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关于端粒及端粒酶的调查报告

关于端粒及端粒酶的调查报告

关于端粒及端粒酶的调查报告一:引言2009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罗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方面的贡献。

这篇调查报告将会通过资料查询和逻辑推断等方式论述关于端粒,端粒酶以及它们与肿瘤细胞的相关内容。

二:端粒和端粒酶2.1.1端粒端粒(Telomere)是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在人细胞中长度约为几千到一两万碱基对,它防止细胞将天然染色体末端识别为染色体断裂,起着保护和稳定染色体的作用。

[1]随着细胞的分裂增殖,端粒会逐渐缩短。

当端粒的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的分裂便会停止。

因此,端粒具有调节细胞增殖的作用,是细胞分裂的“时钟”。

端粒的碱基序列具有极高的保守性,但不同物种的端粒仍有差异,例如:四膜虫重复序列为GGGGTT,草履虫为TTGGGG,人类和哺乳动物为TTAGGG.[2]2.1.2端粒的结构端粒通常由富含G的DNA重复序列,以及端粒结合蛋白和端粒相关蛋白组成。

端粒结合蛋白直接保护端粒DNA,端粒相关蛋白通过与端粒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间接影响端粒的功能。

端粒既可保护染色体不受核酸酶的破坏,又避免了因DNA黏性末端的裸露而发生的染色体融合。

[4][5]2.2.1端粒酶端粒酶(Telomerase),在细胞中负责端粒的延长的一种酶。

在端粒发现之后,人们便开始猜测存在这样一种酶,可以起到延长端粒的作用——因为随着细胞的分裂增殖和染色体的复制,端粒应当越来越短,但是某些细胞(如肿瘤细胞)的端粒长度却能够保持相对不变。

在1997年,Tom Cech实验室的Lingner在Euplotes aediculatus以及酿酒酵母中发现了真正的端粒酶催化亚基。

[3]2.2.2端粒酶的作用机理端粒酶主要依靠两种成分来实现其功能,一种名为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的蛋白酶,另一种是作为模板的一小段RNA序列。

端粒和端粒酶

端粒和端粒酶

二、端粒酶
1、概念: 端粒酶是一种RNA与蛋白的复合体,
它以自身RNA上的一个片段为模板通过逆
转录合成端粒重复序列,并通过一种RNA 依赖性聚合酶(如逆转录酶)机制加到染 色体3’末端以延伸端粒。 2、组成:RNA(作为模板) 蛋白质(反转录酶) 3、作用机制: 在端粒DNA的复制时,端粒酶既有模
端粒和端粒酶
组成结构及作用机理 功能特点 医学研究 及其进展
THE TELOMERE AND THE TELOMERASE
二、端粒
1、概念: 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一组 重复DNA序列 ,通常由富含鸟嘌 呤核苷酸(G)的短的串联重复序列 组成。 2、组成: DNA:短的串联重复序列,不含 功能基因。 蛋白质:与单链富G端粒DNA结 合的蛋白;与双链端粒DNA结合 的蛋白
1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中端粒酶 活性、端粒长度变化与血中Ins含量关 系的研究
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长度的变化与T1DM的发病
密切相关,由于自身免疫累及胰腺组织导致胰 岛淋巴细胞浸润[7],使β-细胞端粒缩短,端粒酶 被激活,其结果是Ins的合成与分泌相对不足[4]。 端粒缩短、端粒酶活性增强又进一步加重自 身免疫对靶细胞的损伤,最终导致胰岛β-细胞 破坏,直至功能丧失。
n
AA
CCCCA 5`
移位和 再杂交
´
3 ´ 5 ´
5´ 3´
TTTTGGGG TTTTGGGG TTTTGGGGT AAAACCCC AAAACCCC AAAACCCCA
n
继续 延伸
´
进一步加工
端粒酶使细胞“长生不老”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细胞生物学及神经系统科 学教授杰里.谢伊和伍德林.赖特做了这样一项试验:在采集 的包皮细胞(包皮环切术的附带产物)中导入某种基因,该 基因可使细胞产生一种酶——端粒酶(telomerase)。一般 来说,包皮细胞在变老之前可分裂60次左右。但在上述试验 中,细胞已分裂了300多次却毫无终止的征兆,也没有显示 任何异常的迹象。“细胞在端粒酶的作用下,就像被注入了 兴奋剂的小兔子,”谢伊说,“它们只管没完没了地分裂繁 殖。” 与此同时,谢伊和赖特的合作伙伴——美国杰龙 (Geron)公司的研究人员,采用人体视网膜细胞做了相同 的试验。结果,这些细胞似乎也变得长生不老了。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端粒和端粒酶是细胞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发现,它们的存在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分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过程,以及它们在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端粒的发现1940年代初期,生物学家Hermann Muller发现了X射线可以导致果蝇基因突变,从而引发了对DNA的研究。

在此之后,科学家们开始研究DNA的结构和功能,他们发现DNA是由四种碱基组成的,即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在DNA的两端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序列,这种序列被称为端粒。

端粒是由一种叫做“重复序列”的DNA组成的,这种DNA序列在不同物种之间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具有重复的结构。

在人类中,端粒由TTAGGG序列组成,这个序列在人类基因组中重复了数千次。

二、端粒酶的发现在研究端粒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端粒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会逐渐缩短,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

这个现象被称为“Hayflick极限”,它是由于DNA的缩短导致的。

然而,当科学家们研究端粒的缩短机制时,他们发现,端粒缩短的速度并不是恒定的,而是与一种叫做“端粒酶”的酶密切相关。

端粒酶是一种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复合物,它能够将端粒的缩短速度减缓,从而延长细胞的寿命。

端粒酶能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向DNA的末端添加一些新的端粒序列,从而防止端粒的缩短。

三、端粒和端粒酶的生物学意义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对于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的存在解释了为什么细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化。

由于端粒的缩短和端粒酶的缺失,细胞分裂的次数受到了限制,从而导致细胞的寿命变短。

其次,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还有助于理解癌症的发生。

癌症细胞具有无限制的增殖能力,这是由于它们能够通过某些机制维持端粒的长度,从而避免了端粒缩短所导致的细胞停止分裂的现象。

此外,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还有助于开发抗衰老和抗癌的药物。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肝癌的关系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肝癌的关系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肝癌的关系
陆东东
【期刊名称】《实用肝脏病杂志》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近年研究发现,细胞癌变或衰老主要受细胞染色体两端的重复序列——端粒(telomere)长度的控制。

端粒长度起着分子钟(molecular Clock)或分子融合(molecular fusion)的作用。

端粒是由端粒末端转移酶——端粒酶(telomerase)特异性合成的。

因此端粒和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极其重要,本文就他们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肝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一、端粒的结构与功能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

真核生物其端粒DNA序列均为一条5′→3′方向的染色体末端富含G的核
【总页数】2页(P186-187)
【作者】陆东东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肝癌研究所 226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小肝癌CT 表现与端粒酶蛋白基因关系分析 [J], 耿中保
2.X射线辐照后人肝细胞、肝癌细胞存活与端粒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J], 刘金婷;党秉荣;李文建;荆西刚;魏巍;王转子;丁楠;高清祥
3.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肝癌病理类型关系的研究 [J], 吴小溪;米志宽
4.肝癌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与癌组织病理类型关系的研究 [J], 杨东梅
5.端粒、端粒酶及其与肝癌临床关系的研究 [J], 张德奎;马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端粒与端粒酶研究于抗衰老的应用

端粒与端粒酶研究于抗衰老的应用

端粒与端粒酶研究于抗衰老的应用陈元懿技术原理端粒: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结构,能够维持染色体的完整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

