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案

合集下载

《七月的天山》优秀语文课教案(初步课堂实践探究)

《七月的天山》优秀语文课教案(初步课堂实践探究)

《七月的天山》是一本描写青春成长和自我探索的小说,深受学生们喜爱。

如何让学生在这本小说中感受到青春和成长的力量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进度,设计出一节具有批判性和探究性的语文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本文结合初步课堂实践,探究了《七月的天山》优秀语文课教案的设计和实施。

一、教学目标:1、认识小说《七月的天山》的主题和内涵2、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发展轨迹3、掌握小说中的文学语言、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二、教学内容:1、阅读小说《七月的天山》及相关文献材料2、讲解小说的背景、人物和情节线索3、探究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4、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5、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研读小说并撰写感想6、展示学生的感想和表达,鼓励互相交流和反思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将一张地图呈现给学生,介绍天山山脉的位置和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

让学生围绕“天山”的相关词汇展开联想和讨论,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主题和情境。

2、阅读小说教师带领学生尝试朗读小说的前几段,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叙述手法和语言特色。

教师安排阅读小说的时间,并要求学生记录感性的阅读笔记,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情感体验等。

3、讲解小说的背景、人物和情节线索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等方式,为学生梳理小说的背景、人物和情节线索。

特别是要着重介绍优秀的小说构思和表达手法,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审美特点。

4、探究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分别以“生命的意义”、“青春的探索”、“友情的真谛”、“亲情的关怀”等角度入手,借助文本和画面等资源,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5、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独立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

如何使用修辞手法引发读者共鸣?如何形象地描写自然和人物?如何表达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6、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研读小说并撰写感想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主研读小说并撰写感想。

小学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案

小学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案

小学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七月的天山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4.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七月天山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天山吗?知道天山有什么特点吗?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七月的天山的课文,感受一下那里的美丽景色。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尽量读出美感。

2.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三、课堂讲解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七月天山的印象。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课堂讨论a.课文中的七月天山有哪些特点?b.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七月的天山如此热爱?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七月的天山》。

2.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二、深入分析a.课文中的天山与七月有什么关系?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c.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三、课堂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验作者的情感。

2.各小组展示,其他同学点评。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作文,题目自拟。

四、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组内互相检查。

2.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七月的天山》,让学生感受到了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色,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课堂讲解和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角色扮演环节,部分同学表现较为紧张,需要教师在课后多加关注和指导。

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案

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案

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缎、涧”等 8 个生字,会写“缎、俯”等 14 个字,正确读写“白缎、山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天山的美景,理解文中重点词句。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景物。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边疆,有一条连绵数千里的大山脉,那就是天山。

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就会立刻感到秋天般的凉爽。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同走进七月的天山,去领略那里的独特风光。

(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七月天山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三)精读课文,感悟美景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2)引导学生理解“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这句话,感受天山的凉爽。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1 自然段。

2、学习第 2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抓住“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体会雪峰的高、大、美。

(3)让学生找出描写雪水的句子,感受雪水的清凉、欢快。

(4)指导学生朗读第 2 自然段,读出雪峰的美和雪水的欢快。

3、学习第 3 自然段(1)指名读第 3 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2)引导学生理解“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七月的天山》教案设计——带你领略这片神秘的天地

《七月的天山》教案设计——带你领略这片神秘的天地

《七月的天山》教案设计——带你领略这片神秘的天地带你领略这片神秘的天地一、教学目标1、通过读《七月的天山》,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2、了解天山的自然生态和地理特点,掌握基本地理概念;3、培养学生对未知地方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4、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天山地理特点,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2、难点:学生如何把感受和理解转化为文字。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课前导入:首先向学生介绍《七月的天山》一书的背景和内容,培养学生对天山这片神秘的地方的好奇心和兴趣。

(2)课中活动:让学生集体阅读《七月的天山》,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如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

(3)课后拓展:安排外出实践或图书馆自主阅读,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天山,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互动交流等方式,主动探究天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征。

(2)阅读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七月的天山》,体会天山的神秘和美丽,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实践教学法:通过实地探访、旅游、摄影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天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首先介绍天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并预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2、集体阅读学生集体阅读《七月的天山》,教师在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书中所描写的景象、情感和文化内涵。

3、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围绕天山的文化特征和自然环境展开话题,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

4、现场探访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天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实地探访、旅游、摄影等活动。

5、阅读心得学生在课后可以自主阅读相关图书或者通过实践摄影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天山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还可以通过写作等形式,把心得与其他同学分享。

五、教学成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天山的地理特点、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培养对未知地方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七月的天山》教案篇一教材简析:天山,我心中一片纯洁的净土,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冰山、雪峰、溪流、野花、羊群和牧羊女,饮马溪边,策马奔腾,大气而不乏精致,粗犷而不失娴静,好一派奇异的北国风光。

