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个体分析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 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 感知过程
•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环
•味觉
•境
•嗅觉
•刺
•听觉
•激
•视觉
•触觉
PPT文档演模板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对
•人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PPT文档演模板
☺ 社会制约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个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个体决策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知觉被认为是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过程,而个体决策则是基于这种感知和理解所做出的行为选择。
本文将探讨知觉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关联机制和重要因素。
知觉的定义与要素知觉是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是个体对于外界信息的接收、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在组织行为学中,知觉被认为是组织成员对于环境中的刺激和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的要素主要包括感知、选择、组织和解释。
感知是个体通过感官器官获取外界刺激的过程,选择是在众多刺激中选择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组织是将选择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编排,解释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
知觉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其对于环境和信息的知觉影响。
具体来说,知觉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的偏好个体的知觉会直接影响到其对于不同选择的偏好。
不同的人在面临相同信息时,由于其个体差异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偏好。
比如,对于同一个工作机会,有的人觉得挑战性很大,有的人则觉得不够稳定,从而导致对于该工作的选择有所不同。
2. 决策的速度个体的知觉对于决策的速度也有影响。
当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越准确、清晰,其决策的速度往往越快。
相反,如果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模糊或不完整,其在做出决策时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权衡。
3. 决策的决心和信心知觉还可以影响个体决策的决心和信心。
当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较为准确和清晰时,其对于自己的决策通常会更加有决心和信心。
相反,如果个体对于环境和信息的认知模糊或错误,其在做出决策时可能会产生犹豫和不确定的情绪。
知觉与个体决策的关联机制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觉是通过对于他人的观察、模仿和反思来实现的。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应,发展出对环境和信息的认知。
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对于组织内部的同事、领导和制度等的观察和模仿,对其知觉形成和决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组织行为学总结

组织行为学总结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的学科,它旨在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
通过对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的行为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们在工作中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在个体层面,组织行为学关注个体的人格、能力、价值观、态度和动机等因素对工作行为的影响。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人格特质,例如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等,这些特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个体的能力也各有差异,包括认知能力、体能和情绪管理能力等,管理者需要根据员工的能力来分配工作任务,以实现人岗匹配。
价值观和态度对于员工的工作投入和绩效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而消极的态度则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和离职倾向。
动机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了解员工的动机需求,如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归属动机等,可以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群体层面,组织行为学研究团队的形成、发展、沟通、冲突和决策等方面。
一个高效的团队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角色分工、良好的沟通机制和相互信任的氛围。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效果会直接影响团队的协作效率,而冲突在团队中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化解冲突,使其转化为团队发展的动力。
决策是群体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决策方式和过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群体思维和群体偏移等现象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因此需要引入多元化的观点和有效的决策方法,以提高决策的质量。
在组织层面,组织行为学探讨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等议题。
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工作效率,而组织文化则是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对员工的行为和组织的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组织变革是组织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但变革往往会遭遇阻力,了解变革的阻力来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成功推动组织变革的关键。
组织发展则侧重于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来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员工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总结

组织行为学总结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学科。
通过对组织成员的动态行为及其对组织目标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和解决在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从个体行为、集体行为和领导行为等方面对组织行为学进行总结。
一、个体行为在组织中,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个体行为的研究不仅涉及个体自身的性格、价值观和动机等内在因素,还包括组织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个体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员工的工作态度、情绪和动机等。
一方面,个体行为对组织的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个体行为可以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和创新能力。
而消极的个体行为则会影响团队合作氛围,降低组织的运作效率。
