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后期词浅析

合集下载

李清照前后两期词赏析

李清照前后两期词赏析

李清照前后两期词赏析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女词人。

她生活在北宋和南宋相交的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

李清照前期词的基调是缠绵清丽的,靖康之难后,词在感情上转向凄苦悲冷。

一、前期作品《醉花阴》赏析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词牌名。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它写了女词人自己在重阳节的感触。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与丈夫各处一地,重阳节到,更加深了内心的寂寞,引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

上阕着重写在室内的感受。

首句写天气不好,天空布满“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挨,只好待在屋里独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真是百无聊赖!“佳节”句点明时令是重阳。

古人对重阳节(九月九日)是十分重视的,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清照在此点出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怎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的“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

接着写时令转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

“半夜凉初透”,看来不只是写时令,更是写孤独愁闷的心情。

下阕着重写室外独自把酒赏菊的愁情。

“东篱”句是回过头来写这天“黄昏后”,强打起精神来“东篱把酒”。

古时,把酒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李清照当时虽无这个兴致,但也总要应个景吧,再说白天已经在屋里闷坐了一天,傍晚也该出来散散心了。

重阳是菊花盛开的时节,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袖花香。

然而,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那日夜思念的远人啊。

“有暗香盈袖”是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莫道”句是写自己心中愁情万斛,只得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风格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风格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风格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71岁。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以下我选取了她前后期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词,通过赏析来领略其不同时期的词的不同风格。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内容提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她被誉为“婉约之宗”,现在存词近50首,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没有什么创新。

但她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少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对丈夫的思念。

南渡后,国破家亡,多年惨淡经营所积存的金石书画也毁于一旦,接二连三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此词风突变。

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她的词都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

她的词擅长白描,在用事、构思、炼字酌句上都有独立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是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词作家,所以她的词别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点;相同点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光芒。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化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的词①,既沿袭了婉约派的传统,又兼取豪放派之长,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一、前后期词风的不同点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与她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从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1、贵族少女天真快乐的生活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散文家和学者,母亲王氏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这种学术空气很浓的家庭里受到极好的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文学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词生动地描写了贵族少女无忧无虑的游乐生活和惜花饮酒的闲情雅趣,基调开朗、乐观,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爱情的渴望。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期和后期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前期作品风格细腻婉转,后期作品风格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时代的动荡,个人生活经历的改变,使得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史称“靖康之变”。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浪漫欢乐,因此词作内容多表现自己的个人生活,词风活泼清新、细腻婉转,后期词作因丈夫的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1、李清照南渡前的个人生活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年间。

她的父母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她的成长受家庭影响较大,良好的文学创作基础也由此奠定。

少女时代的她生活得无忧无虑,于是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由此形成。

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为夫妻,期间,她与丈夫共研金石书画,一度生活幸福美好。

2、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

南渡前,李清照过着美好欢乐的生活,偶尔的“愁”也只是强说的“闲愁”,所以她前期词风多为:清新自然,细腻婉转,色调明快。

前期词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赞颂自然青春;二是惜春和伤春;三是对爱情的自我独白。

(1)赞颂自然青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约写作于李清照十六岁时,当时她刚来汴京不久。

词里,她回忆昔日游玩溪亭的情景:天色将晚,在溪亭尽情游玩喝酒,直到沉醉不醒,于是也就忘了回家。

以至于后来玩得尽兴了,酒也醒了,天色也已晚,匆忙返回。

不经意,竟又把小船划进藕花丛中,迷了路。

焦急彷徨之际,惊动了滩边的沙鸥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透过词作,一位天真浪漫的少女出外游玩的画面跃然于纸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少女时代的那种无忧无虑、快乐和自由。

(2)伤春情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比较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比较

秋雁 梧桐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种“淡”字表白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 惨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下阕】
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惊旳 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旳少女旳复杂情感, 十分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整首词风格明快,节
奏轻松,活生生旳刻画了 一种活泼害羞,情窦初开 旳少女形象。李清照旳词 就是这么,把握人物旳心 理活动如此精确,勾勒人 物形象是那样旳生动,以 致呈现给一千数年后旳今 日旳我们面前,依然是那 么旳栩栩如生,感觉距离 还是那么旳近,好像就是 在昨天发生旳一切故事。

