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第一节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一、胃的解剖(一)胃的位置和分区胃位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上端与食管相连的人口部位称贵门,距离门齿约40 cm,下端与十二指肠相连接的出口为幽门。
腹段食管与胃大弯的交角称贵门切迹,该切迹的粘膜面形成责门皱璧,有防止胃内容物向食管逆流的作用。
幽门部环状肌增厚,浆膜面可见一环形浅沟,幽门前静脉沿此沟的腹侧面下行,是术中区分胃幽门与十二指肠的解剖标志。
将胃小弯和胃大弯各作三等份,再连接各对应点可将胃分为三个区域,上1/3为责门胃底部U (upper)区;中1/3是胃体部M (middle)区,下1/3即幽门部L (lower)区(图37-1).(二)胃的韧带胃与周围器官有韧带相连接,包括胃隔韧带、肝胃韧带、脾胃韧带、胃结肠韧带和胃胰韧带,胃凭借韧带固定于上腹部。
胃胰韧带位于胃后方,自腹腔动脉起始处向上达到胃与贵门部,其内有胃左动脉走行,参与组成小网膜囊后壁。
(三)胃的血管胃的动脉血供丰富,来源于腹腔动脉。
发自腹腔动脉干的胃左动脉和来自肝固有动脉的胃右动脉形成胃小弯动脉弓供血胃小弯。
胃大弯由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胃网膜右动脉和来自脾动脉的胃网膜左动脉构成胃大弯的动脉弓。
来自脾动脉的数支胃短动脉供应胃底。
胃后动脉可以是一支或两支,起自脾动脉的中1/3段,于小网膜囊后壁的腹膜后面伴同名静脉上行,分布于胃体上部与胃底的后壁。
胃有丰富的粘膜下血管丛,静脉回流汇集到门静脉系统。
、胃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均回流人脾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则回流人肠系膜上静脉;胃左静脉(即冠状静脉)的血液可直接注人门静脉或汇人脾静脉;胃右静脉直接注入门静脉(图37-2)。
(四)胃的淋巴引流胃粘膜下淋巴管网丰富,并经责门与食管、经幽门与十二指肠交通。
胃周淋巴结,沿胃的主要动脉及其分支分布,淋巴管回流逆动脉血流方向走行,经多个淋巴结逐步向动脉根部聚集。
胃周共有16组淋巴结。
外科学胃十二指肠疾病
病因病理:
• 1、溃疡基底血管壁被侵蚀而破裂出血。 胃溃疡多在小弯,
• 2、十二指肠溃疡(duodend ulcer): 多在球部后壁。
临床表现:
• 取决于出血量和速度。 • 1、出血量少者可仅有黑便。出血量大且速度
快 者可伴呕血,且色泽红。便血色泽可由黑 色转呈紫色,便血前有头晕,眼前发黑,心慌、 乏力。 • 如出血更甚者可出现晕厥和休克症状。
腹腔干
胃
肝总动脉
血
胃右动脉
管
前
面
观
胃网膜 右动脉
脾动脉 胃左动脉
胃网膜 左动脉
(二)胃的血管:动脉血供丰富,来源于腹腔A 腹腔动脉干----- 胃左A 小弯A弓 肝固有A ------- 胃右A 胃12指肠A--胃网膜右A 大弯A弓(无血管区) 脾A ------胃网膜左A
脾A 脾A分支
胃后A(1-2支) 胃短A
以上,残胃出现原发癌称为残胃癌。发生率 约2% 。
胃癌及其他胃肿瘤
•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最常见的 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 中居第二位,好 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 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1。
病 因:
• 确切病因不十分明确,但以下因素与发病有关: • 1.地域环境
(二)分泌: 正常成人24小时分泌量1500~2500ml 1、基础分泌:不受食物刺激的基础胃液分 泌,量小。 2、餐后分泌:餐后量明显增加。
①迷走相(头相):视、味、嗅觉刺激 引起,时短、餐后量20-30%
②胃相:食物进胃后分泌↑ 当窦部PH=1.2时,胃泌素停止分泌(12指肠溃 疡时这种反馈机制缺陷)。 ③肠相: 食物进小肠后引起的胃酸分泌:占5-10%
幽门螺杆菌
胃十二指肠疾病ppt课件
三、胃溃疡的外科治疗
