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朗读、理解并背诵《听听那冷雨》这首诗。

(2)学生能够理解冷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使用描述词语来描绘冷雨的特点,如“凄凉”、“悠悠”等。

(2)学习使用描绘动作的词语来描述冷雨对人的影响,如“沾湿”、“凉飕飕”的感觉等。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课《听听那冷雨》的课文。

2.素材:冷雨相关的图片、音频材料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首诗?”“你们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2.学习课文(1)合唱课文教师播放音频,学生跟随音频合唱课文。

(2)学习课文学生独立朗读课文,教师解读词语和句子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冷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配合图片欣赏教师呈现冷雨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看看这些图片,你们能描绘出冷雨的特点吗?”“你们觉得这些图片中的人都有怎样的感受?”4.探究语言表达(1)回顾描写雨的句子教师复习并梳理课文中描写雨的句子,引导学生总结出可以用来描绘雨的词语和句子。

(2)探究描写人的感受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的感受的句子,并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描绘动作的词语来描述冷雨对人的影响。

5.小组活动(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冷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身体上的感受、心情和情绪等。

鼓励学生尽量使用描绘动作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分享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或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6.情感情绪表达学生分小组表演一些描述冷雨的诗句,并用表演的方式展现冷雨对人们的影响。

7.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多多欣赏和发现自然界的美,布置下节课的作业:用冷雨为题,写一篇小作文,描述冷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听听那冷雨》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听听那冷雨》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增加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听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听听那冷雨》。

2.课文理解与分析。

3.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4.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学习。

三、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教师用音乐和图片导入课题,让学生感受雨水的声音和场景。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文播放与理解(约10分钟)播放《听听那冷雨》音频,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中的雨声和情感。

播放结束后,教师展示图片,与学生们一起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内容和情感。

3.课文朗读与背诵(约1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课文的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抑扬顿挫的运用。

然后教师逐句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4.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学习(约15分钟)教师板书和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并进行相关的例句展示和练习。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使用这些词汇和短语进行句子创作,以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

5.情感体验(约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对雨水的喜爱和感受,鼓励学生们用诗歌、文章、图片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形式进行交流。

6.小结与延伸(约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感知大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手段和资源:1.音频播放器、图片等多媒体设备。

2.课本和教师的板书。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词语应用等形式进行评价。

2.通过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的表达进行评价。

3.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听听雨声、朗读背诵课文以及词语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精确、流畅地表达课文中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描写冷雨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领悟作者通过描写冷雨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氛围。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达冷雨的?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让学生阅读其他描写雨的文学作品,如《雨巷》、《春雨》等,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雨的描写风格和情感表达。

2.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雨”为主题,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可以是散文、诗歌或小说形式。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

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一、布置预习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

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

(具体略)六、阅读拓展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七、作业朗诵感受。

《听听那冷雨》教案2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文章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文章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 诗歌全文解析,感受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祖国的情感。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如“冷雨”“夜色”“孤灯”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拟声词、排比句等,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 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并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作品《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解析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诗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分析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余光生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特点,品味诗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品味诗歌语言。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和解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音频形式展示“冷雨”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解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 拓展延伸:推荐其他关于故乡、思念的诗歌,让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听听那冷雨》,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推荐一首关于故乡或思念的诗歌,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视频等,营造一个符合诗意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世界。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回答、分享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字词,如“冷雨”、“故乡”等,通过反复品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4.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

2. 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领悟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分析主题思想。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创作以家乡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余光生平和本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3. 课堂讲解: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写作练习:布置以家乡为主题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 作品展示: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评价与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应进行评价与反馈。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和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

教师应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听听那冷雨》和作者余光生的其他作品,可以进行相关的教学拓展。

如组织学生阅读余光生的其他作品,或者推荐相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九、课程资源: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和多媒体等资源。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在现代史上,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

而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听听那冷雨》,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听听那冷雨》篇一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第一课时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教学设计:(一)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

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听听那冷雨》教案1_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1_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1【活动内容】1.熟读文本,疏通文本大意。

