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格式
(完整版)流行病学调查表
、病例的发现/报告情况1. 病例的首次发现单位(具体到科室): 1.1联系方式:(1)电话: ⑵传真: (3)E-mail:1.2发现时间:□口□□年□□月□□日□□时□□分2. 首次报告单位: 2.1接到报告单位:2.2报告方式:□电话 □传真 CE-mail □网络直报□其它 2.3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2.4报告疾病名称:3. 首次报告时,是否进行网络直报:3.1若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单位为: 3.2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3.3报告疾病名称:病例一般情况病例的发病与就诊经过附表1流行病学调查表1. 发病日期:□□□□年□□月□□日2. 发病地点:□家中 □单位3. 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前,是否自行服药:3.1若自行服药,则服药种类:4. 请填写以下就诊情况:□其他 □是□否□不知道就诊次数就诊单位 就诊日期 治疗天数 诊断结果 是否隔离 入住院时间门诊/住院病历号□是 □否家长姓名(若是儿童,请填写): 1. 病例姓名:2. 性别: □男3. 民 族:4. 出生日期:□□□□年□□月□(如出生日期不详,则实足年龄:□□岁或□□月)5. 身份证号码:□□□□□□□□□□□□□或家长身份证号码)6. 户籍:7. 现住址:□女 县(区) 乡(街道) 乡() 组(单元) 组() 8. 学习或工作单位:9. 联系电话:(1)手机:10. 职业: □幼托儿童 □餐饮业 ⑵家庭电话: □散居儿童 □商业服务 □渔船)民 □学生 □工人 □干部职员 (3)其它联系人电话: □教师 □民工□离退人员□保育保姆 □农民 □家务□待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其他1.首发症状(描述):2. 流感样表现:□发热:体温(范围)持续时间:□寒战 □咳嗽□咳痰□咽痛 □头痛 □鼻塞□流涕□肌肉酸痛 □关节酸痛□乏力 □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腹泻□结膜炎3.其它临床表现(描述):五、病例居住环境及暴露情况1.病例居住地点(村庄/居民楼)周围环境描述:2.病例居住地点(村庄/居民楼)周围3公里内是否有:□活禽市场□农贸市场□饲养场3. 是否能见到候鸟或野禽:□经常见到□偶然见到□从未见过4.1若有,常见地点:四、病例的临床表现□天然湖泊 □人工湖□河流□小溪□湿地□沼泽□均无 □其它 4.近期是否有死亡候鸟或野禽:□是 □否□不知道□不知道□其它9.1若已经彻底消毒,则时间为:□口□□年□□月□□日10.有病死动物后,当地有无流感样/发热/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有□无□不知道10.1若有,则填写以下表2.病例家庭:□围墙院落□半封闭院落□敞开式院落□其它3.病人家居住房类型:□平房□独立楼房□公寓□其它4.房屋地板类型:□瓷砖□木地板□ 土地□其它5.多长时间打扫一次房间:6.家中厨房菜板使用:□生肉/熟食加工分开□生肉/熟食混用6.1若混用菜板,则加工完生肉类后:□每次均清洗□偶尔清洗1次□从不清洗7.家庭成员的禽流感知识知晓情况:□明白□听说过□从不知道□其它7.1若明白,则知识来于:□电视□报纸□广播□宣传单□入户宣传□其它8.家中禽类饲养情况:9当地环境是否已经进行彻底消毒:□是□否不知道饲养数量饲养时间活动范围动物种类□仅圈内□院内□卧室内□厨房□ 厕所□院外□其它动物粪便可见范围□圈内□院内□卧室□ 厨房□厕所□仅圈内□院内□卧室内□厨房□ 厕所□院外□其它□圈内□院内□卧室□ 厨房□厕所□仅圈内□院内□卧室内□厨房□ 厕所□院外□其它□圈内□院内□卧室□ 厨房□厕所病例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发病/死亡时间有无接触及时间备注1.描述病例家庭位置六、病例家居环境情况(位置/附近水源等情况):9.家禽圈位置,描述与病例居住房间关系:□室外□厕所内□厨房内 □人居住房间 □无人居住房间 □单独禽舍□其他10.近期内病例家中病死动物情况:12.1若已经彻底消毒,则时间为:□□□□/□□月□□日 13.病例家庭成员及与病死动物接触方式:□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七、病例生活习惯、既往健康史1. 饭前洗手:□每次均洗手□偶尔洗手□从不洗手□其它3.1若抽烟,每天几支:□ 1 -4支 ra — 9支 ao — 20支 ao 支以上4. 是否有慢性疾病,若有(医生已经诊断,可多选)□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其它慢性肺部疾病 □冠心病 □糖尿病□肾病 □免疫缺陷□其它慢性疾病:5. 一年内是否接种流感疫苗: □是□否5.1如有,最后一次接种日期: □ □ / □□□□日6.是否曾注射免疫球蛋白: □是□否 □记不清6.1如有,最后一次接种日期:□ □ / □□ □□日动物种类 饲养数量 病死数量发病/死亡时间死亡原因 处理方式11. 农业部门是否证实病死动物死于 H5N1型禽流感: 11.1环境/病死禽畜米样情况: □是□否□不知道采样种类 采样时间 采样地点采样份数检测结果检测单位12家庭环境是否进行彻底消毒:□是 □否 □不知道序号姓名 性别 年龄 发病与否 接触病死 动物种类接触病死动物方式1 2 3 4 52.是否抽烟:□是 □否1.1若接触,则接触动物种类: □鸡 □鸭 □鹅 □野禽1.3接触时间:□饲养场□农贸市场□河湖/塘边 □湿地□公园□其它2.1若接触,则接触种类:□鸡 □鸭□鹅 □野禽 □未接触 □不清楚 □其它 2.2若接触,则接触方式:□宰杀、加工病死动物 □接触病死禽排泄物□接触病死禽分泌物 □直接接触病死禽□食用病死禽肉□其它2.3接触时间:3.