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河上公注

合集下载

《《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

《《⽼⼦》河上公章句》上卷《《⽼⼦》河上公章句》論德第⼀上德不德,上德,謂太古無名號之君,德⼤無上,故⾔上德也。

不德者,⾔其不以德教民,因循⾃然,養⼈性命,其德不⾒,故⾔不德也。

是以有德;⾔其德合於天地,和氣流⾏,民得以全也。

下德不失德,下德,謂號諡之君,德不及上德,故⾔下德也。

不失德者,其德可⾒,其功可稱也。

是以無德。

以有名號及其⾝故。

上德無為謂法道安靜,無所改為也。

⽽無以為;⾔無以名號為。

下德為之⾔為教令施政事也。

⽽有以為。

⾔以為⼰取名號也。

上仁為之上仁謂⾏仁之君,其仁為上,故⾔上仁也。

為之者,為仁恩。

⽽無以為;功成事⽴無以執為。

上義為之為義以斷割也。

⽽有以為。

動作以為⼰殺,⼈以成威賦,下以⾃奉也。

上禮為之謂上禮之君,其禮無上,故⾔上禮。

為之者,⾔為禮制度,序威儀。

⽽莫之應,⾔禮華盛實衰,飾偽煩多,動則離道,不可應也。

則攘臂⽽扔之。

⾔煩多不可應,上下忿爭,故攘臂相仍引。

○攘,⾳禳。

故失道⽽後德,⾔道衰⽽德化⽣也。

失德⽽後仁,⾔德衰⽽仁愛⾒也。

失仁⽽後義,⾔仁衰⽽分義明也。

失義⽽後禮。

⾔義衰則施禮聘⾏⽟帛。

夫禮者,忠信之薄,⾔禮廢本治末,忠信⽇以衰薄。

⽽亂之⾸。

禮者賤質⽽貴⽂,故正直⽇以少,邪亂⽇以⽣。

前識者,道之華,不知⽽⾔知,為前識,此⼈失道之實,得道之華。

⽽愚之始。

⾔前識之⼈,愚闇之倡始。

是以⼤丈夫處其厚,⼤丈夫謂得道之君也,處其厚者,處⾝於敦朴也。

不居其薄;不處⾝違道,為世煩亂也。

處其實,處忠信也。

不居其華。

不尚⾔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華薄,取此厚實。

去,上聲。

法本第⼆昔之得⼀者,昔,往也。

⼀,無為道之⼦也。

天得⼀以清,地得⼀以寧,⾔天得⼀,故能垂象清明。

地得⼀,故能安靜不動搖。

神得⼀以靈,⾔神得⼀,故能變化無形。

⾕得⼀以盈,⾔⾕得⼀,故能盈滿⽽不絕也。

萬物得⼀以⽣,⾔萬物皆須道以⽣成也。

侯王得⼀以為天下正。

⾔侯王得⼀,故能為天下平正。

其致之,致,誠也。

謂下五事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天當有陰陽施張,晝夜更⽤,不可但,欲清明無已時將恐分裂不為天。

道德经(河上公注)

道德经(河上公注)

简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

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道德经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道德经河上公解》

《道德经河上公解》

《道德经河上公解》(下文红色字体为章名,蓝色字体为《道德经》原句,黑字为河上公注解)體道第一道可道,(道德經原句)謂經術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非自然生長之道也。

常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道。

名可名,謂富貴尊榮,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當如嬰兒之未言,雞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處石間,內雖昭昭,外如愚頑。

無名,天地之始。

無名者謂道,道無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氣布化,出於虛無,為天地本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

有名謂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陰陽、有柔剛,是其有名也。

萬物母者,天地含氣生萬物,長大成熟,如母之養子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妙,要也。

人常能無欲,則可以觀道之要,要謂一也。

一出布名道,讚敘明是非。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歸也。

常有欲之人,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兩者,謂有欲無欲也。

同出者,同出人心也。

而異名者,所名各異也。

名無欲者長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謂之玄,玄,天也。

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於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復有天也。

