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体式

合集下载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古典文献学复参考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最初指典籍与贤者,后来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现在,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甲骨文是在殷墟中出土的,它记录了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甲骨文的字迹完好者被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___、___、___、___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被称为甲骨四堂,其中___是最著名的。

金石文字指的是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包括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___。

石刻文字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学是研究金石文字的专门学科,有___的《考古图》、___的《集古录》、___的《金石录》等著作。

熹平石经是著名的石刻文字,是___四年(175)___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的。

正始石经是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成的《尚书》、《春秋》两部书,被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

竹简和木牍合称为简牍,是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竹简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被纸张取代。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___是___末年拆毁___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

___是___年间在河南汲郡发现的竹书,共有75篇,10万余言。

后整理得到《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著作。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___是明末常熟人___的私家藏书阁,藏书达册,多为宋元善本。

___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是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9.总集(P5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文献的体式

文献的体式
文献的体式
主讲人:任晓彤
一、简策体式
卷子装
文 献
二、卷 —— 经折装
体 式
蝴蝶装 四、册页体式 包背装
线装
一、简策体式
我国古代用竹、木作为书写载体时,用麻绳、丝绳编连多根 简牍,成为一册,以便收藏,称为“简策” 。
简策体式
二、卷轴体式
1.卷子装(卷轴装) 卷轴装包括卷、轴、褾、带、签五大主要部件。
1.
1. 折叠体式主要以经折装为代表,它也是由卷轴装过度到册页
包背 装
1. 册页体式分为三种: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 册页体式分为三种: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 册页体式分为三种: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 折叠体式主要以经折装为代表,它也是由卷轴装过度到册页
1. 折叠体式主要以经折装为代表,它也是由卷轴装过度到册页 卷轴装包括卷、轴、褾、带、签五大主要部件。 卷轴装包括卷、轴、褾、带、签五大主要部件。 旋风装是从卷轴体式过渡到册页体式的一种中间体式。 蝴蝶装是早期册页体式的装帧形式。 蝴蝶装是早期册页体式的装帧形式。
旋风装是从卷轴体式过渡到册页体式的一种中间体式。
卷轴装
卷轴装
旋风装
三、折叠体式
折叠体式主要以经折装为代表,它也是由卷轴装过度到册页 体式的中间形态。
经折装
经折装
四、册页体式
册页体式分为三种: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
蝴蝶装是早期册页体式的装帧形式。
包背装是对蝴蝶装的改进。
线装大约在明代中叶兴起,沿用至清末民国年间,后来为洋装 书所取代。
蝴蝶装
蝴蝶装 我国古代用竹、木作为书写载体时,用麻绳、丝绳编连多根简牍,成为一册,以便收藏,称为“简策” 。
包背装是对蝴蝶装的改进。 折叠体式主要以经折装为代表,它也是由卷轴装过度到册页 蝴蝶装是早期册页体式的装帧形式。 册页体式分为三种: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 卷轴装包括卷、轴、褾、带、签五大主要部件。 折叠体式主要以经折装为代表,它也是由卷轴装过度到册页 旋风装是从卷轴体式过渡到册页体式的一种中间体式。 册页体式分为三种: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 册页体式分为三种: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 包背装是对蝴蝶装的改进。 我国古代用竹、木作为书写载体时,用麻绳、丝绳编连多根简牍,成为一册,以便收藏,称为“简策” 。 我国古代用竹、木作为书写载体时,用麻绳、丝绳编连多根简牍,成为一册,以便收藏,称为“简策” 。 册页体式分为三种: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 蝴蝶装是早期册页体式的装帧形式。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古籍参考文献格式

古籍参考文献格式

古籍参考文献格式
古籍参考文献格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古史,如《春秋左传》、《竹书纪年》、《战国策》等。

正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二十四史。

专著,如《明一统志》、《资治通鉴》等。

抄本或刻本,如宋代刻本、清代抄本等。

不同类型的古籍有不同的著录方式,一般包括责任者、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年等要素。

具体的格式规范参考下面的示例。

一、古史和正史的格式如下:
左丘明.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M]
或者
左丘明.春秋左传 [M](僖公二十八年)
其中,左丘明是责任者,春秋左传是题名,M表示专著类型。