词人描写在残秋旳所见所闻所感 来充分展示她所处旳冷清悲凉旳环 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旳巨 大悲痛旳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 悲凉愁苦旳心绪)
直接抒情旳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借事抒情等
淡酒
找出词中旳 主要意象
黄花
晚风 细雨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难过,却是 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浅谈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浅谈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浅谈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李清照,一位著名的女性诗人,出生于宋朝末期。

她主要创作于南宋,以其独特的诗
风而闻名,因此又称为“宋派诗体”。

该诗风具有流畅、活泼、洒脱、气韵悠扬的特点,
抒情思路以并重对仗著称。

并且她的前期诗歌更多地抒发空灵浪漫的情怀,后期诗歌则多
以抒情的表达更加深入。

李清照的前期诗作主要体现了自我表达的情怀,以及浪漫歌颂的语言风格。

她追求心
灵的自由,主张社会规范之外的自由行为,描述脱离现实世界,在理想世界里任心所欲,
强调情怀、内心的展现。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表达的痴缠的思恋几乎可以感
受其不舍的心境。

李清照的后期诗作逐渐表达深沉的感情,表达出整个生活当中的眼泪和欢乐,强调追
求爱情的真实性,表现的是一种沉重的感受。

它将情感和现实生活深深结合起来,描述出
弥留之情及小情小致的抒情效果。

如《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把感情世界与现实世
界紧密地结合起来,完美地表现出思念、深情、牵挂的情愫。

和前期诗作相比,李清照的后期诗作更加抒情,表达的深情更甚,意境也更加沉重。

她借助比喻的手法,力求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从而在诗歌中营造出一种凝重、醉
人的感受。

《声声慢》以一种凄惨悲凉并又叹息不已的语调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思念情绪,
表达出无情家国和可遇不可求的爱情之间的矛盾。

总之,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表现了有着巨大变化的文体特点,也一直影响着现当今
中国文学发展。

在语言上,抒情型的语言更能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全面展示她的诗歌成就,给后世的文字创作带来灵感。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分析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分析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分析李清照前后期诗词分析李清照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风别具特色,“易安体”词风给后人留下了独特的印象。

前后期词风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点。

前期词风悠闲风雅,后期词风悲怆婉约。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她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她让很多文坛“英雄汉”黯然失色!不愧是女中豪杰,词坛传奇。

她的词与她的人生密切相关。

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

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爽朗明快,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即使是表达离愁和相思之苦的词中也透出夫妻恩爱,两情相悦的幸福之感。

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苍凉凄楚的,多表现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

下面就李清照的家庭生活、时代背景以及她的部分词作来探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创作风格的异同。

一.上阕——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李清照出身名门,家庭环境对她起了很正面的影响。

父亲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做过太学禄,太学正,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惟其如此,李清照少了许多女子固有的礼教束缚,活泼开朗,有大方优雅的气质。

这期间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活泼清新,语意隽秀,抒写了生离之愁、暂别之愁、个人之愁,有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

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体现了其独有的价值。

以《如梦令》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

这里没有丝毫的造作和粉饰,作者捕捉了闺阁生活中一次荡舟的活动,形象地描绘出塑造了一个天真无邪,娇态可人的纯真少女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

在封建礼教十分森严的宋朝,一个闺中女子酒醉晚归,可视为有伤风化,大逆不道,深闺中的女子多是纤弱,没有自由,而词人并非这样。

浅谈李清照的词作风格

浅谈李清照的词作风格

浅谈李清照的词作风格摘要李清照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作风格自然清新,后期词作风格哀婉沉重。

对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词作风格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李清照南渡前后词作风格目录引言 (1)一李清照前期的词作风格 (1)1.1歌颂大自然和青春年华 (1)1.2伤春惜春 (2)1.3对爱情的向往表白 (2)二李清照后期的词作风格 (3)2.1思念故乡怀念祖国 (3)2.2感叹自己身世 (4)2.3感伤国破家亡,人民疾苦 (4)结论 (5)参考文献 (5)引言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在屈指可数的女作家行列中,她是一位佼佼者,她的诗词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后人的好评,特别是她的词,达到了婉约派的高峰,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她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卒年不详,大约活了七十多岁,李清照才情极高,在宋代刊有《漱玉词》,现已失传,今辑录所得词仅七十余首。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安的南宋初年,生活从优裕走向苦难。

