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老师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九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九章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诸位学过第八章,知道里头用水的七种品德来比喻为人处世的道理。
现在继续看第九章,这一章很明白地阐述了人类为什么要取法于水,行自然之道。
我们常常把小孩子比喻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因为他们充满了生命力,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但是到了中年时候事业达到顶峰,潜力已经完全发挥出来以后,便要慢慢收敛自己了,如同太阳到了中天,便一定要偏了。
花儿开了以后一定要谢,月亮圆了以后一定会缺,这是自然的规律。
大自然按着它自己的规律运行,刚刚惊蜇以后大地回春,可春天不会因为人们的喜爱和歌颂而永远赖在那不走,否则我们就看不到夏天茂盛的树林、秋天金黄的稻穗,也到达不了冬天收藏之后的松懈了。
《周易"乾卦》描写了这个自然的变化过程,初九潜龙毋用,一切都包孕在种子里头,还没有生长出来;九二见龙在田,种子已经开始萌芽;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在前进的道路上小心谨慎;九四或跃在渊,一切事物已经开始按着正常的轨迹运转;九五飞龙在天,事物发展到顶峰状态,一切如此完美;上九亢龙有悔,物盛则衰,走向枯萎疲惫。
自然运转的规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这就是“盈必溢,锐必折”。
器皿中的水满了一定要溢出来,尖锐的东西容易断折。
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知道要诫之在满、诫之在锐了。
《左传》中记载曹刿论战的故事,他观察敌人形势,到合适的时间便发动士兵,打了胜仗。
曹刿总结的经验很简单:“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也就是说靠勇气取胜只能在于一时,决不可长久。
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是这样,比如说求学要细水长流,否则进得越猛,退得越快。
我们常说:“言语不攻人心病,笑人不刺人骨髓。
”就是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这样才有退路。
所以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王弼注说:“持谓不失德也。
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章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上一章讲去甚、去奢、去泰,这一章进一步警告人们不可以兵强天下,这就更往低层来说了。
“以道佐人主者”,“佐”是帮助、辅佐的意思。
可以看出这章是专为帝王师所写的。
(删:我参考很多其他本子以后,觉得“佐”应该是改成“做”字,因为“佐”是帮助、辅佐的意思,并不是指最高的首领,但是从这以前的文章和这以后的文章都是谈这个官长,就是说真正首领人物,所以这个佐和做在古人眼里很容易相混,所以我觉得“以道佐人主者”,应该成为“以道做人主者”,按:老子时候“做”没有“作为”的意思,)王弼注说:“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强于天下,况人主躬于道者乎。
”就是顺应自然去辅助人主,不可以用武力去挟制天下人。
以道为本才能正,人心正了的话,一切的行为就都正了。
我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梁是屋子的主要结构,君主就是国家的梁。
做君主的人正了,这个国家的人民也就正了。
做君主的不正,天下跟着就歪了。
比如说谎的人,当他说了一个谎言之后,就必须编造另一个谎言去圆它,然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谎言。
女人好瞒年龄,哪怕小几岁都是好的,可你要瞒了年龄就麻烦了,必须要遮盖,因此许多太太们,按她们说的年龄算来都是未婚生子,为什么呢?她的年龄瞒得太多了。
又比如说有一次我们去韩国开会,这个韩国主持人有43个博士头衔,头一个博士是在到中国学佛时候悟明法师给的。
但我们算一算,念博士的话最聪明的人也得两年,他要八十六年才能拿到这么多学位,那么现在应该多少岁呢?这一次人家又送他两个博士头衔,他现在已经有四十五个博士学位了。
现在法院闹得很厉害,所有重要的公案法案都不能通过,为的就是“敷衍”两个字。
这在我们外头人看来可笑极了,国家大事都摆在那儿了,你愣要这边遮盖那边遮盖的,最后弄得现在天下大乱。
不管是在执政党还是在野党,我们现在闹的一些东西都是不正的,而做官长的人不正,天下跟着就都乱了、歪了,到最后没法治就出武力。
道德经叶曼讲义第11章

再引申一下,无永远比有要宽广得多,深刻得多。做学问有一句话,叫:“说有易,说无难”,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东西你要说它是存在的,只要找到文字记载或考古出土的证据就可以了,可是一个东西你要说它不存在就很困难了,因为即便它已经失传,不复存在了,焉知哪一天考古发掘就出土了这么个东西。我们知道的东西很少,而不知道的东西很多很多。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人的存在非常短暂,跟宇宙相比只是沧海一粟,而世间的知识太丰富了,无穷无尽。要懂得这个道理才能谦虚进步。对于修身治国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说话做事情一定不能说得太慢、做得太足,否则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从“天地不仁”到“圣人不仁”,正说明了空虚处才能生物,治国也必须空虚无我,才能够做到无私无执。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首先必须虚己,心中不要有任何东西,这样打坐炼气才能发生作用,否则无论怎么修行都不会有效果。
