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

合集下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一句出自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名谚语,意思是自然界的势力很强大,却是毫无感情的,不分高低,顶天立地,只是机械的,以万物为刍狗,把它看作是它们的食物,一切只是量变不断,没有任何边界,没有任何止境。

一切被自然界给定义,无所不包,适者生存,不适者消逝。

而在自然界残酷的秩序中我们却能看到一种普遍可贵的价值,一种宽容的实践,一种比力量更强大的美,一种对他人的关怀。

一个渺小的个体,一种能够展现大家之间关系的真诚,一种能够博大精深地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这比自然界里残酷的力量更重要。

通过了解自然界的真正意义,我们站出来,同理心发起新的旅程,以独特的视角睁开眼睛看世界,把真正的仁爱与敬畏之心带到生活中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简介刍狗[chú ɡǒu]: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

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来源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般,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导读:圣人对待(宇宙学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则是按规律来加以处理,且这种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

规律与规律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相同的。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导语】《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尊奉为治国、齐家、修⾝、为学的宝典。

下⾯是分享的《道德经》注⾳版第五章原⽂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不屈,动⽽愈出。

多⾔数穷,不如守中。

【注⾳版】 天(tiān)地(dì)不(bù)仁(rén), 以(yǐ)万(wàn)物(wù)为(wéi)刍(chú)狗(gǒu), 圣(shèng)⼈(rén)不(bù)仁(rén), 以(yǐ)百(bǎi)姓(xìng)为(wéi)刍(chú)狗(gǒu). 天(tiān)地(dì)之(zhī)间(jiān),其(qí)犹(yóu)橐(tuó)⿕(yuè)乎(hū)? 虚(xū)⽽(ér)不(bù)屈(qū),动(dòng)⽽(ér)愈(yù)出(chū). 多(duō)⾔(yán)数(shù)穷(qióng),不(bù)如(rú)守(shǒu)中(zhōng). 【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的刍狗,的意思就是草做的狗。

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等。

后来由于社会风⽓的演变,不再⽤真的狗,⽽⽤草扎⼀只狗形来代替。

天地对地万物,就像对待刍狗⼀样⼀视同仁。

都是按照⾃然规律在运⾏着,⽣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规律,天地⽆所谓对他们“仁”与“不仁”看到这个句⼦让我想起来⽑泽东的⼀句话“天若有情天亦⽼,⼈间正道是沧桑”⽼天要是有情意天也会⽼去的。

所以⽼天⽆所谓“仁”与“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翻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翻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翻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具体释义如下: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2、仁即是"人"的意思。

《中庸》说:"仁者,人也。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

"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

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

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3、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

"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

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4、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展开全文这是中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1 出处: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刍狗(chú),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祭祀天地神灵,要献肉食动物,随着社会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牲畜。

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便是刍狗。

橐(tuó)籥(yuè),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风箱的前身。

橐,牛皮制成的风袋。

简单解释,天地不仁,视万物为纸扎的狗,圣人不仁,视百姓为纸扎的狗。

天地,不就是个风箱吗?它虚空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

做多反而困窘,不如保持虚静。

2 为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后两句做了解释。

天地犹如风箱,自有运行之道。

风箱不空,动力越足,风劲越大,全靠一根中轴的操控,只要控制好中轴,遵循风箱的工作原理,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风劲再大,也不过是风箱饱和的状态,虚空的状态。

于风箱而言,做得再多,都不如把握好一根中轴。

于天地而言,靠的是其内在规律,日月星辰,春夏秋冬,最好的状态便是它自然的状态。

天与地,客观存在,无所谓仁,万事万物也都是遵循生命运行之规律,运行流转,自生自灭。

这才是天地的和谐,自然的力量,生命的繁衍。

恰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最文雅的说法。

所以“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无情才是王道。

3 为什么“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孔子的《论语》,以“君子”为主,人能成为更好的人,“为”很重要。

老子的《道德经》,是“圣人”,“不为”才是根本。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没有私心,百姓为本。

)“圣人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很收敛,让百姓发挥,圣人犹如孩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以无为而治,以不言为教。

)老子认为圣人是领导者,充分发挥百姓主观能动性,自主劳动生产,繁衍生息。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先秦道家典籍﹐又名《道德经》。

相传是老聃隐居之时过函谷关应函谷关关令尹喜所请而著,主要阐述自己的思想与社会经验等。

下面小编整理了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翻译]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

守中:守住虚静。

[引语]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正确解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正确解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正确解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

通俗点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这句话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公平性,即自然界并不会因为某个事物的特殊性而有所偏爱或偏恶。

在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和规律,依靠自己的生存本能和适应能力来生存和发展。

对于人类来说,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和秩序。

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不要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欲望,而是要顺应自然、顺应宇宙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总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秩序。

