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指南汪运鹏

合集下载

发热病临床诊疗指南

发热病临床诊疗指南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诊疗过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 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沟通技巧
指导家属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关心、鼓励等,以 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家属心理支持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家属应 对患者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PART 07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真菌 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如感冒、肺炎、尿 路感染等。
感染性发热的治疗通 常包括针对病原体的 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等。
发热通常伴有其他症 状,如咳嗽、喉咙痛 、流鼻涕、尿频尿急 等。
非感染性发热
由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 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药物 反应等。
发热可能不伴有明显症状,或 伴有与特定疾病相关的症状, 如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 大等。
针对不同病因和病情,提供了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强调了合理用 药的重要性,减少了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诊疗流程执行不力
部分医疗机构在发热病诊疗过程中存在流程执行不规范、检查不 全面等问题,导致误诊、漏诊现象时有发生。
基层医疗能力不足
基层医疗机构在发热病诊疗方面存在技术水平和经验不足的问题, 难以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
VS
发病机制
感染性发热的发病机制是病原体及其代谢 产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释放内源性致热 源,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 起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病机制则因具 体原因而异,如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引起 的发热是由于坏死组织分解产物刺激机体 免疫系统所致。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发热病的临床表现因病因和个体差异而异, 常见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寒战、头痛、乏力 、肌肉酸痛等。严重感染患者可出现高热惊 厥、意识障碍等。

不明原因发热防治规范

不明原因发热防治规范

不明原因发热诊疗指南一、定义及分类不明原因发热(FUO)是指体温数次超过38.3℃,发热持续3周以上,经1周住院检查仍未确诊的发热。

根据疑似病因将不明原因发热分为:经典型、医源型、免疫缺陷型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各型不明原因发热的特点不同,要与不同疾病相鉴别,诊断程序也不相同。

另外应根据定义排除普通发热及自限性发热。

1.经典型经典型包括符合以往不明原因发热标准的病例,强调既往的健康人。

要求在医院检查至少3天,3次门诊检查或1周的全面系统的门诊检查,仍未明确发热原因者。

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恶性肿瘤、胶搏血管病。

2.医源型医源型是指住院至少24小时,数次发热,人院前未证实有明确感染源(尽管有可能被感染),至少观察3天而未明确发热原因。

病因包话细菌性静脉炎、肺栓塞、梭状芽抱杆菌小肠结肠炎、药源性发热。

经鼻食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窦炎也是可能的原因。

3.免疫缺陷型即中性粒细胞减少型是指反复发热,中性粒细胞不超过500个/ml3,观察3日仍未明确发热原因者。

发热多由条件性致病菌感染引起,这类患者大多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要考虑到真菌引起的隐性感染,如肝脾念珠菌病和曲毒病,而少见的单纯疙疹病毒感染,多伴有典型皮肤症状。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是指门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人反复发热超过4周或住院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人反复发热超过3天。

尽管急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是经典型不叫原因发热的重要病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也可导致条件性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患者的不明原因发热要与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如鸟一胞内复合分枝杆菌肺炎、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及巨细胞病毒。

在病因诊断中还要充分考虑地理因素。

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中,非感染因素较为少见,包括淋巴瘤、卡波西肉瘤及药源性发热。

二、鉴别诊断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关键在找出病因,临床上主要应鉴别四类疾病,即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可引起发热的疾病。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
1 ] 3 . 1 ㊀发热 [ ㊀体温升高超出 1d 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中耳炎。
6 ] 3 . 8 ㊀ 隐匿性菌血症 [ ㊀ 病因不明发热儿童, 一般情况良
好, 但血液中存在致病菌。
7 ] 3 . 9 ㊀ 针对横断面研究的样本量说明 [ ㊀ 大样本量: 样本
数≥检出率的精确度控制在 ʃ 0 . 5 %范围内所需样本数; 中 等样本量: 检出率的精确度控制在 ʃ 0 . 5 %范围内所需样本 样本数≥检出率的精确度控制在 ʃ 1 . 0 % 范围内所需 数> 样本数; 小 样 本 量: 样 本 数 <检 出 率 的 精 确 度 控 制 在 ʃ 1 0 %范围内所需样本数。 4 ㊀推荐意见及说明 ㊀㊀ 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基于有相对普遍指导意义的证 据, 临床医生可不拘泥于指南的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 对急 性发热的个体儿童进行诊断和处理。 R A D E标准, 标注在推荐意见后的括 推荐意见采用 G 号内; 1表示推荐或不推荐, 2表示建议或不建议; A 、 B 、 C 、 D 依次为高、 中、 低、 极低证据质量等级。1 A代表高质量证据 2 D代表极低质量证据建议或不建议。 推荐或不推荐, 问题 1 ㊀适合 0 5岁儿童的体温测量工具和测量部 位 儿童测量肛温时, 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 差异小( 2 D ) ; 儿童测量腋温时, 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 测量温度差异很小( 1 D ) 推荐说明: 1篇对 1 3 5例 2月龄至 2岁儿童行 4 7 7例
·8 2 · 1 篇纳入 6 6 3例新生儿[ 胎龄( 3 6ʃ 3 6 ) 周, 日龄( 1 1ʃ ) d ] 体温测量的横断面研究文献 7 4 。 0 0 5 ħ) 电子体温计测得儿童腋温与水银体温计测得儿童肛温 低约 0 2 ħ( 1 C ) , 电子体温计测得儿童口温比水银体温计 5 ħ( 2 D ) 测得儿童肛温低约 0 推荐 说 明: 纳 入 <6岁 儿 童 的 3篇 横 断 面 研 究 文 献