端粒DNA是由简单的DNA高度重复序列组成的,染色体末端沿着5'到3' 方向的链富含 GT。

在人中,端粒序列为TTAGGG/CCCTAA,并有许多蛋白与端粒DNA 结合。

端粒酶:端粒酶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DNA复制的模板,合成出富含脱氧单磷酸鸟苷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

但是,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相当严密的调控,只有在造血细胞、干细胞和生殖细胞,这些必须不断分裂复制的细胞之中,才可以侦测到具有活性的端粒酶。

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由于核DNA是线形DNA,复制时由于模板DNA起始端被RNA引物先占据,新生链随之延伸;引物RNA脱落后,其空缺处的模板DNA无法再度复制成双链。

因此,每复制一次,末端DNA就缩短若干个端粒重复序列。

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了。

越是年轻的细胞,端粒长度越长;越是年老的细胞,端粒长度越短。

一旦端粒消耗殆尽,细胞将会立即启动凋亡机制。

端粒与细胞老化的关系,阐述了一种新的人体衰老机制。

端粒酶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DNA复制的模板,合成出富含脱氧单磷酸鸟苷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

DNA复制期间的滞留链尽管如此,正常人体细胞几乎不表达端粒酶,而在干细胞及肿瘤细胞中该酶的表达量较大。

通过对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改造,改变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可以影响细胞衰老的进程。

技术应用(实验阶段)1)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细胞生物学及神经系统科学教授杰里·谢伊和伍德林·赖特做了这样一项试验:在采集的包皮细胞(包皮环切术的附带产物)中导入某种基因,使细胞中产生端粒酶。

端粒和端粒酶的关系

端粒和端粒酶的关系

端粒和端粒酶的关系人类的细胞在不断地分裂和繁殖过程中,端粒和端粒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在维持正常细胞功能和生存周期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端粒和端粒酶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细胞老化和癌症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们来了解一下端粒的概念。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段DNA序列,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染色体免受异常结构和损伤的影响。

端粒的存在可以防止染色体的末端被误解为DNA断裂,从而避免了细胞的DNA修复系统对染色体末端的损害。

此外,端粒还起到了稳定染色体结构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作用。

然而,由于每次细胞分裂时,端粒都会缩短一小段,导致染色体末端的丢失,这会在细胞老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进入衰老状态,停止分裂和繁殖,并最终死亡。

这种现象被称为端粒缩短理论,也是细胞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端粒酶的存在却可以延缓端粒缩短的速度,并维持细胞的生命周期。

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酶,它能够在端粒末端添加额外的DNA序列,从而阻止端粒缩短。

端粒酶通过补充缩短的端粒,使细胞能够继续进行正常的分裂和繁殖,延缓细胞的老化过程。

端粒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最重要的是端粒酶逆转录酶活性亚基(TERT)的表达。

TERT是端粒酶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端粒酶的活性和功能。

研究表明,TERT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中存在差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细胞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和更高的分裂能力。

科学家还发现,端粒酶在癌症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癌细胞通常具有异常高的分裂能力和不受限制的生命周期,这与它们的端粒酶活性存在密切关系。

癌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往往比正常细胞更高,这使得癌细胞能够不断地分裂和繁殖,从而形成肿瘤。

因此,端粒酶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靶点,研究人员正在探索针对端粒酶的抑制剂,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总结起来,端粒和端粒酶是细胞功能和生存周期中至关重要的调控因子。

端粒的保护作用可以防止染色体末端的损伤和异常结构,而端粒酶则能够延缓端粒缩短的速度,维持细胞的生命周期。

端粒和端粒酶

端粒和端粒酶

端粒和端粒酶一、端粒的定义和功能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它们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到保护染色体稳定性的重要作用。

端粒由重复的DNA序列重复单元组成,其中最典型的是人类端粒的DNA序列为(TTAGGG)n(n为重复次数)。

端粒的主要功能在于防止染色体末端的损失和减缩,并保护染色体免受DNA损伤和酶解攻击。

二、端粒酶的作用2.1 端粒酶的结构端粒酶是一种酶类,负责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补充端粒的缺失。

它是由两个基本亚单位组成的复合酶,其中一个亚单位称为TERT(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负责提供酶的催化活性,另一个亚单位称为TERC(telomerase RNA component),是一种RNA分子,提供了端粒序列的模板。

2.2 端粒酶的功能端粒酶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在DNA末端添加端粒序列来延长端粒。

在染色体复制过程中,DNA的末端由于DNA聚合酶的工作机制无法完全复制,因此每次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末端会逐渐缩短。

而端粒酶通过添加端粒序列,可以提供一个模板,使得DNA末端得到延长,从而保护染色体的稳定性。

三、端粒和生物老化的关系3.1 生物老化的原因生物老化是指生物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功能下降和衰老的过程。

而端粒的缩短是导致生物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端粒的长度会逐渐减少,当端粒长度减到一定程度时,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功能将会丧失,导致染色体的不稳定性和衰老。

3.2 端粒和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的衰老也与端粒的缩短密切相关。

当细胞的端粒长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进入衰老状态,无法继续分裂和增殖。

这种细胞衰老被称为克隆老化。

克隆老化意味着细胞失去了再生能力,这在许多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端粒酶与癌症的关系4.1 端粒酶在癌症中的表达在正常细胞中,端粒酶的表达很低,因此端粒长度会逐渐减少,导致细胞衰老。

而在癌细胞中,端粒酶表达水平显著增高。

端粒和端粒酶结构与作用的研究进展

端粒和端粒酶结构与作用的研究进展

选择已有 的确定点,并且布设一条长度确定的全站仪高程 与管理 ,2018(02):186-187.
闭合 的路线,并且需要联测所有的 GPS网之中的 “点”。
根据国家在测量的精准度方面的四等水准要求 ,必须要利 作者简介 邓勋 (1987-),男,汉族 ,湖南省安化县,助理工程师
用垂直角 中丝法来每部分往返三次 的进 行测 回。经过实际 本科 ,研究方向:测量。
机通常会选用 四五台南方的 9600北极星 GPS。机器 的标准 明相较于其他测量 的方式,在进行矿山的测量工作 中,通
称精度是平面少于或者多于 5mm+lO咱以内。高程是 多于或 过对矿山地面控制的测量的结果表明,更加适合测量 的方
者少于 lOmm+lO 以内,通常采用静态测量 的模式来作业, 法就是 GPS结合全站仪 。GPS技术与全站仪 的有机结合 ,

信 息记 录材料 2 01 8年 8月 第 1 9卷第 8期
数 目和长度 因物种而异 ,人类端粒主要 由 5’一(TTAGGG) 方案 。2015年斯坦福大学发表 的一项研究报告给出了新
rr_3’重复 DNA序列构成 。除少数细胞如生殖细胞 、干细胞 、 的启示:可 以借鉴端粒 酶的有力功能,开发一种可控 的功
的要求 。在进行测量 中,观测量采用无约束平差的方式, 更劳 固,前景更加美好 。
一 般进行二维约束平差的时候,选用 1954北京坐标系。
4.3高程测量 GPs网
【参 考文献 】
在进行高程测量中 GPS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相对来 [1]张高兴 ,李忠金 .GPS结合全站仪在矿 山地面控 制测量 中的
信 息记 录材料 2 01 8年 8月 第 1 9卷 第8期

高等植物端粒和端粒酶

高等植物端粒和端粒酶

高等植物端粒和端粒酶摘要:端粒是构成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重要的DNA-蛋白质复合结构。

端粒对染色体、生物基因组、细胞的稳定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讲述了高等植物端粒、端粒酶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解作用。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1.端粒、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1.1端粒的功能端粒DNA主要功能有:1. 保护染色体不被核酸酶降解。