如果要注明卷次或篇名,可以在题名后加上冒号和具体内容。

二、专著的格式如下:
假设您要引用《明一统志》中的一段话,可按照以下格式著录:
李贤.明一统志:卷七十四[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或者
李贤.明一统志 [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卷七十四)
其中,李贤是责任者,明一统志是题名,M表示专著类型,台北是出版地,商务印书馆是出版者,1986是出版年。

如果要注明卷次或篇名,可以在题名后加上冒号和具体内容。

三、抄本或刻本的格式如下:
如果要引用抄本或刻本,您可以在文献类型后面加上“抄本”或“刻本”的字样,例如:
王夫之.宋论:卷六[M].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
或者
王夫之.宋论 [M].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卷六)
其中,王夫之是责任者,宋论是题名,M表示专著类型,刻本表示版本,北京是出版地,中华书局是出版者,1959是出版年。

如果要注明卷次或篇名,可以在题名后加上冒号和具体内容。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1959年社科院编辑《甲骨文合集》13册,后由中华书 局1978-1982年间出版,为甲骨文研究之权威文献。
1970s-1980s,陕西岐山周原遗址发掘出土周代甲骨 1000余件,有文字者约300多片,共刻文字约900个。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甲骨(含拓片)14-15万 片,单字约4500个,可认者不及一半。
郭沫若 (1892-1978),原名郭 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 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 羊易之等。四川省乐山客家人,著 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 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 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 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 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 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 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 究》,《青铜时代》,《十批判 书》 ,《奴隶制时代》等。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第二节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1、甲骨文的时代及其文献价值。 甲骨:龟甲。兽骨的合称。甲为龟甲的腹板;骨为牛肩
胛骨或胫骨(也包括猪、羊肩胛骨)。 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其
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殷、周均有金文,又 称铭文、铭辞。现存最早之石刻文为秦刻石鼓文,为刻 于十方鼓形石头上之十首四言诗。秦始皇巡游天下,先 后刻有泰山、琅邪、芝罘、碣石、会稽等七处石刻,现 存唯琅邪石刻。后汉“熹平石经”、曹魏“三体石经”亦是 著名石刻文字。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古典文献的载体及其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载体

古典文献载体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文献载体是记录文字符号的物质材料,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

从我国古典文献的发展历史来看,并按照载体的形式划分有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简帛文献、纸本文献和电子文献等。

这些文献的载体形式各具特色,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

现简述如下:一、甲骨文献甲骨文献产生于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5年。

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这是已知的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甲骨文是1899年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偶然发现的。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是祭祀、占卜的产物,为鬼神服务,隶属于鬼神文化形态。

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商王所关心的所有重大问题。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我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后于河南安阳考古发掘。

甲骨文对于研究殷周时代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甲骨四堂罗振玉《殷墟书契》、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和郭沫若《卜辞通篆》,他们对于甲骨文献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周公突出了天命靡常,敬德保民,史鉴等观念,自西周以后,占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减弱,甲骨文献基本完成使命。

二、金石文献金石文献是在礼器、石头上刻的,从殷商后期到西周,以西周最为盛行,为了传给后代子孙,是记功的文献,为贵族服务。

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宋代形成了“金石学”。

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一)金文文献金文文献产生于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

金,指青铜器,金文文献指商至战国时代以青铜器为载体的文献,所用文字旧称钟鼎文、彝文、吉金文字。

周代贵族为了记录如歌功颂德、财产分配等重大事件,内容直接记载了当时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并在结尾铸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话,比甲骨文有进步意义,体现了有意识地进行历史记载。

