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翻译策略分析——以霍克斯译本第一回为例
152《名家名作》·翻译一、 引言目的论理论是弗米尔于1978年在其《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提出,是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理论。
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原文和译文的互动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
译者需要使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目的语文本要达到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法。
翻译过程需要遵守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信原则,而目的原则为最高原则。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文备众体”的最优秀文学经典。
自清乾隆中叶成书以来,备受学者与读者关注。
嘉庆末年《京都竹枝词》中有言:“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自出版以后,很快有多种译本问世并传至海外。
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即为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所译,1974年由英国企鹅出版有限公司陆续出版。
另一个全译本为中国的杨宪益夫妇所译,1978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
这些不同译本对推动《红楼梦》走出去,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并欣赏这部经典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就以霍克斯译本的第一回为例,从诗歌层面、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探讨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让西方读者理解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语言特色和艺术价值。
二、诗歌层面诗歌在《红楼梦》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诗歌或阐发主旨,或描述人物命运,或描述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因此,译者为了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方便和有效,除了做跨语言的转换之外,还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大量注释,在客观上极大地消除了西方读者在跨语言和跨文化方面造成的诸多障碍,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头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Found unfit to repair the azure sky,Long years a foolish and mortal man was I.My life in both worlds on this stone is writ,Pray who will copy out and publish it?此为小说开篇第一首诗。
《红楼梦》中数字成语的英译研究——基于杨、霍英译本的译例分析
也就是 这些 习语 俗语给 《 红楼 梦》 的翻译带 来极 大 困难 。近年来 国内 已有 一些
学者 对红 楼 梦 中的 习语 翻译 进行 了一 些 有益 的探 讨 , 如 张培基 [ 2 1 , 袁翠 [ 3 1 , 李露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1 2 — 0 3
基 金 项 目 :本 文 系 广 西 大 学科 研 资金 项 目 “ 西 方 现 代 劝 说 机 制 与外 宣 翻译 构 想 ” ( 项 目号 :
X G S 1 1 0 o 2 O ) 的研 究 成果 。
作者简介 : 袁卓喜 ( 1 9 7 5 一 ) , 男, 广 东 湛 江人 , 副教授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 从 事 翻译 理 论 与 实 践
译 中一个 难 点 。然 而 , 要准 确 翻译 这些 数 字成 语 , 译 者 计 ,
《 红楼 梦 》 的杨译本 和霍译 本 中共 1 9 6条次 数字 成
语 的翻译 策 略进行 归 纳分 析 。从 《 红楼 梦 》 的两个
译 本 看 .译者 在 翻译 数字 成语 时使 用 的策 略 主要
译 倒 。分 析 发 现 , 杨、 霍 译 本 中对 数 字成 语 主 要 采 取 意 译 法 和 直 译 法 。 直 译 法 译 例 中还 可 分 为 完全 直译 和 部 分 直 译 等 。砖 数 字 成 语 的翻 译 方 法 的 考察 从 另一 角 度佐 证 了 两位 译 者 的 归化 与 异 化翻 译 策 略 的使 用倾 向。
富。 但从 翻译 的角度 看 , 由于汉语 成语 中数词 在汉语 读者 中间形 成 的寓 意认 同
文化转向视域下的归化与异化——《红楼梦》中成语翻译的对比研究
第 9期
N9 o
宜宾学院学报
Junl f bnUn e i ora o i i rt Yi v sy
Spe br2 0 etm e.0 9
文化转向视域下的归化与异化
《 红楼 梦》 中成语 翻译 的对 比研 究
向 鹏 , 陈 凤 , 悦 明 刘
( 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江西 抚州 3 4 0 ) 4 00
收稿 日期 :2 0 0 0 9— 4—2 0
基金 项 目 :东 华理 工 大 学 20 0 9年 校 长基 金 资 助 项 目( HX 0 l ) D W 9 8
作者简介 :向鹏( 92一) 男, 18 , 湖北利J人 , 1 助教, 1 硕士 , 主要从事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 ; 陈风 (9 2一), , 18 女 湖北利)人 , 1 主要从事语言学、 1 应用语 言学及
1 0年, s ant和 Ad6 e ve 9 9 S a Bs e u n s t nrLfe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er 20 年第5 02 期推出了“ 归化异化” 专栏, 集中讨论归化异化问题, “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u 。几年后, J 他们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 可见翻译界对其重视程度非同一般。有的学者认为翻译应以异 。J还有学者却认为翻译应以归化为主 。虽有少数 】 概念“ 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受他们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学 化为主H , 者开始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翻译, 把翻译看成一种跨文化交际 学者辩证地看待两种策略的关系, 但大多数学者对二者持二元
二 语 习得研 究 20 0来自年 9月 向 鹏, 陈
凤 , 明: 刘悦 文化转 向视域 下的归化 与异化——《 红楼梦》 中成语翻译 的对 比研究
9 3
