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编)中考化学复习第一篇基础过关篇专项07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探究练-推荐

合集下载

2024甘肃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微专题 3个无明显现象的反应的探究(课件)

2024甘肃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微专题 3个无明显现象的反应的探究(课件)

1. 设计本质:通过检验反应物(氢氧化钠、稀盐酸)是否存在。 2. 方案选择:①利用指示剂或pH试纸;②利用酸、碱的化学性质。
1.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滴加盐酸,待试管乙中液 体变红后,将其加热至沸腾,红色不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甲中逸出的气体只含CO2 B. 乙中液体变红,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C. 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 D. 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
2.
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同学们利用已学知
识,对稀盐酸与下表中的四种化合物的溶液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作出判断,
并进行实验验证:钠溶液 硫酸钠溶液 碳酸钾溶液 硝酸银溶液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能反应
不能反应
能反应
能反应
【提出问题】对于上述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该实验通过检验_H__2C__O_3_(填化学式)的存在从而验证了反应的发生, 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C__O_2_+__H_2_O__=_=_=__H_2_C__O_3_。
1. 设计本质:将新物质与稀醋酸的性质进行对比。 2. 试剂选择:根据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这一性质进行选择。
二、实验设计 角度1: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针对训练1】小明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大试管中,一 段时间后,分别取大试管中的液体于两支小试管A、B中(如图所示),回 答下列问题。
(1)向试管A中滴加过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有__ _气__泡__产__生__,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2)向试管B中滴加少量_氯__化__钙__溶__液___,有白色沉淀 产生,也能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第一篇基础过关篇专项01化学用语练习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第一篇基础过关篇专项01化学用语练习

[专项(一) 化学用语]典题训练类型一元素符号1.[2017·苏州]下列元素名称与元素符号书写都正确的是 ( )A.锌ZnB.硅SIC.氯clD.贡Hg2.[2018·河南]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不相同的一组是( )A.锰、钛B.氩、金C.铅、铂D.氦、汞3.[2017·贵州]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HeB.N2C.HD.2O24.[2017·襄阳]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锑、铕、锌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

图G1-4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对图示中元素的信息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图G1-4A.原子序数是“30”B.元素符号是“Zn”C.元素名称是“锌”D.电子数是“65.41”类型二粒子结构示意图5.[2018·黄冈]小雨同学依据描述书写的化学符号:①3个锌原子:3ZN;②两个氢分子:2H2;③两个氢氧根离子:2OH-;④原子结构示意图对应的粒子:Mg2+;⑤氯化亚铁的化学式:FeCl2;⑥-2价的氧元素:O2-。

其中正确的有( ) A.②③⑤ B.①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⑤6.[2017·河北]图G1-5所示的是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G1-5A.氧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B.硫、氧均属于非金属元素C.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gD.硫、氧两种元素形成的SO3中硫元素为+4价7.[2018·重庆B]海水中有钙、镁、氯、硫等元素。

(1)上述元素中, (填符号)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2)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则S2-的电子数为。

(3)海水有苦味,是因为含有氯化镁,其化学式为。

8.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 。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

初中化学 无明显反应现象的化学反应探究 精华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  无明显反应现象的化学反应探究  精华知识点总结

