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2.5水循环学案 苏科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5节 水循环导学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5节 水循环导学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案

水循环【课前预习】1、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

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3、云是由________和_______组成的。

雨是由小冰晶______而来的,它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雪是由小水滴_______形成的,它是一个放热的过程,所以下雪时不是太冷就是这个道理。

雾和露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_形成的,它们是放热过程。

樟脑丸消失了是_______现象。

窗户上的冰花是由屋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直接________成小冰晶,它在玻璃的____侧表面上。

4、汽化的两`种方式:_______和_______,它们是___热过程。

液化的两种方法:_______和_______,它们是___热过程。

5、自然界中不少高山冰川就是大江、大河的____________,河流及渗入土壤、植物中的水分会通过_________升腾到空气中成____________。

当高空遇冷时,空气中的__________液化成________或_________成小冰晶,到一定程度后又降落回地面,这就是自然界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致过程。

【学习目标】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六种物态变化2、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其中的物态变化,熟练掌握常见的物态变化。

〖学习过程〗一、认识水循环1、学生自主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①上升的水有:冰山上的积雪______,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

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_______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

② 云的形成: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___ 成小水滴,有的______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

云中的小水滴也会_______成小冰晶。

③ 流入江河中的水有: 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一定的程度后,向地面降落,形成雨;由云中的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的程度后,形成的雪,降落到高山、地面和高山上的积雪_______后变成水共同汇入江河2、指导学生根据水的三态变化时的吸热、放热情况思考、讨论,分析其能量变化:归纳小结:吸热的物体—能量________; 放热的物体—能量________二、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 〖要点归纳〗〖当堂反馈〗1.关于冰山上的积雪,说法正确的是( )2.下列物态变化中,全部需要放热条件的是( )A .汽化、熔化、升华B .液化、熔化、凝固C .液化、凝固、升华D .液化、凝固、凝华3)A C4)A(③) (⑥)(③C.河底出现了大漏洞 D.雪山熔化的雪水从另外河道流走了5.目前很多城市内的河流逐渐变黑变臭,下述各原因中,不可能造成此后果的原因是()A.生活垃圾污染 B.工厂废水污染C.鱼儿太多污染 D.河道被堵塞不通6.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我国西部地区,对农作物灌溉最适宜的方法是() A.浇灌 B喷灌 C 滴灌 D 三种方式都可以7.云、雾、雨、冰、雪、霜、雹都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产物,并在水循环运动中不断改变着自身的状态。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五、水循环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五、水循环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五、水循环教案一、设计意图:本次教案的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水为主题,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水循环的原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让孩子们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难点:理解水循环的原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盆、杯子、地球仪等。

学具:记录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水循环的动画片,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2. 观察实践:将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盆和一杯水。

让孩子们观察水在盆中的状态,并记录下来。

然后,让孩子们将盆中的水倒掉,再倒入一杯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并记录下来。

3. 探索发现:让孩子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水的循环过程。

引导孩子们发现水在倒掉和倒入的过程中,发生了状态变化,从液体变成了气体,又从气体变成了液体。

5.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关于水循环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原理。

6. 课后延伸: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用水情况,记录下来,并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水的循环过程。

难点:理解水循环的原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教案的设计注重了孩子们的参与和实践,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并在游戏环节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同时,教案中还加入了课后延伸环节,让孩子们在家庭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对有困难的孩子进行个别指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物理初二上苏科版2.5水循环学案

物理初二上苏科版2.5水循环学案

物理初二上苏科版2.5水循环学案班级﹏﹏﹏﹏﹏﹏﹏﹏﹏﹏﹏姓名﹏﹏﹏﹏﹏﹏﹏﹏﹏﹏﹏﹏﹏【导学目标】1. 通过水水循环示意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学习归结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以生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规律。

2.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意义。

3.通过调查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水资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利用等活动,增强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意识。

【导学过程】活动一:水循环示意图展示课本〔或直接看书〕图2—39中水循环示意图,仔细观察,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让学生将对应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变化填入图中空格。

