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笔记 02.解表剂——辛凉解表
中医必背:《方剂学》之解表剂
中医必背:《方剂学》之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5.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劳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塞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4.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5.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扶正解表】1.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积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3.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4.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解表剂(辛凉解表)
银翘散化裁
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 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 (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 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 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 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银翘散药理作用
①解热作用《中医杂志》(1986;3:29):对2·4-二硝基酚所致 的大鼠发热,本方有强而迅速的解热作用。注射发热剂后,对照鼠 体温于30分钟内上升 1℃以上,2小时才逐渐恢复正常,而灌取银 翘散袋泡剂10g/kg后,可完全抑制大鼠的发热反应,整个实验期 间大鼠体温均保持于正常状态。银翘解毒片在倍量时也有一定解热 效果。
银翘散各家论述
1.《温病条辨》: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 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 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 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 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②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医杂志》(1986;3:219):小鼠实验表明, 本方不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流中惰性炭粒的吞噬廓清,对肝、脾、胸 腺重量也无明显影响,但对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血球的吞噬能力及细胞内 消化能力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本方能增强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对以 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本方无论是煎剂、片剂及 袋泡剂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对于天花粉所致小鼠及大鼠之皮肤被 动过敏反应,以及天花粉所致小鼠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作用,表明本方仅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麻杏石甘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麻杏石甘汤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擅长,主治风热咳喘证,辛凉宣泄效力彰。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简称为麻杏石甘汤,出于《伤寒论》。
这个方从它的病机来看,它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全面地说是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现在我们使用邪热壅肺是主要的了,所以主症现在作为肺热咳喘,是主要的了,应该是主症。
原来这个方出在《伤寒论》,它是用于外伤寒邪,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
由表入里过程当中,要化热,邪正斗争化热。
就造成了伤寒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郁而化热,导致邪热壅肺。
这个导致的邪热壅肺,从温病来讲也用麻杏石甘汤。
温病的原因,温热病邪侵犯,它由卫分到气分也是由表入里,也可以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
但这个时候表邪未尽,就是说在这样的阶段邪热壅肺已经形成了,但是病邪没有完全入里。
表邪,表证的尾巴还有,所以叫未尽。
应该说不重,但运用这个方要针对表邪,有没有?有多少?还是要灵活运用的。
所以说麻杏石甘汤,虽然出在《伤寒论》,那实际上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都使用。
不管是寒邪,还是温邪侵犯人体,最后由表入里,殊途同归,都可以导致邪热壅肺。
当然来的,起源的这个伤寒啦,寒邪也好,温邪也好,它们程度和后来的病情影响、变化速度可以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基本病机的形成,都是殊途同归的,由表入里的,郁而化热,造成以内热为主了,兼有表证。
但整方的用药,因为表里同治,所以辛散、寒凉清里相结合。
辛和凉,辛凉透表,意义是麻黄是辛散,石膏是寒凉,相结合辛凉。
同时从病机,完整病机是表里同病,还是外寒内热,尽管以内热为主。
所以还是辛和凉的结合,所以把它归在这个辛凉解表剂里面。
从这个证的形成这两种可能最后都是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了。
所以它最后内热形成了,表邪未尽,是这样一个特点。
表邪未尽可以看得出浮脉了。
那总体上里热为主了,脉数了,所以浮数的脉。
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风寒表实证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主治: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二、辛凉解表3、银翘散(辛凉平剂)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主治:温病初起发热。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4、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功效: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三、扶正解表6、败毒散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寒下代表方)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主治:Ⅰ、阳明腑实证Ⅱ、热结旁流证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功用:峻下热结2、大黄牡丹汤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仁主治:肠痈初起。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二、温下3、大黄附子汤组成:附子、大黄、细辛主治:寒积里实证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4、温脾汤(温下代表方)组成:大黄、附子、干姜、芒硝、人参、当归、炙甘草主治:阳虚寒积证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三、润下5、麻子仁丸(润下代表方)组成:麻子仁、杏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蜂蜜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四、逐水6、十枣汤(逐水代表方)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水肿第三章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主治:Ⅰ、伤寒少阳证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功用:和解少阳二、调和肝脾2、四逆散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主治:1、阳郁厥逆证。
