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

合集下载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笔记)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笔记)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一)中心理解题(片段阅读)转折关系、主题词、因果关系,必要条件、程度词、并列关系、行文脉络(对比择优)提问方式: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观点/核心是……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最准确的一项是……解题思路:寻找中心句(有中心句-同义替换(90%以上)、无中心句-全面概括)解题技巧:重点词语(关联词、主题词、程度词、高频词),行为脉络(中心句、分述句)1、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可是…………不过…… ……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殊不知、截然不同、截然相反、全新的研究、一种误解、相对而言理论要点:转折之后是重点逆向思维:转折前后意思相反很多人认为、大多数人认为、表面上、以前、看似+转折把转折之前的内容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错误选项特征:转折前的内容围绕例子的表述围绕原因的表述围绕背景的表述主题词缩小/放到无中生有时态偷换略读句特征:例子:比如、例如、诸如、譬如等原因:因为、由于、冒号、破折号等背景:近年来、随着、在……背景下等2、主题词:文段围绕其展开一般高频出现多为名称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3、因果关系: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因而、估(而)、于是、可见、导致、致使、使得、造成(消极)理论要点:结论是重点文段结构:结论句在尾句:90%以上为文段中心句结论句在开头/句中,之后仍其他语句之后的语句是进一步解释说明,此时中心句仍为结论句;之后又出现了并列、因果、转折,需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析句+解释说明;结论句+其他关联词/其他观点4、必要条件(对策)对策标志词及行为脉络反面论证的用法典型格式:只有……才……理论要点:必要条件是重点,必要条件即“只有”和“才”之间的部分是重点对策标志词: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须、亟待+做法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法/方式/渠道,才能……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做法前提、基础、保障、关键问题标志词:挑战、瓶颈、软肋、难题、不足、缺陷、困境、匮乏等对策行为脉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释说明(意义效果)对策(重点)+正反论证/原因论证/举例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没有对策,对策在选项中)对策不是万能,要有针对性反面论证:(对策的变形)典型格式: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具体应用: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5、程度词标志词:更、尤其、正是、特别是、真正根本、最(核心、突出)等理论要点:程度词所在的词句通常为重点6、并列关系理论要点:概况全面完整迷惑项特征:片面的选项的一般不选文段特征:包含并列关联词,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句式相同或相近无明显其他关联词选项特征:(可能性特征)两方面情况:和、及、与、同更多种情况:许多、一些、不同、各种、一系列时间顺序展开的并列VS古今对比时间顺序展开的并列:至少三个方面,且无其他关联词引导(发展过程,历程)夏朝……;商朝……;秦朝……;东汉……;早期……;此后……;如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古今对比:两个方面,且有转折/程度词表强调(转折后,程度更重为重点)过去……;现在则是……以往……;但是今天……7、中心理解题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中心句特征:提出观点(对策、结论、评论),明确分述句特征:举例子:“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调查报告、数据资料等正反论证(可能是分述句,可能是中心句)原因解释并列分述提问方式““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符合/不符合的这段话意思的是““从文段中可以得知/推出的是“等(审题很重要,眼别瞎,心要细)错误选项类型无中生有(与主题无关)偷换概念(替换、混搭)偷换时态将来时(将要、立刻、趋势、以后)完成时(已、已经、了、完成)进行时(正在、在……中、着)偷换逻辑快速解题技巧对比项,可优先比对,一般情况下不符合文意标志词:A比更……,A高于/优于B,利大于弊等相对绝对项绝对表述:一定、必定、都、取代、颠覆……一般不符合文意相对表述:可能、也许、往往、不完全、并非绝对……——一般符合文意表述与实际不符项细节主旨化:优选契合主旨的选项做题技巧优先验证:易定位选项特征:数字、年份、时间、特殊符号、人名、地名、国家名通过提问方式:问“选择正确的“:优先验证温和和委婉表述问“选择错误的“:优先验证”绝对项“”比较项“”因果项“做题顺序:从文体风格来看:晦涩难懂的说明文:建议先看选项,再回到文段做对比相对易懂的议论文:可以先读文段,再看选项从选项特征来看:选项特征明显的,可以先从选项入手(三)语句表达1、语句排序题的解题思路确定首句、捆版集团、逻辑顺序、尾句的方法与应用第一步:根据选项提示对比后确定首句第二步:确定捆绑集团/确定顺序/确定尾句第三步:验证(只验证你基于锁定的答案,而非全部验证)(提示:选项和文段标志结合看)确定首句:下定义(……就是/是指)背景引入(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环境下)非首句特征:关联词后半部分指示代词出现,指代不明确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此确定捆绑集团指代词捆绑(这、那、他、该、其/这些、它们,这些(复数))关联词捆绑(配套出现,单独一个)确定顺序时间顺序(具体年份,朝代,表时间的词语)逻辑顺序(观点+解释说明)、(A和B)确定尾句结论、对策(因此、所以、看来、于是、这、应该、需要)2、语句填空题提问方式: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横线在结尾:总结前文、提出对策横线在开头:需概括文段的中心内容横线在中间: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把握好主题词,保证文段话题一致3、接语选择题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干扰选择特征:文段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词语辨析的方法与应用转折关系和递进关系在逻辑填空题中的应用(四)逻辑填空词的辨析、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解释类对应、重点词对应国考、高频率词语汇总1、词的辨析词义侧重(找不同)品行(行为)品性(性格)权力(力量)权利(利益)推脱(逃脱)推托(托辞)固定搭配常用词搭配:爱护/爱戴稀少/稀缺热点词搭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建成)京津冀发展(协同/共同/协同)找准搭配对象(瞻前顾后)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热点词搭配积累:创新驱动;精准扶贫;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命运共同体;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振兴;凝聚共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把握时代之魂、关注时代之需、聚焦时代之变、引领时代之风;疫情防控、构建外防输入体系、促进全面复工复产、遏制疫情蔓延;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程度轻重(所填词语的程度与文段意思的轻重保持一致)缺陷、缺点、瑕疵截然相反、大相径庭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中性)所填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成果、结果、后果趋之若鹜(贬义)争先恐后(中性)不胜枚举(中性)罄竹难书(贬义)2、语境分析关联关系:转折、递进、并列转折(前后语义相反)递进(语义程度前轻后重)两方面并列(同义并列:顿号、逗号;反义并列: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等)三方面并列(语义不同:白富美;语义顺承:相识、相恋、结婚、生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对应关系解释类对应(所填词语与解释说明的语句形成语义对应)有标志:即、就是、可以说、无异于、比如、例如等,冒号(:)、破折号(——)无标志:通过前后分句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重点词句对应重点词:指代词(这、此、那、彼)/主题词/形象表达(比如、就像、类似、“”等重点句:完整语句。