2. 防止染色体相互融合。

3.为端粒酶提供底物,解决DNA复制的末端隐缩,保证染色体的完全复制。

我们知道真核DNA 是线性DNA,复制时由于模板DNA起始端为RNA引物先占据,新生链随之延伸;引物RNA 脱落后,其空缺处的模板DNA无法再度复制成双链。

因此,每复制一次,末端DNA就缩短若干个端粒重复序列,即出现真核细胞分裂中的“末端复制问题”。

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即引起细胞衰老,故端粒又称“细胞分裂计时器”。

端粒、着丝粒和复制原点是染色体保持完整和稳定的三大要素。

同时,端粒又是基因调控的特殊位点,常可抑制位于端粒附近基因的转录活性(称为端粒的位置效应,TPE)。

在大多真核生物中,端粒的延长是由端粒酶催化的,另外,重组机制也介导端粒的延长。

1.2端粒酶的功能端粒酶具有对端粒的延伸作用,在没有端粒酶的细胞中,端粒会逐渐缩短直至损害基因;有端粒酶存在的细胞,则该酶会不断补充新的端粒,使之处于一种不断伸缩的动态平衡中。

正是端粒酶的存在维持了大多数组织的端粒长度,从而抵消了因细胞分裂而导致的端粒DNA 的消耗。

端粒酶的另一个功能是修复断裂的染色体末端。

当断裂的染色体末端有富G、T DNA 存在时,即使没有完整的端粒重复序列存在,它也能被端粒酶作为引物DNA并为之延伸端粒序列。

因修复断端免遭外切酶对染色体DNA的更多切割,端粒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维护了基因组的稳定性。

此外,在端粒合成中端粒酶还具有去除错配碱基的纠错作用,不仅可以除去错配碱基,还可除去延伸超过模板范围的碱基。

2.植物的端粒和端粒酶端粒DNA序列虽在真核生物中具有相似性,但长度却具有种属间的特异性,从原生动物<c50kb到啮齿动物>>100kb不等,植物的端粒序列长度在2kb-75kb之间。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 端粒和端粒酶简介 •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端粒和端粒酶与人类健康 • 端粒和端粒酶的实验研究方法 • 总结与展望
01
端粒和端粒酶简介
端粒的结构和功能
端粒的结构
端粒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 构,位于染色体末端,保护染色 体免受损伤和降解。
端粒的功能
端粒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染色体的 稳定性和完整性,防止染色体融 合和降解,同时参与细胞分裂和 衰老过程。
相关疾病。
端粒和端粒酶的调控机制
03
目前,研究者们正在深入研究端粒和端粒酶的调控机制,以期
更好地理解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01
深入探究端粒和端粒酶的作用机制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端粒和端粒酶的作用机制,以更好地理解
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02
开发基于端粒和端粒酶的治疗方法
未来可以开发基于端粒和端粒酶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相关疾病。
03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未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促进端粒和端粒酶研究的深入发展。
03
端粒和端粒酶与人类健康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
端粒与衰老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结构,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长度逐渐缩短, 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和细胞功能异常,最终引发衰老。
端粒酶与衰老
端粒酶是一种维持端粒长度的酶,通过激活端粒酶可以延长端粒长度,从而延缓 衰老过程。
端粒和端粒酶与疾病的关系
端粒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端粒长度缩短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 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端粒与癌症
端粒酶的异常激活可以导致细胞无限增殖,形成肿瘤,因此与癌症 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应用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应用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应用
朱雅新;麻浩
【期刊名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1)001
【摘要】端粒是构成真核生物线状染色体末端重要的DNA-蛋白质复合结构,DNA 由简单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它的合成由一个特殊的具有反转录活性的核糖核蛋白端粒酶完成.端粒对染色体、整个生物基因组,甚至对细胞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端粒酶是由RNA模板和蛋白亚基组成的核蛋白颗粒.它解决染色体的末端可题,归属于逆转录酶家族又和逆转录酶有一定的差别.端粒酶的过度表达和细胞的永生化和癌变直接相关.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它在肿瘤与癌症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8页(P98-105)
【作者】朱雅新;麻浩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5;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2
【相关文献】
1.端粒、端粒酶结构功能研究进展 [J], 梁铮铮;胡剑
2.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J], 黎潇阳;罗丹涛;金雪薇
3.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功能与肿瘤研究新进展 [J], 李正生
4.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肝癌的关系 [J], 陆东东
5.端粒、端粒酶结构与功能 [J], 王丽琴;刘腾;贾海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端粒酶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

端粒酶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

端粒酶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端粒酶是一种在细胞生物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酶。

它主要参与细胞的端粒修复和维护,对于细胞的生命周期和寿命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端粒酶的定义、结构、功能以及其在细胞老化和癌症等疾病中的作用进行详细解释。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端粒。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段DNA序列,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染色体免受损伤和降解。

然而,每次细胞分裂时,端粒都会逐渐缩短,导致染色体稳定性下降。

为了防止端粒缩短过度,细胞需要一种特殊的酶来补充和修复端粒,这就是端粒酶。

端粒酶是一种具有逆转录酶活性的酶,它能够在DNA末端合成新的端粒序列。

具体来说,端粒酶通过使用RNA模板将DNA序列添加到染色体末端,从而延长和修复端粒。

这种逆转录过程使得端粒酶能够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并延长细胞的寿命。

端粒酶由两个主要组分组成:一个叫做端粒RNA(TERC)的RNA分子和一个叫做端粒酶蛋白(TERT)的蛋白质。

TERC是一个非编码RNA分子,它提供了RNA模板,用于合成新的端粒序列。

TERT则是一个蛋白质酶,它负责将RNA模板转录成DNA序列,并将其添加到染色体末端。

除了维护染色体稳定性外,端粒酶还对细胞的生命周期和老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分裂一定次数后会进入衰老期,并最终停止分裂。

这是由于每次细胞分裂时,端粒都会缩短一段长度,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就无法再分裂了。

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干细胞和癌细胞中,端粒酶能够保持活跃状态,从而延长细胞的寿命和增加其分裂次数。

这种对细胞寿命的调控作用使得端粒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科学家们发现,在某些疾病中,如癌症和衰老相关疾病中,端粒酶的功能异常或失活可能会导致细胞功能紊乱和异常增殖。

因此,研究端粒酶的机制和调控方式对于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在正常细胞中的功能外,端粒酶还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例如,在干细胞治疗中,科学家们利用端粒酶技术来延长干细胞的寿命,并增加其分裂次数,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端粒与端粒酶

端粒与端粒酶
365/430 (84.8)
以端粒酶为靶标的抗癌药物研究
在85%以上的肿瘤细胞和组织中高度表达端粒酶, 因此端粒酶是一个较理想的抗肿瘤药物靶标。
(1)使用端粒酶抑制剂后,肿瘤细胞端粒缩短直至足 以对增殖产生负面效应;
(2)端粒酶抑制剂对人表达端粒酶的体细胞可能有作 用,例如造血干细胞、生殖细胞、表皮基层细胞和肠 腺管细胞,但这种作用可能很小,因为新生组织的干 细胞比肿瘤细胞的端粒要长得多。在细胞静止期,端 粒不缩短,端粒酶几乎没有活性。端粒酶抑制剂对肿 瘤细胞和端粒酶阳性的正常细胞的作用是不同的:肿 瘤细胞对端粒酶抑制剂很敏感,作用一定时间后细胞 出现生长抑制或凋亡;生殖细胞在端粒酶抑制剂的作 用下,端粒长度稍有缩短,然后继续生长,端粒不再缩 短。
端粒酶活化是肿瘤的显著特征
尽管有研究认为端粒长度维持还可以借助于非 端粒酶依赖模式,即端粒替代延长(altematir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 ALT)机制,但其存在 上并不能否认永生化细胞中端粒酶的重要作用。自 从1994年Kim等创立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以来, 越来越多的文献证明端粒酶活性在大多数人类原发 性肿瘤标本及肿瘤衍生细胞系中可被检测到。美国 学者在400多例来源于12 种不同组织的原发肿瘤病 例中,肿瘤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高达84.8%,而肿 瘤周围组织或良性病变中阳性率仅为4.4%。
—— —— 8/93(8.6%) 14/332 (4.2%)
109/136(80.1%) 19/24(79.6%) 23/27(85.1%) 22/23(95.6%)
1/1(100%) 7/7(100%) 40/55(72.7%) 94/100(94%) 21/23(91.3%) 6/8(75%)
24/26 (92.3)