2、肝脾气郁证功用:透邪解郁,舒肝理脾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三、调和肠胃4、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方剂学笔记-整理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肢体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血痹
肌肤麻木,脉微涩而紧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阴疽属于阳虚寒凝证
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
熟地、当归、川芎、白芍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补气生血
血虚发热证
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虚经产后血虚发热头痛疮疡溃久不愈合
黄芪、当归
★归脾汤
《济生方》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心脾气血两虚证
脾不统血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黄,体倦食少,盗汗虚热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人参
甘草生姜薄荷
2.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
《伤寒论》
峻下热结
阳明腑实,热结旁流,热厥痉病
脘腹胀满,苔黄厚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有力数日不大便
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与脾约丸的区别]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肠痈初起
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黄脉,滑数
《备急千金要方》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肺痈
身有微热,咳嗽痰多,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黃腻,脉滑数
苇茎、薏苡仁、冬瓜、桃仁
★泻白散
《药证直诀》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肺热喘咳证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一、汗●解表剂(发汗、解肌、透疹)表证1.辛温解表(风寒表证)●风寒表实证(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三拗汤:宣肺解表)●风寒湿痹证(麻黄加术汤:发汗解表,散寒祛湿)●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汗解表,祛风除湿)●风寒袭肺证(华盖散:宣肺解表,止咳祛痰)●风寒表虚证(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宿有喘病,又感风寒(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发表,降气平喘)●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加葛根汤:解肌发表,升津舒筋)●心阳虚弱,寒水凌心之奔豚证(枝加桂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太阳病误下伤中,木虚土乘之腹痛(桂枝加芍药汤:温脾和中,缓急止痛)●风寒,气郁不舒证(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风寒较重兼有气滞证(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结郁)●外寒内饮证(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痰饮郁结,气逆咳喘证(射干麻黄汤:温肺祛痰,降气止咳)●肺胀,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解表蠲饮,清热除烦)●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溢饮(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风邪犯肺之咳嗽证(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伤风咳嗽(金沸草散:发散风寒,降气化痰)●风寒湿邪,内有郁热证(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大羌活汤:发散风寒,祛湿清热)2.辛凉解表(风热表证)●温病初起(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证(葱豉桔梗汤:疏风清热)●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风水夹热证(越婢汤:发汗行水)●风寒未解,化热入里(陶氏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热,里热亦盛证(程氏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注:程氏重在清里;陶氏重在解肌●麻疹初起(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宣毒发表汤:解表透疹,止咳利咽)●痧疹初起,透发不出(竹叶柳蒡汤:透疹解表,清热生津)3.扶正解表(正气不足+外邪)●气虚外感风寒湿证(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疮肿初起(荆防败毒散:发汗解表,消疮止痛)●气虚外感,内有痰湿证(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血虚外感风寒证(葱白七位饮:养血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再造散:助阳益气,解表散寒)4.具有疏散外风、轻宣外燥、祛暑解表、祛风胜湿等作用的方剂,已分别列入治风剂、治燥剂、祛暑剂、祛湿剂二、吐●涌吐剂(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痰涎、食积及胃中毒物三、下●泻下剂(通便、泄热、攻积、逐水)里实证1.寒下(热结:里热积滞实证)●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小承气汤:轻下热结)●阳明病,胃肠燥热证(调味承气汤:缓下热结)●大结胸证(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结胸证(大陷胸丸:泻热逐水)2.温下(寒结:里寒积滞实证)●阳虚冷积证(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寒积里实证(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湿腹痛(三物备急丸:攻下寒积)3.润下(燥结:津枯肠燥大便秘结证)●脾约证(麻子仁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津枯便秘(五仁丸:润肠通便)●饮食劳倦,风结水结(润肠丸:润肠通便,活血祛风)●肾虚便秘(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老人下元虚冷便秘,或阳虚寒湿久泄(半硫丸温肾祛寒,通阳泄热)4.逐水(水结: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悬饮;水肿(十枣汤:攻逐水饮)●水热内壅,气机阻滞证(舟车丸:行气逐水)●多种伏痰证(控涎丹:祛痰逐饮)●留饮心下坚满(甘遂半夏汤:化痰逐饮)●阳水(禹功散:逐水通便,行水消肿)●水肿湿热证(导水丸:攻下逐水)5.攻补兼施(里实正虚:里实证虚证)●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黄龙汤:攻下热结,益气养血)●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新加黄龙汤:泄热通便)●阳明热结阴亏证(增液承气汤:滋阴增液,泄热通便)四、和●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少阳证、肝脾不和证、寒热错杂证1.和解少阳(少阳证)●伤寒少阳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胸胁满微结寒饮(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伤寒少阳兼痰热扰心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通阳泄热)●少阳湿热痰浊证(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湿)●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达原饮:开达膜原,辟秽化浊)2.