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

⽼⼦《道德经》全⽂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发布时间:2016-12-3编辑:互联⽹⽼⼦道德经全⽂第⼀章道可道,⾮常道。
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第⼆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盈,⾳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第四章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不屈,动⽽愈出。
多⾔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神不死,是谓⽞牝。
⽞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故能长⽣。
是以圣⼈后其⾝⽽⾝先;外其⾝⽽⾝存。
⾮以其⽆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章上善若⽔。
⽔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第九章持⽽盈之,不如其已;揣⽽锐之,不可长保。
⾦⽟满堂,莫之能守;富贵⽽骄,⾃遗其咎。
功遂⾝退,天之道也。
第⼗章载营魄抱⼀,能⽆离乎?专⽓致柔,能如婴⼉乎?涤除⽞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四达,能⽆知乎?第⼗⼀章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第⼗⼆章五⾊令⼈⽬盲;五⾳令⼈⽿聋;五味令⼈⼝爽;驰骋畋猎,令⼈⼼发狂;难得之货,令⼈⾏妨。
是以圣⼈为腹不为⽬,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一个字,藏着说话最大的智慧

《道德经》:一个字,藏着说话最大的智慧《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曰:“美言可以市尊。
”与人沟通交流,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
”会说话的人,既能让别人如沐春风,又能让自己处处受益。
《道德经》启迪世人,说话最大的智慧,就一个字:少。
01少废话《道德经·第五章》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说的话过多,就容易变成废话,甚至使自己陷入危机。
倒不如持守虚静,学会适时沉默。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都不多说话;说话过多的人,往往都显得智慧不足。
多言,不等于会说话,往往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不言,不等于不会说话,反而谨慎慢言、沉默是金。
不言的核心要义,并非总是故作高深、沉默不语。
而是善于把握时机,少说废话、说有用的话。
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待了三年始终默默无闻。
秦国大举进犯赵国,形势非常危急,赵王便派平原君去联楚抗秦。
为顺利完成使命,平原君决定遴选20人同去,可只有19人达到条件。
此时,毛遂主动请求,愿一同前往。
平原君不以为然地说:“有才之人,如锥子装在口袋里,很快便能刺穿口袋显露出来。
而我一直未看到你的才华,怎么会带你同去呢?”毛遂心平气和地说:“我从未显露才华,是因为您从未将我当作锥子放在您的口袋里啊!”于是,平原君便带着毛遂等人,连夜赶往楚国。
到了楚国,商谈受阻,毛遂慷慨陈词,晓之以利弊,说服了楚王。
楚国的相助,解了赵国之危。
事后,平原君感叹:“毛遂三寸之舌,可抵百万大军,若非他主动请愿,我可就埋没这个大才了。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毛遂沉默三年,并非无才,而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曰:“不言而善应。
”时机不对,就要少说话,甚至不说话;时机一到,就要紧紧抓住,善于主动回应。
不言,并非不说话,而是一旦开口,就要切中要害。
苍蝇和青蛙,不分白天黑夜地叫个不休,却没有人理睬;雄鸡黎明一叫,震动天下,人人起床。
道德经第62章个人感悟

道德经第62章个人感悟一、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
道德经第62章是其中的一章,它探讨了个人的修养和处世之道。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对道德经第62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个人的感悟和思考。
二、个人对第62章的理解1.第一层意义:修养自德在第62章中,道德经说道:“道者万物之始,德者人之始。
有道则明,无道则暗。
有德则信,无德则不信。
”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的修养和品德是人类行为的起点,有了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通达于道。
2.第二层意义:天地之德道德经进一步强调了天地之德。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段话意味着天地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在于它们自身并不追求自身的生命,在对待万物的态度上保持着无私无欲的状态。
人们也应该在处世之道上效法天地的德行,不要追求个人私利,而是应该考虑到整体利益,追求长远的发展。
三、个人感悟1.德行的重要性道德经第62章告诉我们,德行是一个人行为的起点,也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德行,就无法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无法在社会中获得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将德行放在首位,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塑造。
2.无私的态度道德经中强调了天地之德,告诉我们不要追求个人私利,而是应该考虑整体利益。
我深有感触地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逐个人的利益,忽视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只有放下个人私利,以无私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和社会,才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和价值。
