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_《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五四制语文初一下册《失根的兰花》第一课时二、目标确立1、课标分析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

因此,在阅读《失根的兰花》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能够通过阅读作品,在心中创设美好的情境,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初一下册共有课文30篇,教材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把课文分成五个单元,分别是以“人生”、“成长”、“祖国”、“探险”、“自然”为主题的文章。

《失根的兰花》是以“祖国”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高尚情操。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

《失根的兰花》是旅美作家陈之藩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飘零异邦,心怀祖国的深情。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深情”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句段这个特殊要求,我分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3、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初期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语文阅读欣赏能力,但对于生活的经验和情感的体验比较匮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新课标》对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完成这些任务,不仅应当在学习上下功夫,还应运用一些适合的好的学习方法。

例如,怎样准确地朗读课课文、怎样做笔记(如何掌握时间、提高速度),如何背诵课文(先抓住重点字、词背诵每段,然后再串起来),如何写好作文等。

《失根的兰花》教学教案

《失根的兰花》教学教案

《失根的兰花》教学教案
《失根的兰花》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提高朗读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作者深沉真挚的故国之思和故园之恋。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意味隽永的语言,把握作品的意象。

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口味法。

教具准备:作者及郑思肖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郑思肖的“兰花”图,观察说出它的特异之处。

引出“失根的兰花”
2、作者介绍:
二、朗读感知
1、学生默读,初步感知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A、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作者的这种“失根”状态?画出来。

说说你的理解。

B、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绵绵思乡情、悠悠爱。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2、感悟作者真挚的感情学习重点1、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2、感悟作者真挚的感情学习难点感悟作者真挚的感情一、导语有这样一句歌词,请大声齐读:“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总能燃起无数海外游子如磐石般坚定的爱国之情。

有那样一株兰花,又怎样表达着华夏儿女的赤子之情呢?让我们一起品读旅美作家陈之藩的散文《失根的兰花》。

(出示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2、感悟作者真挚的感情三、走近陈之藩(屏显视频)师:让我们先了解作者陈之藩。

(播放视频,通过《品读》栏目对陈之藩的介绍,让学生更直观了解作者)师:这样的陈之藩,有着怎样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

四、解决生字词师:文章已经预习了,解决生字词。

(老师写生字词在黑板上)(读一遍)沁凉如水晨曦群山万壑诗意盎然笨拙五、品味语言,感悟感情(本环节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悟情感。

)师:陈之藩长期旅居美国,文章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请同学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交流,以这样的格式进行:我从_________这句话,读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生:第3段中的: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我们觉得这句话中的“变”、“褪”、“落”、“流”这四个动词运用的非常恰当。

特别是“褪”字,我们把它换成了“淡”,(师:哪个淡?生:淡颜色的淡)换了之后,感觉不如原来的生动,因为“褪”字是“脱”的意思,显得颜色有一个变化过程,而“淡”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师:非常好!分析得非常到位!师:这句话怎样来读呢?(学生读)生:我觉得作者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和故乡一样的花,一定很伤感,而且作者还流泪了!应该用一种伤感的语气来读!师: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练读。

师:谁来试试?(生读。

)师:读得很好!师:我们继续交流。

生:第5段中的“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初中语文_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2、寻找中国印象,品味优美语言。

3、感受思乡之情,升华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

学习难点: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梅兰竹菊乃花中四君子,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主题。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描写他们的古诗词?与梅的孤傲、菊的隐逸、竹的气节不同,兰,在传统文化中有其独特的精神意蕴。

孔子云:“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更多的象征着处困厄而不改其操的大雅君子,临危难而不移其情的仁人志士。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陈之藩先生走进《失根的兰花》,去感受那份家国情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课文。

每组2号进行朗读展示,1人1段,读至第8段,9-12段全体同学齐读。

2、一句话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速读课文,绘故土印象寻找作者笔下的中国印象,带着浓浓的情感朗读出来。

品味优美语言,用“我联想到了……”或者“我发现了……”来进行表达。

(可以是内容联想,也可以是写法探寻)四、跳读课文,品异国情思1、寻找文中的思乡之笔,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品味。

组内交流展示。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句式、情感等方面进行圈点批注。

)2、古诗云:“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离家在外的游子常常借助某一事物表达思乡之情。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事物?请说出理由。