调和肝脾(肝郁脾虚证、肝脾不和证)●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四逆散:透邪结郁,舒肝理脾)●肝郁血虚脾弱证(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内热证(加味逍遥散:养血健脾,疏肝清热)●肝脾血虚,临经腹痛(黑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调经)●肝脾两虚,血淤湿滞证(当归芍药散:养肝和血,健脾祛湿)●痛泻证(痛泻要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3.调和寒热(寒热互结证、肠胃不和证)●寒热互结之痞证(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散结消痞)●水热互结痞证(生姜泻心汤:和胃消痞,宣散利水)●胃气虚弱痞证(甘草泻心汤:和胃补中,降逆消痞)●胃热肠寒(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五、温●温里剂(温里助阳、散寒通滞)里寒证1.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血虚寒厥证(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手足厥冷,兼寒邪在胃,呕吐腹痛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暖肝煎:温补肝肾,行气止痛)2.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中阳不足证(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温阳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桂枝人参汤:温阳健脾,解表散寒)●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阴阳气血俱虚证(黄芪建中汤: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痛不已,或少腹拘急挛痛引腰背(当归建中汤:温补气血,缓急止痛)●胃寒呕吐证;肝寒上逆证;肾寒上逆证(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脘腹疼痛(大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3.回阳救逆(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或阴盛格阳、戴阳的危重病证)●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者(四逆汤:回阳救逆)●少阴病,阴盛格阳证(通脉四逆散: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少阴病真阳衰微,元气亦虚之证(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少阴病阴盛戴阳证(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阳气暴脱证(参附汤:益气回阳固脱)●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回阳救急汤:回阳固脱,益气生脉)六、清●清热剂(清热、泄火、凉血、解毒)里热证1.清气分热(热在气分证)●气分热盛证(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气津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温疟或风湿热痹证(白虎加桂枝汤:清热,通络,和营卫)●湿温病(白虎加苍术汤:清热祛湿)●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2.清营凉血(邪热传营证、热入血分证)●热入营分证(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血分证(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3.气血两清(疫毒或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证)●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温病热入气血之证(化斑汤:清气凉血)4.清热解毒(瘟疫、温毒、火毒、疮疡疔毒)●大头瘟(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上中二焦火热证(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三焦火毒热盛证;外科痈疡疔毒(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泻心汤:泻火解毒,燥湿泄痞(注:泻心汤【以泄代清:热从大便出】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热从小便出】)5.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肝经火郁证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泻青丸:清肝泻火)●肝胆实火证(当归龙荟丸:清泻肝胆实火)●肝火犯胃证(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肝火横逆犯脾胃(戊己丸:舒肝理脾,清热和胃●心经火热证或心热移于小肠(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证;或肾阴不足(清心莲子饮:清心火,益气阴,止淋浊)注:清心莲子饮补益心肾之力强于导赤散●胃火牙痛(清胃散:清胃凉血)●脾胃伏火证(泻黄散:泻脾胃伏火)●胃热阴虚证(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湿热痢疾(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香连丸:清热燥湿,行气化滞)●热泻痢疾(黄芩汤:清热止痢,和中止痛)●热毒痢疾(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妇人产后血虚热利,心烦不得眠(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养血和中)●肺热咳喘证(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痰水壅实之咳喘证(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平喘)●肺经有热(黄芩泻白散:清泻肺热)6.清虚热(热病后期,邪留阴分,阴液已伤证)●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清骨散:清虚热,退骨蒸)●阴亏血虚,风邪传里化热之风劳病(秦艽鳖甲汤:清热除蒸,滋阴养血)●阴虚火旺盗汗(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热,固表止汗)●祛暑剂(祛除暑邪)暑病1.祛暑清热()2.祛暑解表(夏月外感风寒,暑湿伤中证)●阴暑(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暑温加湿,复感外寒证(新加香薷饮:祛暑解表,清热化湿)3.祛暑利湿(感暑夹湿证)●暑湿证(六一散:清暑利湿)●暑湿证(益元散:清暑利湿,镇心安神)●暑湿证兼肝胆郁热(碧玉散:清暑利湿,凉肝解毒)●暑湿证兼微恶风寒(鸡苏散:清暑利湿,疏风散热)●暑湿证(桂林甘露散:清暑解热,化气利湿)4.祛暑益气(外感暑热、津气两伤证)●暑热气津两伤证(王氏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七、消●理气剂(行气或降气)气滞或气逆病证1.行气(气机郁滞证)●六郁证(越鞠丸:行气解郁)●梅核气(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胸痹,胸阳不振,痰气互结证(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行气祛痰)●肝气郁滞证(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肝郁化火证(金铃子散:疏肝泄热,活血止痛)●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枳实消痞丸:行气消痞,健脾和胃)●气滞水停(枳术汤:行气消痞)●脾虚气滞,饮食停积(枳术丸:健脾消痞)●脾胃气滞寒湿证(厚朴温中汤:行气除满,温中燥湿)●寒凝气滞证(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㿗疝(橘核丸:行气止痛,软坚散结)●肝郁气滞之痛经(加味乌药汤:行气活血,调经止痛)2.降气(肺气上逆或胃气上逆证)●上实下虚之咳喘证(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祛痰止咳)●痰热内蕴,风寒外束之哮喘(定喘汤:宣降肺气,清热化痰)●肝气郁结证(四磨汤:行气降逆,宽胸散结)●胃虚气逆痰阻证(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胃虚有热之呃逆(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呕,益气清热)●胃气虚寒之呃逆(丁香柿蒂汤:降逆止呕,温中益气)●理血剂(活血化瘀或止血)瘀血证或出血证1.温经散寒(血寒)2.清热凉血(血热)3.养血扶正(血虚)4.