因此,她的词作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指的是: 公元1126 年的“靖康之变”,即是指靖康年间金朝灭亡北宋的历史事件。

李清照南渡前生活一度非常美好,她所关注的是一些关于自然青春爱情方面的话题,词作的风格是清新自然委婉细腻,后期因为丈夫的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凄婉哀痛忧虑深沉。

一李清照前期的词作风格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是靖康之变,南渡之前,她过着美好快乐的生活,只是偶尔有那么一点“闲愁”,所关注的是自然,青春和爱情。

因此她前期词的风格多为: 自然清新,色调明朗,细腻委婉。

前期词作内容都是欢快无忧的,充满着情趣的。

她的前期词共有三类: 一类是歌颂大自然和青春年华; 一类是伤春惜春; 一类是对爱情的向往表白。

1.1歌颂大自然和青春年华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很关注大自然和青春年华,从她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前期词作的风格是清新自然的。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前期生活幸福美满、思想积极向上,主要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闺中的生活,表现了她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与丈夫别离时的愁闷心情。

作品题材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游玩、饮酒、赏花闺情之类,具有流丽明快、沉婉自然的风格特色。

南渡后,面对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倍感身世的凄凉,李清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她把自己的人生遭遇之感抒发在作品里,风格突变,词风变得沉郁悲苦,平易忧愁。

不难看出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精美雅洁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丰富深刻的内含,使宋代词坛放射出奇异的光环。

词是宋代最为值得骄傲的样式。

词中的主人公多是红粉佳人,但其作者绝大部分都是男性,述说女性的幽怀多少让人感受不太真切。

而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则彻底打破了这一现状。

她以自己独特的情感历程,写下了“别是一家”的词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生活颇为坎坷。

既享受过甜蜜生活的幸福,也饱经苦难的折磨。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抒发自我情感的新形象,一般认为,她的词可以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期,前后期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不同风格特色。

因为她“能够直抒胸,写真情实感”。

所以只要把握住李清照的情感变化,自然就能比较她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一、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清丽深婉。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指她在少女、少妇的一段时间,作品多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闺情词,词风清丽深婉。

(一)、“鹭”,自然流畅的画面童年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济南,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才,“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童荣并称为“宋代后四学士”。

李清照后来的词所表现出来的婉约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受苏轼词风的影响。

当然,更直接的是受父亲熏陶。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臣的孙女,也善文。

父母双方的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缪先生因此称“易安承父母两系之遗传,灵襟秀气,超越恒流。

李清照前后期词浅析

李清照前后期词浅析

李清照前后期词浅析摘要:宋词的繁荣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作为分界线,她前期词和后期词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词主要反映她少女、少妇时的生活,有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抒发自己壮志理想的。

在艺术上大胆独创、不落樊篱;后期词主要是抒发她国破家亡的的不幸际遇以及悼亡的情感,间接反映了黎民百姓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当亡国奴的苦痛,风格婉约纤细,深情缠绵,善于借景抒情,工于使用叠声字,具有很高的艺术手法。

清照的词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关键词:李清照;易安词;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中国向称诗歌的王国,在很大程度上,如果说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伟大成就的标志的话,那么,宋词的繁荣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在诗国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

才华横溢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在少年时代,便已侧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北宋中叶(公元1084年),原籍山东济南,是宋代南渡前后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她出身于仕宦家庭,家中经济比较富裕,又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她的父亲是曾为苏轼所赏识的李格非,这是一位苦心工于文章的文学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同样“工文章”。

清照从小就受父母良好的文化教养与熏陶。

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婚后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她与明诚才学相当,志同道合,他们常常一起或鉴赏金石、整理古籍著作,或写诗填词,切磋才艺。

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结下深厚的夫妻情谊。

但这对伉俪相得的夫妻常有离时,爱得愈深,别时愈痛,即使短时分手,也会给女词人心中罩上一层阴霾,只身一人度日,愁云永日不开。

北宋末年,金统治者占领了北宋王朝,统治了北方广大地区,造成了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严重分裂。

在这种形势下,清照的生活也随即发生了很大变化。

国破家亡,离乡南渡,珍藏被焚,中年丧夫,一连串的打击使她直接接触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把个人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从而她的词中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切以及沦陷后怅然失意的心情便成了这一时期作品的主题。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差异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差异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差异摘要: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在南渡前后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她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闺中的生活及情趣,词风活泼明快,清新自然。