关于这段话,王弼注说:“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毂”是车轴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整个车轮的中心点;辐就是车轴,也即车轮跟中心点之间连接的东西。古代的车轮上一共有三十根横轴,三十根横轴都是从轮毂辐射出去,当轮毂运动的时候,车轮就跟着转动了。老子说,正是因为轮毂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带动车轮的运转,使车子能够前进后退,发生功用。王弼说就是因为轮毂的无,所以才能够接受众物,统领三十辐。“埏埴以为器”。“埏”是搓揉的意思,“埴”是指黏土,搓揉黏土使它变成一件器物,这件器物怎么用呢?我们不是用它有的地方,而是用它中间无的地方。不管杯子也好,碗盘也好,中间都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往里面放东西。所以“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建造一个房子,房子内部必须是空的,这样才能够使用它,否则一堆死土是不可能称为房子的。这个房子四壁还必须有窗有门,让人可以进出。正因为这些空,所以“当其无,而有室之用”。从以上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有的功用要靠无来实现。车轮、杯子、房子能发生作用都是因为中空。所以,“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诸位学了老子之后就知道无的作用,无在平时都是被视为无用而被忽略的。一般人都只知道有用的用,而不知道无用之用;都只知道有很方便,而不知道这一个方便之所以能够启用完全仗着无。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https://img.taocdn.com/s3/m/1ea85c3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a.png)
[转载]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原文地址:叶曼老师《道德经》本学期讲义(全)(10.10-12.6)作者:北京大學國學社道德經介紹道德經原名老子,一如戰國時諸子,各以其本姓以為書名,至唐玄宗,取上篇之道可道,及下篇之上德不德,冠以經名,延用至今。
老子就姓老,非姓李,春秋戰國無李之姓,為周之守藏吏,見周室骨肉自相爭奪殘害,於是棄而西行。
函谷關吏令尹喜,一日晨,見紫氣東來,知有聖哲將過此,果見老子,騎青牛緩緩自東而來,迎入關中,具寫5254字,世稱五千言。
兩千餘年來,為其註釋者,兩千七百餘人,約五千萬字。
歐美各國譯傳老子之國家,僅次於Bible之譯述者。
老子西行,史稱不知所終。
有杜光廷,著《老子西行化胡經》,稱老子至印度,得釋迦為弟子。
故世稱胡亂編撰為杜撰。
老子西至秦國,留秦二十六年,死時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父。
老子深諳權術之道,老子之書,若熟思而善用之,可成為最高明、最善駕馭人之領袖,故我稱之為帝王術。
老子一書,為我國國寶,現為政府尊重提倡,老子可以無憾,國呖梢圆老子雖僅五千餘字,字字珠璣,諧韻易讀,(前後篇扣應),易於記憶。
希望好學之士、企業領袖多加體會,并哂弥P薜乐烁伸镀渲校虻眯扌兄贰U婺耸篱g及出世間兩用之良書上策。
道德經第一章研究道德經者,皆用王弼之注解。
將其分為八十一章,乃後人將其五千言分割而成,故以後諸章文字,常顯得突兀不通。
第一章為總述,其後諸章皆解釋其理、及啟用修持之道。
非常道、非常名,重在此常字。
歷來皆將常解為平常、尋常、恒常,細思之後,此“常”乃“本體”。
可道、可名者,皆形而下之事物,故皆“非”。
繼之以“常無”“常有”,此“本體”,具“有”與“無”二者,“有”與“無”二者,同出於“常”,而非“道”,亦不可“名”。
“有”“無”二者,乃老子一書之注重討論之中心,使之成為可加利用、修為之形而下事物。
故同謂之玄。
舊本有將玄字改為元,乃避康熙玄曄之諱,玄之又玄,乃成為眾妙之門。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四十五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四十五章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五章显然接续第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而加以讨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弱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个句子似乎有一些省略,或可补充为“大直若屈,其用不拘。
大巧若拙,其用不绰,大辩若讷,其用不诧。
”什么叫做“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成指最圆满、最伟大的成就,这是针对道体而言的。
王弼解释说,“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
”意思是随着物而有成就。
为什么随物而成之后却是“若缺”呢?难道是做得不够圆满吗?其实不是的。
譬如说天地,这天地“屈成万物”,所有人都必须在天地之间才能够成长,才能够生存。
天地可以说是大成到了极点了,最大的大成。
春天生,夏天长,秋天肃杀——树叶掉了,花儿谢了,树枝枯萎了——冬天,万物休眠。
所以春生夏长,秋杀冬藏。
可是我们悲秋,悲秋的实质是认为事物有缺陷。
其实,这完全不必要,也没有了解“大成若缺”,万物生生、死死,才能不息;春夏消长、才有四季交替,有四季交替,才可以看见生命的循环,世界的永生,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体顺天地、所谓的大成。
大成正是包容正性的“成”和负性的“缺”,两者循环为用,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构成一个整体。
一个整体就是春夏秋冬的整合。
可每一个独立的部分都是有缺陷的,这缺陷正是为了下一个继承者留下足够的空间,如此才能日新、又日新,再日新。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意思就是,一个大的满的东西,它总像差一点似的。
为什么?因为它太大了。
所以真正大盈的人,不小器。
小器的人,永远无法“大”盈。
比如小的器皿,灌一点水就盈满了;真正磅礴的大器,它好像永远不够,其用永远不穷。
王弼注得很好,“大盈冲足,随物而与,无所爱矜,故若冲也。
”这个大盈充足得很,它随物而与——你来了我就给你。
再比如汪洋江河之气,充塞天地之间,无所不入,没有一个东西不靠它,这可以盈了吧?但是王弼说,你没有什么所爱矜的——这个矜是舍不得——所以有好像很虚似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南怀瑾先生讲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南怀瑾先生讲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本文话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知识分子万物天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圣人与刍狗从《老子》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都以似异实同,体同用异的表达,说明道体的会同和作用的差别,由个人身心体会大道和立身处事的体同用异的层次。
到了本章,又特别提出一则惊世骇俗的名言谠论,致使后世众说纷纷,各抒己见。
甚至,因此确认老子为阴谋家的鼻祖,或者指老子鄙夷儒家,薄视仁义,将人文的一切道德观念,视为知识的伪装。
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谁是异端,谁是正见,本来便是各个思想上主观的认定,也无足为怪。
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确是直截了当地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文从字顺,难道这不是尖刻讽刺的语意吗?其实,并非如此,未必尽然。
