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24fdb0e35ef7ba0d4a733b7f.png)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评价语文课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
如何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以下几个步骤:1.让学生读语文实践能力中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果离开朗读,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气。
从朗读课文中,学生可以得到信息,并由大脑加以整理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诗歌与文言文教学中,特别要强调“读”的作用。
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
通过读,学生试着体会诗人的感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把握诗歌的音韵美所在。
2.让学生想语文课并不是简单的语文知识的传授,而是在这种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
语文课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要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在有限的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学会思考。
3.让学生讲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学生说话的能力。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其交际能力的提高。
科学研究表明:“多讲话使人灵感涌现和增加创造力,从而变得聪明。
”实验证明,当人在说话的时候,人的大脑是最活跃的,视觉、听觉、语言神经中枢完全被调动,使大脑神经元活动变得复杂,从而增强脑的活动能力,脑神经系统得到加强和完善。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敢说、能说、会说。
4.让学生交流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得”,程度好的学生带动较差的学生,从而使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都说明,在交流讨论中,人人都会有所得。
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老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共享,然后再综合各小组的交流情况进行归纳小结。
5.让学生演让学生演是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之一。
这种“演”可以使学生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造,才有可能“演”。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c077c0c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13.png)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认知水平进行思考和学习,进而形成独立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语文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学生如果对学习内容感到兴趣和热情,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也更容易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深刻印象。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兴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该创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品味和文学修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人生,感悟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在文学的陶冶中磨练学生的品格和情感。
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植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到生活的意义和社会的温暖,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本的问题,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ba52662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2.png)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将学生作为主体,开发其主动思维和创造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主体性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主体性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降低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而主体性教学则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位置上,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来获得知识。
学生在主体性教学中积极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起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持续努力的动力。
主体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主体性教学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学生在主体性教学中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起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这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成长为自主思考、创新探索的人才。
主体性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机会。
主体性教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合作,通过课外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思辨和合作能力。
学生在主体性教学中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全面推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主体性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学生在主体性教学中成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来获得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主体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体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的质量。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在于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其主动思维和创造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其成为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主体。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f3a81da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5.png)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主体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主体性的落实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本文将就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进行深入探讨。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主体性的理念则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教师应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面临知识单一、学习方式呆板等问题,导致学习的枯燥乏味,学习动力不足。
而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通过创设情境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讨论、体验、实践等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刀切”,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而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教学、个性化任务、不同课型设计等方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抓好语文素质教育的“四性”
![抓好语文素质教育的“四性”](https://img.taocdn.com/s3/m/5b7818d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1.png)
抓好语文素质教育的“四性”语文教学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即主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创新性。
一、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民主的气氛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无论充当什么角色都是知识的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只有不断地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人格、知识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遵循的。
素质教育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开发出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师生间的相互依赖、尊重来提高学生主动摄取知识的能力。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切不可一语绝顶,一锤定音。
三、语文教学如果没有艺术性,那么其教育教学是劣质的,是干瘪的。
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提高教书育人的艺术。
如何使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艺术更高呢?就拿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会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选择因人而导,灵活多样的启发教学,而且还要会质疑、释疑。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启发、目的启发等方式达到质疑、解疑的目的。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智力思维的敏捷性,又促进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所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新课题,即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锐意开拓,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用新异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ba94bca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5.png)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一是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参与。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积极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从而形成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知识的主体性。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成为知识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自主学习,深入思考,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兴趣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研究知识。
三是学习方法的主体性。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具主体性。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规律。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是合作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学习、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合作中学习,促使学生更具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是探究性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过程,由浅入深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资料收集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
四是模拟仿真教学方法。
模拟仿真教学是指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的主体。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c369556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c.png)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高中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呢?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教师的角度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解一些生动有趣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等。