【探究与结论】现有下列信息
20 ℃ NaOH Na2CO3
(S)/g
20 ℃ NaOH Na2CO3
(S)/g
NaOH
109
NaOH
17.3
Na2CO3
21.8
Na2CO3
<0.01
请你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利用以上资料信息再设计实验Ⅲ,证明CO2确实与
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2. 二氧化碳与水(压强差法) 原理分析:二氧化碳为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密闭容器内压强会减小,以下方 案是利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压强减小的特点来设计的。 实验设计:如图分别向两只集满CO2的塑料瓶A、B中加入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 液。
观察塑料瓶B的变瘪的液发生了反应。
实验Ⅲ:将CO2分别通入__乙__醇__溶__液___和_饱__和__的__N__a_O_H__乙__醇__溶__液___中,观察现象, 看到的现象是_乙__醇__溶__液__不__变__浑__浊__,__饱__和__的__N__a_O_H__乙__醇__溶__液__变__浑__浊_____。
2. CO2通入NaOH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CO2与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某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此进行了探究。
三、实验设计 (一)验证反应物消失或减少 1. 中和反应(指示剂法或者其他试剂) (1)在NaOH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滴加酸碱指示剂或测定溶液的pH: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加入可溶性铜盐、镁 盐:观察__是__否__有__蓝__色__、__白__色__沉__淀__生__成____。 (2)在稀盐酸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 加入活泼金属或碳酸盐:观察__是__否__有__气__泡__产__生____; 加入难溶的碱或金属氧化物:观察是否溶解。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实验探究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实验探究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实验探究混合物成分的探究【例1】(2019·黄冈)获悉某处矿井中瓦斯报警器发出警报后,学校兴趣小组请求该矿井安全监测人员提供了少量气体样品,进行成分探究。

兴趣小组经资料查询,通常瓦斯气体可能含有CO 、CO2、CH4等气体。

为确定该气体是否含有这三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小组组长初步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供大家讨论:(已知:CH4+4CuO=====△ 4Cu +CO2+2H2O)(1)同学甲认为,氧化钙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对实验造成干扰,小组成员一致同意。

(2)同学乙认为,若装置C中CuO变红,则除了甲烷与CuO可能发生反应外,还可能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同学丙认为,欲通过D装置中浓硫酸因吸收水分而增重,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H4的思路不严密,认为需要在______(填序号)间再增加一个D装置(编号为F),才能证明含有CH4。

(4)同学丁认为,B装置可有可无。

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学戊认为,该装置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大安全隐患,小组成员一致同意。

综合上述讨论,兴趣小组将经过安全处理后的混合气体,通过改进后的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请根据实验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物质变质的探究物质性质的探究【例4】(2019·宁夏)碳酸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学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

【设计与实验】同学们分别取适量的碳酸钠溶液于4支试管中,完成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一中,同学们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

(2)实验二中,当小婧观察到不再产生气泡时,溶液中存在的阴离子是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2020中考化学考前复习回归课本基础知识点(一)答案版

2020中考化学考前复习回归课本基础知识点(一)答案版

冲刺2020学年度中考总复习——回归课本基础知识篇(一)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2.绿色化学: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在源头上消除污染,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电灯发光、风力发电、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

物质的燃烧,物质变质、煤的干馏属于化学变化。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稳定性、还原性、酸性、碱性属于化学性质。

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3.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未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吹灭蜡烛,出现大量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4.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氧气比空气少,呼出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5.用量筒量量取液体时,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6. 如何证明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的操作方法: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若烧杯内壁有水珠,则证明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证明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操作方法: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蜡烛燃烧后有CO2生成。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成分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是氮气,约占78 %;其次是氧气,约占21 %。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 %。

氧气质量分数约占空气的21%,对吗?不对,应该是体积分数。

氧气有可燃性,对吗?不对。

2.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用作霓虹灯等,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反应的保护气(不般不用作食品保护气)。

稀有气体不与任何物质反应对吗?不对。

3.氧气可用于气焊的原因是氧气具有助燃性,氮气可以作保护气或食品防腐的原因是化学性稳定。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训练:实验探究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训练: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题1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1)小杨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现象,证明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2)小杨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测得溶液pH为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测得溶液pH为9,证明酸碱能发生反应。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小杨的实验不能得出酸碱能发生反应,请分析其理由并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实验二(3)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 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

2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或溶液)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

知识卡片氯化钠溶液显中性。

氯化铜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1)方案Ⅰ: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 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①实验结论。

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③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有少量气泡出现,请分析产生气泡的可能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方案Ⅱ: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取2 mL 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若稀盐酸过量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若没有明显现象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实验反思(3)另有同学提出方案Ⅱ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

(4)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填序号)。

基于UbD_理论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设计——以“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探究”为例

基于UbD_理论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设计——以“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探究”为例

教学·现场基于UbD理论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设计———以“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探究”为例文|柳翔《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因此,本教学设计以“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探究”为例,基于UbD(“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设计,旨在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教学设计将遵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出的课程理念,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本教学设计还将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形成对化学反应的深入理解。

