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美术 九年级 上册 4.2 《民俗文化展》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03

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03

《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猜谜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讲解民俗活动、解释吉祥图案的内涵,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劳动人民创造精神的伟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把欣赏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民间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看演示图片提问学生:1.图中的狮子制作材料和风格有何区别?2.下面的三幅作品分别采用了哪种表现形式?相同之处是什么?三、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1.民间美术的魅力不是只停留在它的外在形式上,它还有更深刻的含义。

2.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在家门口贴一个福字,而且一定要倒过来贴,为什么呢?讲讲“福”字的来历。

3.民间美术中的形象含义:龙:高贵、神圣、传统老虎:避邪龟鹿:长寿富贵松鹤:长青,松鹤延龄鲤鱼:鲤鱼跃龙门喜鹊、梅花:喜上眉梢牡丹花:花开富贵帆船:一帆风顺瓶、如意:平安如意鸡、如意:吉祥如意四、陕西的民间美术与当地的民俗活动1.合阳面花:李秀琴2.凤翔挂虎:胡深3.旬邑剪纸;库淑兰提问学生:这三位民间艺术家有何共同特点?他们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有何共同点?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五、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1.看剪纸作品中表现了什么节日活动?2.说说以下节日都有哪些特色民间美术作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3.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之中,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民间美术以民俗为基础,来源于民俗。

民俗与民间美术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

丰富的民俗活动,不仅是民间美术创造的源泉,又是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

六、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1.民间美术对我们现代生活有何影响?找找我们身边的民间美术应用例子。

人教版九上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上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设计
第四单 元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
课题:第2课民俗文化展(课时:1课时)
对教材的分析和认识
这节课属于欣赏.评述,《民俗文化展》在教材中是对前一课古城镇美术文化的延续,也是为下一课中国民间美术做一个铺垫。在教材中属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了解民俗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及动手实践。旨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对学情的分析和认识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欣赏水平。观察能力,欣赏能力,判断能力相对比较成熟。心理也较成熟,喜欢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自我的展示。所以给学生多的展示机会,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学习,了解民俗与美术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方法与过程
(l)通过教师引导、讲授、演示、欣赏使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特点。(2)通过体会、观察、欣赏民俗文化发展及作品等方法,初步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1、海报主题:
2、内容:
3、色彩:
4、构图:
同学们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这些活动的意义
小组讨论民间美术的特点(色彩和形式及夸张的表现手法)
展示收集的作品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
小组讨论(重点提出对色彩和形式的继承,内容的现代化)
小组讨论海报设计包括的内容和形式。
小组讨论主题展板的设计
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与人的关系。
(3)这么丰富的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在色彩和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呢?
鲜艳的色彩和对称夸张的元素是构成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的重要元素。其目的是突出喜庆、欢乐的氛围。是人们不放弃对美好生活追求理念的呈现形式。民间美术和民俗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又传播了传统民间文化。
(四)现在我们运用这些民间美术的元素来制作一幅“民俗文化展”的宣传海报。海报是怎样设计的呢?大家先看一下我设计的这幅海报。思考一下这幅海报有哪些内容?

人教版九上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上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课型综合、探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过程与方法: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密切关系。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组织学生,调动情绪,查看课上使用工具。

二、导入课题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钟敬文语)。

它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中,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天……三、讲授新课介绍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简介一些节日民俗文化:例: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介绍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例如:年画、剪纸、皮影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和民俗风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提问:还有什么样的民俗和我们息息相关,广泛探究讨论。

教师:民间艺术品蕴藏了哪些民俗文化?吉祥的图案和颜色隐喻吉祥安康欣欣向荣美好愿望。

红色是我国人民喜庆色彩。

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守岁、爆竹、拜年学生观看大屏幕。

分组交流对春节各种民俗活动的感受。

分组交流讨论,个别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举例说明。

相互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广泛探究。

讨论我们身边民俗艺术品的颜色种类,与之相关的话题展开。

四、课堂实践展示学生的作业。

在班级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展示学生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文字、图片等相关材料。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  4.2民俗文化展  教案

课题:民俗文化展第二课时——中国辽砚
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隶属于《民俗文化展》中的第二节课,属于“分析与研究”活动内容。

