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05年)

合集下载

中国的人口结构

中国的人口结构

.中国的人口结构————————————————————————————————作者:————————————————————————————————日期:2中国的人口结构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

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

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调查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

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历年来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数量,中国人口生命表

历年来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数量,中国人口生命表

本表是2003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82‰.总计1260498643400617098100.0051.050-4629773450928468 5.03 2.735-9811274419336934 6.55 3.5510-1411224059219530218.75 4.6115-1910471654997497208.37 4.3620-24805964002740569 6.79 3.4125-299389246629472637.60 3.7930-3412349761870616289.71 4.8835-3912325261929613239.61 4.8640-449146746740447277.41 3.8145-499431447753465617.49 3.7850-54816794109540584 6.32 3.1855-59574722940128071 4.42 2.2360-64460232334522678 3.62 1.8265-69417102097420737 3.29 1.6570-74314841583315650 2.46 1.2475-7919310903310277 1.470.7080-849832413756950.750.3285-893687133023570.270.1090-9410263237030.080.0395+197631340.020.00本表是200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66‰.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2004年)注:由于各地区数据采用加权汇总的方法,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合计与各分项相加略有误差(以下表同)。

4-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05年)本表是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1.325%。

3-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07年)本表是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00‰。

影响人口结构的因素-11-8

影响人口结构的因素-11-8

日本1947-1949年平均每年出生270万(“团块世代”),且工作热情高、责 任心强,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主力,三年出生高峰影响30年国运。第一个出 生高峰到了生育年龄引发1970年代的第二个出生高峰,但无论数量还是质 量都不如第一个高峰。由于生育率的下降,1990年代之后没有出现第三个 出生高峰。劳动力短缺,人口老化,19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一蹶不振。
亡)比较稳定且均匀,通常以年平均人口数或 年中人口数作为该人口该时期的生存人年数的 近似值。
2、人口统计指标分类
• 人口统计指标是反映和描述人口基本状况以及变
动情况的统计数值,通常分为时点指标或静态指 标和时期指标或动态指标。
1)时点指标是反映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及有关人 口自然的(年龄、性别等)、社会经济的(教育、 民族、宗教、语言、职业、行业、收入等)地域 的(城乡、地区等)特征的指标,是属于静态性 质的指标,是反映某一时点上的人口状况,连续 不断变动过程中的一个横截面,一个瞬间静止的 情况。
20313426 1.065981
7
20196487
17
20065048 0.993492
8
22015342
18
23100427 1.049288
9
18086546
19
19122938 1.057302
二、人口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1、人口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 人口现象的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人口数量、人口结
3)抽样误差,是由于随机抽样而造成的 误差,是抽样调查所固有,在抽样调查
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控制的。抽样
误差的大小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a.人 口总体标志值的变异程度;b.抽样调查 的样本量;c.抽样调查的方法;d.抽样框 的确定。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正文: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单位:万人数据分析:一、全国人口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

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

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

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关于人口变化的数据分析

关于人口变化的数据分析
总人口(万人)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口一直在持 续增长,尤其是1965-1980年人口迅速增 长,但随后人口在缓慢增长,这是80年代 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对中国人口增长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
80 70 60 50 40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
30
20 10 0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首先,我统计了1953-2010年之间0-14岁, 15-64岁,65岁以上的的人口数量。由上述 图表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0-14岁阶 段的人口在迅速减少,15-64岁阶段的人基 本维持平衡,65岁以上的人在迅速增加, 这就导致了人口老龄化。
关于中国人口变化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变化问题一直是焦点问题, 为什么人口还在继续增长?中国人口什么 年代的人最多?人口什么时候开始下滑?
概要
• • • • • 中国总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关于男女比例失衡现象的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的分析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 预期寿命延长方法
一、中国总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结论
•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险 条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人们的平均 预期寿命也在持续稳步延长,但是寿命是 延长了,但与此同时遭受的病痛也随之加 重。归根到底,
“让人们健康地活着” 随着人类预期寿命普遍延长,遭受“耳聋 眼花”或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困扰的年头 随之变长。研究人员呼吁卫生政策重点从 简单地“让人们活着”变为“让人们健康 地活着”。
人口老龄化
80 78 76 74 72 70.47 70 68.55 68 66 64 62 60 预期寿命 男 1990年 女 预期寿命 男 2000年 女 预期寿命 男 2010年 女 66.84 71.4 73.33 72.38

