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文/知行君修身养性要与现实环境相结合修身养性(资料图图源网络)一个人能受到世人的敬仰,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修为。

曾国藩把自身修炼同“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并处理地有条不紊,这正是他为人处世的过人之处。

曾国藩自幼饱读诗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后又经过严格的科举选拔,终成一代封建知识分子的典范。

也因为此,曾国藩极其重视儒学,儒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了他人生追求的理想,曾国藩还将其视为自身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在曾国藩看来,宋明之后,封建正统士大夫通常把修身同治国、平天下置于两个对立面,将它们相互割裂开来,强调各自的重要性,最后,非但治国、平天下缺乏精神依靠和宏伟目标,也导致其无法完成救世大业,就是满腹经纶也不能为天下人办实事。

这样就把“传教”与“做事”对立了起来。

追根究底,曾国藩认为其主要问题就是人们把“修身”二字过于简单化,将它完全孤立起来,从而使其无法运用于实践中,更不可能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很好地结合。

因此曾国藩主张,自身的修为必须与当前的环境密切地结合起来。

无论做什么,读书也好,做学问也好,为人处世,带领军队,为官从政,都是自身修为的重大体现。

要使它们有机结合,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将自身的修养放入广大的精神世界里,不断提高、锻炼自己。

至于具体的修身方法,曾国藩主张修身养性应该按照静坐、平淡、改过这三个步骤去进行。

静坐:修身养性,“静”字功夫最为重要静坐(资料图图源网络)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会有怎样的人生观。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精神方面的修养,主要是要能把握他心里想要做的事情。

唐镜海先生曾说,为人修身养性,“静”字功夫最为重要。

曾国藩对唐镜海先生极为信任,曾告知唐镜海,说他自己偏重于“刚”的恶习,发起狠来什么也不管,探究根源,就在于自己喜动不喜静。

镜海先生说,只要是人就都有切身的毛病,有的是脾性中刚的恶习,有的是脾性中柔的恶习,它们各有偏颇,一旦沉迷其中就会经常性发作,而这些没有人能帮你,只有靠自己用心体验它并终身不断警醒自己。

曾国藩修身、处世、治国10大谋略

曾国藩修身、处世、治国10大谋略

曾国藩修身、处世、治国10大谋略1.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点评】想干出点事业,不惟要有谋略而且要有运气,不惟要有才学而且要有格局!2.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点评】普通人之所以庸庸碌碌,是因为狠不下心来纠正懒惰的毛病;有才的人之所以怀才不遇,是因为仗着才华骄傲看不起人。

3.日静养,节嗜欲,慎饮食,寡思虑。

【点评】想要干大事,先得修好身;修身之要,在于静养、制欲、节饮食、少焦虑!4.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点评】交人驭人,靠心诚不靠虚伪,靠拙实不靠滑巧。

付出真心,换回真情!5.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点评】天下诡诈机变之人之术太多,谁也没有办法一一应付。

学会以诚待人,则能以不变应万变,其诈自败。

6.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点评】忍得住,一通百通;忍不住,万事成空!7.小人如虎狼蛇蝎,殆又甚焉。

虎狼之威,蛇蝎之状,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预防之。

【点评】小人都是貌似好人,实则心如蛇蝎,必须提防、赶紧远离!8.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点评】聪明更要修德,靠人心不靠才华;有才更知收敛,言辞锋利最易伤人。

9.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点评】要为大众利益而独谋,不可为一己之私蝇营狗苟,不可向人泄露所谋秘要。

10.集众人之私,成天下之公。

【点评】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动,大多数人就会支持你。

有了这种支撑之力量,则会无往而不利!。

曾国藩修身12条

曾国藩修身12条

曾国藩修身12条曾国藩修身的十二条铁规戒律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译】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

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注】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

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

《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译】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注】“不拘何时”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