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

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

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一、阅读理解(关联词语+行文脉络)✧关联词语1、转折关系:虽然 A,但是 B标志词: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殊不知/截然不同/全新的研究/一种误读/相对而言2、因果关系:因为 A,所以 B标志词:因此/所以/因而/故而/从而/正因如此/可见/由此可见/看来/照此看来/ 导致/致使/使得/造成/影响为什么/为何/归咎于3、必要条件关系:只有 A,才 B标志词: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需/亟待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前提/基础/保障4、递进关系:不但 A,而且 B标志词:不仅/不只/不单/不光/除了……还/更/甚至/尤其/特别正是/恰恰是/绝不是/最重要/最核心5、并列关系:既 A,又 B标志词:和/及/与/同/此外/另外/同时/加上/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首先……其次✧行文脉络1.总分2.分总3.总分总4.分总分5.分分二、逻辑填空(高频成语 50 个)1.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相互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2.相得益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各自的长处更能充分地显露出来。

3.珠联璧合:比如杰出人才或美好事物结合在一起。

4.无可厚非:没有什么可以过分指责的,表示虽然有缺点,但可以宽容和原谅。

5.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表示言行合情合理,并无过错。

6.标新立异: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

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

7.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格局,即多元多样。

8.独树一帜:独自树立一面旗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或一派。

9.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多用于否定句,常搭配工程、任务、事业。

10.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常搭配写字、写文章、画画。

11.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言语理解与表达(精讲)汇总

言语理解与表达(精讲)汇总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试么—字词句段篇考情分析:•阅读量在逐年增加240字/分•综合难度比较稳定•试题资料来源:主流媒体的评论性材料《人民日报》《半月谈》《三联生活周刊》等应试测略:一、“从真题中来,到真题中去”二、抓住基本题型、基本方法三、听课——演练——巩固四、多读多练,熟悉题源,丰富文字材料背景知识,提高敏感性第一节主旨概括题题型介绍主旨概括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归纳或者把握中心主旨。

得主旨者得天下一、提问方式:主旨概括题的提问方式通常带有:“主旨”、“主要”、“核心”、“中心”、“概括”、“归纳”、“总结”等提法。

二、作答方法:总体上从两个思路:宏观微观行文脉络关联词语根据不同的逻辑关系找主旨——“关联词”是风向标做题原则:1.寻找主题句2.寻找对主题句进行同义替换的选项3.不能引申,必须基于原文•解题方向:•有主题句——找主题句——同义替换•无主题句——归纳概括——全面1、转折复句【典型格式】虽然A,但是B,…,其实…【关联词语】强转折:但(是)、然而、不过、可是、却弱转折: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2、递进复句【典型格式】不但A,而且B,(甚至)如“大别山区不但矿产很丰富,而且自然景色很美。

”如“来这家大型食品超市购物的不仅有当地的家庭主妇,而且有附近街区的居民,甚至京津地区也有驱车前来采购的。

”【关联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A,而且/并且/也/还/甚至/更/尤其B注意:递进复句表达的重点是有层次的,其中“而且”、“并且”、“也”、“还”等词是一级递进,语义程度较轻。

“甚至”、“更”、“尤其”、“重要的是”、“核心的是”、“关键的是”、等词是二级递进。

【解题要领】递进之后是重点主题句往往是递进之后的内容;一级递进和二级递进同现时,二级递进是重点言语技法之二:替换压缩法(针对选项)1、同义替换必须——必不可少辨证——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2、精简压缩:•课程小结1、答题顺序:2—1—32、递进关联词后是主题句——“而且”之后是重点3、同义替换和精简压缩是正确答案的标志3、因果复句【典型格式】因为A,所以B【关联词语】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总之、看来、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概而言之、言而总之注意:有些文段采用了倒装的语句形式,如“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子。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归纳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归纳

1、自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民族主义和阶级斗争等意识形态作祟产生了一系列伤亡惨重的战争。

其中,许多知识分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或打扮成青年导师和精神领袖,鼓吹种族差异、民族至上和阶级对立,或投笔从戎,直接参与战争。

对这一现象,哲学家班达不以为然,认为知识分子假借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阶级斗争背叛了知识分子的价值思想。

2、少年儿童好奇心强,但对是非判断能力弱,他们很难对消极不良的作品进行理性区分,因而正确的引领很重要。

3、不论是恢弘而惨烈的战争场景,还是浪漫凄美的烽火情缘,都在强烈的历史质感中表露出一种博大的正义情怀。

4、环保局与污染企业应是一种“猫和老鼠”的关系,但是现在环保局“失节”,委身于污染企业,甘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

5、紫藤很适合作花架、绿廊,可形成浓叶满架、繁花浩荡的美景,千姿百态,甚为优美。

紫藤长长的花序都是上面的先盛开,下面的待放,花的颜色便是上浅下深,好像是那紫色是沉淀下来的;唐代诗人李白“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的诗句,生动地刻画出紫藤优美迷人的姿态。

6、近来,微博上流行一句“是中国人就转”的口号,这是用一面澎湃激昂的民族情怀大旗,迎风一展,遮住大众的眼睛,眼花缭乱间,既剥夺民族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裹挟他人自由的意志。

爱国主义是其廉耻外衣,使人跟风盲从是其内在属性,看似强大逻辑的背后,实则是批判的缺失与思想的贫瘠。

7、欧债危机在2012年继续恶化,拖累了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

美国虽然没有像欧洲那样陷入第二轮的经济衰退,但美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非常疲软,只有2%左右。

欧债危机、美国的“财政悬崖”及由于钓鱼岛问题导致的日趋恶化的中日贸易关系,有可能引发一场新的全球性衰退。

8、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对此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7 言语理解与表达知识点 全