胃溃疡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 95﹪的胃溃疡位于胃小弯,其中60﹪发 生在距幽门6㎝以内。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的特点: 胃溃疡腹痛的节律性没有十二指肠溃疡那样明显;压 痛点常位于剑突与脐间的正中线或略偏左;对抗酸药 物疗效不明显;容易复发,也容易引起出血、急性穿 孔等严重并发症。 ◆X线钡餐检查: 可见一周围光滑、整齐的龛影,其周围粘膜呈放射状 集中。 ◆纤维胃镜检查: 胃镜下所见溃疡的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呈不规 则形,有的呈线形;胃镜常能区分溃疡属活动期、愈 合期或瘢痕期。
【治疗】
◆胃溃疡具有以下特点:
(1)胃溃疡长期内科治疗总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 率均高于外科治疗; (2)药物治疗胃溃疡,较难愈合,愈合后易于复发 ,造成病程延长和溃疡的扩展,且常导致严重 出血或穿孔的发生; (3)胃溃疡患者一般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年高体弱 ,一旦发生并发症,其死亡率较高; (4)胃溃疡可以恶变; (5)胃溃疡、溃疡恶变和溃疡型癌三者的区分困难。 ◆手术适应证:
1、胃的运动: ◆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胃肠激素对胃运动和胃排空的调节作用。 ◆胃运动的神经调节: (1)迷走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其内脏运动(副交 感)纤维,主要通过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 激肽刺激平滑肌运动。 (2)交感神经主要是通过减少胆碱能神经元释放 神经递质或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而抑制胃 平滑肌运动。
(1)对无并发症的胃溃疡,可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 胃十二指肠吻合治疗。 (2)对于合并溃疡出血、穿孔、幽门梗阻者,采用胃 大部切除术治疗应兼顾手术止血、切除溃疡或闭 合穿孔、解除梗阻。 (3)高位胃溃疡治疗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人的一般 状况及溃疡位置、大小、是否穿透等具体情况而 定,一般可行包括溃疡在内的远侧胃大部切除, 半口胃空肠吻合。 (4)对胃后壁穿透性溃疡,可沿溃疡切断,溃疡面用 石炭酸烧灼后旷置于原处,再行胃大部切除治疗。
十九章胃12指肠病
注意点: ⑴吻合大小:3-4cm(2横指)
⑵毕Ⅱ式近端空肠的长度:结肠前:8-10cm
结肠后:6-8cm ⑶毕Ⅱ式近端空肠位置必须高于远端空肠
术后并发症——早期并发症
⑴胃出血:<24h,术中止血不彻底
4-6天,吻合口粘膜坏死脱落 10-20天,吻合口处缝线感染,粘 膜下脓肿腐蚀血管。 ⑵胃排空障碍
胃溃疡的外科治疗
⑴严格内科治疗(包括抗HP),8-12周, 不愈或短期复发者 适 应 症 :
⑵发生出血、瘢痕性幽门梗阻、穿孔及溃疡
穿透至胃壁外者 ⑶溃疡巨大(直径>2.5cm)或高位溃疡 ⑷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 ⑸溃疡不能除外恶变或已经恶变者
胃溃疡的外科治疗Βιβλιοθήκη 治疗常用胃大部切除术 BillrothⅠ
BillrothⅡ
Roux-Y
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是胃十二指肠溃疡严重并发症,若诊治不 当可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
⑴既往有溃疡病史; ⑵夜间空腹或饱食后突然发生,表现为骤起上腹部 刀割样剧痛,迅速波及全腹,可减轻→再加重。 ⑶体检: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呈“板样”强直
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可有移动性浊音
韧带
胃肠韧带(胃后动脉)
肝胃韧带
脾胃韧带(胃短动脉 胃结肠韧带 胃胰韧带(胃左动脉)
胃的解剖
胃的血管
胃左—右动脉 胃网膜左、右动脉 胃短动脉
胃的解剖
胃的淋巴引流
16组淋巴结
胃的解剖