因此,组织应该关注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情绪,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积极行为。
另一方面,个体行为也受到组织环境的影响。
组织文化、领导风格和工作条件等因素都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塑造作用。
例如,开放自由的组织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而过于严苛的文化则可能约束员工的表现。
因此,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塑造一种积极的组织文化,为员工的个体行为提供有利条件。
二、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组织内部的群体行为,它影响着组织的整体绩效和氛围。
集体行为的研究对于组织的有效运作至关重要。
集体行为通常表现为团队合作、决策和沟通等方面的活动。
团队合作是组织中常见的集体行为形式。
团队合作分为任务性合作和社交性合作。
任务性合作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工作目标而展开的合作,而社交性合作则是为了构建和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合作。
团队合作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互补和沟通,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
决策是组织中的另一个重要集体行为。
决策的结果会影响到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
组织应该鼓励开放式的决策过程,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避免集中决策的弊端。
同时,组织应该提供一套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工具,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
认识过程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基础,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
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
(1)认知阶段①认知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这些不同的感觉,使得个体在认识事物时,能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属性、特征。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它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感觉的材料加以综合整理,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印象。
②认知发展阶段在认知的形成阶段,个体获得了对事物本身直观形象的了解,这只是对事物表象的认知。
当个体调动自身的各种神经活动系统,对事物做出进一步的认知时,其就会利用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这—过程。
(2)知识阶段知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个体不仅通过感觉和知觉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还借用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进行过渡,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在联系,更为全面、本质地把握事物。
个体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感知、表象的联系,即一方面保持着事物个别属性同整体形象的直接联系,另一方面继续发展感知和表象的认识功能,使得认识的两个阶段之间相互转化和交替发展,共同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组织行为学 自我剖析

组织行为学自我剖析如下:
在组织行为学中,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组织的影响非常重要。
我认为自己在组织中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成员,我总是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尽力为组织做出贡献。
首先,我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和责任。
作为一个成员,我有义务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并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我总是努力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并鼓励其他成员发挥自己的潜力。
其次,我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很重要。
我总是尽力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我认为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因此我总是努力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最后,我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学习和成长也很重要。
我总是尽力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我也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离不开组织的支持和培养,因此我总是努力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我认为自己在组织行为学中有很多收获。
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组织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我会继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组织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组织能够为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让我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组织行为学自我分析

组织行为学自我分析篇一:自我个性与职业生涯规划——组织行为学自我个性与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个性与职业的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它的目的决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以下五点就讨论了在自我个性的影响下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及什么样的个性适合什么样的职业。
一、职业规划的重要性1、它让人有成就感,帮助个人确立人生的方向,准确的定位职业方向,向着目标去奋斗。
2、它能让人跳出生活工作中的条条框框,以一个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自己,评估自己的价值,甚至带来价值的增值。
3、它能帮助个人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扬长避短,增强职业竞争力,也能让人清楚的认识到目标个显示的差距。
4、它能发现个人的能力,提升了个人的,发现新的职业机遇,以获得长期职业发展优势。
5、它能将个人、事业和家庭之间联系起来。
6、它帮助个人了解就业市场,个人可以合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和职业。
7、它能使个人加快适应工作,提高工作的满意度,使事业成果能够最大化。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起步,是事业的起点。
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所以更要特别重视。
它能减少刚步入社会时个人产生的焦虑和情绪波动,能使工作更有效率,更快的融入新的环境。
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客观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二是要清楚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引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学科,旨在了解和预测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影响这些行为的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二、个体心理在组织中的作用个体心理在组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个体的态度、动机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其在工作中的表现。
