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的制度变革
2023年军队文职招录《管理学》习题库及答案
2023年军队文职招录《管理学》习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5题)1.在与行政论理学相关的道德理论中,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美德伦理学的核心是()。
A.正当B.功利C.幸福D.自由2.行政正义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理念正义B.制度正义C.程序正义D.行为正义3.决策过程中,如果决策者只知道自然状态的种类及其发生的概率,但决策后何种自然状态发生却不能准确预见。
这类决策称为()。
A.确定型决策B.风险型决策C.程序化决策D.模糊决策4.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界定的三维标准包括:组织性质、产品特征和:A.消费额度B.管理效率C.需求类型D.人员特点5.下列公文办理程序中,收文程序和发文程序都应进行步骤的是:A.审核B.核发C.分办D.催办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与领导者水平无关B.经济方法的运用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力,因此对下属来说具有较强的约束力C.法律方法要求有一个灵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D.行政方法的运用有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7.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对个体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力复制过程和()。
A.强化过程B.延续过程C.减弱过程D.遗忘过程8.关于人力资源工作,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主要侧重于内部供给B.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是以“人”为中心展开,而人力资源供给分析是以“事”为中心展开C.技能清单可以用来帮助预测潜在的人力资源供给D.人力资源未来供给量=人力资源现有人员数量+流入人员数量+流出人员数量9.授权的步骤不包括()。
A.分流职责B.建立责任C.委任职权D. 责任下放10.在一个组织中,既要有踏踏实实的“管家型人才”,也要有深谋远虑的“将军型人才”和出谋划策的“参谋型人才”。
这反映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原理。
A.系统优化B.激励动力C.能岗匹配D.互补增值11.新公共管理的行政责任观强调(),而传统公共行政的责任观强调()。
浅谈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浅谈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摘要】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存在着基层气象站点建设滞后、基层气象人员专业水平不足以及基层气象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等问题。
为了改善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可以加强基层气象站点建设、提升基层气象人员的培训水平,优化信息传递渠道。
未来,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应该朝着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数据共享和提供定制化服务等方向发展,以更好地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
【关键词】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建设滞后、人员专业水平、信息传递渠道、改善措施、培训、站点建设水平、优化、发展方向1. 引言1.1 简述基层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农业气象服务是指利用气象科学知识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一种专门服务形式。
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即是指在农村地区开展的气象服务活动,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农业气象服务可以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帮助农民及时调整农作物种植、农事活动等决策,从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
农业气象服务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帮助农民科学合理地利用气象条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农业气象服务有助于农村社区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基层农业气象服务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帮助农民减少损失、增加收益。
加强基层农业气象服务的建设和改进是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 正文2.1 基层气象站点建设滞后问题基层气象站点建设滞后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基层气象站点数量不足的问题。
许多农村地区缺乏气象站点,导致气象数据获取不及时、不准确,影响农业生产决策。
其次是基层气象站点设备陈旧、维护不及时的问题。
由于经费紧张和技术水平有限,许多基层气象站点设备老化严重,无法及时采集和传输气象数据。
再者是基层气象站点布设不合理的问题。
有些地方存在站点密度不均、覆盖范围不全的情况,造成了气象监测不够全面和准确。
最后是基层气象站点网络不完善的问题。
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制度
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气象信息服务管理,提高气象信息服务质量,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天气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目标1.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准确及时发布气象信息;2.加强对气象信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确保服务质量;3.规范气象信息服务行为,维护市场秩序;4.提高公众对气象信息的认知和理解,提高自救能力。
三、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从事气象信息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包括气象部门、气象媒体、气象专家等。
四、管理要求1.气象信息发布(1)气象信息发布机构应当及时、准确发布气象信息,包括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气象监测数据等;(2)应当遵循国家统一标准,确保信息内容全面准确;(3)应当维护信息发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信息满足用户需求。
2.气象信息服务机构管理(1)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2)培训员工,提高服务水平和素质;(3)及时处理用户反馈和投诉,确保用户满意;(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保护信息不被篡改或泄露。
3.气象专家管理(1)气象专家应当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得发布虚假信息;(2)应当积极参与气象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公众气象防灾意识;(3)应当加强自身素质提升,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4.信息保密管理(1)对涉密气象信息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未授权人员;(2)建立健全信息保密制度,规范信息处理流程;(3)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防范信息泄露风险。
五、监督检查1.相关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气象信息服务机构和专家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信息发布情况、服务质量、安全保密制度执行情况等;2.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要求整改,对严重问题进行严肃处理。
六、责任追究对违反本制度和其他相关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格处罚,情节严重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七、附则1.本制度由气象部门负责解释和修改;2.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备案后执行;以上是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制度的详细内容,希望各相关单位和个人严格遵守,共同维护气象信息服务质量,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可靠的气象服务。
关于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
般个人或企业较难承受 ; 经济 回报率低 , 即公共 服务领域 的经济 回报率较低 , 有的项 目的经济
回报 是 间接 的 , 至有 些 服 务 项 目不 能 以价 格 甚
方 式 回报 。
场为主体, 以公众满意为标准 , 打破垄断 , 引入 竞争 机制 , 构建 政府 部 门 、 生产 者 和 消 费者 互 动 的公共服务体系 , 眼于提高公共服务提供 效 着 率和改善 民主程度 。
公益性 和 消 费 的 非 排 他 性 ; 是 受 益 的不 可 分 二
革 成 为大势所 趋 。作 为 改革 之列 的 中 国气象 部
割性 ; 是 供 给 的非 竞 争 性 。准 公 共 物 品是 指 三 具备 上述 特 点 中的 一 部 分 , 具 有 一定 外 部 收 但
益 的产 品 。
发展 , 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
1 公共服务 的定义
公共 服 务 是 以 服 务 形 式 存 在 的公 共 产 品 , 是为 社会 公 众 提 供 的 、 足 其 基 本 需 要 的非 盈 满 利性 服 务 , 含 了以 下 3层 涵 义 : 是 公 众 性 , 包 一 二 是基 本 性 , 是 非 盈 利性 。公 共 服 务 与 一 般 三
属 于公 益 服 务 类 别 , 家 对 此 不 仅 要 全 额 拨 款 国 还要 随着 经 济 的发 展 加 大支 持 力 度 , 证 其 持 保 续 健康 发展 。
服务的不同点是“ 二高一低”社会效益要求高 , :
即 向公 共 服 务 投 入 资 金 的 首 要 目标 是 社 会 效
门, 气象服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必须 将公共气象服务放在国家大 的经济社会环境 中 来 思考 , 应 改 革 趋 势 , 据 自身 特 点 , 可能 顺 根 尽
气象部门法治规章制度
气象部门法治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气象部门的管理行为,维护气象工作的秩序,保障气象数据的安全和真实性,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气象部门法治规章制度是指气象部门为了实现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进科学发展的管理制度。
第三条气象部门法治规章制度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
第四条气象部门法治规章制度适用于各级气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服务行为。
第五条气象部门法治规章制度的内容包括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管理程序、责任追究等方面的规定。