中国发热指南2016版内容

中国发热指南2016版内容

中国发热指南2016版内容《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发表于2016年4月。

池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汪浩文下面摘录一些家长们关心的内容。

1、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2、急性发热:发热时间≤7天的发热。

3、儿童测量肛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小;儿童测量腋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很小。

1篇对135例2月龄至2岁儿童进行477例次体温测量的研究文献表明,肛温电子体温计比水银体温计高0.2℃。

4篇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腋温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相差约0.01℃。

1篇纳入663例新生儿体温测量的研究文献结果显示,腋温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相差0.01℃。

所以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

(不要纠结于那点差异了,孩子的精神状态比精确的体温数值更重要。

)4、体温高低不一定能表示疾病的严重程度。

(火爸:还是那句话,孩子的精神状态比体温数值更重要。

人体有体温调控机制,不会让体温无限上升,一般会控制在41℃以内。

而41℃以下的发热不会对大脑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伤害。

)5、3岁内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时间≥2天的,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较高。

对1岁及以内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推荐常规行尿常规检查。

6、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因为新生儿感染局限能力差,颅内感染病死率、致残率高。

7、1~3月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婴儿伴一般状态不佳或实验室指标(尿常规、血常规、CRP或PCT)阳性时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火爸:一般听医生的就行,需要做的话医生会要求的。

)8、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所以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酒精)擦浴方法退热。

《发热诊治思路》课件

《发热诊治思路》课件

02
03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避免去人群密 集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 足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政策 ,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传
染病。
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戴口罩、不随地吐痰 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护理方法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会流失大量水分, 多喝水有助于补充体液,预防
发热的分类
总结词
根据发热的原因和特点,可以将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详细描述
感染性发热是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这类发热通常伴随相应的感染症状, 如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非感染性发热则是由非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如过敏反应、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神 经系统疾病等。这类发热通常不伴随感染症状,但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等。
发热的病因
要点一
总结词
引起发热的病因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 如感冒、肺炎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感染性疾病是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包括上呼吸道 感染(如感冒、喉炎)、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 炎)、消化道感染(如胃肠炎)等。此外,其他病因引起 的发热还包括风湿性疾病、肿瘤、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等。 对于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 以确定病因并进行治疗。
02
发热的诊断
病史采集
询问发热的起病时间 、诱因、伴随症状等 。
询问用药史、过敏史 等情况。
了解患者是否有既往 发热史、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
测量体温,观察热型和持续时 间。

发热指南-汪运鹏

发热指南-汪运鹏

儿童用药剂量:
➢ 5~10mg/kg(<400mg/d),口服,每6小时1次,每天最多4次 ➢ 布洛芬混悬液 (2%) :
年龄(岁) 1~3 4~6 7~9 10~12
体重(公斤) 10~15 16~21 22~27 28~32
一次用量(毫升 ) 4 5 8 10
次数 若持续发热,可间隔4~6 小时重复用药1次
肝功 检查
谷丙转氨酶(ALT) 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值增高
胆红素值升高
血肥达反应(+)
外斐反应阳性
肝脏损害 胆道感染 肝脏损害
伤寒病
斑疹伤寒
儿童发热的处理
儿童发热的处理原则
▪ 发热不要立刻进行退热处理:
➢ 发热是机体的适应性反应,是机体抗感染的机制之一
• 抗体合成增加 • 吞噬细胞活性增强 • 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 • 有助于诊断和预后判断
皮肤弹性减弱
其他