7 言语理解与表达知识点 全

言语理解与表达目录1、主旨概括题2、文意推断题3、词语理解题4、代词指代题5、语句衔接题6、观点态度题7、标题填入题8、细节判断题9、意图推断题10、片段阅读技巧10.1 成分紧缩法10.2 显性并列复句10.3 承接复句10.4 辅证法10.5 相对绝对法10.6 结语判断题10.7 排同求异法10.8 主题排除法10.9 背景铺垫法10.10 实词辨析11、关联词语11.1递进复句11.2因果复句11.3转折复句11.4条件复句11.5让步复句11.6取舍复句12、广义主旨题12.1解题思路12.2解题方法12.3题型12.4干扰选项特点片断阅读共九种题型:一、主旨概括题二、文意推断题目三、态度观点题四、词语理解题五、代词指代六、标题填入题七语句衔接题八、词语删减九、细节判断题一、主旨概括题①主旨类②概括类阅读片断要有重点,不是每个语流都花同样的时间。

【做题原则】找重点,即文段主题句。

→对比选项进行转换(同义替换、精简压缩)。

→忠于原文,无需引申。

→通常为对策或核心观点。

【解题技巧】宏观:文章结构(行文脉络)微观:逻辑标志(关联词语)(一)、微观方面:关联词语(有重点)①递进后“不但……而且……,甚至(更)”“不但”=不只、不单、不独、不光、不仅“而且”=并、并且、也、还、甚至、更②结论后:“因为……所以……”“看来”后是重点③转折后:“其实”“虽然”“但是”与“虽然”相当的词有(尽管、虽说、固然)。

与“但是”相当的词有(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弱转折,(可是、不过、然而、却)强转折。

④必要条件后:必要条件句中(只有……才……)相当于“只有”的词有(必须、只有、除非、应该、需要、怎样、解决问题的语句);“……才”之前是重点,表示不可缺少。

⑤并列复句A+B:无重点“不但”可以省略,“而且”不可以。

“虽然”可以省略,“但是”不可以。

“更重要的是”、“关键的是”之后的句子是重点句。

“而”可以表转折、表并列、表顺承。

行测之言语理解表达总结

行测之言语理解表达总结

一:阅读顺序,带着问题去答题。

众所周知,一道标准的片断阅读试题可分为三部分,即1正文,2问题,3选项。

那么,按照一般的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方式,我们会习惯性地按照“1-2-3”这样一种顺序,而这样一种阅读方式也符合国人的正常阅读习惯。

可这恰恰陷入了一种误区。

公务员考试的特殊性质已决定了试题的“非常规”性,大纲中对应考者“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已有清晰的阐述,即“迅速而又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

这种要求在一般性的常规考试中体现得不太明显。

可以说“迅速”二字道破天机,非常规的考察目的和考察方式就需要我们用非常规的手段来应对和破解,那么“2-1-3”模式正是我们针对公务员考试言语题的特性提出的一种特殊的解题方式。

它的内涵即先看问题部分,在头脑中快速反应出题的考察点(是归纳主旨还是细节的判断等),然后根据考察点回到语段中阅读理解寻找答案,从而达到兵贵神速,避免迂回。

以04年B类第24题为例尽管国际上对此存在很多争议,意大利文化部门还是决定用蒸馏水清洗米开朗基罗的旷世杰作——《大卫》雕像。

这项工程的目的之一是除去这座高达4.5米的雕像上的尘土和油污。

佛罗伦萨博物馆的负责人说:“这项工程并不是为了让雕像变得更好看。

”意大利文化部长已经排除了干洗的可能性。

“国际上对此存在很多争议”的“此”指的是()。

A.《大卫》雕像是米开朗基罗的旷世杰作B. 这项工程是为了让雕像变得更好看C. 决定用蒸馏水清洗《大卫》雕像D. 要除去这座高达4.5米的雕像上的尘土和油污如果考生答此题时,以“1-2-3”模式来进行阅读分析,就会浪费时间。

因为和答案相关的关键信息只为语段的第一句(48字),从头到尾阅读完全段(133字)再看问题(20字),势必还要回到语段中的第一句话(48字)寻求答案,这样一来,来回迂回的阅读量是133+20+48,共191字。

以“2-1-3”模式解题则不同,先看问题(20字)后,马上反应出这是道“代词指代”类题,那么迅速在文中找到代词的位置,进行阅读分析第一句(48字)后,即可做出正确的判断。

言语理解笔记总结范文

言语理解笔记总结范文

一、前言言语理解是阅读理解的基础,也是各类考试中必考的题型。

为了提高自己在言语理解方面的能力,我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章,以及参加线上课程,对言语理解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总结。

以下是我对言语理解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主要内容1. 言语理解的概念及分类言语理解是指对文字、语言符号的感知、理解、分析和运用。

根据考试题型,言语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选词填空:在给定的句子中,选出最合适的词语填空。

(2)片段阅读:阅读一段文字,根据文意回答问题。

(3)文章阅读:阅读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2. 言语理解的解题技巧(1)选词填空:①根据语境选择词语:关注句子前后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合适的词语。

②根据词性选择词语:了解词语的词性,根据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选择合适的词语。

③根据固定搭配选择词语:有些词语有固定的搭配,根据搭配选择合适的词语。

(2)片段阅读:①快速浏览题目:在阅读文章前,先快速浏览题目,了解文章的主旨。

②抓住关键词:在阅读过程中,关注关键词,以便快速理解文章内容。

③根据题目要求筛选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文章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3)文章阅读:①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②分析文章主旨: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助于回答问题。

③关注文章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关注文章细节,有助于提高解题准确率。

3. 言语理解的学习方法(1)广泛阅读:阅读各类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积累词汇:积累常用词汇,提高自己的词汇量。

(3)练习解题: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4)总结归纳:对言语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三、总结言语理解是各类考试的重要题型,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成绩。

通过以上总结,我希望对大家在言语理解方面有所帮助。

在今后的学习和考试中,我们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言语理解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言语理解知识点梳理总结

言语理解知识点梳理总结

言语理解知识点梳理总结一、言语理解的概念和特点言语理解是指人们对语言表达的理解和解释。

它是语言交际中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语言学习和应用的重要内容。

言语理解的特点包括:(1) 多层次性:言语理解不仅包括对文字意义的理解,还包括对语境、语气、情感等方面的理解。

(2) 主观性:言语理解是受到个体认知水平、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3) 动态性:言语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正。

