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的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目录《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教学设计 (2)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2)二、明确目标 (2)1、品味语言,分析王昭君形象 (2)2、咏史怀古,理解作者情感 (2)三、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 (2)(一)文章题目是《咏怀古迹》,这首诗作者咏的什么古迹? (2)$(二)王昭君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谈谈自己的了解。
(2)(三)杜甫在诗歌中怎样写的? (2)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2)(一)分组讨论,分析王昭君形象 (2)五、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3)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3)明确:屈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是屈原自沉之怨;“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苏轼怀才不遇之怨;对王昭君境遇,王安石写《明妃曲》“仪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再和明妃曲》“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让学生体会昭君美在外形又在宫内皇帝尚且不知,而这些读书人漂泊在朝廷之外,又是美志在胸无外乎王安石要高呼“人生失意无南北”之千古之怨了。
(3)七、归纳总结,作业布置 (3)《1、以杜甫口吻写一篇文章给王昭君题目自拟 (4)2、运用咏诗怀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念奴娇赤壁怀古》 (4)附板书设计 (4)《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4)学习目标: (4)1.品味语言,把握王昭君形象 (4)2.咏史抒怀,体会作者情感 (4)3.归纳咏史怀古诗学习方法 (4)%昭君杜甫 (4)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4)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4)异域终生空归环珮西南漂泊有家难归 (4)—《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座巍峨的高峰,那就是唐诗。
站在山顶两侧的: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的头始终是昂着的,他看到的是晴天的飞鹤,悠悠的白云,因此,他的诗歌汪洋姿肆,天马行空;一位是杜甫,她的头始终是低着的,他看到的是民生凋敝,生灵涂炭,因此,他的诗歌总是饱含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高中语文_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组一、教学目标1、美读诗歌,结合注释读懂文意。
2、结合诗文及创作背景,探究诗人深沉的情感。
3、尝试总结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美读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美读诗歌(1)认读字音:朔( )漠青冢( ) 省( )识(2)理解词义:去()紫台()青冢()省()春风面()环珮()四、整体感知【学习过程】一、美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不读破词组,注意语气轻重快慢)。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根据课下注释,结合昭君故事,试着任选两句自己喜欢的诗歌改写成优美的散文片段。
(运用第一、第二人称,适当发挥联想想象)翻译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生长明妃尚有村。
——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独留青冢向黄昏。
——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高中语文 5 咏怀古迹(其三)课后反思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咏怀古迹(其三)》课后反思
本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应用,诗歌的主旨写昭君的“怨恨”,这是诗歌的诗眼,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部分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找到,为了了解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昭君的形象,我设计了参照下面王昭君的画像,结合你对王昭君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昭君的形象,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②运用比喻、排比手法。
③结构完整,语言连贯、得体。
④不少于200字。
让学生根据画像来描写王昭君的形象,运用所学到的人物描写手法,解决实际问题。
进而帮助学生从诗眼入手,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方法掌握了还需要经过多次实践的应用,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高中语文_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语⽂_咏怀古迹五⾸(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咏怀古迹五⾸(其三)》教学设计⼀、课堂导⼊西汉元帝时,在湖北秭归的⼀个⼩⼭村⾥,出落了⼀个聪慧美丽的⼥⼦。
如此花容⽉貌,于是就参加选秀⼥⼊宫了。
因为长得太美了,遭⼈嫉妒。
她⼜⽣性清⾼孤傲,不愿贿赂画师,于是被冷落深宫多年,不得见圣上真容。
后来胡⼈单于来汉请求和亲,公主们都不愿去那蛮荒之地。
此时,她已对宫中⽣活⼼灰意冷,便毅然决然地代替公主出嫁。
在前往胡地的途中,她因感念去国离乡之愁思,奏琵琶怨曲。
天上南归的⼤雁听到如此凄哀的琴声,⼜看到如此貌美的⼥⼦,忘记扇动翅膀,纷纷掉落在沙地上。
于是,这位⼥⼦便有了“落雁”的美称。
这位⼥⼦就是——王昭君。
历代⽂⼈墨客都写过昭君出塞、⾝死异国的故事,但只有杜甫的《咏怀古迹》被誉为“咏昭君之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起⾛进这⾸诗,来⼀探究竟。