3、踩碎一地寂寞足音——陈之藩。

(播放作者视频简介)是科学家,电机工程专业,先后任教美国和港台大学是散文家,入选两岸三地语文课本,成为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在中西两种文化、文理两片天地间,架起一座彩虹桥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陈之藩,为了事业半生漂泊在异域他乡,他的散文,多半都在寂寞的处境中写成,柳宗元在永州的寂寞处境中写成了清新的游记,白居易在江州的寂寞处境中唱出了动听的歌声,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方能有所成就。

《失根的兰花》教案

《失根的兰花》教案

《失根的兰花》教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2、寻找中国印象,品味优美语言。

3、感受思乡之情,升华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

学习难点: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梅兰竹菊乃花中四君子,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主题。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描写他们的古诗词?与梅的孤傲、菊的隐逸、竹的气节不同,兰,在传统文化中有其独特的精神意蕴。

孔子云:“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更多的象征着处困厄而不改其操的大雅君子,临危难而不移其情的仁人志士。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陈之藩先生走进《失根的兰花》,去感受那份家国情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课文。

每组2号进行朗读展示,1人1段,读至第8段,9-12段全体同学齐读。

2、一句话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速读课文,绘故土印象寻找作者笔下的中国印象,带着浓浓的情感朗读出来。

品味优美语言,用“我联想到了......”或者“我发现了......”来进行表达。

(可以是内容联想,也可以是写法探寻)四、跳读课文,品异国情思1、寻找文中的思乡之笔,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品味。

组内交流展示。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句式、情感等方面进行圈点批注。

)2、古诗云:“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离家在外的游子常常借助某一事物表达思乡之情。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事物?请说出理由。

3、踩碎一地寂寞足音——陈之藩。

(播放作者视频简介)是科学家,电机工程专业,先后任教美国和港台大学。

是散文家,入选两岸三地语文课本,成为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在中西两种文化、文理两片天地间,架起一座彩虹桥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陈之藩,为了事业半生漂泊在异域他乡,他的散文,多半都在寂寞的处境中写成,柳宗元在永州的寂寞处境中写成了清新的游记,白居易在江州的寂寞处境中唱出了动听的歌声,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方能有所成就。

【学情分析】《失根的兰花》

【学情分析】《失根的兰花》

鲁教版初中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7课《失根的兰花》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创造"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学习感受放在首位,因此,在备课时不但要分析教材更要充分地分析学生,这是创造和谐课堂的前提。

在备课之前,我对学生做了如下分析: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思维不断发育发展阶段,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当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大胆质疑能力,以及对美文的品读、赏析和感悟能力,并通过诵读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爱国情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解读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读出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自我发现,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既可以弥补他们阅历上的不足,丰富个人积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脱离被动局面,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把自己对新知识的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从而有助于教师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起来, 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颇。

而整个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更容易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成就感。

初中语文_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把握文章思乡怀国之情,品味关键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圈画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读懂作者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探究兰花形象和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品味富有哲理的句子,体会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启发谈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来自华侨小歌手李成宇的《那就是我》)一起用心灵倾听他对祖国母亲的深情演唱。

播放视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失根的兰花》,了解作者内心那份浓浓的乡愁。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陈之藩正音2疏通字词,注意多音字嚼菜根可藉二、整体感知通过这篇文章,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学生用词语概括:教师板书:思乡爱国三、品读探究探究(一)速度课文,回答问题:1.题目为“失根的兰花”,其中“根”指什么?“兰花”指什么?题目的含义是什么?(适时补充郑思肖和陈之藩资料)探究(二)文章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找出来,饱含深情地读一读,并做赏析。

提示:赏析句子的角度:词语、修辞、表达效果、思想感情等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学生畅所欲言(配乐导读)其他学生及时补充1.以“根”比喻故土、国家。

“兰花”比喻作者本人。

“失根的兰花”比喻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

(二)范例:.“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不爱看”与“不敢看”矛盾吗?为什么?这段点明本文题目来自郑思肖画兰的故事。

点明失根兰花的寓意,前后照应。

四、拓展1.仿写:人生如絮,飘零在万紫千红的春天。

人生如2. 师生分别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对比感受游子思乡之情,培养感悟能力,和爱国情感五、课堂结束语月是故乡明,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永远难忘故乡的一草一木,难忘故乡那缕袅袅的炊烟。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失根的兰花【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作者语言的妙处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本文题目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品味文章的语言,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朗读,掌握字词;搜集作者及郑思肖的资料以及思乡的诗歌等。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展才华游子诉衷肠(诗词吟诵会)师:同学们,自古,思乡怀亲是游子们共同的情感诉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吟出李煜对故国的思念,“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咏出崔颢对亲人的怀念。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思乡怀亲的诗歌,下面咱们分南北两队,举行一个以思乡怀亲为主题的小小的吟诵比赛,每队吟诵一句,时间一分钟,内答不出的队为输,另一对为赢。