言语理解的过程包括:接收信息、提取信息、理解信息和解释信息。

在接收信息阶段,人们通过听觉、视觉等方式获取语言信息;在提取信息阶段,人们对语言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在理解信息阶段,人们根据上下文、语境等因素对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在解释信息阶段,人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对语言信息进行解释。

言语理解的障碍包括语言障碍、认知障碍和交际障碍。

语言障碍是指语言表达存在困难或错误,如语法错误、词汇错误等;认知障碍是指个体在思维认知过程中存在困难,如逻辑错误、思维不清晰等;交际障碍是指个体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存在困难,如无法理解对方的意图、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等。

二、言语理解的影响因素言语理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语言因素、认知因素和文化因素。

语言因素包括语言难易程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清晰度等;认知因素包括个体的认知水平、倾向、情感状态等;文化因素包括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

言语理解的成功与否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人的语言水平较高、认知能力较强,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那么他的言语理解能力将会较强。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语言水平较低、认知能力较弱,同时文化背景较窄,那么他的言语理解能力将会较弱。

三、言语理解的训练方法言语理解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

言语理解的训练方法包括:(1) 语言训练:通过词汇学习、语法学习等方式来提高语言水平;(2) 阅读训练: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对语言表达的理解能力;(3) 听力训练:通过大量听力练习来提高对语言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能力;(4)交际训练: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提高言语理解能力。

言语理解与表达—知识点梳理

言语理解与表达—知识点梳理
时,必须经过连线,理解真正地关键词。
意图判断
根据材料信息推断其中隐含的重要信息,判断作者的意图、倾向、目的。做意图判断题是对引申义与材料表面义的关联度要拿捏有度。 优选有“言外之意”的引申项,次选主旨类型的选项。
程度偷换
指不确定表述与确定性表述之间的偷换。
数量偷换
某些词所管辖的范围大小不同,做题时要确认阅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的范围是否吻合,有没有做扩大或者缩小。
议论型标 题
说明型标 题
新闻报道 型
记叙型标 题
立场判断 类
语气推断 类
观点分析 类
就近原则
直接指向论点本身,或者论点语意中关键的对象、话题。论点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事情、现象的见解主张,在文中是有一个明确的 判断句,意思十分明确或是肯定或者否定。议论文的标题简洁概括,不冗赘。
需紧紧抓住说明对象及特征,不管是事物还是事理,需把握其本身,概括表面意思。说明文标题不要大而空,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结构构成 此类材料多有明显的结构形式,其中被证明的、被支持的、被服务的句子多是主句,它往往是一个表示判断的短句,多具有概括性、宏

观感。
阅读理 解
主旨概括
关联引导 类
关键词类
关联词引导的主题句前后的逻辑关系一般有:总结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
为了突出相对集中的语意内容,作者常会围绕一个或两个,甚至两个以上核心词语(即关键词)来组织材料,当材料出现一个关键词 是,以这个关键词为核心的选项多为主旨概括题答案。两个关键词时,正确选项这两个关键词应同时出现。当有三个关键词或者以上
语义轻重
近义词意义基本相同,但是两个词之间存在着程度深浅、轻重的不同,这种语义上的不同常见于意义相近的动词形容词之间。使用语义 轻重不当会影响语句的表达效果。

言语理解与表达知识点汇总

言语理解与表达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片段阅读第一节中心理解题
考点1关联词
1.转折关系
2.因果关系
3.必要条件关系
4.并列关系
考点2主题词
考点3行文脉络
类型:总——分、分——总、总——分——总、分——总——分、分——分
第二节标题填入题
提问方式:最适合这段文字的标题是……
解题要点:第一优先级:契合文段中心
次优先级:生动形象(不必需)
第三节细节判断题
第四节词语理解题
第二章语句表达第一节语句排序题
第二节语句填空题
第三节接语选择题
第三章逻辑填空
考点1词语辨析——搭配对象
考点2词语辨析——词义侧重、感情色彩、程度轻重
考点3语境分析——关联关系
考点4语境分析——对应关系——有标志
考点5语境分析——对应关系——无标志
创新考法
第四章篇章阅读。

言语理解与表达笔记

言语理解与表达笔记

第一章逻辑填空常用实词和常用成语准确运用侧重对实词辨析的考查,偶尔涉及对关联词搭配的使用。

命题要点主要体现在其理性意义、色彩意义、搭配意义、语体风格、语意轻重、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

一、感情色彩。

二、语义轻重。

意义相近的词语有程度深、性质重和程度浅、性质轻的差别。

三、表达风格。

一是语体风格,二是文体风格。

四、语素差异。

五、词性功能。

六、搭配范围。

七、语境信息与限定性选项。

第二章片段阅读一、分步解题法一般一道题目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原文)——1请问×××××××××××××××××××?(问题)——2A. ××× B . ××× C. ××× D. ×××——3【解析】科学有效的阅读顺序应该是2—1—3分步解题。

在时间有限、效率关键的前提下,考生应该从“问题”入手,根据提问方式快速确定考察题型与考查要点,之后有的放矢地阅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提问的相关答案和语句所在,最后查看选项进行对比,选择最大程度与原文吻合的选项为正确答案,也就是2—1—3分步解题法。

【注意】不同的提问方式,意味着不同题型的考察,答案随之也会有所变化,考生务必审题。

二、替换压缩法命题人通常会将原文中需要命题的语句用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主要命题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同义替换;另外一种就是精简压缩。

言语理解与表达整理高分笔记

言语理解与表达整理高分笔记

言语理解与表达整理高分笔记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一、做题顺序读问题读原文选答案二、两大原则1、同义替换(最大程度的吻合原文),意图类题不适合2、把握主题三、八种题型(一)、主旨概括题已表达、已然、言内之意 A、解题方法:首尾寻找中心句事物罗列抓共性文末注意新概念尾句警惕“个别”词(不能盲目抓尾句,以偏概全)①高频主语暗示法②主体数目分析法在谈论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时,两者是独立关系,选包括两个的;两者是对比关系时,选择突出的那个③“研究人员”提示法,重点在权威主体后④“为了”识别法,重点在“为了”后B、解题思路首先寻找主题句,其次寻找对主题句进行同义替换的选项。