病前2周内,若参与宰杀、加工病死禽类,则主要方式:□捕捉或固定病死禽类 □烫洗死禽□拔除禽毛□接触死禽血液 □清渊接触死禽内脏□刀切病死禽肉 □清洗、处理禽肉3.1接触病死禽期间,手部伤口情况:□无伤口 □未愈合旧伤口 □处理过程造成伤口 3.2处理病死禽类时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及其它预防措施□带手套 □穿防护鞋 □带口罩□服用抗病毒药物□无任何防护措施3.3处理病死禽后是否洗手:□每次均洗 □偶尔洗一次 □从不洗手□其它4.1若接触过,则填写下表:1.病前2周内是否接触禽类及其它动物:□是 □否 □不知道 1.2接触方式: □饲养 □打扫、清洗禽舍 □接触动物分泌物 □购买加工生鲜禽肉 □职业运输 □收集或运输禽类粪便 □收集或卖鸡蛋 □清洗禽毛□买卖活禽□宰杀禽类□食用□处理/掩埋禽类□其它1.4接触家禽后是否洗手:□每次均洗 □偶尔洗一次 □从不洗手1.5若未接触过禽类及其它动物,是否在病前2周内到过:2.病前2周内是否接触病死禽类:□是□否□不知道2.4若食用病死禽肉,则所食用时是否熟透:□是 □否 □不知道4.发病前2周内是否与其它发热病人有所接触:□是 □否 □不知道1.血常规:第1次检杳□□月□ □日WBC : X109/L ; N% ; L% 检测单位: 第2次检杳□□月□ □日WBC : X109/L;N% ;L % 检测单位: 第3次检杳□□月□ □日WBC :X109/L;N%;L% 检测单位:2. X 线检查:3.CT 检查4.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转归与最终诊断情况第1次检查□□月□□日 结果: 检测单位: 第2次检查□□月□□日 结果: 检测单位: 第3次检查□□月□□日结果:检测单位:第1次检查□□月□□日 结果: 检测单位: 第2次检查□□月□□日结果:检测单位:标本类型采集时间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检测单位/检测时间1.最终诊断: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排除(病名:2. 诊断单位:3. 转归:□痊愈 □死亡 □其他 □□月□□日。
流行病学调查初次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初次报告学生发热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一、疫情概况2017年9月7日下午三点半0县疾控中心办公室接到0中心小学报告:称本校发生不明原因发热学生10余例,其中1例病人已经转往西安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治疗,其余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自感发热,目前正在学校接受0卫生院的检查。
接到报告后疾控中心张锋主任立即派人于当日16时到达0中心小学,了解事件经过,并第一时间向疾控中心主任和副主任汇报,并现场指导事件的排查核实及处置工作,通过排查现有发热学生24人,其中37.4-38℃16人(男12人,女4人),38.1-38.9℃7人(男5人,女2人),39℃以上1人(女生)。
同时指导医生给发热学生进行对症处理(口服布洛芬口服液),9名症状较明显的学生转到0卫生院进行治疗观察,其余症状较轻的学生由家长领回家居家隔离、治疗。
二、三间分布时间分布:从9月6日14时至9月7日18时,共排查出有发热、头晕、头痛、腹痛、呕吐症状学生24例。
首发病例:卢子欣,女,8岁,(二、一)班学生,9月6日下午14时,自感头痛,由班主任老师送交其母,14:50分,其家长送往0镇医院诊治,效果不明显,体温达39℃,随后转至县医院急诊科诊治,诊治后症状未缓解并出现抽搐,县医院建议转院治疗,并于9月7日凌晨2点转往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接受治疗。
9月7日10点开始陆续接到班主任报告,有学生自感发热、头痛、腹痛、呕吐等现象,截止9月7日18:36分,共接受体温排查和流行病调查49人,其中5人体温在38.5℃以上。
人群分布:有疑似症状的49人(男33人,女16人)。
其中一年级2人(男2人),二年级4人(男3人,女1人),三年级3人(男1人,女2人),四年级7人(男4人,女3人),五年级14人(男9人,女5人),六年级19人(男14人,女5人)。
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14岁。
其中6岁1人,7岁3人,8岁4人,9岁2人,10岁13人,11岁14 人,12岁8人,13岁2人,14岁2人。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篇一」前言:了解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爆发范围及途径等相关方面,为合理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53年6月27号下午2时后,上海某中学内每小时有数名腹泻、呕吐患者到保健科就诊,当晚十点后至28日黎明患者人数剧增,29日起病例逐渐减少,7月3号大体平息。
[2]调查方法:对于该学校全部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调查表的形式,采用叉生分析法。
[3]总罹患率:罹患率=1425/2418×100%=58.9%[4]三间分布:1、时间分布:首发病例发生于27日下午2时左右,末例病例发生于29日早晨时左右。
根据患者食谱的调查,怀疑可疑餐次为6月27日的午餐,据此判断,该事件的潜伏期为2-36小时,高峰期是进餐后约10-16小时。
2、地点分布:患者来自上海某中学,均在学校食堂用餐。
人群分布:患者性别男女均有,发病年龄不等(此次调查中发病与年龄、性别、班级的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5]症状和体征:病人诊断标准:(1)、学校食堂就餐史;(2)、症状与体症(有发热、腹泻、腹痛、头痛、呕吐等症状);(3)、实验室检验[6]食谱调查接受调查患者当日均有在食堂吃饭,早餐为油条,豆腐干,稀饭;中餐有茄子,小白菜,凉拌菜,榨菜汤,米饭;晚餐有茭白烧肉,咖喱洋芋,米饭,汤。