第二章组织架构第六条气象部门法治规章制度的组织架构分为总部和下属单位两个层级,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第七条总部设立主管部门、科研部门、技术部门、行政部门等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第八条下属单位按照工作需要设立预报中心、观测中心、信息中心、应急救援中心等专业机构,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第九条总部和下属单位的领导班子由院长、副院长、部门负责人等组成,履行职责,依法治理。
第十条总部和下属单位设立工作人员,具体工作由部门负责人统一领导,守纪律、尽职责。
第三章职责分工第十一条总部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局的领导和协调工作,科研部门负责气象科研和技术咨询,技术部门负责气象观测和预报,行政部门负责后勤服务和人事管理。
第十二条下属单位的预报中心负责气象预报工作,观测中心负责气象观测工作,信息中心负责气象信息发布和交流,应急救援中心负责应对突发气象事件的救援工作。
第十三条各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工作任务,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气象工作。
第四章工作流程第十四条气象部门法治规章制度规定的工作流程包括信息收集、数据处理、预报发布、服务保障等环节。
第十五条信息收集包括气象观测、卫星遥感、雷达监测等手段,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第十六条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分析、模型建立、预报制作等过程,提高预报准确性和时效性。
第十七条预报发布包括气象预报、气象预警、气象信息发布等内容,提供公众和政府决策参考。
组织领导力的“主动、互动、联动”机制构建研究
DOI :10.19299/ki.42-1837/C.2023.12.0182023年第12期总第218期·领导方略·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组织领导力的“主动、互动、联动”机制构建研究严鼎程韩锦摘要:“主动、互动、联动”机制是一种组织领导力的建构模式。
其中,“主动”“互动”“联动”三个层面之间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最终成为一个基于协同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三动”机制实际上是这三个层面组织领导力有效融合的结果。
文章通过对气象业务的案例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路径,结合“工作专班制度”展现“三动”机制的实际运用,并提出坚持理念先行、坚持理论学习、坚持系统思考、坚持知行合一的改善方法。
关键词:主动;互动;联动;组织领导力;气象业务服务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2023年度气象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气象高质量发展‘主动、互动、联动’机制的理论阐释与路径完善”(2023ZDIANXM27);2023年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重大研究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气象业务‘四大支柱’案例研究”(2023CMATCZDA01)。
作者简介:严鼎程,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共中国气象局党校)高级工程师,博士;韩锦(通讯作者),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共中国气象局党校)高级工程师,博士。
(北京100081)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3)12-0073-04一、问题的提出领导力不仅体现在个体也体现在组织中,换句话说,“个体”与“组织”是研究领导力的两个重要的、相辅相成的视角[1]。
个体视角的领导力研究,通常关注领导者自身的特质、行为、影响等,侧重探究领导者个人的风格与领导能力之间的关系。
例如,学界对共享型、谦卑型、幽默型、变革型等领导风格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研究[2],其旨趣是提高和发展个体的领导效能或称为“领导魅力”,让个体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1949年以前我国气象台站创建历史概述
1 辛亥革命前的气象台站多为外国人所建1.1 外国传教士把西方近代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传入中国我国近代气象观测起步较早。
17—18世纪,温度、气压、湿度、雨量、风速等气象观测仪器在欧洲陆续被发明和应用,气象观测台站应运而生。
不久,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及商贸往来,近代气象观测仪器和观测方法开始传入我国。
明万历年间,中国实行开教,西方传教士开始络绎不绝来到中国。
这些传教士大多受过西方近代高等教育,既是传教士,又是科学家,他们将基督教思想传播给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文化。
其中,“观天”、“修历”是西方传教士最重要的活动领域,他们以“钦天监”为活动中心,积极传播西方近代观象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的天文、气象科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中国气象科学发展史来看,明清时期正是我国古代气象科学与西方近代气象科学的交融时期,也是我国近代气象观测的开创时期。
最早把西方近代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传入中国的是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他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来到澳门,次年进入内地传教,1660年奉召进京纂修历法。
当年,他在呈献给顺治皇帝的贡品中,就有西方早期的温度计和湿度计。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南怀仁担任钦天监监副,次年受清圣祖之命改建北京古观象台。
期间,1949年以前我国气象台站创建历史概述吴增祥(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摘要:由于时代的特殊性,1949年以前我国气象台站的创建背景及发展历程非常复杂、曲折,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多元化特征。
辛亥革命前的气象台站多为外国人所建,清末年间我国开始在一些农林试验场创办测候所。
“中华民国”建立后,开创了我国气象台站建设新纪元。
由于战争、动乱或经济等多方面原因,气象台站建设艰难曲折,发展很不平衡。
20世纪20—30年代中期,在民国“中央观象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积极推动下,气象台站建设曾有过辉煌时期。
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许多地方气象台站遭受破坏或被迫停止工作,国家气象台站建设计划严重受挫。
基层台站气象业务一体化发展思路
基层台站气象业务一体化发展思路摘要:伴随气象需求持续出现新的变化,新的设备、技术运用范围甚广,社会各行各业对气象业务要求逐步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气象业务一体化对基层台站气象观测业务、服务与预报业务质量与效率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与现阶段国内工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符。
此次就针对基层台站气象业务一体化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以供相关人员研究和参考。
关键词:基层台站;气象业务;一体化发展基层台站气象业务一体化,是指气象将过去的观测业务、服务与预报业务等协调融合在一起,达到气象业务、管理模式与人资、财务优化配置的目的。
这些年来,以四个一流为中心实行基层台站建设战略,基层台站建设关键是围绕观测环境优化与气象业务现代化、以及基础设施完整,结合本地特色,显现出气象科技文化,表现出一站多用与多能的基层气象台站。
1.基层台站气象业务发展内在涵义概述1.预报气象预报是于基层台站检测环节中经过系统自动分析数据判断将来气候变化情况的。
现阶段,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聂荣县基层台站预报业务关键是由两部分构成,即对于西藏那曲市聂荣县的日常天气预报,该种预报主要是为广大群众服务;另一个就是观测预报西藏那曲市聂荣县极端气候,该情况必须要基层台站人员可以针对范围呃逆强对流气候等情况加以观测预报,并且在第一时间经过区域内部人员疏散,如此可以充分保证人员生命安全。
1.观测基层台站观测业务是台站气象业务工作中的核心工作内容,该业务是根据基层台站硬件这一基础,对范围气压与温湿度等气象数据加以检测与观察,同时对范围中的雪亮、阳光照射时间、雨量等加以检测,与此同时严格按照检测数据给出气象报告。
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聂荣县基层台站工作中,必须要基层台站检测范围以内的云量与风速等,再者需要评估出将来的气候变化,并且基层台站要在第一时间分析本地农作物与土壤水分保持情况,加强极端气候应急举措,这部分工作均是为可以让天气预报更准确,因此基层台站观测业务相当关键。
福建气象部门后勤工作社会化现状与发展思路
门的后 勤 由办公 室管 理 ,办 公室 人 员 身兼 多职 ,
任 务繁 重 , 疏 忽对 引 进 的服 务 公 司 管理 监 督 力 会 度 。后 勤产 业 由于硬 件 条件 与社会 上 优质 公司 相 比有 一 定 的 差 距 ,对  ̄ H 务 的竞 争 力 相 对 比较 'E t - 弱 。如 福 州勤 嘉 气象 招 待 所 , 然 有较 好 管 理 服 虽 务 水平 和 服 务质 量 ,但 是 招 待所 为 9 0年 代 装 修
23 管理 职 能和服 务职 能 矛盾 , 响社 会化 工作 . 影
进程
性 的优 惠 提 供 家 庭 维 修 、 屋 管 理 、 房 医护 保 障 等 服 务 , 逐 步 向市 场接 轨 ; 力 发 展 优 势 后 勤产 并 大
业 的经 营 性 服务 , 与 市场 竞 争 , 强 服 务水 平 , 参 增 提 高服 务 质 量 , 提升 服 务理 念 , 强化 竞 争 意识 , 在
的竞 争 , 循 后 勤 产 业 自身 的 发 展 规律 , 脱 束 遵 摆 缚, 加快 推进 气象 后 勤工作 社会 化发 展 。
风格, 装饰相对陈f , E 住宿吸 引力低。再如福州勤 l
嘉家政服务公司 , 由于 公 司 人 员 不足 , 公 条 件 办 简 陋 , 模 化 经 营 和扩 大 生 产 困难 , 以 与 社 会 规 难
31 转 变观 念 , 类 管理 , 步推 进 气 象后 勤 工 . 分 逐 作社 会化 发展
不 断 改 变 职 工对 后 勤 服 务 福 利 性 的观 念 和 改 善依 赖 性 的心 理 , 类 归纳 服 务 性质 并 提 供 不 分 同 的服 务 准 则 ,合 理 配 置 并 优 化 组 合 后 勤 的 资 源 。保 障 性 的提 供基 础 设 施 的义 务 性服 务 ; 益 公
农业气象服务的开展及现实意义探寻
农技服务资源环境2017,34(19)农业气象服务的开展及现实意义探寻李靖平,宁正局(靖西市气象局,广西 靖西 533899)国家调查部门显示,自2000年以来,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随着生态问题不断凸显,这一数据还在进一步提升,因此,必须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从而协助广大农民群众摆脱气象灾害的威胁,推进我国农业发展。
1农业气象服务的开展方式1.1农业气象服务应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农业气象服务中,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尤为重要,对农业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紧密联系,因此,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防灾减灾机制,从而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峻,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通过强有力的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保障农业顺利发展,保护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当前农业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应建立省(区)——市(县)——镇(乡)三级长效机制,通过层级化的气象服务模式,充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顺利进行,避免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影响[1]。