C、宏观上――行文脉络(层级关系是重点、多重复句是重中之重)Ⅰ、总―分―总(首句为中心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解释观点―总结观点引导词:只有、必须、应该、需要、应当、如何、怎样所以、造成、使得、致使、显示出、说明、表明、证实Ⅱ、总―分(尾句为中心句)提出观点―解释说明;提出观点―举例论证Ⅲ、分―总列举现象―提出观点;列举现象―解决问题Ⅳ、承启句为中心句※行文脉络两大原则:①首尾句原则(首句、前半段)举例(重点在前后)本身略读②辅证原则原因解释(重点在前后)证明的观点重要反面论证(重点在前)选项涉及辅证不是主旨题答案。

※此外=另外=与此同时,表明另起话题了。

D、微观上―逻辑关系 1、递进复句①典型格式:不但A,而且B,甚至C②其他关联词:不单?还?,不光?还?更、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1③解题要领:递进之后是重点一级递进与二级递进同时出现时,二级递进是重点主旨句往往是递进之后内容 2、因果复句①典型格式:因为A,所以B ②解题要领:结果之后是重点③其他格式:“由于?,因此、因而”、“总之?”“综上所述”“看来”“可见” 3、转折复句,(会话策略)①典型格式:虽然A,但是B强转折:虽然=尽管=虽说=固然;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弱转折: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②解题要领:转折之后是重点,强弱同时出现时,强转折是重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

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1 •片段阅读(重点)、2.选词填空(重点)、3.篇章阅读、4.语句表达一.片段阅读(重点)片段阅读实战技法:(1分步解题法2替换压缩法3成分分析法4背景铺垫法5表达倾向法6援引观点法7举例论证法8原因推断法9反面论证法10标点符号法11指代引导法12 选项差异法13主体排除法14排同求异法15相对绝对法)(15)一、分步解题法:审设问一一读题干一一选答案考生应该首先从“问题”的角度入手,根据提问方式快速确定考查题型与考查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后有的放矢地阅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和答案所在,最后查看选项进行对比,选择最大程度地吻合原文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二、替换压缩法:命题人通常会将原文中需要命题的语句用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__________________ 。

主要的命题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同义替换”,另外一种是“精简压缩”。

“同义替换”:即通过同义语句替换的方式—来增加考生辨识选项匹配度的思考时间。

如:第一位=首们、消极=负面、能否=也许、差异=多样性,等等。

“精简压缩”:即将原文中表述较长的命题语句进行主要成分的提炼与压缩_________________ ,将长句的主要意思用更为精炼的短句进行概括归纳,变为选项。

此时考生需要注意对长句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进行有效提炼。

三、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在压缩提炼的过程中.将修饰的定状补成分删—去,简洁明了地把握住该句的核心观点。

四、背景铺垫法: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针对社会现实类文体而言,其大多在材料之初首先交代一个大的背景,或者大的趋势,抑或客观陈述一下现实问题。

接着可能会引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或者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这类文段,考生要明确哪一部分才是阅读重点:通常材料之初的大背景、大趋势公公是为了引出之后的主题,因此可心称之为“背景铺垫”,并非阅读重点_。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笔记整理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笔记整理

第一章片段阅读1.看问题,确定题型2.带着问题读文段3.对比择优选择答案第一节中心理解提问方式:主要、意在、旨在、想要、主题、观点、概括、介绍解题思路:寻找中心句(1)有中心句-同义替换(择优)(2)无中心句-全面概括(并列文段)解题技巧:下面二者结合使用(1)重点词句(关联词、主题词、程度词)(2)行文脉络(总-分,分-总)一、关联词1.转折:转折之后是重点(1)标志词:虽然……但是……;尽管……可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弱转折,后面也可能是引出事实。

)(2)转折常考结构:①引入+转折提出观点②引入+转折提出观点+解释说明③别人认为……+转折:转折后不好理解,把别人认为相反就是答案。

(3)解题技巧:前后语意相反,情感色彩相反;多重选择最后一个是重点;位于分述句中的转折不重要。

【补】选项出现A与/及/和B……,文段一般为并列结构【补】略读(1)例子:比如、例如、诸如、譬如(2)原因:因为、由于、:、——(3)背景:近年来、随着、在……背景下2.因果:结论是重点(1)标志词: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故导致、致使、使得、造成→坏结果(2)尾句出现结论词:总结前文,通常为中心句。

(3)开头/中间出现关键词:①之后的语句是进一步解释说明,此时中心句仍为结论句。

②之后又出现并列、因果、转折,需要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析。

【拓】选项新宠-因果结构(1)文段结构:结论+原因解释/原因分析+结论(2)正确选项:为什么、为何、何以……,解释/揭示/阐述……的原因/缘由(既有观点又有原因,优选)3.必要条件关系:必要条件是重点(1)标志词:只有……才……理论要点:必要条件是重点,必要条件即“只有”和“才”之间的部分。

【补】对策常考很重要:只有……才……=必须+对策(1)应该、应当、必须、需要、应、须、要+做法(2)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3)前提、基础、保障(4)负有……的义务/……的必由之路/……的阀门之一/要领在于/势在必行(5)A是B的……,B是以A为……【补】对策行文脉络(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说明(意义效果)(3)对策+正反论证/原因论证/举例论证(4)背景+对策(5)文段只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可能会作为正确答案出现在选项里(6)问题标志词:挑战、瓶颈、软肋、难题、不足、缺陷、风险等【补】形象化表达(形象化表达不一定是正确答案,要内容匹配中心句,形式上生动形象)(1)打造种子这枚农业“芯片”(2)蜜蜂为何“单恋一枝花”(3)但他却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4)智能无人零售让超市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善解人意(5)对中考加分实行瘦身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6)“废墟”何以是美的(7)治理网络文学盗版可用“大数据疗法”【补】反面论证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把前面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拓】对比择优:针对性对策(明确)>问题(不明确)>错误对策4.并列关系:全面概括,提取共性文段特征:(1)包含并列关联词,如同理、也、此为、另外、同时、以及、“;”、还(2)格式规整,层次分明:①句式相同或相近,②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总结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总结

