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第四章 习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精华)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精. |品. |可. |编. |辑. |学. |习. |资. |料. * | * | * | * | |欢. |迎. |下. |载.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 )。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B.地域性|精. |品. |可. |编. |辑. |学. |习. |资. |料. * | * | * | * | |欢. |迎. |下. |载.C.综合性D.实用性E 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经济地理学课后习题总结
第一章1、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2、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二章1、试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土地自身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特征,包括空间位置,土地的形态以及土地的地标物质构成等,这些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2、试述能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差异很大,其生产成本的差异非常明显。
这不仅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还进一步造成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
3、试述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
固定资本包括厂房设备等,这类资本由于不易移动,存在所谓的地理惯性。
这种地理惯性的存在,加上固定资本的费用由其是工业用地费用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性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金融资本是身缠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
地区资本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4、试述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区位因子之一。
●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题,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度可能不同。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活动对于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也逐渐减少。
●劳动力素质逐渐代替了劳动力数量,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
5、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方面,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
八年级地理第四章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地理第四章测试题及答案本文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问题段落,但是可以对每段话进行简单的改写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60分)1.我国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利于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
地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的主要原因是()A。
季风气候显著B。
雨热同期C。
多特殊的天气D。
气候复杂多样2.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耕地、环境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你认为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应该是()A。
努力开垦荒地和林地,增加耕地面积B。
增加农产品进口量,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C。
增加农业人口的数量,以增加粮食产量D。
建立商品粮基地,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3.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符合因地制宜要求的是()A。
在半干旱草原开垦荒地种粮食B。
在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发展林业C。
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耕地上植树造林D。
在都阳湖、洞庭湖地区不断围湖造田4.造成南北方地区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面积(㎞)2黑龙江0.314916吉林0.215872辽宁0.105870上海0.027044江苏0.076207浙江0.056175全国0.104885单位面积谷物产量(㎏/㎞)2A。
北方地区人口少,南方地区人口稠密B。
南方地区的水热条件比北方地区更优越C。
南方地区的河流比北方地区多D。
南方地区的经济比北方地区更发达5.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在以下哪个方面差距最明显?①经济发展速度②科技力量、对外关系③现代化技术④经营管理、人均产量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6.下面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多依附于大城市B。
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C。
多依附于大中城市D。
具有相似的开发重点7.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
那么内陆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A。
发展以贸易导向性的产业B。
经济地理学思考习题集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1、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产业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3、名词:规范性分析、结构主义。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结构主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北强点出现。
研究该分析主义的学者哈维为代表,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提出结构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提出结构主义分析得研究学者在经济区位的研究中强点了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地理形成中的重要影响作用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向。
答: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
(1) 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2)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3)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1、区位理论的两层基本内涵是什么?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知)2)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在空间区位已知)2、土地因子以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3、名词:区位条件、区位因子、供应商园、机场产业区、交通通达度区位条件: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体系内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规律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说。
它是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所创立。
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城市作为商业、服务业中心的等级体系问题。
所谓中心地,是指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方,由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称之为中心地职能。
中心地理论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和计量方法的采用,并对居民点体系研究和地理学中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作出贡献。
四、城市规模分布理论是探讨城市体系内城市规模层次的分布规律,以及产生这种分布的原因。
它是分析城市体系最基本的理论之一统计模式就是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最基本模式,通常用的统计模式包括以下三种:1.对数正态分布模式;2.帕雷托分布模式;3.顺序,规模分布模式五.大城市经济圈(一)大城市经济圈的特征(二)大城市经济圈的扩散规律1.蔓延扩散规律2.轴向扩散规律3.点状融合规律第八章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规划第一节经济区划所谓经济区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经济区别是指对经济区的划分;广义的经济区划既包括对经济区的划分,也包括经济区划方法论问题。
一、经济区的性质及其形成与发展(一)经济类型区:我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二)部门经济区:分为综合部门经济区和单项部门经济区两大类(三)综合经济区:对国民经济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地域划分,有经济协作区、经济行政区、城市经济区三种类型。