⼆、预习检测学习诗歌,⾸先要做到“知⼈论世”。
上节课让⼤家做了预习,现在来检测⼀下。
杜甫,字⼦美,⾃号少陵野⽼,世称杜⼯部、杜拾遗。
杜甫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诗史”。
杜甫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传世作品主要有《杜⼯部集》。
三、初步感知⽂有⽂眼,诗有诗眼。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怨恨情感基调?——幽怨平缓四、重点品读1.“群⼭万壑赴荆门,⽣长明妃尚有村”。
本诗是写昭君,但却以“群⼭万壑赴荆门”开篇,这样安排的⽬的是什么?以“群⼭万壑”如此雄壮的景物描写开篇,引出后⼀句⽣长昭君的村落,如此钟灵毓秀之地孕育的肯定不是⼀个平凡的⼥⼦。
借⾼⼭⼤川的的雄伟⽓象来侧⾯烘托昭君的形象。
作者在此是从咏江⼭之奇绝引出咏佳⼈之奇美。
2.“群⼭万壑赴荆门”,其中⼀个“赴”字⽤的尤为传神,请赏析。
⽤拟⼈的⼿法,把迤逦不绝的千⼭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有变幻之姿突出了三峡⼭势的雄奇⽣动。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案例及反思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教学案例及反思内容怀古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最大的抒情主题,怎样掌握这类诗歌的分析方法尤为重要。
而方法只是手段,目的是要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
标签:怀古诗情感方法导语: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蜀相》,一起去感受一下作者的这种情怀。
师:首先大家看题目,咏怀古迹是什么意思?生:歌咏怀念古迹。
师:仅仅是怀念古迹么?这个答案是不是有些欠妥呢?怀应该解释为什么更恰当?生:抒怀。
师:非常好。
应该是借历史古迹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怀的意思。
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诗歌类型中的一种,怀古诗。
(板书)师:首先我们整体感受下这首诗的情感。
大家知道杜甫诗歌的风格是什么?生:沉郁顿挫。
师:非常好,沉郁是因杜甫诗的内容多反映民声疾苦,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绪。
而顿挫是指我们读地时候要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淋漓尽致的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现在找一名男同学再找一名女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下这首诗。
生:(男生读,大声地)师:读的不错,里面有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但要注意我们读杜甫的诗要以一个什么样的音调呢?生:声音压低。
师:不是声音压低,而是声调压低。
比如我们学过李白的《蜀道难》,读他的诗我们要用一种高亢激昂的语调来读,李白是诗仙,读他的诗要有接近天空的感觉,而杜甫是诗圣,读他的诗要有接近土地的感觉。
下面再找一位女生来读。
生:(女生读)师:女生能把杜甫的诗读得这么大气真的是很难得,我们给她些鼓励。
下面我以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为大家朗读一遍。
师:好。
刚才我们仅仅是从整体上感知了这首诗歌,要想真正的理解作者的感情,就需要仔细的研读它。
首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
现在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诗歌。
生:千山万壑都奔赴到荆门;因为这里有明妃生活过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孤单地面向着黄昏。
汉元帝仅凭画图就判断了昭君很丑,昭君最后只能在月夜归魂。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编者按:古迹是指古代建筑、碑刻、墓葬等遗迹,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遗产。
本文是一篇咏怀古迹的教案,通过诗词赏析、历史背景介绍、文化内涵解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古迹的特点与价值。
以下是该教案的内容,供参考。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迹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赏析古迹相关的诗词;3. 理解古迹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4.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古迹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古迹的印象和了解。
2.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谈谈对古迹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看法。
二、诗词赏析(15分钟)1. 教师介绍古迹与诗词的关系,指出古人常常用诗词表达对古迹的思考和感受。
2. 教师出示一首咏怀古迹的诗词,并进行解读。
3. 学生朗读诗词,并对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理解和感悟。
三、历史背景介绍(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该古迹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2. 学生通过听讲和提问的方式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适当展开相关话题,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
四、文化内涵解读(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以古迹为切入点,谈谈古代文化的特点。
2. 学生可以从建筑、艺术、宗教等方面入手,讨论古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个人感悟(15分钟)1. 学生发表个人对古迹的感悟和思考。
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和发言。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全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资源】1. 古迹的图片;2. 涉及古迹的诗词材料;3.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资料;4. 课堂板书。
