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姆嘉登美学诗学思想
论鲍姆嘉通美学思想
论鲍姆嘉通美学思想一、将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在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文学界苏黎世派和莱比锡派的大辩论中,鲍姆嘉通是站在苏黎世派一边的。
同时作为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的信徒,鲍姆嘉通已经不满意理性主义哲学对感性认识的贬低和轻视。
追本溯源,莱布尼兹的理性主义承继自笛卡儿,不过是发展了笛卡儿唯心主义的方面。
而洛克则发展了笛卡儿哲学的唯物主义方面。
洛克否定一切先天的观念,莱布尼兹写了一部《关于知解力的新论文》从理性主义观点对洛克进行批评。
他认为审美趣味或鉴赏力就是由所谓“混乱的认识”或“微小的感觉”组成的,因其“混乱”,我们对它就“不能充分说明道理”。
究其实质,这其实是一种不可知论。
值得注意的是莱布尼兹已经把审美限于感性的活动,和理性活动对立起来。
从他关于音乐的一句话来看——“音乐,就它的基础来看,是数学的;就它的出现来看,是直觉的。
”他已经把审美活动看成一种直觉活动了。
而沃尔夫又是莱布尼兹的忠实信徒,其主要成就在于对莱布尼兹的理性主义哲学加以系统化和通俗化。
就美学思想来说,他的有关美的定义是把客观事物的完善和它在主观方面所产生的快感效果作为美的两个基本条件。
在沃尔夫的哲学体系中,理性认识被看成是高级的,感性认识被看成是低级的。
哲学往往被归结为研究高级的理性认识的逻辑学,感性认识被排斥在哲学研究之外。
到了鲍姆嘉通,他已经不满意理性主义哲学对感性认识的贬低和轻视。
他认为以往的以往的人类知识体系有个重大的缺陷:即缺乏对于感性认识,主要是审美意识和艺术问题的严肃的哲学沉思。
理性认识有逻辑学在研究,意志有伦理学在研究,感性认识还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去研究。
因此,他提出应当有一门新学科来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和理性认识一样,也能够通向真理,提供知识。
鲍姆嘉通在1735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就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至1750年他特地从希腊文中找出了“埃斯特惕卡”来命名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
鲍姆嘉登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 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 要阶段。
鲍姆嘉登对美学研究的影响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康德和黑格尔 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 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 第三个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 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 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康 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 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 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 集大成者。19世纪中叶以后,美学发 展流派纷呈,但总的来说有一重要倾 向,即逐渐脱离了"美是什么"的纯哲学 讨论,而侧重于"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 心理活动如何"这种审美心理的描述, 把美学逐渐变成一种经验描述科学。 这便是美学史上所说的由"自上而下"向
美学的由来
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 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 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 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 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 反思
审美意识
人们先有某种生活、某种现象
↓ 美学思想
↓ 独立的美 学学科
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对人类早期审美现 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那时的毕达哥拉斯、 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 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但他们关于美的 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 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 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 学专著。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 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 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 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这种状况一直延 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美学原理 李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1:鲍姆加通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即“感性学”。
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2: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本质是社会现象所展示出来的人的本质显现.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活劳动美、社会变革美;所谓形象美—指本身最直接的审美对象,内在美—指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内在世界的美,生活劳动美—指劳动过程中体现的美,包括生活活动美,生活工具美,劳动产品美,社会变革美—指人们在从事推动历史前进的变革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美。