词句理解 细节判断题
词句意思理解
做题 分析偷换和替换-偷换是错误的,替换是正确的 原则 选项 直接筛选类 题型 间接理解类 1、程度相对适中:几乎、大概、总体上、可能 程度 2、程度较重的词:一定、总是 1、找到所问词句的出处,标注下来 3、可能不推必然,绝对化原则 1、以偏盖全、以少代多(范围由小变大) 范围大小包 2、范围狭窄化(不能用虚化的大代替具体的小) 含关系 3、许多、很多、大多 1、张冠李戴 2、对象扩大或缩小 对象 做题 思路 3、无中生有对象,包括人、事、话题、物 4、主体、客体(和主从、主动被动相关) 2、并列关系:语意上并列,形式上 并列 1、选项与原文无关 2、并列关系变成其他关系 逻辑关系 关系 3、选项必要变成充分 4、因果颠倒 4、递进关系:递进词 5、肯否矛盾 1、将来时、完成时、进行时,不能混用 时态 2、前后顺序 6、语境限定:推断 5、条件关系;标志词 注意 多个代词时,由近及远,以语意 为重 3、相反关系:语意上相反,标志词 相反 3、带入验证,果断作答 1、解释关系:由于,因为,是因 为,意思概括就是前面的意思 做题 2、落实到语境:就近原则、主语 思路 一致 2、分析所问词句的前后语法,把握 逻辑关系 分析语境 做题原则 不能选表面 往往在材料中 词语 的指 代对 象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单指 、复指
正面援引词:正如、如同、 有一种(作者支持) 2、吸引力:修辞(比 喻、对比、拟人、反复 、反语);设置悬念; 答题 思路 反用其意 1、突兀,缺 乏过渡 2、关 键词、 答题思路 标点 反面援引词:有一种、有一 样(作者态度相反) 作者 观点 的构 成 3、杂糅观点 答题 思路 1、自我口语化 2、提出问题 3、从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行文 结构 上 3、别人以为 A,我认为 B,接下来是 “为什么是B ” 4、别人说 A,我说B, 接下来,“ 什么是B” 感叹号、双引号:作者有不 同立场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总结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总结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总结●言语理解与表达整理的言语理解的总体知识脉络思维导图,可以结合自己笔记按需整理,24公考一起加油●主旨概括类●主旨概括题●判别标志:这段话的主旨/核心意思/概括最全面的……●解题步骤●主旨句特征●观点句●对策句●找主旨句●有主旨句,则对主旨句进行同意替换或精简压缩●无主旨句,需要对文段进行归纳概括●对比选项●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偏离主旨●解题技巧●微观技巧●关联词●转折关联词●关联词语●但是、可是、不过、却、然而、则、事实上、实际上、其实……●解题要点●转折之后是重点●多重转折,需要PK,看谁更重要●因果关联词●关联词●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可见、总之……●导致、造成、致使、使得……●解题要点●结果永远是重点●原因有时会缩略●并列关联词●关联词●正向并列●同样、同时、此外、另外、与此同时、加上、也、一方面……另一方面、分号、排比句●反向并列●不是……,而是……;是……,而不是……●隐性并列●解题要点●并列关系不分主次,主旨成分全面概括不偏颇●必要条件关联词●关联词语●只有、必须、需要、应该、应当、亟须、务必……/(对策),才能……●解题要点●必要条件是重点,结果可省略●必要条件用来引导对策,为文段重点●辅证法●背景铺垫法●常用句式:随着、近年来、以往、日前、当下、自从、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势/情况下……●运用●可快速浏览●围绕背景的不能选●举例论证法●特征词●常规:比如、例如、××就是一个例证,以××为例……●变型: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运用●例子本身不重要,可以快速浏览●例子前通常是重点●围绕例子的选项不能选●观点援引法●特征词●有人认为、通常认为、传统观点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多数人认为……●运用●可快速浏览●所援引观点的后面常为作者观点●围绕引用内容的选项不能选●原因推断法●特征词●因为、由于、原因,因此前……●运用●原因之前或之后表示结论的句子常为重点●原因本身不重要,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只提原因不提结果的选项不能选●反面论证法●结构●正+反●正面观点+“如果不/没有……、如果……”+不良后果●正面观点+“否则、不然”等引导词●只有反:“如果不/没有……、如果……”+不良后果●运用●“正”是重点,反面论证可快速浏览●通过“反”推出“正”,将“正”作为重点●围绕反面论证的选项一般不选●主体排除法●怎么找●文段高频名词●主旨句中强调的词,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运用:排除与文段陈述主体不一致的选项●何时用●某一个名词频繁出现时●文段脉络比较复杂难辨时●表达倾向法●分类●消极的倾向词:从表面上看、看上去、似乎、好像、所谓的、遗憾的是……●积极的倾向词:创新、机遇、超越……●反问句式:是不是非得……呢?/难道一定……吗?●运用●正确选项的表达倾向性要与原文一致,否则排除●阅读时注意带有倾向性的具体措辞,不能将含义理解反●行文脉络●总分:提出观点/对策/问题——展开论述/解释说明/举例论证/原因分析●分总:背景铺垫/原因分析——得出结论●总分总:提出观点/对策——展开论述/解释说明/举例论证/原因分析/反面论证——重申观点/对策●分总分:背景铺垫——提出观点/对策——展开论述/解释说明/举例论证/原因分析/反面论证●分分●观点1;观点2;观点3……●事例1;事例2;事例3……●主旨概括题变形●意图判断题●判别标志:这段文字意在说明/阐明/强调:●解题步骤(同主旨概括)●找主旨句●对比选项●特殊文段类型●摆问题——出对策●列现象——究本质●标题选择题●判别标志: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解题步骤●通读全文,分析文段,找出主旨句(与主旨概括题完全相同)●匹配选项,择优选择●解题技巧●文体不同,重点不同●议论文:提炼观点句、对策句●说明文:说明主体+特征●新闻类:看文段首句导语,提炼关键信息●散文:把握感情倾向●寓言故事:把握寓意、道理或启示●标题优先保证概括性,再寻求趣味性●态度观点题●判别标志:作者的原意/态度/观点/看法是:●解题步骤●根据提问明确什么人对什么事的态度●带着目的阅读题干●观点引导词:(我/作者)认为、(我)希望、依(我)看、在(我)看来,之后是重点●××是最佳人选,××是不对的,××会导致经济的衰退(明确观点)●匹配选项,得出正确答案●方法切入类●细节理解题●判别标志:以下说法正确/错误/相符/不相符的是:●解题步骤●通读文段,圈点勾画●阅读选项,定位文段,选出答案●解题技巧●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偷换时态●偷换主体●偷换数量/程度/范围●偷换逻辑●●词语理解题●代词指代●解题步骤●定位原文●就近原则,只看前文●匹配选项,选出正确答案●解题技巧●人称代词:找前一句主语●指示代词:找前一句宾语或前文一整句话●词语解释●解题步骤●定位原文●结合上下文小语境概括词语含义●匹配选项●解题技巧●标点符号:冒号、破折号等特殊符号之后的语句●关联词:通过转折、递进、因果、并列等关联词,确定小语境的范围●语句排序题●原则: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步骤●先判断首句●适合做首句:下定义、背景铺垫、援引观点等●不是和做首句:反面论证/补充说明/后置类关联词/代词指代●再找捆绑:关联词/时空顺序词/重复词语,即保持话题一致●后验证答案●下文推断题●解题步骤●通读文段●重点关注尾句,与尾句保持话题一致●分析选项●不选重复信息●不选跳跃信息●不选无关信息●语句填空题●分类●居首类:空在首句,统领后文●居中类:空在中间,承上启下●居末类:空在句尾,总结上文●步骤●通读文段●先看形式,后看内容●若横线与前后文是并列,要考虑句式不能乱●内容要求:话题一致;关联词搭配得当●答案择优选取●逻辑填空●语境分析●关联词暗示●转折●标志词:但是、却、然而、事实上、实际上、其实……●运用:转折关联词前后语义相反或相对●并列●标志词:和、且、与、同样、也……/不是……而是、并非……而是●应用:正向并列通常语义相近,反向并列语义相反●递进●标志词:甚至、更、进一步、不仅……而且、竟……●应用:递进词之前程度轻,递进词之后程度重●提示性语句●应用:提示词语可前可后,可近可远,大多数是在横线附近的位置●标点符号暗示●常考标点符号:破折号、冒号;顿号、分号;双引号●应用●顿号、分号表示并列,通常前后语义相近●双引号起比喻、拟人的作用●冒号、破折号解释说明,后面内容解释前面内容,且常在冒号、破折号前没空●选项辨析●语义轻重:词义相近但程度深浅和性质轻重不同●语义侧重:词义相近但侧重点不同●感情色彩:褒义、中性、贬义;积极、中性、消极●词语搭配:常用的固定搭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1.片段阅读(重点)、2.选词填空(重点)、3。