结果1.用餐地点与罹患率2.用餐情况与罹患率3.午餐种类与罹患率还应进行早晚餐的食品与罹患率的调查,患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等讨论1、事件定义:本次事件中,发病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呕吐等肠道症状,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进展快。
所有的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本次事件所发生的病例有明显聚集性。
初步怀疑为细菌感染食物后引起的食物中毒。
2、可疑餐次与可疑食品分析通过对患者的共同进餐史分析,结合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可以初步排除27日的早餐为可疑餐次,因此引起食物中毒可疑餐次为27日的午餐。
流调报告
4、密切接触传播是使得疫情不断扩散的原因之一。 经调查首例病例就出现姐妹俩相继发病的现象
五、控制措施 (一)地区卫生局领导亲自部署防治工作 该乡伤寒疫情发生以后,引起了地区卫生局的高度 重视,在接到疫情的2小时内,地区卫生局就下派了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包括五个部分:
一、题目 二、提要 三、前言 四、正文 五、署名及日期
一、题目:
主要由:本次现场调查的时间、地点及主 要内容组成。
一般的格式为:关于+XX事件+报告
例如: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 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
二、提要:
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本次调查的卫生事件的概 貌、调查结果、以及得到的主要结论。
二、临床特点:
根据对该乡卫生院40例疑似伤寒病例临床表现分析, 本次疫情主要表现为发热,同时伴有头痛、头晕、食 欲不振、乏力等症状,部分病例有腹泻。这些病例均 以高热起病,体温多高达39度以上,
最高达41.2度,高热持续6-11天,多为稽留热。 三、实验室检查: 40例临床诊断的伤寒病例中,15例系采用金标免疫斑
2、疫情流行概况: 本次XX乡伤寒疫情的首例病人于8月16日发生, 某某,女,11岁,系XX乡4村2组,就读于乡中心小学,
当时以发热起病,有畏寒、头晕、头痛、腹泻、便
秘、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在街上的某个诊所打 了3天点滴,体温有所下降,症状有所好转,便回家 休息,3天以后又开始发热,其姐姐于8月24日开始 发热,30日、31日到乡医院就诊,临床确诊为伤寒, 随后的13天时间内在该XX乡集中发生了相同症状的 许多病例。29、30日乡卫生院收住临床诊断的伤寒 病例8例,随即的发热病人急剧增加,截止9月3日下 午19时有临床诊断伤寒病例40例,其中用金标免疫 斑点法阳性病例15例,肥达氏反应阳性25例。病例 主要集中在该乡乡中学和乡中心小学这2所学校中, 乡中学有20例,乡中心小学8例,农民7例,散居儿 童3例,县一中初中学生2例;央塔克乡2例;县城3 例。同时还有19例观察的发热病人。
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报告
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报告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报告一、引言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旨在研究和分析特定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发病率、病因及相关因素等。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某地区某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便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支持。
二、方法2.1 研究地点和人群:本次调查针对某地区的居民进行,共选择了500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2.2 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个人卫生行为等相关信息都进行了登记。
2.3 数据分析: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和统计分析,使用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三、结果3.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5%,女性占55%。
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占总数的65%。
3.2 疾病发生情况:调查发现,在过去一年中,研究对象中有64%的人曾经患过本次调查关注的疾病。
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两个年龄段分别是40-45岁和55-60岁,分别占总发病人数的28%和25%。
3.3 疾病与个人卫生行为的相关性:分析数据后发现,研究对象中个人卫生行为与疾病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疫苗接种率较高的人群中,患病率明显低于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