3:心理距离说布洛(心理距离说)欣赏者或艺术创造者与作品既要有切身感而不是冷眼旁观,又要带有一定距离。
“差距”、“超距”、距离极限他指出人的审美活动和人的现实活动的本质区别,强调审美活动中的普遍差异性,为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和非规律性寻找理论根据4:移情说移情说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
基本思想和内容:“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5:意境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于神的统一。
在美学史上
在美学史上,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以范畴的地位,认为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性理解和创造美,并在艺术中达到完美。
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从此,“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
美在鲍姆加登那里被定义为感性认识、秩序和表现的调和。
他的感性认识包括情感、直觉、想象、记忆。
完整性是对感性认识的要求;秩序即某种科学规律,是感性认识的组合,完美性是对秩序的要求;表现包括一切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
这三者构成整一的艺术作品,其中内容的真实、鲜明、丰富、可信、生动,是一件“美”的艺术作品的最重要标准。
鲍姆加登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审美与审美对象间的对应关系,认为美的本质是感官认识到的美,在承认美的客观性的同时,主张美不能离开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
他认为美的完善性在于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和主体的审美能力的完善结合,以“丰富”、“光辉”、“伟大”、“真”和“似有理”五要素,揭示了美的自律性和完整性。
“丰富”用来说明个性的、明了的美;“光辉”用来表现生动明晰的艺术活力;“伟大”即道德性,被他认为是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伟大即善;“真”用来表征艺术作品的又一特征,但他区分了此岸的真和彼岸的真,给艺术创作留下了余地;“似有理”,即美的明了和真使审美主体产生了“似真”的审美体验。
鲍姆加登认为美学的使命在于通过具体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揭示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鲍姆加登不仅使美学独立于其他学科,他将艺术个性和形象性高扬起来,影响了欧洲美学由康德至克罗齐这一传统流派首先,将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
鲍姆加登不满意理性主义哲学对感性认识的贬低和轻视,他认为以往的人类知识体系有个重大的缺陷:即缺乏对于感性认识,主要是审美意识和艺术问题的严肃的哲学沉思。
理性认识有逻辑学在研究,意志有伦理学在研究,感性认识还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去研究。
因此,他提出应当有一门新学科来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和理性认识一样,也能够通向真理,提供知识。
鲍姆嘉通美学思想总结
鲍姆嘉通美学思想总结鲍姆嘉通(Richard Peter Estes Baumgarten)是一位德国哲学家、美学家,被誉为现代美学之父。
他在18世纪中叶提出了较为完备的美学思想,并用哲学的方法对艺术和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以下是对鲍姆嘉通美学思想的一些总结和理解。
首先,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强调了感性和直观的体验在美的领域内的重要性。
他提出,美的体验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是人们对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所产生的情感、思绪和联想等的整体感受。
鲍姆嘉通认为,美的体验是人们对感觉经验所做出的审美评价,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化的体验,无法通过理性的观念和推理来解释。
其次,鲍姆嘉通关注艺术的目的和价值。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独立的领域,与现实生活和功能追求有所区别。
鲍姆嘉通强调,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其实用性或功利性,而在于其直接表达和传递人的情感、思想和灵感的能力。
他将艺术视为一种追求美和完善的活动,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欣赏和理解,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和对世界的认识。
第三,鲍姆嘉通提出了艺术的三个要素:主题、形式和内容。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核心意义和主题思想,它是艺术家对现实世界所抽象和概括出的一种关于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形式是艺术作品所采用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
内容是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思想和传统等的具体表现,它是主题和形式的有机结合。
第四,鲍姆嘉通强调了审美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性,不同人对美的感受和评价可能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美是主观的随意判断。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一门对美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通过研究和分析,可以找出美的客观标准和普遍规律。
他主张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和对美的概念的明确界定,来达到对美的真正理解。
最后,鲍姆嘉通提出了艺术的批评和评价的标准。
他认为,艺术的批评和评价应该包括对主题、形式和内容三个方面的综合考量。
