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本文所提到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一本语文辅助教材,该教材是一部典型的语文学习指南,主要介绍中文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适合高中生以及各年级的其他读者。
本文将以《咬文嚼字》作为主要参考,进行语文学习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材解析《咬文嚼字》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中文阅读和写作的要点,具体如下:1. 阅读习惯养成从章节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本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了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说,在字词阅读方面,我们需要建立过硬的字形基础和丰富的词汇库;在阅读的比较中,我们需要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并且顾及全局,细节又不失立体,做到看懂并理解文章。
2. 文章鉴赏在文章鉴赏方面,《咬文嚼字》从语境理解、修辞手法、文本分析等多个方面来分析文章,让读者了解文章的内涵与情感,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与领悟。
3. 作文技巧在写作方面,我们从语言、结构、逻辑等各个方面来讲解作文的技巧。
教材从格式到素材,从论点到逻辑,总结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写作。
4. 名著精析《咬文嚼字》中,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名著精析的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及鉴赏,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启示《咬文嚼字》这本辅助教材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有何启示呢?1. 培养阅读习惯从教材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读者需要有充分的字词基础,从字形到含义都了然于胸,同时还需要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做到细节不漏,全面理解文章。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多读书、复习语文知识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 重视文章鉴赏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章表面,还需去领悟文章中的情感、感悟,这同样必须靠阅读与鉴赏。
在学习鉴赏方面,我们也可以学习教材中的方法,如通过语境推测词义,或是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等。
3. 勤于写作,提高技巧在写作方面,教材对于作文的技巧有十分详尽的讲解。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内有关用字佳话实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咬文嚼字”对准确地传情达意的好处;能理清课文思路并对课文质疑进而解疑;能联系自己的语言实践举例说明作者的论断。
过程与方法:(过程)预习—研读—写笔记—讨论—总结应用;(方法)整体感知——课堂研读——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用字佳话实例。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二课时。
【预习任务】预习课文,要求完成课后习题一,撰写习题二的发言提纲。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对文中的几个例证再“咬嚼”一番。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下面这个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呢?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的,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的。
(这句话道出的意思是:每个人出生时都是独一无二,有独特特点的,或有个性的,卢梭对此有更精炼的表达: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又将模子打破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变得千人一面了,给人一种大家活得一样的感觉。
这句话表达深刻的原因是:“原创”与“盗版”两词的运用既具有我们现代生活气息,又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们人正如某些出版作品一样失去个性的特点,从而引发我们思考由“原创”变成“盗版”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你能猜出下面语句可能表达出的意思吗?此句用语表达有何特点?▲是包含散打、瑜伽、柔道、平衡木等多种体育和健身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
(挤公交)(“挤公交”是很多同学都有过的生活体验。
此句用“散打”、“瑜伽”、“柔道”、“平衡木”等这些严肃的武术或运动术语表达,显得诙谐而又恰当。
)(以上两句的分析仅供参考。
)3、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曾多次提到过湖北的绑票杀人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 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①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
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
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导学案二、解题1、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咬文嚼字释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题目的含义:在文学,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
三阅读思考1.把握中心: “咬文嚼字”指什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怎样做到?目标是什么?2.掌握材料:找出文中所举的例子? 所举的例子说明什么道理?3.分析论述:各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这些论述你接受吗?能举出相关例子吗?四、文本探究(一)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成果。
(二)学生小组上台展示(一人为代表,其他人补充)探究论题一:郭沫若改字你是没骨气的文人!你这没骨气的文人!(1)郭沫若朱光潜是怎么看待“你是”,和“你这”这两个句式的区别的?(2)既然郭沫若觉得“你这”的句式表示坚决的判断,所以他又对另外一个句子也做了改动,我们看看,这个句子改动如何?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3)郭沫若是语言大师,朱光潜先生不盲从,指出了他的“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的说法的错误,提出:“你这”式的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对朱先生的这种说法,你同意吗?(4)该例采用哪种论证方法,旨在论述什么观点?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明确(1)你这——是坚决的判断(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把握作者观点。
2、品味佳句,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
2、引导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逐渐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重点:通过分析咬文嚼字实例,把握作者观点。
难点:深入体会作者提出的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教学方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一)结合学案指导学生完成预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设计意图:课程学习之前,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卡通图片展示)师:“这幅图片可爱吗?”生:“可爱!”师:“好,我们就根据图片猜一个成语——小老鼠看书,提示:打一成语”生:“咬文嚼字”师:“回答正确,咬文嚼字。
注意‘咬’跟‘嚼’的偏旁,它跟什么有关系?谈谈你的理解”生:“嘴!‘咬’是占为己有,‘嚼’是慢慢品味。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咬文嚼字》。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现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谈美书简》《文艺心理学》《论诗》等。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快速阅读课文,并注意以下问题: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有哪些?(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1、文章有几段?文章共分8自然段。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有哪些?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设计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初步认识文艺评论说理的特点。
2.深入领会“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咬文嚼字”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咀嚼玩味文中的实例,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
2.深入理解“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进而能够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重温一下大家之前已经学过这篇《咬文嚼字》,这个过程呢老师可以称之为“热剩饭”,有道是“剩饭姓张,越热越香”,那说到这儿我倒要问问“剩饭姓赵、姓王可以吗”,答曰:前者不押韵,后者无平仄,不好不好!同学们,这其实就是在“咬文嚼字“啊!不过,我看有些同学听到老师说这个俚语时好像情绪不高,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没吃过剩饭,没有这个生活环境自然就无法进入这个语境了!(为“推敲”之例埋伏笔)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贬义词褒用,作者之所以在这里用这个成语本身就是在“咬文嚼字“,所以呀,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看一看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是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是美学家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这是一篇文艺评论。
说到这里,首先希望大家不要对“美学家、文艺评论”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
“美”就在我们身边,“文艺评论”也不应当只属于专家学者,它应该属于每一个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者。
“文艺评论”,顾名思义,评论的对象是文艺作品,针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等阐述自己的见解。