开始。

生:古诗背诵师:评价。

刚才游子思乡怀亲的倾诉深深打动了我们。

一株兰花,撩拨起海外游子无限的乡愁,一篇短文,道不尽对故园的无限怀念这节课让我们走近陈之藩,走进他的《失根的兰花》,一起感悟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情吧!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赏析语言的妙处,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二、预习看效果师: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下面老师先检查大家的字词掌握情况,从这排开始一人一个读出准确的读音。

字词音义我整理栅栏晨曦坍塌拙重诗意盎然群山万壑群山万壑:连绵不断或聚焦成群的山和无数的山沟峡谷。

大家齐读一遍。

谁能提醒大家哪些字形应多加注意?师:学习中我们应做个有心人,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请同学们拿出积累本积累易错字词师:课前同学们整理了陈之藩和郑思肖的资料,老师也给大家整理了,请同学们一起来看视频。

2019《失根的兰花》教案精品教育.doc

2019《失根的兰花》教案精品教育.doc

《失根的兰花》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提高朗读探究能力德育目标:感受作者深沉真挚的故国之思和故园之恋。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意味隽永的语言,把握作品的意象。

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口味法。

教具准备:作者及郑思肖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郑思肖的“兰花”图,观察说出它的特异之处。

引出“失根的兰花”2、作者介绍:二、朗读感知1、学生默读,初步感知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A、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作者的这种“失根”状态?画出来。

说说你的理解。

B、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绵绵思乡情、悠悠爱国心)三、问题探究,口味语言。

学生找出文中有深义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问题)1、品一品第九段。

2、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四、拓展:1、本文以“絮”“萍”来比喻自己的人生,想像一下,人生还可以比做什么?(人生如梦、如烟、如戏、如棋、如昙花一现……)2、解画兰花不画土的郑思肖:教师补充资料:(一)人物昂然,气节挺然。

(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三)惟有固穷心不改,左经右史足清娱。

五、推荐赏析指名学生读《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中的关于本文的赏析文章。

六、作业:练笔:从生活中找寻灵感,看鱼、看云、看花、看树、看夕阳、看日出……先说明看此物的缘由、经过,再抒写心中的感受,并藉此引发议论,写一段话。

七、后记。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

课题:《失根的兰花》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理解作者及相关情况。

2. 学习使用比喻的修辞技巧。

3.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

4.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培养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题目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品味文章的语言,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

3.仿造比喻句,锻炼提升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难点:能品味文章的语言,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

教法设计:读一读议一议读析结合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失根的兰花

失根的兰花

《失根的兰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失根的兰花》,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首先我要说的是教材分析《失根的兰花》是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陈之藩。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品味语言,感悟文章内涵的能力还不够。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我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这也是本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语言,学习运用排比、比喻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这也是本课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法学法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之初,我请学生欣赏歌曲《故乡的云》,并让学生跟着哼唱,唤起学生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之后设计如下导入语:漂泊海外的游子,离家久了,远了,愁肠百结,在他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能勾起他们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失根的兰花》,去感受作者陈之藩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之情。

此时我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提示学生在读时圈画出生字难词,之后查找工具书,同桌交流解决。

然后我会用多媒体出示“坍塌”“喧哗”等重点字词,采用指名读、接龙读并纠错再齐读的形式为课文学习扫清文字障碍。

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思考如下问题: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交流后,我明确:文章以描写看花为契机,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引发思乡爱国之情。

《失根的兰花》教学反思(2篇)

《失根的兰花》教学反思(2篇)

《失根的兰花》教学反思威海九中??潘美玲????《失根的兰花》是新课标六年级下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内容上讲,本文语言生动而又饱含情义,适合引导学生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进行反复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结束本课时后,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比较成功之处1、在本课时里,我在了解学生阅读水平的基础上,在导入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自读悟情,并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是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一种培养。

应该说,学生对思乡爱国情的体会很好,也找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但说不出理由,在此前提下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建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也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一点我认为作得比较成功,学生也在这种激发之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