活动二:将物态变化填到相应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位置。

活动三:总结: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转移。

吸热:﹏﹏﹏﹏﹏﹏﹏﹏﹏、﹏﹏﹏﹏﹏﹏﹏﹏﹏、﹏﹏﹏﹏﹏﹏﹏﹏﹏放热:﹏﹏﹏﹏﹏﹏﹏﹏﹏、﹏﹏﹏﹏﹏﹏﹏﹏﹏、﹏﹏﹏﹏﹏﹏﹏﹏﹏活动四: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活动五: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现象?应如何改变?【典型例题】1、天空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云彩变化多端,那么云是怎样形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呢?当含有很多水蒸气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遇冷成小水滴或成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被上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气流托住,从而形成云。

2.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层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水滴一起落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面,这就形成了雨.〔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物态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名称﹏﹏﹏﹏﹏﹏﹏﹏、﹏﹏﹏﹏﹏﹏﹏、﹏﹏﹏﹏﹏﹏﹏﹏﹏;〔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3〕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两项节水措施:﹏﹏﹏﹏﹏﹏﹏﹏﹏﹏﹏﹏﹏﹏﹏﹏﹏﹏﹏﹏﹏﹏﹏﹏﹏;﹏﹏﹏﹏﹏﹏﹏﹏﹏﹏﹏﹏﹏﹏﹏﹏﹏﹏﹏﹏﹏﹏﹏﹏﹏﹏﹏。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3 2.5水循环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3 2.5水循环

水循环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

通过水循环导图的认识,归纳总结工作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热量是能量代的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来认识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珍贵水资源”的了解,增强节约用水、爱护水淘汰的意识,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2)通过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体现自主学习的愉悦、实践活动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物质三态的变化规律、吸放热情况,对水资源的认识。

【难点】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的活动指导。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准备1、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吸放热条件?2、雾露霜雪雹的形成原因?3、云的主要成分?学习过程1、认识水的循环【看一看】仔细观察课本图2—41水循环示意图。

【想一想】(1)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规律?(2)如果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了,水循环还能进行吗?自然界的气候将会怎样?(3)如果水循环停止了,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4)水循环过程能量是如何转移的?【小结归纳】(1)水循环的方式:①陆地水循环;②海陆间水循环;③海洋间水循环。

(2)水循环的途径:①蒸发;②降雨;③水气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思考】:水循环的意义是什么?(1)联系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使物质发生转移。

(2)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并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清洁。

(3)使人类获得永不枯竭的水资源。

2、珍贵的水资源【想一想】(1)水为什么珍贵?(2)水为人类提供了什么?3、如何保护水资源【想一想】(1)破坏水资源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达标检测类型一: 水循环1.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蒸发的方式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冰山上的冰以方式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个地方,当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成小水滴,有的成小冰晶,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云,云中的小水滴遇冷也会成小冰晶,小冰晶长大后,便会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是雪,小水滴长大后,落到地面,这就是雨,雨再汇入江河、湖、海,再回到开头,从而形成一个水循环。

6184.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5水循环教案

6184.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5水循环教案

2.5水循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

通过水循环导图的认识,归纳总结工作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热量是能量代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来认识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珍贵水资源”的了解,增强节约用水、爱护水淘汰的意识,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教学重点物质三态的变化规律、吸放热情况,对水资源的认识。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认识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演示法,讲授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导语一师:同学们,面黄奔腾的江河和浩瀚的海洋都是由——(水)组成的,皑皑的冰山雪岭是由——(冰)组成的,飘荡的白云是由——(水和冰晶)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大气中还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水、冰雪、冰晶、水蒸气,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他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的循环系统,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系统——水循环。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认识水的循环【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图2—39水循环示意图。

【议一议】(1)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规律?(2)如果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了,水循环还能进行吗?自然界的气候将会怎样?(3)如果水循环停止了,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4)水循环过程能量是如何转移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中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图2—40下面的两段文字,使学生知道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应如何改变?4、阅读和交流<一>信息库(1)海水占96%——不能直接利用。