其次,加强气象观测点的规划,观测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确保气象防灾减灾实效性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应建立更为严谨及准确的气象监测网络,从而保障监测结果的速度和质量。
最后,重视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各地农业气象站及气象机构应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将不同的气象灾害罗列出来,并根据气象灾害所造成危害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形成重大气象灾害、较大气象灾害及普通气象灾害等层次化的气象灾害预警制度,针对每一项气象灾害给出应对方法,并引入责任制度,提升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水平。
1.2农业气象服务应加强人工天气干预能力在农业气象服务之中,人工气象干预工作十分重要,一般多体现在人工降雨、人工防雹等形式,人工气象干预是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升人工天气干预能力水平,应加大农村气象服务专项资金投资力度,将更具科技含量和更加先进的气象设备及技术引入其中,诸如全自动化土壤含水量监测系统、自动化气象监视系统、天气雷达系统等设施,及人工降雨、增雨、防雹、消云、防霜、减雾等技术[2],通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确保人工气象干预工作的有效实施。
中国气象局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
中国气象局㊀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气象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的通知(2016年7月7日)沪府发 2016 47号中国气象局各职能司,上海市各区㊁县人民政府,上海市政府各委㊁办㊁局:现将«上海气象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上海气象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十三五 时期,是贯彻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㊁全面深化改革㊁全面依法治国㊁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气象发展改革的重要时期,是全国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加快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迈进的关键五年. 十三五 时期,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㊁金融㊁贸易㊁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在更高水平上建成小康社会,让全市人民生活更美好.上海气象事业发展要牢固树立 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 的发展理念,积极落实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㊁全面深化气象改革㊁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㊁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的部署,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支持保障.为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要求,根据国家«气象发展 十三五 规划»«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4-2020年)实施方案»«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五年第十三个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本规划.一㊁ 十二五 期间发展成效十二五 期间,按照«中国气象局㊀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沪府发 2012 54号),牢牢抓住国家推进气象强国建设的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始终服务国际经济㊁金融㊁贸易㊁航运中心建设,全面推进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发展目标任务,提升了上海气象综合实力,扩大了国际影响力,继续保持在全国气象部门的领先地位.(一)气象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高.综合观测系统进一步建设完善,全市自动气象站平均间距达到5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完成浦东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升级改造和10部风廓线仪建设,建设崇明东滩综合野外观测站等10个大气化学观测站,基本建成雷电㊁农业气象㊁交通气象等专业观测系统.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9%,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时效达到45分钟.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小于100k m.推出 上下班时段天气预报 3小时天气预报 未来10天逐日天气预报 等一系列精细化预报产品.(二)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有效提升.«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暂行办法»印发实施,全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立,已可发布5部门20种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100%,新兴信息媒介预警发布时间不超过5分钟.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初步建成,开展多灾种风险分析与研判,建设成果被世界气象组织推广应用.先后成功应对了 海葵 台风㊁ 菲特 台风㊁2013年重度雾霾天气及历史罕见的极端高温㊁2015年 6 17 特大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三)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上海市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建立国际城市气候变化合作研究网络,国内外影响力明显增强.研制上海能源㊁防汛除涝等领域的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模型和风险指标体系,发布«上海市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和«典型城市群区域气候变化特别评估报告».开展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等重大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完成上海太阳能资源评估,建立风电场发电功率预报系统.(四)气象服务民生效益明显.着力适应公众个性化气象服务的需求,开通 上海天气 微博㊁微信平台,向公众发布空间分辨率达3公里的精细化格点预报,市民可获得气象服务产品种类比 十一五 末增加了20%.智能气象服务水平与公众互动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达80%以上.(五)专项气象保障功能增强.成立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 Q I)预报.建立168小时内全球海洋风浪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立上海市农业气象中心,开展绿叶菜气象灾害指数保险服务.圆满完成 亚信峰会 ㊁第十四届世界游泳锦标赛㊁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任务.(六)气象科技创新取得成果.实施省部级以上项目92项,9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依托气候变化研究中心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承担实施4项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示范项目和19项气象科技双边(地区)合作项目.建立华东区域气象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模式.数值预报和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团队取得国内领先成绩,入选中国气象局领军人才㊁双百计划和科技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比 十一五 增加133%,气象人才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七)气象社会管理依法推进.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配套制度逐步落实.建立区(县)政府防灾减灾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政府气象工作考核,开通气象热线服务.实施区县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加强全市应急管理干部培训,社会公众的气象法制意识逐渐提高,依法发展气象事业的意识不断加强.(八)气象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㊁四中㊁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认真落实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深入开展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全市9个区县气象局和10个事业单位荣获市级文明单位,1个事业单位荣获市级机关系统文明单位,气象部门文明单位创建实现全覆盖,气象行业连续三届荣获市文明行业称号.二、发展新机遇与新挑战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气象科技正孕育革命性突破,核心技术创新成为业务发展新引擎,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㊁应对气候变化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气象与经济发展日益融合,气象服务全球化趋势明显,国际气象科技竞争加剧.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我国着力构建气象服务保障新格局,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㊁全面深化气象改革㊁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㊁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大力实施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加快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迈进.上海基本建成 四个中心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全面参与国际科技㊁经济的合作和竞争,创新驱动发展㊁经济转型升级,全球化程度提高,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突出,城市运行安全对提高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公众对生命健康㊁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促进上海气象服务机制㊁结构㊁方式产生重大变革.