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PPT(含基本情况、“其”字、单复数、演变)
殷商:“我”、“余”、“朕”。 西周:“我”、“余(予)”、“朕”、“卬”、“吾”。
春秋:“我、余(予)、朕、卬、吾、台”。 两汉后:“朕、台、卬”消失,以“我、吾、余(予)”为主。 (现存明清小说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以“我、吾”为主,如清代著名的口语体长篇 小说《红楼梦》中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俺、侬”。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
第一人 称
第二人 称
上古汉语 人称代词
第三人 称
第一人称代词
【吾】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
丑上》) 【余】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离骚》) 【卬】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 【朕、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台】以台正于四方,唯恐德弗类,兹故弗言。(《书•说命》)
我为人肉,何辞为”
第二人称
现代:你,你们 古汉语:主要有“汝、尔、而、乃、若”
“汝”在上古时写作“女”,常做主语和宾语。如《诗经•魏风•硕鼠》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尔”常做定语,《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后来 写作“你”。
“若”主要用作主语,宾语,有时用作定语。如《史记•项羽本纪》“吾 翁即若翁”。
臣”
吾侪,若属,尔等: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左传•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 之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演变 上古 中古 近古
第一人称代词
“我”、“余”、“朕”、“卬”、“吾”、“台”、“俺”、“侬”
春秋:“我、余(予)、朕、卬、吾、台”。 两汉后:“朕、台、卬”消失,以“我、吾、余(予)”为主。 (现存明清小说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以“我、吾”为主,如清代著名的口语体长篇 小说《红楼梦》中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俺、侬”。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
第一人 称
第二人 称
上古汉语 人称代词
第三人 称
第一人称代词
【吾】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公孙
丑上》) 【余】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离骚》) 【卬】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 【朕、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台】以台正于四方,唯恐德弗类,兹故弗言。(《书•说命》)
我为人肉,何辞为”
第二人称
现代:你,你们 古汉语:主要有“汝、尔、而、乃、若”
“汝”在上古时写作“女”,常做主语和宾语。如《诗经•魏风•硕鼠》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尔”常做定语,《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后来 写作“你”。
“若”主要用作主语,宾语,有时用作定语。如《史记•项羽本纪》“吾 翁即若翁”。
臣”
吾侪,若属,尔等: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左传•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 之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演变 上古 中古 近古
第一人称代词
“我”、“余”、“朕”、“卬”、“吾”、“台”、“俺”、“侬”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PPT(含基本情况、“其”字、单复数、演变)课件
(二)古代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 》、高名凯先生的《汉语语法论》、郭锡良先生的《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与
发展》等等。
(三)除了上面两种意见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代虽然有些词有第三人称 的用法,但是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姚振 武先生,其作品《上古汉语第三人称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则阐述了他的这一
臣”
19
吾侪,若属,尔等: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左传•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
之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20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演变 上古 中古 近古
21
第一人称代词
“我”、“余”、“朕”、“卬”、“吾”、“台”、“俺”、“侬”
你:人称代词,如“你们”“你校”“你军”等。你 ①“你”的异体字。②“奶”的异体字。 【简繁关系】“你”是会意字,从人从尔(尔是第二人称),本义为代词,表示第二人称。 《集韵•止韵》:“你,汝也。”
他:古文字“它”往往讹变为“也”,“他”是“佗”的异体,后逐渐取代“佗”,在上 古仍表示旁称。如杨伯峻曾指出:“‘他’字作为‘我、你、他’的‘他’,不但起源较晚,
而且一般古文中不用。‘他’用于古文,一般是作旁称指示代词。”
25
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7
学者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不同看法
第三人称代词的问题是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问题,几乎所 有的语法学著作和古汉语教材都会对此进行论述。但是,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却不尽相同。 (一)古汉语中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周法高先生的《中国古代语法•称代
发展》等等。
(三)除了上面两种意见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代虽然有些词有第三人称 的用法,但是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姚振 武先生,其作品《上古汉语第三人称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则阐述了他的这一
臣”
19
吾侪,若属,尔等: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左传•宣公十一年》:“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
之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20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演变 上古 中古 近古
21
第一人称代词
“我”、“余”、“朕”、“卬”、“吾”、“台”、“俺”、“侬”
你:人称代词,如“你们”“你校”“你军”等。你 ①“你”的异体字。②“奶”的异体字。 【简繁关系】“你”是会意字,从人从尔(尔是第二人称),本义为代词,表示第二人称。 《集韵•止韵》:“你,汝也。”
他:古文字“它”往往讹变为“也”,“他”是“佗”的异体,后逐渐取代“佗”,在上 古仍表示旁称。如杨伯峻曾指出:“‘他’字作为‘我、你、他’的‘他’,不但起源较晚,
而且一般古文中不用。‘他’用于古文,一般是作旁称指示代词。”
25
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7
学者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不同看法
第三人称代词的问题是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问题,几乎所 有的语法学著作和古汉语教材都会对此进行论述。但是,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却不尽相同。 (一)古汉语中有第三人称代词。代表作有:周法高先生的《中国古代语法•称代
古代汉语的代词用法 ppt课件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
吾国乎?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ppt课件
6
④ 以地代人,作为尊称:陛下,足下,阁下。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
⑤ 以对话人所使用的人来代称他:执事,左 右。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 之心。
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 也。(孟子)
杨伯醜……徵至京师,见公卿不为礼, 人无贵贱,皆汝之。(仙传拾遗)
在先秦时代,礼貌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① 自称称名: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平原君曰:胜p已pt课件泄之矣。(战国策) 4
② 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用比对方低 的身份:
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15
“孰”和介词“与”连用,“孰与”是一
固定结构,表示比较。句子中可以出现谓语
动词,也可以不出现,所以它跟谓词的作用
相当。
吾孰与徐公美?