(2)冰川是淡水的主体——利用很少。

(3)河水、湖水、地下水——大量利用的水,这部分水正在逐渐减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 2.5 水循环 精品导学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2.5 水循环 精品导学案 苏科版

A .轻柔的雪是 升华现象B .凝重的霜是 凝华现象C .晶莹的露是 熔化现象D .缥缈的雾是 液化现象 水蒸气冰 水 液化凝华凝固 水蒸气 冰 水 液化 升华 凝固 水蒸气 冰 水 汽化 凝华 熔化 水蒸气 冰 水 汽化升华 熔化 2.5 水循环【自主学习】一、地球上的水循环1、陆地(包括江河湖泊、土壤、植物等)和海洋中的水不断 成水蒸气,要热量。

2、高山积雪和冰也会 成为水蒸气,要 热量。

3、水蒸气升入高空后,遇冷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形成云,要 热量。

冰晶变大,低于0℃时形成 ,高于0℃时冰晶 成雨,落向地面,要 热量。

夏季,当小水滴遇到冷气流时 成小冰块,这就是雹,要 热量。

4、陆地上,冰雪 成水,汇入江河湖泊,要 热量。

5、地表水有的渗入地下成为 。

6、最后,大部分的水又流入 。

二、物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 的转移,水循环的根本动力来自 。

【课堂检测】( ).如图,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A B C D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冰”“雪”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A .汽化和液化 B .升华和凝华 C .凝固和凝华 D .凝固和液化 ( ).(多选)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让我们领略了许多美妙景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 B .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C .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干冰使空中的水蒸气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形成雨。

冷藏室中取出的盒装酸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酸奶盒表面会附有一层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热量液化形成的。

.前段时间达州大部分地方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_____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_____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_____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2013年的春夏之间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冰雹“袭击”,冰雹的形成与高空中的小冰晶及气流温度等有关,其中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形成的,落地地面上的冰雹,会逐渐______并汽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5节 水循环 导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5节 水循环 导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5节水循环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

2.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3.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

4. 全球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掌握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

2. 学生能够描述全球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在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全球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地球仪,水循环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水循环图。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从而引出新课——水循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水循环的定义、类型和环节,并在学具上绘制水循环图。

3. 课堂讲解1. 通过多媒体展示全球水循环的过程,讲解各个环节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领域的应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5. 练习巩固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回答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

2. 出示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水循环的应用。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水循环一、定义:水在自然界中的连续运动过程。

二、类型:1. 海陆间循环2. 海上内循环3. 陆上内循环三、环节:1. 蒸发2. 降水3. 径流4. 地下径流四、意义:1. 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2. 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七、作业设计1. 绘制水循环图,标注各个环节。

2. 分析生活中水循环的应用实例,写成小论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2.5水循环学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5水循环学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5水循环学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5节“水循环”。

本节主要介绍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同时,本节还介绍了水循环在地球上的重要性,如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影响气候和地理环境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2. 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3. 了解水循环在地球上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中各阶段的转化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在地球上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水资源状况的视频,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宝贵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2. 知识讲解:(1)蒸发:解释蒸发是水从地表或水面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蒸发速度受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影响。

(2)降水:介绍降水是指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并从云层落到地面的过程,包括雨、雪、雾等形式。

(3)地表径流:讲解地表径流是指降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流向河流、湖泊等水体。

(4)地下径流:阐述地下径流是指降水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的一部分,最终流向河流、湖泊等水体。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灌溉、调节土壤湿度等。

4.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水循环原理图2. 水循环过程及其阶段3. 水循环在地球上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第13题;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水循环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引入、讲解、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在地球上的重要性。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5 水循环 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5 水循环  学案

水循环【学习目标】1.能通过对水循环导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物质变化中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热中能量的一种形式。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自觉地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做到节约用水。

【学习重难点】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及吸放热情况,各种物态变化间的能量转移情况。