为了说明其中的道理,必须先对本文中两个名辞的内涵作个交代。
一是“刍狗”,一是“仁”。
“刍狗”,是草扎的狗,当然不是真的狗。
说句老实话,我们的先民吃狗肉是很通常的事,直到现在,广东的同胞们还喜欢吃狗肉,并不为怪,那是先民习俗的遗风。
古人所谓家有六畜以备撰食,狗便是六畜中之一。
因此,上古的祭祀,用狗肉作祭品,是很普遍的事。
大约到了商、周以后,在祭祀中,才渐渐免除了狗肉这项祭品。
但在某些祀典中,仍然须用草扎一个象形的狗,替代杀一头真的活狗,这就是“刍狗”的来源。
刍狗还未登上祭坛之前,仍是受人珍惜照顾,看得很重要。
等到祭典完成,用过了的刍狗,就视同废物,任意抛弃,不值一顾了。
这正如流传到现在的民俗祭神,有时简化一点,不杀活猪,便用米粉做一个猪头来拜拜,拜过以后,也就可以随便任人当副食,而不像供在祭坛上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了。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二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二章,还是接着第五十一章来说明,我们怎么可以得到道?那么得到道以后怎么样守道?我们世界上的人把“根本”和“枝末”分不清楚,所以“根本”丢掉了。
大家是完全所谓助浪随波,顺着流就下去了,只追着波浪走。
这样的话,你自己一辈子都倒霉,一辈子遇见不顺心的事情,我们不自己检讨,而我们会认为我的运气不好,我的命不好,我没碰上好人。
事实上怎么样呢?是我们自己不知道“根本”在什么地方,当你不知道“根本”在什么地方,你怎样把这个东西能够藏起来,知道怎么用,把这两样东西知道的话,我们可以活的长一点至少。
所以,开始就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我们知道,所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按照道家,按照儒家来说,跟佛家不同。
佛家我们能够达到某一个程度的话,我们说无生法忍,但是,儒家跟道家都说要生,生生不已。
所以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无是无极。
当到有,就是母,母生了,我们都是谁生的?都是母亲生的。
所以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亲呢,就是,道生之,德续之。
一切天地的万物都生于道。
而这个道,是天下万物的开始,万物都由道化生。
所以我们去讲,道生之,德续之,孤行之,事成之。
这样的话,道是天下万物的开始,道本身包括阴阳,包括雌雄,包括有无。
所以老子就说,我们知其雄,要守其雌。
老子兑于阴、柔、负、雌,他认为我们人都应该按照这个做。
当你知道雄是非常进取的,非常的竞争的,这个时候就是说你阳刚,你知道怎么进取,但是你怎么样才能够守住他。
所以老子非常注重与其进取,不停的进取有为,不如你知道怎么做,但不去那么做,而你把它守住。
所以老子非常赞同雌伏,雄雌的“雌”,伏是爬下来。
赞同阴柔。
他说我们天下有始,开始,这样话就是天下的母,你知道天下的母以后,知道万物的始,知道道化生一切。
那么这个道呢,一切都是由他生的,所以道是天下万物之始。
那么道就跟生我们的母亲一样的,我们在母亲得胎里,我们差不多把她身体里的养分全都吸收过来,然后变成我们,我们万物生存在宇宙间,就跟我们在娘胎里一样的。
叶曼讲《道德经》

叶曼讲《道德经》第六十章是讲治国之道,第六十一章就讨论国与国相处之道。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对此,老子提出一个“下”字,这个“下”就是要谦虚,谦下。
国家跟国家出最要紧的是“谦虚、谦下”;大国不骄慢不骄傲,小国又不傲尚,那么天下就无事,大国小国都各盟其利。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注: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
“大国者下流”,这个下流是自居下流、住在下头的意思。
只有肯居下才能够容纳,才能成其大。
能下就能够柔,柔能克刚。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却永远处下。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能缺的了水吗?我们可以几天不吃饭,不能一天不喝水,这水利良田、利航行。
而水自身却永远处下。
底下的注说:“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
”江海只有处下,不择细流,才能够成其为大。
所以说“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
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那江海肯容纳,才能成就自己的广大。
“天下之交”。
“交”是交汇的意思。
一个大国只有自己非常谦虚,天下才会都去归附它。
好比唐朝,万国来归.它并不是用强力把人家灭掉,而是以先进的文明和兼容的态度吸引小国来归附,仅此而已。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
“天下之牝”,注释说“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
牝是安安静静的无所求。
牝就是阴,是母。
“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中国长期以来是男人的天下,可中国最多的笑话是什么?怕老婆。
因为柔能克刚,所以当你静而不求的时候,物就完全归你来了。
释佛两家都不太尊重女性,而道家则非常尊重女人,说大悲以为父,智慧以为母。
牝常以静胜牡。
因为“下”是高之基,下是建高的基础,静是天下之本。
能够“下”就是能够谦虚,谦虚永远有好处。
能够下然后再能够静,以静治动。
叶曼讲道德经文字版

叶曼讲道德经文字版道德经作者:叶曼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也,难易相成也,长短相形也,高下相倾也,音声相和也,前后相随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以上是《道德经》的部分章节,这本古籍以深邃的思想和简洁的语言,阐述了道的哲学和人生智慧。
虽然文字版无法完全体现其中的深意,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从中体悟到一些关于生活和人性的真理。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八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八章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一章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善”字。
善不但是好,而且也是能,也是慈悲,也是恩惠,也是治理,也是修行。
《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这个善就是理解万物的规律,照着它运行,也就是顺着自然的道。
这一章讲“上善”是至高的意思;“上善若水”,就是至高无尚的品德像水一样。
水有什么品质那么值得推崇呢?“善利万物而不争”。
