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1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含答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

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

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一)背景链接1.《别了,“不列颠尼亚”》屈辱的历史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

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

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10.1_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10.1_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品读文本,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教学重点/难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件大事,香港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据了解,在大量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复习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3、消息的特点: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短:消息要求短。

快:时效性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1)标题(正标、副标题)(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明确: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课本写作素材 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课本写作素材 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课本写作素材汇总10、《短新闻两篇》写作素材1、《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作素材【素材清单】在那一天,曾“寄人篱下”几个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分散多年的亲人相持两手泪眼汪汪。

那是一个光荣、扬眉吐气的好日子,一个撼动天地的时刻如同巨石击起了千层大浪。

【写作素材】1、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2、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香港、内地,在所有人的眼睛里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伴随着这钟声,一张张绽开的笑脸,一首首热情的颂歌,将那手中挥舞的红旗、翻飞的经扇,化作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中华大地的第一朵紫荆。

百年期盼,世纪大典,饱红沧桑的中华民族迎来了香港的回归。

香港在漂泊一百多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素材激活】把民族的自豪感化为奋斗的力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就宣称:“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事件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在经历了156年5个月零4天之后,“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中国多少代人的夙愿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沧桑巨变,令人自豪。

但我们决不能就此止步,而应该把民族自豪感作为不懈奋斗的力量。

2003年扬利伟访问香港时说:“千年飞天梦圆,再次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构筑了中国的飞天之路,几代航天人为此前仆后继,不懈奋斗,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扬利伟等航天英雄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也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奋斗的榜样。

【适用话题】可用于“中国崛起”“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战争与和平”“祖国统一”“呼唤”““实力与尊严”“圆梦”等写作观点和写作话题中。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永远降落在中国领土上空;这一天,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的英国皇家游轮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
7月1日的第一分钟。
第四层(第10~11段):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 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⑴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 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 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 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 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在这则新闻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
1、什么是特写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特写新闻,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
“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
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 精粹的消息文体。 特写新闻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 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 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2、新闻(消息)的结构:
标题(引标、正标、副标)
导语(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
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构成消息 内容的主要部分)
3、思考这篇新闻标题的用意督 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 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 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标题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
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
• 港督府经过历任港督完善,是英国在港统治的象征, 港督的离去,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 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简析

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
字旗。 6 层解:今昔对照,包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 的易帜。在 1997 年 6 月 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 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 终结。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
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5 7 时 45 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
次降旗仪式。156 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
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
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 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层解:最后一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港岛统治 的开始与结束。
新华社香港 1997 年 7 月 1 日电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 本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女王的话意味着什么? 提示:写“雨越下越大”再一次增添了悲凉凄苦的意味。 英国女王的告别演讲,虽是“赠言”,其实更多地表明了英 国的无可奈何,“日不落帝国”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6 这节文字写升旗、降旗特别精确交代时间(“156 年 前”“今天”),有何用意?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不列颠尼亚”号与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 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 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殖民 统治的结束。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 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Word版
课题名称
新闻导读及短新闻两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熟悉新闻类文段的考查方式
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概括、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眼看世界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竞答
1、新闻,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
2、一篇新闻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3、主体部分: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
4、新闻的特点新闻必须_____真实新闻,必须具有新意(新近发生、有新意、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视野)
5、新闻的阅读要领
①概括所报道的事件
②理解所报道事件的意义。
③分析新闻的新意
②“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理解的关键点:‘日落仪式’
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香港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课后练习
2.按时间的顺序梳理新闻事实
学做思二.【深入阅读,领会妙处】
导学
本则新闻的报道角度
①英国的撤出。
(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②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引人回忆,增强了现实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导做.语句理解

高中语文 4.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写作背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

高中语文 4.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写作背景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

word
写作背景
某某回归的背景:英国人的到来,使得某某卷入世界性事端。

19世纪初期英国对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但由于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基本上不进口英国的商品,且中国当时的经济基础是自足自给的封建经济,对外进口的需求很低,而在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原料的要求多,加上东方的精美廉价的物品,使其对中国的进口增加,于是在中英正常的贸易交往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而英国贸易逆差大。

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出超额每年仍在200-300万两某某以上。

英国资产阶级跟中国做买卖,目地是要赢利赚钱的,这种贸易格局当然是他们不能容忍的,要想办法改变扭转局势。

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英国的不利地位,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某某、丝绸、茶叶和香料。

林那么徐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向清政府提议,禁止鸦片的进口。

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

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

中国战败后在《某某条约》中被迫割让某某岛。

新中国成立后,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某某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表达。

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某某主权归还中国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某某国国旗和某某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某某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某某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某某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1 / 1。

湖北省鄂东华宁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湖北省鄂东华宁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划分本文结构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1) 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2-10)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结语:(1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合作探究
文章中总共描绘了几个场景? 与同学合作试着总结归纳。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请用横线画出导语部分。
2.北京奥运会追求的两个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最后一段所包含的信息。
问题探究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 有何内涵,有什么独到之处?
问题探究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 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 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 章中的作用。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远景目标时肖天说:
“作为东道主,中国代表团在2008年奥运会上要努 力实现两个目标,既要争取多得金牌,又要保证金牌 含金量。在三大球项目上即使拿不到金牌也要打出高 水平的比赛,充分体现中国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势 头。”
他认为城运会上涌现了许多有潜质的年轻队员, 他们将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力军,但城运会并不 是北京奥运会的选拔赛,这些生力军能否最终入选中 国军团,还要看他们那时的水平和状态。
问题探究
这篇新闻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 宏大的场景时叙述沉着而冷静,没 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我们能感 受到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 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再读课文,找一 找哪些句子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 感,并谈谈你的理由。
问题探究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 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了解新闻的特点。

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⑶了解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⑷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自主寻找香港回归与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⑴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⑵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教师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时的影音资料。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
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

⑵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
①什么是新闻?②新闻的特点③新闻的结构
④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③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④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at 何事 who何人 why何因 how何果
⑶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⑷大家交流新闻稿
⑸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
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

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⑴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瞩凝督荆舰
⑵解释下列生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情。

瞩目:注目。

3、探究课文
⑴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
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⑵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⑶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⑷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

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第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⑸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
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⑹在改写过程中你是否发现本文时间的表述非常精确,但表述形式不一致,为什么?
⑺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

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4、小结本文主题和结构:
⑴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
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⑵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⑶课文的结构:分为主体和导语两部分。

第一部分:(1)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5、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板书设计:
一傍晚降旗
二交接仪式
三子夜告别
四零点4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