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賢聖,得錯亂污辱,則生貪淫也。

眾妙之門。

能之天中復有天,稟氣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

養身第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自揚己美,使彰顯也。

斯惡已;有危亡也。

皆知善之為善,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人所爭也。

故有無相生,見有而為無也。

難易相成,見難而為易也。

長短相較,見短而為長也。

高下相傾,見高而為下也。

音聲相和,上唱下必和也。

前後相隨。

上行下必隨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以身師導之也。

萬物作焉各自動也。

而不辭,不辭謝而逆止。

生而不有,元氣生萬物而不有為而不恃,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

功成而弗居。

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

夫唯弗居,夫惟功成不居其位。

是以不去。

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

此言不行不可隨,不言不可知疾。

上六句有高下長短,君開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變,無不動亂。

《道德经》第五十章的研究注释

《道德经》第五十章的研究注释

《道德经》第五十章的研究注释*导读:[原文]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原文]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攝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备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错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校订] (1)本章第四句,《韩非子解老》作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唐傅奕校定《老子》古本亦同此,河上公、王弼两本和其它版本或碑刻都作人之生,动之死地,这两种不同的句法,前一种比后一种多四个字,意思较为明显,又与下文生生之厚句有联系,今从《韩非子》。

但民和人在字义上是有区别的,民是统治者对于被统治者的称呼,人是泛指一切人类而言,本章说的是人类生死问题,与国家政治无关,今从诸本把民字改作人字,似更为合理。

(2)入军不备甲兵这一句也是《韩非子》所引;诸本不备多作不被。

[释义] (1)出生入死旧注云:出谓自无而见于有,入谓自有而归于无;出为生,入为死。

这样解释最符合原文意旨;王弼注云:出生地,入死地。

添了两个地字进去,等于蛇足;河上公注,专就情欲一方面说,更谬。

现代刊物中也常见出生入死这句话,那是描写人们遇到危险,多次由死里逃生的情况,与老子哲学思想无关,不可误会。

(2)生之徒死之徒这两个徒字,在《说文》上作步行解,但徐铉笺云:徒行有相从者,故引伸之为党类之称。

本章河上公注云:生死之类,各十有三。

亦同此义。

韩非把徒字当作属字解,意思也差不多。

《老子》第七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庄子人间世》:内直者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古为徒。

《庄子大宗师》: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

《庄子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又: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又如:《孟子滕文公》: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以上这许多徒字大概都可以当作徒党或属类体会,如果作道涂解,那是讲不通的。

河上公本老子道德经

河上公本老子道德经

河上公老子道經河上公章句第一體道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養身第二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安民第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無源第四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虛用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成象第六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韜光第七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運夷第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能爲第十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知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無用第十一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檢欲第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猒恥第十三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辱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者則可寄於天下愛以爲天下者乃可以託於天下贊玄第十四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怳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顯德第十五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與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歸根第十六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萎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河上公章句第二淳風第十七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俗薄第十八大道廢有仁義慧惠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還淳第十九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欲異俗第二十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虛心第二十一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怳惟忽忽兮怳兮其中有像怳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眞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益謙第二十二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虛無第二十三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爲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苦恩第二十四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象元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天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德第二十六重爲輕根靜爲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巧用第二十七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讁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反朴第二十八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爲器聖人用之則爲官長故大制不割無爲第二十九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爲也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吻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儉武第三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偃武第三十一夫佳兵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聖德第三十二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辯德第三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任成第三十四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爲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仁德第三十五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微明第三十六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使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爲政第三十七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河上公老子德經河上公章句第三論德第三十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法本第三十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蹷故貴以賤爲本高必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非以賤爲本耶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去用第四十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同異第四十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夫唯道善貸且成道化第四十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爲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爲教父徧用第四十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立戒第四十四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洪德第四十五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爲天下正儉欲第四十六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鑒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忘知第四十八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任德第四十九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爲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貴生第五十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養德第五十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孰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歸元第五十二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復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益證第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俓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劒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夸非道哉修觀第五十四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眞修之於家其德有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玄符第五十五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䘒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啞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氣日強物壯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玄德第五十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淳風第五十七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順化第五十八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爲奇善復爲訞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守道第五十九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剋無不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河上公章句第四居位第六十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謙德第六十一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爲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爲下爲道第六十二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爲天下貴恩始第六十三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守微第六十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爲者敗之執者失之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淳德第六十五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於大順後己第六十六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三寶第六十七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夫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配天第六十八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爲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玄用第六十九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知難第七十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知病第七十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愛己第七十二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任爲第七十三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踈而不失制惑第七十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貪損第七十五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戒強第七十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天道第七十七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任信第七十八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任契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獨立第八十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轝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不相往來顯質第八十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老子河上公注全文