胃的神经 交感神经: 来自腹腔神经丛的节后纤维,抑制 分泌和运动,并传出痛觉。
优点:胃切除较多,吻合口张力不致过大, 术后溃疡复发率低。
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
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
一、胃的解剖生理概要
入口——贲门;
出口——幽门。
胃壁从内向外分4层:
1.黏膜层
2.黏膜下层
3.肌层
4.浆膜层
胃黏膜细胞分泌物质(TANG小结)
①主细胞胃蛋白酶和凝乳酶原
②壁细胞盐酸和抗贫血因子
③黏液细胞碱性黏液
④G细胞(胃窦部)促胃液素
⑤嗜银细胞功能不明
二、十二指肠的解剖生理
位于幽门和空肠之间,呈“C”形,分为四部分:
1.球部
2.降部
3.横部
4.升部
功能——
接受胆汁和胰液;
分泌——碱性十二指肠液,内含:
1.消化酶,如:肠蛋白酶、乳糖酶、脂肪酶;
2.促胃液素
3.肠抑胃肽
4.缩胆囊素。
推荐-第八版外科笔记-胃十二指肠疾病
胃十二指肠疾病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一、胃的解剖【胃的位置与分区】胃位于上腹部,介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
胃小弯和胃大弯平均分成三等份的连线将胃分成三个区:自上而下依次为贲门胃底区、胃体区、胃窦幽门区。
幽门区环形肌增厚,在浆膜面可见环形凹陷形成浅沟,其表面有胃前静脉通过,是为区分幽门与十二指肠的标志。
【胃的韧带】胃膈韧带、肝胃韧带、脾胃韧带、胰胃韧带、胃结肠韧带。
【胃的血管】1、腹腔干——胃左动脉——食管支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后支脾动脉——胃短动脉胃后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脾动脉脾支2、胃的动脉: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主干胃右动脉:起自肝固有动脉两者在胃小弯形成动脉弓,供血于胃胃网膜左动脉:起自脾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两者在胃大弯形成血管弓供血于胃胃短动脉:起自脾动脉胃后动脉:起自脾动脉两者供血于胃底和近端胃体胃的静脉:胃的静脉汇入门静脉系统,与同名动脉伴行。
【胃的淋巴引流】胃的淋巴回流沿主要动脉分布,与动脉血流逆向引流淋巴液。
胃周淋巴结分成16组:主要有4群:1、腹腔淋巴结群:主要引流胃小弯上部淋巴液;2、幽门上淋巴结群:主要引流胃小弯下部淋巴液;3、幽门下淋巴结群:主要引流胃大弯下部淋巴液;4、胰脾淋巴结群:主要引流胃大弯上部淋巴液。
【胃的神经】1、胃的交感神经来源于腹腔神经丛节后纤维,交感神经兴奋时抑制胃的运动和分泌;2、胃的副交感神经来源于迷走神经,它兴奋时增强胃的运动和分泌。
3、左、右两支迷走神经沿食管右侧下行,左支在贲门腹侧面分出肝胆支和胃前支(Latarjet 前神经),右支在贲门背侧分出腹腔支和胃后支(Latarjet后神经)。
胃前支和胃后支沿小弯下行,并发出分支,进入胃的前、后壁。
至胃窦处的最后3-4支终末支进入胃窦,呈“鸦爪”状,控制胃窦的运动和幽门的排空。
【胃壁结构】胃壁由外向内依次为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
十二指肠的解剖生理解剖
⒐残胃癌 定义: 好发时间 : 术后20 ~25年 发生原因 : 胃切除 术后→低 酸、胆汁 反流、肠 道细菌逆 流 ↓萎缩性 胃炎 诊断: 症状+纤
第三节 胃肿瘤 一、胃癌
发病情况: 各种 恶性肿瘤的 首位(尤其 是农村)、 年龄及性别
【病因】与发病 有关的因素
㈠胃的良性慢性 疾病----癌 前病变
七、手术方式
㈠胃切除术
包括胃切除及胃肠道重建两大部分
全胃切除术
胃切除 近端胃切除
远端胃切除
------胃大部切除术
(最常用的术式)
胃十二指肠
吻合
胃肠道重建
胃空肠吻合
胃大部切除
术: 术式:
概念
毕切Ⅰ除式的毕范Ⅱ围
--- 式
部分---
优缺点
适用于
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
胃大部切除术的基本要求: ⒈胃切除术范围---不少于60% ⒉溃疡病灶的处理--①胃溃疡切除 ②十二指肠溃疡可切除,必要时旷置 ⒊近端空肠的长度 结肠后前: 6~8~10cm ⒋吻合口大小: 胃空肠吻合口大小2横指(3cm)为宜 ⒌吻合口与横结肠的关系 胃空肠吻合口在横结肠前或后均可。 ⒍近端空肠段与胃大小弯的关系