译加 解释归人异化 策略, 译和 把意 套译归 人归 化策略。 表1 中的 以 往关于《 红楼梦》 成语翻译策略的 研究大多是定性的、 解 数据统计能清 楚地反映了 两个译本的译者在翻 红 译《 楼梦》 中的 释性的, 一般都遵从理论阐述一举例—分析总结的研究模式。在 成语时的策略运用。 表 1霍 克斯和杨宪益夫妇在 翻译《 . 红楼梦> 这种 模式中, 研究者对译者的翻译策略只能给出一个带有主观 中的成语时所运用 的策略和方法 偏见的 描述。 为了 证明他们的观点, 经常从两个译本中 选取一些 译者 l 翻译策略 l 翻 译方法 I 数量 I 分比 I 总计 百 典型的例 子进行分析, 诸如“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 和 阿弥陀佛” 之类。因为霍克斯把“ 谋事在人 , 成事在天” 翻译成“ a r o M np p— o I l 意译 I1 4 I .5 , 1 4 l 1 0% l 1 0 8 0 2 s ,o so s, 阿弥陀佛” e Gddps ”把“ s i e 翻译成“o e o”在他们 杨宪益 Gdb sy , ls u 看来, 霍克斯用西方的 基督教取代了中国的 佛教文化, 他的 所以 翻译策略是归化的。相反, 因为杨宪益夫妇把这两个成语分别翻 1 0 8 % 2 7 4% ) 9 译成“ a r o sH a nd ps ” m rf uda , M np ps , e e i o s 和“ e il dh ” 巧妙 o e v s e cu B 地保留了佛教的文化色彩, 所以其采取的是异化的策略。这种分 2 1 % (6 4… ) 8 — 8 .6 % 2 7 析看起来很有道理, 其实太过于主观、 不系统。因为我们同样可 以在霍译本中找到异化的例子, 在杨译本中找到归化的例子。例 9 23 % (3 5 % ) 4 1 .4 2 如: 霍克斯把 “ 无量寿佛” 翻译成 “ l s udao Bud s Be e Bdh f onl s sd e Le , i ”在翻译中很好地保留了佛教的文化色彩。因此, f 没有对 四、 数据分析与讨论
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翻译策略选择以《红楼梦》英译为例
三、建构湖湘文化“走出去”的 策略体系
1、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翻译人才是关键。高校 应加强翻译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当地翻译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湖湘文化的翻译传播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
2、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湖湘文化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 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础。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 大对历史建筑、传统工艺等保护力度,避免文化资源的流失。同时,要注重传 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为湖湘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活 力。
二、翻译传播学在湖湘文化“走 出去”中的作用
翻译传播学在湖湘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通过翻译传播, 能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湖湘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其次,翻译 传播能够有效地解决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推动湖湘文化走向世界。此外,通过 翻译传播还可以促进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红楼梦》的英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 更是一个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语言 基础,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目标文化的理解。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更 多的翻译人才,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以便更好地承担起传播中国文 化的重任。
最后,我们要看到,《红楼梦》的英译只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方面。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的交 流中,让中国的文化元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全球化。
三、翻译策略选择:《红楼梦》 英译本的启示
面对这些挑战,《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即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为我们提 供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及翻译策略
《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及翻译策略作者:魏榕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2期魏榕(1.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8000)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文化交流也愈发的频繁,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作品中巅峰之作的《红楼梦》,更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红楼梦中含有许多文化负载词,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给红楼梦向外传播带来了诸多困难。
因此,如何翻译文化负载词成为了广大译者们新的课题。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06-0256-01《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文化的标志。
《红楼梦》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全书开始到完成耗费两百多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红楼梦》中包含巨量代表传统时代标志的词语,也就是文化负载词。
新时代条件下,中外文化交流融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巅峰代表作《红楼梦》需要传播出去。
那么,就要对《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详实生动具体的翻译。
新的目标课材下,就要进行新翻译策略的研究探查。
笔者就《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以及翻译策略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分析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等等原因,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们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传统。
这种不同的文化传统表现在词汇系统里面就被称之为“文化负载词”。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反映了使用该语言民族的文化特性。
中国小说历史上,无论是从小说的就哪个方面而言,《红楼梦》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它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成就,其中包含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堪称一部巨匠级的史诗作品。
在这其中,对《红楼梦》文化负载词分类,本文主要分为五类:第一,生态文化类;第二,社会文化类;第三,物质文化类;第四,宗教文化类;第五,语言文化类。
《红楼梦》诗词中文化信息的翻译
《红楼梦》诗词中文化信息的翻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诗词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和情感,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翻译这些诗词时,如何准确传达其中的文化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在《红楼梦》诗词中出现了很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例如,“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就源自古代儿童游戏,寓意童年时期的纯洁友谊。