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1. 概述染色体是细胞中的重要结构,其中包含了细胞的遗传信息。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重要结构,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和避免染色体融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端粒酶是一种保护端粒的酶类,其功能是在染色体复制时延长端粒,从而减缓染色体末端的缩短。

在本文中,将探讨端粒和端粒酶的作用机理,以及其对保护染色体的重要性。

2. 端粒的结构和功能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高度特异性序列,它主要由一种重复序列构成,人类的端粒序列重复单位是TTAGGG。

端粒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染色体末端,防止染色体末端的缩短和融合。

在正常细胞分裂中,染色体末端会随着每次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导致染色体稳定性的丧失。

端粒的存在可以延缓染色体末端的缩短,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

3. 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酶类,在维持端粒长度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端粒酶是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复合物,它能够在染色体复制过程中延长端粒序列,从而保持端粒的长度稳定。

端粒酶通过在DNA末端合成新的端粒序列,来对抗染色体末端的缩短,从而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

4. 端粒和端粒酶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中的作用端粒和端粒酶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染色体末端缩短的过程中,端粒的存在能够延缓染色体末端的缩短速度,保护染色体不受损伤。

而端粒酶则通过在染色体复制时延长端粒序列,进一步保护染色体末端,延缓染色体末端的缩短速度。

端粒和端粒酶在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端粒和端粒酶在衰老和疾病中的作用端粒和端粒酶的功能异常与许多疾病和衰老过程相关。

端粒缩短与衰老的加速和疾病的发生有关;而端粒酶的活性异常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比如癌症和染色体不稳定性疾病。

端粒和端粒酶的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染色体不稳定性,从而引发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加速衰老。

6. 结语端粒和端粒酶在保护染色体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是维持染色体完整性的重要保护机制。

了解端粒和端粒酶的作用机理,对于揭示染色体稳定性的调控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与染色体稳定性相关的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医学论文-端粒、端粒酶与癌症

医学论文-端粒、端粒酶与癌症

医学论文-端粒、端粒酶与癌症【摘要】端粒和端粒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

细胞分裂过程中,因其染色体末端(端粒)DNA不能完全复制而缩短,使细胞逐渐失去增殖能力而衰老,端粒酶可延长染色体末端DNA,端粒酶的活化使细胞获得无限增殖能力。

在永生细胞系及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85% ) 细胞中有活化的端粒酶。

本文综述了端粒与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端粒酶在端粒合成与稳定中的作用,介绍了端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并讨论了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来治疗癌症的可能性。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癌症端粒(telomere) 和端粒酶(telom erase) 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常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因其染色体末端(端粒)DNA 不能完全复制而缩短,细胞经多次分裂后,端粒缩短达到危机点(crisis),促发某一信号,使细胞逐渐失去增殖能力而衰老死亡。

端粒酶可延长染色体末端DNA,端粒酶的活化使细胞获得无限增殖能力。

基于此,有少数细胞(如永生细胞系) 及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85%) 可逃逸这一危机点。

因为在这些细胞中含有活化的端粒酶系统,从而使细胞获得无限增殖能力,使之永生化和恶变,因此,对端粒和端粒酶系统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细胞衰老和恶变机制,对肿瘤的诊断、治疗以及抗衰老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般认为,癌症是由多种突变的积累,破坏了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而引起的,除了一些明确的病因外,有许多实验结果支持这样一种假说,即端粒酶的激活对许多恶性肿瘤细胞的形成是必需的,且肿瘤细胞与端粒酶活动增加之间存在相互激发的关系,1,。

这种显著的相关性提示: 在肿瘤细胞恶性状态的进展和维持中,端粒酶可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就端粒与端粒酶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具体讨论了端粒的结构与功能,端粒酶在端粒合成与稳定中的作用,介绍了端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细胞永生与端粒酶激活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来治疗癌症的可能性。

1 端粒(telomere)1.1 端粒(telomere) 的概念端粒是指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蛋白质-DNA特殊结构,即染色体末端DNA 序列的多个重复,其作用是保护和稳定染色体的末端,它由2,20kb 串联的短片段重复序列(TTAGGG) n 及一些结合蛋白组成。

端粒保护染色体的机制

端粒保护染色体的机制

端粒保护染色体的机制本文将会全面详细地介绍端粒保护染色体的机制,包括端粒的结构和功能、端粒酶的作用、端粒复制和修复等方面的内容。

1. 端粒的结构和功能端粒是染色体的末端区域,由重复序列(TTAGGG)组成。

端粒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端粒保护:端粒可以保护染色体的末端免受错误切割和酶消化。

在没有端粒的情况下,染色体末端可能会被错误识别为DNA断裂点,从而引发DNA修复机制的激活,导致染色体末端缩短和功能丧失。

•稳定染色体:端粒的存在可以防止染色体末端的DNA分子被剪切缩短。

在每次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末端的一小段DNA无法被复制。

而端粒的结构可以避免这种缩短,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

•保护基因:端粒的结构还可以保护基因的稳定性。

在染色体末端的基因容易受到氧化损伤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基因的突变和功能丧失。

而端粒的存在可以减少这种损伤,保护基因的完整性。

2. 端粒酶的作用端粒酶是保护端粒的关键酶类,主要包括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和端粒蛋白(TBP1)等。

它们在端粒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端粒酶逆转录酶:端粒酶逆转录酶是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能够将RNA模板作为引物,在染色体末端合成端粒DNA。

它能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为染色体末端添加缺失的端粒序列,防止端粒缩短。

•端粒蛋白:端粒蛋白是一类与端粒DNA结合的蛋白质,它能够形成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结构。

端粒蛋白通过结合端粒DNA,保护端粒免受酶消化和错误切割的损伤。

3. 端粒复制和修复为了保持端粒的完整性,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需要特殊的机制来复制和修复端粒。

以下是端粒复制和修复的过程:•端粒复制:在染色体复制过程中,由于DNA聚合酶的限制性作用,染色体末端无法完全复制。

端粒酶逆转录酶就在这个阶段发挥作用,利用RNA模板在染色体末端合成端粒DNA。

这样,端粒就能够保持长度并避免缩短。

•端粒修复:端粒在长时间的细胞分裂和环境的刺激下可能会出现损伤,需要进行修复。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

端粒和端粒酶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两大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发现历史、结构特点、功能和生物学意义等方面介绍端粒和端粒酶。

第一段:发现历史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其命名源于希腊语的“telos”意为“末端”。

20世纪初,科学家观察到细胞的染色体在每次分裂后末端会缩短,这种细胞自我凋亡的现象被称为“Hayflick极限”。

1980年代,美国科学家Elizabeth Blackburn和Carol Greider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发现端粒中有一种叫做“端粒酶”的酶类物质,才揭示了端粒缩短的原因。