2、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我请同学们围绕着导读提纲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行解决了导读提纲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要求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朗读、评议,在读与说中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理解,为什么文中的作者会从“处处可能为家”变成了“处处均不可以为家”?从中理解了文中作者所写的那种失根的状态,并深刻感受了文中的思乡爱国情。

然后配以星级评价,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凸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教学目标。

3、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时,我在这方面也较为注重,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联系本文主人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加以体会,明白了他作为一个海外游子的无家可归的孤独以及对家国的无限眷恋,令人感到欣慰。

?二、遗憾和不足方面:1、缺乏学生自主质疑部分。

其实在文章中有好多学生可以自行提出问题的部分,也确实是很有探究价值,但由于时间关系,没能给学生机会,他们想提问而没有机会,我也因此丧失了和更多学生交流的机会;2、在体会文章语句的情感过程中,我有时急于引导,有抢词或强行引导表达之嫌;3、评价语言只会用“好”“真棒”等,其实可以再根据文章内容适时评价得丰富一些,像“你对文章的理解真到位,就像走进作者的心中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五四制语文初一下册《失根的兰花》第一课时二、目标确立1、课标分析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

因此,在阅读《失根的兰花》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能够通过阅读作品,在心中创设美好的情境,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初一下册共有课文30篇,教材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把课文分成五个单元,分别是以“人生”、“成长”、“祖国”、“探险”、“自然”为主题的文章。

《失根的兰花》是以“祖国”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高尚情操。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

《失根的兰花》是旅美作家陈之藩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飘零异邦,心怀祖国的深情。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深情”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句段这个特殊要求,我分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3、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初期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语文阅读欣赏能力,但对于生活的经验和情感的体验比较匮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新课标》对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完成这些任务,不仅应当在学习上下功夫,还应运用一些适合的好的学习方法。

例如,怎样准确地朗读课课文、怎样做笔记(如何掌握时间、提高速度),如何背诵课文(先抓住重点字、词背诵每段,然后再串起来),如何写好作文等。

这一切对于刚刚由小学过渡上来的初一学生而言,都是陌生的,所以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很注意加以引导点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注意了这些问题。

基于以上标准和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所寄托的爱国情感。

(2)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旨,分析文章选材和写作,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有感情的反复诵读课文,读懂并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探究兰花形象和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品味富有哲理的句子,体会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事导入,创设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进入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宋末有一个画家,他非常擅长画兰花,他画的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连根带叶都浮在空中,就如同大屏幕上的这幅。

同学们,如果你给这幅画起个题目,你会如何题?(预设:失根的兰花,无根的兰花)画上的兰花只有叶没有根,同学们说“失根”和“无根”有什么区别?(生交流)失掉根的兰花似乎在倾诉某种感情,半生漂泊着的陈之藩似乎更加感同身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听一听陈之藩的诉说。

(二)识字词,记成语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tān tāxuān huázhuàng jiáo zhuōxīhèàng yīn 坍塌..喧.哗.一幢.楼嚼.菜根拙.重晨曦.群山万壑.诗意盎.然古树成荫.huǎng xùjièqìn zhuó恍.然大悟人生如絮.流水可藉.沁.凉如水根着.何处【师抽生读,其他生纠正;全体跟读两遍,并整理到课后练习题中】②根据意思选择相应的词语(群山万壑)形容山峦绵延起伏,高低重叠。

(诗意盎然)诗意浓厚、很有诗意的样子。

(沁凉如水)凉意如水一般渗入。

比喻极为清凉。

(可感可泣)事情悲壮动人,令人歌颂悲泣。

(三)认作者,知作品(由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时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终由教师课件规范出示,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记录)陈之藩,1925年生,科学家,散文家。

河北霸县人。

曾赴美、英留学获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和香港的大学讲学。

他的散文作品带有透彻的理性,取材常由生活体验出发,融入丰富的人生阅历。

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

代表作品:《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时空之海》等。

(四)知文章,感情怀1.学生默读浏览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提示概括文章大意方法:文章大意=人物+事件+结果(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明确主旨: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2.学生自主思考,联系文章内容,探究文章第11段引用“郑思肖画兰”这一典故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这段点明本文题目来自郑思肖画兰的故事。

点明失根兰花寓意,前后照应。

【贯穿文章的主要内容】(五)知兰意,明兰魂【设计意图】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建设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教育能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尊重生命个体,尊重认知规律,尊重学习规律。