3.追求内心的宁静道德经中提到道的作用是使天下平静,而人的德行便是能够体现这种宁静。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内心往往是不安宁的。
然而通过修养自德,我们可以培养出内心的宁静和平静,使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一份从容和淡定。
四、结语道德经第62章对修养自德和无私的态度提出了重要的思考。
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修养自德,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同时,要摒弃个人私利,追求整体利益。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理解版道德经41~81章(带翻译)

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上士闻道后,会努力去依道而行;中士闻道后,将信将疑;下士问道后,哄然大笑。
道如果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因此古书《建言》有这样的话:懂道者看似暗昧无知;近道者看似后退不及;不同道者看似没有什么分别;上德好似低下的川谷,本性高洁却含垢收辱;广德好像不可盈满;刚建之德好似怠惰偷安,清静无为;质朴之德却看似同流合污。
最广大的空间看不到棱角;最大的器物都是慢慢成型;最美妙的声音总是难以听闻;最美好的形象却总是难见行迹。
大道无边不可言说。
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白话庄子】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阳子居准备南下到沛这个地方,正巧老子也西行去秦地,他便约老子在沛的郊外相见。
但是却在走到梁的时候,遇见了老子,两人便以其走了一程。
半路上,老子突然仰头向天,长叹一声:“起初我以为你还可以教育,现在才知道你是在不堪造就。
”阳子居听了,没有出声。
等到了旅舍,双方梳洗完毕,阳子居脱了鞋子,跪着走到老子的面前说:刚才弟子想请问老师,老师正走着没有空闲,所以不敢问,现在老师有空了,可否告知弟子犯了什么错。
“老子说道:你态度骄傲,目空一切,谁看了都害怕,怎么还敢来接近你?要知道清白的人,不自以为清白,反而觉得自己好像有污点似的;真正有盛德的人,也不自以为德高,反倒觉得自己的德性欠缺了什么似的。
阳子居听后,面容一变,说道:敬谢老师的教诲。
“便弓身退了出去。
阳子居刚来旅舍的时候,店里的客人让路给他,店主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替他拿梳洗的用具,先来的客人都躲着他,烧饭的厨子也不敢当着炉子站。
但是从他见过老子,并听从了老子的劝告后,旅舍的人不但已敢和他随便地争席位,态度也亲热了很多。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61-81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61-81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第61-81章先秦-老子第61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
牝恒以静胜牡,以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第62章: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65章: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每一章的总结归纳

道德经每一章的总结归纳道德经是古代中国一部重要的哲学经典,由老子创作并主要受其影响的道家经典。
全书由81章组成,每一章都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和道德原则。
本文将对道德经中每一章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其道德观念。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这一章强调道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它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
人们应该超越有限的思维和认知,去追求真正的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在这一章中,道德经指出美和善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的存在是相对的。
人们应该超越相对的观点,寻求超越性的真理。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这一章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通过不过度强调功利和物质欲望,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内心的宁静。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一章意味着道是无穷尽的,它不会因为人们的使用而减少。
人们应该追求与道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以实现自身的完善。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认为天地不具备普遍慈悲的道德观念,它对于万物都是公平平等的对待。
人们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万物,避免傲慢和偏见。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一章表达了一种持久的生命力,指出了生命的无穷性。
人们应该像大地一样持久坚韧,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
第七章:天长地久道德经强调了永恒的道,认为道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人们应该追求超越物质和利益的价值观,实现精神层面的幸福。
第八章:上善若水这一章通过水的特质来表达善的概念。
水是柔软而强大的,如同善的力量一样。
人们应该效仿水的品质,善待他人,不对抗他人。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一章意味着人们应该学会节制。
持续盈利和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并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适度的满足即可获得真正的幸福。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一章表达了人与自然联系紧密的观念。