建议选择实验 室检查
尿常规
评估临床症状和体 征
发热≥ 5d、肢体或关节肿胀、不能负重、 肢体瘫痪和肿块>2cm
皮疹压之不褪、前囟饱满、
颈项强直、惊厥状态、神经系统阳 性体征、胆汁样呕吐
尿液检查、血常规、CRP、血培养、腰椎穿刺 全血检查、血培养、CRP、尿液
(特别1岁以内)、X线胸片(体温>
▪ 发热是指体温(通常采用腋下测温法)升高超出1天中 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儿童腋下测温≥37.5℃。
▪ 分类:
➢ 腋温38.5℃以下为低热 ➢腋温超过39℃为高热 ➢腋温超过40℃为超高热 ➢ 持续发热2周以上为长期发热
体温的测量
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选用测温的方法:
▪ 腋下测温法:最常用,最安全、方便,但测量的时间偏长。

发热患者临床诊治指南(全文版)

发热患者临床诊治指南(全文版)

发热患者临床诊治指南(全文版)简介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发热患者的临床诊治指导,并帮助他们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发热患者。

以下是一些建议性措施,但请注意临床操作时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1. 基本原则- 对于发热患者,应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 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 根据初步分析的结果,采取相应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措施。

- 治疗应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临床诊断2.1 病史询问- 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热持续时间、体温变化、伴随症状(如寒战、咳嗽等)以及既往病史。

- 打听患者是否接触过可能感染源,如病患接触史、旅行史等。

2.2 体格检查- 仔细检查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

- 注意观察皮肤状况、淋巴结肿大和器官肿胀等体征。

2.3 实验室检查- 根据临床怀疑的病因,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常规、血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

3. 治疗措施3.1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进行相关的对症治疗,如退热、止咳、止吐等。

- 针对病原体感染,进行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

3.2 密切观察-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包括体温、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进行病原学检测和其他进一步检查。

4. 预防措施4.1 隔离措施- 对于可能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传播。

- 根据具体传播途径,选择合适的隔离方式,如飞沫传播患者应佩戴口罩。

4.2 卫生教育- 提供病情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宣传教育,以增强公众意识和个人防护能力。

- 鼓励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如频繁洗手、咳嗽时遮住口鼻等。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针对发热患者的临床诊治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处理发热患者。

根据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应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发热的鉴别诊疗思路课件

发热的鉴别诊疗思路课件

二、热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结核等; 间歇热: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波状热:布鲁菌病; 消耗热:败血症; 马鞍热:登革热; 回归热: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不规则热: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肝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四、鉴别发热总体上应把握的两个要点
1. 即使是疑难病人,非特征性表现的常见病仍较罕见 病常见。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非特征表现
非功能
染 炎、慢性盆腔炎等)、慢性病毒性肝炎、CMV感染、
梅毒等
性疾病
非 甲亢、结缔组织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原因未 感 明的肠炎、血液病、恶性肿瘤、间脑综合征、原发 染 性选择性IgA缺陷病等
功能性 疾病
月经前低热、妊娠期低热、夏季微热、神经功能性微热、 感染后低热等
长期低热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2.面 容
伤寒面容、酒醉貌、蝶形红斑、口围苍白等
口 •多见于:大叶性肺炎、间日疟、流行

性脑膜炎等

疹 •一般不见于:小叶性肺炎、干酪性肺
炎、恶性疟和结核性脑膜炎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3.皮疹、粘膜疹
玫瑰疹、巴氏线、柯氏斑、搔抓状出血点、恢复 期袖套样脱皮等