宋以后将金文作为学问来研究。

现已出土的著有金文的青铜器有一万两千多件,最大的是司母戊鼎,文字最多的是毛公鼎。

文献学第三章版本学

文献学第三章版本学

• 2.古籍版本学史。古籍版本学史实际上是 中国历代的版本研究史。中国历代的版本 学家们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各种版本和一些版本现象,考察这些 观点和方法的发展源流,对于继承和发扬 古代版本学家留下的丰富遗产,建立和完 善古籍版本学的学科体系,有着重要的意 义。
• 3.古籍版本现象。古籍版本现象就是有关 古代图书版本的各种客观存在。诸如一书 有各种不同版本的现实,一书各本在形式、 内容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图书版本的发生 发展历史,版本的制作、流传、著录情况, 版本的各种类型,版本的真伪、优劣、价 值大小等,都属于版本现象。对古代图书 的各种版本现象的研究,是版本学的重要 内容。
• 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刻本主要有: • 地方官府刻本,如宋代的“公使库本”、 “茶盐司本”、“转运司本”、“计台司 本”、“提刑司本”、“安抚司本”,以 及各路、省、道、州、府、县官衙刻本等; • 地方官学刻本,如“府学本”、“郡庠 本”、“泮宫本”等; • “藩刻本”,即明代各地藩王府刻印的书, 如明唐藩翻刻《文选》,晋藩刻《唐文粹》 等;
• 写本:人们约定俗成,将唐以前的本子称为“写 本”,唐以后的本子称为“抄本”,如敦煌石窟 发现的《云谣集》即为写本。 人们又习称除 抄本和稿本以外以手写形式成书的本子为“写 本”,包括官府衙门的公文、奏折、帐簿、契约、 档案等官书和私人手写的函札、日记、谱牒等文 献,也包括宫廷写本如明初的《永乐大典》、清 乾隆时的《四库全书》以及现存历代实录、会要、 国史、玉牒、宝训等。这些写本文献比起那些经 过多次加工整理的抄本或印本文献,往往更为真 实、具体、生动。
一、版本释义
• 版,《说文解字》说:“判也,从片,反 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正说: “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 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说:“判木 为片,名之为版。”这说是说,剖成片状 的木头称为“版”。因版多系木质,遂派 生出“板”字,并与“版”字互为通假。 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凡施于 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可见 “版”、“板”二字为古今字。

2.1文献学之二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2.1文献学之二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甲骨
謂甲骨,龟甲和兽骨的合稱。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 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1.什么叫甲骨?什么是甲骨文? 2.甲骨文字产生并流行于那个朝代? 3. 3.甲骨文的内容有何特点? 4.甲骨文最早发现于何时何地何人? 5.甲骨文出土于何地? 6.甲骨文献发现的意义? 7.甲骨文目前的收藏及文字识读情况? ?
0世纪最著名的帛书出土地是湖南长沙。 。 有子弹库战国楚墓 有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等(出土文物3000 3000件, 帛书12万字)
长 沙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帛 画

)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什么时期开始,纸张完全取代竹帛书 纸张完全取代竹帛书, 为主导的文献载体。
电子
1)什么是电子载体? 2)电子载体的优缺点? 3)你认为电子书最终能取代纸质文献吗 你认为电子书最终能取代纸质文献吗?
毛公鼎 台北故 物院。 王时铸 《毛公 上的金 金 具有代 其铭文 行,49 是出土 铜器铭 长者。
毛公鼎 (西周晚期)
现存最早的刻石是战国秦石鼓文。 现存最早的刻石是战国秦石鼓文。 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 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 称“石鼓文”。内容为歌颂秦国国君游猎的10 内容为歌颂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 六百多字,字体为籀文,亦称“猎碣” ”。今中国考古界 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箭亭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由大篆向小篆 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 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竹简:在中国古代,竹简是一种常见的书写载体。

竹简由竹子削成薄片,然后用绳子穿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翻阅的书卷。

竹简因其轻便、易保存的特点,被广泛用于记录和传播古代文献。

2. 石刻:石刻是将文字或图像雕刻在石头上的一种方式。

古代的碑刻、石碑、山水石等都是古代文献的载体形式之一。

石刻因其耐久性强,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使得许多古代文献得以流传至今。

3. 纸质手抄本: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纸质手抄本成为古代文献的重要载体形式。

在各个文化领域中,人们通过手工复制古籍,将其记录在纸上,并且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图书馆和藏书楼。

4. 青铜器:青铜器是古代中国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人们经常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用于纪念、记录重要事件或祭祀。

这些青铜器作为历史文献的载体,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

5. 古卷:古代文献也以卷轴形式流传。

卷轴由纸张、丝绸等材料制成,文字沿着卷轴展开,可以逐段阅读。

古代文献如《论语》、《道德经》等就是以卷轴形式保存和传播的。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竹简、石刻、纸质手抄本、青铜器和古卷等。

每一种载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1。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体式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体式