《七月的天山》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

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

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月底教学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

《七月的天山》一文的作者用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应让学生自主去品读,通过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其次,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互相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1、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具准备:1、天山风景的图片,《天山景物记》序的音像材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思维小游戏,(板书:新疆)齐读,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就在同学们的联想和交流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西北风情,并且多少有些向往,是吗?我也一样,一说起山,我就会想起这样一座山,板书天山,自然,我就会想起一位著名的作家碧野,他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文章一开头,作者这样写道:(播放录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在我们这儿,七月是最炎热的夏季,不知道天山怎么样。

七月的天山语文教案

七月的天山语文教案

一、教案名称:七月的天山语文教案二、教材版本:人教版三、年级学科:小学语文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天山的美景。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旅游、探险等活动的兴趣。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天山美景的想象和欣赏能力。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天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天山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课文中描述的天山美景。

(2)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感受。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生字词。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朗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课文:(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3. 实践活动:(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次天山之旅的旅行计划。

(2)学生分享自己的旅行计划,互相交流意见。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课文的理解。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家长协助孩子了解天山的相关知识,增进对自然景观的认识。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第一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1、让学生画示意图,找到相应的段落朗读。

2、利用“网络视频”等先进的资源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思维小游戏,(板书:新疆)齐读,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就在同学们的联想和交流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西北风情,并且多少有些向往,是吗?我也一样,一说起山,我就会想起这样一座山,板书“天山”,自然,我就会想起一位著名的作家——碧野,他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文章一开头,作者这样写道:(播放录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在我们这儿,七月是最炎热的夏季,不知道天山怎么样。

(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今天我们随同作家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2、出示: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齐读)3、这是全文的开场白,简洁明了,却又总领全文,想一想,你感觉到了什么?4、出示有关图片和文字介绍。

【设计意图】在学生情绪刚刚调动起来的时候,适时插入一些图文并茂的对天山的介绍,则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投入的在课文中去感受感受天山的美。

5、难怪作家碧野说:(生接读……)那就赶紧骑马上天山吧!请同学们自由地,放松地朗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2、3、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6、汇报。

出示句子。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2)原来,上天山不是登上天山的顶峰,而是骑在马背上,从天山之外走到天山深处,记下一路上所看到的独特的风景,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吗?(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游记”。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七月的天山》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七月的天山》

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教案《七月的天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体会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础知识,包括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顺序和表达方式等。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1)通过图片、视频或旅游介绍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天山的美景和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你曾经去过哪些美丽的景点?它们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好奇心。

2.作者及作品介绍(5分钟)(1)简要介绍作者杨朔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2)介绍《七月的天山》的主要内容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知识点讲解(15分钟)(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确保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知识点。

(3)教师介绍文章的记叙顺序和结构安排,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脉络。

4.案例分析(10分钟)(1)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文章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精彩的描写段落,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5.练习与评价(15分钟)(1)教师设计适当的练习题目,如生字词认读、听写、段落理解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解答示范,并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中,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布置预习任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思考。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七月的天山》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让他们通过诗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1.预习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天山的风景,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对天山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夏季的天山有什么想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导读诗歌
教师朗读《七月的天山》这首诗,让学生听一遍,然后再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段解读
4.赏析诗歌
5.创作活动
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想象自己是在天山的夏季,通过诗
歌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想法。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
自己的《夏日天山》。

6.总结评价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
处并加以改进。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学手段:
1.讲课
2.朗读
3.分组讨论
4.创作活动
5.总结评价
五、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到《七月的天山》这首诗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欣赏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同时,通过创作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大自然的美丽。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11.学生自读后可作一次反馈,让他们说说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种景象,充分让学生自由交流,并提出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2.再次阅读时,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关注每个自然段之间的过渡句子。

在此基础上分段(按三处景点)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3.作为略读课文,宜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4.教师需要点拨的是,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着重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

品味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5.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背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记录一些优美的句子。

6.初读课文时,可让学生观察插图,图文对照,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七月的天山》教学案例(片段)师: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生: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

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

生: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

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

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生:(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2篇

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2篇

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识字、学词、读文理文教学难点:读文理文教学创新点:以读为线,积累好词好句,抓取主要内容知大意,搭建知识迁移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略读课文的一般教学步骤是:读提示,明要求,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表达方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准备:制作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教师导入: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2,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似的盛开饮马”三词反馈倾听的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4、5,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3.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缎duàn涧jiàn俯f蹄tí溅jiàn延yán鞍n4.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读。

锦缎山涧俯视马蹄溅起绵延马鞍高耸透射寂静增添细碎柔嫩绚烂白皑皑重重叠叠斑斑点点5.要求学生标画含生字的词语之后,组织学生接龙朗读课文,看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