其次,个体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其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最后,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领导方式。
三、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会对组织的绩效和氛围产生深远影响。
积极主动的个体往往能够带动团队不断进步,提升整体绩效;而消极抱怨的个体可能会破坏团队凝聚力,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心理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个体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方式,例如情绪低落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消极的工作态度;而积极心态的员工则更容易展现出高效的工作表现。
同时,个体的行为会反过来影响其心理状态,形成一个循环。
五、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生活经历、组织文化等。
人格特质对个体心理与行为有着深远影响,例如外向性的员工更善于与人交往,而开放性的员工更乐于接受新观念。
生活经历也会塑造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如曾遭遇挫折的员工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
六、如何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组织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发挥个人潜力,激励团队协作。
其次,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支持。
最后,注重员工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关怀,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七、结论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了解和引导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对组织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更全面地认识个体心理与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从而为组织管理和个体发展提供参考。
组织行为学个体人格特质分析报告

《组织行为学》期末分析调查报告个体人格特质分析报告学院:专业:年级:班号:学生:学号:一、个人概况我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家乡属于长江中游港口城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鄂东边缘,地扼吴头楚尾,历来是鄂、皖、赣毗连地段的“三省七县通衢”,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我们武穴人自古豪爽、民风彪悍,我一直自诩是被放养长大,有着极强的适应环境能力并且爱好自由,从小就爱四处游玩广交朋友,记得小学毕业同学录上这样写着我的小小梦想:走遍天下吃遍天下,所以对各类球类棋类运动十分喜爱,另外我的外号是阿斗,小时候很爱看历史书,细读三国后一直觉得刘备儿子刘婵是个大智若愚的人而非是世人所认为的扶不起的阿斗,我那个时候相信阿斗是个很有智慧的人,这点从他是三国后期继承者当中活得最久可知,所以初中的时候就给身边的朋友说我是扶得起的阿斗,我要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证明给大家看阿斗是扶得起的,现在自己从事拓展旅游这个行业,进入这个行业快两年期间累计带团人数超过3000人,我成功从一名拓展教练助理一步步成长为拓展主教练,并作为主教练成功完成成人学生等各种企业组织的拓展培训十几次,最后终身难忘的一次人生经历就是独自一人14年暑假7月4号从成都出发历时23天全程骑车走川藏南线成功到达拉萨并用身上仅有的300元成功在拉萨吃好住好玩好待了一个月。
二、个体气质类型分析心理学上,气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大家都知道的,学术上为了深入研究,将每样东西都细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让很多人很难对号入座,感觉自己既有这种属性,也属于那种。
于是,我深刻挖掘了一下自己,发现我基本上比较适合多血质和胆汁质这两种类型。
多血质曰: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
胆汁质曰: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易于冲动、动作剧烈。
我很勉强的接受这种分类,毕竟还是要相信学术的。
不过,也得稍微校正一下:在多血质的特性前都加个“较”,再加上胆汁质的特性,就差不多是比较适合我的气质类型。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解释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不满足感
取决于需 要的强烈 程度
动机指导 行为的产 生
目标导 向行为 的产生
1.环境:决定人行为的外部因素是环境,环境是事物发展的外在驱动力。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2.需要:是人的客观要求在主观上的一种反映;或者是人对于某种目标的需求或欲望。 3.动机: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驱动力。 4.行为: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形成的。 5.目标:是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
(二)群体动力的内涵及理论启发 1.群体动力的内涵
“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中各种因素“力”的相互作用,并对群体成员在资源利用、任务实施 及关 系维护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力。
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和他自己独自个人时不同,会受到其他人的影 响。
研究群体中各种力量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过程的理论就称为群体动力理论。
《组织行为学》
个体行为的形成会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并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二、新华主义 三、卢因的观点 四、个体行为规律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简答题】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提出人:约翰.华生 代表作:《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 内容: 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学习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五)个体行为分析 个人因素
个体的行为 环境因素
外在行为 内在动机
积极动机 消极动机
(四)个体行为分析 个人因素
个体的行为 环境因素
外在行为 内在动机
积极动机 消极动机
第一、分析个体行为,应该考虑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任何一个行为的产生于发展都是个人因 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个体行为分析 个人因素
组织行为学(3个体-人格、能力、态度)

第3章 个体行为—— 人格、能力、态度
第3章
个体行为——人格、能力、态度
• 一、人格
• ㈠人格及相关概念 • ㈡人格决定因素 • ㈢人格几种代表理论(气质、中国外貌与人格、大五人格、梅耶-布 里基斯MBTI、人格与职业兴趣) • ㈤其他几个主要的人格特征
• 二、能力
• 认知智能 • 情绪智能
• 三、态度
• 伊万诺维奇P63
一、㈠人格概念及相关定义
• What is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 The overall profile or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that capture the unique nature of a person as that person reacts and interacts with others.