《战国策·齐策一》
我孰与皇帝贤?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君料臣孰与舜?
《战国策·楚策四》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ppt课件
16
“孰与”用在反问句中,是在比较之外, 实际上作出了选择。事物的得失已经表示得 很清楚,就是肯定后者否定前者,同时带有 较强烈的气势,“孰与”可理解为“哪里比
ppt课件
7
• 位:指称人的量词,使用频率高。
• 字源,立和位最初是同一个字,写法也一样。篆书时两 个字才正式分开,立指人站的姿势,位指人站的地方。
• 站的地方→指人担任的官职或级别,“不在其位,不谋 其政。”“位卑未敢忘忧国。”皇帝登基是即位,大臣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PPT共43页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古代汉语-代词PPT课件
古代汉语代词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 用的词。
➢它们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在句子中充当 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
.
1
□ 代词的分类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 疑问代词 □ 无定代词 □ 辅助性代词
.
2
代词的分类
古代汉语代词可分如下五类:
人称代词: ⑴我、吾、予(余)、朕、卬
⑵女(汝)、尔、若乃、而
列传)
.
28
•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安”“恶”“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一般用于状语,表 示反问。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史记·鸿门宴) •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墨子·兼爱上) • 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
• 用于宾语的情况少一些。例如:
• 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礼记·檀公上)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 2.省略主语
•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
12
• 注意: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范畴,人称 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复数的区别,其单复 数要依据语境辨别。例如:
• 齐师伐我,公将战。 (左传·庄公10年)
•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孟 子·滕文公)
• 吾与汝毕力平险。 (列子·汤问)
.
21
3)兼词:一个词兼有两个词性,具有两个词的意义, 称为兼词。古汉语有“焉”和“诸”两个常见兼词。
“焉”用在句末,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常指代
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处所范围,相当于“于之”、“于 是”,有时相当于“之”。例如: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听 莫聪焉。(韩非子·定法) 吾闻子之剑利剑也,子以示我,吾将观焉。(公 羊传·宣公六年)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 用的词。
➢它们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在句子中充当 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
.
1
□ 代词的分类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 疑问代词 □ 无定代词 □ 辅助性代词
.
2
代词的分类
古代汉语代词可分如下五类:
人称代词: ⑴我、吾、予(余)、朕、卬
⑵女(汝)、尔、若乃、而
列传)
.
28
•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安”“恶”“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一般用于状语,表 示反问。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史记·鸿门宴) •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墨子·兼爱上) • 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
• 用于宾语的情况少一些。例如:
• 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礼记·檀公上)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 2.省略主语
•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
12
• 注意: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范畴,人称 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复数的区别,其单复 数要依据语境辨别。例如:
• 齐师伐我,公将战。 (左传·庄公10年)
•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孟 子·滕文公)
• 吾与汝毕力平险。 (列子·汤问)
.