第三章‎体式第一节作者古代文献,在汉代以前,一般不题撰人,要查考其作者,颇为艰难。

如《诗经》的作者似可从《诗序》中考知,然而对于《诗序》的作者,历来就众说纷纭,或孔子、或子夏、或卫宏、或国史等,其本身都很难确信,以此为凭,更难考知。

历代以来,诗篇中已考知作者的,也只有《节南山》、《巷伯》、《丞民》、《崧高》、《载驰》、《鸱鸮》、《无衣》、《常棣》、《抑》、《时迈》等若干篇而已。

迄今绝大多数诗篇的作者,仍然无法考知。

先秦诸子,题为某子,也所不是他本人亲手所著,实为其后人、弟子、宾客所撰定。

至于辑集成书,题为某子,更是后来的事。

通常是后人将某一学派著作汇集成书,取其代表人物的姓,冠以某子之称。

《史记·韩非传》说:‎‎‎著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也说:‎‎‎‎!‎‎‎ 有是 ”由此可见,战国时韩非、汉初时司马相如都未在作品上标着自己的名字。

汉魏文人著作,也不自题姓名。

如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就未标注姓名,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

南北朝梁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西汉辞赋家枚乘之字),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东汉文学家)之词。

以采推之,两汉之作乎。

”他认为可能是枚乘的作品,其中《孤竹》篇是傅毅之作,不过也不敢断定,所以只能比较其文采,推断为两汉人所作。

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选录了《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把《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八首题为枚乘所作。

而南北朝梁代另一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又把《去者日以疏》、《客从远方来》二首剔除出来,疑是曹植作品。

唐李善注《文选》,在篇题下加注说:‎也‎ ”对定为枚乘之作,提出了异议。

直到今天,人们还只能推断,大致是东汉无名氏所作,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作。

又如《胡笳十八拍》,也因其未标上作者姓名,而相传为东汉著名女诗人蔡琰(字文姬)所作,也曾被学者认定为伪作。

郭沫若经多方考证,反复辩说,先后写了六读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专门文章,断定为蔡琰所作,并非伪作。

古代文献的形式与载体

古代文献的形式与载体

古代文献的形式与载体古代文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记录了悠久历史中的宝贵信息。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呈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献的形式与载体,探讨其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文章古代文献最常见的形式是文章。

古代的文章通常按照特定的格式写作,例如《诗经》的诗歌形式、《尚书》的典章制度等。

这些文章通过文字表达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意见和感情,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经典经典也是古代文献的重要形式之一。

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典,如古代中国的《四书五经》、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

这些经典通常是关于哲学、历史、文学或宗教的重要著作,被认为是特定文化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表格和刻碑古代文献也以表格和刻碑的形式存在。

表格通常用于记录统计数据或重要事件,如古埃及的人口普查表、古代中国的封建领地表等。

而刻碑则以雕刻的方式将文字记录在石碑上,常见于古代各个文明的历史遗迹中,如埃及的罗塞塔石碑和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的铭文。

四、纸质文献随着纸张的发明,纸质文献成为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

古代各文明都有自己的纸质文献传承,如中国的竹简、秦简和纸帛书、古埃及的纸草书、古罗马的羊皮卷等。

这些纸质文献保存了古代人们的书写产出,为后代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五、石刻与铭文石刻与铭文是古代文献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古代文明常将重要信息雕刻在石头上,如岩石上的古道标记、陵墓上的碑文等。