老子河上公注全文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位于甲状软骨下紧贴在气管第三,四软骨环前面,由两侧叶和峡部组成,平均重量成大约20-25g,女性略大略重。

当你发现颈部增粗或有肿块时,即使没有什么不适的症状,也应想到是否发生了甲状腺肿大或其他甲状腺疾病。

此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甲状腺相关疾病知识:甲状腺、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桥本氏病、甲状腺炎、()老子河上公注全文作者:河上公河上公老子道德经东莱先生吕祖谦重校正先据四部叢刊影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楼藏宋刊本録原文,再据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経河上公章句》(中華書局1993年8月版)録校語,但王氏所校並未全録,僅録有関文義者。

王氏所用底本為影宋本。

即四部叢刊影印常熟瞿氏鉄琴銅剣楼藏宋建安虞氏刊本。

此本注中原含有王弼注与唐玄宗注,王氏校理時除去。

王氏校讎所据本广明本,唐广明元年刻老子道德経幢,原在江蘇泰州,后移置鎮江焦山定慧寺。

敦煌唐写本,S477号。

敦煌唐写本,S4681,P2639号。

本為同一卷子撕裂為二。

敦煌唐写本,S3926号。

敦煌唐写本,日本四天王寺大学藏本,西域考古図譜收録本。

四部叢刊影印本。

天禄本,天禄琳琅叢書影印宋劉氏刻本。

道藏本,道藏所收。

避宋太祖諱。

顧本,道藏顧歡道德真經注疏。

強本,道藏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

集注本,道藏中道德真經集注,題[唐明皇,河上公,王弼,王方(加雨頭)注]。

劉本,道藏劉惟永道德真經集注。

范應元本,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續古逸叢書影宋本。

取善集,道藏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

彭耜本,道藏彭耜道德真經集注釋文。

陳景元本,道藏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

危大有本,道藏危大有道德真經集注。

提要《老子注》二卷,旧本题河上公撰。

晁公武《读书志》曰:太史公谓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公。

盖公即齐相曹参师也。

而葛洪谓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汉孝文时居河之滨。

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孝文诣问之,即授《素书道经》。

两说不同,当从太史公云云。

案晁氏所引乃《史记·乐毅列传赞》之文,叙述源流甚悉。

河上公注文言文及翻译

河上公注文言文及翻译

河上公,名不详,东汉末年著名道家学者,著有《道德经河上公注》一书,对《道德经》进行了详细的注解。

其注解语言精练,寓意深远,对后世研究道家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道德经》中部分章节的河上公注文言文及其翻译。

一、《道德经》第一章注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河上公注:道者,自然之理也。

道之所在,万物得以生。

道可道,谓之道可言说,非常道,言道非言语所能尽也。

名可名,谓之名可称谓,非常名,言名非名所能尽也。

无名,天地未分之时;有名,万物生成之后。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谓之人无欲念,可以体道之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谓之人有欲念,可以察道之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之深奥,不可言说,故称为玄。