【课前准备】1.水在自然界有态、态、和态,它们的名称分别是:、、。

自然界一般的物质都有三态,它们处于何种状态决定于它的。

2.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

汽化有两种方式:和。

蒸发是只在液体进行的的汽化现象。

液体的蒸发在温度下进行蒸发时要热量。

液体蒸发的快慢由下列因素决定:、、沸腾是在液体上同时进行的的汽化现象,液体在温度下才能沸腾。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不同液体的沸点。

液化:物质从变成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和。

3.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

固体分和两大类。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这个温度叫晶体的。

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也保持不变,这个温度称晶休的。

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是的,不同晶体的熔点(凝固点)一般是的。

晶体熔化成液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晶体温度要达到,二是晶体要不断地。

液体凝固成晶体,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温度要达到;二是液体要不断地。

4.升华和凝华: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做;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叫。

过程吸收热量,过程放出热量。

【学习过程】问题1: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的?看书完成书上的水循环小结:要想准确地判断各物态变化1)掌握物态变化的概念是关键; 2)必须弄清物质变化前后所处的状态 练一练:请你欣赏下面的小诗,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写出相应的物态变化名称。

缥渺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时空,/物态可以变化,/犹如生活需要色彩水资源为何珍贵?及如何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1)了解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 2)了解淡水资源的储存量和分布情况3)你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应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课堂反馈】1.写出下列实例中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1)衣柜里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变小了 2)秋冬季节在瓦片和树叶上有霜 3)人们常说“云开雾散” 4)夏天吃冰棒感到凉快 5)湖面结冰 6)烧水时看到“白气”7)自来水管“出汗” 8)严冬玻璃窗上结有“冰花”9)春天来到,积雪熔化 10)。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2.5水循环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2.5水循环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2.5水循环一、教学内容1. 介绍水循环的定义、意义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 解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3. 探讨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冰雪水的相互转化关系。

4. 分析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转化关系。

3. 了解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循环的概念、意义及其主要环节。

难点: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我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问题,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知识讲解:(1)介绍水循环的定义、意义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解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3)探讨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冰雪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分析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一道关于水循环过程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检验其学习效果。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就水循环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讨论,提高其课堂参与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水循环的定义、意义、主要环节及其转化关系、能量变化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述水循环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 列举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分析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1.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水分在地球表面及其上空不断循环的过程,它对维持全球水量平衡、调节气候、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等具有重要意义。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2.5水循环学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5水循环学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认识水循环过程。

通过水循环导图的认识,归纳总结工作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学习过程水循环下面是水循环的大致过程,请把下列空格补充完整(各空填物态变化名称)江河湖海的水通过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在高空遇冷时,有的形成小水滴,有的形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

云中的小水滴也会成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时,向地面降落,就形成了雨或雪,积雪后变成水,汇入江河,地表水渗入地下,汇入江河,流向海洋。

在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中,都有或的现象,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_______的转移。

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系统。

〖分析〗(1)雪是水蒸气形成的。

(2)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在高空遇冷时,有成小水滴,有的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

云中的小水滴也会成小冰晶。

(3)冰山上的积雪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

(4)积雪后变成水,汇成江河。

(5)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

【分析】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______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有的_______成小水滴,有的______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

云中的小水滴也会______成小冰晶。

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一定程度后,向地面降落,这就是雨。

云中的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是雪。

冰山上的积雪_____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

积雪______后变成水,汇入江河。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

物态变化在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水的状态在发生变化时需要吸热还是放热?请你将这些变化以及对应的吸热、放热情况进行归纳,并填写在下表中相应的位置上.1.请填写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以及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2. 、、、、、都是属于物态变化。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水循环》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水循环》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单元,主要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形式和地理意义。

教学的具体内容包括:1. 水循环的概念:理解水循环的定义,即水在地球上不同形态之间的循环过程。

2. 水循环的形式:掌握水循环的蒸发、降水、径流等基本形式。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了解水循环对地表形态、气候、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描述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列举水循环的主要形式,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水循环的实例,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水循环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水循环各环节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难点:水循环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如何理解水循环对地表形态和气候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地球仪水循环示意图相关视频资料PPT演示文稿学生实验材料(如水、容器等)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地球水循环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水循环的过程。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水在地球上是如何循环的?”引导学生思考。