在翻译这些词语时,译者需要理解其文化背景和含义,并尽可能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诗词中涉及到的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也是需要的重要方面。
例如,《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这些都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加以解释和传达。
同时,诗词中还包含了很多对古代礼仪、风俗和节庆的描述,这些也需要译者在翻译时注意保留和传递。
在翻译《红楼梦》诗词时,如何传达其中的文化信息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读者。
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提供背景信息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
也需要在保证译文流畅、符合目标语言语法和表达习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红楼梦》诗词中的文化信息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需要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传递和保留其中的文化元素。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和欣赏到《红楼梦》这一经典之作中的文化魅力。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诗词。
这些诗词不仅富有艺术价值,而且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
然而,将《红楼梦》翻译成其他语言并保留其中的诗词之美,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进行探讨。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它强调翻译是有目的、有意图的行为。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目标受众的背景、知识和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和评估诗词的翻译非常有帮助。
我们先看霍译本(霍克斯译本)。
霍克斯是著名的汉学家和《红楼梦》研究者,他的英译本被视为最权威的译本之一。
从文化视角解析《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
文 化 翻 译 观 自上世 纪8 年 代 以来 ,随 着 翻译 理 论 研 究 中文 化 学 派 的 0 兴 起 , 译 的 “ 化 价 值 观 ” 逐 渐 成 为 翻译 研 究 关 注 的 焦 点 。 翻 文 便 翻 译 不再 被 看 作 是 静 止 的纯 语 言 的行 为 ,而 是 在 特 定 的社 会 文 化 背 景下 的交 流 过 程 。 珊 ・ 苏 巴斯 内特 是 翻译 文化 学 派 的代 表 人 物 之一 , 的 “ 化 翻 译 观 ” 翻译 研 究 意义 重 大 。 她 文 对 巴斯 内 特 指 出语 言 与文 化 间联 系 紧密 并 进 一 步 论 述 了文 化 翻译 观 的 具 体 含 义 : 一 , 译 应 该 以文 化 作 为 翻 译 的 单 位 , 不 是 第 翻 而 停 留 在语 篇 之 上 ; 二 , 译 不 只是 一 个 简 单 的“ 第 翻 译码 一 重 组 ” 的 过 程 , 重 要 的 还 是 一 个 交 流 的行 为 ; 三 , 译 不 应 局 限 更 第 翻 于 对原 文 文 本 的 描 述 ,而 在 于 该 文 本 在 译 语 文 化 里 功 能 的 等 值 : 四 , 同 的历 史 时期 翻译 有 不 同 的 原 则 和 规 范 , 说 到 第 不 但 底 . 些原 则 和规 范 都 是 为 了 满 足不 同 的需 求 。 译 就 是 满 足 这 翻 文化 的需 要 和 一 定 文 化 里 不 同 群体 的 需 要 。 巴斯 内特 把 文 化 作 为翻 译 的 单位 , 翻 译 的 目 的定 义 为 文 化 交 流 的需 要 , 破 把 突 了 传统 的翻 译 观 念 , 顺 应 了 当 代文 化 交 流 日益 加 强 的趋 势 。 也 委 婉 语 就 是 语 言 使 用 者 考 虑 到 社 会 变 化 、社 会 心 理 等 因 素 , 于忌 讳 或礼 貌 , 委 婉 曲 折 、 蓄 暗 示 的 雅 言 通 过 一 定 出 用 含 的措 辞 把 原 来 令 人 不 悦 或 比较 粗 俗 的 事 物 说 得 听 上 去 比较 得 体 、 较文 雅 的一 种 修 辞 方 式 , 比 也是 一种 用 委婉 曲 折 的 方式 表 达 说 话 者 思 想 的 特殊 语 言 符 号 。作 为 一种 语 言策 略 和交 际 技 巧 . 婉 语 可 以满 足 特 殊 的 社 交 需 要 , 既 是 一 种 语 言现 象 , 委 它 也 是 一 种文 化现 象 ,渗 透 于 中西 方 不 同 的社 会 生 活和 语 言 交 际 中 . 人 们 在 语 言 协 调 人 际 关 系 的重 要 手 段 , 是 人 们 社 会 是 也 交 往 中 为 谋 求 理 想 的交 际 效 果 而 创 造 的 一 种 特 别 的 语 言 形 式 , 的产 生 融 合 了 各种 社会 心理 因 素 和语 用 因 素 。 因此 , 它 在
论四字成语的翻译策略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四字成语的翻译策略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四字成语的翻译策略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四字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语言现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语义内涵。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准确、生动地传达四字成语的含义,使其既保持原文的韵味,又能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首先将对四字成语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进行概述,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四字成语翻译的策略,包括直译、意译、音译和释义等,并分析这些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文章还将关注四字成语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语义的失真、文化的误解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通过对四字成语翻译策略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本文也希望为从事文学翻译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四字成语翻译策略概述四字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形式,其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占据重要地位。
由于四字成语结构紧凑、含义深远,其翻译往往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兼顾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常见的四字成语翻译策略主要包括直译、意译、音译和创译。
直译是在保留四字成语原有结构和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寻找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表达。
这种策略能够较好地保留成语的文化特色,但也可能因为语言差异而导致理解困难。
意译则更注重成语内涵的传达,通过解释或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