面对参与国际气象科技竞争㊁服务国家气象发展战略和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㊁ 四个中心 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新要求,上海气象事业发展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表现在:主要核心业务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高分辨区域模式㊁城市综合气象探测和台风㊁暴雨㊁强对流等预报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有明显差距;气象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适应,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针对用户的专业定制,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能力还亟待提高,面对社会生产㊁公众生活的服务需求,气象数据和服务产品还需要进一步开放共享;气象影响预报及风险预警水平与城市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保障的要求仍较滞后,航空与海洋气象影响预报与上海航运中心建设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暴雨积涝和环境㊁健康气象等风险预警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应急管理和市民生活服务需求.抓住新机遇,必须超前布局㊁主动作为.迎接新挑战,必须创新发展㊁提质增效. 十三五 期间,上海气象事业发展要瞄准世界气象科技先进水平,坚持开放合作,加快数值预报模式等核心业务技术创新,加大集聚人才举措,勇于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升国际显示度和综合竞争力;要服务国家气象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推进区域数值预报科技创新体制和上海自贸试验区气象服务市场管理改革试点,形成可推广㊁可复制的创新制度体系;要融入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构建便捷高效的智慧气象体系,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完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运行安全服务保障,努力成为建设承载体和创新生力军.三、发展目标和原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㊁四中㊁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落实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牢固树立 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 的发展理念,始终按照 上海风格㊁中国气派㊁世界水平㊁科技引领 的发展定位,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人为本㊁服务民生㊁促进生产㊁支撑决策,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深化气象改革战略创新气象依法治理机制,融入上海 四个中心 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做出积极贡献.(二)发展原则1.坚持开放融合发展.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气象服务需求,融入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㊁城乡发展一体化㊁智慧城市㊁自贸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对特大型城市能级提升㊁运行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使人民群众享有温馨㊁及时㊁有效的气象服务.2.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气象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国家 一带一路 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海洋气象发展布局,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专业气象中心能力建设,提升服务长三角㊁长江经济带及全国的能力.3.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对标世界气象科技先进水平,积极促进气象科技原始创新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加入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和攻关.参与高层次㊁多领域国际竞争和合作.突出气象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创造上海气象事业开放式发展新格局.4.坚持深化改革驱动.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科技型㊁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定位,深化气象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发展转型和结构升级,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㊁气象服务社会化和气象工作法治化.着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㊁质量和效益,完善气象发展制度保障,不断增强气象发展整体合力.(三)总体目标坚持以业务技术突破为核心的科技能力现代化和以法治保障为依托的社会服务现代化两条发展主线.努力完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出贡献,为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发挥服务保障作用;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出贡献,为全国气象现代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两项使命任务.增强大气环境服务能力和城市气象灾害综合治理能力,守住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两条底线.天气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全面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级大幅跃升,核心业务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气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气象依法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智慧气象体系.到2016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到2020年,全面建成适应需求㊁结构完善㊁功能先进㊁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更高水平㊁更可持续的现代化,综合实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天气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无缝隙㊁精准㊁智慧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更加完善,多尺度区域高分辨率天气和环境数值模式与同化分析系统全面建成,业务中试支撑平台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满足预报服务系统需求.长中短临预报体系基本形成,10天晴雨预报准确率(加权平均)达到70%,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T S评分)达到 十二五 末世界先进水平,24小时雾霾预报准确率达到85%,24小时台风风雨影响预报准确率㊁海上大风预报准确率达到85%.城镇精细化预报水平显著提升,极端暴雨天气和重污染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满足城市安全保障需求.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全面增强.政府主导㊁部门联动㊁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更加健全,气象灾害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体系基本形成,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全面推进,强对流天气预警时效提高到90分钟,影响预报风险预警覆盖率达到60%.气候变化适应对策不断完善,以灾害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气候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气象安全街镇达标率达60%.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服务能力提升到85分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公共气象服务能级大幅跃升.政府主导㊁部门主体㊁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便捷高效,公众气象服务时效达到30天,气象信息社会覆盖面达到100%,公共气象服务普惠化水平和气象服务社会化程度国内领先.海洋㊁能源㊁交通㊁农业㊁旅游㊁保险等专业气象服务快速发展,专业服务平台优化,精细化程度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气象科学及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90%,气象服务综合满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核心业务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聚集核心技术㊁开放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更加完善,气象核心业务创新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观测资料数值预报同化率达到80%,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达到1公里,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候㊁海洋㊁台风㊁环境等专业模式创新发展,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性能和释用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气象领军人才及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国内领先,气象科技贡献率达到85%. 气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完成数据资源㊁基础设施资源和政务管理资源规范化建设,各类数据业务流程优化,以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C I M I S S )为核心的集约化标准化业务系统基本建成,气象数据标准化率达到95%.公共气象数据资源互通共享,社会资源开放利用机制进一步完善,云计算在业务服务系统深度应用,气象大数据共享应用程度明显提高.气象依法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以科学标准为基础㊁高度法治化的气象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气象灾害防御等法规体系健全,气象行政综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气象技术㊁服务和管理标准健全,气象行业及社会管理标准应用率达到90%,国际标准化工作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上海自贸试验区气象服务管理改革试点效应凸显,气象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四)主要指标主要发展预期指标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指标值1区域数值预报分辨率k m 1210天晴雨预报准确率(加权平均)%703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T S 评分)%26达到 十二五 末世界先进水平424小时雾霾预报准确率%85524小时台风风雨影响预报准确率%85624小时海上大风预报准确率%857观测资料数值预报同化率%808强对流天气预警时效分钟909影响预报风险预警覆盖率%6010气象信息社会覆盖面%100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指标值11公众气象服务时效天3012气象服务综合满意度分8513气象安全街镇达标率%6014气象科学及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9015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服务能力分8516气象科技贡献率%8517气象数据标准化率%9518气象行业及社会管理标准应用率%90㊀㊀四、重点发展任务(一)加强监测预警,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优化城市气象综合观测,着力提升观测业务标准化㊁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发展基于影响预报的风险预警服务,建立风险预警业务体系,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一是增强城市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完善城市综合观测系统,构建多元综合三维一体观测实况场.