艺术的批评家应当具备对不同艺术形式和媒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鲍姆嘉通的《美学》
鲍姆嘉通的《美学》鲍姆嘉通(或译鲍姆嘉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是一个在美学史上必须提及的人物,正是他促成了美学这门学科的成立,因此之故,他被赋有了“美学之父”的崇高令誉。
不惟此也,他在《美学》等著作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思想,对此后的美学界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一生平与著作鲍姆嘉通,1714年7月17日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卫戍部队的虔信派(Pietist)布道牧师,育有七子,鲍姆嘉通排行老五。
这是一个宗教氛围浓郁的家庭,受此熏染,鲍姆嘉通虔诚信教。
在他过世之后,他的学生梅耶尔(Meier)为他写作的传记中,几乎将他描绘成了一个圣徒。
而他的兄长西格蒙德·雅克比·鲍姆嘉通(Siegmund Jacob Baumgarten,1706-1757)后来成为哈雷(Halle)大学的神学教授。
鲍姆嘉通年龄不大父母即双双离世,虽则如此,他还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一个名为马丁·乔治·克利斯特高(Martin Georg Christgau)的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希伯来语、拉丁语,他对拉丁诗歌以及诗学颇有兴趣。
此后,他进入当时处于普鲁士统治之下的哈雷大学学习哲学。
那时的哈雷大学正是莱布尼茨(Baron Gottfried Wilhelm L e ibniz,1646-1716)理性主义哲学的中心,鲍姆嘉通师承莱布尼茨派重要人物沃尔夫(C.Wolff,1679-1754)。
他后来的美学思想正是建立在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哲学基础之上的。
1735年,21岁的鲍姆嘉通以《诗的感想: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Mediationes Philosophicae de Nonnullis ad Poema Pertinentibus)获得博士学位。
在该论文中,鲍姆嘉通第一次使用了“Aesthetic”一词,在此,这个词意为“感性学”。
浅谈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
浅谈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作者:李琳李丹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13期[摘要]鲍姆嘉通是采用“美学”这一术语的第一人,他指出美学在哲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并通过对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理性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全部知识体系进行深刻反思,指出美学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具有理性派美学的认识论意义。
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对当代实践美学的建构有一定的启示。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鲍姆嘉通对“美学”的提出,第二部分论证了美学研究的对象,最后评述了鲍姆嘉通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鲍姆嘉通美学美感性认识完善作者简介:李琳(1982-),女,鞍山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07级硕士研究生;李丹(1985-),女,铁岭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专业07级硕士研究生。
亚历山大·鲍姆嘉通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德国著名的美学家和哲学家。
在美学史上,他是采用“美学”这一术语的第一人,指出美学在哲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因而获得了“美学之父”的称号,并且他的美学思想对康德、谢林、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美学家都发生过重大影响。
一、“美学”的提出鲍姆嘉通是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家沃尔夫的门徒,遵循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学说,以及18世纪的心理学成就,鲍姆嘉通把人的心理能力分为知、情、意三部分。
但还没有一门科学来研究情(感情),于是鲍姆嘉通建议由美学来研究它。
他认为,美学可以引导人们达到美,从而取得与逻辑学和伦理学同等的地位。
鲍姆嘉通把认识论分为两种:低级的感性认识论和高级的理性认识论。
前者是美学,后者是逻辑学。
美学是作为一种认识论、而且是一种低级的认识论被提出来的。
在《美学》第1卷第1节中,鲍姆嘉通把美学称作“感性认识的科学”,又称作“低级认识论”。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感性认识”。
鲍姆嘉通看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对立并不明显。
他所理解的感性认识不是仅仅凭感觉所获得的知识,而是“理性的类似物”。
论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及其贡献
化。他指出 ,美学上 注重 “ 完 善” 这~ 概念 ,指对象 的完 整无 缺 、整 体与部分相互协 调 ,即莱 布尼 茨所说 的 “ 和谐 ” 。伍 尔夫 给美 下 的定 义 :“ 美在 于一件事 物的完 善 ( 客观方 面 ) ,只要那件 事物 易于凭 它的 完善来引起我们的快感 ( 主观方 面) ” 。鲍姆嘉 通关 于美 的定义直 受到 了伍 尔 夫 的 影 响 。 二 、 鲍 姆 嘉 通 的 美 学 思 想 鲍姆嘉 通坚信上述 “ 混乱的认识” ( 即感 性认识 、 “ 说不 出来 的什 么” )是逻辑学所不 能涵盖的 ,他认 为 ,确实 存在一 种感性认识 ,与理 性 认 识 对 立 。这 种 观 点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明确 了感 性 认 识 的独 立 性 ,具 有 重 要意义。 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 主要 集 中在 其 1 7 3 5年 的博 士论文 《 关 于诗 的 若干前提的哲学默想录》 以及 1 7 5 0年的专著 《 美学 》第一卷等著作 中。 首先 ,鲍姆嘉通接 着伍 尔夫 ,将 莱 布尼茨 的 理性哲 学进 一步 系统 化 ,提出建立一门感性学 ,这就是美学名称的 由来。