人们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追求内心的和平与宁静。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这一章强调团结的力量。
道德第章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21篇)

道德第章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2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道德第章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21篇)写心得体会是对学习和工作所得到经验的一种记录和分享,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传递和应用这些经验。
道德经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二章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简,其犹橐龠③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④,不如守冲(中)⑤。
译文天地公平公正不偏爱,视万物就如祭祀神灵(道的衍生,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离道离法;万物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护,万物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
圣人公平公正不偏爱,视百姓就如祭祀神灵(道的衍生,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离道离法;百姓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护,百姓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
天地的简选择用(自然选择),如龠(管乐器),虚心而不理亏,动用起来愈发出众超群。
过分的烦苛的政令使气数穷尽,不如执一守冲(中正)。
注释①不仁:不偏爱。
仁:偏爱,仁爱。
仁爱:偏爱,亲疏远近有等级差别的偏爱。
②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陈:陈献,陈设供奉。
箧衍,指方形竹箱,盛物之器。
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主祭人。
齐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
将:扶持,扶助;供养,奉养;奉行,秉承;请;携带;带领;顺从;随从。
蘇:取草;割草。
爨:烧;烧火做饭。
爨,炊也。
——《广雅》)祭祀时,刍狗被人们认为神灵附身,神灵守护着刍狗,因而此时的刍狗是尊贵的受保护的,盛以竹箱,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 主祭人斋戒以将之供奉。
祭祀神灵仪式结束后,人们认为神灵已经脱离了刍狗。
神灵脱离了刍狗,刍狗脱离了神灵,致使刍狗失去了神灵的庇护,以致遭受践踏蹂躏,任由行者踩头颅踏脊背,任由蘇者(拾草人)拿去烧火做饭,被焚烧成灰。
刍狗的荣辱存亡,取决于神灵是否附身它,取决于神灵是否保护它。
神灵是道衍生的各类神的总称。
神灵,是指古代传说、宗教及神话中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或指有超凡能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以永恒不死的人物。
道德经62章原文及心得感悟

道德经62章原文及心得感悟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
其实这城,不恃其大,
而恃其德,
其处者乐。
故往而不害,
安而不忧,
是谓智慧之矩。
心得感悟:
一、智慧之矩。
就《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而言,“智慧之矩”指的是言行要有智慧且谨慎,行事安担忧,而不致伤害他人,也不致留下遗憾。
也就是说,要有良知和清高的道德观,保持自身和他人的礼节,以保持喜乐、令别人安心。
二、不恃其大,而恃其德。
本章给出的重要信息是:不要因处在一个位置的优势而自负,而应以真正的品德来衡量自身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身份或地位。
正是有了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有真正的自信,而真正的自信才能带来生活中的快乐和愉悦。
三、从善而行。
“从善而行”是一个基本的道德概念,也是一个基本的人生信条,它提示我们不要因为社会传统或其他暴力和野蛮行为而丧失理性和善行。
我们要慎重思考自己的行为,审视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沉浸在利己主义和物质追求中,忘记了道德和仁爱的重要性。
四、不施害。
《道德经》的第六十二章提出了不施害的建议,即:在处理事情时不要损害他人,而应尽量保护他人,不要。
道德经六十二章感悟心得分享

道德经六十二章感悟心得分享道德经第六十二章道奥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本章是讲天下最宝贵的东西不在身外,而一直就在我们身内,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道者万物之奥”“奥”,古代指房屋的西南角,一般为尊者的居坐之处,或者祭祀的神主之位,在这里是主宰和庇护的意思,也有隐秘、深邃的含义在里面,所以“道者万物之奥”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主宰和依靠,但我们人类却从未真正的了解和认识袖。
《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变化的造化规则就是道,这个道袖就在气里面,而这个气袖又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天地万物无一不充满着这样的气,这个气在万物就叫“性”,因此,水有水的性,木有木的性,火有火的性等等,当然我们人也有人的性,人们称之为本性。
本性以其生生不息的造化主宰、庇护着我们的人身,让我们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变为一个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有逻辑思维的一个人,而对于这切我们却“日用而不知”。
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不知道痛苦与烦恼的根源,不知道生老病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等,道既是万物的的主宰者和庇护者,但却又是如此的深奥难解,所以叫“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人”“不善人”不是好人与坏人的意思,而是尊道与不尊道的意思。