(投影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个环节删去)(品读阶段)(二)既然大家都学过这篇文章,那么我们来看作者举了几个和“咬文嚼字”有关的例子呢?(五个)引导学生一起复述并读文章主旨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咬文嚼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如何批判性地阅读文本。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阅读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知识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并给出相应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阅读理解:带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加强阅读理解能力。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和解读,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反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强调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类似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教学录像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覆盖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各个方面,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口头评价、作业评价、考试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课程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理解文章事例的充分典型,说理的精辟透彻,见解的新颖独特与语言的准确精当。
重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理解文章事例的充分典型,说理的精辟透彻,见解的新颖独特与语言的准确精当。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语句,勾画疑难。
2.区分观点与事例,勾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从中找出主旨句。
3.划分段落。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朱光潜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
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光潜先生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
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第三次,是在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
2、了解作者朱光潜。
先让学生交流,然后大屏幕展示朱光潜的相关情况。
朱光潜,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二、领会文章主旨1.解题咬文嚼字:在词句上斟酌推敲。
2.本文题目为“咬文嚼字”,文中那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即主旨)?从中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主旨句: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3段)作者:治学严谨3.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4.作者从哪两个角度来阐述“咬文嚼字”的作用(或原因)?(课后练习三第2小题)斟酌文字的分量调整思想和情感三、理清思路1.关于“咬文嚼字”,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据此文章分成几部分?“你是……”与“你这……”两种句式的不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比较下面语句的意味有何不同?
郭沫若改字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风度”
问题三: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为何要有这种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请阅读第3~7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例子来进行论述的。
示例二:王若虚改句
分析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3)韩愈“推敲”的事例论述了什么?
由此,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问题四:王若虚改句、韩愈“推敲”两例都是在论述什么观点的?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问题五:第六、七段中例子又是在说明什么呢?
教师补充(幻灯片显示):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为什么苏小妹的答案让苏东坡和黄山谷托掌称妙?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宋祁的《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下句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张先《天仙子·数声持酒听》中的“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的下句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妙在何处吗?
3、结合平日的经验积累,说说什么样的词语是最精炼传神的。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谈谈你的看法
2、必修五P80“写作练习”1~2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一篇第8课,属于文艺随笔。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总结课文的实例,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1.查字典,了解字典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2.文中作者对“咬文嚼字”提出的新观点是什么?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论证其观点?4.本文的结构层次是什么?【教学过程】课时一一、导入新课(一)导入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精练,而炼字在我们阅读、写作或者考试时经常会遇到。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学大家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也在不断探索着。
比如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费尽心力,全书血泪交融,感人至深,可谓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因此《红楼梦》能够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除此之外还有(再选一两句):(唐·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方干)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
(唐·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顾文炜)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晋·陶渊明)诗可数年不写,不可一字不真。
(清·袁枚)爱好由来难下笔,一诗千改始心安。
文学大家们尚且还不断追求字斟句酌,力求语言精炼传神,那么我们阅读或者写作时,也要学习他们字斟句酌的精神,今天我们便一起来学习一下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二)朱光潜的生平及作品介绍朱光潜听过没?名著导读《谈美书简》,回顾一下,《谈美书简》是以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政治等问题,是一本议论美感修养的文艺理论学著作,因此,朱光潜被称为“美学老人”。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三篇
【导语】咬⽂嚼字”是⼀个成语,它⼀般被当作贬义词来⽤。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来指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但在朱光潜先⽣的这篇⽂章⾥,它却是个褒义词,指在阅读⽂章或写作时,要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实际上,我们学习语⽂,就需要这种“咬⽂嚼字”的精神。
只有如此,我们在读⼀些好的⽂章时才能领会作者的匠⼼;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写出⽂质兼美的好⽂章。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设计 1、使⽤教材:⼈教版⾼中《语⽂》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8课《咬⽂嚼字》 2、教学⽬标: (1)知识与能⼒:理解⽂章内容,掌握⽂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法:布置学⽣在课前预习课⽂,理解⽂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学习过程中“咬⽂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章是朱光潜先⽣的⼀篇随笔,同时也是⼀篇短⼩精悍的议论⽂。
他告诉⼈们⽆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嚼字的精神,刻苦⾃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议论⽂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引导学⽣培养咬⽂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到⾃⼰的学习中。
6、教学⽅法:⾃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P.1课题] 2009年9⽉4⽇,温*总理在北京市第三⼗五中学调研时说“⼴⼤师⽣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为⼈梯,奋⽃当以⾝为先。
⾃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为先。
”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1.doc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得相当不错的,是颇合原句的意境的。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她说:“这是常人用的俗字, 平直,无味。
”换句话说,即缺乏诗句应有的含蓄和诗味。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 “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 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扶”字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來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黯然失色了。
