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轮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轮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分析: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本讲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本讲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考点点拨】

一、正确认识社会

重要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人民群众: A、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C、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重要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C、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1)实践构成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2)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性揭示了个种理论认识的来源。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会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总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总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

(3)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体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B、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高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C、人民群众直接创造出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实现方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

【注意】

一、方法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1)党的群众观点

基本内容坚持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2)党的群众路线

基本内容

二、历史观

1、唯物主义历史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唯心主义历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

动机决定的;

(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三、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区别:

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真题再现】

1、(09.福建.34,4分)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

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C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2、(09.广东.26,2分)2008年7月我国曾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

行动等文明指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公布后,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这说明C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城市文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3、(09.山东.23,4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

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

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