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合集下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翻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翻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翻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具体释义如下: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2、仁即是"人"的意思。

《中庸》说:"仁者,人也。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

"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

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

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3、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

"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

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4、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王弼通行版: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

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

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

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

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

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

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展开全文这是中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1 出处: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刍狗(chú),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祭祀天地神灵,要献肉食动物,随着社会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牲畜。

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便是刍狗。

橐(tuó)籥(yuè),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风箱的前身。

橐,牛皮制成的风袋。

简单解释,天地不仁,视万物为纸扎的狗,圣人不仁,视百姓为纸扎的狗。

天地,不就是个风箱吗?它虚空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

做多反而困窘,不如保持虚静。

2 为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后两句做了解释。

天地犹如风箱,自有运行之道。

风箱不空,动力越足,风劲越大,全靠一根中轴的操控,只要控制好中轴,遵循风箱的工作原理,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风劲再大,也不过是风箱饱和的状态,虚空的状态。

于风箱而言,做得再多,都不如把握好一根中轴。

于天地而言,靠的是其内在规律,日月星辰,春夏秋冬,最好的状态便是它自然的状态。

天与地,客观存在,无所谓仁,万事万物也都是遵循生命运行之规律,运行流转,自生自灭。

这才是天地的和谐,自然的力量,生命的繁衍。

恰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文雅的说法。

所以“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无情才是王道。

3 为什么“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孔子的《论语》,以“君子”为主,人能成为更好的人,“为”很重要。

老子的《道德经》,是“圣人”,“不为”才是根本。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没有私心,百姓为本。

)“圣人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很收敛,让百姓发挥,圣人犹如孩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以无为而治,以不言为教。

)老子认为圣人是领导者,充分发挥百姓主观能动性,自主劳动生产,繁衍生息。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先秦道家典籍﹐又名《道德经》。

相传是老聃隐居之时过函谷关应函谷关关令尹喜所请而著,主要阐述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经验等。

下面小编整理了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翻译]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

守中:守住虚静。

[引语]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正确解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正确解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正确解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

通俗点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这句话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公平性,即自然界并不会因为某个事物的特殊性而有所偏爱或偏恶。

在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和规律,依靠自己的生存本能和适应能力来生存和发展。

对于人类来说,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和秩序。

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不要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欲望,而是要顺应自然、顺应宇宙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总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秩序。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老子·第五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胡适的解读:
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当作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任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把百姓当作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任百姓自然发展。

天地之间,不就像鼓风箱吗?空虚但不会枯竭,发动起来会产生更多的气流。

政令繁多反而会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读书理解,不可断章取义,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放进原文,我们便可以明了其含义。

从胡适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天地对于世间的是万物没有偏私偏爱的,都是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任其自然发展。

圣人对待黎明百姓,也是不偏不倚,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结合老子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并不是一句否定句,他用这样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道法自然的肯定。

从而,达到教导人们取法自然的道理。

在这里,要格外注意的是,道家的老子对于“仁”的理解与儒家不尽相同,不可混为一谈。

所以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以理解为“万物无差”。

也就是“天地仁慈,世间万物皆没有差别对待,任其自然发展。

”。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

守中:守住虚静。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

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

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

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於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

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排橐也。

钥,乐钥也。

豪钥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下面是pincai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词语释义刍狗【chúɡǒu】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

""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

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

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词语来源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

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出处考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的成语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的成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出自:出自《老子》。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释义: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此处“百姓”应指贵族与平民)天地不言仁,滋养万物,不求万物的回报;圣人不言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的回报。

扩展资料:
圣人对待(宇宙学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则是按规律来加以处理,且这种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

规律与规律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相同的。

圣人即是发现和认知世界的先驱,也即是人中之一。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

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

守中:守住虚静。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

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

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

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於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

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排橐也。

钥,乐钥也。

豪钥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

天地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

天地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

天地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
天地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