第二段:结构特点端粒由DNA序列和蛋白质组成。

DNA序列为TTAGGG的六碱基序列,长度在3000-15000碱基对之间,不同物种的端粒长度也有差异。

端粒蛋白质主要有三类,即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等)、TIN2和POT1等。

如此复杂的结构的作用是为了维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起到保护基因免遭外在威胁的作用。

第三段:功能端粒和端粒酶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染色体末端的长度,保护基因避免缩短和脱落。

端粒酶可以在染色体末端补充缺失的序列,避免端粒的缩短和染色体末端的无序化。

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就不能进行正常的分裂,这种现象叫做克隆老化。

而端粒酶也被认为可能是癌症治疗的靶点之一。

第四段:生物学意义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对于生物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染色体末端的保护机制,对于防止某些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端粒和端粒酶可作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靶点。

最后,它对于解释克隆老化现象的发生机制和危害等方面的探究也有很大的科学价值。

第五段:结论综上所述,端粒和端粒酶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深入探究其生物学意义,并为癌症的治疗、生物老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端粒\端粒酶研究及应用进展

端粒\端粒酶研究及应用进展

端粒\端粒酶研究及应用进展端粒、端粒酶在维持生命遗传信息稳定、调控细胞生命周期中具有重要作用,端粒酶通过维持端粒的长度,使细胞永生化,为抗衰老提供了光明前景,同时也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研究端粒、端粒酶在肿瘤监测中的作用及研发端粒酶抑制剂作为治疗肿瘤的创新药物已成为近年医学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端粒、端粒酶研究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端粒;端粒酶;肿瘤;衰老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已成为近年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这不仅因为它们具有维持生物遗传信息稳定、调控细胞生命周期的重要功能,还由于端粒及端粒酶的行为异常与多种人类肿瘤及遗传性疾病密切相关。

在这些疾病中端粒可表现出缺失、融合及序列缩短等异常,而这些异常又可能受端粒酶的调控。

1端粒、端粒酶的发现上世纪初,著名遗传学家McClintock B[1]与Muller HJ[2]发现: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是由染色体的末端来维持的。

基于此发现,Muller HJ将其命名为“telomere”,此定义来源于希腊词根“末端”(telos)及“部分”(meros)的组合。

20世纪60年代,Hayflick研究发现:经过体外培养的正常人成纤细胞的复制过程并非细胞的死亡过程,而只是细胞群中的大部分细胞在经历了数次分裂增殖后停滞在了某个特定状态,仅仅是基因表达方式发生了某些改变,细胞群大部分细胞仍保持其代谢活性,由此,Hayflick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细胞衰老的表征:即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有限复制力”。

同时Hayflick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即细胞内存在某种控制细胞分裂次数的控制器,类似于我们使用的“时钟”。

为验证自己的猜想,Hayflick做了大量的细胞核移植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并发现这种“钟”位于细胞核染色体的末端,于是将其命名为端粒[3]。

20世纪80年代,CW Greider和EH Blackburn 2位科学家在四膜虫的提取物中加入1段单链的末端寡聚核苷酸后,发现端粒的长度增加了,这表明的确存在一种可使端粒延长的酶,根据其特点命名为“端粒酶”(telomerase)[4]。

端粒与端粒酶及作用机理的应用

端粒与端粒酶及作用机理的应用

端粒与端粒酶及作用机理的应用周梓耘(生物技术 10102117)内容摘要: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是真核染色体两臂末端有特定的DNA重复序列构成的结构,使正常染色体端部间不发生融合,在不同物种细胞中对于保持染色体稳定性和细胞活性有重要作用。

端粒酶是负责端粒延长的一种酶,可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

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还加深了人们对衰老和癌症等重大生物医学问题的理解,也为人们寻找和设计药物或手段来延缓衰老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契机。

激活其活性,增加细胞分裂次数,从而延缓衰老;抑制其活性,减少至抑制细胞分裂,从而治疗癌症。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衰老;癌症一、端粒1、什么是端粒: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由特定的DNA重复序列构成的特殊结构,位于线性染色体末端。

端粒DNA包括非特异性DNA和由高度重复序列组成的特异DNA序列。

通常是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的短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伸展到染色体的3'端。

由于复制机制的不完整性,正常细胞线性DNA复制时5'末端消失,故细胞每分裂一次约丢失一个冈崎片断长度的DNA,即25-100对碱基,因此端粒会以一定的速度丢失。

随着体细胞不断增殖,端粒逐渐缩短,当端粒缩至一定程度时,细胞停止分裂,处于静止状态。

因此,严重缩短的端粒是细胞老化的信号。

故有人称端粒为正常细胞的“分裂钟”,端粒长短和稳定性决定了细胞寿命,并与细胞衰老和癌变密切相关。

2、端粒的发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Barbava McClintock和Hermann J.Muller发现,染色体的末端有一种能稳定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成分。