翻译:道,是自然的原理。

道所在之处,万物得以生长。

道可道,指的是道可以言说,但并非道本身;名可名,指的是名字可以称谓,但并非名字本身。

无名,指的是天地未分之时;有名,指的是万物生成之后。

因此,常无欲,以观其妙,意味着人无欲念,可以体会道的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味着人有欲念,可以观察道的微妙。

这两者,同出而异名,都称之为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是道的深奥,无法用言语表达,因此称为玄。

二、《道德经》第七章注原文: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河上公注:天长地久,言天地之广大,无有穷尽。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言天地无心,不与万物争利,故能久远。

翻译:天地长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永恒。

河上公的注解语言精练,寓意深远,对《道德经》的理解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的注解不仅有助于后人理解道家哲学,也为后世研究《道德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当今社会,河上公的注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
河上公章句卷一
体道第一
道可道,
【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名可名,
【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天地之间,
【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
【人能除情欲,节滋味,清五脏,则神明居之也。】
其犹橐钥乎。
【橐钥中空虚,人能有声气。】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言空虚无有屈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
多言数穷,
【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
不如守中。】
【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言人所为,功成事立,名迹称遂,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也。譬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
能为第十
载营魄,
【营魄,魂魄也。】
【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喜怒亡魂,卒惊伤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腐人肝肺。故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也。】
抱一,能无离乎,
【一无端末,不可预待也。除情去欲,一自归之也。】
随之不见其后,
【言一无影迹,不可得而看。】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圣人执守古道,生一以御物,知今当有一也。】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谓知道纲纪也。】
显德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
【谓得道之君也。】
微妙玄通,
【玄,天也。】
【言其志节玄妙,精与天通也。】

《老子河上公注》养生教育思想探析

《老子河上公注》养生教育思想探析
万方数据
取“五味”是通过口吸人胃。“五气”会使人精神 爽快、头脑清醒、润喉清肺、声质优美,从而增益 雄魂;而“五味”能益于形体、增盈骨肉、健全骸 骨、丰滋血脉,从而健魄壮雌。明显可知,《河上 公注》认为人体呼吸器官是鼻口,只有通过鼻口 呼吸天地自然之气,方能将人与天地自然紧紧 连接起来,将人融于天地之中,成为自然之有机 构成,同时也有益人体的持久健康。所以,《河 上公注》又说:“鼻口之门乃是通天地之元气所 从往来。”@鼻口对元气的吐纳亦有程度与大小 之别,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养生之效果。它说: “治身之天门,谓之鼻孔。开,谓喘息也。合,谓 呼吸也。”o鼻孔张开,使大气出入叫“喘息”;鼻 孑L回合,均匀吐纳叫“呼吸”。对“呼吸行气”的 节奏、要领,《河上公注》作了适当说明:“鼻口呼 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可无有。”⑦ “呼吸行气”要微妙连绵,持续良久,吸要连续纳 入新气,直至最大可能地容纳;呼要持续吐出浊 气,仿佛要倾腹排出,尽可能做到吸要盈满、吐 要虚空,这样经常吐出体内故气,吸纳天地间的 新气,便可健康长寿。此外,《河上公注》还要 求:“用气当宽舒,不当为急疾勤劳。”∞即呼吸 行气,不仅要连续不断,而且要缓慢宽舒,切勿 急喘快息。
三、“怀道抱一” 《河上公注》认为,修行养炼,养精藏神,还 必须坚持“怀道抱一”的养生原则,它说:“怀道 抱一,守五神也。”o又说:“人能保身中之道,使 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o“怀道”是 指保有“身中之道”,而这里的“身中之道”就是 人的自身机体运行规律和自身的生活习性、生 活节奏及生物钟等,只要能保持人的平常生活 节奏与规律,就不至于伤神散气,从而可以保持 长生久寿。《河上公注》告诫人们:“能修道,如 是长生不死。”①‘‘不得道者,早已死亡”⑦。如能 修道怀道,就能“长生不死”;若不遵“身中之道” 从事,就会打乱生活规律,影响体内平衡与新陈 代谢,故会缩短寿命。所以,“善人以道为身之 宝,不敢违也。”∞善于养生之人,总是将自身生 活规律奉为至宝,始终不敢违背,唯恐影响身体 健康。“怀道”是人体各器官、各功能修养与保 持的永恒准则,譬如,“爱气养神”必须遵循“怀 道”原则,“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 脱。”@如果善于遵循“身中之道”来抱精善神, 就会深固精气,终究不会使精气“拔引解脱”,散 失外泄。此外,《河上公注》还主张要“抱一”,它 说:“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一者,道始 所生,太和之精气也。”o《河上公注》以“抱一不 离”为又一准则,提出了对生命体形神的基本要 求,切中了人世间生命有机体奔波劳累,常常不 得与心神合一、沟通和协调的弊端。人若形神 分离,要么精神涣散、情感无常,与形体难以同