2.品位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赏析文本精彩的语段。

4.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描述“我心中的冷雨”。

5.找出文本中直接引用或化用的有关写“雨”的诗句,查找原诗背诵,并说说作者这样行文的好处。

6.搜集古今中外写“雨”的诗歌或文章片段,并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与雨相关的诗歌或散文。

【活动过程】〖自主学习内容〗熟读课文,完成以下各小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滂沱()空濛()蠕()动咬啮()氤氲()岑()寂幽黯()羯()鼓千口寻()海底寒濑()舔舐()啁啾()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a.淋漓蠕动琐屑安慰濡慕潇潇雨歇b.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c.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d.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②氤氲:③岑寂:④蓊郁:⑤寒濑:⑥石破天惊:4.在充分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品位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参考语句:①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②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③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④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⑤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

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

⑥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听听那冷雨篇一进展顺利。

接下来,我们就谈起了余光中的文与诗。

她是女孩,在这一点上我比较相信自己的感觉。

后来,是一个客户的电话,打断了我们的谈话,于是互留e-mail告别。

在那之后,因为工作忙了起来,那个美丽的邂逅也就忘个一干二净。

再遇到她是在社区的一个版块:青春。

在那看到了她的帖子:《哎呀,灰姑娘》她写到:“ 第一次见到灰姑娘是在童话中。

我想从小红帽到白雪公主、灰姑娘,大概是每一个女孩的儿童必读。

从此无数个灰姑娘站了起来,从此无数个关于或白或黑的王子的梦诞生了。

我亦不例外,想当然地把自己看作灰姑娘。

可是,慢慢长大,发觉自己同美丽、善良、勤劳的灰姑娘实在相去甚远。

于是,就不再奢望水晶鞋,安心地穿着我的皮鞋、布鞋、塑料鞋,等着我的男孩。

第二次记起灰姑娘,是在大学时。

某次,班上一位男生唱起了郑均的歌,歌词和名字全不记得了。

只有那“我的灰姑娘”五个字伴着忧伤的旋律,时时回荡在耳边。

还记得平素很严肃的男生唱起这五个字时的满脸的温柔。

哎呀,美丽的忧伤的灰姑娘,你曾打动过多少人呐!感动之余,不免猜测,是不是每个男生在说起这五个字时,都有一种当上王子的满足感?恩,姑且命名:‘灰姑娘情结’!呵呵,是不是该申请专利呀!献给灰姑娘,永远的灰姑娘!”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她灵动的双眸。

于是,我给她去了e-mail。

彼时,我与琳的恋情正跨入第三个年头。

琳是一家外企的公关。

不用说美丽得妖娆,性格更是温婉大方。

我们同居二年了,彼此熟捻得象一本翻旧的。

书。

我不知道自己还缺什么,但在夜深人静时,我总爱走到阳台上,静静地抽上一只烟,就那么一言不发望着夜色斑斓!我想:我是为了寻找孤独!冷雨给我回了信。

由此,我很感谢余光中,因此对他的喜爱更加一分。

我问她:“找到你的男孩了吗?”她说:“曾经有过,但我觉得他不是那个我要等待的人。

”“是你的要求太高吧?”“也许吧。

但真爱容不得任何马虎。

我不希望因为一时的妥协,而失去了一生中的最爱!”看着屏幕上那几行浅蓝色的字,我忽然有一丝悸动。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体会《听听那冷雨》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达。

1.2 教学内容课文《听听那冷雨》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诗歌创作和表达的练习。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讲授与引导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

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背景信息。

2.2 教学策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利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鼓励学生参与诗歌创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与准备引导学生回顾对雨的感知和印象,引发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听听那冷雨》,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表达。

3.2 课文讲解与分析讲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和情感内涵。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3.3 小组讨论与分享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表达4.1 创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提供相关的创作素材和参考示例,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4.2 创作实践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选择自由诗、抒情诗或者叙事诗等形式。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表达。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5.2 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改进之处。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相关文学作品阅读推荐与《听听那冷雨》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