Perceiving personality Characters(P)
Feel comfort when there are many choices Playing comes first of working Chang objections with the acquire of new information Glad to adapt to new environment Value the process Satisfied from a start of a new plan Perceive time renewable and last period flexible
– Schermerhorn,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h P74
人格
Definition:
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Ⅰ)

情感与工作绩效
情感与任务绩效
01
情感对任务绩效有显著影响,积极情感的员工通常表现出更好
的任务绩效。
情感与关系绩效
02
除了任务绩效外,情感还影响关系绩效,如团队合作和人际关
系的建立和维护。
情感调节与工作绩效
03
个体可以通过情感调节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例如通过
积极情绪的增强和消极情绪的调节。
05
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1 2
组织公民行为与情感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自愿表现出的对组织的积 极贡献,情感对组织公民行为有重要影响。
积极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积极情感的员工更可能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如 团队协作、帮助同事和参与组织活动等。
3
消极情感与反组织公民行为
消极情感的员工可能表现出反组织公民行为,如 偷懒、推卸责任和破坏组织氛围等。
详细描述
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目标管理 、360度反馈等,以全面了解员工 的工作表现。
总结词:绩效评估与管理是衡量 员工个体心理与行为表现的重要 手段,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
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估标准,确保 评估过程客观、公正。
将绩效评估结果与薪酬、晋升、 培训等挂钩,以激励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
详细描述
综合型激励理论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 立一个更为全面的激励框架。该理论认为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是相互作用的,组织需要同时关注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以激发其工作动力。综合型激励理论为组织提供了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有助于组织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心理和行为, 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其工作动力。
04
情感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行为

1、识记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 容?
1、识记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1、识记
12、群体行为 及管理
4、领导行为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识记
01 1、跨 学科性
03 3、权 变性
05 5、科 学性
1、指 向性
4、潜 在性
1、识记
2、需要的特点
2、多 样性
5、可 变性
3、层 次性
6、社 会制约 性
1、识记
01 02 03 04 05
01
1、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 同的行为
02
2、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 动机
03
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 所引发
04
4、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 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1、识记
0 1
1、价值观的 含义
0 4
4、态度的构 成
0 2
2、价值观的 作用
0 5
5、态度的功 能
0 3
3、态度的概 念
0 6
6、工作满意 度的概念
1、识记
1、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 和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01
1、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
3、Y理论
1、识记
2、X理论
2、领会
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3、简单应用
不同的人性假设对应的管理措施及对管理学的贡献
4、综合应用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不同的人性假设高效 达成组织目标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 分析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解释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一篇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知识框架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华生主张心理学应当摒弃意识、意象等主观的东西,只研究能观察到的并能够进行客观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没有必要理会这一过程的中间环节。
(2)行为源于后天学习在华生看来,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用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映的一种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上,有的隐藏在内部,人和动物没有多大差别,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3)刺激影响行为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反应。
用公式表示为S-R(刺激一反应)。
在众多场合,华生都采用这一公式来描述行为,采用较为直接的物理学和生理学术语来设想这些刺激和反应。
2.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评价(1)否认遗传的作用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一反应,从刺激可以预测反应,从反应也可以推测刺激。
在他看来,刺激是指客观环境和体内组织本身的变化,反应是指整个身体的运动,包括手臂、腿及躯干的活动,或者所有这些运动器官的联合运动。
因为刺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取决于遗传,而行为反应又是因为刺激引起的,所以行为也不取决于遗传。
华生的心理学把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进行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华生否认了遗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作用。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他在提出此观点时虽然注意到了个体遗传基础,但是却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忽视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还忽略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二、新华生主义新华生主义又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爱德华•托尔曼、克拉克•赫尔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改造,加入了中间变量而诞生的一系列学术流派的总称。
用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分析个人行为

扎根雪域的格桑花院系: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姓名:学号一胡忠谢晓君夫妇简介: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
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
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
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
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
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
这里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
胡忠以志愿者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
谢晓君在音乐学院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而是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尝试了四种角色位置,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
2006年,8月,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创办了,他的妻子谢晓君带着年幼的女儿追随而来,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2011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呆在这儿。
支教初期,学校环境不好,几间板房和帐篷就是他们的教室和宿舍。
“板房漏风,有时候早上起来,一半的被子上都是雪。
”谢晓君说,当时条件艰苦,老师的流动性很大,木雅祖庆学校6年级一班,10个学期换了11位数学老师。
谢晓君说已经数不清自己送走了多少位老师。
谢晓君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但如今,她的双手被高原干冷天气侵蚀后变得有些粗糙,这双手捡过柴烧过水,为孩子们洗过衣服,拥抱过孤儿,擦去过孩子脸上的泪水,却很少弹钢琴。
“学校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时间弹琴。
”对于西康福利学校在校的143名孤儿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家。
他们,为雪域高原上的孤儿们撑起一个温暖的家。
12年来,他们也曾犹豫,但却不曾后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人格与情绪
学习重点 人格与工作匹配 决定人格的因素 大五类人格 真实情绪与表面情绪的区别 个人情绪管理
思维概念: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概括和
间接的反映,它通常借助于言语而实现。
思维可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概括和
抽象、系统化和具体化等。
2.1 何谓心理学?