尊道的人将道视为安身、立命之法宝,时时处处以道为依归,所以叫“善人之宝”;而不懂得尊道的人,虽然其常常干扰、扭曲道的造化,但道仍然不改初心,仍然担当其生命的庇护者、保护者,所以叫“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是靠道的保护才能维持其生命功能的正常运行。
就像我们常常熬夜不睡觉,常常饮食无节,常常焦虑不安,常常怨天尤人等等,总之就是常常干扰、扭曲道的造化,这时候道就会让我们生病,强迫我们停下干扰、扭曲道的造化的行为,道也只有这时才有机会修复我们的身体。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解读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解读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是一篇关于政治和领导力的章节。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在治理国家和领导人民时的一些重要原则和策略。
以下是对该章的多角度全面解读。
首先,在治理国家方面,第六十二章提到了“道者万物之奥”,意味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基。
因此,领导者应当以道为准则来统治国家,而不是凭借个人欲望或权力欲望来行事。
这种以道为基础的领导方式将会带来和谐、稳定和繁荣,因为道是自然法则的体现。
其次,该章强调了谦逊和谨慎的重要性。
它提到了“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这句话意味着领导者应当保持谦虚和低调的态度,不要自诩为伟大或者高人一等。
只有通过保持谦逊和谨慎,领导者才能真正地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该章还强调了非攻的原则。
它提到了“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意味着领导者应当避免使用武力或者侵略性手段来解决问题。
相反,他们应当通过和平、对话和妥协来处理纷争和冲突。
这样的非攻姿态将会带来和平与和谐,而不是争斗与战争。
第四,该章还讨论了领导者的智慧和明智的重要性。
它提到了“圣人无常心”,意味着领导者应当超越个人私利和短视的考虑,以整体利益为导向。
领导者应当具备智慧和洞察力,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抉择。
最后,该章还强调了领导者的慈爱和善良的重要性。
它提到了“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这句话意味着领导者应当以慈爱和善良来对待人民,而不是以威严和残暴来统治。
只有通过慈爱和善良,领导者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从而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强调了以道为准则、谦逊和谨慎、非攻、智慧和明智、慈爱和善良等原则和策略在治理国家和领导人民时的重要性。
这些原则和策略能够帮助领导者建立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道德经六十二章原文译文和注释及感想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译文及注释第一节:道德经第六十二章的原文译文「道者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强为之,天下将自化,恢恢乎。
」这段文字中,道德经提出了「道者无为,而无不为。
」的概念。
道在这里并不是指具体的行动,而是指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道是无为而无不为,即它自身不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在,无所不为。
这种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如同自然界中的万物。
如果君王能够守护这种自然的规律,那么万物将自然地追随这种规律而发生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万物产生了愿望和欲望,那么道德经表示它会强行干预以适应这种变化。
这种随时随地的自然规律,使得整个天下都将自然而然地发生化变,变得丰富而充满生机。
第二节:「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是故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这段文字中,道德经提出了对人们所厌恶和所向往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
人类社会中,往往排斥孤独、缺少权势和财富的人,却推崇富有权势的王公之人。
然而,道德经认为,这种观念在实际的生活中必然会遭受物物法则的制约。
即使有人试图去破坏这种规律,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或者导致损失。
道德经表示,自己也教导人们遵循这种规律。
同时指出,强大的统治者也无法逃脱这种规律的制约,所以自己愿意做一个有道德的老师,为人们指引追随这种自然的规律。
第三节:「三年之丧,天下之大恶也。
既而我知故好之。
」这段文字中,道德经指出了丧葬的习俗对整个社会的伤害。
虽然丧葬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沉浸在丧葬之中过久,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秩序和安宁产生巨大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经强调人们应当尽快走出丧葬的悲痛,重新面对生活并寻求快乐。
这种观点恰恰体现了道德经所强调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即不要刻意去干预自然发生的事情,要顺应自然,以达到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
回顾与总结:从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规律与人类社会的现象密不可分。
《道德经》注音版第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导语】《道德经》句式整齐,⼤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
读之朗朗上⼝,易诵易记。
体现了中国⽂字的⾳韵之美。
下⾯是©⽆忧考⽹分享的《道德经》注⾳版第六⼗⼆章原⽂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道者万物之奥。