高中语文选修4听听那冷雨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4听听那冷雨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4听听那冷雨教案一、课程背景分析:《高中语文选修4教材》是安徽省教育厅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其中,选取了海子的《听听那冷雨》,旨在通过学习这篇现代诗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这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苦难,以及艺术对于人类精神的抚慰和启迪。

本教案主要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旨在通过对《听听那冷雨》这篇诗歌的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与理解《听听那冷雨》这篇现代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掌握诗歌美学的基本知识,如音韵、意象、节奏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学批评思维。

过程与方法:1.通过感知、解读、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氛围。

3.通过导读和导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3.通过艺术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把握《听听那冷雨》这篇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难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准备相关诗歌资料、相关文学理论知识。

五、教学活动组织安排:步骤一:导入(5分钟)请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雨景,并请他们形容一下这种景象。

引导学生想象雨的声音、味道、触感等,为后面的诗歌学习做准备。

步骤二:感知诗歌(10分钟)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录音中的雨声、风声,并请他们在心中描述这种雨的声音。

随后,播放歌曲《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用音乐表达雨声的方式。

步骤三:理解诗歌(20分钟)1.导读诗歌,让学生试图猜测诗的主题,并请他们在诗中找出支持自己猜测的依据。

2.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诗的主旨和情感表达,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三

《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三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地朗诵,了解作品蕴涵的观点,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2。

通过探究与活动,明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雅的情趣,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放飞想象,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

教学难点 1.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的“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2.确立“见仁见智”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维、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及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家学习过余光中的《乡愁》吗? 生:(齐声)学过了。

师:大家背诵的不错——音准气足,字正腔圆。

余光中先生面对着这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时,在历经半个世纪,终于跨过空间带来的“乡愁”的诗人,又深深地沉浸在一种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之中。

余光中先生是谁呢?哪位同学知道? 生1: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生2: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

生3: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生4: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

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

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

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

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2. 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听听那冷雨》的内容概述和作者简介。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讨论。

4. 写作练习:以《听听那冷雨》为灵感,写一篇关于故乡或祖国的作文。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和理解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提问: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2. 写作练习:通过评估学生的作文内容、表达方式和创造力来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听听那冷雨》原文。

2. 多媒体教学课件。

3.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4. 作文评价标准。

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听听那冷雨》的作者余光中和其作品背景,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了解。

2. 第3-4课时:细读《听听那冷雨》,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 第5-6课时: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第7-8课时:布置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

5. 第9-10课时:学生展示和评价作文,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七、教学注意事项1.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写雨的散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理解乡愁的主题。

(2)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写雨的散文。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诵音频,让学生在听雨声中进入课堂。

(2)简要介绍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欣赏和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乡愁的理解。

(2)分享自己珍惜亲情的感悟。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描写雨的散文。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深入了解作者余光中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其写作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散文。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深刻?3.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有提高?4.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5.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听听那冷雨》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余光中的诗歌手法及其独特的情感表达;(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等,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自己的诗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2)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3)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的情感分析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理解和表达;2.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预习的内容,简单介绍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你们对故乡有什么印象?有没有想过用诗歌来表达这种情感?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分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听听那冷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等;(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讨论。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联系诗人的背景,体会其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交流。

5. 诗歌创作:(1)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如运用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或祖国的情感;(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书面形式呈现。

6. 分享与评价:(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2)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雨的诗歌,如《春雨》、《夜雨寄北》等,与《听听那冷雨》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余光中的独特之处。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听听那冷雨》全文篇一《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的教学设计
1、合作探究“冷雨”“听雨”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情感,领悟作者的乡愁情结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1、课前收集有关雨的诗句。

2、熟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和你有疑惑的地方。

3、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直接出示课题《听听那冷雨》
师:雨是大家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