2. 课堂讲解使用PPT展示水循环的各环节示意图,详细讲解每个环节的特点。

结合地球仪,展示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运动。

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领域的应用。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如雨季和旱季的变化。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水循环的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5.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简易的水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地展示水循环的环节和地理意义,可用流程图或图解的形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分析水循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5水循环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5水循环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2.5《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五节水循环
教学目标:
1.知道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

2.能用水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3.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

2.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3.使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用具:
多媒体、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玻璃片各一个,冰块少许(共8组)
教师活动媒体
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奔腾的江河湖泊,皑皑的冰
山雪岭,浩瀚的海洋,飘荡
的白云------地球上的水在不
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形成了个巨大的循环系统.
2、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大家想想他的诗句是否科学?展示:
学生看图
片和老师
一起分析
图片内容
直观展示图片,激
发学生思考
由画面给学生一个
思维向上的刺激,
激发他们探究的兴
趣,点名课题确定
思考的方向。

二、探索新知:
首先,我们共同做个实验,请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玻璃片盖住杯口,再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请大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指导学生分组做实验.
提问: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2)玻璃片上的水从哪儿来的?
(3)水蒸气从哪儿来的?(4)你还发现了什么现象?(5)如果把烧杯放到冰箱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2.5水循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5水循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5 水循环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5节“水循环”。

本节主要讲述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水循环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难点:蒸发、凝结、降水等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水循环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如河流、湖泊、云雨等,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学生分享对水循环的了解和疑问。

二、讲解(15分钟)1. 蒸发:教师介绍蒸发是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解释蒸发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凝结:教师讲解凝结是水蒸气冷却后变为液态的过程,说明凝结如何形成云层。

3. 降水:教师阐述降水是云层中的水滴或冰晶落到地面的过程,介绍降水的种类和形成原因。

三、实践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水循环过程,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模拟实验。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不同水循环过程的异同,解答学生的疑问。

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举例说明蒸发、凝结、降水等水循环过程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思考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因素,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研究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5节“水循环”。

本节主要讲述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水循环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水循环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水循环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水循环”。

本节主要介绍了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循环的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1. 水的三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2. 水循环的原理: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3.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气温、湿度、地形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2. 掌握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3. 能够分析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并应用于实际情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循环的原理;难点: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器材(如水、冰块、温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如河流、湖泊、瀑布等,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的实际应用。

2. 知识讲解:1)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回顾液态、固态、气态水的特点,讲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2)水循环的原理:详细讲解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本质;3)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分析气温、湿度、地形等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 例题讲解:出示相关例题,如:“一滴水从云层中落下,经历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最终回到云层,请问这滴水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状态变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如:“水循环过程中,哪个环节使水从地表流向海洋?”、“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有哪些?”等,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如制作简易水循环装置,观察蒸发、凝结等过程,增强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原理和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2. 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标注各环节;3. 分析生活中水的循环现象,举例说明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5水循环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5水循环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5水循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5节水循环。

教材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了水循环的原理和过程,以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方式。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3. 理解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4. 学会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和意义,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难点: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转化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地球仪等;2. 学具:笔记本、彩笔、地球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水循环的现象,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在地球上是如何循环的吗?”3. 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详细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过程,体会水循环的实际情况。

5. 巩固:教师出示例题,学生独立解答,巩固对水循环的理解。

6. 拓展: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抗旱、防洪等。

六、板书设计水循环:1. 蒸发2. 降水3. 地表径流4. 地下径流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邀请气象学家或水利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循环
【学习目标】
1.知道水循环的过程。

掌握在水循环过程中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3.了解破坏和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危害;
4.知道节约用水与水资源的保护。

【要点梳理】
要点一、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循环,这种循环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如一部分雨、雪、冰雹、露、雾和霜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和植物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散发到空气中。