道德经集注

道德经集注

体道第一道可道〄右面常道。

河上公注(以下简称河注)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非自然生成之道也。

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高亨注:下道字〄讲说也。

常〄永远存在。

冯达甫注:(以下简称冯注)《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

……道者万物之所成也。

范应元说:道者自然之理万物之所由也。

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它是普遍存在的〄视之不见的〄与物质世界不可分割的〄主宰万物的法则。

可道〄可以说出的。

常道〄永恒的自然法则。

自然界的物质具有无限层次〄每个层次都各有其规律。

可以道说的规律〄就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顾悦注:(以下简称顾注)道〄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老子认为〄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法则。

在老子哲学中“道”意味着普遍存在的〄视而不见而又无所不在的精神实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也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可道:可以说得出的。

此处的“道”为动词〄指说讲等意思。

非常道不是永恒的道。

常即恒〄永恒长久的意思。

刘国生注:(以下简称刘注)道:本书的中心慨念或最高范畴〄老子哲学体系就建筑在“道”之上。

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个道字和第三个道字是哲学概念〄第二道字用如动词〄指言语说话表达的意思。

常〄恒常〄恒久不变〄恒常悠远。

本书的常也是哲学概念〄指一种不变的法则〄也是人们行为的依据。

邹牧仑注(以下简称邹注)道〄道。

可道可以行走的道。

非常道〄不是永恒的道。

李安纲说:大道可以言语来说道〄就不是恒常的大道。

名可名〄非常名。

河注:谓富贵道荣〄高世之名也。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高亨注:下名命名也〄即予以名。

冯注:名〄名称〄称呼。

可名〄可以叫出的。

常名永恒的称呼。

追溯物质之始〄永难得其极限。

那么可以叫出的名称〄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称呼。

顾注:名〄为老子特用术语〄是称道之名。

可名〄可以称谓的。

这里的名也作动词使用。

刘注:“名”第一个和第三个“名”字〄是称道之名。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
【不可名者,非一色也,不可以青黄白黑别,非一声也,不可以宫商角征羽听,非一形也,不可以长短大小度之也。】
复归于无物。
【物,质也。】
【复当归之于无质。】
是谓无状之状,
【言一无形状,而能为万物作形状也。】
无物之象,
【一无物质,而为万物设形象也。】
是谓惚恍。
【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
迎之不见其首,
无名,天地之始。
【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谓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
【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要也。】
【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
【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之生也。】
【至今在者,以能安静湛然,不劳烦欲使人修身法道。】
虚用第五
天地不仁,
【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贵望其报也。】
圣人不仁,
【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
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视百姓如刍草狗畜,不贵望其礼意。】
【当洗其心,使洁净也。】
【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
能无疵。
【不淫邪也,净能无疵病乎。】
爱民治国,
【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
能无为。
【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治国者,布施惠德,无令下知也。】
天门开阖,
【天门谓北极紫微宫。开阖谓终始五际也。】
【治身:天门,谓鼻孔开,谓喘息阖,谓呼吸也。】