所谓“来复之仁心”,也就是《易经》的“一阳来复〖〗”或道家的“玄而又玄(静极生动)”的境界。

“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三教觉迷录》中“正念”的概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译】起床要早。

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注】黎明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是人身真阳生发的时候,极容易发生性交或手淫的情况。

马上起床,可以使无念的真精不会落于淫念的浊精,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浊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天长日久,就能显出效应。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译】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

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总结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总结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总结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家风和家训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崇德修身、勤俭持家、忠诚报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下面将以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为主线,总结其核心内容。

一、崇德修身曾国藩强调崇尚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最重要的。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他对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的重视。

他主张要以德为本,注重修身养性,做到“以廉自持,以孝自重,以忠自慎,以勤自励”,以此来塑造一个好的家庭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二、勤俭持家曾国藩非常注重勤俭持家,他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应该贯彻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勤俭之本,储蓄之道”,并说“家有一日之粮,当节约三日之用”。

他主张家庭成员要从小事做起,做到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和财物,这样才能保持家庭的稳定和繁荣。

三、忠诚报国曾国藩一生都致力于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强调忠诚于国家和民族是每个人的责任。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忠于国家,报效社稷”,并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他认为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荣誉都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怀有忠诚之心,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尽自己的力量。

四、教育子女曾国藩非常注重教育子女,他认为教育是家庭的重要责任。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教导子女,传承家风”,并说“子女贵行,不贵言”。

他主张家长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教育子女要注重实际行动,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和美德,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勇于担当曾国藩鼓励人们勇于担当,他认为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才能有所作为。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事业担当,勇往直前”,并说“无所畏惧,力行不辍”。

他主张每个人都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不退缩不放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品格,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家风家训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曾国藩修身五字:诚、敬、静、谨、恒

曾国藩修身五字:诚、敬、静、谨、恒

曾国藩修身五字:诚、敬、静、谨、恒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大成功还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言,《左传》中说,一个人如果做到这几个方面,人就获得成功了。

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被称为完人,他有道德,有军功,有文章。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当作他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保留下有他12项课程,其中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人生修炼,有五个字。

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

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

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作检讨。

道光22年,他在一天的日记里这样记载,他说昨天夜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

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他在日记里也写到,刚刚上午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谓下流”。

最为可贵的是,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度过,他每天仍然是吾每日三省吾身。

可以说,修身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修身修心的故事

曾国藩修身修心的故事

曾国藩修身修心的故事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也是一位极具修身修心之风的大家。

他的人生故事中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它告诉我们只有当一个人处在上进和执着的状态中时,他才会走向成功和幸福。

1.慎独的修身之道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与他慎独的修身之道密切相关。

他常说:“读书讲究谨慎,写字讲究慢功,耕田讲究耐劳,吃饭讲究淡泊,待人讲究正直,出行讲求安全,行事讲求恒心,处事讲究精细,修身讲求静心。

”曾国藩的修身方法包括多方面的方面,如读书、写字、耕田、饮食、待人、出行、行事、处事、修身等等。

2.锻炼意志和耐力的方法曾国藩不仅闻名于世,也有着众多令人钦佩不已的人生足迹。

为此,他强调对意志和耐力的锻炼。

曾国藩常常劝人们:要有恒心,否则即使你每日努力做一点点,也难以取得大的成就。

同时,要有耐力,既能长期坚持下去,也能容忍失败或是挫折,才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加稳步。

3.强调自律与宽容曾国藩信奉“律己甚于律人”的道理,他认为一个人必须严格约束自己,否则在约束别人时也难以做得好。

他认为自律的方式不同,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律是变得更加严苛和压抑,这是不正确的。

曾国藩认为,自律必须是包容和宽容的,而不是变得过于苛刻的。

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正确的指导和鼓励。

在几百年的时间中,曾国藩依靠自身的才华和智慧为中国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

曾国藩是中国文化、历史、道德的代表之一,他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伸手援助他人,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体悟。