三、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劳动地域分工的学说是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
四、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1.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2.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3.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相关性原则;4.远景发展方向一致性;5.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完整性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一、发展战略的由来与发展二、发展战略类型和主要特征①联合国从60年代开始为发展中国家所制定的“国际发展战略”,着重于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课后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第一章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开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那么。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根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兴旺程度。
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本钱上下,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那么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那么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八年级】初二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复习题(有答案)
【八年级】初二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复习题(有答案)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复习题1.人们形象地把交通比作经济发展的先驱。
2、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3.(北京)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4、运输数量不大的贵重或急需的货物,多选择(航空)运输,运输距离短的容易腐烂变质的货物,多选择(公路)运输,运输距离较远的大宗笨重货物,多选择(铁路或水路)运输。
5.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6、我国的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7.中国三大林区是(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
8、黄河流域是(能)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9.中国高技术产业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产业。
10.被称为“中国硅谷”(北京中关村),也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高科技发展试验区。
11、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b)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海运D空运12、连接我国北京和上海的铁路干线是(a)A京沪线B龙海线C沪杭线D京广线13、上海有一位患者需要移植骨髓。
台北有一位志愿者捐献了自己的骨髓。
骨髓必须在24小时内从台北送到上海,应选择的最佳运输方式是(d)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海运D空运14、下列运输方式中,运价最高的是(d)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水运D航空运输15、运输距离短、容易腐烂变质的货物多选择(a)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水运D航空运输16、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分布特点是(a)A东部密度大,西部密度小B东部密度大,西部密度大c东部密度小,西部密度小d东部密度小,西部密度大17.有小麦产区和棉花产区(b)a宁夏平原b黄淮平原c三江平原d洞庭湖平原18.在以下领域,农业生产部门以畜牧业为主(b)a华北平原b内蒙古高原c东南丘陵d长江中下游平原19.中国牧区和农业区的分界线是(b)a800年等降水量线b400年等降水量线C 200年等沉淀线D 50年等沉淀线20、导致我国南北方耕地类型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c)A地形B热量C降水d土壤21、我国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c)北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平原,南部的湿润和半湿润沿海和河边湿地。
八年级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八年级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检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东北兴安岭山地是我国重要的林区。
新修筑的铁路进入林区后,林区人民高兴的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这说明:.............................................................. ()A.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B.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C.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D.林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2.在我国,有许多城市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下列城市,是铁路—水运枢纽()A.乌鲁木齐B.武汉C.济南D.北京3.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你知道哪一种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吗?... ()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C.水路运输D.航空运输4.关于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建设方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B.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C.西部大力发展种植业D.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5.我国西部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A.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B.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6.我国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位于................................................................ ()A.铁路沿线B.长江沿线C.沿海地区D.黄河流域7.下列工业中心与其所属工业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深圳—长江三角洲工业区B. 大连—珠江三角洲工业区C.天津—京津唐工业区D. 南京—辽中南工业区8.上海宝山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的主要优势是................................ ()A.煤、铁资源丰富B.劳动力资源丰富C.能源丰富D.便利的交通和广阔的消费市场9.下列叙述,不属于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好处是................................ ()A.缩小城乡差别B.工业的分布与农业的分布分离C. 因地制宜发展工业D.能够使工业更加均衡的分布10.下列哪个地区,农作物仅能一年一熟呢?......................... ()A.成都平原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D.珠江三角洲11.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普遍种植小麦和玉米,且是全国三大棉区之一。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1、试述经济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2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
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 3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
(4 )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论。
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 )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
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
因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才能提高研究水平。
2 、试述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
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