善⼈之宝,不善⼈之所保。
美⾔可以市尊,美⾏可以加⼈。
⼈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天⼦,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版】 道(dào)者(zhě)万(wàn)物(wù)之(zhī)奥(ào)。
善(shàn)⼈(rén)之(zhī)宝(bǎo), 不(bù)善(shàn)⼈(rén)之(zhī)所(suǒ)保(bǎo)。
美(měi)⾔(yán)可(kě)以(yǐ)市(shì)尊(zūn), 美(měi)⾏(xíng)可(kě)以(yǐ)加(jiā)⼈(rén)。
⼈(rén)之(zhī)不(bù)善(shàn),何(hé)弃(qì)之(zhī)有(yǒu)? 故(gù)⽴(lì)天(tiān)⼦(zǐ),置(zhì)三(sān)公(gōng), 虽(suī)有(yǒu)拱(gǒng)璧(bì)以(yǐ)先(xiān)驷(sì)马(mǎ), 不(bù)如(rú)坐(zuò)进(jìn)此(cǐ)道(dào)。
古(gǔ)之(zhī)所(suǒ)以(yǐ)贵(guì)此(cǐ)道(dào)者(zhě)何(hé)? 不(bù)⽈(yuē):求(qiú)以(yǐ)得(de),有(yǒu)罪(zuì)以(yǐ)免(miǎn)邪(xié)? 故(gù)为(wéi)天(tiān)下(xià)贵(guì)。
道德经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二章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简,其犹橐龠③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④,不如守冲(中)。
译文天地公平公正不偏爱,视万物就如祭祀神灵(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失道违法妄作非为,万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就得到救助保护,万物失道违法妄作非为就遭罪受罚;圣人公平公正不偏爱,视百姓就如祭祀神灵(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失道违法妄作非为,百姓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就得到救助保护,百姓失道违法妄作非为就遭罪受罚。
天地的简选择用(自然选择),如龠(管乐器),虚心而不理亏,动用起来愈发出众超群。
过分的烦苛的政令使气数穷尽,不如守着冲虚清静为道(中正)。
注释①不仁:不偏爱。
仁:偏爱,仁爱。
仁爱:偏爱,亲疏远近有等级差别的爱。
②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陈:陈献,陈设供奉。
箧衍,指方形竹箱,盛物之器。
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主祭人。
齐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
将:扶持,扶助;供养,奉养;奉行,秉承;请;携带;带领;顺从;随从。
蘇:取草;割草。
爨:烧;烧火做饭。
爨,炊也。
——《广雅》)祭祀时,刍狗被人们认为神灵附身,神灵守护着刍狗,因而此时的刍狗是尊贵的受保护的,盛以竹箱,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 主祭人斋戒以将之供奉。
祭祀神灵仪式结束后,人们认为神灵已经脱离了刍狗。
神灵脱离了刍狗,刍狗脱离了神灵,致使刍狗失去了神灵的庇护,以致遭受践踏蹂躏,任由行者踩头颅踏脊背,任由蘇者(拾草人)拿去烧火做饭,被焚烧成灰。
刍狗的荣辱存亡,取决于神灵是否附身它,取决于神灵是否保护它。
神灵是道衍生的各类神的总称。
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读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读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展开全文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善”坐而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道者,万物之注也,注:注释,解释说明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
道者,万物之注也:道,是万物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原因。
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故曰:道,理之者也。
可以理解为:道者,理也,万物之所以成也,万物之所以然也。
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善人:善为道者。
善于遵道而行的人。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 《道德经·第十五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
”《道德经· 第二章》美与善都是人为的主观意念,没有绝对的美和善,就像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一样。
无所谓美,无所谓善。
人为的区分美与丑,善与不善,本身就是不善的。
·把“善人”理解为善良的人,是不正确的。
不善人:不善为道者,不善于遵道而行的人,平常人。
葆:·本义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外观形象、行为表现。
·掩盖,隐藏,伪装的意思。
《管子·水地》:“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
”佞,能说会道,善于奉承。
谄谀葆诈,谄媚,阿谀奉承,虚伪,狡诈。
善人之葆也:善为道者的行为表现及精神风貌。
不善人之所葆也:不善为道者,平常人所想要装扮成的样子。
什么是道?老子说:道者,万物之注也。
道,是万事万物之所以是这样的根本原因。
正如韩非子的解读:道者,理也:万物之所以成也;万物之所以然也。
道是什么样的?老子说:“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意思是:道,是遵道而行的善为道者的行为表现;是平常人所想要装扮成的样子,而不是其所刻意表现出来的道貌岸然。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第六十二章[原文]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②。
美言可以市尊③,美行可以加人④。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⑥,不如坐进此道⑦。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邪⑨?故为天下贵。