如果缺少了这种成分,染色体之间就会互相粘连、出现结构的变化或其它错误的行为,以致影响到染色体的生存和正确复制,并进一步威胁到细胞的存亡。

于是从希腊文的"末端"(telos)和"部分"(meros)二词为这种特殊的成分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术语"端粒"(telome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1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31 No.1 2005年2月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Feb.2005文章编号:1007-1032(2005)01-0098-08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应用朱雅新1,2,麻 浩1*(1.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5;2.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摘要:端粒是构成真核生物线状染色体末端重要的DNA—蛋白质复合结构,DNA由简单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它的合成由一个特殊的具有反转录活性的核糖核蛋白端粒酶完成.端粒对染色体、整个生物基因组,甚至对细胞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端粒酶是由RNA模板和蛋白亚基组成的核蛋白颗粒.它解决染色体的末端问题,归属于逆转录酶家族又和逆转录酶有一定的差别.端粒酶的过度表达和细胞的永生化和癌变直接相关.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它在肿瘤与癌症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关键词:端粒;端粒酶;结构与功能;细胞永生化;癌症治疗中图分类号:Q52 文献标识码:AStructure,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lomere and TelomeraseZHU Ya-xin1,2,MA Hao1*(1.Soybean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2.Agricultural College,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lumuqi,830052,China)Abstract: Telomere is an important DNA-protein structure.It caps the ends of linear eukaryotic chromosomes.Telomeric DNA consists of tandemly repeated simple sequences.Telomere is synthesized with the action of telomerase,a ribonucleoprotein with reverse transcriptase activity.Telome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intact chromosome,genome and cell.Telomerase is a ribonucleoprotein responsible in most eukaryotes for replication of the end of chromosomes.Its RNA subunit acts as a template for the systhesis of telomeric DNA,while a protein component catalyzes this process to make up for convertional DNA polymerases’ inability to replicate completely the end linear DNA.It belongs to the reverase transcriptase family but differs from reverse transcriptase.The overexprossion of telomerase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ell’s immortalization and tumorigenesis.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elomerase suggest its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the near future.Key words: telomere;telomerase;structure and function;cell immortalization;tumor treatment20世纪30年代,遗传学家Mc Clintock和Muller分别在玉米和果蝇中发现损伤断裂后的染色体末端之间极易发生连接,从而形成各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如末端融合形成环状体或形成双着丝点染色体.但染色体的天然末端似乎从来不与染色体断裂产生的那种末端连接,天然末端之间也不结合,就像有一顶“帽子”那样维持着染色体末端的稳定.于是Muller提出位于染色体两端的片段在细胞里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命名它为端粒(Telomere)[1],这是由希腊语“末端”(Telos)及“部分”(Meros)组成的.20世纪70年代,Blackburn利用四膜虫(Tetrah- ymena)进一步揭示了端粒的初步结构,发现它是由几个核苷酸(富含G)组成的DNA重复片断,重复的次数由几十到数千不等.1972年,Watson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DNA多聚酶是不能够复制线性染色质的全部的,由于在末端缺少5′端的引物,DNA 多聚酶将不能完成最后的复制工作,而留下一个单链的间隙.如果这一间隙不能被填充的话,染色体收稿日期:2004-05-27基金项目:农业部“948”项目(2001-207);江苏省“十五”攻关项目(Q200126)作者简介:朱雅新(1968-),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E-mail:lq-ncsi@第31卷第1期 朱雅新等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应用99DNA将失去这一DNA片断,这样的话,每经过一次复制、分裂,染色体就将丢失一部分的端粒结构,直至影响到与端粒相邻的一些重要基因.因此科学家们考虑是否存在着一种不同于DNA多聚酶的酶来完成这一工作.1984年,Greider和Blackburn发现将一段单链的末端寡聚核苷酸加至四膜虫的提取物中后,端粒的长度延长了,这说明确实有这样一种酶存在,将它命名为“端粒酶”(Telomerase)[2].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端粒与端粒酶在细胞的生长及肿瘤预防和防治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正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1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1.1 端 粒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是由端粒DNA和与端粒DNA特异结合的端粒结合蛋白组成的核糖核酸的蛋白质复合物[3],在真核生物包括原虫、真菌、纤毛虫、植物和哺乳动物中都存在.端粒DNA由非编码的重复序列组成,不同物种的DNA重复序列的重复数不同,如人与其他脊椎动物约为2 000个[4],拟南芥是53个拷贝.不同的真核细胞端粒存在类似的DNA序列与结构,且高度保守[5].其共同的特征是富含G,而且富含G 的链(5′→3′)比富含C的链(3′→5′)突出12~16个核苷酸.尽管端粒DNA是染色体末端的一个结构,但在染色体的中间也发现了同样的重复序列.与端粒DNA相邻的是一“端粒下区”(subtelomeric region),它由一些退化的端粒DNA片断独特的重复片断组成.端粒除简单的核苷酸重复外,还包含有特殊的非核小体蛋白端粒结合蛋白.端粒结合蛋白依据结合特性分为两大类[6]:(1) 双链TBPs (double-strand TBPs).这是一类可特异地与双链端粒重复序列结合的蛋白质,它在端粒长度的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端粒具有保护和调节功能[7],如人细胞的TRF1,TRF2,芽殖酵母(S. cerevisiae)的Rap1p,裂殖酵母(S. pmpbe)的Taz1p,这4种都在羧基末端含有一个与瘤蛋白的Myb高度同源的DNA结合区,能特异性结合端粒DNA双链.其中TRF1,TRF2已证实是负性的端粒长度的调节因子,它们的过度表达可以使端粒长度逐渐缩短[8].植物中结合于端粒双链区的蛋白已从玉米和拟南芥中得到[9,10],最近水稻编码双链结合蛋白RTBP1的基因已被克隆,此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70 kD,其C端含有一个与其他端粒结合蛋白如TRF1,TRF2,Taz1p非常相似的Myb样端粒DNA结合域[11].虽然在植物中已识别了这些端粒结合蛋白,但对其功能的研究尚属空白[12].(2) 单链TBPs(single-strand TBPs).可结合于3′单链突出的末端,对于染色体末端的“戴帽”,以及端粒酶活性的调节具重要作用[13],如:芽殖酵母Est1p,Cdc13p可以为端粒酶结合端粒提供识别和结合位点,同时Cdc13p有助于把端粒酶招募到染色体末端保护染色体免遭降解[14].这两种蛋白与端粒的片断结合后,形成称为“端粒体”(telosome)的结构,使之产生独特的物理结构,同时也行使端粒的一些功能.1.2 端粒酶端粒酶是一种能将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DNA 端粒DNA加以延伸的酶.