他发现 ,人 的心理 能力分为 知 ( 理 性认 识—— 真—— 对应 于逻 辑学 、情 ( 感性认 识—— 美——? )、意 ( 意志—— 善—— 对应于伦理学 ) ,“ 知”和 “ 意” 都有 相应的研究学科 ,而 唯独 “ 情 ” 没有 ,可见 哲 学 系统 中有 一 个漏 洞 , 于是他建议建立一 门感性学或感觉学 ,或叫做感性认识 的科 学 、低级认 识论 ,即 A e s t h e t i c s 。这个词是 鲍姆嘉 通 自己造 的 ,源 于希腊 语 A i s t h e . s i s - ~ 感 性 。这 门新 学 科 作 为 一 种 哲 学 认 识 论 被 提 出 ,而 且 是 低 级 的感 性认 识论 ,与高级的理性认 识论——逻 辑学相对 ,是哲学 的一个 分支 。 于是莱布尼茨提出的 “ 混乱 的认识 ”在学科 系统 中有 了着落 。 其次 ,关于美学 的对 象 问题。鲍 姆嘉 通认 为,美是感 性 认识 的完 善。“ 感 性认识 的完善”有 两种不 同解释 :① 凭感官认 识到 的完善 ;感 性认识的不完善则是丑 。即:完善是事物 自身 的属性 ,是客 观事物本身 的美 ,可以凭借理性认识到 ,也可以凭借感性认识到 ,通过理性 认识到 的完善叫真 ,通过感性认识到的完善叫美 。②完善的感性认 识 ,指感性 认识 中的认 识内容 、表 象秩序 、表现三者 相和谐 。其实 , “ 美是 完善 ” 这种观念是笛卡尔 以来欧洲大陆哲学家 的传统看法 ,这种美 或完善来 自 最高实体上帝 ,上帝就 是绝 对 的完 满 ,他 所安 排 的宇 宙体 现 最大 的完 善。莱布尼茨就认为 ,从个体事物到整个宇宙 ,由于上帝 的存 在 ,都呈 现出完满的性质 ;每个单子是一面以各 自方式反映宇宙 的镜 子 ,宇宙被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美是感性知识的完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美是感性知识的完善鲍姆嘉通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他首先提出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成就了他在美学史上的功绩和地位,被誉为“美学之父”。
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了他的美学专著《美学》第一卷,标志着这门新科学的诞生。
鲍姆嘉通图鲍姆嘉通的美学是建立在莱布尼茨和伍尔夫的哲学系统上的。
在《美学》第一章里,鲍姆嘉通这样界定了美学的对象:“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知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
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莱布尼茨画像鲍姆嘉通的美学以理性主义的哲学为基础。
他认为人的认识分为两部分,一是低级的感性认识,二是高级的感性认识。
研究理性认识的理论是逻辑学,研究感性认识的理论则是美学,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而“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
鲍姆嘉通不仅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美学与逻辑学对立起来,而且,他关于美的定义也是承袭了理性主义者“美在于完善”的传统看法。
由此可见,美学虽然是作为一种认识论提出的,同时也就是研究艺术和美的科学。
这两项任务之所以结合成一个,是因为鲍姆嘉通把莱布尼茨的“混乱的认识”和伍尔夫的“美在于完善”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认为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
完善是事物的一种属性,它可以凭理性认识到,也可以凭感官认识到。
凭理性认识到的完善,例如一个数学演算式的完善,是科学所研究的真;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例如一首诗或一朵花的完善,就是美学研究的美。
鲍姆嘉通把“凭感官认识到的美”和“对象与物质的美”严格区别开来。
他承认离开认识主体的对象与物质”本身可以有美,但认为美学所研究的是凭感官认识到的美,这种美不能脱离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
“美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一个定义就同时顾到客观性质和主观认识。
鲍姆嘉通《美学》书影鲍姆嘉通非常重视审美对象的个别性和具体形象性,他说:“个别的事物是完全确定的,所以个别事物的观念最能见出诗的性质”。
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
鲍姆加登(Ba umg a rte n ,1714—1762)对于一般美学爱好者而言,只需记住他是美学学科的开创者———“美学之父”———就可以了,但对于美学研究者来说,就非得研读他的美学著作不可。
不过研究鲍姆加登的美学著作却非易事,鲍姆加登最重要的美学著作《美学》(1750年)和《诗的哲学默想录》(1735年)都是用拉丁文写作的,其中德文版的《美学》也只是翻译了拉丁文版的重要章节,而笔者在本文中所依据的是鲍姆加登的《美学》与《诗的哲学默想录》的中译本,它们分别依据德文本和英文本译出,实在是和原著“隔了三层”。
所以本文也就是从中译本《美学》与《诗的哲学默想录》看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管中窥豹,但愿能见一斑。
一、理论来源与美学学科的建立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是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他的美学是建立在来布尼兹和伍尔夫的哲学系统上的”[1](P 286),朱光潜先生一语道出了鲍姆加登美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从来布尼兹那里,鲍姆加登主要继承了以下观念。
1.认识的三级观念。
来布尼兹首先把认识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
“模糊的认识”一片黑暗,没有认识价值。
而“明晰的认识”又收稿日期:2013-02-02作者简介:邵金峰(1971-),河南舞钢人,许昌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画论研究。
邵金峰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摘要: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源自大陆理性主义哲学。
他的美学定义是“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鲍姆加登把美界定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内蕴着对人的肯定。
他对审美真实的论述抓住了艺术真实的本质方面,并对解释学产生了影响。
他对美学家和诗歌的论述都比较全面、辩证,而且不乏创见。