21
3)兼词:一个词兼有两个词性,具有两个词的意义, 称为兼词。古汉语有“焉”和“诸”两个常见兼词。
“焉”用在句末,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常指代
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处所范围,相当于“于之”、“于 是”,有时相当于“之”。例如:
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听 莫聪焉。(韩非子·定法) 吾闻子之剑利剑也,子以示我,吾将观焉。(公 羊传·宣公六年)
人称代词(古代汉语)
人称代词(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1)吾、我、予(余)朕等例: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战国策·勾践灭吴》居,予语汝!《庄子·达生》曰:“余病矣。
”《左传·鞌之战》皋陶曰:“朕言惠。
”《书经·皋陶谟》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①魏晋前,“吾”字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
例: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②否定句中,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可以用“吾”。
例:居则曰:“不吾之也。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③魏晋后,“吾”字可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
例: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蜀志·先生传》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2)谦称(名词,包括自称)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范睢说秦王》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
《史记·孝文本纪》仆非敢如此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文(田文,即孟尝君)倦於事,愦于忧,而性儒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战国策·齐策四》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人称代词:(1)作主语、宾语、定语:“女(汝)、尔、若”等。
例: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左传·齐桓公伐楚》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
《国语·勾践灭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史记·陈涉起义》吾语若。
《庄子·人间世》(2)一般只作定语,偶尔也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而、乃”等。
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平原君列传》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古代汉语之代词ppt课件
也。 《論語·先進》
6
注意:
• 魏晉以後,“我”與“吾”的上述差別消 失了,“吾”作賓語的例子如:
• 公與荀彧書曰:“賊來追吾,雖日行數里, 吾策之,到安眾,破繡必矣。” 《三國志·魏
書·武帝紀》
• 公家之事,知無不為,專擅在吾,當不關 諸人也。 《北史·來護兒傳》
7
予、余
•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11
而、乃 “而、乃”都可以作主語和定語, 一般不作賓語。
• (1)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 《漢 書·陳勝項籍傳》
• (2)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史 記·項羽本紀》
• (3)(魏顆)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
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
《左傳·宣公十五年》
• (1)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
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罪已重矣。 《左傳·宣公十
一年》
• (2)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
《史記·項羽本紀》
• (4)欒黡謂士匄曰:“余弟不欲往,而子召之,余弟死, 而子來,是而子殺余之弟也。弗逐,余亦將殺之。”
《左傳·襄公十四年》
• (5)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 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左傳·定公十四年》
• (6)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 吳國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史記﹒越王勾
《左傳·隱公三年》
• (3)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戰國
策》
• (4)寡君聞楚為不道,薦伐吳國,滅厥民 人。 《左傳·哀公十五年》
• (5)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論語·雍也》 • (6)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
6
注意:
• 魏晉以後,“我”與“吾”的上述差別消 失了,“吾”作賓語的例子如:
• 公與荀彧書曰:“賊來追吾,雖日行數里, 吾策之,到安眾,破繡必矣。” 《三國志·魏
書·武帝紀》
• 公家之事,知無不為,專擅在吾,當不關 諸人也。 《北史·來護兒傳》
7
予、余
•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11
而、乃 “而、乃”都可以作主語和定語, 一般不作賓語。
• (1)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 《漢 書·陳勝項籍傳》
• (2)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史 記·項羽本紀》
• (3)(魏顆)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
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
《左傳·宣公十五年》
• (1)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
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罪已重矣。 《左傳·宣公十
一年》
• (2)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
《史記·項羽本紀》
• (4)欒黡謂士匄曰:“余弟不欲往,而子召之,余弟死, 而子來,是而子殺余之弟也。弗逐,余亦將殺之。”
《左傳·襄公十四年》
• (5)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 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左傳·定公十四年》
• (6)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 吳國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史記﹒越王勾
《左傳·隱公三年》
• (3)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戰國
策》
• (4)寡君聞楚為不道,薦伐吳國,滅厥民 人。 《左傳·哀公十五年》
• (5)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論語·雍也》 • (6)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
《古代汉语的代词》课件
指示代词常用于指示特定的人或物体,例如"这"、"此"和"彼"。
2
此与彼的区别
"此"用于近指,表示离说话人较近的人或物;"彼"用于远指,表示离说话人较远 的人或物。
3
指示代词的灵活运用
古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可以在不同语境中灵活使用,以便准确指示特定的人或物 体。
疑问代词
谁 什么 哪个
用于询问人的身份或称呼,例如"你是谁? "。
用于询问事物的名称或性质,例如"这是什 么东西?"。
用于询问位置或选择,例如"你喜欢哪个颜 色?"。
不定代词
1 一、二、三、多
不定代词用于表示数量或范围的不确定性,例如"一些人"、"二者皆可"、"三日后"、"多人 赞同"。
2 某、凡、凡凡
不定代词也可用于泛指,例如"某人"、"凡人"、"凡凡之人"。
小结和要点
1 代词的作用
代词可以简化表达,提高语言的流畅性和紧凑性。
2 代词的分类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和数词代词。
3 代词的正确使用
正确理解代词的用法和避免常见错误使用是提高古代汉语水平的关键。
数词代词
一、二、三
古代汉语中的数词代词用于表示具体的数目, 例如"一人"、"二事并举"、"三日游"。
少、数、众
数词代词也可以用于表示数量的模糊性,例如 "少人知晓"、"数问而疑"、"众议纷纷"。
古代汉语的代词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之二虫又何知?