而南渡后,生活的苦难及社会的变化,是指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词风趋于消极,哀愁苦痛。

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这样说,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绘人生变化、展现心灵路径的伟著,从她的词作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生活和思想上的巨大转折,从她的词作中,我们逐渐推断出生活和爱情的双重悲剧是造成李清照词风前后迥异的客观原因,那个风云不定的动乱年代必然会改变作者的词风。

关键词:婉约派语言风格意象题材艺术表现形式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出生于宋代,自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还是词,被誉为婉约正宗,她的词被称为“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其独树一帜的“易安体”,从宋代文坛流传至今。

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

李清照的词作和她丰富跌宕的生平遭遇是分不开的。

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困苦流离。

传统上对李清照词的研究,都以赵宋南渡为界(1127年)分为前后两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词风格的演变。

前期,李清照的词一般描写的是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语言欢快自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可见当时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后期,她遭遇国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受尽人间残酷的折磨,词风由婉约趋于含蓄深沉或贴激情豪迈,词的内容多为家国之痛、身世之幽。

其悲凉凄苦的感情基调,是那个时代现状实情的艺术体现。

寻着诗人南渡前后不同思想境界的行走轨迹,我们能逐步感受到李清照的词风由清丽婉约到沉郁激昂的变化过程。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内容与风格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内容与风格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内容与风格李清照:中国宋代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在南渡前后词风变化很大:1、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及情趣,词风活泼明快、清新自然;2、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由婉约趋于含蓄深沉又贴激情豪迈,作品变成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情调低沉。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

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

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

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

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分析我们在赏析诗词时,经常要提到“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结合诗人本身的遭遇以及具体的创作背景来理解有关诗词的内容。

因为,诗词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形式,它必定也是来源于现实的,它所表达的情感也必定是作者在现世界中的生活的具体投射。

故而,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于更好的理解诗人,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也正是想从这一角度,来对李清照的有关词作作进一步的赏析。

关键词:李清照词知人论世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很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

南渡前,生活安逸幸福。

其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

而南渡后,国破家亡,丈夫离世更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故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苍凉凄楚的。

前期词的主要内容及风格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使她幼年即通文墨,加上聪慧颖悟,才华过人,这些都为她后来从事词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清照在二十岁左右与山东诸城的一个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俩有着共同的趣味和爱好,精神生活十分和谐,使她沉醉在一种无尚的幸福里。

她这一时期除了偶尔因为丈夫外出而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寂寞外,生活是平静而美好的。

这就是她前期作品创作的生活基础,也是她后期作品所时时追忆的实际内容。

A.出嫁前a.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芽的爱情。

词的上片写玩秋千的精神状态。

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整个上片都是写人的神态,唯此以雨写景.然而也同时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它以精湛的笔墨描绘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明大白的去见的微妙心理.然而最后她还是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看他几眼。

b.如梦令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V1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V1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V1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不仅有着诗情画意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变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一、情感表达的变化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以情感的抒发为主,表现出的情感较为单纯,从中也能够感受到她年少时的热情与浪漫。

例如《如梦令》,其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与“试问闲愁都几许,不归十日心两忙”等句子中,透露出了年少时的轻狂与忧愁。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情感表达更趋复杂,通常是情感的交织与矛盾,反映了她的人生经历和成长。

例如《声声慢》,其中“深院静,小窗深掩,人去音还在。

偏宜秋色起于南楼”等句子,显现了李清照深情与无奈的心境。

二、意境描写的变化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中,意境多以清新优美为主,展现出她灵秀的文学天分。

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却多以丰富的想象与象征意义为特点。

如《一剪梅》中以一剪梅为意象,抒发出李清照对于生命短暂的感概,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担忧。

因此,相较于前期的清新和稚嫩,后期的词作更显她深邃的思考。

三、艺术手法的变化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也体现在艺术手法上。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语言简洁,转折自然,韵味深长,具有唯美与柔韧的艺术风格。

例如《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其中“巴山夜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雨蒙蒙的心境,饱含意境。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则变得工于心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更能表现出主题和情感。

如《声声慢》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其中“杨柳堆烟”、“玉勒雕鞍”等都是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让词作呈现出浓烈的画面感。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较清新、浪漫,而后期词作则较深邃、复杂。