六年级数学课件

六年级数学课件
脓肿、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热型
★ 大多数病例发热的高低、热型和间歇时间与诊断无关
应注意:
•动态观察热型的变化可能对诊断更有帮助 •体温单和医嘱记录单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诊断线索 •勿滥用退热药
情况1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
第三部分 常见病因分析举例
一、感染性疾病
(一)细菌感染 ●结核病
•结核病是FUO 中最常见的全身性感染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结核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且 结核耐药性问题也日益尖锐 •不典型结核常见 • 粟粒性结核并非少见,且结素试验常可阴性 •肺外结核约 50% 胸部放射学检查正常
6岁以下患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特别是 原发性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感染;
6~14岁——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小肠炎症性疾 病为最常见的病因;
14岁以上的成人——感染性疾病仍占首位,但肿瘤 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美国FUO中最常见的疾病分类
FUO
感染
肿瘤
结缔组织病
其他夹杂病
心内膜炎 骨髓炎
WBC 2.8×109/L,N 0.62,E 0/L。血、尿淀粉酶升高
肥达反应O 1:160,A 1:320,骨髓培养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确诊:甲型副伤寒,伴胰腺炎
四、鉴别发热总体上应把握的两个要点
1. 即使是疑难病人,非特征性表现的常见病仍较罕见 病常见。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非特征表现
例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肝脓肿——肝区肿痛、叩痛; 胆道感染——黄疸、墨菲征;粟粒性结核——结素试验等
★ 就诊断价值而言,对特效治疗的反应,一般否定的意 义较肯定的意义为大

防控冠状病毒的热物理方法

防控冠状病毒的热物理方法

防控冠状病毒的热物理方法文/陈则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能源工程系退休教授。

交大63级)抗疫防控,人人有责。

我是热物理教授,非医学专家,但是我希望为此贡献一点力量。

最近网络微信公布了许多防护措施,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实际实行有许多困难和不现实。

例如,从外出归来,用酒精喷洒领包,衣服等,不现实。

那里来那么多酒精呢?又如,四个小时丢一个口罩,那里买那么多口罩呢?现在人人配一个口罩,都要以亿计,口罩生产和物资跟不上。

必须另寻简单有效可推广的防控方法。

根据病毒,蛋白质,癌细胞都不能耐热的特性,我们热物理届曾经研究用超声波聚焦热杀癌细胞,民间知道,太阳光下病毒是难以生存的事实。

冠状病毒也是微生物,也共有怕热的特性,因此我建用热物理里防护冠状病毒方法如下:1..从外面回来后,建议洗手后,把外套挂在阳台通风处,有眼光照晒更好;2..建议用红外辐射取暖器,照射衣服或拎包10分钟就可以了。

红外辐射直接烘烤衣物表面,温度可以高达50-60度,又干燥,容易杀死病毒;用的口罩可以放在暖气片上先烤20分钟,棉纱口罩可以在烤后洗了再用,烤了杀菌了再洗就没有问题;3.如果家里没有红外取暖器,可以用电吹风机,但是一定要注意,只能在开动抽风机的抽风口用电吹风加热拎包,手套,口罩,外套等,不能在密闭的房间用电吹风机吹可能携带病毒的物品,否则,就会物品表面温度不高时,把病毒吹到房间,造成新污染。

4.室内温度尽可能保持在20度以上,睡觉前用红外辐射电取暖器烤烤脚底板;5.我小时眼睛红肿,急性结膜炎,母亲烧一种“天青地白”的草药开水,放在大茶杯内,杯口上盖一张纸,纸上挖一个眼睛孔,我把眼睛放在纸孔上,热蒸汽熏我眼睛,自己根据感受温度调节眼睛与纸孔的距离,十分钟,就很舒服了,两次就好了。