这些精神的谕示对今天的我们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曾国藩克己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克己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克己修身十二法所谓慎独,即在一人独处时,也要心怀敬畏,不要违背做人的原则,不冲破做人的底线。

曾国藩一生于“慎独克己之学”从不懈怠,坚持终身。

其“修身十二法”对今人来说,依然有所启迪。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整、齐、严、肃(有典故),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无事时不劳神,安心;做事时认真专一心无杂念全力以赴。

精神状态犹如早上徐徐升起的太阳、犹如十五之前天上的明月(——如月之恒)永远在进步且有进步的余地,一生守缺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每天不拘束于一定的时刻,静坐两个小时(四刻=1更=2h),这个有点难做到。

体验天地之公心(以及内审),人天一体~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既有思想上又有生理上)此时身体放松,意念专一,不考虑任何杂事,考虑自己应该做什么,此刻的任务,目标,今后的打算等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曾国藩围剿太平天国时,天还没亮就吃过早饭了,近代没有电灯,在保证睡眠的情况下尽量早起,或者最好顺应四时早睡早起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

一本书没有看完,绝对不看其他的书,东翻翻西看看,完全学不到东西,给人家看书了。

意思不绝对,但是总的来说,必须有坚韧的心态和意志,看完眼下的书,再买或者翻新书,而不三心二意5)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虽然曾国藩是曾子后人,但家中并不殷富。

多次科举不中,距离最近一次科考成功回家途中,要不是遇到一个当了官的朋友接济,他差点回不了家,但他却在带着朋友接济的一百多辆银子回家多的路上,看到一个卖《二十四史》的人之后,把自己身上差不多所有钱都没了这本书。

回去后,“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曾爸跟他说,你借钱买书,我不吝惜也不怪你,尽全力满足你,你能看完一遍就对得起我了,以后每天看十页,如有间断,就是不孝!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达人——曾国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达人——曾国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达人——曾国藩作者:邱秀珍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年第09期一、曾国藩修身之道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曾国藩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

而从其衣食住行方面更能看出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一)衣。

曾国藩在穿着方面认为衣能蔽体、朴素净洁即可。

一件衣服他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这对一个享受高官厚禄的人来说,确属不易。

(二)食。

曾国藩作为农家子弟出身,对于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理解得非常深刻。

传说他吃饭的时候,若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并不把它扔掉,而是把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这就是他修身的功夫。

(三)住。

曾国藩的府第富厚堂只不过比一般的农户的院落大一些而已,没有雕梁没有画柱,只是一种非常拙朴的木结构建筑,体现着湖南人的耕读之风,与弟弟曾国荃的豪宅相比,只能用寒酸来形容。

(四)行。

曾国藩官居一品,在那个时代出门坐轿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出门能步行去办的事,绝不使唤轿子。

这种低调而内敛的修身也是他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的一个原因吧。

二、曾国藩齐家之术曾国藩是能使父母宽心、体贴入微的好儿子,是能教导和照顾弟妹的好哥哥,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10事:1.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2.尽孝悌,除骄逸。

3.“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4.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5.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6.家事忌奢华,尚俭。

7.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8.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9.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10.择良师以求教。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还看到,他对孩子们的要求超出人们的预料:不许使唤奴婢添茶倒水,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让子女去干些在常人眼中只有下人才做的拾柴捡粪之类的事情。

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法

攻读史书:我在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我训诫道:“你为了买书而向别人借钱,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圈点阅读一便,才算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如果稍有间断,就是对父母不孝。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说话谨慎:对此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这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读书,都要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不要刻意地从书中谋求深意,否则,就是曲从于他人。
十、月无亡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每月都能有机会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领:每个月必须做诗歌或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理论是多还是少,所培养真气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懒惰迟延,这样最容易使自己的远大志向丧失殆尽。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曾国藩修身12条

曾国藩修身12条

曾国藩修身的十二条铁规戒律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译】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

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注】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

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

《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译】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注】“不拘何时”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