活血祛瘀(血淤;蓄血及各种瘀血阻滞证)●气虚血瘀之中风(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胸中血瘀证(血府逐瘀汤:活血活瘀,行气止痛)●瘀阻头面(通窍活血汤:活血通窍)●会厌瘀血证(会厌逐瘀汤:活血散瘀,散结利咽)●膈下瘀血证(膈下逐瘀汤: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少腹寒凝血淤证(少腹逐瘀汤: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瘀血痹阻经络证(身痛逐瘀汤: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下焦蓄血证(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下焦蓄血证(抵当汤:破瘀下血)●下焦蓄血之少腹硬满(抵当丸)●瘀血化热,瘀热内结证(下瘀血汤:泄热逐淤)●注:桃核承气汤适用于瘀血初结;抵当汤适用于瘀结日久,蓄血较重;抵当丸适用于瘀结深但病势缓●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舒肝通络)●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七厘散:散瘀消肿,定痛止血)●瘀血疼痛证(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血瘀气滞证(丹参饮: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气血凝滞证(活络效灵丹: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妇人子宫虚冷(艾附暖宫丸:温经暖宫,养血活血)●产后血虚寒凝,瘀血内阻(生化汤:养血活血,温经止痛)●瘀阻胞宫证(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五劳虚极(大黄蛰虫丸:活血消癥,祛瘀生新)5.止血(出血;血溢脉外而出现的衄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以及外伤出血)●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十灰散:凉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血方:清肝宁肺,凉血止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便血证(槐花散:清肠止血,疏风行气)●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小蓟饮子:凉血止血,利尿通淋)●祛痰剂(消除痰涎)各种痰病1.治风化痰(风痰证)●风痰上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息风,健脾祛湿)●痰热痫病(定痫丸:涤痰息风,清热定痫)2.温化寒痰(寒痰证)●寒饮咳嗽(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痰壅气逆食滞证(三子养亲汤:温肺化痰,降气消食)3.清热化痰(热痰证)●热痰咳嗽(清气化痰汤: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湿热老痰证(滚痰丸:泻火逐痰)4.燥湿化痰(湿痰证)●湿痰证(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茯苓丸:燥湿行气,软坚化痰)●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证(温胆汤:理气化痰,温胆和胃)5.润燥化痰(燥痰证)●燥痰咳嗽(贝母瓜篓散: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祛湿剂(化湿利水,通淋化浊)水湿病证1.发汗祛湿(外湿;湿邪在外在上)2.祛风胜湿(风湿在表所致的头痛身重,或湿阻经络所致的肢节不利、腰膝顽麻痹痛等证)●风湿犯表之痹证(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止痛)●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3.化湿和胃(湿邪在内在下;湿阻中焦,脾胃失和证)●湿滞脾胃证(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4.利水渗湿(湿邪在内在下;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泄泻等)●蓄水证;痰饮;水湿内停证(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水热互结伤阴证(猪苓汤:利水渗湿,养阴清热)●表虚之风水或风湿(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水停气滞之皮水证(五皮散:利水消肿,理气健脾)5.温化寒湿(湿从寒化;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所致的痰饮、水肿、痹证、脚气等)●中阳不足之痰饮(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肾著病(肾著汤:祛寒除湿)●阳虚水泛证;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真武汤:温阳利水)●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6.清热祛湿(湿从热化;外感湿热,或湿热内蕴所致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萎痹等病证)●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当归拈痛汤:利湿清热,疏风止痛)●黄疸阳黄(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热霍乱(连朴饮:清热化湿,理气和中)●热淋(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下注证(二妙散:清热燥湿)7.祛湿化浊(湿浊下注,淋浊带下;湿浊下注所致的白浊、带下等)●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萆薢分清饮:温肾利湿,分清化浊)8.峻下逐水(水湿壅盛,形气俱实)●消导化积剂(消食运脾、化积导滞)各种食积证1.消食化滞(食积内停证)●食积证(保和丸:消食化滞,理气和胃)●湿热食积证(枳实导滞丸:消食导滞,清热祛湿)●痢疾,食积(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攻积泄热)2.健脾消食(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证)●脾虚食积证(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酒积伤脾证(葛花解酲汤:分消酒湿,理气健脾●治痈疡剂(散结消痈、解毒排脓、敛疮生肌)疮疡痈疽证1.散结消痈(疮疡痈疽)●痈疡肿毒初起(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风火热毒上攻之痈疮(牛蒡解肌汤:疏风清热,凉血消肿)●寒湿痰瘀所致之疮疡肿痛(小金丹:化痰除湿,祛瘀通络)●火毒结聚之疔疮(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热毒炽盛之脱疽(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阴疽(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火郁痰凝、气滞血瘀所致之乳岩、瘰疬、横痃、痰核、流注、肿痛小肠痈等(犀黄丸:活血行瘀,解毒消痈)●气滞痰凝之瘿瘤初起(海藻玉壶汤:化痰软坚,散结消痈)●瘰疬,痰核,瘿瘤初起(消瘰丸: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痰瘀互结,热毒壅滞之肺痈证(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湿热瘀滞之肠痈初起(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2.托里透脓(疮痈邪盛毒深而气血亏虚,虽脓已成,但正气不足,无力托毒外透,正虚邪陷,脓成难溃)●气血两虚,疮痈脓成难溃(透脓散:补气养血,托毒溃痈)3.补虚敛疮(痈疡溃后,毒邪虽去,但气血不足、阴阳亏虚,久不生肌收口)●痈疽溃后,气血两虚证(内补黄芪汤:温补气血,生肌敛疮)●驱虫剂(驱虫、杀虫或安蛔)人体寄生虫病1.蛔厥证亦治久泻、久痢(乌梅丸:温脏安蛔)2.肠中诸虫(化虫丸:杀肠中诸虫)3.小儿虫疳(肥儿丸:杀虫消积,健脾清热)八、补●补益剂(补养人体气血阴阳)各种虚损病症1.补气(肺脾气虚证)●脾胃气虚证(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异功散:益气健脾,行气化滞)●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香砂六君子汤:益气化痰,行气温中)●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保元汤:益气温阳)●脾虚湿盛证;亦可用治肺脾气虚,痰湿咳嗽(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七味白术散:健脾止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举元煎:益气举陷)●大气下陷证(升陷汤:益气升陷)●脾胃气虚,湿热内停证(升阳益胃汤:益气升阳,清热除湿)●表虚自汗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生脉饮:益气生津,敛阴止汗)●肺肾气虚,痰热咳喘证(人参蛤蚧散:补肺益肾,止咳定喘)2.