这些石刻和铭文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珍贵的历史信息。

六、口头传统在古代社会中,口头传统也是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

古代的吟唱诗人、民间故事传承者等都通过口头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后代。

然而,由于没有办法长期保留,这些口头传统的文献形式在漫长的历史中往往难以保存下来,只能通过后代的记忆和记录来了解。

综上所述,古代文献以多种形式和载体存在,如文章、经典、表格和刻碑、纸质文献、石刻与铭文以及口头传统等。

古典文献的载体

古典文献的载体

(6)《甲骨文合集》及《补编》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笔名鼎堂,1892-1978)主编、 胡厚宣总编辑。1978年10月至1982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 共十三册,选取甲骨41956号。本书在收集、精选、缀合、 辨伪、分期、分类等方面都称得上是集大成之作,是研究 甲骨文与殷商史的头等重要的工具书。《甲骨文合集补 编》,彭邦坰、谢济、马继凡编,收甲骨13450号,体例同 《合集》,1999年语文出版社出版。 以上是几种重要的甲骨文资料汇编。另外,再介绍几种 检索甲骨文的工具书,辞例方面:
① 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为吉金。
主要有鼎(煮肉用)、鬲(煮饭用)、簋(盛 饭)、尊(酒器)、勺(取酒器)、豆(盛下酒 肴,肉酱之类)、缶(盛水或酒)等。礼器主要 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奠告之 用,另外还用作媵器(陪嫁之物)。
② 乐器,有钟(祭祀、宴飨用)、钲(军乐器)、
鼓(军用或祭祀)、铙等。
郭沫若撰,此书创立了标准器比较法,为科学地利用 青铜器考史创造了先决条件,是金文研究史上的重大突 破。
(6)《殷周金文集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历时10年才完成主体 部分铭文集录,1994年由中华书局出齐,共18册。另有释文、 索引、图像部分尚未出版。铭文部分共收殷周金文11983件。 该书是迄今最好的金文汇集,无愧“集成”之名。 至于金文字典,以容庚《金文编》最有影响。该书是受 清代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的影响而撰写的,初版于1925年, 1938年补订重版,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校补本,容庚晚 年在马国权、张振林的协助下继续增订,容庚卒后由张振林 完成,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最后定本收可识之字2420字, 附录收不能确认之字1352字。 周法高主编的《金文诂林》(197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则主要依据《金文编》,仿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汇集 诸家考释而成,也是一部较为实用的金文字典。

古文字书体形式

古文字书体形式

古文字书体形式
古文字,是我们先祖创造的独特的文字,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曾经影响着漫长的历史,是许多古代的传奇。

古文字的书体形式,是古代文字的笔法,是古文字的最直观体现。

古文字书体形式是古代文字文献中常见的一类笔法,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古代书体形式基本上有三种:楷书、隶书和行书。

楷书又称“正楷”,是绘画时使用的文
字形状,在东汉的宋玉及唐朝的段玉裁创立,有着典雅、端庄的美感。

隶书是字体最像楷书,但有别于楷书的笔画大小。

隶书在唐代的程颐及元代的马青手中得以完善。

行书又称“行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
书体,其特点是比楷书繁复,但又要求笔势流畅、灵活,这种书体是由颜真卿先生创立的,他的行书影响深远。

此外,还有宋体、魏碑、篆书等书体,它们是古代文字文献中常见的一类书体。

它们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如宋体结构紧凑,魏碑提出了较深层次的观点,而篆书注重笔画整体的大小,等等。

它们都是古文字中最重要的文字形式。

古文字书体形式的传承影响着未来文字的发展,在未来的文字中,古文字书体形式也将占据一席之地。

现代的文字书体形式也受到古文字的启发,很多字体的设计灵感,都来源于古文字的笔法。

例如,在很多字体设计中,可以看到行书、篆书等古文字书体形式的影子。

古文字书体形式,是古代文字文献中一类独特的文字形式,它由古代文字文献传承而来,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文字的发展。

古文字书体
形式的传承不仅使现代的文字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而且也使未来的文字得以更好地发展,永远保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文献的体式

文献的体式
木简实物来看,编简一般都是用绳 子在竹、木简的上下两端之无字处, 逐简编联,而 不是穿孔贯穿起来的。
竹木简编联成册以后, 用最后一枚简作为轴心 , 朝前卷起,装入布套(帙)内保存。
这样的编简,从版本学的角度说,称作简策(册) 本,是我国最早的正式图书版本形式。
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东汉、魏晋时, 也还是书籍的主要体式。
帛书文字由上而下书写,每行字数没有一定。 为使各行文字书写整齐,有的帛书仿照简册之 原有界线,用朱笔或墨笔画上界栏。帛书的界 栏,早期大多为手画,当帛书盛行以后,为使 用方便,也为了美观,于是有人用赤丝或黑丝 事先在缣帛上织出界栏,后人称之为“朱丝 栏”、“乌丝栏”。
卷子装的书籍,需要加以“装潢”,才能耐用。
(二)包背装
蝴蝶装的缺点是,由于每页有字的一面对折在内,空 白的背面在外,打开书,往往碰上空白的背面。而且 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很不方 便。于是有人把书叶的背面同背面对折在内,有文字 的一面露在外(与后来的线装书各页相同),再用一 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叶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就 成了“包背装”,也叫“裹背装”。
第二节 文献的体式
一、简策体式
古代用竹、木简为书写载体时, 用麻绳、丝绳编联多 根竹木简札, 成为一册, 以便收藏, 称为“简策”。出 土的东汉《永元器物簿》,用77枚木简编成的,是现存 最完整的汉代书籍。
竹木简的编简常以一篇为一个单位,一般都在第一枚简 上标上篇名,如果这一篇书仅是某一部书中的一部分, 便再在篇名下标出这部书的总名以及这篇书在全书中 的次第。如“学而第一”(论语)、“逍遥游第一” (庄子)。
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 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四、册页体式