一方面,水可以滋养万物,没有水万物就活不了了;我们可以几天不吃饭,可不能一天不喝水;另一方面,水滋养万物但从来不跟万物争。
“处众人之所恶”,水往低处流,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它自愿处在最低、最脏的地方,这是人所做不到的。
道就像水一样,没有高下,也没有干净污垢,所以人家问庄子:“道是什么?”他说道在稗草、瓦砾、便溺中。
诸位看,连所有人认为肮脏的便溺中都有道存在,可以看出道对万物是怎样一种平等的态度,它不分别,不选择,看万物万事都是一视同仁。
下面我们来看水的七种品德。
“居善地”。
水住哪?它就在最低下的地方。
水对于地位是无可无不可的,别人都要争上位,它就甘心情愿地居下位。
占据高位就能幸福吗?苏轼词中写道:“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俗语也说:“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一个人姿态越高,占据的地位越高,就越少人能够跟他交往、愿意跟他交往,因此他就会越孤独。
水处得卑下,所以它住的地方最安全。
“心善渊”。
水虽然居下,但是并不埋怨,并不嫉妒,并不反抗,它的胸怀就像深渊一样,你无法说出它有多宽多深。
水为能下,方能成海。
它在最低的地方把所有力量都汇聚起来,于是成了宽广的大洋。
在这个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这就是水愿意居下的结果。
大海汇聚的水有长江的水、黄河的水,也有小臭水沟的水。
如果大海很挑剔,不愿意要小的、脏的河流,它又如何能够成为大海呢?我们称人的心胸宽阔为“海量”,就是说他不计较好坏、大小,就像大海一样。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二十八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第二十七章告诉我们,有道之人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所以善救人,也善救物。
这一章又延伸开去,实际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雄跟雌是对着的,雄是是阳性的,是动,是进取。
雌是阴柔的,是静,是保守。
第二十六章提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不要以轻躁经营天下,轻就失根,躁则失君。
这一章提出知其雄,守其雌,知道天下事物如何运作,但却要静守无为。
诸位知道什么是重,什么是轻,什么是根,什么是末,以后就不要用那个阳刚的蠢动,不要轻躁地来行动,因为有了根,才有枝叶,根都没有了,怎么会有枝叶呢?在雌和雄这一对里头,雌是根本,雄是枝末。
知雄而不守雌的话,就一定会轻举妄动,拼命地发展枝叶,向外扩充。
拼命地扩充的结果怎么样呢?很多人失败就在于他知道应该怎么扩充,而不知道怎么守根本,结果连根本都丢了。
守雌而不知雄的话,可以做到不固执,但却不知道动是什么东西。
虽然把根本守着,但枝也没有,叶也没有,花也没有,又怎么结果呢?这样的人虽然阴柔守静,而不知道怎么样动,人们叫他懦夫。
所以最好的境界就是知雄守雌。
日常生活中不做的事情,一个叫不为,一个是不能。
孟子讲不为跟不能是有区别的,他说:“挟泰山而超北海,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挟着泰山去跨越北海,这是谁都不能做到的。
但如果不给一个长者折枝,那就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了。
有些人喜欢逞一时的义气,专门挑不能做的事情去做;又有些人找借口不愿意做事情。
不为就是不知其雄而守其雌,不能就是知其雄而不守其雌。
能够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为天下溪”。
“溪”就是溪谷,流水汇聚在两山中间低凹的地方,就成了溪谷,比喻万物归附于他。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顺应自然,知道如何进取又不背离道德,那么就可以“复归于婴儿”,回到最质朴本真的状态,像个谦谦君子那样。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浅析《老子》“天道”观

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浅析《老子》“天道”观作者:刘雅麒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7期摘要:老子认为天是自然之天,道在天之上。
道是自然无为的,天是由道产生、以道为归属的,亦是自然无为的。
老子的“天道”观,不仅关涉宇宙论,还可以延展到政治论和人生论。
本文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试浅析其中体现出的《老子》天道观与政治论、人生论意涵。
关键词:老子;天道;自然无为;宇宙论;政治论;人生论一、引言“天”在中国先秦哲学中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字眼。
冯友兰曾经概括出它的五种意义:“所谓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即与地对应之天。
曰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
……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运行,如《荀子·天论篇》所说之天视野。
曰义理之天,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如《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之天也。
”\+①这基本上反映了诸子中“天”字的用法。
[1]北京大学王博教授认为,老子中的“天”主要以物质之天和自然之天为主。
[2]陈鼓应说,“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老子哲学的形成是为了应和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
但老子哲学又突破了人生和政治的局限,把人类思考的范围由人生而扩展到整个宇宙。
老子看人生种种问题,乃从宏观出发,而又能微观地做多方面的审视。
”\+②下文将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五章)[3]为例说明《老子》的天道观,并从宇宙论推延到政治论、人生论的阐发。
二、老子的“天道观”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老子哲学的根本观点是他的天道观念……”\+③老子论“天”,用“天道”代替了“天命”,不但破除了天的神秘性,还把神本身统摄在道的范畴内。
“老子第一次把天道提升到了哲学层面。
他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
”\+④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五章)天由“道”创生、支配,“道法自然”,那么“天亦法自然”。
而这种“自然”的一种体现就是“无为”。