【教学扩展】1.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古迹参观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迹的魅力。
2. 学生可分组制作关于古迹的展板或PPT,展示其特点和文化内涵。
3.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创作,例如写一篇文章或创作一首诗歌,表达对古迹的思考和情感。
高中语文_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高一语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准确背诵课文;(2)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2)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难点: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如果要去旅游啊,我建议同学们去湖北的一带看一看,因为这里钟灵毓秀,地杰人灵,不仅孕育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诞生了一位绝代佳人——被称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解题咏怀诗以怀古迹、忆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论古事为主要内容,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咏怀"等。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通过齐读、个读、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把握节奏和情感。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解决难点,疏通每句诗的意思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1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颈联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三)重点品读昭君形象1.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咏怀古迹教案反思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反思李运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这首借昭君之事抒发自我之情的诗。
课后我进行了一个深入的反思,希望能认识到这节课的不足,也希望能捕获这节课的优秀之处,进而对以后的发展有积极地指引作用。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先进入了一个高效的导入,以四大美女为突破口,引出王昭君。
进而写杜甫的这首诗的文学地位。
然后点出本诗的学习目标:(一)了解王昭君的故事及其命运的悲剧性,品析诗人复杂的情感。
(二)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风。
进而说出,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揣摩法。
其实在此目标的设置上,以此诗来了解杜甫的沉郁顿挫,不是很恰当,因为在下一首《登高》中介绍杜甫的沉郁顿挫会更好。
但是这首咏怀古迹多少也能突出沉郁顿挫的特点。
杜甫的诗有的主旨鲜明,有的含蓄深婉。
学生在赏诗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生学过很多不同类型的诗,在此,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总结和概括诗歌类型和不同诗的特点,找了一位同学让他介绍一番。
然后思考这首诗的所属类别。
这一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们一起回顾诗歌的类别,进而对这首诗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针对学生的回答,可以引导其他的学生补充咏怀古迹的定义和特征。
示例对于增强学生的认识很重要,因此我又让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的怀古诗。
有学生说出了所学的杜牧的《赤壁》,这是一首有怀于三国成败之事抒发自己的幽深之情的。
这位学生的认识很独特也很深刻,但是这是对之前知识的一个固定记忆,如果让其现在分析一首陌生的诗,学生可能没有那么得心应手,所以方法很重要,实践也很重要。
在一首诗的初次接触中,正确的断句对理解诗文的意义极其重要。
所以,我又给他们介绍了一下诗的断句要领。
(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 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反思————怀古咏史诗鉴赏方法探究《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以怀古咏史为题材的律诗,杜甫借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来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和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课从一首诗拓展到这一类诗鉴赏方法的归纳总结,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一、初步成果归纳总结怀古咏史诗鉴赏方法:第一步:理清历史事实;第二步:体味意图感情;第三步:分析表达技巧。
使学生基本掌握这一题材诗歌鉴赏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古代诗歌的习惯,也加强了学生古代诗歌审美素养。
二、存在问题由于古代诗歌距离我们今天时间较长,涉及到古代文化中的典故很多、又蕴含古人特殊的思想情感,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有很大难度,因此学生对诗歌鉴赏不感兴趣,没有信心。
学生作答时,还不能用比较规范、专业的鉴赏语言。
此外对于其他题材的诗歌(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等)目前还没有探究出像怀古咏史诗这样的三段式鉴赏方法。
三、改进措施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增强学生对中华五千年的热爱,特别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第二,探讨鉴赏其他题材的诗歌时注意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讲授诗歌中意象的特定文化内涵。