补血(血虚证)●营血虚滞证(四物汤:补血调血)●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胶艾汤:养血止血,调经安胎)●妇女月经先期而至+虚(圣愈汤:益气,补血,摄血)●血虚兼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肝血不足(补肝汤:养血柔肝,活血调经)●血虚发热证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3.气血双补(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证(八珍汤:益气补血)●气血不足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十全大补汤:温补气血)注:十全大补汤为八珍汤加黄芪、肉桂,增强补气温阳之力,使阳生阴长,治疗气血俱虚而偏寒●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虚劳肺痿(炙甘草汤: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温热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亏虚证(加减复脉汤:滋阴养血,生津润燥)●堕胎、滑胎(泰山磐石散:益气健脾,养血安胎)4.补阴(阴精不足证)●肾阴精不足证(六味地黄丸:填精滋阴补肾)●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知柏地黄汤:滋阴降火)●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明目)●肺肾两虚证(都气丸:滋肾纳气)●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滋补肺肾)●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养阴益胃)●真阴不足证(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真阴不足证(左归饮:补益肾精)注:肾阴亏损较重者用左归丸●阴虚火旺证(大补阴丸:滋阴降火)●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一贯煎:滋阴疏肝)5.补阳(阳虚证)●肾阳气不足证;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肾气丸:补肾助阳,化生肾气)●肾阳虚水肿(加味肾气丸:温助肾阳,利水消肿)●肾阳虚损,精血不足证(十补丸:补肾阳,益精血)●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肾阳不足证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右归饮:温补肾阳,填精补血)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之功更著6.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喑痱(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龟鹿二仙胶:滋阴填精,益气壮阳)●肝肾不足证(七宝美髯丹:补益肝肾,乌发壮骨)●虚劳(补天大造丸:补五脏虚损)●固涩剂(收敛固涩)气、血、精、津耗散滑脱证1.固表止汗(表虚卫外不固,或阴液不能内守的自汗、盗汗证)●自汗、盗汗证(牡蛎散:敛阴止汗,益气固表)2.敛肺止咳(久咳肺虚,气阴耗伤证)●久咳伤肺,气阴两伤证(九仙散:敛肺止咳,益气养阴)3.涩肠固脱(泻痢日久不止,脾肾虚寒,大便滑脱不禁证)●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真人养脏汤:涩肠固脱,温补脾肾)●脾肾阳虚之五更泻(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虚寒痢(桃花汤:涩肠止痢,温中散寒)●泻痢日久,滑脱不禁(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止泻)●久泻赤白,休息痢(驻车丸:清热燥湿,养阴止痢)4.涩精止遗(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或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的尿频遗尿等证)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或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的尿频遗尿等证●心肾两虚之尿频或遗尿、遗精证(桑螵蛸散:调补心肾,固精止遗)●膀胱虚寒证(缩泉丸:温肾祛寒,缩尿止遗)●肾虚不固之遗精(金锁固金丸:补肾涩精)●男子遗精白浊,小便频数,女子带下,纯属肾虚不摄(水陆二仙丹:补肾涩精)5.固崩止带(崩中漏下,或带下日久不止证)●脾肾虚弱,冲脉不固证(固冲汤:益气健脾,固冲摄血)●脾肾虚弱,湿热带下(易黄汤:补益脾肾,清热祛湿,收涩止带)●阴虚血热之崩漏(固经汤:滋阴清热,固经止血)九、其他●治风剂(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风病1.疏散外风(外风所致诸证)●外感风邪头痛(川穹茶调散:疏风止痛)●风寒湿痹(小活络丹: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口眼歪斜(牵正散:祛风化痰,痛络止痉)●风邪初中经络证(大秦艽汤:祛风清热,养血活血)●风疹、湿疹(消风散:疏风养血,清热除湿)●破伤风(玉真散:祛风化痰,定搐止痉)2.平熄内风(内风证)●肝热生风证(羚角钩藤饮: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类中风(镇肝熄风汤:镇肝息风,滋阴潜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阴虚风动证(大定风珠:滋阴息风)●邪热久羁,阴血不足,虚风内动证(阿胶鸡子黄汤:滋阴养血,柔肝息风)●治燥剂(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燥证1.轻宣外燥(外感凉燥或温燥证)●外感凉燥证(杏苏散:清宣凉燥,理肺化痰)●外感温燥证(桑杏汤:清宣温燥,润肺止咳)●温燥伤肺证(清燥救肺汤:清燥润肺,益气养阴)●燥伤肺胃阴分证(沙参麦冬汤:清养肺胃,生津润燥)2.滋润内燥(脏腑津液不足之内燥证)●阴虚肺燥之白喉(养阴清肺汤:养阴清肺,解毒利咽)●虚热肺痿;胃阴不足(麦门冬汤:滋养肺胃,降逆下气)●阳明温病,津亏肠燥便秘证(增液汤:增液润燥)●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百合固金汤:滋润肺肾,止咳化痰)●肺肾阴亏之肺痨(琼玉膏:滋阴润肺,益气补脾)●气阴两虚之消渴(玉液汤:益气养阴,固肾生津)●表里双解剂(表里同治、内外分解)表里同病1.解表清里(表邪未解,里热已炽证)●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2.解表温里(外有表证,内有里寒证)●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五积散:发表温里,顺其化痰,活血消积)3.解表攻里(外有表邪,里有实积证)●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结热)。
解表剂(辛凉解表)
银翘散银翘散概述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塘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
吴氏倡导用三焦辨证阐述温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判断预后,主张立法处方紧扣病机。
银翘散为温病初起,邪在上焦所设,并随证加减,衍生出多个变方。
银翘散在《温病条辨》中的地位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
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银翘散歌诀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荷牛豉草,连根梗叶花穗(想象: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全吃了)银翘散组成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银翘散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现代用法:加入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银翘散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方义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剂。
治当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以为使。
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剂。
银翘散化裁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
辛凉解表剂的名词解释
辛凉解表剂的名词解释辛凉解表剂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中的一种药物类别。