叶曼老师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叶曼老师讲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前面主要就是讲道,它的本体的起用,所以它主要的一句话,就是充而用之,必须是空,它才能起用,所以,都是描写道体。
今天我们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还是来引述道的起用,道要起用,必须是空而用之,必须是空的,必须无心,你要有心来做的,就不能够做成万物了。
所谓无心就是不仁,我们要是仁的话,于是我们就有偏、有私,就有心有为了。
所以我们通常骂人家,你简直是麻木不仁,所谓麻木不仁呢,就是你没什么感觉,你自己不动心,也不感觉到,这个就叫无心,当你无心呐,你就无为了。
无心无为呐,这个就跟我们打坐用功一样的,我们打坐,偶尔见到一些景象,身体里的契机动动啦,或者是一片空白啦,这在什么时候发生,是在完全心中无一物的时候发生。
这一发生啊,那是非常得意,于是下回一上坐啊,你就想着,那个上回真好,我等着它等着它,上回我怎么会契机动的,怎么会这样的,一定是有原因,于是就按着那个想法去找,结果怎么样,这一些就全没有了,因为你有心了,当你有心的话,这叫有训有俬。
当你去找,当你去等,那么怎么样,我们这心呐永远不空,当你心完全不空,什么现象都没有了。
所以这个也是说,你只要有心有为,你的妄想啊,就多得不得了。
只要有一个我想要怎么样,那这个就是妄想。
所以这样子的话,我们的功夫就达不成。
我们之所以在打坐的时候能够这样,多半是我们心中无一物的时候,这件事情才发生的。
所以道家,老子是说,我们要无为,因为你有为,就是人为,人为就是伪。
中国字做的很好,只要你人一为就是假的了,所以呢,这个引申起来,用到政治上,圣人治国家、治人民,也要这么样。
为什么呐,你不要偏私,好比说,我说我们同乡,所以我对同乡特别好,或者说我们同宗,我们对我们同宗的、同姓的特别好,这样子的话呐,你就有偏私。
当你完全没有偏私,既无爱又无憎,当你不会特别偏爱一个,你就不会讨厌一个,无爱无憎呢,就是不仁,不仁呢,说实在,就是大仁。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二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前面两章都讲用兵非常不好,这里紧接着前两章,告诉我们怎么以道治天下。
以道治天下,就要守着这个朴,这样,天下自然都来归附于你了。
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清静无为。
原木没有做成器皿的时候就叫做朴,原玉没有雕成东西的时候就是璞。
朴和璞读音相近,繁体字只是偏旁不同。
道清静无为。
“道常无名”。
“常”是终古不变的意思。
世人都希望一切好的事物能“常”,但是真正能“常”吗?天底下的事情没有能够“常”的。
诸心无常就是这个意思。
但老子从万事万物中提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就是“道”,也就是“常”了。
前面对“道”已经讲过很多,我们都了解了“道”是造化的根,万物的本,不变也不迁,不坏也不灭,无形又无名,非常神妙。
这个东西本来没办法给它起名字,老子给它强加一个名字,就称之为“道”。
道小得没法再小,但天下一切东西都从它出来。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王弼注说:“道无形不形,常不可名。
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
朴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
故将得道,莫若守朴,夫智者可以能臣也。
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
朴之为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故曰莫能臣也。
”一块原木放在那里,虽然很小,但天下不敢看低它。
为什么呢?所有家居木器都是它做成,没有它就不可能做成这些器具。
越是混沌的东西越有有无数的可能性。
道家把混沌之前的状态称之为无极,无极中什么都没有,但是在无极中就生出东西来了,叫做太极。
后来太极分阴阳,阴阳生万物。
“朴”在没有成器之前非常渺小,人们常常不加以重视,但等到朴散而为器,人们反而就以为大了。
比如说“电”无形无象,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等到它通过电器发挥作用之后,人们才能欣赏光,欣赏声音,欣赏它的一切用途。
道也是这样,它虽然无名无形,可是放之则弥六合。
“弥六合”就是的充满了六合,东西南北上下。
因此,人们常常本末倒置,不懂得朴虽然小,但却是最根本,最值得重视的。
《道德经》第0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道德经》第0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原文】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chú)狗②。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③?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⑧,不如守中⑤。
【注解】①仁:仁爱、仁慈。
②刍(chú)狗:用野草扎成的狗,古人祭祀时用,用后即扔。
刍,野草。
③橐(tuó)龠(yuè):古代的风箱。
④数:通“速”。
⑤中:适中的意思。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导读】老子表达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反对将天地、“道”进行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它对世间万物没有特定的感情,只是任其自生自灭、自由发展。
同样,圣人治理天下也应如此,让百姓自劳自息,尊崇自然规则,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
太多的冗政繁令只会让人们不知所从,造成混乱。
【解析】这一章里:老子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
和前文不执于一端、“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贯的。
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章第五十章第五十章接着就从治国平天下到论个人的生死。
跟所有的动物比起来,人应该活160岁。
但是人生不过百,“常怀千岁忧”,这是我们的毛病——“厚生”,对于我们的“生”,我们简直是急着让它活得更长一点。
然而我们“厚生”反而是一种“害生”。
为什么?老子就是说你没有明白他的理,你不知道怎么顺应自然,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化。
这一章他要告诉我们怎么会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他说“生之徒,十有三”,能够顺他的正命而全其生的,大概10人中有3个可以做到,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古时你只要活过六十岁,过了花甲,就算是登寿了。