音译则是将成语中的汉字按照其发音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的字母,常用于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含义、难以直译的成语。
创译则是在没有合适对应表达的情况下,根据成语的含义和语境,创造性地构造出新的表达。
在文学翻译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成语的特点、上下文语境以及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灵活选择和使用这些策略。
翻译四字成语时,还应注重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使翻译作品既能够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又能够符合目标语言的审美要求。
《红楼梦》法译本传统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
T eD em o eR d C a br ad a a sster a sa dls sT ep p r iti htd f et h r t e h m e ,n nl e h i g i n os . h ae na sta ie n a f对 一些本 民族 文化 特有涵 义 的
一
响 阅读 的 趣 味 和 质 量 。倘 换 以完 全 西 化 的意 象, 又会造 成译 文整体 文化 色彩 的不协调 , 亦容 易 导致被 误读 , 响文 化 的传 递 和 交 流 。若 避 影
而 不译 , 更会造 成严 重 的文化缺失 。
c lu a n o mai n u t r li fr t o 中 图分 类 号 : 3 59 H 1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6 x 20 )3—03 0 10 6 5 ( 0 9 0 0 4— 6
一
、
引 言
对 于许 多 具 有特 异性 的文 化 内容 , 果完 全 按 如 照字 面 意思 直译 , 语 读 者可 能会 因不 了解 中 法 国传统 文化 内涵而 不知所 云 。但 若处 处给 出详
ta sai n sr tge n t d fr ta sern h c lu a if r to s n t e rgn l c n p o t r n lto ta e is a d meho s o r n fri g t e u t r l n o ma in i h o ii a a r mo e
d e RS e p C O S—c l r lc mmu i ain u t a o u n ct . o
K yw r s Fe c es no h ra eR d C a brleayt nl in t nl ins a ge ; e o d : rnhvri fT e em o t e h m e;trr r s t ; as t t t i o D f h i a ao r ao r e s
浅谈《红楼梦》中成语、习语的翻译
浅谈《红楼梦》中成语、习语的翻译《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也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
它拥有浩瀚的内容,其中包含着许多成语和习语,这些成语和习语对于我们对红楼梦的深刻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基于红楼梦中的成语习语,以《浅谈《红楼梦》中成语、习语的翻译》为标题,深入探究成语习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红楼梦中常见的成语和习语,比如“黯然销魂”、“裹足不前”、“走马观花”、“苍生劫”等。
这些成语习语与现代生活中的语言不同,他们有着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为了使红楼梦中的成语习语真正融入现代的语言文化,必须加以合理翻译。
翻译红楼梦中的成语习语,在面对背景不同的问题时,需要用到不同的翻译技巧。
对于涉及到文化背景的成语习语,它们的翻译要求更高,因为它们和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要求翻译者要深入了解成语习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尽可能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比如“黯然销魂”、“裹足不前”等成语,这些成语的翻译要求更高,因为它们表达的是文化的独特的内涵。
例如,“黯然销魂”的直译是“愁容销骨”,但是,该成语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愁容销骨”,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表达了悲伤痛苦的情感。
此外,翻译红楼梦中的成语习语,还要考虑到不同时代的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贴近时代特色,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成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例如,“走马观花”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成语,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直译为“riding a horse and watching flowers”,显然与现代读者的情景无关,就得到了新的翻译“sightseeing”,表达出相同的意义。
同时,翻译红楼梦中的成语习语,还要注重表达成语习语的节奏性。
这是由于红楼梦中的成语习语大多节奏优美、押韵,而翻译这些成语习语时,翻译者必须维持原文的节奏性,以保证翻译的艺术性和完整性。
例如,“苍生劫”是一个非常有节奏性的成语,当直译成“people’s robbery”而不维持节奏性时,就会失去诗意,翻译损失便大大增加,因此,“苍生劫”必须特别注意其节奏性,用“Calamity of the People”来表达其含义。
从阐释学理论论《红楼梦》中典故性成语在杨、霍译本中的翻译
神话 、 传说等一类 的成语 。其特点是 源远 流长 , 富 含较 浓厚 的民族色彩 ,广为民间使用 ,约定俗成。 典故性成语是我 国绚丽多彩的民族语 言的精 华 , 是 古代先哲前 贤光辉思想 的结晶 , 亦是源远流长的灿 烂 文化 的积淀 ;因而 ,它们包含着丰富的意蕴 ,闪 耀着智慧 的光芒 , 充溢着深湛的文化。在伟大的中
“ 阐释思考”的整体性是理解的保证 ; ( 3 ) 在整体
性 的前提下 ,阐释学派提 出的翻译 的基本策略 , 可
以表述 为 “ 信任 ” 、“ 侵 占” 、“ 吸纳”和 “ 补偿 ” 。
( 4)阐释学派认 同译作对原 作的超越 。因此译者
应是一个积极的 、 进取的 、 被赋予 了应对能力 的个 体。 从具体文字的诠释技巧出发 , 首先研究如何把 阐释过程各个方 面统一起来这一核 心问题 。
理 解是翻译 的核 心。只要读者 能理解 ( 虽然效果略 有差异 ) ,哪种译 法都 可以接 受。
关键词 :阐释学 ;典故性成语 ;翻译
中 图分 类 号 :H1 5 9 文献 标 识 码 :A
一
、
文 献 综 述
的角 度 谈 霍 克 斯 英 译 < 红楼梦> 中典 故 的 翻 译 》 ( 2 0 1 0) ,周维 的 《 从 目的论看 < 红楼梦> 金陵判 词 中典故 的英译 》 ( 2 0 1 0) , 陈瑞玲的 《 意识 形态与诗 学操 控下< 红楼 梦> 中典 故的翻译 》( 2 0 0 9 ) 等共 1 5 篇 。但是 , 几乎没有从 阐释论出发 专门研 究 《 红楼 梦 》中典 故性成语 翻译 的。所以 , 本研究具有相 当 大的创新意义。
《 阐释过程 中译者的空 间与 限度 2 0 0 7 ) ; 研究《 红 楼梦 》中典故 翻译 的也有 ,如 : 游 洁的 《 从符 号学
论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红楼梦》习语翻译中的运用
论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红楼梦》习语翻译中的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之争由来已久,中外皆是。
本文通过对比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习语的翻译,来分析归化和异化这两种不同的策略在翻译中的运用,以期加深对这部古典名著原文、译文以及英汉习语的理解与欣赏。
标签: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一、引言《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作,无论是文学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在世界知识宝库中都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