它是一种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目前认为端粒酶是由端粒酶RNA组分(telomerase RNA,TR),端粒酶相关蛋白和端粒酶催化亚基(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三部分组成的蛋白质复合物[15,16].端粒酶结构中的核酸部分为RNA,又分为模板区与非模板区.模板区决定所合成端粒的特异性,非模板区具有酶与底物的结合位点.模板区的长度一般为端粒重复序列长度的1~1.5倍.不同物种端粒酶RNA部分的核苷酸组成存在差异.如最早研究的四膜虫端粒酶RNA为159 nt的小RNA,其中46,47和48位的核苷酸被修饰过,而这一位置有CAACCCCAA结构,可与四膜虫端粒的重复序列TTGGGG互补.又如Euplotes(游仆虫)端粒酶RNA 有191个核苷酸,模板区为5′CAAAACCCCAAA,小鼠端粒酶RNA有430个核苷酸,模板区为5′CCUAACCCUGAG,大鼠端粒酶RNA模板区为5′UCUAACCCUAUU,中国仓鼠端粒酶RNA模板区为5′UCUAACCCUGAA.1995年,Feng等[17]克隆了人类端粒酶RNA基因(hTR基因,位于3p6.3),在长约450个碱基的人10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2月端粒酶RNA序列中,有一段长11个核苷酸的区域(5′-CUAACCCUAAC-3′)与人端粒序列(TTAGG- G)n互补,发生在该模板区域的hTR突变将导致端粒酶功能的改变.对已研究的不同物种的端粒酶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RNA链同源性较低,将脊椎动物的TR 二级结构与四膜虫的比较发现,它们的二级结构非常相似,有4处发卡结构形成4个小的和一个大的环形单链区,端粒DNA的模板RNA即位于此区内.端粒的延长即通过该区与端粒DNA结合后进一步完成[15].1995年,Greider等在四膜虫中分离出两种端粒酶蛋白亚单位p80和p95,并且克隆出它们的基因.1997年在人、小鼠、大鼠中也克隆了四膜虫p80的同源物,在人与小鼠中称为TP1,在大鼠中称为TLP1.TP1和TLP1有一与p80同源的结构域,位于氨基末端,这正是与TR特异性结合的部位.对TP1和TLP1的mRNA的表达并不限于有端粒酶活性的组织和细胞系,各组织间的水平差异与端粒酶活性无关.因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并不是由这一部分决定的[15].端粒酶的TERT组分最先在游仆虫中被鉴定出,随后在包括人、老鼠、裂殖酵母、芽殖酵母等有机体内都检测到了端粒酶催化亚基活性的存在并克隆出了它们的TERT基因.端粒酶的催化亚基从游仆虫到酵母到人结构都非常保守,它们都含有端粒酶特有基元T和7个保守的反转录酶基元.端粒酶催化亚基中氨基酸的保守性对端粒酶发挥其正常的功能起重要作用.1999年研究清楚了人类hTERT(Human telom- 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的基因结构[18].它超过37 kD,并且由16个外显子组成,制造127 kD的hTERT 和一个新的断裂变异体.转录起始点在hTERT的cDNA首位核苷酸上游19 bp处.启动子区域不包含TATA和CAAT盒,结构是富含GC的CpG岛,并包括由ATG起始密码上游的1 100 bp,其核心启动子有181 bp,包括一个c-myc结合点,E-盒(CACGTG)和一个转录子Sp1.体外转化研究证实hTERT在转录水平调控是一个直接的途径.与P123(游仆虫)、Est2P(芽殖酵母)和Tri1P(裂殖酵母)端粒酶的催化亚基进行序列分析和比较,hTERT在保守区域和它们具有广泛的序列一致性(46%~49%).所有这些端粒酶催化亚基都具有逆转录酶的共同结构即7个蛋白质域[19]以及端粒酶催化亚基独特的保守区域,称为T模体,位于多肽的中间和7个保守的逆转录模板(RT)的上游,去除T模体(560FFYVTE565)或单个氨基酸变异(如F561A)会显著降低端粒酶活性[8]以及与TR的结合能力[15].另外,在延长的N末端区,还发现了另一个端粒酶特异性结构T2模体,对T2模体的单个氨基酸残基进行选择性变异,同样也会导致端粒酶活性丧失[20].最近发现存在hTERT-mRNA的不同剪接体[21].HTERTa剪接体在逆转录酶区域A内丢失12个氨基酸,hTERTdeta剪接体在逆转录酶区域B上游丢失182个碱基,造成下游的移码突变.另外一剪接体编码变异羧基.重组实验表明只有完整的hTERT转录产物才表达端粒酶活性.在人组织器官发育过程中,这些剪接体可能替代全长hTERT,改变端粒酶活性.不同的hTERT蛋白也有可能组成一系列端粒酶全酶,在细胞分化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hTERT的表达是端粒酶活性表达的限速步骤.2 端粒的合成2.1 端粒酶与逆转录酶的异同点端粒酶以RNA为模板催化合成DNA,其结构和催化合成端粒的机制都与逆转录酶相似,人们也因此把它归类于逆转录酶家族.虽然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都已表明它隶属于逆转录酶家族这一事实确凿无疑,然而进一步的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端粒酶和反转录病毒及反转录转座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端粒酶中的T基元是在其他逆录酶中不存在的专属于端粒酶的特有基元,端粒酶中基元A 和基元B′之间的距离明显长于其他转录酶之间的距离[22].Ware等[23]总结了原生动物四膜虫端粒酶和反转录病毒的逆转录酶之间的几个较为明显的差别:(1) 反转录病毒能以不同的RNA分子作为模板合成DNA,而端粒酶的模板则限定于它分子本身内部的RNA.(2) 反转录病毒能以一段很长的RNA第31卷第1期 朱雅新等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应用 101序列作为它的模板,而端粒酶只局限于模板区的少数碱基,其模板的界限由RNA分子的二级结构和端粒酶分子本身含有的信息所界定.(3) 端粒酶能一次应用同一DNA引物和RNA模板进行多次端粒重复序列的合成,而逆转录酶病毒一次只合成一段DNA.2.2 端粒的复制细胞有丝分裂需要染色体的复制,按照经典的复制模式,染色体DNA双链不能完全复制后续链上的最后几个核苷酸,造成子代细胞中DNA双链的其中一条链(5′端)缩短而另一条链(3′端)形成富G的突出链.所以每次细胞分裂就会造成端粒相应地缩短,这就是所谓的“末端复制问题”.真核生物依靠端粒酶解决染色体的末端复制问题.端粒酶发挥作用时,它直接作用于端粒的领先链进行阵发式的延伸,而端粒的滞后链是由DNA聚合酶按照常规的方式合成的,且端粒领先链与滞后链的合成紧密相关.事实上,当滞后链的聚合酶出现某些缺陷时,端粒酶也不再介导领先链的合成.如果滞后链不伴随领先链的合成而延长的话,端粒酶将在染色体的末端产生一段很长的单链片段,这种单链片段不仅容易引起染色体的高度重组,而且极容易被视作DNA损伤的信号引起细胞周期检测点的抑制.因此,领先链和滞后链的相伴而行对提高基因组的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2].端粒酶作用的端粒复制机理,在已发现的酶中是找不到先例的,它的机制也不很清楚,但已提出了一些模型[5].以四膜虫为例,酶的内部模板先是通过碱基配对与端粒的3′端的TG链结合,然后根据模板的序列延伸TG链.在合成一拷贝的重复序列后,端粒酶必须调整位置以便进一步延伸端粒.这是通过新合成的TG链回折并藉非标准碱基配对形成发夹结构实现的,这称做尺蠖模型.当TG 链进一步延伸至一定长度时,又回折形成发夹结构,从而使其末端成为合成互补CA链所需的引物[6].2.3 端粒长度的调节虽然某些细胞中存在着端粒延长机制,但是它们的端粒并没有无限制地延长,而是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说明细胞内存在调节端粒长度的自身平衡机制[24].近年来在人和酵母的细胞中发现参与调控端粒长度的蛋白质,并且有人提出了“端粒长度的蛋白质计数机制”.Smogorzewska等[24]提出了最新的端粒长度调节的蛋白质计数机制:TRF1和TRF2不仅能和双链DNA结合,而且结合后能使端粒变构弯曲,使单链3′突出链插入到其所在染色体附近的双链中,形成环状弯曲(loop),以至端粒酶失去作用部位,从而不能延长端粒.细胞中的端粒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开”,这种状态环状弯曲是打开的,允许端粒酶作用;另一种是“关”,这种状态环状弯曲是关闭的,阻止端粒酶的作用.假设一开始端粒是打开的,那么在端粒酶的作用下端粒延长,随即结合到端粒上的端粒结合蛋白(TRF1和TRF2)的数量增加,当数量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触发端粒的环状弯曲关闭,端粒酶失去作用部位,伴随细胞的有丝分裂端粒逐渐缩短;当端粒结合蛋白(TRF1和TRT2)数量下降到一定的临界值时,又触发端粒的环状弯曲打开.细胞内重复着上面的过程,端粒的长度就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就是“双链端粒重复片段的结合蛋白调节端粒长度的负反馈模型”.人们在酵母菌细胞内也发现类似的端粒调节机制.关于端粒结合蛋白的临界值是多少以及它是如何触发环状弯曲的打开与关闭的,目前还不清楚.3 端粒与端粒酶的功能及与细胞的衰老、永生、癌症的关系3.1 端粒的功能端粒高度的保守性表明端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包括:(1) 保护染色体末端[25].真核生物的端粒DNA如帽子一般保护染色体末端免于被化学修饰或被核酶降解,同时可能还有防止端粒酶对端粒进行进一步延伸的作用.改变端粒酶的模板序列将导致端粒的改变,从而诱导细胞衰老和死亡.(2) 解决染色体复制时末端丢失问题.细胞分裂、染色体进行半保留复制时存在染色体末端丢失的问题.随着细胞的不断分裂,DNA丢失过多,将导致染色体断端彼此发生融合,形成双中心染色体、环状染色体或其他不稳定形式.端粒的存在可以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从而防止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发生丢失或形成不稳定结构[26,27].