到了七十岁就是古稀。
到了八十岁耄,到了九十耋,这个都是不能想象的。
过了百岁政府就要常常去访问你,没事送你一个红包,为什么?因为是百龄的老年人,太罕见了。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短命不能够全寿的,10个人中也有3个,所以苏东坡说“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说人家看见白头发就生气,我看见我的白头发就高兴,为什么?“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多少年轻人还没等到白头就死了,所以说“死之徒,十有三”。
“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人之生本来是好好的,但为求生为活得长一点,于是我们妄为、妄做、妄动、妄补。
什么东西一过分就出毛病,这样也就反让人早死。
这也十有三,三个“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一共九个了,还有一个是什么?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凶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用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他先问“夫何故”,为什么?十个里头三个是好好的活下去,活到一百岁这很不错了,这里头另外十分之三是夭折,还有十分之三是自己胡修乱补而早死。
怎么能长生?我们以为补就好了。
所以中国人古时讲究“补”。
春天怎么补,夏天怎么补,秋天怎么补,冬天怎么补,整天在补,补来补去结果反而早死。
叶曼老师讲《老子》第二十二章

叶曼⽼师讲《⽼⼦》第⼆⼗⼆章叶曼⽼师讲《⽼⼦》第⼆⼗⼆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抱⼀为天下式。
不⾃见,故明;不⾃是,故彰;不⾃伐,故有功;不⾃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哉!诚全⽽归之。
王弼注:“(不⾃见〔则〕其明(则)全也).(不⾃是则其是彰也).(不⾃伐则其功有也).(不⾃矜则其徳长也).⾃然之道亦犹树也.转多转远其根.转少转徳其本.多则远其眞故⽈惑也.少则得其本故⽈得也.⼀少之极也.式犹则(之)也.”从道的体讲道的处事的⽤,就是说⼈怎么能够处事,怎么能够⽤在现世上。
“曲则全”,普通说是委曲求全。
王弼的注“不⾃见其明则全也”,即⾃⼰不见到⾃⼰的⾼明,⾃⼰的聪明,⾃⼰⼀切的好处。
孔⼦在《易经》的戏词传中说“所谓屈成万物⽽不已”。
这个“屈”就是说,你能够圆的话,你就可以做成⼀切的东西。
所以没有⼀个东西不做成,⽽不遗是不遗失。
所以屈是圆形的,圆形是世界⼀切的物形。
地球是圆的,地球围绕太阳⾛是圆的,整个⼀切都是圆的,要不然就是抛物状。
因为只有圆才能够周全,圆满只有圆才能够满。
也只有圆才能够动转。
车轮要是⽅的,⾛不了了,⼀定得是圆的。
⼀切东西只有圆才能够周全,才能够转动,也只有圆才能够⽆碍。
像桌⼦有棱有⾓,⾛到头没有了,得拐弯了。
拐弯这个⾓就能够伤⼈,它不但伤⼈它也⾃伤。
碰碰撞撞都碰到这,什么东西最先坏?任何⼀个东西有⾓的地⽅先坏。
所以只有圆才能够⽆碍,不妨碍别⼈也不伤害⾃⼰。
做⼈处事都要说外圆内⽅,外圆就是同光和尘,内⽅我们不⼊流,不追随下流。
《四书》说“和⽽不流”,和就是外圆,不流就是外⽅。
中国古时候的铜钱象征外圆内⽅。
这样才能够少摩擦,少障碍,⽽能够圆满周全。
所以说曲则全,“枉则直”,枉是弯⼀下,直是正直。
但不要徼枉过正,好⽐说好冤枉是这个枉,做什么东西做得太过分了,我们说矫枉。
过分的把它矫枉,结果正了。
许许多多的是⾮都是常常矫枉过正,没合中庸之道。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六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六章第六十六章上一次讲到六十五章,这一章是说所谓愚民政策。
人家批评老子批评得很厉害就是因为“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句话。
其实,不只是老子说,连孔子也说老百姓知道太多了就出问题。
治国是如此,我们修行也是这样,即修道也要用愚的办法。
为什么呢?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好比说我们在打坐,打到无我,无人,无物,随着连“忘”都要忘掉。
当你们打坐打到很好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存在,也也不知道外头的存在,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时候就叫“致虚极”。
所以修行也是要愚的。
假设太聪明的话,就做不到这一点。
六十六章也是跟六十五章一样的,还是说怎么治民。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一个大政治家能把众人的事、老百姓的前途都安排的很好,自己不掺杂一点私心。
而真正的政治家要把人民治理好,首先要“言下”,说话要客气,不可以吹牛皮的。
你若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的话,就只能汇合那么点水。
江海不择细流,什么小水臭水脏水都接受,才能成其大。
在此可以说只有两个国家可以吹这个牛皮,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
美国如果不能接纳外国移民,那能成为现在的泱泱大国?中国之所以大,就是因为能够融合各种民族。
尽管历史上曾经被野蛮民族征服,最后还是它们被我们所同化。
譬如犹太族,他们是最难同化的,但是在河南也都跟中国人同化了,没有犹太村,也没有犹太教。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就是因为能其“善下之”,这个“善”字在道德经里都表示“能”的意思。
因为它“大”,方能容;也是因为它“居下”,才能容;反之,因为他“能容”,才能大。
老子常常说,“上善若水”,最了不起的、最高者的应该跟水一样。
江海居下,自下,能下,这就是“善下”。
因为能“下”,所以百川都归到它那大江大海里去了。
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百谷王”。
王是什么?王是首领、领袖,这个概念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中国很反对霸道,都提倡王道。
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人。
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是因为圣人绝不自己夸自己,也不自尊,也不自大;最要紧不自私,一切为公;自奉非常之俭,待人非常之厚。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八章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八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七章讲的是一个真正执政的,做领袖的,要无事无为,来治天下。
这一章怎么无事无为,应该怎么样呢?所以这一章专门讲无事无为的道。