在艺术手法运用以及意境描写上也有明显差异。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一、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清丽深婉。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指她在少女、少妇的一段时间,作品多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闺情词,词风清丽深婉。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如梦令》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水。

水光水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怨王孙》但李清照毕竟是封建社会的妇女,只能被束缚在寂寞的深闺之中,虽有杰出的才学却无法施展,无非是荡荡秋千、赏花饮酒、游玩、“斗草”(《浣溪沙》)之类的少女乐事。

这便给她带来说不出的幽怀,以花草的眷恋衬托自己的闲愁。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二、“黄花”清丽深婉的画面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恩爱,情投意合。

在艺术上他们也找到共同点,都喜欢收集赏玩金石文物,但他们也有短暂的别离,这无疑深深触动了李清照细腻入微的情感。

对丈夫的钟情,使此时的她像微风中瑟瑟怜人的“黄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她无所顾忌地大胆吐露自己的真挚爱情,相思之情成为词的主旋律。

词风明显受这种生活和情感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但这并没有改变前期的整体风格,恰恰相反,是前期词风趋于成熟的表现。

由于少女时期的自然流畅发展为清丽深婉,写出了不少爱情名篇,《醉花阴》就是其中之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反映了词人在重阳节的离愁心情。

这样好的节日,更能衬托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

开头句用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面对香炉的缕缕轻烟,半夜里凉气透人的枕头纱厨,更是愁上添愁,比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重阳节这天,词人浓厚的愁思无法消除,只得独自久坐在“东篱”下饮酒,一直喝到傍晚时分,希望借酒消愁,然而酒不解愁愁更愁。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对比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对比

一半天堂一半地狱的艺术世界——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对比李清照的词,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词多为少女的快乐之词,表现生活的快乐,表达少女的烂漫情怀和向往爱情。

也多为少妇的幽怨之词,表达闺中寂寞的情绪,与丈夫离别之愁。

后期词多为表达自己的流落他乡,故国之思以及孤独寂寞的境遇和心情。

本文以《点绛唇·蹴罢秋千》和《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为例,浅析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对比。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写春日的清晨,在花园中,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索还在悠悠地晃动。

年轻的女子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

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

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少女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

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昵人无邪。

词中主要写一个少女荡完秋千的姿态。

秋千已经停了,少女慢慢地从秋千上下来“慵整纤纤手”。

“慵整” 二字,写出少女荡完秋千后,两手有点麻,却又懒得活动的情景。

由此推想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疲倦和慵懒的神态。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句,描绘出少女相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少女以嗅青梅来掩饰自己偷偷瞧客人。

下片写出少女的由惊诧到惶急,再到羞涩,再转变为好奇的心理。

刻画了一位天真可爱,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该词大概是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李清照前期和后期词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李清照前期和后期词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李清照前期和后期词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扩展资料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创作风格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前后期词浅析宋词的繁荣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作为分界线,她前期词和后期词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词主要反映她少女、少妇时的生活,有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抒发自己壮志理想的。

在艺术上大胆独创、不落樊篱;后期词主要是抒发她国破家亡的的不幸际遇以及悼亡的情感,间接反映了黎民百姓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当亡国奴的苦痛,风格婉约纤细,深情缠绵,善于借景抒情,工于使用叠声字,具有很高的艺术手法。

清照的词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中国向称诗歌的王国,在很大程度上,如果说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伟大成就的标志的话,那么,宋词的繁荣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在诗国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

才华横溢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在少年时代,便已侧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北宋中叶(公元1084年),原籍山东济南,是宋代南渡前后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她出身于仕宦家庭,家中经济比较富裕,又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她的父亲是曾为苏轼所赏识的李格非,这是一位苦心工于文章的文学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同样“工文章”。

清照从小就受父母良好的文化教养与熏陶。

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婚后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她与明诚才学相当,志同道合,他们常常一起或鉴赏金石、整理古籍著作,或写诗填词,切磋才艺。

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结下深厚的夫妻情谊。

但这对伉俪相得的夫妻常有离时,爱得愈深,别时愈痛,即使短时分手,也会给女词人心中罩上一层阴霾,只身一人度日,愁云永日不开。

北宋末年,金统治者占领了北宋王朝,统治了北方广大地区,造成了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严重分裂。