所谓“来复之仁心”,也就是《易经》的“一阳来复〖〗”或道家的“玄而又玄(静极生动)”的境界。

“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三教觉迷录》中“正念”的概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译】起床要早。

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注】黎明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是人身真阳生发的时候,极容易发生性交或手淫的情况。

马上起床,可以使无念的真精不会落于淫念的浊精,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浊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天长日久,就能显出效应。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译】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

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

曾国藩的十二条自律

曾国藩的十二条自律

曾国藩的12条自律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无不在“修身”上有独到之处。

曾子说过:“每日当三省吾身。

”在诸位名人之中,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

曾国藩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修为。

1.持身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

平日闲居无事的时候宁静安泰,保养德性,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精神状态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东升,光彩照人。

2.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什么时候,要拿出一定时间静坐养性,反省体悟自己天性中隐现的仁义之心。

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3.早早起床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4.读书专一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它书籍。

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毫无益处。

5.阅读史书曾国藩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父亲要求他从头至尾认认真真的读一遍,才算不辜负其苦心,曾国藩至此之后,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要苦读十多年才算完成。

在中国最有价值的书就是史书了,历史是真实的,政治潜规则都在里面。

6.说活谨慎所谓祸从口出,很多人都因此招致祸患。

所以君子对此要时刻注意,这是修身处世最重要的工夫。

曾国藩认为自古以来最容易惹祸上身的就只有两条:一是长傲,二是多言。

不要乱说别人坏话就好,开开玩笑无伤大雅,幽默细胞可以培养。

7.保养真气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彻里彻外光明正大,所作所为毫无羞于对人说之处。

8.爱护身体时刻以父亲的“节制操劳,节制欲求,节制饮食”训导作为健体却病的准则。

9.求学不倦每天都应获知新学问,每天读书时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可以求取其中的深意。

10.技不荒疏每月不可荒废旧技能,每月写作几篇文章,以此检验自己积存义理的多少。

11.饭后写字饭后写半个时辰的字,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际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写字的机会。

凡事不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越难清理。

12.夜晚不门夜晚出门容易使人耽搁正事,精神疲惫,务必戒除。

曾国藩十二条修身戒律

曾国藩十二条修身戒律

曾国藩十二条修身戒律《曾国藩十二条修身戒律》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化名流曾国藩所创立的一套修身之道。

他认为,修身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内在的美德,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在他的生命中,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修身者。

在他的著作中,他总结了自己的修身经验,提出了《曾国藩十二条修身戒律》。

曾国藩的《十二条修身戒律》是:1. 修身先正己:修身的第一步是正己,也就是要求自己做到正直、诚实、守信、勤奋、谦虚、恭敬、有礼等,这是修身的基础。

2. 保持谦虚:谦虚是一种美德,它使人处事谨慎、思虑周到、不张扬、不自满,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3. 勤奋努力:勤奋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获得成功。

勤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和负责。

4. 注重精神修养:精神修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它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

只有注重精神修养,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有修养的人。

5. 知识渊博:知识是一种宝藏,只有拥有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

6. 以德为先:德是一种美德,是人们在生活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只有以德为先,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7. 恪尽职守:恪尽职守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负责。

只有认真履行职责,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8. 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是一种勇气,它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定和自信。

9. 务实做事:务实是一种态度,是对工作的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

只有务实做事,才能获得更好的成果。

10. 保持谦逊:谦逊是一种美德,它使人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时都能够保持平静和自信。

11.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一种礼仪,是人们在相处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12. 勤俭持家:勤俭是一种美德,它使人在生活中更加节约和谨慎,更加珍惜自己的财富和时间。

曾国藩的《十二条修身戒律》是一套非常实用的修身之道,它不仅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更是一种实践性的指导。