篇章阅读、4。

语句表达一.片段阅读(重点)片段阅读实战技法:( 1分步解题法 2替换压缩法 3成分分析法4背景铺垫法5表达倾向法 6援引观点法 7举例论证法 8原因推断法 9反面论证法10标点符号法11指代引导法 12选项差异法13主体排除法14排同求异法 15相对绝对法)(15)一、分步解题法:审设问——读题干——选答案考生应该首先从“问题”的角度入手,根据提问方式快速确定考查题型与考查要点,之后有的放矢地阅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和答案所在,最后查看选项进行对比,选择最大程度地吻合原文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二、替换压缩法:命题人通常会将原文中需要命题的语句用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主要的命题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同义替换”,另外一种是“精简压缩”。

“同义替换”:即通过同义语句替换的方式来增加考生辨识选项匹配度的思考时间。

如:第一位=首们、消极=负面、能否=也许、差异=多样性,等等。

“精简压缩”:即将原文中表述较长的命题语句进行主要成分的提炼与压缩,将长句的主要意思用更为精炼的短句进行概括归纳,变为选项。

此时考生需要注意对长句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进行有效提炼。

三、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在压缩提炼的过程中将修饰的定状补成分删去,简洁明了地把握住该句的核心观点。

四、背景铺垫法: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针对社会现实类文体而言,其大多在材料之初首先交代一个大的背景,或者大的趋势,抑或客观陈述一下现实问题.接着可能会引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或者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对策.在这类文段,考生要明确哪一部分才是阅读重点:通常材料之初的大背景、大趋势公公是为了引出之后的主题,因此可心称之为“背景铺垫”,并非阅读重点。

一方面考生可以快速浏览,明确之后的语句为重点内容;另一方面,如果有选项是围绕大背景、大趋势进行陈述的,也应排除在正确选项之外。

此法被称为“背景铺垫法”。

对于背景的铺垫,常用的句式如下:“形势分析":随着……的变化/的提高/下降/紧缺/发展/日益突出(6个)等,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势/情况下……语句重点。

“时间状语”:近年来、改革开放以来、目前、日前、当下、当前(6个)……的变化/的提高/下降/紧缺/发展/日益突出(6个)尤为明显,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势/情况下……语句重点。

五、表达倾向法:通常关于倾向性的表达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倾向性,表达肯定意味;一种是消极的倾向性,表达否定意味。

考生应该注意的是,汉语的很多词汇在运用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比较典型的像“从表面上看、看上去、似乎、好像、所谓、遗憾的是”以及反讽表达(7个)等均带有消极的倾向性。

而积极的倾向性也是通过词汇或者句意凝结而成,考生应注意结合句意进行把握。

1、正确答案的表达倾向性要与原文一致,否则应该排除不选。

2、阅读时注意带有倾向性的具体措辞,可能会影响文段的表达含义。

3、在申论材料的阅读环节,也可以使用表达倾向法,明确材料的表达含义,进行积极、消极的初步分类,为下一步的归纳总结做好铺垫.六、援引观点法所谓援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引用。

在语言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常援引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说话人的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了援引一类的表述,就要注意观察其后是否引出该文段作者的观点。

通常作者的观点与援引观点从态度倾向性上可分为两类:1、正向援引。

进一步说明即正向援引,从正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持或者加强.一般在援引之前都会出现“正如”一类的字样,援引之后都会有表述结论性的引导词,如“因此"、“所以"、“可见”、“总之”等引出作者的观点。

2、反向援引。

反向援引,即作者的观点与援引的观点背道而驰。

反向援引中,表述初始通常要先树一个靶子,一般用“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等字样作为引导词引出话题,然后再用表示转折性的引导词,如“但是、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等引导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或批判。