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组织学生查字典标注:高悬峭壁断崖银链鳞光绚烂无边繁花6.教师过渡: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仅仅满足于借助字典认识一些生字,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你们能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阅读提示里边提出的任务。

老师读一读阅读提示,你仔细听,看阅读提示里面提出了几个任务。

7.学生表述任务:(1)想一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2)它们有什么特点?(3)抄写优美的语句。

8.教师过渡,学生默读课文,解决问题(1),教师帮助学生缩减语义并训练其有条理地、反复整体表达:《七月的天山》先写水,再写原始森林,最后写花。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5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5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过程】1、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2、学生自学:⑴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⑵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⑶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3、引导读通: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4、合作学习: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读的句子。

5、班级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6、激发兴趣,课外延伸: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7、摘抄优美词句: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8、作业:复习词语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2课文分析: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七月的天山》教案

《七月的天山》教案

《七月的天山》教案学习目标①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能联系上下文,明白得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存。

④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预备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直截了当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看起来是个向导,带着你游玩,能看出导游线路吗?(让学生列出作者的游玩路线)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扫瞄,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漂亮风光。

●引导读通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庞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合作学习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明白得的能够请教老师。

如:写雪峰、雪水时的确切比喻;“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许多叠词,读起来别有韵味,让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寂静的美;还有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差不多上值得研读的句子。

●班级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形,教师给予确信和鼓舞,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爱好,课外延伸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爱读如此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能够扫瞄互联网上的资料,鼓舞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如此,“足不出户,也能够游遍千山万水”。

●摘抄优美词句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如此的摘录。

●作业:复习词语卡。

七月的天山教案

七月的天山教案

七月的天山教案七月的天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天山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2.了解天山的资源情况及其对当地人民的影响;3.了解天山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表现形式;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天山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2.了解天山的资源情况及其对当地人民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地图介绍天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教师向学生讲解天山的资源情况及其对当地人民的影响,包括天山的特产、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了解。

3. 拓展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调查天山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题,如婚礼习俗、节日庆典、传统工艺等。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采访当地居民等方式进行调研,然后进行汇报。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天山地区的地理特点、资源情况、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写作总结等方式进行总结。

5. 提问教师针对天山地区的资源情况和风俗习惯进行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和参与讨论。

四、巩固与拓展1.巩固学生围绕天山的地理特点、资源情况、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展开讨论或写作,进行知识巩固。

2.拓展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天山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加深对天山的了解。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天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资源情况、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天山的作文,要求包括天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资源情况、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内容。

七、板书设计七月的天山教案八、反思与改进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天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资源情况、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天山的魅力。

《七月的天山》小学语文课堂教案

《七月的天山》小学语文课堂教案

近年来,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新教材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其中就包括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七月的天山》。

《七月的天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于新疆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了新疆的文化和风貌,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本文将对《七月的天山》的课堂教案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一、教学目标1、语言技能:学生了解新疆地区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及风景名胜,并能够复述文章内容,运用所学词汇、语言表达新疆美丽的风光以及人民的生活和善良。

2、阅读理解:通过本文对新疆地区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新疆的文化艺术特色,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中的核心内容。

3、情感态度:通过学习本文和探究新疆文化,使学生对多元文化心生敬意、多元文化初步认识,强化孩子们尊重、理解和欣赏不同人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语言表达:本文中词汇和句式、大量形容词的使用,有助于学生感悟自然的价值和美。

2、人文底蕴:全文融入了新疆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也为学生对当下世界,不同文化习俗和传统、历史背景等现象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和认知。

三、具体实施1、导入在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与学生们的交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入主人公上太阳岭、第一个看到漫漫的天山雪峰的情节,激起学生们的浓厚情感,使他们能够高度关注本文内容。

2、讲解通过对文章的整体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全文的整体思路,协助他们构建文章的结构,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也可以在教学中适当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文本细节,以此强化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3、词语讲解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对生词和常见生疏的词组上李凤霞所生活的地方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词汇,也能让学生对新疆地区有更加准确的了解。

4、阅读素养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操练的方式,检验我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学生能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七月、天山、美丽”等词语;
2.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
3. 学生能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以及课文所蕴涵的自然美感;
4. 学生能学会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 学生能学会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激情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询问学生有没有去过天山,或者让他们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天山。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包括对天山的描绘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制作关于天山的画等。

最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四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范文小学四年级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的: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师导入课“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板书课题《4_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三)、通过学生的互问互答检查预习情况1、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朗读情况的检查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3、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

4、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5、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汇报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三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四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讲读课文(由五个学生分别逐段讲解)(五)、师做总结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4、齐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六)、指导背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认读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运用浏览、勾画、批注方法进行阅读,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特点
3运用浏览、勾画、批注等方法阅读作家碧野的原作品《天山景物记》,感受天山景色美丽,物产丰饶,体会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材分析:《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碧野先生的《天山景物记》,文字优美,景物特点突出。