六、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
【病因和病理】
病因: 溃疡愈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瘢痕
病理: 程度-收-缩--。不完全性→完全性
梗阻→胃壁肥厚,胃腔扩张→呕吐
脱水
↓
低钾
营养不良、体液紊乱
低氯代碱
【临床表现】主要症 状:
呕吐---特点:
腹痛---特点: 上腹 膨胀不适及阵发性胃 收缩痛体征: 视---上腹膨隆,胃蠕动波
【诊断】 病史: 主诉及伴随症状,既往史,依据 查体: 辅助检查: ①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 ②急诊纤维胃镜检查(24小时阳性率高) 【鉴别诊断】无溃疡病史时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⒈应激性溃疡 ⒉胃癌出血 ⒊食管静脉曲张 ⒋胆道出血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一、胃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少部分位于腹上区,上经贲门连通食管,下经幽门续连十二指肠。
胃的左下缘长而凸出称胃大弯,右上缘短而凹称胃小弯。
离幽门5~6cm处胃小弯最低处的角形弯曲,称胃切迹。
胃可分为四部:靠近贲门部分为贲门部,贲门平面左上方为胃底,角切迹右侧至幽门为幽门部,它借大弯侧中间沟分为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的幽门管;在胃底与幽门之间是胃体。
在幽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外观呈一环形狭窄称幽门环。
胃的血供极为丰富。
胃左动脉(腹腔动脉分支)及胃右动脉(肝固有动脉分支)汇合成胃小弯侧血管弓;胃短动脉(主要供应胃底部血液)、胃网膜左动脉(上述两动脉均为脾动脉分支)和胃网膜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形成胃大弯侧血管弓。
这些动脉的分支在胃壁内彼此间形成广泛吻合,分布成网状。
胃的静脉和同名动脉伴行,最后都汇入门静脉。
胃冠状静脉(胃左静脉)的血液可直接或经脾静脉注入门静脉,并在贲门处与食管下端静脉形成吻合支称食管静脉丛;胃右静脉直接注入门静脉。
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均注入脾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则注入肠系膜上静脉。
幽门前壁有一较粗的幽门前静脉,可作幽门标志,亦是胃与十二指肠的表面分界线。
胃粘膜淋巴液引流至粘膜下层,淋巴管穿过肌层、浆膜层,汇流至胃周围淋巴结。
胃周围淋巴结分四组:胃小弯上部淋巴液流向胃左动脉周围淋巴结(胃左淋巴结群)。
胃小弯下部淋巴液引流到胃右动脉周围淋巴结(胃右及幽门上淋巴结群);胃大弯上部淋巴液沿胃短血管引流至胃网膜左及脾门淋巴结(胰脾淋巴结群);胃大弯右侧淋巴液引流至胃网膜右动脉周围淋巴结(胃网膜右及幽门下淋巴结群)。
以上淋巴结的输出管均注入腹腔淋巴结,通过肠干汇入乳糜池,最后经胸导管注入左静脉角。
了解胃的淋巴引流情况,对处理胃癌的转移灶有重要临床意义。
胃的神经属于植物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纤维来自腹腔神经节的分支,可抑制胃的分泌和运动;副交感神经纤维来自左、右迷走神经,主管胃的分泌和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
一、胃的解剖
(一)胃的位置和分区胃位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上端与食管相连的人口部位称贵门,距离门齿约40 cm,下端与十二指肠相连接的出口为幽门。
腹段食管与胃大弯的交角称贵门切迹,该切迹的粘膜面形成责门皱璧,有防止胃内容物向食管逆流的作用。
幽门部环状肌增厚,浆膜面可见一环形浅沟,幽门前静脉沿此沟的腹侧面下行,是术中区分胃幽门与十二指肠的解剖标志。
将胃小弯和胃大弯各作三等份,再连接各对应点可将胃分为三个区域,上1/3为责门胃底部U (upper)区;中1/3是胃体部M (middle)区,下1/3即幽门部L (lower)区(图37-1).