2、研究内容
个性
个性倾向 个性特征
语言
动作 行为 表情 其它 反应
刺 激
心 理 过 程
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1 何谓心理学?
2.1.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
象;注意现象。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客观事 物整体和事物间简单关系的反映。
应用:
当面试的时候,应聘单位让应聘者介绍自己的 优缺点时如何介绍才能避免知觉偏见? T<3时,首因效应; T>3时,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人们往往用一些明显的品质和特点,去掩 盖其他品质和特征,以致影响对知觉对象 本质的了解全面正确评价,产生偏见性。 例如,心理学家描述某人有如下品质: 1、聪明,灵巧,勤奋,热情,坚定,求 实 2、冷酷,勤奋,灵巧,坚定,求实,聪 明。 则某人的形象则会在人们的心目中发生根 本变化。
概念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
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种类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首页
形状恒常性
返回
首页
颜色恒常性
返回
首页
大 小 恒 常 性
返回
知觉特性:
A:接近性 B:相似性 C:连续性
D:封闭
E:良好图形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判断内因/外因的因素
区别性
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与平时不同,外部归因;相同,内部归因。
一致性
相同情境下的所有人是否表现一致 一致性高,外部归因;低,内部归因。
一贯性 是不是所有的时间都一样 一贯性高,内部归因;低,外部归因。
案例
在智力竞赛中,是不是答对题数目越多的人智 商越高? 只关注数目,而忽视难度。
定型作用和投射作用
即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按 照自己所设定的知觉标准评估他人,对 人群进行分类,形成固定形象。 定型作用,往往使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形 成脸谱化,妨碍人们对事物特殊性的理 解,而导致偏见。
对比效应
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影响,使知觉产 生失真现象。
(五)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道德情感: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知、比较与 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如:荣誉感、高尚感、同情心、义务感、友谊感、 内疚感等。
美感:是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的体验。 理智感:是人对认知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 的态度体验。好奇心、怀疑、自信和确信。
意志过程:是人在变革客观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自觉地 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发动、维持、 制止),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
2013-10-22
知觉中整体性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 整体优于个别
2013-10-22
女人和鸟
2013-10-22
知觉的理解性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理解有助于直觉的整体性
理解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2013-10-22
2013-10-22
第四节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恒常性
(三)知觉错觉
人们知觉并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知觉的经 验 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即产生错觉。其原 因是: 1、 人们知觉器官认识事物上的局限性。 表现为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上的局限性。
哪条线长?