曾国藩的修身与修心绝学

曾国藩的修身与修心绝学

曾国藩的修身与修心绝学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

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

但是没有天生的领导,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

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

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

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

欲正人先正己曾国藩语录:1.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2. 慎独乃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一些人有好为人师的毛病,总是轻易对别人的作为指指点点,甚至横加指责,满口仁义道德,但是,自己的作为却难以服众,说一套做一套。

这样的人别人是会敬而远之的。

曾国藩说,正人先正己,“以己所向,转移习俗”。

他恨官气,因此摒弃官府排场,禁止部下迎送虚文;他恨懒惰,自己首先做到放醒炮即起。

当然,曾国藩的这些认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自身经历中得到的教训。

曾国藩被朝廷任命为两江总督后,为了树立威信,整饬腐败到了极点的官风吏治,仿效当年武则天的办法,在总督衙门口设置了一个举劾匦(与今天的举报箱类似),号召军民将官吏奸弊等情事写成举劾书投入匦内,由总督大人亲自阅览。

这个举动引起了一些人的极大恐慌。

当时两江总督衙门驻节祁门县,祁门县令包人杰就有大祸临头之感。

他不惜重金,向一位当过48年刀笔吏、侍候过十多位县太爷的施七爹讨教对付办法。

施七爹略施小计,便让曾国藩败了兴。

曾国藩开匦所拆开的第一封举劾书,就是检举其弟曾国荃打下吉安后偷运两万多银两回家的事情。

接下来还有揭发曾国藩打仗无功,争权有术,办事不按国法等内容的举劾信。

曾国藩极为恼怒,明知道这是有人故意和自己作对,有心想查个水落石出,又怕事情一旦传扬出去更不好办,朝廷对握有兵权的汉人早有戒心,这些真真假假的事情怎能说得清楚?于是只好以“军务紧急”为由,撤掉了举劾匦。

一个小小的刀笔吏,竟能轻而易举地挫败堂堂封疆大吏、一品大员整饬吏治的雄心壮志,的确发人深思。

曾国藩传词语摘抄

曾国藩传词语摘抄

曾国藩传词语摘抄一、修身方面1. 克己复礼- 曾国藩一生注重克己复礼,不断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传统的礼教规范。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人际交往,他都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 自省- 他常常进行自省,每天都会反思自己一天的言行举止,有哪些做得不妥之处,并且记录下来,以便不断改进自己。

这种自省的态度是他修身的重要方法。

3. 慎独- 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

曾国藩深知慎独的重要性,即使身边没有他人监督,他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和原则的事情。

二、军事方面1. 坚忍- 在军事斗争中,曾国藩表现出了坚忍的品质。

面对太平天国军队的强大压力,他的湘军多次遭遇困境,但他从不轻易放弃,总是咬牙坚持,不断调整战略战术。

2. 谋略- 曾国藩富有谋略,在湘军的组建、训练和作战指挥上都体现了他的军事谋略。

他善于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制定出合理的作战计划,例如在围攻安庆和天京等战役中。

3. 湘军- 这是曾国藩一手组建和训练的地方武装力量。

湘军以其独特的组织架构、训练方法和战斗作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为人处世方面1. 圆融- 曾国藩在官场和人际交往中逐渐学会圆融之道。

他不再一味地刚直,而是懂得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处理人际关系,与各方势力周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并维护官场的稳定。

2. 谦逊- 他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因为自己的地位和成就而骄傲自满。

无论是对待上级官员、同僚还是下属,他都谦逊有礼,这也使得他在官场和社交圈中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

3. 和光同尘- 曾国藩明白要想在复杂的官场中立足,需要和光同尘。

他能够与不同类型的官员相处,适应官场的风气,同时又不失自己的操守。

曾国藩自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自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自传:修身齐家曾国藩自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晚清名臣,以其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的自传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人生经历。

作为一名高中生,在阅读这部自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曾国藩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巨大成就和深刻智慧。

曾国藩自传的主题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成功之道。

在这部自传中,曾国藩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理念。

他认为,修身是人生的根本,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同时,曾国藩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此来感化和影响他人。