现在有时我也用此方法,只是用茶叶代替了“天青地白”草药。

我猜想,用这种蒸汽熏蒸法,让病毒轻度感染者,直接呼吸热蒸汽,也许有点好处。

6.与此相似的桑拿浴,热水澡也可能有一定辅助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路感染
所有<3个月婴儿伴发热时均应考虑;
>3个月婴幼儿发热伴至少1项以上(呕吐、喂养困难、嗜睡、 易激惹、腹痛、腹紧张、尿频、排尿困难和血尿)
肠炎
腹泻、腹痛、呕吐、肠鸣音亢进
化脓性关节炎 肢体或关节肿胀、肢体运动受限、肢体负重受限
川崎病
发热超过5d并伴有以下至少4项:
①双眼球结膜充血; ②黏膜改变;
>12个月呼吸频率为>40/min 氧饱和度≤95%,闻及湿啰音
黏膜干燥、喂养困难、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s、尿量减少
橙色警戒(中毒症状)
苍白,花纹,苍灰和发绀
对外界事物无反应,病态面容、 各种刺激不能唤醒、虚弱、 哭声尖或持续哭吵 呻吟 气促:呼吸频率>60/min 中至重度吸气性凹陷
皮肤弹性减弱
肝功 检查
谷丙转氨酶(ALT) 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值增高
胆红素值升高
血肥达反应(+)
外斐反应阳性
肝脏损害 胆道感染 肝脏损害
伤寒病
斑疹伤寒
鉴别诊断
败血症
§临床凡遇原因不明的畏寒、发热,血白细胞升高、核 左移、粒细胞有中毒性颗粒,且症状不局限于某一系 统者,均应考虑败血症。革兰氏阳性球菌中以金黄色 葡萄球菌最多见,表皮葡萄球菌次之,溶血性链球菌 、肺炎球菌目前较少见;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杆菌常 见,其他如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少见 ;真菌性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39℃+ 血WBC>20×109/L)
电解质和血气分析
临床评估预警分级与诊断建议
§ 建议对不同等级采取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和重复评估:
黄色警戒:再次评估时间3 h 橙色警戒:再次评估时间1 h 不存在黄色和橙色预警因素情况下,再次观测体温时间
为4 h
提示严重疾病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疾病
伴随发热的症状和体征
可表现为发热。 § 发热最常见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可伴有头痛、鼻塞、
流涕、咳嗽等。 § 发热也可能是一系列潜在严重疾病的先兆,可伴随多种
多样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分级评估:皮肤颜色 呼吸状态
活动情况 脱水程度
预警征兆: 心率 血压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急性发热的早期临床评估
§早期评估和预警: 急性发热+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白血病
§不明原因发热伴贫血或肝脾淋巴结肿大者,应 该排除本病。
暑热症
§见于婴幼儿,发生在炎热夏季,主要表现在盛夏时发热,体温在38℃-40℃ ,持续不退。同时口渴。多饮、多尿、少汗,病程长短不一,可达1-2月。
§无感染现象,一般情况较好。 §秋凉后体温下降至正常。 §体检化验皆正常。
药物热
§如抗生素、磺胺等的反复长期应用可引起长期发热。 常伴有药物性皮疹,痒感、嗜酸性细胞增多及淋巴结 肿大。
§ 腋温超过40℃为超高热
持续发热2周以上为长期发热
体温的测量
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选用测温的方法:
§ 腋下测温法:最常用,最安全、方便,但测量的时间偏长。 将消毒的体温表水银头放在儿童腋窝中,上臂紧压腋窝,保持5~10分 钟,36~37.5℃为正常。
肛门内测温法:测温时间短、准确。 儿童取侧卧位,下肢屈曲,将已涂满润滑油的肛表水银头轻轻插入肛
§继续给药则持续发热,停止应用有关药物后体温可迅 速下降至正常。
§如再次给药又再次复发则可肯定诊断。
一般病毒感染
§麻疹: §幼儿急疹: §风疹: §水痘 §手足口病 §单纯性疱疹
儿童发热的处理
儿童发热的处理原则
§ 发热不要立刻进行退热处理:
发热是机体的适应性反应,是机体抗感染的机制之一
• 抗体合成增加 • 吞噬细胞活性增强 • 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 • 有助于诊断和预后判断
<3个月发热患儿临床评估建议
§ 观察和记录体温、心率、呼吸频率 § 进行血常规、血培养、CRP检查 § 尿常规:泌尿系感染 § X线胸片:对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者 §粪常规及粪培养:腹泻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定
白细胞(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明显增高
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
白细胞分类(DC)检查中发现幼稚细胞
在细菌感染时升高
实验室检查项目及价值
§ 血培养:
有助于败血症的诊断
X胸片:
对肺炎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有一定的意义
§ 脑脊液检查:
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及时行脑脊液检查 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之前行腰椎穿刺检查 适用于新生儿、1~3个月婴幼儿一般情况不佳者 1~3个月婴幼儿WBC<5 ×109/L 或>15 ×109/L