老子《道德经》第五第六章

老子《道德经》第五第六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o 二声)龠(yue四声)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注释:天地是没有所谓仁不仁慈的,它对于任何事物都像看待刍狗一样,不偏不倚一视同仁,任凭事物自身发展壮大衰败毁灭;真正的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像天地对待事物一样,像看待刍狗一样看待万物的发展,任凭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岂不是像一个风箱一样吗?空虚却不枯竭,越是鼓动,风就会越大,生生不息。

如果下达太多的命令、政令,反而使百姓更加困惑,那还不如保持安静。

生养万物的“谷神”是永恒不死的,这被称为玄妙的母性。

玄妙母性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

连绵不绝,不断地永存,作用无穷尽。

解析:第五章主要表达了天地或者圣人,或者说规律的作用。

在规律面前,人人平等。

用比喻的手法,像风箱那样,表面看来不停地在运转,其实中间的轴却一直是相对稳定的。

来告诉我们人生也要找到那个稳定的“轴”,守中。

第六章玄牝之门和众妙之门含义相似,都是想说明玄妙的“门”就是本源。

有了这个“门”,或者称为“道”,才有后续的生生不息。

用这种母性的力量来表达宇宙的生生不息的现象。

天地不仁的意思

天地不仁的意思

天地不仁的意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一句被广大人民所熟知的老话。

这句话出自《庄子》中的《逍遥游》。

“天地不仁”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句极为深刻的话语,既表达了一种世界观,也包含着人生观。

一、“天地不仁”的含义“天地不仁”的意思是指自然界没有道德标准。

自然界中的万物,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会被赋予各自的属性。

人生出来时天生就有其本质属性,而自然界不会根据人的道德标准给予不同的奖励和惩罚,这就是“天地不仁”的意思。

在自然界的面前,人们的生死、荣辱、贫富、快乐与痛苦都是平等的,也没有什么公正或不公正,只是自然界的规律而已。

在天地面前,众生平等。

二、“天地不仁”与人的价值观人的价值观是个人对于世界的价值、目标、意义和信念的整体性表述。

人之所以需要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对人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激发和促进人的行动决策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作为自然之一,往往抱有一定的人性期望和人生态度。

因此,在认清自身层面的不足时,无法接受天地不仁、人自古以来的万不得已所带来的不幸和残酷的自然环境的存在,往往会导致情感上的消极和精神上的挫败感。

三、“天地不仁”与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会追求权力、地位、金钱等外在条件,但此时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法则从来就不会给予道德、权利、荣誉等外在价值的回报,这种价值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奋斗,去付出,去感知。

在人生的各种选择和决策中,需要我们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认识到我们面对的自然环境与其规律,同时不要过度依赖和憧憬外在的某种属性和价值,而是应该更加注重内在的修养和积累,培养自己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塑造自己的价值取向与生活质量。

四、“天地不仁”的启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是表达了一种看待自然界的态度,完证明了自然界是客观、公正而又残酷的。

对于人类而言,我们面对自然界的逆境时,不仅仅是需要勇气和坚韧,更要有正确的思想和行动方式。

对于现在的人们,我们需要把握现在,看清自己的价值和方向,同时,也要注意社会规律和文明进步,始终践行“诚信、责任、爱心”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在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天地不仁的意思

天地不仁的意思

天地不仁的意思
天地不仁是一个哲学概念,意思是天地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
分贵贱贫富,不偏袒任何人。

这看起来似乎很冷酷无情,但是也正是
因为如此,它才是一个公正客观的标准。

从哲学上来说,如果我们认为世界上有一个道德或者神权力,或
者它们在被自然或者人造规律所统治,那么我们可能会把这种不公正
归咎于这些力量。

然而,天地不仁的概念将人们自己置于规律外部,
使得我们必须自我判断和负责。

因此,它可以促使我们追求平等和公正。

此外,天地不仁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苦难和不公正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现实,不认为自己是特权阶层。

这样,我们就能够
更好地实现内心的平静和理智,从而应对灾难和逆境。

因此,天地不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在日常生活与人际
交往中,理解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追求公正和平等。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人如果过多的政令繁苛,反而会加速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在这里,“天地不仁”并非说天地残暴,而是强调天地没有人类的那种偏爱、感情,它按照自然规律运行,对万物一视同仁。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前备受重视,祭祀后就被丢弃,这是一种象征,表示万物在天地的自然规律下平等地发展变化。

“橐龠”这种风箱的比喻,则是在说明天地间的那种生生不息的自然力量,它看似空虚却有着无尽的能量。

而对于统治者(圣人)来说,过多的干预(多言)往往会让事情走向衰败,“守中”就是要遵循自然的平衡与规律,不要过度地去施加人为的影响。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的成语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的成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出自:出自《老子》。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释义: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此处“百姓”应指贵族与平民)天地不言仁,滋养万物,不求万物的回报;圣人不言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的回报。