本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奇异的自然风光,重点展示了天山的水、树、花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具备识字能力和一定的阅读写作能力,能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能与同学交流,合作。

经过以前的学习,对于游记的写作顺序并不陌生,能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但对于作者是如何把景物的特点凸显出来的,还需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究,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法上也需要教师的一定指导以提高其阅读能力。

设计说明:张庆先生曾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

”阅读课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即要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所以本课在设计力求体现自主阅读,运用浏览、勾画、批注的阅读方法,通过自读自悟, 多样诵读,让课外阅读挤进课内,以读促悟,在读中迁移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次要景物的衬托等,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运用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

教学过程:
一、播放短片,了解天山,感受之美
1、播放视频短片(画面是天山美景图片,配以原文开头两段的学生朗读录音)
2、学生谈感受:通过观看你了解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过渡:是啊,天山真美啊!游览过天山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这样赞叹: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游览过天山的清代文学家洪亮吉也曾赞道:此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今天就让我们在这酷暑难耐的七月一起骑马上天山。

齐读课题。

二、检测字词:课件出示字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哪个小组来当今天的小老师?
小组汇报,教师点拨:“五彩斑斓”和“五彩缤纷”的词义区别:都有颜色繁多的意思,但五彩斑斓侧重于耀眼,五彩缤纷侧重于颜色的鲜艳、绚丽。

所以文中描写的是五彩斑斓的溪水,五彩缤纷的野花。

三、理清顺序,感受特点,学习阅读方法
1、过渡: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现在,请大家打开书12页,你知道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景物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板书:顺序)
2、指名交流: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天山深处
3、小结:这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也是本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移步换景,用简练而形象的笔触描绘了天山景物。

今后同学们写游记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展开描写,使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

4、下面我们走进课文,运用浏览-勾画-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指名读要求:请大家快速的浏览课文,在文中勾画出你觉得描写优美的句子,并圈画一些词语,想想透过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把感受批注在书上。

5、交流中学习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次要景物的衬托以及排比句式的运用等,并概括景物特点。

交流预设:
A: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学生批注交流)
B: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百朵盛开的白莲。

(学生批注交流)
C:在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学生批注交流)【溪流清澈】
D: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学生批注交流)
【森林茂密】
E: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插入图片深入体会五彩缤纷的野花)(学生批注交流)【野花绚烂】
6、总结:天山的雪水很清澈,天山的树林很茂密,天山的野花很绚烂。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峰,天山才会如此凉爽;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林,天山才会如此幽静;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花,天山才会如此迷人。

这一切的一切合在一起,才会让作者由衷地感到—(生接读第5段)
三、走进原作品
1、七月的天山没有夏季的炎暑,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凉爽和春天的绚烂。

这篇文章节选自碧野先生的《天山景物记》,课前老师已经推荐大家进行了阅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天山景物记》,去更多的了解天山吧!
2.《天山景物记》都描写哪些景物?
你怎么知道的?
1、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篇章、段落进行阅读,浏览勾画批注。

2、交流分享。

迷人的夏季牧场;夜间混入牧群,黎明又分群而去的野马;又大又肥厚、鲜嫩无比的蘑菇;胖墩墩、圆滚滚的旱獭、玉琢似的雪莲;明净如镜、清澈见底的天然湖;果树夹岸的野果子沟。

传说故事:眼泪之湖
人们的生活:哈萨克牧女骑马挥鞭;牧民热情款待;蒙古包聚会;开辟野果子沟。

3.天山真美,老师也来把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美丽天山
雪峰高耸水儿清,森林茂密花儿灿。

迷人牧场马儿肥,牧民好客又豪爽。

蘑菇鲜美雪莲开,天然湖静果子多。

物产丰饶景色美,真想骑马上天山。

4.教师总结:浏览、勾画、批注是一种边读边思考的非常适合我们的阅读方法。

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读出了《天山景物记》向我们展现了异彩奇情的景物,丰饶的物产,期
间还穿插了传说故事和人们的生活,也体会到了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与赞美,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歌颂。

我们课余还可以继续细细的品读学习。

其实,作家碧野20世纪50年代曾在新疆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写过不少这样优美的散文,让我们走进他,了解他。

四、了解作者,开展课外拓展阅读
碧野:(1916-2008)原名黄潮洋,1916年2月出生,广东大埔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

2008年2月,碧野被湖北省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

20世纪
亮湖》和《碧野散文选》等作品。

他的作品以歌唱英雄的时代为主调,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祝福。

碧野的作品非常值得阅读。

好,我们去朗读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