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鲍姆加登;美学;美;审美的真实性;美学家;诗学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5-0019-07(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第33卷第5期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5月Vol.33No.5J ournal of S uihua Univers ityMay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分为“混乱的明晰的认识”和“明确的明晰的认识”,“明确的明晰的认识”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而“混乱的明晰的认识”则因其“混乱”而丧失其研究价值。
鲍姆嘉登美学诗学思想
鲍姆嘉登美学诗学思想读后感鲍姆嘉登生活在18世纪的德国,生于1714年,卒于1762年,狄德罗生于1713年,卒于1784年,可见,他们两人是同时代的人。
不过从他们的美学思想来看,鲍姆嘉登对人的主体性的以及非理性心理因素的认识较之狄德罗要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相对于理性的感性力量对于人的重要作用。
不过,他们二人的美学思想也有共通之处,都为突破古典主义僵化的理性至上的原则作出了努力,并为随之而来的浪漫主义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这一点上,鲍姆嘉登较之狄德罗可能还算不上有明确的意识,但的确反映了当时时代哲学和文艺思潮转变的趋势。
鲍姆嘉登直接师承于沃尔夫,他的哲学思想也属于正统的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莱布尼茨把人的认识分为四等,即“混乱和朦胧的认识”、“若明若暗的认识”、“明晰清楚的认识”和直觉的认识,其中前两种认识属于艺术审美领域而后两种才属于理性参与的认识。
而在当时的时代,理性的认识被认为是“高级的认识能力”,而感性的认识能力则被认为是“低级的认识能力”,是应当避免的,或者至少是不值得研究的。
沃尔夫的逻辑学只就研究“高级的认识能力”,而将感性认识能力着一块内容排除在哲学研究之外。
鲍姆嘉登要做的,就是为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填补上这一空缺,使之更为完善。
鲍姆嘉登认为,作为哲学家,不能对人类这么重要的一种认识能力熟视无睹,感性认识能力中也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规律值得哲学家去研究,他提出逻辑学是感性学的“大姐”,也就是说,感性学与逻辑学是并列的姐妹关系,不应当忽视。
他说,“广义逻辑学的任务应是指导这种能力(低级的认知能力)去对事物进行感性的认知。
但是了解我们逻辑学情况的人是不会不知道这一领域现在是多么荒芜。
……如果逻辑学依照其定义被限制于一个十分狭窄的区域内(事实上它已被限制在这种区域内了),它可不能算是一种以哲学的方式把我事物的科学。
……由于心理学已经提供了可靠的原理,我们无须怀疑是否存在一种有效的科学,它能指导低级的认知能力,从感性方面认识事物。
克罗齐:鲍姆加登的《美学》
克罗齐:鲍姆加登的《美学》[意]克罗齐著田时纲袁华清译本文原载于《外国美学》2辑商务印书馆 1986几十年来,我徒劳无益地翻阅了各种书目,跑了许多家古书店,寻找一本珍本书——鲍姆加登的《美学》。
我曾从一家德国图书馆借阅研读过这本书,但是,由于它是与我这个知识分子的大部分生活有关系的科学的第一部著作,所以我渴望自己能拥有一本。
就在几周前,当我不再考虑此事,或者说我的愿望已不那么强烈时,一位登记了我的要求的书商却通知我说,只要我肯付一大笔瑞士法郎,他就可以给我一套当时极难找到的这部著作的上、下两卷精装合订本。
我立即写信表示愿意接受他的条件。
此后几天里,“我惴惴不安,害怕节外生枝,失去垂手可得的果实。
这部著作终于到手了,的确精美,是两本订在一起的崭新的十二开书。
雪白的羊皮纸,封面上镶有淡玫瑰色的彩条,烫着金字——是十八世纪精巧的装帧方式。
我来回翻着书页,称心如意地欣赏着。
图 | 鲍姆加登《美学》扉页大约三十二年后,当我回忆起青年时代的偷快印象时,我再次翻开了本书第一卷那非常熟悉的扉页,上面写着:“美学哲学教授亚历山大·哥特利布·鲍姆加登著约翰·克里斯蒂阿尼·克莱布出版社1750年”第二卷的扉页上写着:“美学第二卷哲学教授……”等,余同第一卷,只是年份不同,这儿印的是1758年。
第一卷的页数只有第一卷的一半(第一卷除了前言和目录外,正文有400页,第二卷只有223页)。
大约在1750年,第一卷问世后不久,第二卷的这部分书稿也已印制完毕;但这时作者患了病,无法继续写作了。
卧病八年后(他得的是肺病,不到五十岁就因体力日渐不支而去世),他失去了重新执笔写完第二卷的信心,听凭出版商销售这本未完成的第二卷,但他附上一篇短序,解释内中原委。
这篇短序是用下列悲怆而又崇高的话语结束的:“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是强者,你会注意我、认识我,最后会爱我,你从我和他人那里懂得命运。
病魔来回折磨我足有八个年头,看来无法医治。
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
On Baumgarten's Aesthetic Thought 作者: 邵金峰
作者机构: 许昌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出版物刊名: 绥化学院学报
页码: 19-2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鲍姆加登;美学;美;审美的真实性;美学家;诗学
摘要: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源自大陆理性主义哲学。
他的美学定义是“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鲍姆加登把美界定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内蕴着对人的肯定。
他对审美真实的论述抓住了艺术真实的本质方面,并对解释学产生了影响。
他对美学家和诗歌的论述都比较全面、辩证,而且不乏创见。
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
作者: 周文彬
出版物刊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9-45页
主题词: 哲学美学;唯理论;美的思维;感性认识;沃尔夫;感性学;美学思想;认识论;诗学;理性认识
摘要: <正> 鲍姆加登(1714—1762)号称西方的“美学之父”。
他首先把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这就自然奠定了他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
他生于柏林,学成后先在柏林的大学预科教学,后在哈勒大学学习和任教,并在哈勒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均获得了教授职位。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是《形而上学》,美学著作是《美学》(1750、1758)和《诗的哲学默想录》(1735)。
前者是他未完成的巨著,后者是他的博士论文。