在曾国藩自传中,我最认同的观点是“以德治家,以孝治国”。

曾国藩认为,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的基础,只有家庭和睦,才能有稳定的社会秩序。

同时,他也主张以孝道来治理国家,他认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推行孝道,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和家庭和谐,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德和道德修养。

在阅读曾国藩自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巨大成就和深刻智慧。

他的思想体系和成功之道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我相信,曾国藩的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总之,曾国藩自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它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传记,更是他人生哲学和成功之道的总结。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和社会公德的意义。

我相信,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国学: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国学: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国学:曾国藩的修身艺术(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国学:曾国藩的修身艺术曾国藩的修身艺术,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世间万事休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一曰身勤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自传:修身齐家

曾国藩自传:修身齐家

曾国藩自传:修身齐家曾国藩自传:修身齐家,治世能臣曾国藩,晚清名臣,以其卓越的才能和修养,被誉为“修身齐家,治世能臣”。

他的自传,跨越了多个年代,见证了晚清社会的变迁与个人成长的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和治理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曾国藩自传的主题,是如何在动荡的社会中保持自我,并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引领时代。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追求卓越的人。

曾国藩强调“修身齐家”,通过自身的修养和严格的纪律,他成功地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团队,一同抵抗外敌。

他对“慎独”的坚持,使他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定信念,不断前行。

对于书中的主要观点,我认为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的。

他对“忠诚、谦逊、勤奋”的推崇,以及对“浮夸、虚荣、懒惰”的警惕,都是他在动荡年代中保持清醒头脑的关键。

这些思想不仅为我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也为我提供了一种理解晚清社会和曾国藩政治哲学的新视角。

在书中,我最为感动的是曾国藩对自我完善的追求。

他坚持每日反省,以此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这种对自我提升的执着追求,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最终成为清朝中兴功臣。

这使我深刻理解到,只有不断自我完善,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阅读曾国藩自传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和治理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启示。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认为这本书对我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教会我要坚持自我提升,以谦虚、勤奋的态度面对生活,同时也提醒我要警惕浮夸和懒惰。

通过曾国藩的故事,我更加理解了修身齐家、慎独等品质的重要性,这也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更加关注历史,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传记,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总之,曾国藩自传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晚清历史、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和治理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思考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提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从砥砺自己的品性开始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

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

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天生的领导。

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

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

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

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

那么,曾国藩在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曾国藩修身艺术,其实无非三条:第一,倔强;第二,进取;第三,有恒。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的性格,受他的祖父曾玉屏和他的母亲江氏的影响很大。

曾玉屏常对家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这句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做了两江总督之后,他还以祖父的这句话教自己的弟弟,并认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他说:“倔强”二字,却不可少。

功业文章,教需要有这两个字贯注于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是从“倔强”两个字中做出。

我们兄弟受母亲的性格影响,好处也正在于倔强。

【忠告】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的倔强性格,在他最初出来带兵的时候表现得最为突出。

他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来带兵的,没有地盘,无粮饷,事事仰给于人。

偏偏曾国藩又是勇于任事之人,因而与地方官员势同水火,屡屡发生冲突。

加上初期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屡败,更是使他的处境雪上加霜。

然而在与官场政敌和与太平天国的双重博斗中,他却养成了一种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

他自己将之称之为“打脱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

他曾经夫子自道说:李申夫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

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

我曾经被京城中的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块吞下去的。

又说:我办理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将士们都愿意离开水师而做陆军。

但我咬紧牙关将局面维持了下来,而后终于有了重振的机会。

安庆没有合围的时候,祁门大营十分危急,黄德的局势也很危险,大家都建议我撤安庆之围,以支援祁门、黄德,但我咬紧牙关不撤,终于打下了安庆。

至于南京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大城,易守难攻,我却以孤军将南京围了起来,大家都说恐怕要蹈前面清军的覆辙了,然而咬着牙坚持下来,最后竟然立了大功。