第三,在反复吟诵中揣摩作品韵律节奏和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题模式,规范答题步骤和答题术语。
四、下一步研究思路:诗歌鉴赏时我们主要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思想情感作概要的赏析,除了怀古咏史诗以外,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哲理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送别诗、爱情诗等题材的诗歌还没有系统的教学模式和鉴赏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从题材的角度探讨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反思————怀古咏史诗鉴赏方法探究老边高中刘秀国。
《咏怀古迹》教学理念及反思
《咏怀古迹(其三)》切片式案例分析赏析诗歌情感既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认识、领会诗人精神面貌、风格思想的重要途径,还是评价学生鉴赏能力的标尺。
因此赏诗情也就自然成为诗歌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第一次准备《咏怀古迹》的教案时,我简单地把它处理成一篇怀古咏时以借古伤今的牢骚之作,因此把重点落在怀古咏史诗的方法总结上,当时的设计如下:1.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分明怨恨曲中论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你能看出诗人的感情与昭君的感情有什么相似点吗?借史抒情——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这样的处理对于诗歌的情感只限于诗中昭君人物命运的总结,昭君情感的解读和任务,至于作者,仅设计了一个问题来回应。
当我自以为落脚点的选择在咏怀诗的方法技巧总结上既呼应高考又切实解决学生的方法问题而洋洋得意时,我的师父王丽霞叮嘱我沉住气。
而回看诗歌所在的单元,整个单元都是唐诗天下,前面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后面是白居易、李商隐的名篇。
“杜甫作为唐诗的高峰之一他的文学性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气质性格?再看杜甫这一课的选文。
前面是他的名篇《秋兴八首》,后面是他的又一传世之作《登高》,何以中间出现了《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共八首,又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写昭君的这一篇?这组文章对对杜甫是何深意?而编辑选择《咏怀古迹(其三)》给学生们学习又是何深意?它对于学生而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师父的话语虽温柔和气,但这一环节一环的问题,我竟一个都答不上来,只能涨红了脸,为自己的小聪明感到羞愧。
为了解决师父留给我的问题,自己琢磨的同时我又征询了亓培育老师的建议:沉下心来,查阅这篇文章相关的研究论文,找感觉,争取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再尝试驾驭文本。
正在我逐步准备资料时,得知我准备公开课,谷凤莲老师热心地为我提供了了不少相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的教学反思
关于咏怀古迹其三的教学反思
一、上课背景
1.《咏怀古迹》(其三)是典型的咏史诗。
我查阅了初中教材,仅仅《潼关怀古》这一咏史诗歌选编人教材。
仔细比较,《潼关怀古》和《咏怀古迹》(其三)的阅读方法还是有差异的。
所以,真正对于咏史诗的认识了解,是从本节课开始。
2.高一学生学习诗歌的历史悠久,但真正独立地阅读诗歌的时间并不长。
因为初中的诗歌较浅易,以老师解析为主。
中考考的是课内诗歌,学生自主阅读赏析诗歌的意识较薄弱,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
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等特征,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之学习必修三时学生刚进入唐诗的学习,他们对诗歌阅读的方法、诗歌的常识掌握了解不多,诸多原因,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困惑。
二、我的设计前提
考虑到《咏怀古迹》(其三)理解难度不大,诗歌蕴含的情感也并不高深,所以,我在课堂尝试着让学生自主阅读,把握诗人的情感。
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我设计的依据是:
①此前,我们学过《过秦论》,我曾给学生说过“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虽然对象是“国”而不是个体的“人”,但其道理是想通的。
我们还曾做过“用典”的练习,王寂的《日暮倚杖水边》,其中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是诗人借屈原、白居易自况,表达对自我品性高洁却不幸被贬逐黜放的命运的愤愤愤不平。
②课前,学生已经学过《秋兴八首》(其一)、《登高》等诗歌,我对诗歌的阅读方法做了讲解。
如诗歌“五读”法,即要注意读标题、读作者、读情词、读意象、读注释。
我还情调诗歌是浓缩的.艺术,要细品,还要借助于想象,进入诗境。
③录像课前一晚,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困难,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注释梳理诗意。
三、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还需要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由表达自我思想的能力。
我所教的是普通中学的学生。
学生大多来自郊区或农村,自信不足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他们大多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用“词”而不是“句”。
有些学生内心有想法,可是不敢表达。
2.对学生的认识不足
虽然老师传授了相关知识,可是,它是否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本节课,我对学生估计不足,他们对于如何去赏析诗歌还很茫然,在学习诗歌的初级阶段,还需要老师的帮扶。
4.老师操之过急
课堂教学中,虽然有预设,但是,这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达成的。
我对学生的评估过高,带来了学生思维的困惑。
四、我感觉满意的地方
这是一堂真实的课。
从最初了解诗意到最后悟读入情,学生在思维和活动方面,呈现出“进步”的趋势。
我没有刻意追求课堂外在的“流畅”“美”,把注意力放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