迄今为止,这部鸿篇巨著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而被全世界红学爱好者欣赏,而在众多的英译版中,受到普遍接受和一致好评的有两个译本:一种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的全译版,以《红楼梦》在当代翻译界,柰达“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霍译直接套用了英语习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西方人信奉基督教,对于信奉基督教的西方读者来说,“God”一词用的恰如其分。
这一翻译采用了归化的原则,不但做到了内容的对等,而且也达到了形式的对等,从而使读者能轻而易举地明白这一习语所表达的含义。
而杨译对这一成语的翻译借用了英语成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只是把“God”一词改为“Heaven”。
在《红楼梦》原文中,这里的“天”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指主宰大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老天爷”,所以中国人无论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中常常会有“苍天啊”、“天啊”、“老天爷”等词语,这些词语都没有上帝“God”的意思在里面。
杨译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用“Heaven”取代“God”来翻译这一成语,更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同时又为外国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带来了新的内容,使他们有机会欣赏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
这样处理可谓是“神来之笔”,充分体现了柰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译文既要信息内容对等,且可能形式对等”的翻译原则。
2、原来,这学中虽都是本族人丁与些亲戚的子弟,俗话说的好:“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
”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四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手段,因此在《红楼梦》四 字成语的英译过程中,应根据翻译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策略。例如,如 果翻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则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 言风格,采用直译、音译加注释等策略;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使读者更 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则应侧重于传达原文的含义而非形式, 采用意译、归化等策略
归化法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可以采用归化法,将原文的四字成语替换为英语中
4 相应的表达方式。例如,"画蛇添足"可归化为"painting the lily"。这种译法能够使译文更加贴近读
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29024/6/1
4
目的论对《红楼梦》 四字成语英译的指导
意义
10
4
目的论对《红楼梦》四字成语英译的指导意义
归化法:One step at a time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20424/6/1
7
结语
9
结语
《红楼梦》四字成语的 英译是一个充满挑战和 机遇的研究领域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我 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 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 略,以确保准确传达原 文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 ,我们不仅可以提高《 红楼梦》四字成语的英 译质量,还可以推动中 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的策略,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同时考虑
到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02
这对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210324/6/1
6
未来研究方向
210424/6/1
6
未来研究方向
中文四字成语的英译及其翻译策略
中文四字成语的英译及其翻译策略一、运用视角转换进行形象的替代在成语翻译上,视角转换是汉英跨文化理解和翻译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形象的替代上。
1. 借用不同的喻体与说法。
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结晶,是修辞手段运用比较集中的语言。
汉英成语修辞各有特色。
既有共通之处,亦有其各自的特性。
找出其异同,融会贯通其本意,对于掌握翻译实践中灵活采用对译的方法,借用不同的喻体与说法都不无好处。
例如:鹤立鸡群(like a peacock in the barnyard)一模一样(like the two peas in the pod)鱼米之乡(a land of rice and fish)守口如瓶(as dumb as an oyster)在借用不同喻体和说法的方法中还可分为两种情况:(1)汉英借喻词不同。
胜券在握(to have the ball at one's feet)胆大妄为(to rush in whereangels fear to trend)(2)汉语是明喻而英语是暗喻或直述。
暴跳如雷(to hit the ceiling)巧舌如簧(to have a oily tongue)2. 借用英语中的原有类似说法。
汉语中有些成语的含义与英语中的一些熟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译各有情趣。
(1)说法基本一致。
下面是一些汉英成语含义对等的情况,此时翻译时可直接借用。
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 feather)如出一辙(to cut from the same cloth)(2)说法类似。
欲速则不达(more haste, less speed)一帆风顺(plain sailing)(3)汉英对应说法的跨文化理解和翻译。
杀鸡取卵(to kill the golden goose)命中注定(be in the cards)二、直译和意译法在汉语成语英译中的运用但在很多情况下,借用毕竟是有限的,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5653837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最常用的直译法和意译法。
从《红楼梦》习语英译看翻译策略选择与翻译目的的关系
一
、
引 言
语言是文化 的组成部分 , 又是文化的载体。 如英国语言学家莱 昂斯 ・ 约翰所说 :特定社会 的语言是这 “
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 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 言的社会 的事物 , 以及各 习俗
的传播 。《 红楼梦》 杨译本 中对 习语的翻译 主要采取 了五种策略 : 留形象直译 , 保 直译加注 , , 意译 直译加释义 , 借
用 同义习语 。从对 各种译法所 占比例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来看 , 杨宪益夫妇主要 采用 直译 法对 《 红楼梦》 习语中的