中国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之甲骨文

中国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之甲骨文

中国的甲骨文 古埃及纸草文字 巴比伦泥版文字 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
世界四大古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之父”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金石收 藏家王懿荣因治病的一个偶然机会, 发现中药中的“龙骨”(即甲骨上) 刻有古文字,他便四处搜寻,其得 约1500片。
王懿荣
国际上把他发现“龙骨”的 1899年作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
中国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之
甲骨文
卜骨 多为牛的肩胛骨
腹甲
在殷商时期,占卜之风盛行,王室贵族遇事必占。大到 国家大事出兵征伐,小到私人生活外出狩猎、生病就医都要 占卜一番,一问吉凶。于是,占卜就成为了一种国家的一件 大事,王室贵族有专门的机构和占卜官。
占卜时通常先在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小浅窝,甲骨 学家称这些浅窝为“钻凿”,占卜时在这些浅窝加热直到使 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就是“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 像“兆”的样子)。然后占卜官根据“兆”来判断凶吉,之后 由专人在裂纹旁刻字,记录占卜的事项和对凶吉的判断等, 记录的这些被称为“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最后成为档案 材料,收藏在窖穴中。
总结: 甲骨文的出现证实了殷商王
朝的存在,并反映了当时统治下 的人文背景,同时提供了中国早 期汉字的形态,也弥补了上古文 献的空白。
谢谢观看!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 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 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 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 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 了26700多片。
在这些庞大的甲骨数量当中,共有 甲骨文4000多个单字,被解读有1500多 个,还有3500多个单字未解读。
一条完整的卜辞由四部分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体式第一节作者古代文献,在汉代以前,一般不题撰人,要查考其作者,颇为艰难。

如《诗经》的作者似可从《诗序》中考知,然而对于《诗序》的作者,历来就众说纷纭,或孔子、或子夏、或卫宏、或国史等,其本身都很难确信,以此为凭,更难考知。

历代以来,诗篇中已考知作者的,也只有《节南山》、《巷伯》、《丞民》、《崧高》、《载驰》、《鸱鸮》、《无衣》、《常棣》、《抑》、《时迈》等若干篇而已。

迄今绝大多数诗篇的作者,仍然无法考知。

先秦诸子,题为某子,也所不是他本人亲手所著,实为其后人、弟子、宾客所撰定。

至于辑集成书,题为某子,更是后来的事。

通常是后人将某一学派著作汇集成书,取其代表人物的姓,冠以某子之称。

《史记·韩非传》说:‚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也说:‚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指汉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

‛由此可见,战国时韩非、汉初时司马相如都未在作品上标着自己的名字。

汉魏文人著作,也不自题姓名。

如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就未标注姓名,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

南北朝梁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西汉辞赋家枚乘之字),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东汉文学家)之词。

以采推之,两汉之作乎。

”他认为可能是枚乘的作品,其中《孤竹》篇是傅毅之作,不过也不敢断定,所以只能比较其文采,推断为两汉人所作。

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选录了《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把《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八首题为枚乘所作。

而南北朝梁代另一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又把《去者日以疏》、《客从远方来》二首剔除出来,疑是曹植作品。

唐李善注《文选》,在篇题下加注说:‚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或曰枚乘,疑不能明也。

‛对定为枚乘之作,提出了异议。

直到今天,人们还只能推断,大致是东汉无名氏所作,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作。

又如《胡笳十八拍》,也因其未标上作者姓名,而相传为东汉著名女诗人蔡琰(字文姬)所作,也曾被学者认定为伪作。

郭沫若经多方考证,反复辩说,先后写了六读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专门文章,断定为蔡琰所作,并非伪作。

然而此说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文献自署撰人,即标明作者姓名,大致到魏、晋时期才渐开风气。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社会风尚、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的不同,一些古书经后人编纂、增删、修订、注释,作者在署名方式上也不完全相同。