通过这些经历,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凡是做事,没有志气是不行的,没有倔强的性格也是不行的。

★艰难困苦,正是上天要将你磨练成英雄的好机会。

★天下的事情,如果真能够坚忍不懈,总是可以有志者事竟成的。

★天下事只在于人如何去做,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自然会有路走。

他甚至还说自己要写一部“挺经”,将自己的体会教给后人。

对于自己的倔强,曾国藩十分自负。

有一次当他的心腹幕僚赵烈文说起李鸿章“遇到事机不顺的时候,不能一定像曾国藩一样坚韧的时候,曾国藩立即非常得意地说:我死了以后,应当谥为文韧公,这是邵位西说的,足下知道吗?【自检】你是如何区别“倔强”与“刚愎自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过,倔强并不是刚愎自用。

关于这一点,曾国藩说得很清楚:倔强之气是绝对不能没有的。

但倔强与刚愎自用有根本的区别。

古人说:自胜谓之强。

像不习惯于早起,而强迫自己不到天明就起;不惯于庄重严肃,而强迫自己坐在那里;不习惯于劳苦,而强迫自己与士卒同甘共苦。

这就是倔强。

非要压过别人,这就是刚愎自用。

二者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实际上有根本的差别,不可以不分别,不可以不注意。

【忠告】倔强并不是刚愎自用所以曾国藩强调,“强”字必须以“明”字为基础。

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强”字原是美德,我以前寄信也说“明强”二字断不可少。

只是“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才会有始有终。

如果全不明白,一味蛮横,等到别人折之以道理,证之以后效,又重新俯首认输,这就是前强而后弱。

这就是京城所说的瞎闹。

担当大事,全在于明、强这两个字。

所有的事,没有志气和刚强都是无法成功的。

即使是修身齐家,也必须以明强为根本。

“难禁风浪”这四个字说得很好,我把它再送给你。

自古以来,豪杰之士都以这四个字为大忌。

我家祖父教人,也以“懦弱无刚”四个字为大耻。

所以男儿自立于世,一定要有倔强之气。

【忠告】“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什么是“明”?就是要明于事,明于理,明于人,明于己。

曾国藩曾经有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办事要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明有两种,一种叫高明,一种叫精明。

同一个地方,只有登上高山的人才看得遥远,只有登上城墙的人才觉得空旷,这就是高明。

同一件东西,凭空估计不如用秤称的准确,用眼打量不如用尺量的准确,这就是精明。

以明为基础的倔强,其实就是一种定见,是一种看清问题后坚持到底的决心。

李瀚章曾经说曾国藩“过人之处,在于坚持定见,不为浮议所摇。

”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办事“不要固执己见,也不要轻易听从别人的言论。

必须确实看清了利害所在,尔后再放弃自己的意见。

”所以倔强的表现之一就是要有定见。

【忠告】看清问题之后要坚持到底同时,倔强与谦退也不是矛盾的。

曾国藩说: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太柔了则成不事,太刚了则就会折断。

刚并不是指的蛮横,敢于进取而已;柔并不是指的卑弱,虚心谦让而已。

【忠告】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他还说:知道自己的过失,就立即自己承认,自己改正,而没有丝毫的掩饰之心,这是最难的事情。

豪杰之所以成为豪杰,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就是在这些地方光明磊落,超出常人。

的确,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同样也需要倔强之气,同样是豪杰的作为。

【评论】美国总统柯立芝曾经写道:“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取代毅力。

才干也不可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也到处可见;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斥着学而无用、学非所用的人;只有毅力和决心,才能无往而不胜。

”此话有理。

过人的毅力是曾国藩最突出的品格。

他的“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他的“打脱牙、和血吞”,他的咬牙立志、不甘失败,他的历尽千难万苦而不改其志,都是超出一般人的。