一、教学背景“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是初中化学复习课中一种挑战性的实验主题。

本文着眼于那些化学反应并不通过明显变化表现的物质,学生往往难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判断这些化学反应。

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从“无明显现象”到“呈现出可观察变化”,意在教导学生从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探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等方面入手。

本次复习主要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为例,基于UbD理念,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思考,并最终收集数据以得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1.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2.学生掌握“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相关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3.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设计并完成有反应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4.学生形成对化学反应的深入理解,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知识,这个反应会生成什么呢?生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课件-如何证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课件-如何证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
实验 装置图
实验 现象
鸡蛋进入集气瓶中
气球变大
烧杯中的水倒流 进锥形瓶中
探究二 从反应物的减少或消失的角度出发
活动讨论二: 以上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
了反应?
不能!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而氢氧 化钠溶液中有水,无法证明是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 应使气压减小,还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气压减 小。
数字化实验---压强传感器 (拓展)
总结规律:
➢起始压强短暂不变的原因:
反应尚未开始/未振荡
➢ 压强一段时间不变的原因:
发生无气体生成或消耗的反应/反应已经充分进行
➢ 压强短暂增大的原因:
液体推入,占据气体体积
➢压强增大的原因:
放热/生成气体
➢压强减小的原因:
吸热/消耗气体/气体溶于水
课堂总结
证明二氧化 碳和氢氧化 钠溶液反应 的实验设计
问题提出
活动讨论一: 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设计实验证明无现象的反应 发生呢?(以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为例)
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新物质的生成
探究一 从新物质的生成角度出发
2NaOH+ CO2 =Na2CO3 + H2O
证明新物质碳酸钠的生成
稀盐酸 稀硫酸
Ba2+
H+
CO32-

Ca2
+
探究一 从新物质的生成角度出发
实验操作
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 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实验现象 有 有气泡 产生
解释与结论 说明该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 因是 2NaOH+ CO2 =Na2CO3 + H2O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提出问题2 该溶液变质程度怎样?提出猜想猜想一:已完全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只含 Na2CO3;猜想二:部分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含有 查阅资料 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实验探究2

2020年中考化学重难点复习专项(07) 生石灰、熟石灰变质的实验探究

2020年中考化学重难点复习专项(07) 生石灰、熟石灰变质的实验探究

专项(七)生石灰、熟石灰变质的实验探究类型一生石灰变质1.物质常常要密封保存,主要是因为敞口会与空气中某些气体作用而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食物长时间存放变质与二氧化碳、水蒸气有关B.生石灰堆放久了后变质与二氧化碳、水蒸气有关C.钢铁生锈与氧气、水蒸气有关D.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变质与水蒸气、二氧化碳有关2.[2018·广东]向一定质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下列曲线错误的是()图G7-13.兰兰在家里发现了一包过期的海苔,包装内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主要成分为CaO)。

海苔过期了,石灰干燥剂有没有变质呢?兰兰拿着这包石灰干燥剂约化学老师一起到实验室进行如下探究。

辨析俗称“石灰干燥剂”中的石灰是指(填序号)。

A.消石灰B.生石灰C.石灰石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石灰干燥剂没有变质;猜想二:石灰干燥剂部分变质;猜想三:石灰干燥剂完全变质。

进行实验兰兰分别取该石灰干燥剂进行如下表实验,并记录。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实验一:验证有无 CaCO 3猜想一不成立实验二:无明显放热现象猜想三成立异常现象兰兰整理实验器材,清洗仪器时,突然发现实验二中的烧杯壁明显发热。

分析释疑实验二的结论不准确,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烧杯壁明显发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正结论 该石灰干燥剂部分变质,猜想二成立。

反思与评价石灰干燥剂表面的覆盖物,影响了正确结论的得出,兰兰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有些物质表面的覆盖物,是起保护作用的。