这样,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足见,在古代诗词中,一个字的变动,整首诗的意境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应该学习苏小妹,在创作中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咬文嚼字,让自己的文章更上一层楼, 精益求精。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1)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咬文嚼字》文章主要谈文学创作,全文贯穿着作者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作者通过对每一实例的咀嚼,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从而启迪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态度。
其阅读难度相对较小,但是作为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一单元的开篇,学生初次接触这类文学样式,阅读难度就增加了。
二、学情分析通过学生自读,教者发现有一些学生一下子栽进了文本中的几个例子中去,无法将这些例子归类,从而无法快速得出全文主旨。
还有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将例子分类,但他们不清楚例子与例子之间的关系,不明白例子组合的规律,不明白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而不用那个例子。
三、教学目标(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圈划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和反复出现的词语来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主旨,理解文章的主旨。
1.通过第一遍快速阅读文本后让学生复述重点这一方法,检测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程度,引导学生了解文艺评论的基本阅读方法。
2.通过在第二遍阅读全文时圈划出评论性的句子,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结构和主旨。
(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评论性的关键句,引导学生理解例子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通过对例子重新组合、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四)借鉴吸收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多样性例子的运用。
四、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主旨。
五、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了解例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例子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设计(一)文本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吗?那么它在文中又有哪些意思呢?目的:①引导学生调用原有知识分析“咬文嚼字”;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
(二)教学过程1.教师来回巡视,不作指导让学生自读全文,检测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程度。
2.请学生复述自己能记住的重点。
有的学生能讲出文章重点,有的学生讲的是文中琐碎的例子。
请能讲出文章重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咬文嚼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咬文嚼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语文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咬文嚼字更是语文教育中的一项基础技能。
在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中,咬文嚼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及运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介绍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咬文嚼字对于语言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场景。
2.学习常用的咬文嚼字技巧,能够在语言表达中提高准确性和文学性。
3.积极运用咬文嚼字技巧,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咬文嚼字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学习咬文嚼字的技巧: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原则、方法3.学习应用咬文嚼字的实例:通过实际文本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实际应用场景。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大量的例句。
2.交互式授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问与解答的形式互动交流。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讨论咬文嚼字技巧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四、教学实施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或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提出“咬文嚼字”这个概念。
2. 讲解与学习在讲解和学习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一同掌握咬文嚼字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掌握程度,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实例并作练习,如句型变换、词语替换等操作。
3. 练习与巩固通过设立课堂小游戏、学生自主制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咬文嚼字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体会,互相学习。
4. 总结回顾通过总结回顾环节,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掌握咬文嚼字技巧,并有意思地运用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学性。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对于咬文嚼字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 8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1919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上海、浙江中学教书。1925年起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主修语言和文学,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29年,由于开明书店出版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而闻名全国。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主讲西方名著选读、文艺批评史和文艺心理学。1936年出版《文艺心理学》,为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形态和独特体系的、比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重要文献之一。1937年后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教务长。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讲授外国文学,后转哲学系讲美学。1947年8月—1948年8月兼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1949年以后,一直任北大西语系教授,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美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朱光潜教授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
年一叹》等就是“文化随笔”的代表作。
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三.归纳总结: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高二语文教案:3.8《咬文嚼字》(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
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方法]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
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要恢复中华语文的风采神韵,必须从咬文嚼字做起。
一个对自己的语言文字都不再认真的民族,必将在文明之林中丧失最后的栖身之地。
咬文嚼字,就是含英咀华,就是对我们五千年文化的最深情的守卫。
——孔庆东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一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二、介绍作者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
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
”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
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
(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
《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
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
——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
”——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
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
如文中的《红楼梦》、《水
浒》、《屈原》、《史记》等。
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明确: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
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
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五.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
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
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
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
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
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
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
B.必须勤奋。
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作业: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