(二)胃的韧带胃与周围器官有韧带相连接,包括胃隔韧带、肝胃韧带、脾胃韧带、胃结肠韧带和胃胰韧带,胃凭借韧带固定于上腹部。
胃胰韧带位于胃后方,自腹腔动脉起始处向上达到胃与贵门部,其内有胃左动脉走行,参与组成小网膜囊后壁。
(三)胃的血管胃的动脉血供丰富,来源于腹腔动脉。
发自腹腔动脉干的胃左动脉和来自肝固有动脉的胃右动脉形成胃小弯动脉弓供血胃小弯。
胃大弯由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胃网膜右动脉和来自脾动脉的胃网膜左动脉构成胃大弯的动脉弓。
来自脾动脉的数支胃短动脉供应胃底。
胃后动脉可以
是一支或两支,起自脾动脉的中1/3段,于小网膜囊后壁的腹膜后面伴同名静脉上行,分布于胃体上部与胃底的后壁。
胃有丰富的粘膜下血管丛,静脉回流汇集到门静脉系统。
、胃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均回流人脾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则回流人肠系膜上静脉;胃左静脉(即冠状静脉)的血液可直接注人门静脉或汇人脾静脉;胃右静脉直接注入门静脉(图37-2)。
(四)胃的淋巴引流胃粘膜下淋巴管网丰富,并经责门与食管、经幽门与十二指肠交通。
胃周淋巴结,沿胃的主要动脉及其分支分布,淋巴管回流逆动脉血流方向走行,经多个淋巴结逐步向动脉根部聚集。
胃周共有16组淋巴结。
按淋巴的主要引流方向可分为以下四群:①腹腔淋巴结群,引流胃小弯上部淋巴液;②幽门上淋巴结群,引流胃小弯下部淋巴液;③幽门下淋巴结群,引流胃大弯右侧淋巴液;④胰脾淋巴结群,引流胃大弯上部淋巴液(图37-3)。
(五)胃的神经胃受自主神经支配,支配胃的运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胃的交感神经为来自腹腔神经丛的节后纤维,和动脉分支伴行进入胃,主要抑制胃的分泌和运动并传出痛觉;胃的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主要促进胃的分泌和运动。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纤维共同在肌层间和粘膜下层组成神经网,以协调胃的分泌和运动功能。
左、右迷走神经沿食管下行,左迷走神经在责门前面,分出肝胆
支和胃前支(Latarj et前神经);右迷走神经在责门背侧,分出腹腔支和胃后支(Latarj et后神经)。
迷走神经的胃前支、后支都沿胃小弯行走,发出的分支和胃动、静脉分支伴行,进入胃的前、后壁。
最后的3-4终末支,在距幽门约5-v7 cm 处进入胃窦,形似“鸦爪”,管理幽门的排空功能,在行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时作为保留分支的标志。
(六)胃壁的结构胃壁从外向内分为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
胃壁肌层外层是沿长轴分布的纵行肌层,内层由环状走向的肌层构成。
胃壁肌层由平滑肌构成,环行肌纤维在责门和幽门处增厚形成责门和幽门括约肌。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丛丰富。
由于粘膜下层的存在,使粘膜层与肌层之间有一定的活动度,因而在手术时粘膜层可以自肌层剥离开。
胃粘膜层由粘膜上皮、固有膜和粘膜肌构成。
粘膜层含大量胃腺,分布在胃底和胃体,约占全胃面积的2/3的胃腺为泌酸腺。
胃腺由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分泌胃酸、电解质、蛋白酶原和粘液等。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与凝乳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抗贫血因子;粘液细胞分泌碱性因子。
贵门腺分布在责门部,该部腺体与胃体部粘液细胞相似,主要分泌粘液。
幽门腺分布在胃窦和幽门区,腺体除含主细胞和粘蛋白原分泌细胞外,还含有G细胞分泌胃泌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此外还有嗜银细胞以及多种内分泌细胞可分泌多肤
类物质、组胺及五经色胺(5-HT)等。
二、胃的生理
胃具有运动和分泌两大功能,通过其接纳、储藏食物,将食物与胃液研磨、搅拌、混匀,初步消化,形成食糜并逐步分次排人十二指肠为其主要的生理功能。
此外,胃粘膜还有吸收某些物质的功能。
(一)胃的运动食物在胃内的储藏、混合、搅拌以及有规律的排空,主要由胃的肌肉运动参与完成。
胃的蠕动波起自胃体通向幽门,胃窦部肌层较厚,增强了远端胃的收缩能力,幽门发挥括约肌作用,调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胃的电起搏点位于胃底近大弯侧的肌层,有规律地发出频率约为3次/分钟脉冲信号(起搏电位),该信号沿胃的纵肌层传向幽门。
每次脉冲不是都引起肌肉蠕动收缩,但脉冲信号决定了胃蠕动收缩的最高频率。
随起搏电位的到来,每次收缩都引起胃内层环状肌的去极化。
食糜进入漏斗状盯胃窦腔,胃窦的收缩蠕动较胃体更快而有力,每次蠕动后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量取决于蠕动的强度与幽门的开闭状况。