[译文]“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
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
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
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注释]1、奥:一说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另一说是藏,含有庇荫之意。
其实两说比较接近,不必仅执其一。
2、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3、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敬仰。
4、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5、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6、拱壁以先驷马:拱壁,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
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
7、坐进此道:献上清静无为的道。
8、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9、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过。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道者万物之奥,奥,犹暧也,可得庇荫之辞。
善人之宝,宝以为用也。
不善人之所保。
保以全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言道无所不先,物无有贵於此也。
虽有珍宝璧马,无以匹之。
美言之,则可以夺众货之贾,故曰美言可以市也。
尊行之,则千里之外应之,故曰可以加於人也。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不善当保道以免放。
故立天子,置三公,言以尊行道也。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此道上之所云也。
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为道也。
物无有贵於此者,故虽有拱抱宝璧以先驷马而进之,不如坐而进此道也。
浅谈《道德经》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浅谈《道德经》第六⼗⼆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之葆也,不善⼈之所葆也。
第六⼗⼆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之葆也,不善⼈之所葆也。
美⾔可以市,尊⾏可以贺⼈。
⼈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天⼦、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驷马不善,坐⽽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它告诉了我们⼀个道理:⼤国也好,⼩国也好,都是⼈为的⼤⼩之分。
就像江河和⼩溪,江河与⼩溪并⽆分别,本就⼀源,⾛的路不同⽽已,⼩溪就是流过⼗万⼋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江河之中。
⼤国就像江河,⼩国就好⽐⼩溪,江河与⼩溪本⽆分别,⼤国与⼩国相处,不应以⼤⼩不同⽽区别对待,互相应该谦下看待对⽅。
各⾏天地⽆为之道,则⼤国和⼩国皆能很好兼容。
也就是说,⼤者为下,⽅符合⾃然之道。
反之,如果“⼤国”为上,就违反了⾃然之道,那么“⼤国”将不久亦。
⼤者宜为下,下者,包容、谦虚、⽆为。
接上⼀篇,本篇解读第六⼗⼆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之葆也,不善⼈之所葆也。
注:融汇、⼀体。
善⼈:遵循⾃然法则,懂得⼤道之⼈。
善⼈不善⼈不善⼈:不遵循⾃然法则,不懂⼤道之⼈。
道⽣⼀,⼀⽣⼆,⼆⽣三,三⽣万物。
道⽣之,德蓄之。
万物由道所⽣,由德所蓄。
道是万物之母,道与万物⼀体。
道者,本就与万物⼀体。
遵守⾃然法则,懂得⼤道之⼈,与道合⼀,把道看作是⾃⾝的⼀部分;反之,即使不遵守⾃然法则,不懂⼤道之⼈,道也同样与他不分,道会庇护他,道会反作⽤于他。
美⾔可以市,尊⾏可以贺⼈。
尊:顺应⾃然规律,遵守⾃然法则。
信⾔不美,美⾔不信。
美丽的⾔辞,可以像商品⼀样,为我们所⽤,做交易,从⽽达到最⼤的利益,但脱离⾃然平衡的阿谀奉承并不可信。
顺应⾃然规律,遵守⾃然法则,⾏⽆为之道,才是真的帮助⾃⼰,也帮助他⼈。
⼈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天⼦、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驷马不善,坐⽽进此。
⼈之不善,何弃之有?如果不能够尊守⾃然法则,这就是不善之⼈,不善之⼈道会葆之,不会抛弃他。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是一篇关于“无为而治”的篇章。
它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治理方法。
这一章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首先提到了“道德之器”。
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像一个器皿一样,能够容纳并包容众多的事物。
这种包容性不仅仅是对于个人的容忍,更是对于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包容。
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够容纳众多的事物,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的情况,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其次,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强调了治理的无为之道。
它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不追求权力和个人荣誉,而是应该追求公正和善良。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无为而治。
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强行干预自然的发展,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最好的结果。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问题,避免偏见和个人主义的干扰。