出自战国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看作草和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

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的用处在于,让人们去寻找天地的规律,为我所用,让自己在世间万物中更有竞争优势,脱颖而出,成为主宰者,成功者。

老子认识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给人们开出药方:道法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世间的事物都要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模仿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

一千多年以后,西方的达尔文通过研究动植物,得出一个结论:世间的万物都存在竞争关系,胜利者淘汰失败者。

相对的,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在力量、智商等的竞争中,优胜者成王成侯,失败者成为贱民,吃不饱穿不暖,还有服不完的徭役。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翻译与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翻译与解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01;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02。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03?虚而不屈,动而愈出04。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05。

今译天地无偏爱,以万物为祭祀的刍狗;圣人无偏爱,以百姓为祭祀的刍狗。

天地之间,宽广空虚,就像风箱冶铸,空虚的气流而用之不尽,愈使用而气流愈多。

言多自穷,不如缄默无言。

评议《老子》之书,作为哲理散文诗,常用巧比曲喻手法,段与段之间,往往似断非断、似续非续,有断续之妙,但却令人费解。

正如林希逸所言:“大抵老庄之学喜为惊世骇俗之言,故其语多有病。

”所谓“语多有病”,是指蕴含奇曲,令人不解。

但他又赞美《老子》书曰:“其文简妙高古,亦岂易到哉!”林希逸对本章所使用巧比曲喻、喻中设喻手法,也给予很高的评价,对读者解读此章,颇有帮助。

林氏对此章的评论,可归纳为这样三点。

其一,林氏曰:“生物,仁也,天地虽生物而不以为功,与物相忘也。

养民,仁也,圣人虽养民而不以为恩,与民相忘也。

不仁,不有其仁也。

刍狗,已用而弃之,相忘之喻也。

三十八章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不仁,犹不德也。

《庄子· 齐物》曰:‘大仁不仁。

’《天地》曰:‘至德之世,相爱而不知以为爱’。

亦此意也。

”其二,林氏曰:“此章大旨不过曰天地无容心于生物,圣人无容心于养民。

却如此下语,涉于奇怪,而读者不精,遂有深弊……橐籥之于风,亦何尝容心?天地之与生物,亦何尝容心?故以此喻之。

况用之则有风,不用则无,亦有过化之意。

数,犹曰每每也。

守中,默默闭其喙也。

意谓天地之道不容以言尽,多言则每每至于自穷,不如默然而忘言。

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亦此意也。

”其三,林氏曰:“但圣人(指孔子)之语粹而易明,此书(指《老子》)则鼓舞出入,使人难晓。

或者以为戒之多言,则与上意不贯矣。

如此看破,非为一章之中首末贯串,语意明白,而其文简妙高古,亦岂易到哉?”林氏此说,颇有见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就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仁在这里的意思是仁爱,仁慈,对百姓的仁义。

刍狗就是草扎的狗,以前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如同废物,随丢弃。

整句话意思是,天地没有好恶的意识,也不怜悯万物,任其生长,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

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意思

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意思

《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出自《庄子》中的《天道》一章,是道家思想中的一句重要格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天道和圣人不同于一般人,对待万物和百姓就如同对待刍狗一样,没有偏袒和偏爱之心,一视同仁。

1. 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道家哲学中,天道被看作是宇宙、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

《庄子》中提到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味着天道并不对任何一种生灵偏爱或偏袒,它对待万物都是一视同仁的。

2.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中提到的圣人,可以理解为具有高尚品德、智慧和大德的人,他们对待百姓也跟天道一样,并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或地位,而对百姓产生偏见或不公平的对待。

他们像对待刍狗一样对待百姓,不偏不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

3. 天道和圣人的不仁“不仁”这里并不是指天道和圣人没有仁爱之心,而是在超越人类的尺度上,对待万物和百姓都做到了没有偏见、偏袒。

这种不仁不是冷漠无情,而是持平公正,不为私情所动。

4. 道家的思想这句话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认为,宇宙整体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调节。