人口结构与健康的关系

人口结构与健康的关系

人口结构与健康的关系: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等结构。

其中与健康最为密切的是性别和年龄结构。

1、年龄结构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数/总人口数×100%儿童人口系数=儿童少年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根据联合国的定义,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

老年型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患病率高,卫生资源消耗量大。

2、性别结构人口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一般国家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03~107。

我国2000年是统计当年新生儿性别比为116.9。

2004年新生儿性别比达到了121.2。

人口结构考验公众健康(图)2005-01-08 00:00:001月6日,在北京妇产医院一男婴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内地人口达到13亿。

因为计划生育的实施,13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

但是,在人口膨胀得到遏制的同时,我国当前人口结构形成了独生子女增多、老龄化社会提早到来、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等新状况。

与这些新状况相关的健康问题也相当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性别比例失调胎儿性别鉴定须规范“五普”资料显示,我省出生存活人口中,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113(每百名出生的女婴数对应出生的男婴数),大大偏离了世界公认的102至107的正常范围。

虽然现在一般正规的医院和做B超的医生不会轻易违反规定向孕妇及其家属透露婴儿性别,但部分不规范经营的医院和小诊所还是在从事“黑鉴定”。

不久前,某些明星在生育前已确知胎儿性别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质疑,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原本是为了预防一些遗传疾病,特殊情况下为避免这些伴性遗传病或缺陷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是必要的,除非某种遗传性疾病将直接遗传给某一性别胎儿,才可以通知父母采取措施终止妊娠。

据悉,为控制、推进人口性别比例自然化,省卫生厅近日发出通知,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以及为了选择胎儿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严禁非法利用医学技术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人口性别比例

人口性别比例
• 现实中响应计划生育号召的有女无男户家 庭实际困难很多,而政策规定的微薄奖励 往往还不能兑现。
• 目前,我国妇女除了教育程度增长的幅度 基本赶上男性外,其它指标都明显落后于 男性:在经济生活方面,女性虽然广泛地 参与社会劳动,但职业声望和收入不高。 招生招工时,条件等同情况下,往往取男 舍女;在政治生活方面,女性的参政比例 大大低于男性及国际社会女性的平均政治 参与水平,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 、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女性仅占1/5。
• 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出生人口性别比 偏高地区从东部向西部,从农村向城市迅 速蔓延,几乎覆盖全国各地。”原新说, 1982年,只有18个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 偏高。2005年,除西藏之外,其他省份的 出生人口性别比均偏高,其中,海南和广 东是全国出生性别比最高的两个省份,江 西、广东、海南、安徽、河南五省的出生 性别比超过130:100
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 多出3000万—4000万,平均5个 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
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比119.45:100 男盈女亏突出
• 《蓝皮书》指出,20多年来长期处于失
衡状态的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如今逐 步表现为20岁以下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 的上升态势。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 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20岁以下的人口 中,年龄段越低,性别比越高:19-15 岁者性别比为107.88,14-10岁者性别 比为114.20,9-5岁者性别比为119.30 ,4-0岁者性别为122.66。
• “婚姻挤压”会导致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 价格更高,但同时对女性的生存状态、社 会稳定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就业性别挤压问题
• 男人抢女人的饭碗,就业压力大。未来一 二十年男性劳动力过剩和“就业性别挤压 ”将比较严重。一些女子占据生产绝对优 势的行业,比如纺织、服务等,不得以只 能让男子来承担。