最后,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强调了谦逊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保持谦逊,不要自大和傲慢。
只有谦逊,才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而如果领导者自大和傲慢,就容易忽视他人的意见,导致决策的错误和偏颇。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给了我很多关于领导的启示。
它告诉我,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包容性、无为而治的智慧和谦逊的品质。
只有这样,领导者才能够真正地影响和带领团队走向成功。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贯彻道德经第六十二章的理念,我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领导者,并为他人带来更多的价值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十二章天地①不仁②,以万物为刍狗③。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简④,其犹橐龠⑤乎!虚而不屈⑥,动而愈出⑦。
多言数穷⑧,不如守冲(中)⑨。
译文天地公平公正不偏爱,视万物就如祭祀神灵(道的衍生,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离道离法;万物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护,万物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
圣人公平公正不偏爱,视百姓就如祭祀神灵(道的衍生,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离道离法;百姓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护,百姓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
天地之简法约法省刑、轻徭薄赋,其如吹奏龠器乎,心虚务虚而不理亏,使用以更加颁布宣传、宣法普法、宣道布化、布德布惠。
过分的烦苛的政刑(政令和刑罚)使气数穷尽,不如执一守冲(中正)。
注释①天地:(1)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会。
《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2)犹天下,宇宙。
《文选·张衡<南都赋>》:“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李善注:“天地,犹天下也。
”(3)指天地神灵。
《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一年打个醮,答报答报天地就是了。
”《红楼梦》第六九回:“﹝凤姐﹞於是天地前烧香礼拜,自己通诚祷告。
”(4)犹境界,境地。
唐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5)天地,是语境可以随着智慧进化不断扩展的词。
道教认为天中复有万天(万是虚词,指很多),其中有会毁灭的天地与永恒不灭的天地。
②不仁:不偏爱。
仁:偏爱,仁爱。
仁爱:偏爱,亲疏远近有等级差别的偏爱。
③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陈:陈献,陈设供奉。
箧衍,指方形竹箱,盛物之器。
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主祭人。
齐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
将:扶持,扶助;供养,奉养;奉行,秉承;请;携带;带领;顺从;随从。
蘇:取草;割草。
爨:烧;烧火做饭。
爨,炊也。
——《广雅》)祭祀时,刍狗被人们认为神灵附身,神灵守护着刍狗,因而此时的刍狗是尊贵的受保护的,盛以竹箱,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 主祭人斋戒以将之供奉。
祭祀神灵仪式结束后,人们认为神灵已经脱离了刍狗。
神灵脱离了刍狗,刍狗脱离了神灵,致使刍狗失去了神灵的庇护,以致遭受践踏蹂躏,任由行者踩头颅踏脊背,任由蘇者(拾草人)拿去烧火做饭,被焚烧成灰。
刍狗的荣辱存亡,取决于神灵是否附身它,取决于神灵是否保护它。
神灵是道衍生的各类神的总称。
神灵,是指古代传说、宗教及神话中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或指有超凡能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以永恒不死的人物。
神灵是道的衍生,也指人死后的精灵。
神灵者,神也。
神:(1)(会意。
从示申。
“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
本义:神灵);(2)信神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3)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4)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5)人的神志活动,包括对一切生理活动协调控制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神明)。
道是宇宙的始基,道是天下母,道是万物母,道是大,道是大宗,道是大本,道是元炁,道是本元(本原、本源),道是始有,道是无(数学上,可以用“○”表示无),道是大一,道是一,道是场,道是夷希微,道是万物之奥主,道是象帝,道是谷神,道是恆,道是法则,道是无名之朴,道是本体,道是自然,道是自在之物。
道拟人化之后是神,法则(规律)拟人化之后是天命或天意。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古籍《说文》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现代哲学对“神”的定义“神”是拟生物化了的宇宙。
“神”的行为就是生物事化了的宇宙事。
“人类神”是拟人化了的宇宙。
“人类神”的行为就是人事化了的宇宙事。
类似于人类神,其他生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神,否则,它们就不会产生依赖感和恐惧感。
人类对神仙、上帝、幽灵、鬼怪、祖宗、圣贤等的崇拜、信仰和敬畏,其实就是对各自心目中万能宇宙的崇拜、信仰和敬畏。
神是寄于心,牵引心,给心以法则,使心认识本体。
神就是宇宙万物正常运行的法则。
所以,此处的神(神灵)是道和法则(规律)的意思。