提升边界层㊁对流层观测能力,发展自动探空系统,弥补大气三维立体探测能力不足.完善雷达探测网,提升对云及降水的精细化探测能力.增强多要素中尺度地面观测网,完善垂直观测系统.建立城市消防和低空飞行安全监测网.健全应急观测体系,应用移动端技术,构建应急监测㊁调度㊁分析和决策一体化系统,提升突发事件气象应急响应能力.发展气象智能观测体系,应用物联网㊁穿戴技术㊁云计算技术,增强城市大气体征获取能力.建立观测装备智能保障系统,着力观测系统稳定性,提高观测业务运行效率,确保观测数据质量稳定可靠.二是提高灾害天气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能力.建立基于集合预报的非确定性概率预报技术及业务系统,全面推进影响预报业务.建立高影响天气灾害风险研判系统,完善与用户决策相融合的风险预警服务系统.建立城市内涝风险预警业务,完善内涝风险预警联合会商㊁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建立气象保险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推进气象与交通㊁农业㊁旅游㊁保险行业信息深度融合,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三是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逐步接入交通㊁卫生㊁安全监管㊁海事㊁电力等部门预警信息,进一步健全预警信息汇交㊁发布㊁监控机制,加强信息互联㊁互通及共享.重点围绕全网发布㊁分区发布和目标人群发布,提高预警信息精细化水平.积极应用新信息技术,创新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推进预警信息线上化㊁移动端化,增强预警信息的及时性㊁便捷性.四是提升城市气候服务能力.加强11-30天短期气候预测能力,提升极端气候事件预测水平.建立和完善敏感行业气候影响评估模型,优化气候服务互动机制,建立城市气候服务平台,提升气候服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展城市基础设施㊁人体健康㊁能源安全等领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气候承载力分析,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保障气候安全.开展城市规划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为风能㊁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精细化气候服务.(二)优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服务为核心,创新城市气象服务体制机制,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普惠均等化水平.一是提升民生气象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新机制㊁新模式,进一步推进气象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强空气质量㊁霾㊁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继续完善环保㊁气象部门预报会商机制,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重点提升短期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技术能力,持续提高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准确率.完善健康气象服务系统,加强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人类疾病发生㊁流行的气象条件分析预报等健康气象服务业务,不断完善感冒㊁儿童哮喘㊁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等与市民健康密切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健全交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指标,开展轨道交通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提升交通气象专业服务效率和应急能力.二是推进城乡气象服务一体化.加快气象服务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融入城乡 网格化 管理服务体系,提供精准高效的气象服务.推进气象管理资源下沉,加强分类指导,强化气象防灾减灾㊁气象信息发布㊁气象服务最后 一公里 ,增强基层气象管理能力.根据上海超大城市灾害影响及脆弱性特点,建立城市气象防灾标准体系,实现城市防灾减灾的精细化管理.建立街镇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完善街镇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制定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开展社区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普查,逐步开展气象安全社区认证,提高社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三是增强专业气象服务功能.完善部门㊁行业合作机制,深度嵌入,逐步互融,推进天气信息向用户影响信息服务的转化,促进气象服务与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求,完善海洋气象观测网,提升石油平台㊁造船基地㊁渔港等重点海洋产业服务能力.发展近海航线和全球自主远洋气象导航服务.积极开展主航道及黄浦江等骨干河道气象预报服务,提升港口㊁航道及内河通航能力.建设海洋气象装备质量检测中心.建立都市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创新基地,提升农业和生态气象科技内涵,拓展农业气象服务外延.建立电力气象风险预判平台,重点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完善新能源资源评估和利用咨询平台,提高能源气象保障效率.完善旅游气象服务联动机制,以都市旅游中心圈㊁主题游乐区㊁休闲度假区㊁生态产业体验区等旅游度假核心功能区域为核心,增强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建立旅游气象预警系统,优化旅游气象服务结构.加强试飞航空气象保障中心建设,开展试飞航空气象预报服务.加强与民航部门合作,推进基础气象预报对航空气象业务的支撑,开展通用航空气象业务.推进金融保险气象服务,扩大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覆盖面,逐步开展交通㊁航运等气象指数保险,探索气象巨灾保险服务,形成气象防御技术与保险市场机制相互促进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四是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普及率.突出主题㊁传承特色,推进气象科普进校园㊁进社区㊁进农村.注重群众性㊁社会性和经常性,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全国气象科普示范学校㊁社区.持续开展气象科普实践体验活动,增强市民气候变化意识,积极倡导科学㊁文明㊁健康的生活方式.重点完善徐家汇科普基地及浦东㊁宝山㊁松江㊁嘉定㊁崇明等区(县)气象科普功能建设,创建全国气象科普示范基地.(三)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核心业务技术能力不断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加快核心业务技术创新,实施气象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国际化气象人才集聚,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潜力.一是加快数值预报核心技术创新.建成水平分辨率1k m级分辨率的区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立分辨率9k m的中尺度集合数值预报业务系统,为重点行业开展影响预报提供高分辨数值模式产品,为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数值预报模式性能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模式先进水平.建立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中试基地,吸引国内外同类先进区域模式系统和相关技术在基地进行业务运行和业务测试,形成预报员和数值模式的经验价值反馈机制.二是着力研发资料融合技术.加强现代气象多源探测资料和信息的整合,增强数据质量控制.推进气象信息向大数据汇聚㊁分析和服务方向转变,完善现代城市综合观测资料融合处理系统.三是发展基于数值预报的应用技术.着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坚持 数值预报+ 的技术方向,不断完善无缝隙㊁集约化的预报业务体系,继续发展客观化㊁精准化的预报技术体系,改进强对流天气预报㊁台风风雨强度客观预报㊁海洋气象预报㊁环境气象预报㊁影响预报及风险预警等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业务服务技术成果.四是推进气象科学试验.深入分析评估各类观测系统的综合观测能力和业务应用效益,开展多种。
浅谈质量管理体系在气象观测中的初步建立
青海科技2019年第5期浅谈质量管理体系在气象观测中的初步建立陈明霞李生慧徐国元(青海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西宁810001)摘要: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指导性,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气象观测中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将全面提升气象观测的业务水平、工作效率,优化服务机制,提高管理能力,为气象预报预警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同时也是促进气象服务“一带一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有效支撑。
关键词:质量管理;气象观测;体系文件引言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气象事业正面临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深刻变革,加快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今年2月,中国气象局组织召开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试点建设工作会,引发部门上下强烈关注。
中国气象局在国家认监委的支持下,正在以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汇聚新动能,发挥认证认可的质量基础作用,切实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1]。
随着气象部门前期试点单位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行,体系建设成果已初见成效。
为了全面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进行了总部署,推广全国性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青海省气象局结合我省气象观测实际开展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建设的意义近年来,气象观测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气象观测体系基本形成,地空天观测业务全面覆盖,观测站网基本覆盖乡镇,气象观测业务稳定运行,观测新技术新方法不断突破,观测业务迅速发展。