文化因素进行了“ 异化” 处理, 以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 达到其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可见 , 翻译策略的选择
饮食等等 , 生活百态几乎无所不包 , 作者更是在这部巨著中使用 了大量 习语 , 包括成语 、 俗语 、 谚语 、 歇后 语等。 这些生动、 形象的习语从多角度生动地反映了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 从而使《 红楼梦》 更具
民族性和艺术感染力。当然 , 在翻译中对这些习语所蕴含的文化 因素 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本 的文 化传递程度 , 从而也直接影响着整体译文的质量。 杨宪益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 , 和夫人戴乃迭 他
si a ot O . I o ’ ae o s . rt tdP oc a.O e os , x etv r f m a o m uh”V 1 I ad b u U nt v k ” e r a—hi“ n enz p c ioy r d g o t.( o. ) y "“ d h ta oe d e o I
《红楼梦》中英语习语的翻译
《红楼梦》中英语习语的翻译作者:陈丽晶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8期摘要:习语作为语言精华,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这使得汉语习语的英译成为翻译的难点。
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体现汉语的民族特色的习语。
这些习语的运用除了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以外,它还在揭示思想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这部作品中的习语的翻译,结合具体译本例文,来探讨在英译汉语习语时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从而提高习语翻译的准确度。
关键词:习语;翻译策略;《红楼梦》一、中国成语简介当打开牛津高级学习者当前英语词典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条目:“成语:短语或句子,其含义不清楚其单个词的含义,必须作为整体学习。
”此外,英语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也说:“成语是一个当前和经常使用的词组,其含义从其组成词的共同含义不清楚”。
简而言之,习语是经过历史考验而不能分开的固定短语。
因此,整个意义通常不能在翻译中推测出来,并且组件不能轻易分开。
在中文中我们称它们为“习语”或“熟语”。
它通常包含集成语、谚语、警语、俗语、典故和俚语。
为了忠于原文,英语成语的翻译不仅要保持原有的口味,还要符合写作的标准。
二、“红楼梦”和主要翻译版本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一直吸引着读者和研究人员去研究它。
“红楼梦”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核心文化,丰富了习语和惯用语。
从19世纪到现在,它已由几位译者翻译成英文,其中杨宪益和他的妻子Gladys Yang提供了最完整的版本,同时,由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翻译的另一个版本很受欢迎。
红楼梦整部小说中有两千多个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红楼梦”将成语的应用带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红楼梦”中的中国成语特征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中国成语以它的简洁和鲜明的形式代表了汉语的特点,同时,各种形式传达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语境,反映了社会的习俗、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宗教。
习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文化特征、语义特征、修辞特征和语言特征。
文学作品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策略——以《红楼梦》杨译本为例
.
引论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 。 人类语 言中, 许多词语所表达的 概念都没有 明确 的外延概 念 , 即都是所谓 的“ 糊概念” 比如 , 红楼 模 。 《 梦》 黛玉与迎春三姐妹 初见时 , 中, 曹雪芹描写迎春 “ 一个肌肤微丰 , 第 合中身材 , ……” 在这里,肌肤微丰” 合 中身材 ” “ 和“ 两词就是模糊概念 , 肌肤丰满到什么程度才算是 “ 丰”什 么比例 的身材才算是 “ 中”两 微 , 合 , 者都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 17 9 2年 Zd h提出一个重要概念 : ae 模糊 限制成分 , 其作用是 限制模 糊词 的模糊程度。 他将模糊限制成分分 为两大类 : 第一类是直接修饰模 糊词 的, vr, o l s ; 如 e m r o e 等 第二类模糊限制成分的作用是说 明它们 y er s 是从哪个方面作用于模糊词的 , esnil , cncl 如 set l t h iay等。 ay e l 而最早提 出 “ 模糊限制语” 这一概念 的是美 国语言学 家 L kf 他认为模糊限制语就 ao , 是一些 “ 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 2模糊 限制语的分类 . 模糊限制语在英 、 汉语中都十分常见, 我们可 以从不 同的角度对其 进行划分( ae ,9 2 P n e 18 ; Z dh 1 7 ; r c ,9 2 苏远连,0 2 。笔者认 为可 以按照 i 20 ) P ne i r c 以及苏远连 的划分标准对《 楼梦》 红 中模糊限制语进行如下分类 。 程度变动 语 , : 看其外貌最 是极好 , 难知其 底细 ” 的“ , 如 “ 却 中 极” “ 井俗人喜看理 治之书者甚少 , 市 爱适趣 闲文者特多” 的“ ” 特” 中 甚 和“ 等。 范围变动语 , :长名贾琏 , 如 “ 今已二十来往了” 中的“ 来往 ” “ , 那天 约二更时 , 只见封肃方 回来 , 欢天喜地 ” 中的“ 等。 约” 频率变动语 , :风姐儿尤氏也时常资助资助他” 如 “ 中的“ 时常 ” 。 等 直接缓和语 , :依我看来 , 尚有 三分治得” 如 “ 这病 中的“ 依我看来” , “ 依我说 , 竞不给他也罢 了” 中的“ 依我说” 等。 间接缓和语 , :话说宝玉从潇湘馆 出来” 如 “ 中的“ 话说 ” “ , 听得 内阁 里有人说起 , 贾雨村又要 升了” 中的“ 听得 内阁里有人说起 ” 。 等 3模糊限制语的语 用功能 . 模糊限制语与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 合作原则等有着 密切 的联系。 首先 , 它可以使说话人遵 守礼貌原则 , 使说 话人在清楚表 达会话 或 含义的情 况下尽量避免将 自己的意见强加 于人 , 以免伤 及对方 的面子。 在 日常的言语交际中 , 有些 言语行 为在本 质上 和对方 的面子相悖 , 即所 谓的“ 威胁 面子的行为” 要给对方留有面子 , 。 保持交 际双方 的良好社会 关系 , 使交际在和平友好 的气 氛中进行 , 顺利地 实现交际 目的 , 么就 那 要使用礼貌语言 。 方法之一就是在对方面子受 到威胁时 , 尽可能使用一 些模糊限制语 , 削弱对他 人批 评的锋芒或抵触 , 缓和紧张气氛 , 即遵 守 了礼貌原则。我们以《 红楼梦》 中的对话为例来说 明该 问题。 例 l( :熙凤 ) 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 的人物 , “ 我今儿才算见了 !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 竞不像 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 是个嫡亲的孙女 , 竟 怨 不得老祖宗天天 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 苦 , 怎么姑 妈便就去世了 !” 例 1中, 熙凤用 了模糊 限制语“ 这样” 来赞美林黛玉 的美貌 , 而遵 从 守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 准则 , 尽量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 增加对他人 的赞誉 。 