(提示:围绕题目进行拆分,兰花的含义是什么?失掉的根指什么?用失根的兰花意指什么?)1、同学们,透过题目“失根的兰花”,我们知道作者主体是在写“兰花”。

在这里“兰花”指的是什么?(预设:作者本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是四君子之一,空谷生幽兰,因其生长在深山幽谷,才能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

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兰的身上似乎有着那么一种傲气。

作者以“兰花”自喻,想必胸中一定是有一份高傲、骄傲的感情。

2、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质资源深深植根于所处的文化沃土中,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作者心目中,这片沃土指的是什么?(预设:中华大地)3、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找出作者对中华大地所深深自豪的地方。

(预设:学生能找到第4段和第9段)第4段: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我只感觉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我也曾在蜀中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并未因此而想起过家……(重点文段品读,要求学生对重点文段反复朗读,读出感情,读出作者的思想,并进行体会)(1)提问:作者为什么不感觉到陌生、伤感?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自豪的地方?(文中哪句可以体现?)理解:在渭水滨、咸阳城、秦岭、蜀中,虽都是异地,但作者深深地明白,走多少地方都是在中华大地上,这些悠久的历史,闻名的建筑,作者一见便知,走到哪里都不感到陌生,在如此悠久古老的国土走到哪里都可以引以为傲。

所以,作者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泱泱大国,作者引以为傲的地方还体现在哪里?第9段:“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亮晶;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淳朴可爱。

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声与祖国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2)提问:作者是如何来表现骄傲的?明确:排比的修辞,描绘了三幅画面(课件显示)作者把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之情,自然、人文,过去、现在、将来,描写出祖国点点滴滴,对身在异乡的游子来说,这样的回忆是最美好和温馨的吧。

4、小练笔:作者将感情全部融入了对祖国对家乡生活的回忆当中。

感情寄托在故乡的这些具有典型性的具体事物上。

你是否也有相似的体会?格式:在……(自然环境),有……(具体的人\事物),才显得……要求:至少写一句,小组互相交流修改,选出最好的交流,全体齐读课文,将仿写练习融入其中。

过渡:中国辽阔的国土、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文化都是全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凭借。

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气节源自他所身处的国土,所身处的文化。

就像兰花,它所有的营养,它所生长的所有动力,也均来自深深扎进泥土的根,可是现在呢?根,失掉了。

(五)失兰根,表根情1、失掉根的兰,似乎又回到了我们课堂开始那个未讲完的故事,宋末画家郑思肖擅长画兰花,但是他画的兰花却从来不画根,有人当面指出缺陷:“怎么所有的兰花都不画根呢?”郑思肖顿时脸像霜冻,沉沉的回到:“祖国沦亡,根着何处?”来人深为他的高尚民族气节所感动,放声大哭:“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兰花无根,人也无立脚之地了。

”身处不同时代的陈之藩为何也有如此相似的感受?2、背景介绍(PPT出示)陈之藩先生的散文创作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大关系。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四十代,时值中国遭受日本侵略,广阔而辽阔的中华大地而今却山河破碎,国土沦亡。

作者当时在美国留学,他新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内心感到寂寞孤独,往往引发出许多人生感触。

面对祖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他既无法返回故乡又无能为力,于是将自己的思绪倾注于笔端。

“洋装虽然穿在身,心依然是中国心”的他对当时的中国和自己的处境有感而作。

同学们,你现在能够理解兰花失掉的“根”指的是什么了吗?(生:国家、故土)这其中满满流露着作者无法言说的伤感和悲凉。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

心怀家国之思,郑思肖以画表达国土沦亡的悲愤,陈之藩以文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经验。

”此环节通过对教材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将课本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倾吐的欲望,有效地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走向和谐高效。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次浏览一下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都写了哪些内容来表现失根的痛苦?预设:伤感:看花(异国)、梦里(梦境)、白天(现实)、八岁版画(回忆)、十几岁(漂流)、小说、古人……(1)异国看花:第3段:“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褪”改为“淡”?第8段: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明确:“褪”字是“脱”的意思,显得颜色有一个变化过程,而“淡”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过渡:作者从未见过新奇的渭水滨、咸阳城都未感觉到陌生,为什么单单在异国看到中国的花就不顺眼、不安心甚至为之伤感落泪了呢?明确:在作者的心中兰花应该生长在中国,此刻在外国见到兰花,好像花也失去了它原有的美丽,所以说花也退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