扩展资料:
圣人对待(宇宙学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则是按规律来加以处理,且这种规律也是“天地”的规律。

规律与规律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相同的。

圣人即是发现和认知世界的先驱,也即是人中之一。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

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禽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音版】天(tian)地(di)不(b£i)仁(ren),以(yi)万(wan)物(wu)为(wei)刍(chu)狗(gou),圣(sheng)人(ren)不(bfi)仁(ren),以(yi)百(bdi)姓(xing)为(wei)刍(chu)狗(gou).天(tian)地(di)之(zhi)间(jidn),其(qi)犹(you)橐(tud)禽(yue) 乎(hu)?虚(xu)而(er)不(bu)屈(qu),动(dong)而(er)愈(yu)出(chu).多(dud)言(yan)数(shu)穷(qiong),不(bu)如(ru)守(shou)中(zhong).【译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里的刍狗,的意思就是草做的狗。

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

后来因为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

天地对地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

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在运行着,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规律, 天地无所谓对他们“仁”与“不仁”看到这个句子让我想起来毛泽东的一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天要是有情意天也会老去的。

所以老天无所谓“仁”与“不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老百姓安居乐业、生老病死。

圣人治理都是用“无为”的方法来治理,也无所谓“仁” 与“不仁”“天地之间,其犹橐禽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子一样,当中是空的,但抽动起来能够发出无穷无尽的风力。

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会导致黔驴技穷,不如按照自然法则少说、多看、多做就叫“守中”,“中”就是自然法则。

老子在本章阐述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观点“顺其自然”。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万物为刍狗

天地万物为刍狗

天地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如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要理解老子的这句话,必须首先了解两个核心关键词——“刍狗”和“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并没有给自己创造一颗仁爱万物的心,只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让万物自由的生长。

在天地间万物与人类是平等的,人与万物一样自然生存,遵循自然规律从“有”到“无”,不受天地的干涉与支配。

自然规律是没有仁爱之心,偏爱之心,只是人从自我的私心考虑,认为天地也有偏爱和私心存在。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认为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他们要办的事只要是理所当然,应该去做的,圣人便自然就去做,不是对世人存仁爱之心,才肯去做。

如果圣人有了偏爱之心,有了一己私欲,则天下百姓真的就变成“刍狗”了。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籥”俗称风箱。

老子用风箱做比喻,来说明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在一静一动中发展的,像风箱一样,动则生风,静而藏之,从而进一步说明仁爱之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就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仁在这里的意思是仁爱,仁慈,对百姓的仁义。

刍狗就是草扎的狗,以前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如同废物,随丢弃。

整句话意思是,天地没有好恶的意识,也不怜悯万物,任其生长,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

天地不仁的真正解读

天地不仁的真正解读

天地不仁的真正解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
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不像人类一样有情感,不会对任
何事物有偏爱或偏见,它们只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转,不论是好是坏,
都是平等的。

这句话的真正解读是什么呢?
首先,天地不仁并不是说天地没有感情,而是说它们没有人类那样的
情感。

人类有喜怒哀乐之情,有偏见和偏爱之心,而天地没有。

天地
只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转,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改变自己的运行轨迹。

无论是好是坏,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偏见。

其次,天地不仁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学会像天地一样平等对待
万物。

人类应该摒弃偏见和偏爱之心,不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人,都应该平等对待。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处,让世界变得更
加美好。

再次,天地不仁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学会顺应自然规律。

天地
运转的规律是自然规律,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
去违背自然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生态平衡,让人类和自然和谐
共处。

最后,天地不仁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学会宽容。

天地不会因为
任何事情而改变自己的运行轨迹,它们是宽容的。

人类也应该学会宽容,不要因为一些小事情而生气,而是要学会宽容,让自己的心情更
加平静。

总之,天地不仁是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学会像天地一样平等对待万物,顺应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学会宽容。

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变
得更加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

一种普遍的理解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然而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有失偏颇。

另一种理解则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既然众生平等,又何来低贱卑微的"刍狗"?天地没有仁爱,把万物当作草扎成的祭品。

刍狗非活祭品那样,在祭祀的时候,当场宰杀,而是祭祀完毕,将其丢弃或焚毁。

现在引申为:事物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便如废品一样任意丢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真的是众生平等吗?
社会上有人富贵腾达,有人低贱卑微;有人聪明绝顶,有人愚不可及;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残疾,难道有些人生来就是花朵,而另一群人天生就是那花朵脚下的一块泥巴,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衬托花朵的美丽?
天地本就是无爱无憎,无欲无求的,给予万物繁华并不是因为天地喜爱于它们,使万物萧条也并不是因为憎恨于它们。

生命便如刍狗一样,当祭祀完毕之时,刍狗的使命也随之结束了。

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万物的枯荣,天地的运转,谁也没有办法将其破坏,最终还是要选择不加以干预的"无为"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