老子最不愿意,他认为说是完全用智慧、技巧,他很反对。
所以,他认为你假设过于,你要逞你的聪明,认为你自己多么能干,认为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他说这样的话民不聊生了,所以他上一章说,当你多忌讳的话,民就越来越穷了。
所以,这一章,他就是表示,好比说第57章,他提出来,他说你要治国是以正,用兵才用奇。
所以一个执政的人,你要以身正来正化百姓。
假设说你不正的话,你用技巧,就跟打仗一样,你把政坛变成了战场,你用奇了,这样的话祸福是无常的,天底下祸福不是天给你的,市我们自找来的。
所以,这一章他就提出来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这个政治的政就是正反的正。
这个政他用这个“政”字,主要就是说你自己先要正身,你自己身正了,你才能够正人,你自己都没有正,所谓你身子根本就不直的话你影子是斜的。
一样的,你上面的人自己很正派的,行的也正,走的也正,说话也正,自然你才可以来正人。
“闷闷”有点糊里糊涂,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不用智巧,好像无知一样的,事实上老子认为,大智若愚,真正最聪明的人有点笨笨的,好像有点傻的。
所以,像郑板桥,这么聪明多才的人,他写了一个东西叫“难得糊涂”。
我们表示聪明很容易,你能够糊涂好难好难,所以他说难得糊涂。
真正一个会做领袖的人,尤其是一个国家的领袖,政治的领袖,就是所谓善于治国的,善于治民的,你要治老百姓无形,无名,无事,你说多少人肯这么做?我们常常说十分能够做一分就不错了。
然后嚷嚷,嚷嚷,打知名度,你怎么能让它无形?但是最会当领袖的人无形。
老百姓没觉得你做什么事,但是老百姓安居乐业。
好像你这个人有点糊涂,但是不昏聩,糊涂是好的,可是不能昏聩,昏乱不可以的。
所以,你能够这样的话,你连名都没有。
好像你什么事都没做,无事。
你绝不可以自己拿聪明指挥来显示。
假设你整天要炫耀自己学问多么的好,多么聪明,多么为老百姓做事,你不这么做的话,人民怎么样呢?人民也就不会争执了,因为你要好名,大家认为名这个东西真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曼老师讲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前面主要就是讲道,它的本体的起用,所以它主要的一句话,就是充而用之,必须是空,它才能起用,所以,都是描写道体。
今天我们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还是来引述道的起用,道要起用,必须是空而用之,必须是空的,必须无心,你要有心来做的,就不能够做成万物了。
所谓无心就是不仁,我们要是仁的话,于是我们就有偏、有私,就有心有为了。
所以我们通常骂人家,你简直是麻木不仁,所谓麻木不仁呢,就是你没什么感觉,你自己不动心,也不感觉到,这个就叫无心,当你无心呐,你就无为了。
无心无为呐,这个就跟我们打坐用功一样的,我们打坐,偶尔见到一些景象,身体里的契机动动啦,或者是一片空白啦,这在什么时候发生,是在完全心中无一物的时候发生。
这一发生啊,那是非常得意,于是下回一上坐啊,你就想着,那个上回真好,我等着它等着它,上回我怎么会契机动的,怎么会这样的,一定是有原因,于是就按着那个想法去找,结果怎么样,这一些就全没有了,因为你有心了,当你有心的话,这叫有训有俬。
当你去找,当你去等,那么怎么样,我们这心呐永远不空,当你心完全不空,什么现象都没有了。
所以这个也是说,你只要有心有为,你的妄想啊,就多得不得了。
只要有一个我想要怎么样,那这个就是妄想。
所以这样子的话,我们的功夫就达不成。
我们之所以在打坐的时候能够这样,多半是我们心中无一物的时候,这件事情才发生的。
所以道家,老子是说,我们要无为,因为你有为,就是人为,人为就是伪。
中国字做的很好,只要你人一为就是假的了,所以呢,这个引申起来,用到政治上,圣人治国家、治人民,也要这么样。
为什么呐,你不要偏私,好比说,我说我们同乡,所以我对同乡特别好,或者说我们同宗,我们对我们同宗的、同姓的特别好,这样子的话呐,你就有偏私。
当你完全没有偏私,既无爱又无憎,当你不会特别偏爱一个,你就不会讨厌一个,无爱无憎呢,就是不仁,不仁呢,说实在,就是大仁。
最伟大的人,他一视同仁。
就是说是一样的,我不会对你特别好,不会对同乡特别好,或者是对同族的人特别好,都没有,当你真正大到把天下都看成一家的话,你越能够这么看,你越能够不仁,在那小圈圈里认为你不仁,你怎么能不照顾同乡呐,你怎么能不照顾同宗呐,你这人太不仁了,但是呐,就整个来说的话,这是大仁。
这里说天地不仁,这个天地没有一点偏私,而且没有一点有为的、有心的、有动作的,它呀以万物为刍狗,什么叫刍狗呢,古时候的人呐,我们三字经里说,马牛羊,鸡犬豕,马、牛、羊、鸡、狗、猪,此六畜,人所食,这六种动物呐,是给人吃的。
我们现在呢,因为我们把狗当作人类最好的朋友,而说一个男人最要紧的三个宝,头一个是钱,第二个是狗,第三个是老妻,是老的妻子,还不能是新的妻子不能是年轻的妻子,说这三个是男人的三个宝。
那么现在呐我们觉得吃狗,怎么能吃狗肉呐,大家现在吃狗肉都躲着人,都不敢说,就说是吃香肉。
事实上呐,古时候这六畜,狗是被吃的,那么狗也是可以祭祀的,真正的太劳是牛羊猪三样,狗不能上这个正式的祭祀,通常就是其他的神呐这就拿狗祭,后来人们都觉得,就算没有把它当朋友,至少它能看门,于是狗呢,就变得有点舍不得吃了,到现在狗是宝贝,所以呐我到了美国以后呐,这supermarket里头呐这喂狗的东西这不得了,所以有人说,宁可做美国的狗,不愿做非洲的人,这美国的狗比非洲的人可金贵多了。
古时候中国人呐也觉得这狗不要老杀了它,这刍是草,于是呐就表示我也拿狗来祭你,就把这刍草呐就做成狗的形状,所以就叫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什么呢?这刍草啊,我们给牛羊吃的,给马吃的,根本不值钱的东西,可以当你把它做成了一只狗的形状以后,这是要祭祀用的,所以非常的慎重,对它恭敬得不得了,因为要祭祀了,所以就恭恭敬敬的把它捧上台。
等到祭祀完了,刍草的狗扔到一边没人理了。
所以天地也一样的,它不仁,它把万物都当作跟祭祀用的草狗一样的。
王弼注解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
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
……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
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
”天地完全任天下的一切的东西,自然而然的发生,它对万物没有为,不加人力,无造。
怎么样呢,万物自相治理,万物自己来治理,故不仁也,所以它不仁。
它没有说我偏爱什么,它对所有完全是一视同仁,所以就不仁了。
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所谓仁者,这个仁者是什么呢,你必定要造他,要让他成立,你要有施为,还得你要让他有变化,这是我们人力加之于物的,而且呢你有恩有为,我们做了一件事情,我们就说,你看,我对你多好,这是有恩。
有为呢,是这件事情,就一定要靠我做,我不做的话就做不成,这都叫有恩有为。
那么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假设说是有一个人,或者说是有一个造物主,或者说是老子说的是道来做的话,则物失其真。