此外 , 在形容黛玉命苦时 , 熙凤用 了同一个模糊限制语 “ 这样 ” , 表达 了对黛玉命苦的同情 , 又不至于过度渲染她命苦 的程度 , 既遵守 了 礼貌原则 中的得体准 则, 义遵守了同情准则 。 其次 , 模糊限制语还可 以使说话人遵守会话的合作原则 , 使交 际顺 利地进行下去。言语交际 中, 说话者根据需要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语 , 以 帮助传递某种信息 , 而听者便可从中推断 出语用含义。 有时说话者可能 会遵循合作原则 中某一准则的同时而违背 了其他准则 , 比如 : 例 2( :张友士 ) 笑道 :……依我看 来, “ 这病 尚有三分治得 。……” 例2 , 中 张友士在给秦可卿看病开药方时用 了模糊限制语“ 依我看 来 ”遵守合作原则 中的质量准则丽违背 了方式准则 。这里模糊限制语 , 的使用就有可能产生一定的会话含义 ,提醒对方所提供的情况只是全 部信息中的一部分 , 并暗示对方只对这部分情况的真实程度负责 , 从而 遵循 了质量原则 。 4模 糊 限制 语 的翻 译 . 模糊限制语作为人类 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 , 是语言的 自然现象 , 其 翻译的贴切与否直接关系到译 文的成功与否 。 沈荃 ̄ ( 0 ) p 04 2 认为模糊限 制语的翻译 “ 要遵循 以下两个原则 , 以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再现其在原 文 中所实现的语用效果” 即语用对等和最佳关联。根据语用对等 , , 翻译 模糊限制语 时,既要必须正确理解和推断其基本意义 ,又要结合交际 “ 情景 、原文和译文的文化背景等再现模 糊限制语在原文中所产生的语 境效果” ( 沈荃柳 ,0 4。 2 0 ) 根据关联理论 ,译者的主要 任务就是帮助译文 “ 读者找到译文与原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以实现最佳交 际效果 ”沈 ( 荃 柳 ,0 4。 20 )
《红楼梦》两译本成语翻译比较
《红楼梦》两译本成语翻译比较
《红楼梦》中的成语有很多,每一本译文都会有所不同。
我们来看看
它们是如何进行翻译的。
首先,"一句三道杠"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作形容一个人豪气壮志,
意思是“凡事无畏无惧”。
根据蔡元培的译文《红楼梦乱读本》,这个成
语被翻译为“口中有三道壮志”,强调了壮志的内涵。
而另一本译文——
熊十力的《红楼梦校注本》将这个成语翻译为“胸怀三杠之勇”,强调了
壮志的外延。
此外,"四海升平"这句成语原意是形容天下大同、太平盛世的情况。
根据蔡元培的版本,它被翻译为"上天匡助,四海归宁",表明上天助人、
凡人和谐相处的意义。
在熊十力版中,它则采用了"四海静平、天人合一" ,強調天人之間密切相連、物事正常而順畅的循環性。
再者,"春风得意"是形容大难不死、气焰依旧之意。
根据蔡元培版本:这句成语被表述为“春风吹得人生如画” (Chūnfēng chuī de rén shēng rú huà) ;而在熊十力版中则采用了“春风泽畅, 洒脱如舞”(Chūnfēng
zéchàng, sǎtuōrúwǔ) 以彰显出不可阻拦、勇往直前的气度。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版本对于各个成语都会使用不尽相同的表述方式去加以体现和弘扬作者寓意所在之处。
无论是何者都能够传递出作者原始想要表达之内容。
文化可译性视角下的《红楼梦》翻译
文化可译性视角下的《红楼梦》翻译《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被称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被译为众多语种,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翻译一直是一个难题。
本文从文化可译性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红楼梦》的翻译问题。
第一步:文化可译性的概念文化可译性是指某一种语言或文化中的内容在另一种语言或文化中是否能够被准确表达和理解的程度。
文化可译性并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因此,在翻译《红楼梦》时,我们必须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的影响。
第二步:《红楼梦》的文化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融合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其中包括成语、俗语、典故、历史事件等。
例如,“金玉良缘”、“荣华富贵”等成语,都需要根据文化背景去理解。
所以,在翻译中,必须注重文化差异和背景的解释。
第三步:《红楼梦》的语言特点《红楼梦》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文学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平衡上。
它讲究音韵和韵律,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同时,它也要求语言要朴实、易懂、符合日常口语。
因此,在翻译中,必须保持原著的文学风格和格调,并且做好语言的平衡。
第四步:如何翻译《红楼梦》在翻译《红楼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原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文学风格和格调,注重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3.注意语言的平衡,既要保证语言的文学性,也要符合日常口语的实用性。
4.根据目标读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例如,对于英语母语的读者,应该更加注重语言的通顺和易懂。
总之,在翻译《红楼梦》时,必须注重文化可译性的问题,注重文化背景的解释和语言的平衡。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递、解析和传播《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策略
——以杨宪益、戴乃迭的全译本为例摘要:本文主要从翻译策略角度出发,讨论《红楼梦》中的成语翻译。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直译、意译、套译、加注法和增译法在《红楼梦》成语翻译中的运用;第二部分主要对成语翻译的策略进行总结,从而使我们在以后的成语翻译中更好的传达原文信息。
关键词:成语翻译、翻译策略
一、成语使人们长期沿袭使用的、结构基本固定的短语或短句。
成语结构紧密、意义精辟,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特殊成分,也是该语言修辞手段和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精华,运用了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折射出东方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我国与英美国家文化差异甚大,要将孕育于中国文化背景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而又不产生冲突并非易事,因而也可以说成语是最难翻译的语言现象之一。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在成语翻译上处理的十分妥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二,翻译策略
直译法:
直译法是译本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含义比较明确,寓意并不太深,英译后不会引起文化冲突的成语,一般用直译法。
它用词简练,意思明了,保留了原文的表达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在译文中再现成语中的形象和修辞色彩。
例如:1.宝玉听见,正中心怀,便让他两个去了。
As this was what Baoyu had hoped for, he let them go.(第78回)
2. 只因薛蟠天性是“得陇望蜀”的,如今得娶了金桂,又见金桂的丫鬟宝蟾,有三分姿色,举止轻浮可爱,便时常要茶要水的故意撩逗她。
Now Xue Pan was a living example of the saying, “To cover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