出生人口性别比教材

出生人口性别比教材

出生认口性别比教材一、什么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性别比是指某年出生的男婴儿和女婴儿相比的数字,即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二、我国人口现状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性别比呈现出逐渐攀升的趋势,1982年,出生性别比为108:100 ,1990年出生性别比为111:100 ,2000年出生性别比为117:100,最为严重的是海南省和广东省,2000年的出生性别比分别达到136和130。

严重超出国际上公认的103-107的正常范围。

2004年出生性别比为121:100,而200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达119∶100。

预计到2020年前后,中国将有3000万男人找不到妻子,即10%左右的男性在20年后可能找不到老婆,从而出现浩浩荡荡的光棍大军。

不能小看这种婚配关系的不稳定,它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不了婚姻的男子可能会在心理上出现急躁的失控行为,使社会产生不稳定因素。

男性过剩会直接导致暴力案件、人口拐卖等社会问题增多。

同样,女性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萎缩,会导致人口再生产能力的降低,使人口再生产出现严重障碍。

三、造成这种人口多和出生性别比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女性生了女孩,父母、邻居等周围的人就会歧视她们。

千百年来,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这主要缘于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

大约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就出现偏高的问题。

为此,中国当前出现的性别失调问题不能完全“归罪”于中国现行的人口政策。

即使在韩国、印度等一些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那种“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孩终究是人家的”、“传宗接代”的旧观念也影响着现代人。

现在的社会虽说提倡男女平等,但在就业和社会活动中的不平等却处处存在。

女性在很多地方并不能成为半边天,并不是靠能力就能享有和男性一样的竞争机会。

很多单位招聘时不但把女员工的年龄卡得很死,就连工作期间不准结婚、不准生孩子都写在内部规定里。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

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

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

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1949-2018我国历年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平均预期寿命

1949-2018我国历年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平均预期寿命

25166 25660
18.95 19.42
96680 95833
72.80 72.53
2006年 2005年
131448 130756
25961 26504
19.75 20.27
95068 94197
72.32 72.04
2004年
129988
27947
21.50
92184
70.92
2003年 2002年
34146
0.00 33.59
62517
0.00 61.50
1981年
100072
0.00
0.00
1980年 1979年
98705 97542
0.00 0.00
0.00 0.00
1978年Βιβλιοθήκη 962590.00
0.00
1977年 1976年
94974 93717
0.00 0.00
0.00 0.00
1975年 1974年
据为当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数;其余年份数据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总人口和
135404
22287
16.46
100403
74.15
2011年 2010年
134735 134091
22164 22259
16.45 16.60
100283 99938
74.43 74.53
2009年
133450
24659
18.48
97484
73.05
2008年 2007年
132802 132129
26 26.8 27.3 28.1 30.3 31.4 31.9
32 32.6 37.5

2005年中国和世界人口数据表

2005年中国和世界人口数据表

・统计信息・2005年中国和世界人口数据表 美国人口咨询局(Pe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U SA)出版的《世界人口数据表》(World Popu-latio n Data Sheet,2005),今年起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CPDRC)编辑翻译介绍给国内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人口及生育健康实际工作者。

该表数据来源于《联合国人口年鉴》和《世界人口展望》、《欧洲近期人口发展》等数据文件和图书馆资源,以及在美国和其他国家进行的“人口与健康调查”和“生殖(育)健康调查”。

《世界人口数据表》列出了人口在15万以上的地理政治实体以及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包括主权国家、属地、海外行政区以及一些地位或边界尚未解决或确定的领地,涉及非洲(南撒哈拉地区、北部非洲、东部非洲、中部非洲、南部非洲)、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和南美洲)、亚洲[西亚、中南亚、东南亚、东亚(含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欧洲(北欧、西欧、东欧、南欧)和大洋洲,共207个国家和地区。