结合学校地里位置与家乡文化的实际,拓展出一节研究与欣赏的内容《中国——辽砚》。

通过介绍辽砚的历史与发展,欣赏富有本溪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借以深刻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民俗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体会民间美术中蕴涵的强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3、激发学生爱我家乡,发扬家乡民间美术的热情与信心。

教学重点:民间美术辽砚与当地的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辽砚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2课 民俗文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2课 民俗文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2课民俗文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的第2课,主题为民俗文化。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教材内容生动有趣,注重实际操作,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 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绘画、手工艺制作等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特点。

-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 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美术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特点。

-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美术基础,对民俗文化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民俗文化。

请你们回想一下,你们所了解的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活动有哪些?可以举个例子。

学生A:我知道春节有舞龙舞狮,端午节有赛龙舟。

学生B: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家会放孔明灯。

教师:很好,你们已经对民俗文化有一些了解了。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2. 知识讲解教师:现在,请看一下这些图片。

这是春节的舞龙舞狮表演,你们知道这个活动发生在哪个地区吗?学生C:广东和广西的很多地方都有舞龙舞狮。

教师:对,舞龙舞狮是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

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吗?学生D:我听说舞龙舞狮可以驱邪辟邪,还可以带来好运。

教师:非常好,舞龙舞狮的确有驱邪辟邪的寓意。

那么,端午节的赛龙舟呢?你们知道它在哪些地区举行吗?学生E:我知道浙江的乌镇和江苏的扬州都有赛龙舟教师:非常好,赛龙舟的传统活动的确在很多地方都有举行。

《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民俗文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2. 掌握通过绘画表现民俗文化元素的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心。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民俗文化”主题展开,具体包括:1. 调研准备: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通过走访、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关于本地民俗文化的相关资料,包括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等,并做好记录。

2. 创作构思: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元素作为绘画主题,如民间剪纸、传统服饰、节庆场景等,并构思画面布局和色彩运用。

3. 绘画实践:学生使用素描、水彩、油画等绘画技法,将构思的民俗文化元素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绘画过程中,学生需注意色彩搭配和画面构图。

4. 作品完善:完成绘画后,学生需对作品进行整理和完善,如添加背景、题字等,使作品更加完整。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调研准备要充分,收集的资料需真实可靠。

2. 创作构思要独特,画面布局和色彩运用需合理。

3. 绘画技法要熟练,色彩搭配和画面构图需符合美术审美标准。

4. 作品需为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5. 作品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内容丰富性:作品是否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 创意独特性:作品构思是否独特,画面布局和色彩运用是否合理。

3. 技法熟练度:绘画技法是否熟练,色彩搭配和画面构图是否符合美术审美标准。

4. 原创性:作品是否为原创,无抄袭现象。

评价结果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参考。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评阅,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对于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内展示,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3.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品,教师将提供指导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4. 作业反馈将作为下一步教学调整的依据,以提高教学质量。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民俗文化展》【创新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民俗文化展》【创新教案】

《民俗文化展》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民俗与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民间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从总体上来看,它包括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总体表现。

使它的学科意义不仅是对象上的,亦是方法上的。

民间美术则是民间固有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下的创造,它不仅是美的欣赏品,而且是民间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心理和文化面貌的标志。

如果研究民间美术,将它从整体的民间文化中抽出,仅仅进行单一的视角的研究,则视野必然会变得狭窄,只有把民间美术放入民间文化的范畴进行总体研究,才能进入深层,扩展新领域,才能充分显现其意义与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美术已经成为美术创新的一个重要范本。

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2、过程与方法: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组织学生,调动情绪,查看课上使用工具。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钟敬文语)。

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设计
3.重难点三: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欣赏民俗文化的美。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开始时,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设想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探究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内涵等方面。
3.设想三:课堂互动,深化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讨论,分享各自探究的成果。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民俗文化。
4.观看一部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民间艺术》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300字。要求:内容真实、感受深刻,能体现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拍摄一组反映家乡民俗活动的照片,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展示民俗活动的精彩瞬间。要求:照片清晰、文字简洁,能体现民俗活动的特色。
5.学生在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面,需要教师指导他们如何分工合作、倾听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的教学设计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民俗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和进步。
1.对民俗文化的概念、分类及内涵掌握不够准确,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梳理;
2.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浓厚,但可能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教案 22—23学年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教案  22—23学年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