在第一个例子中,“正中心怀”指正好投合自己的心意,杨将其翻译为“this was what… had hoped for”,保留了原文的表达方式;在第二个例子中,“得陇望蜀”指得到了陇还想得到蜀,译文中将其译为“To cover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也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再现了原文的意思,简单明了。
意译法
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很多情况下在译语中很难用直译法再现。
为了确保译文读者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我们常常采用意译的手法,从而简洁明快的反映出成语的喻意。
例如:
便与王夫人凤姐商议道:“我看宝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
The Lady Dowager consulted Lady Wang and Xifeng and proposed, “Baoyu may have lost his mind but I can’t see that going out would hurt him…”(第98回)1,我们奶奶原也是见过的,又且门当户对的,也就依了。
As she had see the girl and the two families were well matched, she agreed.(第79回)
2,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个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
”
Then he reflected, “It definitely wouldn’t do to sacrifice to her in the usual vulgar manner, I must do something different and create a new ceremony, which is…(第78回)
第一例子中“魂不守舍”原指灵魂离开了躯体,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精神恍惚。
译文中杨将其译为“…have lost his mind…”译出了它的比喻意;第二个例子中“门当户对”杨将其译为“the two families were well matched”,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读者很难从该成语的字面意义上领会出成语的蕴含意义,还容易引起错误的联想,此时杨灵活采用过了意译的方法;第三个例子中“别开生面”指另外开创新的局面、风格或形式。
这里杨将其译为“…do something different…”,也是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套译法
套译法是指套用译语中某个与汉语成语喻义相近的成语来进行翻译的方法。
套译法可以用于下列几种情况:两个成语的字面意义和蕴含意义基本一致;两个成语的比喻形象有所差异,但比喻意义基本一致;汉语成语原本是翻译的产物。
例如:
1.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 “M en propose, Heaven disposes.” (第6回)
2.迎春笑道:“没有说什么,只不过是他们小题大做罢了。
”
…“They were making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第一个例子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杨将其译为“Men propose, Heaven disposes”;第二个例子中“小题大做”,译者将其译为“…making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这两个例子中译者都是套用了英语中与这两个成语喻义基本一致的习语。
第二个例子中两个成语的比喻形象虽有所反差,但喻义基本一致。
加注法
加注法是在译文中添加读者理解成语所需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其特点在于既能保留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含,又能确保译文容易为译语读者所理解接受。
例如:
1.“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
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
”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D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 is Dongshi imitating Xishi (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Do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例子中“东施效颦”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往往会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而采用意译法又不能形象的再现原典故的文化内涵,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就是采用加注法,这样既能完整传达原文信息,又能让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典故。
增译法
除了加注法外,为了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使读者对文章有更透彻的理解,译者还可在译文中直接增加理解成语所需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
1. 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幅,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第十七回)
They were beautifully curved with the motifs “clouds and a hundred bats” or the “three companions of winter-pine, plum and bamboo—as well as landscapes and
figures, birds and flowers,…
在汉语中,“岁寒三友”是指“松、梅、竹”,因为他们都不惧怕严寒而得此名,中国人对此非常熟悉,但是西方人对此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译文中译者增译了“松、梅、竹”以助于读者的理解习语所表达的意思。
三,总结
在成语的翻译中,译者主要是向读者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
如果仅仅采用一种翻译策略,会有很多的局限性。
比如,直译法虽然比较简洁明了,但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比如胸有成竹,如果直接翻译的话,虽然读者能了解成语中每个字的含义,却很难把握成语的整体意义;又如意译法,虽能简洁明快的反映出成语的喻义,但有时也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比如在翻译成语黔驴技穷(at once wits’end),译文虽然传达出了成语表达的喻义,但却没有表现出原来的典故;再如加注法,尽管能让读者了解成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的文化信息,有时候却显得冗长,不简明。
因此,在成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在透彻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准确、简洁明了的向读者传达原文信息。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中华分局,2005年
2,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湖南人民出版社
3,高嘉正、高菁《成语典故的英译》,《上海翻译》2010年,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