自然界中的水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转移。

要点诠释:
(1)水蒸气、水、冰雪、冰晶,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

(2)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水循环类型发生领域水循环环节特点
海陆间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
地表径流、下渗、地表
径流等。

使陆地水得到补充,
水资源得以更新,陆地内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
少海上内循环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蒸发、降水等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4)水循环的途径:
①蒸发;②降雨;③水气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5)水循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水资源就是巨大的能源,并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要点二、珍贵的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

但其中96.5%以上是海洋的咸水,人类实际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不到0.03%,因此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

要点诠释: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

(2)水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①生活用水;②农业用水;③工业用水;④水上航运;⑤水产养殖;
⑥水力发电,三峡工程。

(3)水污染: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

根据污染杂质不同,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要点三、节约用水与资源保护
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缺水,13亿人缺少饮用水,30亿人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要求,有40%的河流被污染,每年至少有1000万人因饮用水不合格而致病。

要点诠释:
保护水资源从小事做起:
①生活中节约用水,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②农业喷灌,节约用水。

③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各种污染。

④ 海水淡化。

【典型例题】
类型一、地球上的水循环
1.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可能会降雨
B.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到0℃以下才会凝结成小水滴
C.太阳光使海洋中的水温上升到100℃以后变成水蒸气上升
D.降雪的时候,空气中一定没有水蒸气
【答案】A
【解析】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当大水滴的重力足够大时,雨滴下落,可能会形成雨;在高空水蒸气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故B不正确;海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蒸发对温度没有要求,故C错误;降雪的时候,空气中也有水蒸气,雪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自然界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及蒸发的条件。

举一反三:
【变式】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解释,错误的是()
A.暮春,小草挂上露珠,是液化形成的
B.盛夏,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清凉,是蒸发的原因
C.深秋,时有白霜生成,是凝固所致
D.隆冬,冰冻的衣物晾干,为升华现象
【答案】C
2.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的①处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同时伴随着;②处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和,同时伴随着放热。

【思路点拨】了解水循环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并知道每个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

【答案】吸热液化
【解析】①处是地面上的水变为水蒸气升入空中,是汽化,汽化是吸热的;②处是空中的水蒸气经过“物态变化”重新回到地面,是凝华和液化,凝华、液化是放热的。

【总结升华】大自然中水的循环方式:水→水蒸气,物态变化是汽化。

水蒸气→水,一者是气态→液态,物态变化为液化,另一者是气态→固态→液态,物态变化是先凝华再熔化。

举一反三:
【变式】实施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是飞机在高空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__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于是高空水蒸气便________成小冰晶或________成小水滴,使云中的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答案】升华凝华液化
类型二、珍贵的水资源
3.关于水有这么一组数字:每个普通人体含水50L,占体重的65%,占人体组织的70%至75%,对于血液几乎100%,即使骨骼也占20%。

由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察了水是生命之源,人们要珍惜水资源,并节约用水。

【答案与解析】由资料可知: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人体来讲是构成细胞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2/3都是水所组成的,人体器官组织含水量一般都在70%以上,而血浆、脑脊髓等则在90%以上,就连骨头还含有20%的水分,故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察水资源对于人类来说就是生命之源,人们需节约水资源。

类型三、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4.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在循环过程中水的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

(1)请根据如图1所示水循环的示意图,简单描述水的循环过程。

(2)我国是严重缺水国家,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请你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要求写出两条)。

【答案】(1)太阳照射使地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上升,水蒸气在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下落。

(2)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有:采用滴灌或喷灌、节约用水、减小输水过程中的蒸发。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有:防止水污染、防止水土流失等。

【解析】海洋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升高蒸发成水蒸气升到高空,在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液化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当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减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合理利用水资源需联系实际,答案不唯一。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水的循环过程,须注意水的几种物态变化,同时要联系生活实际。

举一反三:
【变式】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是节约用水。

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节约用水意义重大。

下面的节水办法中不可行的是()
A.每日定量、定时供水
B.在每天的淘米、洗衣、冲厕的过程中,限量用水
C.减少每个人每天的饮用水
D.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技术
【答案】C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