试举一例: 。

拓展延伸从确定这包石灰干燥剂成分的角度,请你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

4.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完全变质的生石灰干燥剂产生了好奇,为确定其成分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这包已完全变质的干燥剂成分是什么? 猜想猜想Ⅰ:Ca(OH)2; 猜想Ⅱ:Ca(OH)2和 CaCO 3; 猜想Ⅲ:CaCO 3。

实验探究(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于是小莉认为没有CaCO 3。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基础知识总结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基础知识总结

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基础知识总结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物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物质种类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碱化合物有机物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外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
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
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3、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
化性、酸性、碱性等。

河北省2020届中考化学复习题型专练科学探究之成分探究word版包含答案

河北省2020届中考化学复习题型专练科学探究之成分探究word版包含答案

河北省 2020 届中考化学复习题型专练科学探究之成分探究1.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欲用生石灰制取氢氧化钠,他们将少量生石灰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 和溶液B。

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探究一:固体A 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猜想1:只有CaCO3;猜想2:CaCO3和Ca(OH) 2;猜想3:只有Ca(OH) 2;【交流讨论】同学们经讨论分析后认为猜想3 错误,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1】小华取少量固体A 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当有气泡产生时,可以证明猜想1 成立;但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认为实验1 不能证明猜想1 正确,他们的理由【实验2】小楠又取少量固体A 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可以证明猜想2 正确。

综合上述实验,同学们最后确定了固体A 的成分。

探究二:溶液B 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猜想1:Na2CO3和NaOH ;猜想2:NaOH 和Ca(OH) 2;猜想3:NaOH 。

【实验3】小霞同学取一定量的溶液B 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过量的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判断出猜想1 不正确,该实验过程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原因是。

【实验4】小芳设计了实验证明猜想2 正确,则她进行的实验及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思交流】(1) 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讨论后认为不用做实验就能确定猜想2 正确,理由是。

(2)该小组同学向溶液B 中继续滴加适量的(填化学式)溶液至不再产生白色沉淀为止,过滤,将滤液蒸发,冷却结晶,可制得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2.在复习铁生锈条件时,小杰同学知道,常温下,若没有氧气,铁与水几乎不反应。

老师告诉同学们,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反应生成一种常见的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气体。

小杰很好奇,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后的产物。

中考化学 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中考化学 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一.实验探究题1.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间的反应,设计了如图甲、乙两个实验方案。

请回答下列问题:(1)可以观察到乙实验现象是;(2)有同学认为装置中试管内液面上升,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而有些同学不认为,请说说他的理由;(3)已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产物之一是碳酸钠(Na2CO3),为验证该产物,可采取的操作有(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2.用甲、乙两组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已知: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1)甲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乙实验,测得瓶内气压变化如图所示。

①首先注入瓶中的药品是(填“H2O”或“NaOH溶液”)。

②对比坐标图中的两段曲线,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3.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还是溶解在水中?【查阅资料】①15℃、101KPa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如下:溶剂水酒精溶解度 1.00.3②15℃时,在酒精中氢氧化钠易溶、碳酸钠微溶。

③通常情况下,稀溶液的体积约等于溶剂的体积。

【实验设计】在15℃、101KPa时,制取二氧化碳并用于实验甲、实验乙。

【分析与表达】(1)如果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是,那么氢氧化钠应保存。

(2)实验过程中需要吸收CO2时,大多会选择NaOH溶液,但是,检验CO2时常常选择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简要解释原因。

(3)实验甲中,同时滴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是。

(4)实验乙中,将氢氧化钠完全滴入锥形瓶中,注射器会自动向内移动并将酒精推入锥形瓶,活塞的移动速度是(填答案字母)。

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先慢后快,再变慢(5)由以上探究可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但实验乙的数据还不够准确,造成实验乙误差的原因可能有。