天道和圣人之所以不仁以万物和百姓为刍狗,是因为他们坚持“无为而治”,让万物自然运行,不去干涉和过多的干预。

5. 对人们的启示这句话对人们的启示在于,我们在对待人和事时,也应该像天道和圣人一样,不被私心杂念所左右,对待万物和他人应该公正无私。

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之一。

6. 一种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

在面对生活中的得失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学会放下私人情感,接受一切,对待万事万物保持平和的心态,成就一种人格的高尚境界。

7. 结语这句话所表达的观念是道家哲学中非常深刻的一个思想,它指引着人们如何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句话的内涵,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8. 现代社会的应用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智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为啥看轻万物?

《道德经》智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为啥看轻万物?

《道德经》智慧: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为啥看轻万
物?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释文:天地没有仁爱的分别,对待万物像草狗一样,任它们自生自灭、自然生长;得道的圣人无所谓的仁爱,对待百姓像草狗一样,任他们自作自息、自由发展。

今解: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以后就丢掉,是无关紧要的东西。

天地法则是绝对的公平,不存在分别,更不会去干预自然的规律,所以万事万物在天地法则中都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源于绝对的平衡。

圣人效法天地,讲究公平,公正。

绝对的公正源于无分别之心,所以人,事、物在圣人眼中无所分别,没有轻重之分,可有可无。

在儒家文化中有仁义礼智信的标准,有标准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轻重,就会产生矛盾,所以圣人不会有仁的概念,不会去干预百姓的生活,把百姓看得无关紧要。

天地万物为刍狗的意思

天地万物为刍狗的意思

天地万物为刍狗的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出自:出自《老子》。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释义: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此处“百姓”应指贵族与平民)天地不言仁,滋养万物,不求万物的回报;圣人不言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的回报。

扩展资料:
圣人对待(宇宙学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则是按规律来加以处理,且这种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

规律与规律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相同的。

圣人即是发现和认知世界的先驱,也即是人中之一。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

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
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简介刍狗[chú ɡǒu]: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

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来源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般,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导读:圣人对待(宇宙学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则是按规律来加以处理,且这种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

规律与规律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相同的。

圣人即是发见和认知世界的先驱,也即是人中之一。

老子以风箱来作了比喻:从表面现象来看,风箱在不停地被运作着,然而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风箱中间的“轴”却总是保持着自身位置上的相对稳定,这个轴心,正是仁心的相互作用力。

老子以此比喻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这个“中”都同样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确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找到了该事物的本质的方面。

这种去找到事物的“中”的办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谓“中而用之”,这个中即是心中,也就是守仁。

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

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

”“圣人”句注仿此。

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

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

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

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

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

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

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

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

”(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

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

1:人类世界的组织结构,自有了人开始,就成了一个整体,小时候读书说要长大适应社会,长大了之后才发现,并不是书中所讲的物竞天择那样,后来渐悟到了人道的美感,此即是为而不争,相对动物的而言,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区别。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仁,即如道德经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天地之间找不到仁,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

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

此即是说,天地与圣人,仁的不复存在。

而仁五行属木,五官属目,五季属春,因而可知春季无木,则天地死气,人无目,则内心黑暗。

后一句、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即是说、听多了仁的说法,不如心中守仁。

道德经对于人道的阐释,即可由仁心初见,而仁者是无战的,亦是无敌的,所以心中守仁,方才宇宙万物都有了灵性。

(据陈采燕《国风·中国女子·采燕十九篇》,大众出版社2012年版)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仁即是“人”的意思。

《中庸》说:“仁者,人也。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

”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

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

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

”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

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3:锺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对此有所驳正。

云:“吾统观《老子》全书,知其说之出于穿凿,未足据为定论也。

”其下就从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语言上来看,所谓“仁者,人也”的说法,是求其语源,不是等义。