他的成功之处,也正在这里。

【自检】请你回答下列问题:问题回答问题①如何理解曾国藩所说的“倔强”?问题②如何做到倔强?问题③对照曾国藩所说的“以懦弱无刚为耻”,你认为自己的性格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离不开积极进取的精神。

曾国藩从自己一生的成败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凡人才的高下,是由其志趣所决定的。

志向、趣味低下的人,安于现状,囿于世俗的陋见,必然越来越低贱污劣;而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向往先贤的辉煌事功,因此也就一天比一天高明。

这就像远行一样:如果愧奋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那么就会走得很远也不觉得累;如果糊里糊涂,没有追求,那么近处也是可以度日的,又何必远行百里之外呢?他认为人只要立志,那么圣贤豪杰的事业都是可以做到的:人只要能自已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业做不成?何必借助于人。

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样的人,那么日夜孜孜不倦,惟孔孟之道是学,别人谁还挡住我呢?若自己不立志,那么虽然每天都与尧舜禹汤这些大圣大贤一起,也不过是他们是他们,我是我。

对我又会有什么帮助呢?所以他对于有进取精神的人十分重视,认为“少年不要怕丢丑,必须有狂者进取之趣。

此时不进取,以后年龄大了就更不肯了。

”曾国藩6岁的时候开始随父亲读书,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功名之心特别强烈的人,受家庭的熏陶,曾国藩自幼也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了自信,“锐意功名,意气自豪”,有着极其强烈的进取精神。

他22岁考取了秀才,23岁又考取了举人。

虽然接着的两次参加在京城的会试都落第了,但他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第三次会试,曾国藩终于天遂人愿,中了进士,在朝考中又列为一等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

科举考试的顺利更加坚定了他锐意进取的意识,他原来名子城,字居武,中进士后,改名为“国藩”,意为国之藩篱的意思。

他进入京城做官之后,在给弟弟们的信中他也说:“君子立志,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他并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四语铭于座右,用来鞭策自己努力进取。

一个以做庸人而自乐的人,注定永远只能是一个凡夫俗子;只有那些有着远大志向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才会有更大的成功机率。

年轻时的曾国藩,大致可以用“自命不凡”四个字来概括。

但也正是这种对自己非同凡俗的期许与定力,使得曾国藩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后来曾国藩在总结自己的经验的时候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古人说“服了金丹,就可以换骨成仙”,我认为一个人的志向就是他的金丹。

确实,他一生的“事业”,与他的志向、抱负和进取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恒是人生的第一美德曾国藩是一个有很高的抱负的人,但人仅有抱负,没有实现抱负的意志,同样也是不行的。

为了磨砺自己的志向,曾国藩曾两次改名。

曾国藩乳名宽一,名子城,字伯涵。

20岁后,曾国藩给自己改号为涤生。

他在日记中说:“涤,就是洗涤自己以前身上的缺点;生,就是要取袁了凡的话:从前种种,譬如昨天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曾国藩改号涤生,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的人。

曾国藩之所以能有所作为,就在于他能不停地磨砺自己的志向,日日反省,天天自新。

他有一种强烈的洗心革面的愿望,他是自己的灵魂的严厉审判者,是自己的欲望的无情拷问者,他的一生,始终在对自己的肉体和心灵进行永无休止的洗涤和更新。

【忠告】修养需要很强的自律意识曾国藩入了翰林之后,又将自己原来的名字子城改为“国藩”,即暗寓“为国藩篱”之意。

并做五句箴言以自砺:★立志。

立下远大的志向★居敬。

时刻不要放纵自己★主静。

保持心灵的平静★谨言。

说话要谨慎★有恒。

有恒心,铢积寸累,自然成功从道光十九年起,他开始写日记,将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一一记录下来,并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的不足之处。

他的日记,后来虽然略曾间断,但时间不多;从咸丰八年六月起,就不曾中断过一天。

即使行军、生病的时候,也照记不误;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为止。

不过,这个改易品性的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