中考化学系统复习专题14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中考化学系统复习专题14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6. (2021本溪)许多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 应就是其中之一。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设计】同学们写出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C__O_2_+__2_N_a_O__H_=_=__=____ _N__a_2C__O_3_+__H_2_O___,并根据该反应原理分别设计了图一、图二两个实验。
2. (2020苏州)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滴加盐酸,待 试管乙中液体变红后,将其加热至沸腾,红色不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D )
A. 甲中逸出的气体只含CO2 B. 乙中液体变红,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C. 加热后红色不褪去,说明碳酸受热不分解 D. 欲达到实验目的,可将盐酸改为稀硫酸
(2)乙同学:用_p_H__试__纸__测定未滴加稀盐酸时,氢氧化钠溶液的pH,再 测定滴加过量稀盐酸后溶液的pH,最后溶液的pH__<__7(填“>”“<”或“ =”)。 (3)丙同学: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_C_u__C_l2_溶__液__,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证明 发生了反应。 (4)丁同学设计下图装置进行实验,U形玻璃管中 __左___(填“左”或“右”)边的红墨水液面下降(所加稀盐 酸的体积忽略不计)。
3. [数字化实验]兴趣小组同学用不同方法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 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图甲装置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_试__管__a_中__ _液__面__比__试__管__b_中__液__面__上__升__得__高___。
图甲
(2)用图乙装置实验,测得三颈烧瓶内气压变化情况如图。
5. (2021黄石改编)某班同学在做“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反应”的 探究实验时发现,酸碱之间的反应,往往没有明显的现象。那么,如何 判断酸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呢?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酸、碱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药品】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稀)、酚酞溶液、蒸馏水

2020最新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大全(2020年7月整理).pdf

2020最新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大全(2020年7月整理).pdf

2020最新中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大全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变化和性质的区别:性质中有“能”“可以”“容易”等字眼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2 (一)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选择合适的量程:所测液体不能超过量程,也不能比量程太小为宜(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七) 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探究]类型一酸碱中和反应1.[2017·黔东南]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G7-3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G7-3A.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B.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K2SO4和H2SO4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钾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D.由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2.[2018·淄博]图G7-4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图G7-4A.反应后溶液的pH大于7B.反应前两种溶液均能导电,反应后的溶液不导电C.反应后溶液中的粒子只有Na+和Cl-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3.[2018·益阳]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测得烧杯中溶液 pH 的变化如图G7-5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G7-5A.a 点所示溶液呈酸性B.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C.该实验是将NaOH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D.c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Na2SO4和NaOH4.[2017·杭州]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G7-6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离子)。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G7-6A.表示氯离子B.表示钠离子C.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验D.此反应的实质是和结合生成水分子5.[2017·临沂] 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氢氧化钙溶液的小烧杯中。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查阅资料 CaCl 2溶液显中性。

提出问题 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 猜想Ⅰ:只有CaCl 2;猜想Ⅱ:有 ; 猜想Ⅲ:有CaCl 2和Ca(OH)2; 猜想Ⅳ:有CaCl 2、HCl 和Ca(OH)2。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Ⅳ不合理,其理由是 。

实验探究 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 方案 滴加紫色 石蕊溶液通入CO 2滴加Na 2CO 3 溶液实验 操作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实验结论溶液中含有Ca(OH)2溶液中含有Ca(OH)2溶液中含有Ca(OH)2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Ⅲ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1)丙组同学认为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请你帮助他们说明原因: 。

(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

6.[2018·怀化]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明显变化,询问老师才知道忘记滴加指示剂。

因此,他们停止实验,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的溶质是什么?猜想假设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和HCl;猜想三:NaCl和NaOH;猜想四:NaCl、NaOH和HCl。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请你说出不合理的理由: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查阅资料 NaCl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报告的相关内容。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同学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猜想一成立乙同学另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有气泡产生猜想二成立丙同学另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没有蓝色沉淀产猜想不成立管中,滴入适量的CuSO 4溶液生评价反思 老师看了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报告,指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准确,请你分析甲同学实验结论不准确的原因: 。

得出结论 猜想二成立。

拓展延伸 某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时,测得溶液的pH 变化如图G7-7中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G7-7(1)由图甲可知,该同学实验操作是 。

A.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B.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2)由图甲可知,在b 点处溶液中溶质是 。

(3)图乙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过程,从微粒的角度分析,此反应的微观实质为 。