2.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民族性。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进行一些戏剧表演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主体性意识。
3. 提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课外阅读、写作比赛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意识。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自由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学生的角度1. 提高学习主动性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去参与到学习中来。
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他们要自觉地去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多思考、多讨论,积极参与为学习活动。
2. 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要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们应该主动地去寻找学习资源,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和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0d2c800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3.png)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所谓主体性,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习主体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培育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在语文学习中扮演主导的角色,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2.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语文学习应该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做到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通过以上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中的主体性目标。
二、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是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关键在于:1.创设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个性特点等因素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参与机会。
2.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需求,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发展自我评价和监控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实践探究。
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和探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学读写、创意写作、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实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3c2f0a0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0.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是指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扮演着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角色。
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应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有趣的教学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材料,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
引导与促进学习: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问题引导、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特长。
反馈与评价: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学习态度。
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467ee45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5.png)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教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发扬学生的主体思维。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思考、探索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潜能。
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或选修课程,提供不同的学习途径和兴趣拓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鼓励学生的主体表达。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教师可以组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写作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独特性。
五、重视学生的主体评价。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供学习反馈和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05f3346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7.png)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的主体性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是“话事人”,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
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语文教学的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音乐、游戏、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学生在学习中应当是主动参与者,要求他们具备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组织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集思广益,互相交流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运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培养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语文学习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创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创意表达和创新性的习作写作。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自由发挥进行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d44b316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8.png)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的主体性是指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和实践者,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主体性是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的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上。
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阅读、听说、写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获取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他们要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主动学习和实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语文教学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结构。
他们要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接受和记忆知识,更要通过思考、分析和创造,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引申。
语文教学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探究等方式,要培养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的积累,更要培养自己的语感和语言操控能力,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用语言准确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语文教学的主体性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自主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语文教学的主体性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638044d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1a.png)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兴趣为主线。
在语文教学中,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愿意主动去学习。
二、知识由学生构建。
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究、主动思考,通过讨论、研究、实践等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想上的独立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三、任务导向。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尽可能主动地去完成任务,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欣赏优秀的文字和语言艺术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品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感。
五、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讨论、观察、自评、互评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成就。
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情感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并且鼓励学生的不断进步和积极参与。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情感为基础、以评价为支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94e4cc2c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4.png)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主体地承担学习任务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语文教学内容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实际意义和生活化特征。
即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关注生活经验和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力量。
教学内容应有选择性和渗透性。
选择性即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文本,避免盲目堆砌知识。
渗透性即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跨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语文知识的多维度。
语文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通过分组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通过图文并茂、动画等形式展示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语文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学习的主动观察和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思维、语言和行为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态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通过作品展示、口头表述等方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心。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学习笔记、学习日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58f38745852458fb770b5637.png)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人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学性、探索性。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因此,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主题。
学习语言,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就提高了。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要求和兴趣,他是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的。