(一) 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鲍姆加登为什么要提出美学这门独立的学科?他又是怎样提出这门学科来的呢?。
鲍姆嘉通的《美学》
鲍姆嘉通的《美学》鲍姆嘉通(或译鲍姆嘉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是一个在美学史上必须提及的人物,正是他促成了美学这门学科的成立,因此之故,他被赋有了“美学之父”的崇高令誉。
不惟此也,他在《美学》等著作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思想,对此后的美学界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一生平与著作鲍姆嘉通,1714年7月17日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卫戍部队的虔信派(Pietist)布道牧师,育有七子,鲍姆嘉通排行老五。
这是一个宗教氛围浓郁的家庭,受此熏染,鲍姆嘉通虔诚信教。
在他过世之后,他的学生梅耶尔(Meier)为他写作的传记中,几乎将他描绘成了一个圣徒。
而他的兄长西格蒙德·雅克比·鲍姆嘉通(Siegmund Jacob Baumgarten,1706-1757)后来成为哈雷(Halle)大学的神学教授。
鲍姆嘉通年龄不大父母即双双离世,虽则如此,他还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一个名为马丁·乔治·克利斯特高(Martin Georg Christgau)的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希伯来语、拉丁语,他对拉丁诗歌以及诗学颇有兴趣。
此后,他进入当时处于普鲁士统治之下的哈雷大学学习哲学。
那时的哈雷大学正是莱布尼茨(Baron Gottfried Wilhelm L e ibniz,1646-1716)理性主义哲学的中心,鲍姆嘉通师承莱布尼茨派重要人物沃尔夫(C.Wolff,1679-1754)。
他后来的美学思想正是建立在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哲学基础之上的。
1735年,21岁的鲍姆嘉通以《诗的感想: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Mediationes Philosophicae de Nonnullis ad Poema Pertinentibus)获得博士学位。
在该论文中,鲍姆嘉通第一次使用了“Aesthetic”一词,在此,这个词意为“感性学”。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鲍姆加通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鲍姆加通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鲍姆加通亚历山大·哥特利布·鲍姆加通(Alexander GottliebBaumgarten,1714—1762)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美学家。
生于传教士家庭,青年时期就读于普鲁士哈列大学。
1735年9月,发表了《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的学位论文,首次提出“美学”一词。
毕业后,先后任哈列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教授。
1739年出版《形而上学》一书。
1749年再次到法兰克福大学教授美学。
1750年,用拉丁文出版了自己的专著《美学》(Aesthetica)第一部分。
1758年又发表了第二部分较短的内容。
1762年他病故,使得《美学》没有得以最后完成。
鲍姆加通的哲学思想直接师承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的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哲学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只有理性知识才是可靠的。
莱布尼兹认为:人对事物的“明晰的认识”是认识的最高阶段,“明晰的认识”又分为“明确的认识”与“混乱的认识”。
而“混乱的认识”不能区分此对象与彼对象的一切特征。
审美就是这样一种认识。
沃尔夫把莱布尼兹的理性主义加以系统化和通俗化,在美学上,首次提出美在完善的观点。
他将美定义为:“一种适宜于产生*** 的性质,或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完善,”“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善,只要那件事物易于凭它的完善来引起我们的*** ”。
这里的“完善”基本上接近莱布尼兹的“和谐”说。
从莱布尼兹的理性主义认识论出发,鲍姆加通认为,“混乱的认识”也是人类认识的一种,也应有专门的学科加以研究。
因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部分,而研究知或理性认识的有逻辑学;研究意志的有伦理学;但对情感这样的感性认识却没有相应的学科。
这就是他在1735年《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的,1750年以其命名的专著《美学》研究的任务。
“美学”(Aesthetica),按希腊原义是“感觉学”。
论美学与诗学
论美学与诗学“美学”简单的来说,是关于美的艺术哲学。
关于“美学”,其实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美学之父”鲍姆嘉通于1750年时第一个为美学正名,划定了美学的边界。
他写道:“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诗学”这个词,按照传统留下来的意思,首先是指文学的全部内在的理论;其次,它适用于一个作家在文学所有的可能性中(按主题学、构成、文体等顺序)所作的选择;第三,它涉及一种文学流派所建立起来的标准规则,以及当时必须遵循的实用惯例的总体。
美学与诗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先看它们的相同点。
一、从源头来看,美学无处不在。
美学虽然没有实体,绝非我们寻找便可得知。
但于此同时,美学又总是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和我们朝夕相伴。
因此,可以说美学的根本来源是生活,亦可以说,美学便是生活。
从本质上说,文学创造材料是以精神方式通过记忆机制储存在作家大脑中的信息。
但究其“材料”的来源,文学创造材料虽是精神现象,但其来源只能有一个:客观的社会生活。
这是文学创造活动所赖以发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石。
从此处可见,美学与诗学的最本质来源是相同的。
二、从研究对象来说,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几种主要观点:1、美学研究对象是情感和感性的认识(鲍姆嘉通);2、美学研究对象是艺术(黑格尔、丹纳);3、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心理经验(近代以来一切心理学性质的美学基本上是这种观点);4、美学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