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开始重视经济的空间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①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部编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带答案经典大题例题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带答案经典大题例题选择题1、目前,我国的铁路干线已与中亚铁路接轨,向西可达荷兰鹿特丹港,被世人称为“第二亚欧大陆桥”,我国境内的这条干线是()A.京包-包兰线B.沪杭-浙赣线C.京哈-京沪线D.陇海-兰新线2、比较我国主要运输方式的运量和速度的关系,说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运输方式为A.①铁路、②水运、③空运、④公路B.①公路、②空运、③铁路、④水运C.①水运、②铁路、③空运、④公路D.①公路、②空运、③水运、④铁路3、运速最快,运费最高,受一定天气条件限制的交通运输方式是()A.公路运输B.航空运输C.水路运输D.铁路运输4、由天津运抵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体积十分庞大,最合适的运输方式是()A.铁路运输B.航空运输C.水路运输D.高速公路运输5、读沿106 .5°E的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图中甲地形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A.水稻和冬小麦B.油菜和柑橘C.花生和荔枝D.甜菜和亚麻6、下列哪一种货物由汽车短途运送最适宜()A.1万吨海盐从天津到上海B.1吨蔬菜由桂林到南宁C.100辆汽车由长春到徐州D.1000吨大米由武汉到上海7、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
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资源和能源B.知识和技术C.劳动力数量D.交通8、我国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A.植树造林B.跨流域调水C.修建水库D.提高水价填空题9、喜欢糖果的小达和小博一起阅读“中国制糖工业分布图”,研究制糖业分布特点。
请你阅读图文资料,补充他们之间的对话内容。
资料:甜菜喜温凉气候,较耐寒,对土壤适应性强。
小博:我认为,甜菜集中种植区A为______地(耕地类型),这里纬度较高,甜菜______(作物熟制)。
小达: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合甜菜生长吗?小博:你根据甜菜的生长习性,分析甜菜集中种植区A的优势条件吧。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第四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对象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科学性质:自然科学边缘性科学特性:地域性、综合性: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人口地理学, 人口是生产布局的最基本的条件聚落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地域分布规律;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置、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以及边界等内容;历史地理学,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说,包括自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地理学第三节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商业地理学—产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系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包括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和专论的经济地理学两大部分。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第一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一、产业分类1.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2.标准产业分类法3.生产结构分类法二、产业结构演变…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间变化的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第二次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而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历年真题附思考题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历年真题附思考题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一阐述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科学性质。
(20分)二、试阐述及评论人文地理学界中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的诸种论点,并以实际事例说明自己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看法。
(25)三、试阐述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人文地理背景,并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该政策的实践效果。
(25)四、试以自己熟悉地区的资料为例阐述“资源——人口——产业——环境”体系中各环节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该体系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30)2000年一、名词解释(20分)1、行为地理学2、区域3、文化境观4、中心地规模门槛二、简答题(80分)1、试述人文区划的主要分类、意义和原则(15)2、解释人文地理学中非物质因素研究的主要方面及其内涵。
(15)3、试析流动人口对流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0)4、评述主要人地关系理论的得失。
(30)2001年一、名词解释1、卡尔李特尔2、地理物象3、政治整合4、环境决定论二、简答(每10分)1、简述城市内部结果的典型模式2、简述我国旅游地的主要类型3、简述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发展的影响三、论述1、试论人文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作用(20)2、试分析我国东西部文化景观的主要差异及其对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
(30)2002年一名词解释(20)1客家方言(5) 2通勤行为空间(5)3胡焕庸线(5) 4制度文化(5)二简答题(50)1简述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动力机制(15)2简述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15)3简述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及其成因(20)三论述区域竞争力的构成及其提升途径(30)2003年一名词解析近代地理学的法国学派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制度文化国家的基本特征伊斯兰教的分支与分布二简答1 旅游对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影响2 汉语的主要方言和分布3 世界流行文化的传播过程4 交通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三分析1根据表格(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人口素质的差别和原因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 分析世界纺织工业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布局的新变化2004年一.名词解释:1.文化景观学派,2.人口构成,3.第五产业,4.隔陀,5.基督教教派及分布,6.首位城市法则,7.旅游资源及形成条件,8.行为空间二.简答:1.文化扩散类型,2.人口迁移类型,3.现代农业特征,4.人文地理研究对象三.论述:1.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及现代工业特点2.这个题记不太清楚了,好象是关于城市地理学方面的。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概念题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5、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彖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索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研究两者关系具更为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屮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9、试述半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除了教材上讲解之外,还有哪些?为什么?)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建立人地关系理论做出贡献。
经济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经济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使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创新可以完全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
参考答案:错误2.双重二元结构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1949-1988年和1988年至今。
参考答案:错误3.根据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平等的发展关系,中心和外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参考答案:错误4.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正确5.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间关系研究的新环境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活动主体,这些主体包括()。
参考答案:跨国公司_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_非政府组织6.区域产业结构体现着微观尺度经济地理学与宏观尺度经济地理学的联系。