《道德经》版本

《道德经》版本

帛书老子甲、乙本比较 帛书老子甲、
•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 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 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 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 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甲本) 。(甲本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甲本) • 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使民 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 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 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 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 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 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乙本) 。(乙本 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乙本)
篇 甲 乙 丙 竹简 平均 总计 简长 形状 编线 间距 (枚)字数 字数 厘米 (条)厘米 39 18 14 30 28 23 1170 32.3 两端 2 梯形 510 322 30.6 两端 2 平齐 26.5 两端 2 平齐 13 13 10.8
帛书老子甲、 帛书老子甲、乙本
1973年冬, 1973年冬,于湖南长沙 年冬 马王堆第3号汉墓出土。 马王堆第3号汉墓出土。 分甲、乙两本。 分甲、乙两本。 甲本用篆体书写, 甲本用篆体书写,多用 古字,无避讳; 古字,无避讳;乙本 用隶体书写,用今字, 用隶体书写,用今字, 讳“邦” 、“恒”。 两本皆不分章, 两本皆不分章,德经在 道经在后。 前,道经在后。
资治通鉴
汉高祖刘邦——国(61) 国 61) 汉高祖刘邦 汉惠帝刘盈——满(9) 汉惠帝刘盈 满 汉文帝刘恒——常(1) 汉文帝刘恒 常 汉景帝刘启——开(10) 汉景帝刘启 开 10) 汉武帝刘彻——通 汉武帝刘彻 通 汉昭帝刘弗陵——不(2) 汉昭帝刘弗陵 不

道德经 注释 人物介绍

道德经 注释 人物介绍

道德经注释人物介绍
《道德经》的注释人物介绍主要包括历史上和当代的一-些知名学者。

在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御注的皇帝。

他在735年和755年两度对《道德经》进行注疏,首次注疏采用的是河上公本《老子》,但他不满意这个本子,认为没有反映出《老子》的精义,于是重新采用王弼本进行注释。

唐玄宗的注疏宗旨是“取之于真,不崇其教,理国之要,可不然乎"。

此外,河上公也是《道德经》注释的重要人物,他的注本《老子真经注》是历史上第一个大面积流传的《道德经》注本,也被称为《河上公章句》。

王弼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位天才型替学家,他的注解极为经典,是《道德经》传承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式人物。

他所校正过的《道德经》文本是史上流传最广的文本,也就是今天所谓的“流行本”。

在当代,傅佩荣是知名的国学大师,他的《哲学与人生》等作品影响广泛。

他也对《道德经》进行了注解,但主要集中在普及性方面,专业水准尚有欠缺。

另外,陈鼓应和李零的注解在当代也被认为是非常经典的。

以上仅为部分《道德经》的注释人物介绍,实际上,为《道德经》作注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的注解各有特色,对理解和传承《道德经》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析《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所蕴含的生命道学思想及其现世价值

浅析《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所蕴含的生命道学思想及其现世价值

浅析《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中所蕴含的生命道学思想及其现世价值梁 琛摘要:《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作为一部最早对《老子道德经》加以阐释的著作,不仅汲取了《老子》生命道学的思想理论学说,其亦吸收了《周易》以及《黄帝内经》之灼见。

该注本在强调人的主体性同时,也形成了一整套以爱精重施、怀道抱一、魂静魄安、和气长寿、避祸保身、身国同治等为核心的养生理念。

此理念既对于弘扬道家养生理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亦对当今世人养性修身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阐述其中所蕴含的生命道学思想,并结合当今的社会实际,阐释其现世价值所在,同时提出健康养生医疗建议。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生命道学;养生理念;现世价值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4-0021-03《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相传为河上丈人(亦称河上公)所撰写,大约成书于东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老子道德经》的注释作品。

它汲取了其中医学及养生方面的思想,从把握人的主体性的全局角度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治身、治国、爱气、抱一、无欲等的丰富思想,为道家思想逐步向道教理论过渡开辟了道路,也为进一步完善道家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道德经》研究解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而其中所蕴含的生命道学思想,也值得后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章句》(即指《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下同)的版本出发,旨在阐述其中所蕴含的生命道学思想,并结合当今的社会实际,阐释其现世价值之所在。