它是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辛凉解表原则以及具体的药物性能来设计和配伍的一类药剂。
辛凉解表剂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被认为是一种治疗外感病症的重要药物。
辛凉解表剂的核心概念是“辛凉解表”。
辛味具有温散之性,能够开启气机、发散外邪,有助于解除束缚和阻塞;而凉味则能清热解毒、收敛散邪,有助于消肿、降温和清除病邪。
辛凉解表剂的基本作用就是通过其辛凉的性能来刺激机体的表层组织,促进气血的循环,加速风寒病邪的排除,进而达到解表止痛、退热和抗感染的治疗效果。
辛凉解表剂通常由多种中药组成,这些中药都具有辛凉性质。
常见的辛凉解表剂有葛根汤、银翘散、麻黄汤等。
葛根汤是由葛根、麻黄、芍药、甘草等药材组成,具有辛凉解表、解毒的功效,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咳嗽等病症。
银翘散则是由连翘、桑白皮等药材配制而成,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扁桃体炎等疾病。
麻黄汤则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等中药构成,具有辛凉解表、发汗的特点,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肺炎等病症。
辛凉解表剂的使用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不能滥用。
由于其辛凉的性质,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等表证病症,但对于虚寒体质、阳虚体质以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则不宜使用。
此外,辛凉解表剂也不适用于治疗非外感性发热和炎症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辛凉解表剂通常以饮片、颗粒剂或丸剂的形式服用。
服用辛凉解表剂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使用。
总之,辛凉解表剂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药物类别,以其辛凉解表的特点,适用于治疗外感病症。
但在使用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特点进行调配,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辛凉解表剂的概念和适用范围,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学中的辛凉解表剂,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独特的药物类别,对于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康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医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中医方剂学笔记分享收藏第一章解表剂概说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
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剂学方歌巧记
吐衄斑黄均可为;
43普济消毒饮★
风热疫毒壅与上焦,攻冲头目
大头瘟
大头天行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恶寒发热,咽喉不利,舌燥口渴,头面红肿痛,目不能开,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
君:黄芩黄连酒芩酒连
臣:荷牛连蚕
黄芩、黄连、陈皮、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普济消毒蒡芩连,
1.解表剂:1.辛温解表2.辛凉解表
1.1辛温解表:1.麻黄汤2.桂枝汤3.九味羌活汤4.小青龙汤5.止嗽散6.大青龙汤
1.麻黄汤★
风寒束表主
肺气失宣次
外感风寒表实证
太阳伤寒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君:麻黄臣:桂枝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大黄、桃仁、丹皮、芒硝、冬瓜子
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
苔黄脉数服之康;
2.2温下:1.温脾汤
19.温脾汤★
脾阳不足,寒积于肠胃
虚实夹杂
脾阳不足寒积中阻之便秘证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脉沉弦
便秘+腹痛+寒
君:大黄附子臣:芒硝干姜
大黄、附子、芒硝干姜、人参、甘草当归
君:龙胆草臣:黄芩山栀子
龙胆草柴胡泽泻木通黄芩栀子当归生地生甘草
47和44都是臣黄芩栀子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48左金丸
,六一丸★肝郁化火肝火犯胃胃失和降
肝火犯胃之呕吐证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中医方剂学总结及速记歌诀
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一、解表剂辛温解表表实:麻黄汤:干妈姓桂表虚:桂枝汤:要支走蒋干外寒里饮:小青龙汤:小将为嘛甘心下跪外寒里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郁:香苏饮:陈香炒苏叶。
2、辛凉解表温病初起平剂: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温病初起轻剂: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柴葛解肌汤: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3扶正解表:气虚感风寒湿: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气虚感寒,内有痰湿:申叔想陈杰,给钱夏苓割草。
阳虚感风寒,暴喑: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感风热:加减葳蕤汤: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1、攻下剂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承气汤:黄硝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壅滞:大黄牡丹汤:大硝丹东桃。
水热互结之结胸:大陷胸汤:芒硝随军。
2、温下阳虚寒积:(脾虚)温脾汤:附大人炒肝。
寒积里实:(无虚)大黄附子汤肠胃燥热,脾约便秘:麻子仁丸:麻子只要破黄杏。
肾阳虚弱津液不足:济川煎:牛肉只归谢妈。
3、逐水悬饮实水:十枣汤: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黄龙汤:(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清暑热暑湿:六一散阴暑:香薷散暑伤肺经气分热证:清络饮。
暑湿证:桂苓甘露饮。
暑温夹湿:新加香薷饮。
清气分热气分热盛:白虎汤:石母炒米。
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夏甘族人卖金糕。
清营凉血:热入营分:清营汤:西弟瞧黄花,卖丹参叶。
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西弟要母。
清热解毒三焦火盛:黄连解毒汤:三皇子上中二焦邪热:凉膈散:黄小琴只瞧干荷叶大头瘟:普济消毒饮: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
阳证痈毒初起: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草皮归汝乡。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防穷,三皇子借书连根归,将要和滑石硝甘草。
温病,气血两燔:清瘟败毒饮:西弟要母,二皇子借竹皮连炒石参。
清脏腑热心经火:导赤散:通住草地。
肝经实火湿热:龙胆泻肝汤:黄龙子推木车,当地卸柴草。
中医方剂学趣味速记歌诀
中医方剂学趣味速记歌诀中医方剂趣味记忆歌诀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
/干妈贵姓?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2、辛凉解表剂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3、扶正解表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1、寒下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
/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2、温下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
/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3、润下剂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