“‘人’字乃抽象名词,非具体名词也。

故以人为仁之训则可,而以人易仁则不可。

”而且依胡适之说,也只能说“非仁”,不能说“不仁”。

何况此句之下又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语,总不能理解为“圣人不是人”吧?其次,从《老子》全书来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都是《老子》之言。

所以要认定老子打破天人同类的谬说,证据是不足的。

再次,胡适之误,是信了王弼关于“刍狗”的误说。

王弼之说,分刍与狗为二物,说天不为兽生草,而兽吃草;天不为人生狗,而人吃狗。

这里含有天以万物为草芥之意。

实则刍狗是一物。

《庄子·天运篇》载师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

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

”(意思是: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盒子盛着,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

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

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刍狗”就是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此时要文饰妆扮一番。

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一烧了事。

我们看汉、魏、晋文献中的记载,就可以明白。

《淮南子·齐俗篇》说刍狗和土龙刚刚做好的时候,用青黄色来文饰,蒙上绮绣,缠着红线,尸祝穿着纯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来迎送它们。

等到用完之后,土龙不过成了一堆土壤,刍狗不过成了一堆草芥罢了,有谁看重它们呢?许慎在其下注:“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

土龙,以请雨。

”很显然,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土龙就是用泥土做成龙的模样。

刍狗是用来谢过求福的,土龙是用来求雨的。

《说山篇》也说“刍狗待之而求福”。

《说林篇》又说:“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

”这就说得更清楚了,刍狗的一个大用处,是瘟疫流行之时,用来祭神求福的。

这时,它的位置,俨然是帝王一般。

自然,用后就扔了。

刍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极尽荣华,祭祀之后,立即废弃,车轹火烧,已如上述。

而《三国志·魏志·周宣传》说三梦来展现刍狗祭祀后的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

说的是周宣善于占卜,有人就故意来考考他,说是梦见刍狗了,周宣说将会得到美食。

不久出行,果然遇到丰膳。

后来又说,又梦见刍狗了,周宣说:“你要小心,会堕车折脚。

”不久,果如其言。

第三次又说梦见刍狗,周宣说:“特别要注意呀,你家将失火。

”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灾。

问的人后来说:“其实我三次都没有梦到刍狗,为什么这么灵验呢?”周宣说:“这是神灵让你说的,和真梦没什么不同。

”问的人说:“我三次都说梦见刍狗,为什么结果很不同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之物。

祭祀初毕,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

祭祀结束,刍狗为车所碾压,所以会堕车折脚。

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所以会失火。

”(宣曰:“刍狗者,祭神之物。

故君始梦,当得余食也。

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

刍狗既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

”)这些材料,将刍狗的形状,所用的材料,用途和使用过程说得很清楚了。

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过程。

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

另无名氏注曰:挫其锐,解其纷,是谓天地不仁;锐不挫,纷不解,是谓圣人不仁。

现在大量的网络小说中错误引用这句话,未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

既然众生平等,又何来低贱卑微的“刍狗”?天地没有仁爱,把万物当作草扎成的祭品。

刍狗非活祭品那样,在祭祀的时候,当场宰杀,而是祭祀完毕,将其丢弃或焚毁。

现在引申为:事物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便如废品一样任意丢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真的是众生平等吗?社会上有人富贵腾达,有人低贱卑微;有人聪明绝顶,有人愚不可及;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残疾,难道有些人生来就是花朵,而另一群人天生就是那花朵脚下的一块泥巴,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衬托花朵的美丽?天地本就是无爱无憎,无欲无求的,给予万物繁华并不是因为天地喜爱于它们,使万物萧条也并不是因为憎恨于它们。

生命便如刍狗一样,当祭祀完毕之时,刍狗的使命也随之结束了。

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万物的枯荣,天地的运转,谁也没有办法将其破坏,最终还是要选择不加以干预的“无为”的态度。

作者简介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