从教材来看,可以说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或审美关系,全面地表述则是:以艺术活动为重点的审美活动以及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关系。
文学理论研究的是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学。
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而广泛的领域,包括了许多不同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摄影、电影等等。
文学理论只以艺术领域中的文学这一精神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综上可见,艺术是美学与诗学共有的重点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姆嘉登美学诗学思想读后感鲍姆嘉登生活在18世纪的德国,生于1714年,卒于1762年,狄德罗生于1713年,卒于1784年,可见,他们两人是同时代的人。
不过从他们的美学思想来看,鲍姆嘉登对人的主体性的以及非理性心理因素的认识较之狄德罗要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相对于理性的感性力量对于人的重要作用。
不过,他们二人的美学思想也有共通之处,都为突破古典主义僵化的理性至上的原则作出了努力,并为随之而来的浪漫主义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这一点上,鲍姆嘉登较之狄德罗可能还算不上有明确的意识,但的确反映了当时时代哲学和文艺思潮转变的趋势。
鲍姆嘉登直接师承于沃尔夫,他的哲学思想也属于正统的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莱布尼茨把人的认识分为四等,即“混乱和朦胧的认识”、“若明若暗的认识”、“明晰清楚的认识”和直觉的认识,其中前两种认识属于艺术审美领域而后两种才属于理性参与的认识。
而在当时的时代,理性的认识被认为是“高级的认识能力”,而感性的认识能力则被认为是“低级的认识能力”,是应当避免的,或者至少是不值得研究的。
沃尔夫的逻辑学只就研究“高级的认识能力”,而将感性认识能力着一块内容排除在哲学研究之外。
鲍姆嘉登要做的,就是为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填补上这一空缺,使之更为完善。
鲍姆嘉登认为,作为哲学家,不能对人类这么重要的一种认识能力熟视无睹,感性认识能力中也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规律值得哲学家去研究,他提出逻辑学是感性学的“大姐”,也就是说,感性学与逻辑学是并列的姐妹关系,不应当忽视。
他说,“广义逻辑学的任务应是指导这种能力(低级的认知能力)去对事物进行感性的认知。
但是了解我们逻辑学情况的人是不会不知道这一领域现在是多么荒芜。
……如果逻辑学依照其定义被限制于一个十分狭窄的区域内(事实上它已被限制在这种区域内了),它可不能算是一种以哲学的方式把我事物的科学。
……由于心理学已经提供了可靠的原理,我们无须怀疑是否存在一种有效的科学,它能指导低级的认知能力,从感性方面认识事物。
”(P169)可见,鲍姆嘉登已经非常明确的认识到了对感性能力进行研究并建立学科的必要性了,这里当然还有心理学的创立给予他的信心。
一、关于美学的定义鲍姆嘉登最早提出用Ästhetik(感性学)的学科名称,是在1735年他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里。
在《默想录》的最后一章中[115]-[117],鲍姆嘉登首次提出了“感性学”作为“美学”学科的名称的提法,并论述了理由。
他说,“希腊哲学家和教父们已经仔细地区分了“可感知的事物”和“可理解的事物”。
很显然,他们没有把“可理解的”与感觉到的事物等同起来,因为他们以此名称表示尊重远离感觉(从而远离意象)的事物。
因此“可理解的事物”是通过高级认知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 是通过低级的认识能力] 作为知觉的科学或“感性学”(美学) 的对象来感知的。
(P169)在这里,鲍姆加登清楚地表明了立场,即事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理解的事物”(高级认识能力认识到的事物),对应的研究领域是逻辑学;而另外由一类同样值得“尊重”的事物是“可感知的事物”(低级认识能力认识到的事物),对此,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应的研究领域,他建议建立“感性学”即“美学”来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感性学同样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科学,可以用来指导人更好地进行感性认识。
1750年,鲍姆加登正式出版了他研究感性认识能力的专著《美学》出版,在这本书里,他更加明确的为美和美学提出了严格的定义,显示了他对感性学问题研究的重视程度,是一以贯之的。
鲍姆嘉登关于美学有两条重要的定义,其一是在导论的[1]中开篇提出的“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P13),其二是在“理论美学”第一章第一节[14]中提出的著名的论断“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完善感性认识)。
而这完善也就是美。
据此,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就是丑,这是应当避免的。
”(P18)我们先来看他关于美的定义“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完善感性认识)”,这句话和他的老师沃尔夫关于美的定义很相似,沃尔夫曾对莱布尼茨对美的理解做过总结,他说:“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善,只要那件事物容易凭借它的完善来引起我们的快感。
”我们可以理解为“美是我们感官认识到的完善”。
这个定义一鲍姆加登对美的定义区别在于,莱布尼茨沃尔夫虽然认识到了感官认识能力对美和美感产生的重要作用,但归根到底美产生于事物的完善,而鲍姆加登对美的理解将人的主体性因素更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美的产生,就在于认识的本身,是人的感觉,完善在于感性认识本身,而不是客观事物之中。
在莱布尼茨沃尔夫那里,人的主体审美认识是混乱的,清晰在于审美对象的本身,而鲍姆加登则把混乱的、清晰的都归入人的主观感觉中来,这就把在狄德罗那里还摇摆不定的美到底是在主观还是客观的“关系”这个问题也被鲍姆加登统统拿到主观范围内来解决了。
鲍姆加登对美的定义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他对于诗的定义,“诗就是一种完善的感性谈论”(P129),可见在撰写《默想录》的时候,鲍姆加登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他的美学观念,期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感性”,另一个是“完善”。