类型二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探究7.[2017·潍坊] 下列验证“CO 2与NaOH 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图G7-88.[2017·德州] 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验证CO 2与NaOH 能够发生反应,某同学按图G7-9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1)有时药品滴加顺序会影响实验现象。

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先膨胀,后变瘪”,则加入试剂的顺序应该是 (填序号)。

A.先加入盐酸,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B.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盐酸(2)请解释气球“先膨胀”的原因: 。

(3)请写出气球“后变瘪”的化学方程式: 。

图G7-99.[2018·舟山]在科学拓展课中,甲同学向两个充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如图G7-10)。

迅速盖紧瓶盖后充分振荡,结果发现两个塑料瓶都变瘪。

他认为据此实验现象可以判定NaOH和Ca(OH)2均能与CO2发生反应。

图G7-10(1)乙同学认为上述判定方法还存在不严密之处。

他的理由是。

(2)两同学根据B瓶中出现的浑浊现象,判定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提出了可以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去判断。

那么,若要判定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在排除了(1)中的干扰因素后,接下来的方法是。

类型三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10.[2018·陕西]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G7-11所示装置及步骤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图G7-11Ⅰ.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A中的锥形瓶;Ⅱ.打开K1,观察C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吸入A中,片刻后回流停止;Ⅲ. 打开K2,观察到B中溶液倒吸入A、C中,液面稳定后观察到A中溶液仍为红色,C中溶液变为无色。

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分组展开如下探究。

探究甲组的探究乙组的探究环节提出问题A中使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是什么?C中溶液为什么变成无色?作出猜想猜想一:Na2CO3猜想二:Na2CO3和NaOH猜想一: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猜想二:溶液中的NaOH反应完了实验验证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证明猜想二成立。

小丽认为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1)取少量C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又变为红色,证明猜想一不成立(2)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 7,证明猜想二成立反思交流 (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证明了NaOH能与稀盐酸、CO2发生反应,A中溶液里一定还存在NaCl,写出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步骤Ⅱ中的现象(填“能”或“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扩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11.[2018·玉林]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G7-12实验一(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的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实验二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

拓展延伸 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小组同学对此继续探究。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溶解性溶质氢氧化钠碳酸钠溶剂水极易溶易溶乙醇易溶微溶实验三小组同学设计了多角度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图G7-13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图G7-13温馨提示 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性忽略不计。

(1)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此实验从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总结归纳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从而判断反应的发生。

参考答案1.D [解析] 由图可知,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此时氢氧化钾过量,故此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K2SO4和KOH;pH开始时大于7后来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钾溶液中;由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是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硫酸,此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2.D [解析] 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pH=7;反应后的溶液中有Na+和Cl-,故溶液能导电;除了Na+和Cl-外,溶液中的微粒还有H2O;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

3.B [解析]a点所示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b点溶液的pH=7,为中性,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该实验开始溶液的pH>7,是将稀硫酸逐滴滴入NaOH 溶液中;c点所示溶液中pH<7,含有的溶质是生成的 Na2SO4和过量的硫酸。

4.D [解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 NaCl+H 2O,所以“”和“”表示氢离子和氯离子,则“”和“”是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A和B均错误;表示钠离子,不能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验,C错误;通过图可以看出该反应表示的是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5.演示实验 2HCl+Ca(OH)2CaCl2+2H2O猜想与假设 CaCl2和HCl HCl和Ca(OH)2不能共存实验探究石蕊溶液变蓝溶液变浑浊评价反思 (1)CaCl2与Na2CO3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Ca(OH)2存在(2)反应物是否过量[解析] 演示实验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OH)2CaCl2+2H2O;猜想与假设当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当其中一种反应物有剩余时,溶质可能为CaCl2和HCl或CaCl2和Ca(OH)2,不可能为CaCl2、HCl和Ca(OH)2,因为HCl和Ca(OH)2不能共存;实验探究溶液中含有的Ca(OH)2显碱性,石蕊溶液遇碱变蓝;二氧化碳能与Ca(OH)2反应生成CaCO3白色沉淀; 评价反思 (1)CaCl2与Na2CO3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Ca(OH)2存在;(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