在这种形势下,清照的生活也随即发生了很大变化。

国破家亡,离乡南渡,珍藏被焚,中年丧夫,一连串的打击使她直接接触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把个人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从而她的词中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切以及沦陷后怅然失意的心情便成了这一时期作品的主题。

一、李清照前期幸福美满生活中的词李清照多才多艺,既能诗词,又能文赋,还能书画,但擅长的还是词。

她创作的前期是从她出生到1127年南渡以前这段时间,即北宋时期。

这期间她的生活总的来说是幸福美满的、闲适宁静的,因为在这一时期,李清照主要生活在父母和丈夫的庇荫之下。

当然其间也免不了与丈夫有过短期的别离,使她愁绪满怀,只好借助于词来抒发自己的离愁。

因此,她的词主要是抒发自己对自然、对青春、对爱情的美好感受及对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委婉细腻的风格,色彩较为明朗。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思想内容如果把李清照词都归纳为“闺情词”,可能比较笼统一些,因为她前期词除了表现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外,还有许多歌咏自然、青春、爱情的词,甚至还有抒发自己壮志理想的。

词的基调总的来说是乐观向上的,虽然偶尔带有感伤的色彩,但是她那直爽的性格和豪迈的抱负常因受到抑制和阻遏而越发在创作中迸发出来,表现为一种热烈的追求和大胆的独创精神。

这不同于一般词人无病呻吟的哀怨之词,她敢爱敢恨,敢写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

李清照前期词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大自然,讴歌大自然的词李清照年轻时性格比较开朗活泼,喜欢外出活动,有时在水中荡舟,有时去郊外游玩。

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对自然景物观察得很细,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和志趣。

她善于捕捉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画面。

用清新活泼的笔触,细腻贴切的词句表现出活泼率真,朝气蓬勃的女主人公形象。

李清照讴歌大自然的词现存并不多,但其艺术价值相当高,在此类词中作者以清新自然之笔描绘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但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客观主义的摹写,而是女词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赋予大自然以主观的色彩,表达了作者观察自然时的典型心情和深刻感受。

在作者对优美的自然景物的礼赞中,渗透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美好景物的性格特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如梦令》)这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图画,描绘姑娘一天去溪亭游览,饮酒观景,直至日暮才兴尽而归。

词人选择了几幅流动的美景:日暮的溪亭,藕花深处争渡的归舟和滩上惊飞的欧鹭,而人也早已融入景中,成为景中一点缀物。

尤其“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写酒醒后渡回舟的有趣境况,还想在这藕花世界流连欣赏,但已暮色苍茫,要想荡出这“藕花深处”,却又无路可通。

在焦急之中,不自禁地发出了“争渡,争渡”的呼声。

不断,这几声婉转的“争渡”,却惊动了栖息于湖边的水鸟,“呼啦”一声,腾空而飞。

暮色苍茫的天空,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欧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火红的芙藻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凑起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这是一种多么动人的心弦,令人陶醉的境界啊!整个画面散发出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最能表现少女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了,充满了对自然、对青春、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朝气蓬勃,扬扬洒洒。

再看她的另一首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女词人在她被关在“寂寞深闺”里的时候,由花的凋谢感到青春的易逝,于是兴起一种惜花怜已的感情,所以在这时她的感伤只是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一种惋惜心情,是一种因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引发出来的“轻愁”,表现得较为委婉曲折。

2.大胆率真,深沉惆怅的爱情词李清照前期词中数量最多、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她的爱情词。

在我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子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她们深深地遭受着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有很大的依赖性,爱情方面也不例外。

她们总是希望在爱情上找到精神寄托,寻求满足和安慰。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爱情的要求总不能得到满足,女子往往逃不脱悲剧的命运,因此,爱情便成了她们生命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无数文人写下了闺怨离愁的诗词篇章,但都是为女主人公代言。

尽管抒写她们悲欢离合的感情是真实的,但是她们都无法深入女主人公的内心深处,了解她们对爱情的真切感受。

何况这些文人笔下的女主人公大都是歌儿舞伎,居于被侮辱的社会地位,所以这些作品许多都掺杂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

作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虽有压倒须眉的才华,但这种具有民族意识积淀性的女性意识也很自然地构成她创作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她敢于对爱情勇敢表露,大胆追求,热烈歌颂。

