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是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2)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课程标准: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4)教学: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6)螺旋式课程:将特定的学科内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重复呈现,逐步拓展加深的课程。

(7)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已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9)美德: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德能力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组成部分。

(10)直线式课程: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

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课程。

(11)班集体: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12)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

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13)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14)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或强迫教育。

(15)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6)遗传素质: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17)个人本位论:提出教育目的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增进他们的个人价值的教育观念。

(18)隐性课程:指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是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19)榜样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规范行为和卓越的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20)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认为他们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这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21)分科课程: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分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同时也相应的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内容的基本依据。

(22)班级授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3)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4)学校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5)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选手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6)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27)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8)班级上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9)分组教学: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它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30)教学评价:对教学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以参与教学活动的老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31)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32)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33)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空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学校管理体质: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体,是学校管理的枢纽,对学校管理功能的实现发挥全局性、根本性和持久性作用。

学校管理目标:指学校管理主体对管理活动的要求期望,也就是通过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状态、标准和结果。

(34)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35)教学原则: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是指导教师的教,也知道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36)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7)德育方法: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

(38)体育(广义):指身体文化、身体教育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

体育(狭义):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39)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40)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等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简答:

(2)遗传在人的发展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才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造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中的外部条件;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