§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虽体温不升,低热或高热 ,一般症状较重,难以明确某一系统疾病时,亦应考 虑败血症。
结核病
§诊断应该结合病史,PPT试验,影像学检查。 §近年来不典型结核病增多,常带来诊断困难, 有时不能确诊也不能排除诊断。 §近年提出r干扰素试验确诊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任何年龄均 可发病,以学龄儿多见,发病主要见于夏秋季节。玫 瑰疹小儿不常见,多数白细胞减少,核左移,但疾病 早期或婴幼儿白细胞总数增高。
临床症状和体征
湿啰音 肿块>2 cm
鼻翼扇动
前囟饱满
面色苍白
急性发热的早期临床评估
嗜睡
喂养困难
活动减少 面色苍白
< 6个月患儿 与严重疾病相关
症状
尿量减少 胆汁样呕吐
急性发热的早期临床评估
皮肤弹性改变
无泪
呼吸异常 眼眶凹陷
脱水情况下 临床表现
心率增快 囟门凹陷
皮肤黏膜干燥 四肢发冷
精神萎靡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符合以下临床或实验室检查6项可确诊 §临床表现:a蝶形或盘状红斑b无畸形的关节炎或关节
痛c脱发d雷诺现象或血管炎e口腔黏膜溃疡f浆膜炎g光 过敏h神经精神症状。 §实验室检查:a血沉增快b白细胞降低﹤0.4x109和( 或)血小板降低﹤80x109和(或)溶血性贫血。C蛋 白尿和(或)管型尿。d高丙球蛋白血症e狼疮细胞阳 性f抗核抗体阳性。
§早期血培养阳性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如骨髓、大便 培养阳性。伤寒血清凝集试验鞭毛抗原H1:60以上, 菌体抗原1:80有诊断价值。如病程中:“O”与“H” 凝集效价滴度同时不断上升更有意义。
风湿热
§两个主要变现或一个主要表现加上两个次要表现诊断 即可成立。
§五个主要表现:1.心脏炎2.游走性关节炎3.环形红斑4. 皮下结节5.舞蹈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溶血性链球 菌、肺炎链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真菌亦可发生。
§亚急性心内膜炎病原以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其次肠球菌,表皮葡萄球及 其他细菌。
§多部位血培养是确定本病的主要根据,为提高阳性率,应多次取血,同时 作需氧和厌氧培养,必要时作骨髓和动脉血培养。
临床评估预警分级与诊断建议
症状与体征 皮肤颜色 活动 呼吸
脱水
正常 皮肤、嘴唇和舌 颜色正常 反应正常、清醒 正常哭声或微笑
黄色预警(危险因素) 苍白(家长主诉)
对周围环境无正常反应、长刺激方能清醒、 动作减少和无微笑
正常
正常皮肤、眼睛和 黏膜湿润
鼻翼扇动 气促:6-12个月呼吸频率为>50/min
化脓性感染
病毒感染 伤寒病
白血病可能 严重感染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定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 血小板(PT)均降低
严重感染 恶性肿瘤
血沉增快
急性感染、结核病、肿瘤、结缔组织 病
尿常规镜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 较多,尿蛋白增加
泌尿系感染 肾炎 肾结核 肿瘤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定
儿童发热的诊断及合理用药
汪运鹏
信阳市中心医院儿科
发热概述
发热
§ 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 机体的一种保护性防御机能 § 疾病的重要信号 § 高热可引起机体代谢障碍和
各系统功能紊乱
发热的定义
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儿童腋下测温≥37.5℃。
§ 分类: 腋温38.5℃以下为低热 腋温超过39℃为高热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一般处理
§ 热量供给、水和电解质平衡,纠正负氮平衡和酸中毒
能进食者,可给予容易消化的食物 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者,给与鼻饲或静脉补充 • 按生理需要量补充热量(每日55kcal/kg 或 230kJ/kg)
及液体量(每日60~80ml/kg) • 体温每升高1℃,补液量应增加每小时0.5ml/kg • 对有呼吸增快、活动增加、惊厥、腹泻等情况者,应适当增
③指(趾)端改变; ④多形性皮疹;
⑤颈部淋巴结肿大(一般直径>1.5cm)
实验室检查项目及价值
§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 WBC计数和分类对鉴别病毒和细菌感染及评估预后有一定意义 尿常规 : 对发热原因的确定有重要意义
无症状的泌尿系感染是婴幼儿发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 C-反应蛋白(CRP):
酒精擦浴(刺激皮肤,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已较少使用) 方法:
脱去衣服,盖上浴巾或较大的毛巾 用30~50%的酒精交替擦上、下肢两侧及背部各2~4分钟,
边擦边按摩,腋下及腹股沟处重点擦揉,擦毕后将患儿裹在 毛巾被或棉被中,不要立即穿衣 操作时需观察患儿皮肤颜色、呼吸及脉搏等生命体征
其他

建议选择实验 室检查
尿常规
评估临床症状和体 征
发热≥ 5d、肢体或关节肿胀、不能负重、 肢体瘫痪和肿块>2cm
皮疹压之不褪、前囟饱满、
颈项强直、惊厥状态、神经系统阳 性体征、胆汁样呕吐
尿液检查、血常规、CRP、血培养、腰椎穿刺 全血检查、血培养、CRP、尿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