上述两条等长线段,经过加工,可以产生认知错觉。
2、根据过去的经验,感知眼前变化了的事物。 由于感知器官不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反映迟 钝和固守经验也能导致错觉。 知觉错觉是一种消极因素,但如果运用得当, 也能产生积极效果,可广泛运用于视觉艺术 (如放映电影,服装设计,甚至军事领域)。
1、影响直接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鲜艳的颜色,醒目的 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被人清晰的知觉。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愈容易被 识别。 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上的接近, 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知觉。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兴趣:人们常常把知觉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 而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被排除在知觉之外。 需要与动机: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人们动机的事 物,常常被人们当作知觉对象。 个性特征:人们的个性、气质、性格特征都会对知觉 产生影响,例如多血质的人群对事物感知速度快,而 抑郁质的人群则对事物感知细致入微。 经验:内行与外行对事物感知的深度有很大的差别。 环境与文化:不同环境与文化背景,即使感知的同类 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评价。
经典条件反射
一个老头牵牛,儿子赶车。每次转弯儿 子都说:“爹,往左”,“爹,往右”。 老头去世后,儿子用赶车的时候说: “驾”……牛根本不理。
试错法
用笼子将猫关起来,猫碰到不同方向就会掉球, 或者打开笼门。几次之后,猫被关起来很快就 能出来。
结论: 行为是结果的函数 案例:阿里巴巴屡次换帅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意愿所
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同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情绪中枢:下丘脑。网状结构也有重要作用。 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情绪的主要状态:心境、激情、应急等。
情绪与心理健康:美国专家的生活事件调查。
情感——比情绪更内在、更深刻、更稳定、更能反 映社会内容。主要类型有:
结论:
知觉是收到信息,并且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人的行为在于它认为现实是什么,而不是现实本身, 世界时知觉的世界。 知觉的特点 选择性 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取决于人们的先行经验) 理解性: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 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整体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照事物的局部 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体。 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 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大象有几条腿?
图中有几种颜色?
知觉和感觉的关系与区别是:
感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客 观事物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 总之,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专一器官分析的 结果。 知觉是感觉的深化,是几种器官综合分析产生 的结果。
个体知觉:知觉者的期望 例:情人眼里出西施 被知觉者:事实
基本归因错误
许多证据表明当我们在判断他人行为时,往往 会过低地估计其行为所受外部影响,而过高估 计其内部影响和个人因素。
案例:
神学院的学生要去做一个关于《慈善》的演讲, 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头儿躺在地上,很痛苦。老 头儿在向围观的人寻求帮助,他会不会帮助这 个老头儿? 结果: 已经迟到的,不帮助; 要迟到的,一般不帮助; 时间充裕的,大多数都会帮助。
心理现象潜存于人的头脑内部,无法直接感知。
俗语:“知人、知面、不知心”。心理现象异常 复杂,表现为多层次、多侧面、动态性。恰当地 描述心理现象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弗洛伊德:
超我 自我 本我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2013-10-22
自我、本我、超我
本我就是来自无意识表现出来的我就是本我。 自我是指来自现实的要求表现出理性道德的 一面。 超我是表现出绝对克服自我的感性欲望,完 全符合理性道德的要求
个体行为分析
学习目标
学习本模块内容后,应了解和把握: 1、个体基础(知觉、情感、意志)
2、个性差异(气质、性格、能力)
3、归因理论
2.1 何谓心理学?
2.1.1研究对象
1、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
科学。艾宾浩斯指出:“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 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1879年,德国 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 学心理学、即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四)归因理论
社会知觉的含义 指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社会群体乃至大 型社会组织)的知觉。在组织行为学中,它是 研究人际关系的基础。 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基础,社会知觉是知觉的一 部分。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不仅仅停留在知 觉的表面上,而会深化产生归因问题。
案例:
普林斯顿大学(P)与达塔茅斯大学(D) 进行橄榄球比赛,P队队员将D队队员腿 踢折, D队队员将P 队队员鼻梁骨打断, 双方对事件反应不同。 某心理研究所组织双方队员观看比赛录 像 结果双方竟然都认为事故是对方挑起争 端,对方在比赛中犯规较多。
凯利归因理论的三个度: 行为者 行为对象 行为情景
2、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首因效应 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存在认知上的惰性,所以在 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下深 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最近 或者说最后所得到的印象最为深刻难忘, 往往会改变人的看法。
1、归因理论的含义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 定行为归因于何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