但是,气象观测业务仍存在部分管理制度、规范和标准缺乏系统性;关键节点缺乏风险控制等环节,亟需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中心,全面提升观测业务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中国气象局明确提出推进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观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建立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国家气象和水文部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指南》为指导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气象观测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完善业务流程、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观测系统持续改进和优化,推动管理系统科学化、国际化、现代化,从而逐渐提高观测数据的质量,增强对气象预报预警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我国气象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我国气象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分析高雅黎【摘要】气象服务是国民经济中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服务行业和重要服务活动.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以及个人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气象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却远低于需求.解决我国气象服务的供需矛盾,关键在于提高气象服务的供给能力,并在管理体制上实现突破,解决公共基础贵科的公私共享问题和供给市场主体的培育问题.【期刊名称】《经济师》【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2页(P63-64)【关键词】气象服务;气象服务供给;气象服务需求【作者】高雅黎【作者单位】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4气象服务是国民经济中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服务行业和重要服务活动。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以及个人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表现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量上,还表现在对气象服务能力的需求上。
但气象服务的供给却跟不上需求的步伐。
气象服务的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远低于需求,而且在气象服务的供给地区和种类上也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此,本文拟根据公共经济学的公益产品理论,就如何解决我国气象服务的供需矛盾进行探讨。
一、气象服务的定位在国民经济中,气象行业是作为技术服务类出现的,也就是说,气象行业属于服务行业。
该行业不生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市场体系中是以与各行各业相关的气象信息产品来服务于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的,所以也叫气象服务业,或称气象服务。
从气象服务需求角度来说,它是气象行业对来自各类群体及个人的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信息相关的需求进行满足的一种服务活动。
概括起来,气象服务具有四大功能。
即保障功能、防灾减灾功能、指导生产消费功能与趋利避害功能。
保障功能就是保障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顺利进行有序开展的作用;防灾减灾就是抵抗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的作用;指导生产消费功能就是作为生产消费指导意见的作用;趋利避害就是利用气象服务创造财富避免损失的作用。
对气象信息化的理解和再认识
对气象信息化的理解和再认识■ 沈文海近年来,以互联网为核心标志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类社会,以致一些学者将其称之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与此相伴,“信息化”作为一个完整概念,一经问世,便迅速传播并被广泛接受。
新一届中国政府已将信息化作为本届政府努力奋斗的“新四化”目标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信息化对当代社会的重要程度。
从广义上看,气象行业的业务特点就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并发布信息产品,因此气象业务是典型的信息业务,气象业务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系统,气象部门也是有关信息技术最早和较为充分应用的部门。
信息化对于气象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气象信息化究竟包含哪些内涵,什么是气象信息化的实质,气象信息化与气象业务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分析的。
笔者拟通过本文,对上述问题做出分析和回答。
一、信息化的概念和理解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社会学家Tadao Umesao在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首次提出,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开始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等概念。
我国于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首次对信息化进行了官方定义: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联合国1998年发表的《知识社会》一文,对信息化进行了如下阐述: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的进程,又是一个社会的进程。
它要求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管理流程、组织机构、生产技能以及生产工具的变革。
我国政府于2006年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再次修订了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气象中心工作制度
气象中心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中心的工作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气象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气象中心的工作制度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原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
第三条气象中心的工作制度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气象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四条气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本制度,认真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二、组织结构第五条气象中心设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气象观测、气象预报、气象服务等工作。
各部门的设立和调整,需根据工作的需要和国家相关规定进行。
第六条气象中心设有中心主任一名,负责中心的全面工作;设有副主任若干名,协助主任工作。
主任和副主任由上级部门任命。
第七条气象中心设有专门的委员会,如气象预报委员会、气象服务委员会等,负责相关工作的研究和决策。
三、气象观测第八条气象观测是气象中心的基础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观测规范和标准进行,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九条气象观测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条气象观测数据要进行及时的整理和分析,为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准确的资料。
四、气象预报第十一条气象预报是气象中心的核心工作,要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相关信息,采用科学的预报方法,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
第十二条气象预报人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预报水平。
第十三条气象预报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发布,确保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气象服务第十四条气象服务是气象中心的重要工作,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气象服务,包括天气预报、气象咨询、气象预警等。
第十五条气象服务要注重实效,及时准确地提供服务,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
第十六条气象服务中心要建立健全的服务网络,包括服务站点、服务热线、服务网站等,方便群众获取气象信息。
六、人员管理第十七条气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选拔和培训后方可上岗。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的常见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的常见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发布时间:2022-02-16T13:04:18.788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8期作者:次仁拉姆杨兴国格桑罗旦扎西江村旦罗索朗江措华生[导读]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进一步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
西藏昌都市气象局 854000摘要:伴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也紧随科技创新的步伐,在气象部门加大科学化建设体系,但是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国家发展迅速,以往的气象模式逐渐不再能跟上人们的需求,更何况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基层气象观测又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所以加强基层气象部门观测能力是必要的,这样既可以提升气象观测能力,又能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进一步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常见问题;质量控制措施引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是我国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能够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新时期,我国开展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自动化改革以来,从试运行到目前全国范围内的业务运行,标志着我国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迈向向全面自动化的时代,人工气象观测成为历史。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以及社会对气象观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气象部门的观测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因此,应该对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正常顺利开展。