《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课题民俗文化展单元第四单元第2课学科美术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教材美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划分,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

《民俗文化展》在教材中是对前一课古城镇美术文化的延续,也是为下一课中国民间美术做一个铺垫。

在教材中属于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是了解民俗与民间美术的关系。

旨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学习目标1、艺术表现:了解民俗活动,探寻民间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民俗文化。

2、创意实践: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3、审美感知:通过欣赏民俗文化,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俗文化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审美能力,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4、文化理解: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重点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艺术性,热爱中华传统民俗文化。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谜底导入同学们,老师考考大家,三人同日去观花——打一传统节日。

对的就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你们喜欢春节吗?为什么喜欢春节呢?同学们说的啊都是我们春节的传统民俗。

民俗是指人们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民间风俗习惯。

民俗牵扯的面很广,比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过节学生思考举手回答春节学生回答喜欢因为可以拿压岁钱、可以放鞭炮通过谜底导入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婚丧嫁娶中的各种祭庆活动;社会交往中的礼仪;民间、宗教信仰中的仪式;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神话、歌谣;等等。

民俗是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

本课我们将通过民俗文化展的活动,来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师板书:民俗文化展观看课件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正课学习讲授新课一、春节的民俗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你知道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吗?1、贴对联2、舞龙介绍:舞龙俗称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民俗文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通过欣赏和探究不同地域的民俗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美术技巧,形成对民俗文化的独到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民俗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民俗艺术,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节课的顺利进行,需要准备充足的民俗艺术作品图片、视频资料以及相关教学课件。

同时,准备绘画工具、纸张等供学生实践操作。

教师还需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和讨论的话题,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此外,还需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布局合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通过一段精心剪辑的短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视频内容展示的是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赛马、民间手工艺制作等。

视频播放后,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接下来,教师将详细讲解《民俗文化》这一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资料,介绍中国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重要性。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会着重强调民俗文化与人民生活、历史传承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其价值。

同时,教师会结合具体实例,如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春节的年画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三、互动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教师会设计一系列的互动探究活动。

首先,教师会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品,如剪纸、泥塑等,让学生观察其特点和制作过程。

新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4.2《民俗文化展》教案

新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4.2《民俗文化展》教案

新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4.2《民俗文化展》教案第一篇:新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 4.2 《民俗文化展》教案《民俗文化展》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初步了解春节、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活动、美食等一些相关知识和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

引导学生围绕我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有计划做事及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二、整体感知: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份:清明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月:冬至腊月初八:腊八节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1、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插艾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2、了解农历新年传统食物的意义例如: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展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民俗文化展单元的第2课。

本课以介绍中国民俗文化为主题,通过欣赏、绘画、手工艺制作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并能够运用美术手段表现出来。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美术技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绘画、手工艺制作等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掌握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美术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和示范作品。

2.学生准备:收集相关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料,准备绘画、手工艺制作等工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中国民俗文化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民俗文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知识讲解: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包括服饰、饮食、居住、婚嫁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介绍民俗文化展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包括主题设定、展品选择、展览布局、表现形式等方面。

3.示范演示:教师可以通过亲自示范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绘画、手工艺制作等手段表现民俗文化特点。

同时,也可以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制作过程。

4.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和技能,尝试创作一幅以中国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作品。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5.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九年级美术《民俗文化展》参考课件

九年级美术《民俗文化展》参考课件

九年级美术《民俗文化展》参考课件目录•民俗文化概述•民俗文化展的策划与设计•民俗文化展的展品选择与布置•民俗文化展的教育意义与社会价值•民俗文化展的实践案例与经验分享•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01民俗文化概述民俗文化的定义民俗文化是指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民俗文化的特点民俗文化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它贴近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的起源民俗文化起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民俗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俗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例如,北方地区的民俗文化以粗犷、豪放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细腻、柔美为主。