/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4、逐水剂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
/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5、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猿人皇帝卖姜炒小海龟。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深冬皇帝忙。
第三章和解剂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今夏大人走江湖。
/生芹菜炒大虾仁。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一、组成升麻(3克)、干葛细锉(3克)、芍药(6克)、甘草锉,炙(3克)各等分。
二、歌括1.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2.宣毒发表汤宣毒发表升葛翘,杏桔荆防枳薄草;前胡木通牛蒡竹,催疹现点此方饶。
三、功用解肌透疹。
四、主治麻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身热头痛。
五、方解本方原治痘疹,今多用于麻疹初起。
因麻疹由肺胃蕴热,又感时行之气而发,以外透为顺。
若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必开其肌腠,疏其皮毛,助疹外透,邪有出路,自然热退病除。
本方用升麻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阳,解毒透疹,是为君药。
葛根轻扬发散,开腠理以发汗,升津液以除热,是为臣药。
芍药和营泄热,甘草益气解毒,并为佐药,助升麻、葛根透疹,解毒清热。
且芍药与甘草相合,能养阴和中,使汗出疹透而不伤气阴,所以宜于麻疹初起,疹尚未发,或虽发不能畅透者。
若疹点透达顺畅者禁用。
六、附方及方论宣毒发表汤(《痘疹仁端录》):升麻(3克)、葛根(3克)、前胡(3克)、杏仁(6克)、桔梗(3克)、枳壳(3克)、荆芥(3克)、防风(3克)、薄荷叶(3克)、木通(3克)、连翘(5克)、牛蒡子炒(5克)、淡竹叶(2克)、生甘草(2克)水煎服。
功用:解表透疹,止咳利咽。
主治:麻疹初起,欲出不出。
本方由升麻葛根汤去芍药加味而成。
方中荆、防、牛、薄,解肌清热,助升麻、葛根透疹除热,枳、桔、杏、前,理肺祛痰,畅肺气止咳;连翘清泄上焦之热,木通导热下行,竹叶清热除烦,甘草解毒和中。
减去芍药是恐凉血敛阴而碍透疹。
所以本方比升麻葛根汤宣肺开表,清热解毒之功更强,治麻疹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烦渴尿赤者尤宜。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一、组成麻黄四两,去节(5克)、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克)、甘草二两,炙(6克)、石膏半升,碎、绵裹(18克)。
二、用法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三、歌括1.麻杏甘石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2.越婢汤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四、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五、主治外感风邪。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痛,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六、方解本方主治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
肺中热盛,气逆津伤,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喜饮,脉滑而数。
此时急当清泄肺热,自然热清气平而喘渴亦愈。
所以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
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
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
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
综观药虽四味,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热,疗效可靠。
本方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
后世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所伤,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急,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服后效。
因肺中热甚,蒸迫津液,固然有汗,若津液大伤,则汗少或无汗。
此时当加重石膏用量,或加炙桑皮、芦根、知母之属。
若无汗而见恶寒,是虽邪已入里化热,但在表之风寒未尽,或是风温而挟风寒所致,当酌加解表之品,如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之类,在用清泄肺热为主的同时,开其皮毛,使肺热得泄而愈。
所以临证用本方,不必拘于“汗出而喘”,但当细审无汗之故,或加清热生津之品,或加辛散解表之属,自然药证相当,应手而效。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银翘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银翘散辛凉解表是针对的外感风热或者风温初起。
首先要了解这种温热病邪侵犯人体的时候的特点。
首先第一点,相对风寒表证来讲,风热表证发病急、传变快。
辛凉解表剂治疗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要注意这种动态性使用了。
第二个温热病邪侵犯人体容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第三个,温热病邪侵犯人体,从温病学派来说,强调从口鼻而入,伤寒是强调寒邪从皮毛而入。
口鼻,指呼吸道。
指呼吸道的这一点,其中一个它是从症状出发,就很容易出现比如说咳嗽、口渴、咽痛这类。
从肺象是气道啊,气道到咽喉,喉为肺之门户啊,鼻子为肺之外窍啊,这构成了纵向的肺系啊,肺系症状出现较早,比较突出。
强调口鼻而入,是不是不影响皮毛?不影响皮毛,不影响肺卫?卫气营血的卫,并不是。
第四个,由于它是温邪,容易伤津耗气。
这也是跟伤寒不同,它伤津液、耗气,开始它伤肺卫之气啊,这个也很快。
最后一个,温热病邪多兼夹秽浊之气,这兼夹秽浊之气,仍然是反映了它的一个传染性特点。
很多带传染性的,都有秽浊之气。
一、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补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银翘散是《温病条辨》上一张很重要的方。
它主治证候是一种外感风热,邪郁在肺卫证。
这邪郁肺卫证是强调了外邪侵犯体表,邪正相争在体表为主。
但并不等于说是不涉及肺系,不涉及到纵向的呼吸道,都涉及。
《温病条辨》上讲到银翘散主治的时候讲,太阴风温,太阴肺,风温初起,但热而不恶寒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光发热不恶寒了,这个时候它提到这个了。
那这个时候实际上是什么?说明表证,外感的风热或风温初起的那个温热病邪开始入里了。
那这个时候里热开始,早期里热也产生了,那这个时候逼迫津液外泄了,就会有汗了。
而这个时候的有汗,往往是有汗不畅,为什么?体表还有表邪了,汗出不畅。
所以完整的讲应该无汗或有汗不畅。
脉浮数,浮脉主表,数脉主热,这前面温邪犯卫这一段应该说它的主症部分,特别是发热重、恶寒轻而短、脉浮数,这是它判断在风热犯卫在表的一个基本见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风热犯肺轻证 (银翘散是风热犯卫,桑菊饮是风热犯肺轻浅)
表热轻证\ / 风热轻证 身热不甚,脉浮数 (发热不重或不明显)
表邪未尽→脉浮数
邪热壅肺→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
动态症状→有汗或无汗,苔薄白或黄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方义分析
这个方麻杏石甘四个药,主要掌握它的基本配伍技巧。
君 麻黄、石膏
配伍组合分析
1.麻黄石膏:相辅相成,相制相成(用量 1:2) 麻黄得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石膏得麻黄不会过份凉遏气机。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热服。
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苏叶。
【备注】方中柴胡、葛根解肌发表为君;石膏、黄芩清内郁之热,羌活、白芷散外感风寒为臣;桔梗宣肺利咽,芍药和营泄热为佐;生姜、大枣和营卫,健脾胃为使。诸药相配,共奏辛凉解肌,兼清郁热之效。
方义分析
君药:葛根 解肌退热,内清经热(阳明) 清阳明里热,生津(葛根善于浅表的热)