在她的爱情词中,女主人公形象不是歌伎而是贵族世家闺的她自己,不是男作家的妇女代言,而是女词人为自己写心。

这类作品比较突出的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以含蓄的笔调塑造了一个日夜思念远方情人的女子形象。

抒写了作者只身独居,寂寞无聊的惆怅心情。

离别的愁苦和日夜相思使她面容憔悴,人比黄花瘦。

重阳佳节的良辰美景更加深了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也只有一个女性作者才能感受到一个青春少妇不仅她的容貌如黄花般雅洁婉丽,作为一个思妇,她的苦境又与黄花的命运极为相似。

3.追求理想世界的人生道路的“鹏举之志”的词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意识无情地窒息了女性世界的自由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女性的“自我”只能命定地满足于社会结构中预先规定好的地位与权益。

然而李清照渴望着打破这种封闭式的精神束缚,她博览群书、关心时事、务求高远,她对那个时代压抑妇女情感的封建礼教深怀不满,她要追求她的理想世界。

如《渔家傲》,在与大帝的对话中叙述了自己上下求索,恐无所成的焦虑,苦心为诗而又于事无补的遗憾。

表达了渴望鲲鹏展翅,直飞理想世界的热烈向往。

如上所述,李清照前期词的思想内容比较单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论调。

这种保守的观点也就束缚了女词人的手脚,使她未能打破词的樊篱,以至她的心境未能更充分地呈现出来。

(二)李清照前期词的艺术成就李清照的词尽管在思想上存在的局限性,但在艺术上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创了被后人称之为“易安体”的一代词风。

她的词以婉约著称。

以婉约一词来评李清照的词,主要指她那些细致婉转的作品,这是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是其艺术风格中的主要方面。

此外,她又具有其他词派的某些特色。

总的来说是细腻优美,明快活泼的。

1.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从其内容来说人们几乎一看便知,但其表现的艺术技巧,却别具风格,使人惊叹,特别令人叹赏的是那词的意境的新奇感,描叙的婉曲性,语言的通俗化。

李清照对于词境的开拓,对于生活中美的发现有自己的独到之外,生活中的素材一到她笔下,就好像纯白的日光透过三棱镜,而显现出色彩缤纷的绚丽世界。

赞美大自然的山水田园之作,前人不知写过多少优美篇章,而在这首词中却出人意外地把一刹那间美的感受写成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这有趣的故事中,有人物、有场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读后不仅使人觉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而且使人感到情深味永,新奇可嘉。

2.婉转含蓄词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抒情诗,通常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字面不涉及本题,正意却要溢于字里行间,即“只见眼前景,口头语”,却有“弦外音,味中味”。

在这一点上,《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独得其妙的。

全词所写是夏日游饮归来途中的一个片断,着重写的是印象最深的一瞬感受。

但对这片段和瞬息,却不是正面出之,而在通过回忆表现的;但回忆又不是信手直写,而是借助于醉态表现的,对于醉态的描写,也委婉有致,寥寥六句,一句一个画面,一句一个境界,一境推进一境,层次曲折起伏。

词的末尾,在似乎无意跌出的新境中戛然而止,仿佛使人感到游人刚刚从酒醉之中醒来,却又醉在那迷人的自然景物之中,醉上加醉,乐不堪言,峰回路转,曲折动人。

3.以强烈、真实的感情为自己写心在李清照词中所出现的主人公形象,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的,她的才华出众,文采风流,学识渊博,性格豪爽,感情热烈,无不在词中得到展现,她的闺阁生活,夫妇爱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无不反映在其前期的词中,读她的词,即能想见其人,理解其性格,领会其精神的理想,使读者深入她那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她的词是其心血的结晶,感情的花朵,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总之,李清照的前期词,通过闺中生活的写照,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生活的向住与追求,对大自然的热爱,但也流露出时代的感伤。

在艺术上大胆独创,不落樊篱,不论就题材的选择还是由此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独树一帜,给当时的词坛带来一股清风。

二、李清照后期凄凉悲苦生活中的词李清照自靖康元年南渡逃亡之后,亡国之痛,夫死之悲,流落之苦,一连串悲惨的遭遇接踵而至。

悠闲富贵的美满生活,清照只过了25个春秋便结束了。

从此,清照在人生道路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她难以再打起精神来,开始步入不幸之路。

但是痛苦的流亡生活却使她眼界开阔了,有机会看到现实社会,接触到下层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