参考答案:错误7.区域创新网络是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参考答案:多渠道_多方式_多层面8.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_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_构造区域空间结构9.区域空间结构由()基本要素所组成。
参考答案:点_线_网络_域面10.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分为不同阶段,包括()。
参考答案: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_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11.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具体包括()。
参考答案:集聚经济_规模经济_节约经济12.一般地,只有具备()特征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
参考答案:高比较优势系数_高产业关联度_高需求收入弹性_高生产率上升率1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一般包括()。
参考答案:趋于经济中心区_邻国边界区_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14.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包括()。
经济地理学1-4章复习题
经济地理学1-4章复习题经济地理学考试⼤纲要求的试题结构(内容,题型,分数分配)⼀、单选题(⼀).读“某种⼯业受布局因素影响程度的⽰意图”,图中数字代表⽔产品加⼯业的是A、①B、②C、③D、④(⼆)、芯⽚是计算机的核⼼部件。
某跨国公司的芯⽚⽣产⼚以往均设在发达国家。
但 2007年 3 ⽉,该跨国公司决定在中国⼤连投资 25 亿美元建芯⽚⽣产⼚。
回答 2~3题。
1.通常,计算机芯⽚⽣产⼚的区位选择属于A.原料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C.廉价劳动⼒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2.该公司在中国投资兴建芯⽚⽣产⼚,主要因为中国拥有A.丰富的原料 B.庞⼤的市场 C.廉价的劳动⼒ D.先进的技术3.⽇本筑波兴起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海运进出⼝贸易发展的需要 B.新建铁路交通枢纽的需要C.发展风景名胜旅游的需要 D.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需要(三).从影响⼯业布局的主导因素考虑,⼤型客机研制基地区位选择正确的是A.能源充⾜、重⼯业发达的地区 B.⾼科技研究开发能⼒强、协作条件好的地区C.原材料丰富,劳动⼒密集的地区 D.交通⽅便、轻⼯业基础好的地区(四).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地价⼤幅度上涨会促使⼀些企业搬迁到低地价地区B.油价⼤幅度上涨对运费⾼的企业影响最明显C.商业区位的选择对不同地段有很强的敏感性D.⾼新技术产业布局有远离城市的倾向(五)、绿洲的⾯积⼤⼩关键取决于A.经济发展⽔平 B.⼟地开垦的规模 C.⽔资源的多少 D.防护林带的规模.(六)、欧洲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某个新⼚,其产品主要出⼝欧洲,这⼀决策使得为其⽣产零部件的⼀些⽣产⼚陆续迁⾄该⼚附近。
该企业设想:早晨接到订单,⽴即组织⽣产,下午发货,次⽇产品运到欧洲。
回答下列问题1、⼚产品可能是A.化⼯产品B.电⼦产品C.建筑陶瓷D.⽣物药品2、⼚布局⾸先需考虑靠近A.海港B.航空港C.公路枢纽D.铁路枢纽3企业还对我国为其⽣产零部件的⼚家加以培育,这⼀过程称为A.本地化B.全球化C.城市化D.⼯业化(七)、我国某边防站(海4900⽶)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活试种蔬菜。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51562649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51562649《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0答案)
经济地理:试题库:第四章一、填空题: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主要模式是中心地呈三角形排列,市场区呈六边形分布。
2、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 K=4 的中心地系统。
3、廖什将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称为经济景观。
认为其包括了所有的市场区域的一般模型,也称为完全系统。
二、判断题:1、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供给所限定的,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需求角度所规定的边界。
(T)2、某种货物供应点出现的频率,与该种货物的等级成反比。
(F)3、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T)4、廖什的中心地系统认为高级市场区是低级市场区以区域中心为圆心按一定角度旋转而成的,通过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并进行叠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场区域。
(T)5、区域内同类职能的中心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稀疏,而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则比较密布。
(F)三、名词解释:(1)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地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2)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3)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的范围叫做货物的供给范围。
(4)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5)中心地的等级:是指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为中心地划分的等级。
2、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掌握)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交通、行政因素的制约,从而分别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1.根据市场原则建立的中心地系统;2.根据交通原则建立的中心地系统;3.根据行政原则建立的中心地系统。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有以下特点:(1)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中心地与其中心职能相对应。
(2)中心地有规则地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地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习题:
1、何谓产业链?何谓价值链?
2、什么叫跨国公司的生产全球化?试举例说明之。
3、什么叫产业内贸易?它与全球产业转移有何关系?
4、怎样理解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特点?它与全球产业转移又有何关系?
5、怎样理解当代全球产业转移的特点?
6、怎样理解汽车工业的价值链及其特点?
7、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发展汽车工业?
8、发展汽车工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逐步满足这些条件?
9、影响汽车工业空间布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0、当代汽车工业的空间布局有何特征?
11、战后以来,全球半导体工业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12、怎样理解消费市场在全球电子工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这对全球半导体工业的布局有何影响?
13、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空间布局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半导体工业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14、全球纺织服装业的空间转移研究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对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服装业方面有何启示?
15、当前全球纺织业的布局与服装业的布局存在怎样的差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
16、怎样理解服装业价值链的特征与服装业全球布局现状的关系?
17、怎样理解政府政策在纺织服装业发展中的意义?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该怎样引导本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18、查找数据,试说明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如何?怎样认识和评价发达国家政府对纺织服装业发展的政策?
19、什么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0、现代服务业具有哪些特征?这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特殊作用?
21、何谓国际服务贸易?它有何特点?其空间布局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22、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有何特点,这与全球制造业的转移有何关系?
23、试结合上海汽车工业近十年的发展,分析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如何发展民族汽车工业?
24、试结合半导体工业生产格局的全球变动,分析上海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方向。
25、试结合服装业的全球转移和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历程,分析贸易政策在传统产业转移和效率提升中的意义。
26、怎样理解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全球城市体系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
27、试结合学校所在上海市闵行区的发展特点,分析闵行重点产业的选择和布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