援引——援自引用,引出作者的观点,援引重点看后面。

标志(4个):指出,说明,表明,显示-—主题句,重点,结论。

正向援引,结论词——正如某人所说-—作者肯定反向援引,转折词-—一家之言(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人们以为,传统认为)——作者否定会话策略-—这话没错,但是——作者否定排同求异法(理解正确或错误的是,非主旨题)例24排同——单项选择中意思相同的选项排除不选.求异-—求矛盾,矛盾中必有一真一假(两个选项有矛盾,那就必有一真一假,存在答案的可能性很大,但前提是与原文相关)言语的择优原则:优中选最优(最大程度的同义替换,选对策的选项),次中选次差(一般是细节判断题)例:(大句包含小句)有一种看法(反向援引)其实(弱转)但是(强转),强转中有递进,看递进部分当强转和弱转同时出现的题目,选择强转七、举例论证法在文段表述过程中,有一种论述方式就是通过摆事实、举例子来证明之前或之后出现的观点。

因此考生在阅读文段时可以通过“比如”、“例如”、“XX就是一个例证”、“以XX为例”等引导的例子来判断之前或之后出现的主题句。

另外很多文段中会出现一些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等,也都属于例子的一种变体。

1、举例的目的是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举例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

2、举例本身并不重要,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3、围绕举例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八、原因推断法在文段表述过程中,除了举例论证之外,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表达上的佐证,即围绕观点阐明原因所在。

一旦发现某几句话是针对某种观点解释原因的,应该快速寻找其所证明的结论,而并非纠缠于原因,浪费阅读时间。

在文章论述的结构中,有以下几种模式;1、阐明原因-引出观点2、点明观点—阐明原因3、点明观点-阐明原因-重申观点考生对于“因为”、“由于”等表示原因的引导词要非常敏感,看到这类词汇之后应该瞻前顾后寻找主题句,而关于具体的原因阐述可以快速阅读,一带而过.标志:因果关系:a结论之后是重点b因为和由于引导原因,问原因时才看,结论才是重点c”之所以……是因为……”,”之所以……归根结底……","之所以……说到底……”,是倒装,强调原因,原因是主旨重点.(通常汉语表达符合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换言之通常重要的内容会出现在后,之前一般为后面的修饰,重点落在对原因的解释说明上。

)d导致、造成、致使、使得,于是(5个),后面是结论,是重点e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f 因为=由于,g所以=导致,致使,使得,故而,可见,看来,因而,因此,于是,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 (14个)此外,“原因推断法"的使用策略与上文中“举例论证法"趋同,即围绕原因进行阐述的选项也并非文段论述的重点所在,应该首先排除。

综上所术,将“原因推断法”总结如下:1、解释原因的目的是证明结论或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原因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2、原因本身并不重要,因此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

3、围绕原因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九、反面论证法反而论证的作用就是为了说明正面观点的权威性与合理性,反面论证的类型明两种:1、正+反:反面论证之前会出现正面论点,常有“否则”、“不然”一类的引导词出现。

此时应该重点阅读反面论证之前的正面论点,反面论证可以快速浏览或略读.2、(正)+反:反面论证之前省略正面论点,常有“如果……不……"、“如果……没有……”等假设条件句出现。

此时应通过对反证的正面论点进行推断,明确文段的表达含义。

十、标点符号法冒号、破折号:解释说明分号、顿号:引导并列关系双引号:(1)援引观点;(2)强调特称;(3)反证讽刺括号:补充说明问号:(1)设问引出话题;(2)反问表达态度的倾向性;(3)疑问表达不确定性,可能带有倾向性.十一、指代引导法有些文段的前半段常常是罗列问题或阐述现状,接着通常会运用指代类的代词引导出一个主题句,此时的代词具有指代前文宏观内容的特点。

考生应注意这种题目的技巧运用.值得注意的是,代词引导主题句的前提是:代词指代的是前文的宏观内容。

也就是说,并非所有代词都能引导主题句,而是有条件限制的,这一点请考生务必牢记。

十二、选项差异法考生在观察选项时一定要切记注意比较每个选项之间最大的不同在哪里,这个不同的要素就是该选项的核心观点,因为这个区别是判断是否与原文进行同义替换、精简压缩的最大标志。

所以在最终确定答案之前,一定要比较四个选项之间最大的不同即强调重点何在.此外,如果通过其他方式能够首先排除两个选项,然后重点对比剩余两个选项之间的差异,从而快速判断哪个选项是对原文的替换与压缩。

十三、主体排除法在从选项入手进行有效排除的过程中,考生应该注意文段陈述主体与选项陈述主体的一致性.运用陈述主体不吻合这一标准来进行判断,这种方法就叫做主体排除法。

实际上每个文段都有一个论述主体,即主语或被服务对象.正确答案的论述主体务必与文段保持高度一致,这是确认正确答案的一个前提。

此外,这种方法往往与上文提到的“选项差异法”结合在一起使用,首先可以通过“主体排除法”排除主体不符的一到两个选项,再通过“选项差异法”比较剩下的两到三个选项之间的差异,从而最终确定正确答案.十四、排同求异法1、排同法:四个选项中几个选项若表述意思相同或十分相近,则均予以排除.2、求异法:在讨论话题与原文一致的前提下,答案很有可能在一对矛盾的选项中。

十五、相对绝对法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言语表达通常不会过于绝对,而是留有一定余地,这不公符合语用上的交际策略,也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由这一交际策略引申出作答的策略即为“相对绝对法”。

1、通常过于绝对化的表述不是正确答案,如“都"、“所有”、“一切”、“任何”、“完全"、“永远不"、“绝对”、“各个”、“总是"、“一定”、“全都”、“不可能”、“必将”等。

2、通常相对、部分、不确定的表述是正确答案,如“可能”、“也许"、“大概”、“通常”、“往往”、“一般”、“未必"、“是否"等。

1阅读顺序:审设问——读题干-—选答案审设问—-考官出题要点通过这段文字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言外之意)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原文主要内容读题干——寻找同义替换的选项(很重要)2题型分类(共11类)1)。

主旨概括题、2).意图推理题、3)。

词语理解题、4)。

词语删减题、5)。

语句排序题、6)。

语句衔接题、7)结语推断题8). 代词指代题、9)标题填入题、10).态度观点题、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