简单的只标明作者的姓名,或别名,或字号;复杂的则连字号、籍贯、时代、官职、封号、爵号及著作方式等都一一标列出来。

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一些情况:1、标出作者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官职、封爵、谥号。

如: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为‚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

“汉”为时代,“左中郎将”即官职,“蔡邕”是姓名,“伯喈”乃蔡邕的字。

三国魏时曹植的《曹子建集》,题为‚魏陈思王曹植撰‛。

“魏”为时代,“陈”是封地,“陈王”乃封爵名,“思”即谥号。

南宁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为‚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

“西秦”是作者的籍贯,即甘肃天水的古地名,“玉田生”为张炎的别号,“叔夏”即张炎的字。

2、标出作者和注释者的姓名、时代、学衔、官职及其著作方式。

如:《史记》,卷端题署“汉太史令司马迁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骃集解,唐国事博士弘文殿学士司马贞索隐,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表明作者是司马迁,注释者是裴骃、司马贞、张守节;“汉、唐、宋”为他们分别所处的时代;“太史令”、“中郎外兵曹参军”、“国学博士、弘文殿学士”等,分别是他们的官职、学衔;“撰”、“集解”、“索隐”、“正义”是他们参与的著作方式。

3、标出著作的主修、纂修、协理者及其官职。

如:清代重修岳飞的《岳忠武王文集》,卷端题署‚护理河南巡抚等处承宣布政司布政使兼理河南何谓署,河南布政使河南等处提刑按察使杨景素鉴定,彰德府知府黄邦宁纂修,汤阴知县李林校阅‛。

此书作者是岳飞,编纂者是黄邦宁,其它都属挂名。

“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县”都是他们的官职。

4、古代小说、话本、杂剧等,曾被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其作者也往往受到歧视,所以他们不署名,或不敢用真名而另起别名。

如《英烈传》就未署作者名;《石点头》署名“天然痴叟”,《金瓶梅词话》署名“兰陵笑笑生”等,有些别名已难以查考出作者的真实姓名以及他们的生平情况。

第二节书名古代文献,特别是先秦以前的书籍,一般都不题书名。

有些书名,多属后人追题。

如《诗经》本无书名,后人收集整理时名为《诗》,后来才被称为《诗经》。

韩非的《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都是单篇别行,《汉书·艺文志》后将其汇集著录,称为《韩子》,直到宋代才称为《韩非子》。

战国时期,游说之风盛行,当时有人把这些游说君王的书信,以及游说之辞搜集起来,以供学习模仿,便编成各种册子,并加上不同的名称,如《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直到西汉刘向校书时,才把收集到的这类书加以整理编次,定名为《战国策》一直流传到今天。

有些古书,在编次时,往往以其首名二三字为书名。

正如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五中所说:‚《诗》、《书》及周秦诸子,大抵以二字名篇,此古代书名之通例,字书亦然。

‛他这里所指的字书,即《仓颉》、《爰历》、《博学》、《凡将》、《急就》诸篇。

如《急就篇》的首句,便是‚急就奇觚与从异‛可以印证。

有些古书,还以著者命名书名,大体上有:以作者本名、字号、别名命名;以作者的斋舍名命名;以作者的官衔、封号、谥号命名;以作者的籍贯、居住地、别墅命名;以辑集成书的年代命名等。

现分别举例说明如下:作者本名的,如《骆宾王文集》、《孟浩然集》;字号别名的,如《李义山集》,唐李商隐字义山;《淮海集》,北宋秦观号淮海居士;《陶渊明集》,晋陶潜别名渊明。

斋舍名的,如《玉茗堂全集》,明汤显祖爱有玉茗堂;官衔的,如《阮步兵集》,三国魏阮籍曾住步兵校尉;封号的,如《诚意伯集》,明刘荃曾封诚意伯;谥号的,如《范文正公全集》,北宋范仲淹谥号文正;籍贯的,如《宛陵集》,北宋梅尧臣为宛陵人,宛陵即今安徽宣城;居住地的,如《甫里集》,唐陆龟蒙曾在松江甫里居住过;别墅的,如《樊川文集》,唐杜牧在樊川有别墅;编书年代的,如《白氏长庆集》,唐白居易此书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纂。