所有的万物就把它的真就失掉了,就不会是真了,因为加上人为了,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假设说这是我给你的恩惠,这是我来做成你的,我给你恩惠,是从我得到的给你的,你原来自己没有的,假设说是我做成的给你的,也不是这个人所本来有的,不是这个东西他本来有的,所以这个东西不具存,它自己成长,它自己怎么样,完全是它自己的,所以万物自相治理,那么你这样子的话,你是施恩给它,你是有所为,为它,这样的话都不是物的本身,所以它不是具存,这些东西不是原来就存在于它的中间。
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假设物不是具存的话,它就不足以备载矣,它就不可以完完全全担负它的一切担负它生命的东西,那么没有你它就活不下去了,这样就不对了,所以地不为兽生刍,大地啊没有为了马牛羊来生草,而兽食刍,但是呐,马牛羊这些动物就得吃草,它才能活下去。
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天地并未为人而生出来狗,可是呢人却吃狗。
古时候有一个故事,在一个宴会上,大家吃的都好极了,摆设也是非常的好,大家吃得很高兴,席上摆满珍馐,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
大家都说老天对人真好,给我们生了这么多的好东西,让我们来享受。
席上啊,有个人带了个小孩子来的,这小孩很小却反驳说:“假如这一切都是天生下来给我们享用的,那么蚊子吃人血,难道是天为了蚊子而生了人吗?”大家都无言以对。
所以,我们知道,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万物都不加人为的,可以万物都各自的适合它的存在。
所以说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于是这一个起用,就没有一个不充足的,赡是我们普通说是离婚要赡养费,是不是,就是这个赡字,赡呢就是有很多,充足、富裕。
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我们这些做领袖的,常常会认为我就是比你们聪明,我都比你们能干,我都比你们慈悲,事实上呢,你怎么样,你若这样想你反而不足以当任,因为你一个人的智慧有限,你一个人的能力有限。
所以我们在古时候说,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己耕田,自己开井,你这个皇帝的力量对我一点用处都没有,帝力何有于我哉,所以,这样子的话,你假如一个当政的领袖,你认为这一切的老百姓,他能活下来,都那么的富庶,都是因为我的功劳,未足任也。
所以说,天地不仁,它是以万物为刍狗,它把万物都当作那个祭祀的那个刍草做的狗一样的,天地生了万物啊,它也杀万物啊,好比说,春天来了,花红柳绿,很美。
假如我们没有秋天,花不能结果子,没有冬天,花、树木不能休息,这样就都成问题。
所以天地在春天来的时候,花红柳绿,到秋天的时候,败柳残花,天并不是特别爱花红柳绿,天也不是特别爱败柳残花,天怎么样?天任随自然。
你开了花,你成熟,你花谢了,你果子就出来了,果子结完了以后,种子就散开了,然后它休息了,万物任其自然。
这样子的话呢,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用的着你就用,功用完了,你就该退休了,退下来了,所以,物是自然具存无施化,那么这就是天地的不仁,假设天地特别的爱花的话,那么秋天的花败就是对花的不仁,那么就不能结果不能休息了,真正天地要是仁的话,万物就不会自化了,所以说天地不仁,不仁是什么,就是我不动心,我没有爱憎心,我一视同仁。
这样的一视同仁,在我们的眼光里看,认为天地简直是麻木不仁,但是事实上呢,是天地的大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个真正的会治国的大领袖,他也是把百姓当作刍狗一样,王弼注解说:“圣人与天地合其徳,以百姓比刍狗也。
”宇宙之间一共有四个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因为一个领袖影响一个国家太厉害太厉害了,但是这个王呢,王要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为法,所以最后归于自然。
自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自然,是有所自,然后再有所然。
在佛家来说呐,是有所自而必有所然,就是因果,换一句话说呢,道家所说的自然就是佛家所说的因果。
所以圣人跟天地合其道,因为我们人,一定要法地,地,你看我们天天踩它,我们糟蹋它,地从来不说话,也不抱怨,你任何种子下去,它就给你生出来了,你插一个枝子,它就长出来了,所以我们拿地比母亲,从来不说话,只是奉献奉献。
地呢,它不能独生的,它以天为法,它任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不去违背它。
所以,真正的圣人他跟天地合其得,大家不要把这个德当作德行的德啊,就是有所得的得。
天跟地中间,是我们人,所以我们把天、地、人称之为三才,我们人就是要跟天跟地合其德。
今天的人不断违背自然规律,把树木砍光了,把污水倒进河流,到后来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河流要不是干涸了,就是脏得不能饮用。
今天我们提倡跟天地合其德,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所以很多人骂老子啊,骂老子讲权术,骂老子不仁呐,事实上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诸位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它并不是把万物都认为是一样的,让万物同时生、同时死;就如同圣人对百姓一视同仁,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付出多少不同之别。
孔子也说“吾不如老农”,又说“吾不如老圃”。
他知道在种田方面自己比不上老农,在园艺方面比不上有经验的园丁。
但孔子有自己的特长,如果没有他我们的文化都不知会是什么样。
把不同人安排在合适的地方,让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是圣人的一视同仁。
诸位知道,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老子很喜欢逆向思考问题,比如说大家都觉得仁是很好的品德,他却认为真正的高贵品质是不仁。
是不是他用这种唱反调的行为来引起人们的兴趣呢?不是的,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这是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他努力打破我们的普遍性思维,带给人们新的视角。
比如说我们都崇尚有所作为,老子却说无为的境界比有为高;我们都崇尚仁,老子就说不仁的境界比仁高。
儒家一再提倡仁,《论语》中对仁极为推崇。
但从“天地不仁”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老子对仁的理解显然跟儒家不一样。
老子还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因为道迷失之后人们才推崇德,因为德失去之后人们才推崇仁,后来,仁也无法寻找了,人们只好提倡义,最后义也行不通了,人们就不得不用礼去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