(3) 细胞的102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2月“生命钟”.染色体复制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限的,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的寿命,故而被称为“生命的时钟”[28].(4) 固定作用.染色体的末端位于细胞核边缘,人类端粒DNA和核基质中的蛋白相互作用,以TTAGGG结构附着于细胞核基质.此外,还发现端粒存在位置效应(telomere position effect,TPE).这是由于端粒序列改变了染色体的结构,使得接近端粒处的染色体区域形成异染色质,而且这一区域位于核膜附近,离体条件下不易被DNaseⅠ接近,活体内不易受到DNA 修饰酶的作用.由于聚合酶和转录因子不容易接近,抑制了附近基因的表达,这种现象称为端粒的位置效应[29].另外,有些研究还显示端粒与核运动有关,可能对同源染色体的配对重组有重要意义.3.2 端粒酶的功能端粒酶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端粒的长度.端粒酶不但可以维持已经存在的端粒DNA,同时端粒酶反转录酶能够识别断裂染色体的末端,重新将端粒重复序列加到染色体的断裂末端或非端粒DNA 上[30].端粒酶能利用端粒3′端单链为引物,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添加到染色体末端,从而延长端粒的长度.人的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及T,B淋巴细胞中端粒酶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而在正常的体细胞中,端粒酶处于失活状态,因此体细胞随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逐渐缩短.端粒的长度与有丝分裂次数相关,所以端粒又有细胞的“有丝分裂钟”之称[31].Fitzgerd[32]以几种开花植物为材料,研究了端粒酶体外合成端粒的方式,并根据端粒酶在合成端粒时对引物DNA的要求将端粒酶分为3类:第一类端粒酶要求RNA 模板与引物具严格的Watson- Crick碱基配对,如大豆和胡萝卜中的端粒酶.第二类端粒酶存在于拟南芥、玉米和花椰菜中.此类端粒酶通过将引物DNA的3′端定位于模板RNA的偏好位点来有效地延伸非端粒DNA 的末端.第三类如高粱的端粒酶,引物可以结合于模板RNA不相邻的位点上.3.3 端粒、端粒酶与细胞的衰老与永生正常人体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表现有限增殖的特性.由于染色体不完全复制,随着细胞分裂,染色体末端序列不可避免地进行性缩短,直到某个临界点,端粒不能保护染色体末端的重组和降解,细胞退出增殖周期以至衰老.Allsopp等[33]分析从胎儿到93岁不同年龄受试者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细胞,发现在培养过程中细胞所能分裂的次数与细胞供体的年龄无关,而与开始培养时细胞染色体端粒的长短直接相关.这表明端粒的缩短与真核生物正常体细胞增生受到限制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端粒长度控制着衰老进程,端粒的缩短是触发衰老的分子钟.在大多数正常的人体细胞中并不能检测到端粒酶的活性,端粒随细胞分裂每次丢失50~20个碱基.Cooke等认为,这是由于正常的人体细胞中端粒酶未被活化,导致了端粒DNA 缩短的缘故.保护性端粒酶的减少可能最终制约了细胞的增殖能力.当几千个碱基的端粒DNA 丢失后,细胞就停止分裂而衰老.端粒及端粒酶涉及衰老最有力的证据是Bodnar等的工作.Bodnar 等将人的端粒酶基因导入正常的细胞中,使得端粒酶异常表达.活化的端粒酶导致端粒序列异常延长,细胞旺盛增殖,细胞寿命大大延长[34].这一结果首次为端粒钟学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细胞逃避衰老,获无限增殖能力需要端粒的稳定性,也就是需要端粒酶的活性来维持.Counter 用SV40或DNA腺病毒转化人原代细胞,发现细胞可逃逸M1静止期获得额外增殖能力,到达M2危机期,此时常伴有染色体的异常和末端融合.而极短的端粒趋于稳定,细胞获永生化.进一步研究发现,永生化细胞的端粒稳定与端粒酶活性的启动有关.综合分析研究结果,Wright和Shay提出了细胞衰老和永生化的“端粒−端粒酶假说”:正常胚系细胞有端粒酶活性,随着胚胎的发育成熟,体细胞端粒酶均被抑制,不显活性,端粒随细胞分裂逐渐短缩(每次丢失约50~200 bp),直到细胞周期核查点(checkpoint),细胞进入M1死亡期(mortality stage),在p53或p53和RB样活性蛋白介导下退出细胞周期,细胞走向衰老和死亡.如果细胞被病毒癌基因(如SV40T抗原)转化或抑癌基因(P53,RB)突变,第31卷第1期 朱雅新等 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应用 103细胞可越过M1期继续分裂,端粒进一步缩短,染色体不稳定,出现各种异常变化(如末端融合、环状染色体、双着丝粒等),很快进人M2死亡期(mortality stage 2)或危机期(crisis).绝大多数细胞死亡,极少数细胞由于端粒酶抑制途径中某个基因的突变,允许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端粒长度得以稳定,细胞越过M2期获得永生化[35].3.4 端粒和端粒酶与癌症的关系一般认为,癌症是多种突变的积累,由于破坏了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而引起的,端粒酶的激活会导致许多恶性肿瘤的形成,而且肿瘤细胞与端粒酶活性增加之间存在相互激发的关系.在正常的人体细胞中,端粒程序性地缩短限制了转化细胞的生长能力,这很可能是肿瘤形成的一个抑制机制.端粒酶的重新表达在细胞永生化及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甚至认为表达端粒酶的正常细胞更易癌变.人们在代表不同肿瘤类型的大约1 000多个活检样品中发现大约85%的样品呈端粒酶阳性反应.相反,90%以上的邻近正常组织却是端粒酶阴性[36].从而将这个酶与永生化和肿瘤的形成密切联系在一起! 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这种特殊关系使之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4 端粒酶的应用前景4.1 端粒酶与人类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由于大多数恶性肿瘤及细胞株端粒酶活性高表达[37],这种相关性表明:端粒酶活性与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前列腺癌、乳腺癌、结肠癌、肺癌和肝癌中86%~95%的患者,甚至在原位癌期,均可检测到端粒酶活性.而乳腺癌、肺癌、口腔癌、鼻咽癌和食道癌的极早期,甚至癌前病变期就能检测到端粒酶活性[38].有证据表明: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人类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的标志物[35,39],在临床应用上有很广阔的前景.如Toshikuni等[40]检测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端粒酶活性、hTEP1 和hTEPT 的表达,HCC和邻近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5.6%(22/23)和26.0%(6/23);23例HCC和邻近组织均可检测到hTEP1 mRNA;HCC中hTERT表达阳性率为100%(23/23);而邻近组织中阳性表达仅为30.4%(7/23).肿瘤的发生可分为启动、促癌、演进3个阶段,端粒酶的激活可能发生于启动阶段的后期.认识这一点,有可能使我们干预端粒酶的激活过程,从而阻断细胞的恶性化转变,在肿瘤的化学预防中具有重大意义.端粒酶能否预测肿瘤的预后目前尚有争论,许多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表达与某些肿瘤的预后有关,在胃癌、乳腺癌、大肠癌和神经母细胞癌中,端粒酶活性的高低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有统计学关系,认为端粒酶是一个有价值的肿瘤预后标记物[35].4.2 端粒酶与治疗肿瘤的前景目前以端粒酶为靶点的抗癌药物设计策略包括端粒酶RNA模板区突变和模板区抑制的基因操作以及编码端粒结合蛋白基本突变的遗传操作.另外,染色体转移、诱导分化、细胞周期调节以抑制端粒酶活性亦为重要的策略.有研究提出新的治疗方法:抗端粒酶因子+传统治疗方法,以限制少数幸存的肿瘤细胞的增生,阻止肿瘤的复发.在上述肿瘤治疗方法中,备受关注的是干扰素[41].细胞表面存在着干扰素受体,干扰素通过和受体结合,对多种细胞因子产生调节作用,包括生长因子、蛋白激酶、信号传递过程等,而端粒酶活性依赖信号传导系统和蛋白激酶的作用.因为干扰素可抑制某些癌基因的表达,如原癌基因c-myc[42].而hTERT基因是c-myc转录的目标,因此干扰素可以通过对c-myc蛋白的抑制来达到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而hTERT mRNA也可能是干扰素作用对象[43].Alain 等[44]通过前列腺癌研究发现,myc过表达与hTERT 阳性肿瘤有明显相关性,在11例hTERT阴性肿瘤仅有2例myc过表达,而11 例低水平表达的肿瘤中有7例myc 过表达,在11例高水平表达的肿瘤有10 例myc过表达.抑制c-myc的表达能够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因此原癌基因c-myc与端粒酶调节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4.3 端粒酶与体外细胞寿命延长Bodnar等[45]报道,已将克隆的端粒酶cDNA导入质粒,然后转染无端粒酶活性的正常人细胞,与未转染的细胞进行培养比较,发现细胞的生长寿命至少提高了20倍,对照细胞培养数代后出现强β-半乳糖苷酶活性(衰老标志).这一研究表明在体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