此外,古书中还有同书异名和异书同名现象。

同一种书有不同的书名,如《李太白集》又名《李翰林集》,《贾谊集》又名《贾长少集》;不同的书却用同一书名,如南北朝梁钟嵘与唐司空图写的诗文评,均用《诗品》这一相同的书名,唐柳宗元和北宋柳开的诗文集,均为《柳河东集》,唐李贺与宋曹彦约的诗文集,均称《昌谷集》等。

关于自撰书名的起始问题,最早应为《论语》,其书名见于《坊记》,它由门人编纂,所以题此书名。

其次则为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见于《史记·吕不韦传》,这是自撰书名的开始。

汉初淮南王刘安自名其书为《鸿烈》,见于《西京杂记》。

武帝时司马迁自名其书为《太史公》,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宣帝时则有桓宽之《盐铁论》,西汉末则有《刘向·扬雄所序书》,见于《汉书·艺文志》。

‚东汉以后,自别集之外,无不有书名矣。

‛(余嘉锡《古书通例》卷一)第三节篇章古书编写的体例,常与后来的不同,小篇文章的目录,一般都放在一篇或一章之末。

例如《荀子》书中的《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赋,每一篇的末尾是:……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

礼。

……夫是之谓君子之知。

知。

……广大精神,请归之云。

云。

……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

蚕。

……既以缝表,又以连理,夫是之谓箴理。

箴。

每一赋的末了都将所赋的物名说出,并把这物名重叠一遍。

这种重叠,绝不是多余的重复。

这“礼”“知”“云”“蚕”“缄”五个字,就是这五篇赋的题目,而且都题写在每篇之末。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卷前四种佚书,题目也都是在一篇或一章之后的。

例如其中的里的佚书《经法》,它是一个大篇,其中包括九个小篇,即《道法》、《国次》、《君正》、《六分》、《四度》、《论》、《亡论》、《论约》、《名理》。

这九个小篇末的篇名《名理》后,还有大篇篇名《经法》,并证明大篇及章的题目格式,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佐证。

《楚辞》里的《九歌》、《七谏》、《九怀》、《九叹》、《九思》等,其篇名也都写在各篇之末。

就是今天能够见到的宋本《说文解字系传》、《玉篇》、《汗简》,也都是目录在正文之后。

至于何时将目录移置卷首,已难确考,大概是雕版印刷术盛行以后的事,书籍应用日广,目录置于全书之末,翻检不便,也就会很自然地发生这样的变化。

卢文绍在《钟山札记》中说:“《史记》、《汉书》,书前之有目录,自有版本以来即有之,为便于检阅耳。

然于二史之本旨,所失多矣。

夫《太史公自序》,即《史记》之目录也;班固《叙传》,即《汉书》之目录也。

乃后人以其难于寻求,而复为之条例以系于首,……”而现在的情况是,有些人不懂古书篇章题目列在各篇之末的体例,甚至把篇末的题目误作衍文而一笔删去,造成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古代论著往往分为内篇和外篇。

内篇多为作者论学的宗旨所在,义蕴弘深;外篇有全论或附论的性质,比较拉杂、肤浅,不成系统,甚至杂有依托的成分。

区分内、外的编次,始于刘向的校理群书。

最能看出刘向区分内外篇标准的,莫如《晏子春秋》。

《晏子书录》今尚见存,其中说到:‚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并,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之言,题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

‛这里指出,七八两篇之所以要列为外篇的理由。

至于其它之书分内外篇,也大都可能是因为辞旨重复,传闻异辞,或者怀疑书中所说,出于依托。

凡此种种,一般都列入外篇。

周秦子书,区分内外,对后世编著史书和文纂,都产生大的影响。

如果是作者自编的史书和文集,而区分内、外篇的,内篇一般都是作者认为比较重要的作品,外篇则多为无关紧要的材料。

像刘知几《史通》的内、外篇,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内、外篇就是如此。

后人所编名家诗文集,其外篇中,常有作者当年删弃的遗稿,重被搜集辑入,甚至杂入伪篇。

总之,外集较内集肤浅拉杂,至于作品篇章佚而复出,后又被收入外集的,那只能是极少数的特例。

古代文献典籍的著录,均以篇、卷为计量单位。

我国古代用竹、木简写书,编简成策(册),通常一策就是一编(篇),故称之为“篇”,以后文章有首有尾的,就称为“篇”,并用以指称整部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