春雨绵绵、秋雨潇潇。

雨落在地上,有时也落在人的心上,引人遐想,勾人情思。

文人笔下的雨更是词句优美,意象多端。

谁能来给大家吟几句关于雨的诗句?请2—3位学生回答。

教师幻灯展示以下诗句: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归纳:心喜而雨润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心乐而雨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
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心苦而雨寒
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
过渡:何时暖,何时寒?——心暖时暖,心寒时寒。

师:当你面对“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时,会获得哪些信息?会产生哪些疑问?
信息:内心凄凉、乡愁等。

疑问:他是怎么“听雨”的?听到了什么?为什么选择“听雨”,而不是看雨或思雨呢?为什么选择“雨”,而不选择风或雪?为什么“雨”的前面加了“冷”?……
过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太多的问题,这是一篇值得大家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的文章。

师:这节课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个问题,也许它会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究竟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情感的寄托,而不选风或雪?从中又寄托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朗读课文1—4节,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PP3展示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潇潇冷雨中去探求答案吧。

学生自读文章。

圈划文中的关键词或语句。

预设:1、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2、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3、“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 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
4、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
教后补记:学生的回答基本在预设之内,有一学生认为“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一句的表达读起来特别亲切,很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心情之切。

当时请同学们再齐读了一遍,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会这么亲切有味?”明确:叠词和通感的运用。

这个环节完成得比较顺畅,是否简缩些,留出更多的时间给下一个环节。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
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语录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在XX年度散文获奖感言中说“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师:余光中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心中有浓得化不开的中国情结。

余先生庆幸,无论时光怎么流转,中国怎么变化,历史怎么发展,总会有一些东西会穿越时空,千秋传递,中国的文字就是其中重要的元素。

他说: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我尝试在这一类作品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

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
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
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余光中《炼石补天蔚晚霞》
师:今天我们读到他的这些文字,应该是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的丹,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听雨部分,选出你喜欢的语句来读一读,并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预设:
1、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2、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3、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4、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5、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文中这样的语句比比皆是,余先生用他那支生花的妙笔,为我们充分展示了中国语言的魅力,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了一个漂泊异国他乡者的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
的深深依恋和赞美。

教后补记:当时采用的是一个小组学生轮下去说,也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寻找与思考时间,所以学生说的句子只有以上的第2、5句是与我的预设一样,结果语言品读这个环节总共大概只花了15分钟的时间,没有好好品味,最后教师只把自己关于语言特色方面的幻灯很快地过了一遍,草草收场。

应该让学生主动发言,找的句子可能会典型些,或者干脆教师自己出示几个句子或语段让学生品味讨论,如上面预设的第4句可以映证余先生说的“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

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句话、一幅画、一种情感、一份享受、一种启示……
请你就其中一个方面写一段200字以上的读书感言。

昨天自己上了这一课,同时听了丁玲琴、叶红珠和陈梁飞三位老师上的同一篇文章,同时听取了其他老师们的意见,感触颇深。

发现自己有以下的不足:
1、就教学语言来审视自己,一是普通话太彩色了,这是一位语文老师的大忌,因此下阶段应该加强普通话的训练。

二是教学语言的美感也有待提高提高,像《听听那冷雨》这样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师的教学用语如果也能散文化、诗化,那就会相得益彰。

2、对文本的解读深度不够,发现自己的文学修养有待
提高,平时要多读书,多看些文学尝试独立处理教材,独立解读文本,改变几十年离开教参就无法教学的恶习。

3、幻灯片的制作水平有待提高,这节课的语言鉴赏部分如果做了超链接的话,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及时呈现内容,对学生回答中涉及的语言现象进行及时的总结概括。

从其他老师的上课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或改进的方面。

1、教师教学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应跟教学的内容想吻合。

像《听听那冷雨
2、问题的设计要清楚,外延要明确,如果含糊不清,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教学过程的展开就不顺畅。

3、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与引导是一门重要的艺术。

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是否在点子上将影响到整个教学流程的展开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4、多媒体的运用不能一味追求画面的漂亮,有时色彩过亮的画面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注意力。

配乐也要考虑与课文意境的一致,并且音量的大小都要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