民俗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关系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02民俗文化展的策划与设计展览主题的确定确定展览主题根据地域特色、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等因素,确定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展览主题。

主题调研收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主题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为后续的策划和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根据展览主题,梳理出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内容,包括历史、民俗、艺术、手工艺等方面。

内容梳理内容分类重点突出将梳理出的内容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的展览板块,便于观众理解和欣赏。

在众多的民俗文化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独特的内容进行重点展示,体现展览的特色和价值。

030201展览内容的策划根据展览内容和场地条件,合理规划空间布局,营造舒适、流畅的观展环境。

空间布局运用图片、文字、实物、模型等多种展示手段,生动呈现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点。

九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民俗文化展》课件新人教版

九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元《民俗文化展》课件新人教版

压岁钱

压岁钱也称“押岁钱”、“压祟钱”、
“压胜钱”等。本来,压岁钱是用来厌胜
驱邪、帮助孩子平安过年的,因为俗信小
孩魂魄不全,易受鬼魅侵害,故以压岁钱
相镇守。清代钱沃臣“压岁钱诗”自注云:
“俗Hale Waihona Puke 五色线穿青钱排结花样,赉(lai)儿童
压胜,曰压岁钱。”
爆竹烟花 门神春联 买画过年 拜贺新年 春节趣俗 破五 倒贴福字 春节食俗
民俗文化展
一、普天同庆新春至——春节 二、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 三、寒食东风御杨柳——清明 四、艾符蒲酒话升平——端午 五、年年乞与人间巧——七夕 六、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七、把酒赏菊倍思亲——重阳
春节
除夕守岁
年三十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所谓“月穷岁 尽”,也是新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 要时间界点。大年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围 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晋朝 已有守岁之俗,晋人周处《风土记》说蜀 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 岁”顾名思义是守候新岁。
祭祖扫墓 春游踏青 戴柳插柳 荡秋千 放风筝 祭蚕神 清明食俗
清明节
端午节
龙舟竞渡 端午传说 艾叶菖蒲 五色丝、香囊、雄黄酒 钟馗传说 吃粽子
• • • •
中秋节
吃兔嫦祭 月爷娥月 饼儿奔赏
月月
月姐姐
• 月姐姐,多变化,初一二,黑麻麻, • 初三四,银钩样,初八九,似龙牙, • 十一二,半边瓜,十五银盘高高挂。 • 中秋月,净无暇,圆如镜子照我家。 • 打麦场边屋檐下,照着地上小娃娃。 • 娃娃牵手同玩耍,转个圈儿眼昏花, • 一不留神摔地下,连声喊痛叫妈妈。 • 云里月姐说他傻,引得大家笑哈哈。

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上册《民俗文化展》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例如,探讨传统节日的起源、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等。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在能力、性格等方面互补。在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小组合作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能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促进共同成长。
3.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充分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完成课题研究。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能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促进共同成长。
4.反思与评价,Biblioteka 注学生成长过程本案例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互评活动,培养他们的包容性和尊重他人的品质。教师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激发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具有实践性和思考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例如:
1.结合所学内容,选择一个传统节日,为其设计一份宣传海报,体现节日的民俗特色。
2.家族访谈,了解自己家族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撰写一篇访谈报告。
3.针对本节课所学的民俗文化,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并展开简要论述。
5.实践性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创新能力
本案例在作业设计上注重实践性,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种作业形式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民俗文化的魅力。

《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2课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概念及重要性;2. 掌握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3. 学会分析民俗文化中的美术元素,并尝试进行创作。

二、作业内容本课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民俗文化的美术作品展开,具体包括:1. 搜集资料:学生需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搜集至少三个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料,包括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2. 欣赏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需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欣赏分析,了解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特色和美术元素;3. 创作实践:学生需以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为题材,创作一幅表现当地民俗文化的美术作品。

创作形式不限,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或其他形式。

三、作业要求针对上述作业内容,特提出以下要求:1. 资料搜集:所搜集的资料必须真实可靠,且能够充分反映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2. 欣赏分析:学生在欣赏分析时,需注重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等美术要素的运用,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3. 创作实践:创作作品需紧扣当地民俗文化主题,体现个人创意和独特视角。