按照联合国的划分,发达地区是指欧洲和北美洲的所有国家,加上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划归不发达地区。

发达国家有完整的出生和死亡登记制度,表中的数据参照2003年或2004年的资料;不发达国家的数据几乎都是参照20世纪90年代后期或21世纪初某个时期的资料。

美国人口咨询局出版的这个数据表,采用的20多项指标包括:2005年年中人口数(百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预测数(百万)、2005~2050年人口变动预测(%)、婴儿死亡率(‰)、总和生育率(人)、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口(占全人口百分比)(%)、出生预期寿命(年)、城市人口(占全人口百分比)(%)、15~49岁人口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和艾滋病感染率(%)、15~49岁已婚妇女避孕率(总率和现代方法使用率)(%)、政府对生育水平的看法、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2004年人均国民收入(美元)、日收入低于2美元的人口率(%)、2002年改善饮用水资源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率(%)以及2002年人均能源消耗(相当于千克石油)。

人口地理学(第四章 人口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

人口地理学(第四章  人口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

第二节 人口的年龄结构
3、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范围极广泛, 性质极庞杂,存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且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不 同的历史与时代出现的问题都是不同的。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 两类问题,一是老年人口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老年人口问题,是在任何时期、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人口老龄 化问题则是社会进步,技术发展,生育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 人口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后,而出现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人口 现象,并非任何社会都存在。
二、制约人口年龄结构的因素
1、出生率变动对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表现为:当出生率上升 时,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 年龄趋于年轻化;当出生率下降时,少年儿童的比重下降,老年 人口比重上升,则人口趋于老化。 2、死亡率的变化对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则比较复杂。在分析 死亡率变动对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时,应具体分析各年龄组死亡 率的变动情况。如果少年儿童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幅度大于老年人 口死亡率的下降幅度,则人口年龄构成趋向年轻化;如果老年人 口的死亡率下降幅度大于少年儿童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幅度,则人 口年龄构成趋于老化。 3、人口迁移也是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迁入地 区的人口年龄趋于年轻,迁出地区的人口年龄趋于老化。
第二节 人口的年龄结构
四、人口老龄化
1、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概念 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表示老年人口数量比重不断增 加的过程。 2、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 1982年联合国把60岁以上人口划为老年人。但随着人类平均 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较长,多数国 家已超过了70岁,高龄者日益增多,日本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以70 岁作为划分老年人口的起点。 联合国以及许多研究机构,一般都采用两种老年人口的起始 年龄来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即采用60岁作为划分老年人口的标 准,也采用65岁为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2007-5-9中疾控卫发[2005]372号居民死亡报告和死亡原因统计工作是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死亡资料分析产生的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和死因统计人、信息是反映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的科学指标,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的基础信息。

居民死亡登记所签发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以下简称《死亡证》),为政府进行人口和户籍管理提供客观和科学的法律文书文件,是实现人口管理文明和法制化的重要内容。

为了加强死亡报告与死亡原因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同时,为了及时报告与死亡原因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同时为了及时准确地发现诊断不明原因的死亡病例,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和《关于使用和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承担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和监测点行政区内各级种类医疗机构。

1、死亡登记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一)不同情形死亡个案的登记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1)凡在各级医疗卫生气希望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断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当真填写《死亡证》。

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成效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证》第二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

详细的2001年到2007年中国人口总数的数据1

详细的2001年到2007年中国人口总数的数据1

详细的2001年到2007年中国人口总数的数据请参考如下数据:2007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3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2006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584万人,出生率为12.09‰;死亡人口892万人,死亡率为6.81‰;自然增长率为5.28‰。

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为5.89‰。

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

全年全国出生人口1593万人,出生率为12.29‰;死亡人口832万人,死亡率为6.42‰;全年净增人口76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87‰,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

2003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227万人。

全年全国出生人口1599万人,出生率为12.41‰;死亡人口825万人,死亡率为6.40‰;全年净增人口77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01‰。