幽门关闭,食物在胃内往返运动;幽门开放时,每次胃的蠕动波大约将5~15 ml 食糜送人十二指肠。
空胃腔的容量仅为50 ml,但在容受性舒张状况下,可以承受1000 ml而无胃内压增高。
容受性舒张是迷走神经感觉纤维介导的主动过程。
进食后的扩张刺激引发蠕动,若干因素
影响到胃蠕动的强度、频率以及胃排空的速度。
胃的迷走反射加速胃蠕动;进食的量与质对于排空亦起调节作用,食物颗粒小因较少需研磨比大颗粒食物排空为快;十二指肠壁的受体能够感受食糜的渗透浓度与化学成分,当渗透量(压)大于200 mmol/L时迷走肠胃反射被激活,胃排空延迟;不少胃肠道激素能够对胃的运动进行精细调节,胃泌素能延迟胃的排空。
(二)胃液分泌胃腺分泌胃液,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约1500^2500 ml,胃液的主要成分为胃酸、胃酶、电解质、粘液和水。
壁细胞分泌盐酸,而非壁细胞的分泌成分类似细胞外液,一略呈碱性,其中钠是主要阳离子。
胃液的酸度决定于上述两种成分的配合比例,并和分泌速度、胃粘膜血液流速有关。
胃液分泌分为基础分泌(或称消化间期分泌)和餐后分泌(即消化期分泌)。
基础分泌是指不受食物刺激时的自然胃液分泌,其量较小‘餐后胃液分泌明显增加,餐后分泌可分为三个时相:①迷走相(头相):食物经视觉、味觉、嗅觉等刺激兴奋神经中枢,兴奋经迷走神经下传至壁细胞、主细胞、粘液细胞,使其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迷走神经兴奋还使G细胞分泌胃泌素、刺激胃粘膜肥大细胞分泌组胺,进而促进胃酸分泌。
这一时相的作用时间较短,仅占消化期泌酸量的200o-300o o②胃相:指食物进入胃以后引起的胃酸
分泌,包括食物对胃壁的物理刺激(扩张)引起的迷走长反射和食物成分对胃粘膜的化学性刺激造成的胃壁内胆碱反射短通路。
在胃相的胃酸分泌中,胃泌素介导的由食物成分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占主要部分,当胃窦部的pH<2. 5时胃泌素释放受抑制,pH达到1.2时,胃泌素分泌完全停止,对胃酸及胃泌素分泌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胃窦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也抑制胃泌素的释放。
如果手术使得正常的壁细胞粘膜与胃窦粘膜的关系改变,酸性胃液不流经生成胃泌素的部位,血中胃泌素可增加很高,促使胃酸分泌,伴明显酸刺激。
③肠相:指食物进入小肠后引起的胃酸分泌,占消化期胃酸分泌量的500-l00o0包括小肠膨胀及食物中某些化学成分刺激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产生肠促胃泌素,促进胃液分泌。
进入小肠的酸性食糜能够刺激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肤等的分泌。
小肠内的脂肪能抑制胃泌素的产生,使胃酸分泌减少。
消化期胃酸分泌有着复杂而精确的调控机制,维持胃酸分泌的相对稳定。
三、十二指肠的解剖和生理
十二指肠是幽门和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之间的小肠,长约25 cm,呈C形,是小肠最粗和最固定的部分。
十二指肠分为四部分:①球部:长约4-5 cm,属腹膜间位,活动度大,粘膜平整光滑,球部是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
胆总管、胃十二指肠动脉和门静脉在球部后方通过。
②降部:
与球部呈锐角下行,固定于后腹壁,腹膜外位,仅前外侧有腹膜遮盖,内侧与胰头紧密相连,胆总管和胰管开口于此部中下1/3交界处内侧肠壁的十二指肠乳头,距幽门8-v10 cm,距门齿约75 cm。
从降部起十二指肠粘膜呈环形皱璧。
③水平部:自降部向左走行,长约10 cm,完全固定于腹后壁,属腹膜外位,横部末端的前方有肠系膜上动、静脉跨越下行。
④升部:先向上行,然后急转向下、向前,与空肠相接,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固定于后腹壁,此韧带是十二指肠空肠分界的解剖标志。
整个十二指肠环抱在胰头周围。
十二指肠的血供来自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两者分别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的分支在胰腺前后吻合成动脉弓。
十二指肠接受胃内食糜以及胆汁、胰液。
十二指肠粘膜内有Brunner腺,分泌的十二指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蔗糖酶、麦芽糖酶等。
十二指肠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能U4V, w泌素、抑胃肤、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等肠道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