一、《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所蕴含的生命道学思想研究《章句》中所蕴含的生命道学思想,首先要对“生命道学”的概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和诠释。

张丽娟曾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关尹子>与生命道学考论》一文中提出了“生命道学”的概念:即关注人及天地万物的生命的以“道”为中心的学说。

具体讲就是以老子“道”论的生命意识为基础,通过体道悟道保养生命,以回归于道达到生命不朽的理论学说。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河上公章句》旧题西汉河上公作。

《正统道藏》本为四卷,收入洞神部玉诀类。

河上公不知何许人。

《史记》提到河上丈人。

皇甫谧《高士传》云:河上丈人,不知何国人,自隐姓名,居河之湄,着老子章句,号河上丈人,亦称河上公。

①葛玄《河上公注老子序》也说莫知其姓名,汉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

文帝好老子之言,有所不解数句,遣使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

帝即驾从诣之,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

但葛玄此说后世学者颇不以为然。

关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时代及其作者,众说纷纭,大致有西汉、东汉、魏晋诸说。

赞同东汉说的认为,它产生于《老子想尔注》之前,其中有后世道流增饰之处。

河上注中揉有儒家思想,如注“圣人常善救人”时,称“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欲以救人性命”(二十七章)。

为此有人认为作者系方士化的儒生。

在众多的《道德经》旧本中,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流传最广。

近人朱谦之认为:王本属文人系统,一般为学者推崇;河上本近民间系统,文句简古。

河上本与王本比较,以河上本为优。

②河上本自身也有不同。

据李道纯称:有河上公解注,有二家全解,有章句白本,三本中以章句白本理长。

③朱谦之又说注本有北方传本与南方传本的不同。

北方本以敦煌发现的六朝唐写本为代表,即敦煌本;南方本则以日本奈良圣语藏镰仓旧抄卷子残本及东北大学教授武内义雄所藏室町时代抄本为代表。

北方本优于南方本。

河上公注本文字简明,清晰精确,有相当浓厚的养生思想,反映了东汉社会尚黄老神仙的思潮。

注中反复讲“自爱其身,以宝精气”(七十二章);“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放逸”(五十九章);“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久视之道”(同上);“爱精重施,髓满骨强”(一章),“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三十三章);特别强调了宝精爱气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

河上注本还以“去六情”、“损情去欲”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认为:得道之人,损情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六十章);治身当除情去欲,使五脏空虚,神乃归之(十一章);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就能无所不施,无所不为(四十八章);除情去欲,守中和,就是知道要之门户(一章)。

道德经河上公译文繁体

道德经河上公译文繁体

道德经河上公译文繁体
道德經(河上公譯文,繁體版)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解其紐,闢其關;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載經之畫,蠙蠙其若畫。

止蠢則不可長保;出而入則不可長守。

諸物有偽,聖人之心也。

以上為《道德經》河上公譯文的繁體版本的部分摘錄。

《老子河上公章句》独特的注释

《老子河上公章句》独特的注释

《老子河上公章句》独特的注释1.对“玄”的解释《老子》中“玄”字数见,除第1章“玄”字以单字出现外,还有“玄牝”、“玄览”、“玄德”、“玄通”、“玄同“等词组。

按通行的理解,“玄”原指深黑色,在《老子》中用作形容词,喻指深远幽寂、微妙难测的状态。

河上公注“玄”字,也有作此义解者。

如:第10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释“玄览”为心,因为“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

可见,河上公将此处的“玄”字作“玄冥”解,“玄冥”意为深远幽寂。

第10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河上公解释为“言道德玄冥,不可得见,欲使人如道也”。

此处的“玄”也作“玄冥”解,言其德深远幽寂,不可得见。

第51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河上公解释为“道之所行恩德,玄暗不可得见”,义同第10章。