2002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8453万人。

全年全国出生人口1647万人,出生率为12.86‰;死亡人口821万人,死亡率为6.41‰;全年净增人口826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45‰。

2001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7627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48064万人,占37.7%;乡村人口79563万人,占62.3%。

全国男性人口为65672万人,女性为61955万人。

0-14岁人口比重为22.5%,15-64岁人口比重为70.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1%,老年人口达到9062万人。

全年全国出生人口1702万人,出生率为13.38‰;死亡人口818万人,死亡率为6.43‰;全年净增人口88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95‰。

人口统计学 表格 样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人口统计学 表格 样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人口统计学表格样例-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标题:人口统计学数据展示:示例表格引言: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特征、组成和变动的科学,使用表格是人口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展示方式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展示一些常见的人口统计学表格样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人口统计学数据。

表格一:人口年龄分布年龄段人口数量人口比例()0-4岁10,000 85-14岁30,000 2515-24岁50,000 4125-64岁40,000 3365岁以上5,000 4表格二:性别分布性别人口数量人口比例()男性60,000 50女性60,000 50表格三:人口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人口数量人口比例()小学10,000 8初中20,000 17高中25,000 21本科45,000 37研究生20,000 17表格四:人口就业状况就业状况人口数量人口比例() 在职80,000 67失业10,000 8退休20,000 17自由职业10,000 8结论:以上是人口统计学中常见的表格样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表格了解到人口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教育水平和就业状况等重要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口变动和特征,为决策制定和资源分配提供有力支持。

示例2:人口统计学是一门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变动等问题的学科,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人口数据来揭示人口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展示一个人口统计学表格样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数据。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人口统计学表格样例:年份总人口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城市化率- -2000 1000 400 600 10‰5‰402005 1200 500 700 8‰4‰41.72010 1500 600 900 7‰3‰402015 1800 700 1100 6‰ 2.5‰38.92020 2000 800 1200 5‰2‰40在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份的总人口、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城市化率的数据。

中国男女性别比例 席进财

中国男女性别比例 席进财

中国男女人口比例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男女人数比例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现象愈发明显的显现出来。

从当前我国人口形势看,我国人口基数大直接导致每年净增人口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无疑对国家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一问:目标是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男女性别数量变动特征划分不同的时间阶段,我们从数据表格0102按性别比人口数入手,先做出1952---2009年中国男女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折线图,然后在数据预处理之后找到衡量男女人口数据变化特征指标男女总人口性别比、差值和方差,并根据加权差值△J的大小和图像变化趋势,使用时间排序的方法将58年分为8个不同的时间阶段。

第二问:首先,要衡量中国当前男女人口数量是否合理,要找到衡量指标和衡量标准,因此我们以男女人口性别比作为衡量指标,根据男女人口性别比国际标准,对当前我国男女性别比进行合理性检验,采用对比检验的方法,认为中国当前男女人口数量不合理;其次,新建指标体系,用每年不同年龄段人口数对我国男女数量合理性进行评价,并找出我国目前人口存在的问题,性别比偏大和老龄化加快。

第三问:要较为精确的预测我国未来20年内男女人口数量的趋势,通过建立logistic男女人口方程模型对我国未来20年人口的数量进行预测,并给出未来二十年的男女人口数图表和不同年龄段得男女人口数图表,通过男女人口数和男女人口性别比分析,预测出我国未来二十年内男女人口数量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指出了问题2中的人口问题在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趋势。

第四问:选取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作为研究因素,分析它对当前我国男女人口数量和男女人口性别比变动所产生的影响。

第五问:针对前四问中中国目前男女人口状况,未来二十年男女人口发展趋势和我国男女人口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excel,logistic人口模型,综合评价,性别比,老龄化一问题的重述警报!警报!中国男性“盈余”3000万,性别结构失衡仍将扩大!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原新表示,依照调查资料推算,1980-2000年出生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盈余”3331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