因为从感性认识到“美”的产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感性认识到美的飞跃,关键在于“完善”。
“完善”这个概念在西方古典美学中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概念,上文已经提到过,鲍姆加登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完善”这个对美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从客观事物,转移到人的主观认识中来了。
在《默想录》里,其实鲍姆加登通篇都没有谈论什么是美的问题,贯穿始终的中心问题是“诗意”,这可以看作是“美”的一种实现的方式。
鲍姆加登认为,感性的谈论可已有非完善的和完善的两类情况,前者是一般的修辞学,对应的谈论形式可谓神学的,凡俗的,司法的,可论证的和可思考的形式;后者是诗的艺术问题,对应的形式为叙事诗,戏剧诗,抒情诗等。
区分这两类“感性谈论”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体现“完善”上面,而这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至于究竟在怎样的程度上才会产生这两种差别,鲍姆加登也认为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他说“我们需要一个有才能的几何学家,并不亚于划分佛里家人和密西亚人的疆界。
”(P170)可见从感性谈论到“诗意”之间有演化是一个多么复杂的问题,那么同样的,从“感觉认识”到“美”之间的推论和演变过程也是同样复杂和值得研究的,而这正是鲍姆嘉登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是他美学思想展开的内容。
在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中,哲学分为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两类,前者对应的是伦理学而后者对应的是逻辑学,感性认识方面的问题被排除在哲学研究的体系之外。
因此,鲍姆加登对感性学的提出,不但突破了前人哲学研究的底线,更是完善了哲学研究的领域,从此,实践哲学、理论哲学和感性学三类对应的人的知、情、意三类能力的哲学人类学研究领域开始形成,我们也从鲍姆嘉登那里看到了康德哲学三大批判的雏形。
我们可以说,现代“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鲍姆加登这里正式诞生了。
当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理性派的强弩之末,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仍然只能算是站在承前启后的门槛上的过渡人物。
他的思想中并未隔断他与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联系,因而仍然属于理性派的。
例如他的美学是一种“感性认识”,落脚点至于“认识”二字,这就规定了鲍姆加登的美学,仍然是一种认识论的美学,即便再重视感性和主体感官的作用,都还只是为了最终的理性认识作铺垫。
而且他把逻辑学称作美学的“大姐”,那么美学就是逻辑学的“小妹”啰?这说明在他心目中,逻辑学的地位多少还是要较美学的地位优越,感性方面的认识总还是从属与理性认识的。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上文已经提到过,鲍姆加登曾为美学研究领域划分了四个范围,“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P13),即“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在这四个领域的提法中,最为人说诟病的是他一会儿把美学作为一种“理论”和“科学”,一会儿有提为“思维的艺术”。
在鲍姆加登的年代,“艺术”等同于“技艺”的意思,而即便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艺术”的意思,也是与科学和理论所代表的具有严密理论体系的学科是矛盾的。
对此,鲍姆加登自己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科学可技艺二者并非相互对立的技能。
在很多情况下,过去只能叫做技艺的东西,今天不是又同时成为科学了吗?经验将会证明,我们的这种技艺可以用科学来加以阐明;而且这也是不证自明的,因为心理学等能够为此提供坚实的基础。
……我们这种技能值得升格为科学。
”(P16)可见在美学到底是一门技艺还是一门科学的问题上,鲍姆加登本人认为两者可以合二为一,虽然他对此有着一套自己的解释,但这两点之间是需要探究和澄清的。
仔细来分析这四个范围,其中“低级认识论”其实和总的定义“感性认识的科学”的含义是一致的,这个定义来自于沃尔夫的哲学的提法,按照鲍姆加登自己的说法感性认识是指“在严格的逻辑分辨界限以下的,表象的总和。
”(P18)是与逻辑思辨能力等“高级认识能力”相区别而并行的一种能力。
他还详细列举了“低级认识能力”包括敏锐的感受力、幻想力、洞察力、记忆力、创作天赋、良好的趣味、预见力、表述表象的能力等等,而且天生的美学家还需要具有“情感力”和“希冀能力”促使他对美进行不断的追求,这些都与启蒙时代人本主义对人性的再次发现和肯定相呼应。
虽然鲍姆加登的审美趣味可能仍然停留在古典主义审美的水平上,但是他对美和艺术现象的研究重点,则发生了带有现代启蒙性质的转变。
“自由艺术的理论”方面,“自由艺术”是西方古代的一个传统概念,在古希腊,甚至在鲍姆加登这个时代,“艺术”仍然有“技艺”的意思,泛指一切非自然的人工技艺,而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关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专为审美而作的技艺。
我们今天所指的狭义的“艺术”,在古代西方,就是“自由艺术”概念的所指。
这样看来鲍姆加登所要创立的美学,是一种包括艺术哲学在内的科学,美学与艺术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说“美学理论的法则——它好似各别艺术理论的北斗星——分散在一切自由的艺术中”,然而美学理论的范围又要高于艺术理论,“它包含的领域更为广阔:只要什么地方以美的方式去认识比以不美的方式认识更好些,只要什么地方不需要科学的认识更好些,这些法则就适用。
”(P36)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当时的流行的观点,是由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一脉将美学混同于修辞学、诗学等各别艺术理论的看法,虽然鲍姆加登在他自己的著作中仍然没有摆脱修辞学和诗学的研究体例,但是在他对美学的概念中,已经明显意识到了问题的局限,希望跳出窠臼,创立一门凌驾于所有各别艺术理论之上的关于艺术美的问题的科学,从而更好地指导各类艺术;另一个问题对艺术的理解,鲍姆加登把艺术归为感性认识的领域,这也与当时古典主义的理性哲学的艺术理论也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