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轮复习教案
2011届高考《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案: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课时安排:2 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真善美、假丑恶的对立和较量。
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远离和抛弃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第一课时一、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认为社会历史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探究】课本第86页【提示】马克思主义能够发现社会规律的原因,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这就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动机层面的局限性。
马克思为什么能够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呢?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决定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图示】地理环境物质――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重要、最根本)人类社会生活精神――社会意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及风俗习惯)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轮复习学案 完整 创新
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考点知识梳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__________。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________,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动作用。
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__________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______作用。
【特别提醒】区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体现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的常见材料有:随着经济、政治、科技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人们的各种观念发生相应的变化;体现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材料有: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发挥某种精神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等。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__________(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________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______;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______。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轮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轮复习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分析: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本讲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本讲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考点点拨】一、正确认识社会重要概念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人民群众: A、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C、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重要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A、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C、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考纲要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高考考情与预测1、高考考情(见学案“高考回眸”)2、命题规律及趋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高考的常考点,几乎每年高考都会在此命题,既可能出选择题,也有可能出主观题,出主观题时主要是要求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属于一般考点,考查时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试题取材多样,尤以国家、区域重要的改革发展举措和社会热点为主。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的观点属于政治、哲学、文化之间的交叉知识,是高考的敏感地带,必须结合党的性质与宗旨、政府的职能与原则等知识系统掌握。
对于本部分所涉及的知识,近几年高考以考查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为主,题型上客观题和主观题兼有,以主观题为主。
背景材料以民生问题为主。
(1)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结合我国农民的一系列伟大创造,说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三、考点解读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高三政治]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doc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复习目标1.一个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一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两条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三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复习要点1.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2.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常考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授课过程考点精析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从性质上说,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示:拓展升华1.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从两点论的角度看,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从重点论的角度看,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016·高考浙江)2016年年初,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查处了一批传播淫秽色情、谣言、暴恐、赌博、诈骗等违法信息的网站,这一净网行动的哲学依据有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③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④人的各种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通读材料和选项后,确定④的说法错误,因为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排除BD,③必选;材料并没有涉及生产方式,所以①和材料无关,不选,正确答案是C。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学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一、基础知识过关:1.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上:_______________性质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社会历史的主体:_______________。
(1)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群众路线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政治教案第11课寻找社会的真谛复习学案
第11课寻找社会的真谛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88(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89(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迟早回变化≠ 同步变化)(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p90(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p90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途径:①社会发展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②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矛盾。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可见,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在社会主义是不相同。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含义:p93(2)、原理的内容:p94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导学案:寻觅社会的真谛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导学案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考纲解读(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识记,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了解,明白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解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自主学习(考点梳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
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①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 决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①社会发展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四: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doc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高二政治文)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二政治文)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一【导学激情新课起航】学习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2、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导学自探双基必备】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___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____________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_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__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____________社会存在①社会意识具有________: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有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________,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 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____。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重要性:(1)地位: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________。
(2)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____________,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____________的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生产力______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_______,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____________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__________;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__________。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教学设计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班级关注考点解读:本课近三年高考高频考点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等。
尤其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考查的频率最高,每年考题都会涉及,试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经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人民群众的概念等考点考查频度较低。
瞻望考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依然是高考必考点,贯彻科学发展观、“十二五”建设都可以作为背景来考查对其的运用;结合公民的道德建设等内容考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等;结合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些典型事例来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知识梳理】考点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二者的含义①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______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_____________。
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_____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__________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二者的关系①社会存在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_______。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_______作用。
(3)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
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_________而变化发展。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doc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考点展示(一)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二)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考点解读(一)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注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而(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社会存在,有时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说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
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还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也不能说社会意识有时(或在某些地方、在一定条件下等)可以独立于社会存在。
意识、认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此道理。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区别:***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原理:方法论: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原理:方法论: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或特点:实现方式:(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解决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不同方式的原因:改革的性质:改革的根本目的:注意:(1)不能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是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的根本性变革,不是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性质,而是通过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08江苏考纲: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社会主义上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运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知识结构:一、社会发展的规律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的含义: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内容②社会意识的含义: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B.C.(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A.从根本上说,,但它有时会,有时又会。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
【注意】★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1)唯物主义历史观: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①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②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其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1课时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单元概述本单元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正确认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因此在学习价值观之前,就必须先学习社会历史观。
由于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
因此,第四单元首先讲的一个内容就是社会历史观。
第十一课的主要内容即为社会历史观。
第十二课是全书的逻辑重点,专门讲人生价值的实现。
此外,设计综合探究,既是对这一单元中没有涉及的人生理想和信念进行探讨,又是对价值观的有关内容进行总结。
本单元的基本结构是:历史观〔第十一课〕——价值观〔第十二课〕——人生观〔综合探究〕。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点分析和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以及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等内容。
要创新教学方法,善于突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价值观的内涵和特征、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等难点问题。
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
教材从生活实践出发,经过“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生活和实践。
这是一个圆圈运动,但这个圆圈所进行的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运动,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生活、实践的回归,即在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回归。
因此,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点,在整本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附:单元知识结构图。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整体设计教材分析第十一课属于社会历史观的范围。
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历史与价值观的基本观点,为第十二课学习人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作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轮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分析: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本讲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本讲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考点点拨】
一、正确认识社会
重要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人民群众: A、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C、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重要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C、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1)实践构成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2)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性揭示了个种理论认识的来源。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会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
总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总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
(3)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体现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B、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B、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高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C、人民群众直接创造出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实现方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
【注意】
一、方法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1)党的群众观点
基本内容坚持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2)党的群众路线
基本内容
二、历史观
1、唯物主义历史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唯心主义历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
动机决定的;
(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三、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区别:
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真题再现】
1、(09.福建.34,4分)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
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这说明C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2、(09.广东.26,2分)2008年7月我国曾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
行动等文明指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公布后,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
这说明C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城市文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3、(09.山东.23,4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
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
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
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B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09.江苏.33,2分)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
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5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09.安徽.11,4分)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A
②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我是考官我作主】
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
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破茧而出的新农保,最大的亮点有两个:一是筹资模式有了重大改变;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二是养老金待遇有了重大调整, 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请同学们根据上面所给出的材料和学案中所出示的课程标准及高考考点的要求自编一道选择题和一道非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