1.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的重要性综合气象观测工作,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有利于人们即使获取所需的气象信息,并配合气象观测行业根据实际状况深入地研究利用各种手段,从而促进了综合监测业务工作得以顺利地实施,人类生存环境、居民的生活条件以及农业生产中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变暖、气象灾害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或者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需要提前借助于现代气象观测技术开展综合气象观测工作,持续全方位的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可以及时获取天气气候要素,掌握了天气气候规律,经过科学的大数据分析可预测出未来气候变化对人们生存的危害,从而提高了人类处理天气灾害能力,同时在提高全世界气候变化感知与处理能力等方面,也起到了非常关键作用。
气象文化的建设探究
气象文化的建设探究作者:眭晋华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6期摘要:虽然我们国家的气象文化建设不断取得重大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基层部门队伍总量小且分散的情况。
现今的气象文化建设的局限性是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的需要。
而先进的气象文化不仅能够解决农民的问题,改善民生更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所以就需要对气象文化建设进行创新和变革。
本文主要探究如何进行气象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气象文化理念建设具体策略气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财富,这些财富主要来源于气象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凝练成的理念、价值取向等。
我国的气象文化建设工作从本世纪初全面开展,在此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就要对我国的气象文化建设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来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
一、我国气象文化建设的现状(一)我国气象文化建设的成就气象文化建设是由中国气象局于2002年提出,并于2004年出台建设纲要。
自此以来,各级气象管理部门不断探究,逐渐确定了气象文化发展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气象文化建设不断得到重视,成为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智力来源和精神动力。
气象文化建设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象文化理论建设成果显著据统计,在2002年-2008年气象文化建设起步的六年时间里,报纸刊登和发表在各类杂志上的相关研究论文有两百多篇,涉及气象文化的文章有五百多篇,其中陆亚龙的?气象文化内涵的四个层次?等都对气象文化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一些气象文化建设的科研项目不断设立并且成果显著。
2.气象法规不断完善我国气象事业的基本大法是国务院于199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它的出台为我国气象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
在此之后,不断出台更多的法律条例,对气象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各级气象部门和各地政府的努力下,气象法制体系不断完善。
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西州“十四五”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西州“十四五”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2.30•【字号】西政办〔2021〕125号•【施行日期】2021.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西州“十四五”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县人民政府,大柴旦行委,州政府各部门:《海西州“十四五”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州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12月30日海西州“十四五”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海西州气象局二〇二一年十二月海西州“十四五”地方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前言气象事业关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气象服务需求领域更广,建设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动力强劲。
海西是我省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发生频繁、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气象灾害日益敏感,对防灾减灾和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要求更高,迫切需要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共安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三五”时期以来,全州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跟科技发展新步伐,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气象现代化这条主线,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全力推进海西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基本完成了海西“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为新形势下保障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长治久安夯实了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海西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五年,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五年,作为青海向西向南开放的“桥头堡”和全省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是全省“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发展新布局的核心增长极,担负着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门户枢纽等重大使命,是海西气象全面落实“四州战略”“五个海西”建设的重大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海西现代化国际陆港城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和全面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气象局个人业务技术总结
气象局个人业务技术总结近三年(2007至2009年)业务技术总结——**前旗气象局聂松花本人于1998年毕业**气象学校探空专业,被分配到**托前旗气象局工作至今,2007年完成了**信息工程大学函授本科进修学习。
2004年被评为助理工程师。
现在单位从事地面测报、预报服务、会计等工作,兼任廉政监督员。
近三年(2007-2009年)是我测报业务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的三年。
期间共获“百班”三次,在自治区和市级的测报业务技术比赛中也多次获奖。
2020年享受市局出台的地面测报业务特殊岗位津贴。
发表论文两篇,完成技术总结一篇。
下面就近三年来的业务技术工作总结如下:一、忠于执守,爱岗敬业,做好平常事。
地面观测工作是气象工作的基础。
是最平常、最枯燥的工作。
“严肃、认真、负责”是对观测规范对观测员最基本的要求。
在平常的工作中我将这六个字铭刻在心,贯穿于工作的点滴。
认真对待每次观测,每个数据,每份报表。
在日常工作中积累和总结,提高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
二、努力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地面气象观测也在经历历史变革。
新的观测设备和技术逐步应用到实践中。
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我平时十分注重学习,以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基础,学习探测设施保护办法、各种问题解答和技术手册,提高综合观测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获奖情况:2007-2009共荣获地面观测百班无错情三次,2008在全市第七次测报技术比赛中获得比试第一,综合第二。
2020年在全区第八届地面测报技术竞赛中获观测理论第二名。
三、认真完成单位其他工作。
近三年我一直在单位担任业务股长,负责组织组内的学习、集体观测等事宜。
经常性组织组内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抓住复杂天气集体观测,不断提高全组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单位测报业务技术稳定提高。
2009年我局在全市科局站长目标考评中荣获“综合业务管理"优胜奖。
作为老观测员,我也义不容辞地担任起了起蒙老师的角色。
从2007年开始一直给新来的大学生带班,现已有五名大学生通过考试,顺利上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服务的制度变革姚学祥第一节引言气象服务商业化是二十世纪末国际气象界的热门话题。
对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的前途,影响各国气象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削弱人类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影响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气象服务商业化问题亟待理论研究和指导。
到目前为止,气象服务商业化问题尚未引起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翻开经济学、行政学的学术刊物、专著、会议文集,难以看到对这一问题的理论阐述和研究。
气象服务商业化问题本身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它是一个行政管理学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从行政管理学角度看,作为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气象服务过去一直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一项社会职能。
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计划经济国家,还是市场经济国家,气象事业都是由国家投资、国家筹办并以国家名义提供服务的。
从经济学角度看,气象服务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最近二十年来,许多国家气象服务从无偿免费的公益性服务逐步向有偿收费的商业性服务发展,个别发达国家的气象服务已经完全实现了收费服务制,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私营气象公司。