但河上公在别处的注解中,对“玄”字又另有一种解释,即释“玄”为“天”。

如:第1章:“同谓之玄。

”河上公注解说:“玄,天也。

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

”相应地,“玄之又玄”也被注解为“天中复有天”。

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河上公注曰:“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

”玄牝既然是天地,为什么又是人之口鼻呢?河上公解释说,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

鼻口之气通天地之元气,故可对应天与地。

第15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河上公注曰:“玄,天也。

言其志节玄妙,精与天通。

”这里其实既将“玄”释为天,又释为玄妙,有点混乱。

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河上公注曰:“玄,天也。

人能行此上事,是谓与天同道也。

”第65章:“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河上公注曰:“玄,天也。

能知治身及治国之法式,是谓与天同德也。

”综览河上公对“玄”字的解释,可以发现一条规律:凡是描述道时,“玄”即被解释为“玄冥”;而只要涉及到人,则解释为“天”。

如同为“玄德”,第10章、第51章因为是讲道之德,故释为“玄冥”;而第65章是讲人“常知楷式,是谓玄德”,故将“玄”释为天。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作者:————————————————————————————————日期: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一体道第一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

【非自然生长之道也。

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天地之始。

【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谓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

】【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

】【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

】【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

】常有欲,以观其僥。

【僥,归也。

】【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

】【同出者,同出人心也。

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

】【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谓之玄,【玄,天也。

】【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

】【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

】众妙之门。

【能之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养身第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己美,使彰显也。

】斯恶已;【有危亡也。

】皆知善之为善,【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人所争也。

】故有无相生,【见有而为无也。

】难易相成,【见难而为易也。

】长短相较,【见短而为长也。

】高下相倾,【见高而为下也。

】音声相和,【上唱下必和也。

】前后相随。

【上行下必随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道治也。

】行不言之教,【以身师导之也。

】万物作焉【各自动也。

】而不辞,【不辞谢而逆止。

《道德经 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全文-古籍

《道德经 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全文-古籍

道德经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道德经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钱大昕曰:案河上公注本“道可道”以下为道经卷上,“上德不德”以下为德经卷下。

晁说之跋王弼注本,谓其不析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

不知陆德明所撰释文,正用辅嗣本,题云“道经卷上”,“德经卷下”,与河上本不异。

晁氏所见者,特宋时转写之本,而翻以为近古,亦未之考矣。

予家藏石刻道德经凡五本,惟明皇御注本及此本,皆分道经、德经为二,盖汉、魏以来篇目如此。

而此本为初唐所刻,字句与他本多异。

如“无”作“无”,“愈”作“俞”,“芸”作“云”,“誉”作“豫”,“荒”作“忙”,“佐”作“作”,“■”作“翕”之类,皆从古字。

又如“故能蔽不新成”,石本作“能蔽复成”。

“师之所处,荆棘生”下,石本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二句。

“上将军居右”下,石本无“言以丧礼处之”句。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石本但云:“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此类皆远胜他本,聊举一二,以见古石刻之可贵也。

武亿曰:分老子道经卷上,德经卷下,亦与古本相彷。

后陆放翁题跋云:“晁以道谓王辅嗣老子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

’今此本已久离析。

”然则宋已失辅嗣定本。

今邢氏论语疏引老子德经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此其可征之一也。

然又考汉书注,如颜氏于魏豹传,引老子道经曰:“国家昏乱有忠臣。

”田横传引老子德经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楚元王传引老子德经云:“知足不辱。

”严助传:老子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之”者也。

师古曰:“老子道经之言也。

”扬雄传“贵知我者希”,师古曰:老子德经云“知我者希,则我贵矣”。

酷吏传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师古曰:“老子德经之言也。

”“下士闻道,大笑之”,师古曰:“老子道经之言也。

”西域传注:老子德经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为粪”。

盖其所引以道、德分篇者若此,而与释文题“道经音义”、“德经音义”者并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

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道德经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道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道经》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道经》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道经》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道经》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