刍狗合道合法就受救助保护,刍狗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
受罪是指:因违背了法则,而受到应有的惩罚。
④天地之简:天地之简法约法省刑、轻徭薄赋。
之:(会意。
象艸过屮。
枝茎益大。
本义:出,生出,滋长);往,朝某方向走。
简:(1)简省;简易;简单。
如:简绝(简练,爽快);简至(治事简易,思想通达);简编凛烈(历史是无情的);简选(简择选拔);简阔(简略宽疏)。
(2)稀少。
如:简出(少出);简讼(减少刑狱讼事)。
(3)大。
如:简圭(大的玉圭);简珠(大珠)。
(4)通“柬”,选择,选择(人才)。
简能而用。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又如:简放(选出遣散);简界(精选之后);简选(简择选拔);简卜(择日卜问);简才(选择贤才);简用(选用);简拔(选拔,选用提拔)。
(5)检阅。
如:简稽(检阅稽核);筒孚(稽核属实,真确可信);简阅(检阅);简徒(检阅部众)。
(6)检查;检验。
如:简较(查阅;核对);简验(检查验看);简孚(稽核属实,真确可信)。
(7)分别;辨别。
如:简认(辨认);简别(甄别);简序(甄别次序);简第(甄别等第);简会(区别理解)。
(8)通“谏”;谏诤,直言规劝。
犹之未远,是用大简。
——《左传·成公八年》(9)简法,约法,省刑,省罚;约法省刑,轻徭薄赋;省刑罚,薄税敛。
约法省刑是汉初的立法原则之一,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而实施的立法原则。
简法:简化法律条文;简要的法律条文。
约法:谓约束以法;简省法令;简约法令。
省刑:指减少或减轻刑罚。
省:减少;精简。
汉•贾谊《过秦论中》:“约法省刑,以持其后。
”《汉书·食货志上》:“上於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晋书·李雄载记》:“雄性宽厚,简刑约法,甚有名称。
”《晋书·武帝纪》:“(泰始四年春正月)戊子,詔曰……又律令既就,班之天下,将以简法务本,惠育海内。
”《清史稿•高宗纪一》:“乙卯,上诣圜丘行大雩礼,特诏贬损仪节,以示虔祷。
以旱命省刑宽禁。
”⑤橐龠:龠器;吹龠,奏龠,吹奏龠器。
龠极可能滥觞于“吹火管”,吹火管即无音孔之龠。
1)橐,指口袋,古代也指一种鼓风吹火器。
具炉橐,橐以牛皮。
——《墨子·备穴》槖,通“托”,依附。
重争士橐。
(指依附诸侯或卿大夫。
)——《韩非子·五蠹》2)龠:(“籥”(yuè)的本字。
会意。
从品仑。
“品”表示乐器的管孔,仑是按顺序排列之义。
本义:乐器名)。
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说文》。
经传皆以籥为之。
龠是古老的吹奏乐器,形制如笛,竖吹。
龠在历代宫廷雅乐中应用颇广。
龠:又称苇龠、豳龠。
关于苇龠,据《乐书》记载:古之人始作乐器,而苇龠居其先焉。
震为六子之首,龠为众乐之先。
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
”《周礼·春官·龠章》云:“掌土鼓、豳龠。
”豳是古地名,在陕西境内。
豳龠即指豳地之龠。
在《诗经》中有多篇提到龠,如:“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龠舞笙鼓,乐既和奏”,可见当时龠在民间相当流行。
关于龠的形制,古书亦多有记载。
《尔雅·释乐》:“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风俗通》:“龠,乐之器,竹管三孔”;《毛诗传》:“龠六孔”;《广雅》:“龠谓之笛,有七孔”;《旧唐书》:“管三孔曰龠”。
朱熹《诗集传》:“龠,如笛而六孔或三孔。
”由此可见,龠形制如笛,以三孔龠年代最为久远。
古龠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
龠是古老的吹奏乐器。
溯其源,它极可能滥觞于人类早期的生活炊具——“吹火管”。
“龠”字本义乃可作“吹火管”解,吹火管即为无音孔之龠,也就是早期的开口律管。
据史载:黄帝命伶伦作律,伶伦截竹首制为“黄钟之宫”,也称“黄钟之龠”(本《汉书·律历志》),是为后世律吕之本。
也为历代度、量、衡三者法制之基础。
足见古龠之器由来尚矣,它不仅是后起的横向联合吹之笛,竖吹之箫乃至直吹的一切簧哨类乐管的先祖乐器,还是历代声律及度、量、权衡制度之根本。
诚如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所言:“龠者,七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权衡之所由出者也”(《律吕精义》)。
左手食指按上孔,右手食指按中孔,右手中指按下孔,吹之,其声悉协音律。
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说文》。
古龠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骨龠(据考古);至黄帝时期,又出现了以天然植物材料制作的“苇龠”(据《礼记》);尧舜禹时期的大理皋陶作“夏龠九成”,龠被首倡为宗考乐舞的标志性乐器,是边吹边舞的(据《吕氏春秋》);殷商时期,“龠”字已经盛行于甲骨文,多用作祭名。
至两周时期,古龠更被隶定为“文舞”的代表性乐器,是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
此时的古龠已被阐扬得光焰四射,据史载:武王伐殷,祀庙谒祖有龠人(《逸周书》);穆王西游,大奏广乐有龠器(《穆天子传》);国祭中,击鼓歌诗有“龠章”(《诗经》);宫廷里,掌握国子舞羽吹龠有龠师(《周礼》),足可见古龠文化在先秦时期的灿烂与辉煌。
然自秦汉以降,雅乐沦丧,古龠开始式微。
据元代史籍记载,三孔龠当时仍在宫中使用;明代,龠既用于乐队,也用于乐舞;清代,龠是雅乐乐舞的重要舞具,主要用于祭祀乐舞。
史载“龠如笛”的语焉不明,古龠的真实形制及吹法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及至当代,由于某些权威古文学家对“龠”字的误解,至使音乐学界出现了将“龠”定论成“编管乐器”的严重失误,悠久的古龠文化就此似乎失落的一干二净。
然而,大道难泯,真器不灭。
一种无孔的斜吹骨管乐器于当代考古发掘的新石器遗址中现身(贾湖“骨龠”),引起了举世瞩目,为破解史载“龠如笛”的千古之谜提供了坚确的实物之证。
贾湖“骨龠”,今人多误称为“骨笛”。
西历1986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距今八千多年,是中国吹管乐器的鼻祖。
器以鹤禽类的翅骨制成,管长25厘米左右,管身钻有音孔4-8个不等,无吹孔。
斜吹之,发音嘹亮,七音齐备,音域可达两个半八度以上,能流利地作多宫翻奏,是一件完形的特色独奏乐器。
事实上,古龠乐器虽于宫廷雅乐中名存实亡,却于民族民间音乐中名亡实存。
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塔吉克族的“奈依”,柯尔克孜族的“却奥尔”,哈萨克族的“斯布斯额”,蒙古族的“潮尔”,蒙古族图瓦人的民间传统乐器“楚尔”(楚吾尔)以及中原地区地道教的“篍”等乐器,其实都是古龠在今天民间的孑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