因此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无疑到有疑,再质疑、释疑的过程。
学贵有疑,设疑激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设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
带动学生思考活动进一步深入。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江城子》中有这样一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大都理解为词人因为爱妻亡故,且坟墓在千里之外,所以不能向她倾诉。
此时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我们能不能从生者和死者两个方面来理解?学生在相互交流之后能得出,也可以指是亡妻独眠地底,孤独凄清,无法向丈夫诉说,和前面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两”是相互对应的结论。
因此抓住契机,适时点拨,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知识魅力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成为自主的求知者,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营造氛围,创建民主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教学中,教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硬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尽量将所讲内容浓缩到最简,留出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自己的不惑,讨论解决的方法。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be7bd3e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c.png)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通过转变教师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
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与智慧潜能,这样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思考提问,才能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教师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
二、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比如学习完老舍的《草原》老师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赞美草原的歌曲有哪些吗?诗呢?散文呢?想不想画一幅画呢?想不想多多了解大草原呢?那就自己去探讨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他们课下收集了有关草原的歌曲《草原夜色美》《情恋草原》等,还收集了南北朝民歌《敕勒歌》,韩愈的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有同学还画了有关草原主题的手抄报。
课上同学们自己交流心得和收获,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向美丽的大草原。
三、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
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教师用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画面,促使学生自主体验角色,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找到情感共鸣点,让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教学中应当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在图声并茂的环境下得到合作、探究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王维的古诗《枫桥夜泊》的时候,让学生在家提前预习,通过看课文注解、查找资料,粗略明白诗意及单个词的意思(体现自主学习),然后课堂上设计问题:请你找出这首诗中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景物,分别用三角、圆圈、椭圆形画出来并交流诗意。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0ec7eeb1284ac850ad024214.png)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摘要课堂教学时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从某种角度说,教师一切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这就说,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既要尊重他们已有的经验、知识,鼓励学生的个性;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一、主体性问题的提出主体性又叫主动性,也就是自觉能动性。
它是人全面发展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实质。
从教育学上说,主体性是学生内在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
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与客观体打交道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
它集中表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就是说,学生不仅是能学习的,而且是“独立、主动和创造”地去学习,这正如很多教育家的共识:“人是能学习的,人没有不学习的,人是想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尤其如此。
”主体性的对立面是被动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就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
尤其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地接收着来自教师的信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讲多少,学生就被迫记多少;教师要求做什么,学生就只能做什么。
教师成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成了一个盛装教师知识的容器,成了教师手中的一种工具,而整个教学课堂则变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
很多教师就凭着“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教书育人几十年。
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盲目的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这样一来,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受到了束缚,其学习的主动性就渐渐消失,甚至是被迫地学习。
很明显,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新的教育理念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17faa711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0.png)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在语文教学中,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
本文将从主体性的内涵、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主体性的内涵主体性是指个体在社会、文化、教育环境中以自觉的姿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主体意识。
主体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是自觉性。
主体性意味着个体有自主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在学习中能够自觉地进行思考和实践,彰显出自己的主体地位。
2.主体性是参与性。
主体性要求个体积极参与学习和生活,做到个体与社会、学校、教育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
3.主体性是创造性。
主体性强调个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求个体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断推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4.主体性是发展性。
主体性要求个体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它对语文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理念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使他们真正成为语言和文学的主人。
2.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主体性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自主的思维和行动,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效果。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不仅是接受者,更是批判者、创新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有更强的求知欲和实践能力。
5. 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5d04d2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d.png)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成为了教师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或者给予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主体性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讲解完一篇文章后,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理性地分析问题,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培养主体性的思维意识。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拓展。
除了课堂学习,语文教学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拓展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文学创作、阅读活动、语言文化交流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散文写作比赛等,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自我价值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老师还可以通过班会、讲座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参与志愿者活动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性意识。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02c906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66.png)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
而教学模式的选择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一教学模式注重以教师的指导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是一种灵活多样、有益有效的教学方式。
下面就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导,以达到教学目的;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具有专业的语文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法,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学习,提高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学习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优良教育心理? • 1、充沛的激情。 • 2、丰富的想象。 • 3、坚强的意志。
三、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
• (1)他是学习的发动者
• (2)他是学习的指导者 • (3)他是学习的评定者
四、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
• 1.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
• 2.教育机智特别是课堂应变的能力; • 3.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第二节 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一、语文教师的教态主要有哪些类型? 二、教学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一、语文教师的教态主要有哪些类型?
1、亲切型 又称热爱型。言谈举止和蔼和亲,讲析评 论细致入微。 2、严肃型 又称科学型或学者型。言谈举止端庄持重, 讲解、书写处处认真。
3、活泼型 又称艺术型或幽默型。语言生动形象感染 力强,方法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4、艺术型 组织教学真匠心独运左右逢源,教学活动 似行云流水美不胜收。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第一节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第二节 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第一节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语文教学观的根本变革是什么? 语文教学观的根本变革就是把语文教学变成教师和 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挥、发 展、提升的过程。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 生,语文教学一定要促进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五、教学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1、规范性。 2、科学性。 3、艺术性。 4、和谐性。 5、交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