这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提醒我们:气象服务原来并不一定都是纯粹的公共物品,有些气象服务甚至具有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的性质,即使纯粹的公益气象服务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实行收费服务。
我国的气象服务商业化趋势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政府职能已经或正在转变,气象部门也进行了改革。
特别是1985年以来开展的专业有偿气象服务,改变了以往气象服务只有单纯公益无偿服务形式的状况。
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从封闭的气象局大院走了出来,投身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不断提高公益性气象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市场,专业有偿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一个生机勃勃的气象信息服务市场迅速崛起。
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才能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气象事业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气象服务该不该收费?如何收费?……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气象服务商业化问题,亟待理论指导。
笔者认为,气象服务是典型的知识商品,气象服务商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
对气象服务商业化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公共物品和知识经济的理解。
本文通过对气象服务“公”与“私”的理论思考和大量气象服务实例的分析,提出了若干问题,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我们的分析就从气象服务的公益性开始。
第二节气象服务的历史起点:公共物品气象服务问题的核心是关于气象服务“公益性”与“商品性”的思考,即:气象服务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笔者认为,公益性是气象服务的历史起点,并且,公益性气象服务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气象服务问题应该从气象服务的公益性开始。
本节将以公共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对气象服务的公益性进行分析。
一、理论基础:公共物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利用数学表达式,给公共物品下了定义[]。
他认为,某种私人物品的总消费量等于全部消费者对私人物品消费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即:式中,X为最终消费品,上标i为消费者人数,下标j为私人物品投入量,X j是最终消费品的j次私人物品投入量,显然它应该等于全体消费者I的总投入量。
而公共物品的消费总量则等于任何一位消费者的消费量,用公式表示即:X k = X k i(k=J+1,…,J+K)可见,公共物品就是那种能供许多人同时消费的物品,并且人们消费这种物品的效果,以及生产这种物品的成本,并不因为享有它的人数规模发生了变化而改变[]。
公共物品包含的种类很多,比如国防、法律、公安、消防、公路、教育、电视、天气预报等,与公共物品相对立的就是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具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消费的排他性。
私人物品的消费具有排他性,而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
(2)收益的排他性。
私人物品的收益具有排他性,而公共物品的收益具有非排他性。
(3)公共物品的生产具有较高甚至无法计量的私人交易成本。
公共物品的问题在于无法实行谁消费谁付钱的原则。
因为收费的困难或收费成本太高,生产者无法得到足够的生产回报,生产成本难以得到必要的价值补偿;或者是别人(由于搭便车)从公共物品中得到的好处可能比生产者还要高,会挫伤生产者积极性,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
在本文讨论的气象服务中,就确实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公共物品收费困难问题本身很复杂,经济学家进行了长久的讨论,但没有达成共识。
有代表性的是科斯和萨缪尔森的不同观点。
科斯在他的《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指出,只要明晰了灯塔(也就是公共物品)的产权,灯塔的收费困难就可以得到解决,从而使灯塔这种公共物品能够通过市场来供给。
办法是政府对灯塔的建造者颁发许可证,授权他们向过往的船只收费。
与科斯不同,从约翰·穆勒到萨缪尔森,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依靠市场机制,不可能解决灯塔的收费困难,也就是说,市场在这里会失灵。
萨缪尔森认为,灯塔的收费面临着一个基本的困难,就是灯塔发出的光线应如何定价。
在市场交换的条件下,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不是取决于它的平均成本,而是取决于它的边际成本。
问题在于,灯塔一旦建造起来,多一艘船只从它下面通过,并不会使灯塔的建造成本或维护成本有任何的增加,也就是说边际成本为零,这样按照边际成本定价的原则,船主根本不该付费。
灯塔的收费困难依然存在。
因此,公共物品不能通过市场供给,而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相应的费用通过征税弥补。
其实,正如本文将要证明的,现实中的公共物品不都是纯粹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本身涵盖范围很宽,具有层级性。
一般地说,凡是公共消费的物品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完全公共消费而无私人消费的物品就是纯粹的公共物品,否则,就是不纯粹的公共物品。
各类公共物品之间有很大差异,同样的公共物品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可能有不同的(公共物品的)纯度。
即使过去传统意义上纯粹的公共物品也会随着时代而发生变化。
如随着收费技术的提高,以前无法实行付费消费的物品现在可以很容易地收费。
笔者认为,气象服务具有公共福利性质,应该由政府部门提供,这是一个总的原则。
但是免费供应会导致一个超消费问题,而超消费本身就是一种福利损失。
因此,政府提供公益性气象服务也可以适当收取费用,至少可以限制过量消费,减少消费拥挤。
二、传统的天气预报是公共物品天气的变化源于全球大气的运动,冷暖干湿空气的你来我往造成了雨雪风霜、阴晴冷暖的气象变化,对全球大气连续的、全方位的观测是天气预报的基础。
劳仑兹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全球大气的一体性:今天纽约的一只蝴蝶拍拍翅膀,十几天后会导致北京的倾盆大雨。
大气的无国界运动使得全球气象合作成为准确的天气预报的前提,也使得气象成为全球合作的典范。
气象国际合作没有因为冷战而中断,也没有因为封锁而动摇,却受到气象服务商业化的致命威胁。
1855年法国科学家莱伐尔奉命追索克里米亚战争时出现的风暴,发现了风暴移动的奥秘,指出只要将不同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收集起来就可以制作风暴预报,揭示了气象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从而拉开了现代天气预报发展的序幕。
1872年在莱比锡举行了国际间气象会议,次年在维也纳又举行了第一次气象大会,会后成立了国际气象组织(IMO),国际气象组织的重要任务是协商、处理世界各国气象观测网的建立和业务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国际协作活动,并解决全球气象观测网及有关业务和科技等问题。
它当时是国际间气象界群众性组织。
由世界各国气象局、气象台领导人以个人身份参加。
这样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气象事业对国际合作的强烈需求。
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1951年国际气象组织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WMO),成为与联合国建立关系的政府间(即各国气象局间)的国际机构。
主要任务是协调和改进世界气象业务和有关活动并促进其标准化,鼓励国家间高效率地交换气象和有关情报,促进建立气象、水文测站网及传输、交换观测记录、资料等方面的全球合作等。
[]从此,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下,各国气象部门一直相互无偿交换气象资料。
本文的分析将说明这里的“无偿交换”对气象事业的重要性。
可以说,全球合作促进了气象预报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人类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
现代天气预报已经成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密布全球的气象观测站、气象卫星以及雷达、船舶、飞机等构成的世界天气监测网对大气进行连续的、多角度的观测,观测资料通过全球气象通信网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气象中心和世界气象中心,巨型计算机对全球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并以此为初始场,求解大气运动方程组,从而获得未来大气的运动情况。
预报人员再对其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其它工具制作出天气要素预报。
这个过程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
笔者相信,没有现代高科技和全球气象工作者的密切合作,天气预报就不可能成为现实。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气象问题的研究古已有之,而天气预报、或者说称得上准确的天气预报却只是近几十年的事。
以上事实说明:气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甚至可以说是世界公共物品,它由世界各国共同开发,全世界人民共同收益。
笔者认为:由世界共同提供气象信息这种公共物品,规模经济效益也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如:静止气象卫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气象观测手段,如果由世界统一提供卫星资料,只要3-4颗静止气象卫星就足以覆盖全球。
如果各国都用自己的静止气象卫星进行观测,200个国家就需要600-800颗静止气象卫星,不仅成本大大增加,单说信号干扰,就是一个灾难。
再如数值天气预报,抛开复杂的技术不说,数值天气预报所要求的计算机资源就足以令人却步,每个国家都购置千亿次甚至万亿次巨型计算机并不断更新,其成本可想而知,实在是一种浪费。
因此,由世界统一提供基础性天气预报产品,最经济、最有效。
这当然只是笔者的一个梦想。
在国际合作提供天气预报产品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当数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它是欧共体国家联合创办的,集中了全世界最优秀的数值天气预报专家,所制作的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其预报准确率甚至超过了美国国家中心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
更重要的世界公共物品是基本气象资料及产品,世界气象组织定义“基本气象资料及产品”为那些保护所有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福利的维持所必需的、用来准确描述预报天气和气候,并支持世界气象组织各项计划的资料和产品。
笔者认为这类资料和产品应该、也只能由世界统一提供,是一种纯粹的世界公共物品。
三、气象服务公益性的理论依据在我国,气象事业作为公益性的科技服务事业,被认为“属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
”[]气象服务的公益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决定了我国气象部门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气象服务中,要始终把公益服务放在首位,把做好公益服务,尤其是做好决策服务作为气象部门的首要任务和提高气象服务效益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