3、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 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 送女。”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精选可编辑ppt
40
5、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 秦者去,为客者逐。
20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
①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
无何也。
(荀子·天论)
②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齐桓公伐楚)
③ 夫子何哂(shěn)由也?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④ 胡不见我于王?
(墨子·公输)
⑤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荀子·劝学)
⑥ 子奚哭之悲也?
(韩非子·和氏)
④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
精选可编辑ppt
(捕蛇者说)
8
说说下列句子中“他”的意思。
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② 又况于他物乎?
(吕氏春秋)
③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 (卖油翁)
④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
精选可编辑ppt
9
总结:
第一,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 人称代词,“之、其”本是指示代词,借 用为第三人称代词;
②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 游》)
③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④ 挹(yì)彼注兹。(《诗经·大雅·泂酌》)
⑤ 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精选可编辑ppt
14
2、泛指与特指代词
①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
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它”。
之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 定语等,使用灵活。
例如:“之为人也,敏于事而慎 于言。”(《论语·学而》)这 句话中的“之”指代人,作主语
。
其
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古文 中常用来指代人、事、物,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 她”、“它”。
其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 、定语等,使用也比较灵活。
例如:“齐景公有疾,孟尝君 让其疾。”(《战国策·齐策》 )这句话中的“其”指代齐景 公,作主语。
彼
彼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古文中常用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 ”、“她”、“它”。
彼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使用也比较灵活。
例如:“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诗经·魏风·伐檀》)这句话中的“彼”指代君 子,作主语。
复数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境
在描述多个人的行为或事物时,使用复数人称代词可以使描述更加生 动、形象,同时也能强调多个个体或事物的共同特征。
复数人称代词与单数人称代词的对比
单数人称代词用于指代单个个体或事物,而复数人称代词则用于指代 多个个体或事物,二者在使用上有明显的区别。
06
古文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对 比
敬称是用于尊称对方,而谦称则是用于自 谦,二者在用法和含义上都有所不同。
表谦称的用法
谦称概述
与敬称相对,谦称是用于自 谦的人称代词,通过谦称来 表达自己的谦虚和对他人的 尊重。
常见的谦称代词
如“臣”、“仆”、“愚” 、“贱内”等,这些代词在 古文中常用于表示自谦和尊 敬。
谦称的使用情境
在与上级、长辈或尊贵的人 交谈时,使用谦称可以体现 出个人的谦虚和修养,同时 也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目 录
之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 定语等,使用灵活。
例如:“之为人也,敏于事而慎 于言。”(《论语·学而》)这 句话中的“之”指代人,作主语
。
其
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古文 中常用来指代人、事、物,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 她”、“它”。
其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 、定语等,使用也比较灵活。
例如:“齐景公有疾,孟尝君 让其疾。”(《战国策·齐策》 )这句话中的“其”指代齐景 公,作主语。
彼
彼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古文中常用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 ”、“她”、“它”。
彼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使用也比较灵活。
例如:“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诗经·魏风·伐檀》)这句话中的“彼”指代君 子,作主语。
复数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境
在描述多个人的行为或事物时,使用复数人称代词可以使描述更加生 动、形象,同时也能强调多个个体或事物的共同特征。
复数人称代词与单数人称代词的对比
单数人称代词用于指代单个个体或事物,而复数人称代词则用于指代 多个个体或事物,二者在使用上有明显的区别。
06
古文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对 比
敬称是用于尊称对方,而谦称则是用于自 谦,二者在用法和含义上都有所不同。
表谦称的用法
谦称概述
与敬称相对,谦称是用于自 谦的人称代词,通过谦称来 表达自己的谦虚和对他人的 尊重。
常见的谦称代词
如“臣”、“仆”、“愚” 、“贱内”等,这些代词在 古文中常用于表示自谦和尊 敬。
谦称的使用情境
在与上级、长辈或尊贵的人 交谈时,使用谦称可以体现 出个人的谦虚和修养,同时 也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目 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