同时,作品应符合艺术规律和美学原则。

学生应使用所学美术知识,大胆尝试不同表现形式。

创作过程中注意使用合适的材料和工具。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资料搜集的丰富程度和真实性;2. 欣赏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3. 创作实践的创新性和艺术性。

评价将结合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逐一评讲,指出优点和不足。

同时,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相互学习。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将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此外,教师还将就学生的创作实践情况,提供更多关于民俗文化的拓展学习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本课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第2课 民俗文化展-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第2课 民俗文化展-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第2课民俗文化展-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2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民俗文化。

本课通过民俗文化展的形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本课也重点讲解了一些与传统民俗有关的词语、文化背景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了解一些与传统民俗相关的词语,包括节日、器物等;•学习运用课文中学过的知识,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专业词汇,包括节日、器物等;•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过程导入1.首先,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民俗文化展”四个字,并邀请学生说出自己对民俗文化展的认识。

2.然后,可以借助PPT或幻灯片等工具展示一些与传统节日、器物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

讲解1.开始正式的课程内容后,老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听一遍朗读录音,并简单介绍本次学习的过程。

2.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读一遍课文,强调重点内容及难点单词的发音读法。

3.然后,老师可以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讲解,包括:•土地公公与土地婆婆:讲解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是民间信仰中的一种神灵,重点讲解土地公公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北方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南方的小年:介绍中国传统的小年和除夕习俗,讲解小年和除夕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

•年宵:讲解年宵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福字和春联:介绍福字和春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强调它们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性。

4.在讲解中,可以穿插一些与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进行讲解,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练习1.掌握课文内容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当天所学的内容。

例如:•学生自由讨论,讨论自己家乡的特色民俗;•学生在课堂上组织自己的民俗文化展;•学生自由选题,进行民俗文化PPT/海报制作等。

《第四单元 第2课 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2课 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民俗文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1. 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2. 培养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 掌握一些基本的民俗文化知识,如剪纸、泥塑等;4. 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民俗文化。

二、作业内容任务一:实地考察与采访1. 学生分成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社区或乡村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如节日、习俗等;2. 对当地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传承人进行采访,了解他们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故事;3. 记录考察和采访的所见所闻,形成报告。

任务二:民俗文化手工作品制作1. 根据考察和采访所得的知识,选择一种或多种民俗文化手工作品进行制作,如剪纸、泥塑、编织等;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要尝试理解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意;3. 完成作品后,提交给老师或同学进行评价。

任务三:民俗文化知识竞赛1.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些关于民俗文化的题目,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2. 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掌握程度;3. 根据竞赛成绩,评选出优胜小组,给予奖励。

三、作业要求1. 学生要积极参与实地考察和采访,充分了解当地民俗文化;2. 学生要认真对待手工作品制作,确保作品的质量和创意;3. 知识竞赛要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准备,提高团队协作能力;4. 作业报告要真实客观地记录所见所闻,总结心得体会。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作业报告、手工作品和知识竞赛表现进行评价;2. 评价方式:老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全面性。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根据老师的反馈和建议,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改进和完善;2. 老师根据学生的改进情况,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3. 通过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民俗文化素养。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民俗文化知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民俗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初步了解春节、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活动、美食等一些相关知识和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

引导学生围绕我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有计划做事及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二、整体感知: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份:清明节七月初七:七夕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月:冬至腊月初八:腊八节
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
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
1、端午节的由来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插艾
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
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2、了解农历新年传统食物的意义
例如: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3、认识春节传统习俗活动
祭灶扫尘春联年画年夜饭守岁爆竹拜年
4、下面的对联适合哪个行业?
大地回春锦绣河山添新貌万象更新风流人物数今朝
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兢兢业业育桃李勤勤恳恳做园丁
远求海内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5、讨论: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不少西方节日也随之传到中国,例如圣诞节、愚人节,作为中国人的你,更愿意过什么节日?
五、小结
节日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我们在这个传统文化氛围下生活,种种民俗、节日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拥有灿烂辉煌的民族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也仅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让我们走出课堂,继续去探索,去发现。

六、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探寻节日起源,搜住有关清明、中秋、重阳等节日的传说、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