像同学们想像的那样呢?阅读课本53页“原子的构成”这一部分的内容。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2)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怎样?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了吗?教师讲解:对,确实是这样。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发挥想象说: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
附:达标检测题
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 如右图是某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它的核内有12个质子
B.它属于非金属元素
C它有3个电子层
D.它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
2.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
A.B.C.D.
3.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是( )
4.下列粒子中,最外电子层不是稳定结构的是()
A.氖原子
B.氯原子
C.钠离子
D.硫离子
5.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由时,第二层电子数是第一层与第三层电子数之和,则该元素属于()
A.金属元素
B.非金属元素
C.稀有气体元素
D.不能确定
二、离子
1.关于钠离子和钠原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它们的电子层数不同
C.Na比Na+少一个电子
D.Na+的最外层是稳定结构
2.Ca2+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是()
A.钙原子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B.钙原子有2个电子层
C.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D.2个钙离子
3. 朝核问题引发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
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三、相对原子质量
1、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
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则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115
B、66
C、49
D、164
2.某原子获得2个电子后,发生改变的是( )
A.核电荷数 B.电子层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明显增加
3.已知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1,原子核内有15个质子,则磷原子的核内有个中子,核外有个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