柴胡 外透郁热,疏畅气机(少阴) 散半表之邪
臣药:白芷 辛散解表(阳明) 眼眶、眉棱骨(阳明),散表止痛
羌活 辛散解表(太阳)
热毒咽痛:加玄参、板蓝根 (清热解毒,利咽喉)
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处方】麻黄9克 杏仁9克(去皮、尖)甘草6克(炙)石膏18克(碎,绵襄)
【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止咳平喘。治肺热喘咳,甚则气急,鼻翼扇动,有汗或无汗,身热不解,口渴,脉滑数,苔薄黄。现用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麻疹、百日咳、慢性鼻窦炎等属邪热闭肺者。
黄芩 清里热(少阳) 擅长清半里之热
石膏 清里热(阳明)
佐药:桔梗 宣肺利咽
白芍 大枣 敛阴养血 \
\ 和营卫、肺、胃
【用法用量】上四味,用水1.4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备注】方中麻黄宣肺平喘为君;石膏清泄肺热为臣;杏仁降气止咳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可使肺气得宣,肺热得清,喘咳自止。
病机分析:外感风寒,邪热壅肺证。(风寒由表入里,寒邪郁而化热导致热邪壅肺;温病也用;有无表证都能用)
兼夹秽浊 加藿香、郁金 秽浊容易蒙蔽心窍,藿香芳香化湿,郁金芳香化湿,开窍保护心神,郁金能使这个寒凉药寒而不郁
二、桑菊饮 (《温病条辨》)
辛凉解表代表方,一般都是以银翘散和桑菊饮两个做为代表治法的两个方面
【处方】杏仁6克 连翘4.5克 薄荷2.4克 桑叶7.5克 菊花3克 苦梗6克 甘草2.4克 苇根6克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二服。
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6克,犀角3克;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6克;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薄荷、牛蒡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薄荷大剂量清热解毒,小剂量疏肝清肝)
佐 桔梗 宣肺止咳
芦根、竹叶 清热生津(止渴)
使 甘草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使用注意:风寒和湿温病,夹湿的不适合使用。“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要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也”
生姜 协助散邪 /
使药: 甘草 调和诸药
随证加减:
寒重,表寒明显,加麻黄。夏秋不宜用麻黄,用苏叶。 里 Nhomakorabea重,加花粉
咽痛,加银花、连翘。
阳明经热重,加重石膏。
五、升麻葛根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 升麻 白芍药 甘草(炙)各300克 葛根450克
2.麻黄杏仁:宣降费气 (与麻黄汤比例不同,麻黄汤麻杏比例2:3,本方1:1)
3.石膏杏仁:清肃肺气
4.石膏甘草:甘寒生津
在麻黄汤里麻黄是以发散风寒为主,在此方里,麻黄在石膏的制约下以宣肺为主。
随证加减
肺热重:重用石膏,加桑皮、黄芩、知母。
表寒明显:减少石膏,加薄荷、苏叶、桑叶。
这段话的意思,肺要取轻清,非轻不举!做为卫分,上焦为主的,是〝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这个原则。过煮味厚入中焦,入中焦指的是气分。味厚相对辛凉来讲,里面往往以苦寒为主。辛凉的成份,芳香辟秽成分,过煮则挥发了,味厚就是剩下来的、苦寒类的,那个清气分的,清里的为主了。所以银翘散的煎服法要求,是保证这个方疗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这个方本身用的是煮散剂。为杵散以后要煎服,煎一下,时间很短,开三五开,形容它很短。它散剂带有汤剂特点,药力布散快,发挥作用,吸收快。
本方旨在理解:升麻和葛根相配,是透疹解肌,升散透疹的很好的药
治法:辛凉透表。还是以发散为主。(银翘散是风热犯卫,桑菊饮是风热犯肺轻浅)
方义分析
辛凉解表
清热解毒
芳香辟秽
君 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君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臣 荆芥、淡豆豉 辛散表邪,制约方中诸药过甚寒性 (淡豆豉有两类,1.辛凉,用桑叶水加工,2.辛而微温,用麻黄水加工;本方辛而微温)
辛凉解表
温邪侵犯人体的特点
1.发病急,传变快。(风寒相对来说,进度慢,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要动态地看)
2.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3.邪可从皮毛、口鼻而入。
4.易伤津耗气。 (治疗时温病学派强调,保卫气存津液。伤寒呢,温阳气化津液。)
5.多兼夹秽浊之气。(蒙蔽心窍及神志方面出现的病变早。轻则心烦躁扰,重则窍闭神昏。)
配伍特点
1.用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
桑叶、菊花、薄荷这些都是花叶类,轻清宣散。治疗风热轻证。治头目不利,咳嗽。
2.用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
桑叶、菊花辛散,同时桔梗开宣辛苦平,有这个特点。杏仁苦降,也是苦平。
使用注意
1.肺热甚者当加味配伍,以免病重药轻
2.风寒咳嗽,不宜使用 (误用容易造成解表不彻,寒凉闭郁肺气,咳嗽长期不愈,损伤肌表卫阳之气)
邪伤肺络/ \ 邪伤肺络 咳嗽 (以肺气不宣,咳嗽为主证)
\邪热伤津 口微渴 (程度不同的口渴,甚至可以口不渴)
方义分析
君 桑叶、菊花 清肺肃肺,清肝平肝(对风热引起的肺热和肝风,以平肝而使肺肃降)
一、银翘散《温病条辨》
【处方】 连翘30克 银花30克 苦桔梗18克 薄荷18克 竹叶12克 生甘草15克 芥穗12克 淡豆豉15克 牛蒡子18克
【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现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不宜久煎
随证加减
气分热盛:加石膏、知母 (气分热盛是指的发热证明显)
咳嗽较频:加黄芩 (往往因为肺热,黄芩清泄肺热往往郁热较多,石膏、知母,经热散漫的热较多)
咳痰黄稠: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
络伤咳血:加白茅根、茜草、丹皮 (凉血止血类)
伤津渴甚:加天花粉 (外感风热伤津都加天花粉)
随证加减
伤津 加天花粉 外感风热伤津都加天花粉
热毒重 加马勃、玄参 清热解毒,利咽喉
热伤血络 去荆、豉,加白茅根、侧柏、栀子 清热凉血,止血(血络是指的血的浅层)
肺气上逆 加杏仁 杏仁苦平,降肺气止咳
臣 杏仁、桔梗 一宣一降,是宣降肺气、止咳的常用组合(麻黄汤的麻黄杏仁2:3、止嗽散的桔梗白前1:1也是一宣一降,化痰止咳))
佐 连翘、薄荷、芦根
使 甘草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银翘散与桑菊饮比较
两方皆为辛凉解表方剂,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肃肺止咳之力大,为「辛凉轻剂」。
大青龙汤 2:1 麻黄主要是散邪(风寒)
越婢汤 3:4 宣肺力大,全方治风水为主
麻杏石甘汤 1:2 麻黄宣肺平喘,全方清热为主
四、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卷三
【处方】 柴胡 干葛 甘草 黄芩 芍药 羌活 白芷 桔梗 石膏
【功能主治】解肌清热。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恶寒发热,头痛肢酸,目疼鼻干,眼眶疼痛,心烦不眠,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辛凉疏表,解肌透疹。治感受时气温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痛;麻疹初起,发而不透。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450毫升,煎取300毫升,去滓稍热服,不计时候,日二三服,以病去身凉为度。小儿量力服之。
【备注】方中升麻、葛根辛凉解肌,解毒透疹;芍药和营泄热;甘草益气解毒,调和诸药。四味合用,共奏辛凉疏表,解肌透疹之功。
按:本方制成丸剂,名“银翘解毒丸”。
外感风热 / 风邪犯卫→发热、恶寒、头痛、也汗或无汗、脉浮数
\ 热蕴成毒→咽痛 (本方也能治扁桃体炎这一类)
\ 邪犯肺系→咳嗽
\ 邪热伤津→口渴
\ 表热入里→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用法用量】每服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备注】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轻宣,透泄散邪,清热解毒为君;薄荷、牛蒡子辛凉散风清热,荆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散风为臣;桔梗、甘草以清热解毒而利咽喉为佐;竹叶、芦根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为使。诸药相合,共成辛凉解肌,宣散风热,除烦利咽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