此外,勤洗手、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卫生习惯的人群,患病率也相对较低。
四、讨论4.1 疾病流行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关注的疾病在该地区的发病率较高,需要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
4.2 年龄与疾病的相关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年龄与本次调查关注的疾病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
40-60岁之间的人群患病率最高,这可能与该年龄段的身体免疫力下降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4.3 个人卫生行为与疾病的相关性:本次调查发现,个人卫生行为与疾病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个人卫生习惯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速度。
因此,加强个人卫生教育和改善人们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五、结论本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某地区的研究对象中,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年龄与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而个人卫生行为与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如何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如何撰写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总结报告目的: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开展的调查处理进行工作总结,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汇报。
一、疾病爆发调查总结报告(一)报告的主要要素1、标题:简明醒目,包含事件发生地点、性质的内容。
2、事件概况(前言)3、基本情况(1)事发地自然、社会等基本情况。
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常居、流动,如在集体性单位发生的,还要有该集体的人员情况)、交通状况、当地医疗卫生组织的情况。
(2)疫情概况:当地该疾病既往流行情况;本次事件发生、波及范围等。
4、事件发生经过:未开展调查前本次疫情发生的经过。
5、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①流行特征:“三间分布”♦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是否为流动人口。
年龄:最小、最大、平均年龄,分组年龄。
年龄出现差异主要与免疫水平状况、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等不同有关。
性别性别出现差异: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
职业职业出现差异: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等。
民族:主要是考虑与生活习惯因素有关。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疫区与非疫区间传染病的传播纽带,有些疾病的爆发和大流行是因流动人口的带入性和输入性病例引起的。
♦时间分布:各时间段发病人群的分布情况(月、旬、周为单位)、高峰时间。
♦地区分布:一般按行政区域进行描述(乡(镇卜行政村或屯)。
主要是反映致病因子在这些地区的分布和作用不同。
②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体症(一般、特殊)。
(2)卫生学调查:主要是针对一些肠道传染病。
(3)实验室检测:包括病原学、血清学和其他实验室检查。
样本:病人样本(如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卜动物样本、环境样本(如水)等。
(4)其他:调查可免疫性疾病时应了解发病人群的免疫水平。
6、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论依据调查结果,对导致本次事件发生的原因(自然、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本起事件进行定性。
7、事件处理经过、采取的防制措施及效果简述对事件的调查、控制经过,已经实施了哪些防制措施(包括对病人的救治、预防和控制的措施),以及实施后的效果如何等内容。
(完整版)流行病学调查表
7.若居住地有养殖场,则:
养殖场名称
饲养动物种类及数量
病/死动物种类及数量
8.农业部门是否已经证实死亡家禽死于H5N1型禽流感:□是 □否 □证实中 □不知道
8.1 农业部门H5N1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或PCR情况:
分离(PCR)阳性标本类型
采集地点
采集时间
分离时间
分离单位
9.当地环境是否已经进行彻底消毒: □是 □否 不知道
7.1 若明白,则知识来于: □电视 □报纸 □广播 □宣传单 □入户宣传 □其它
8.家中禽类饲养情况:
动物种类
饲养数量
饲养时间
活动范围
动物粪便可见范围
□仅圈内 □院内 □卧室内 □厨房 □厕所 □ 院外□其它
□圈内 □院内 □卧室 □厨房 □厕所
□仅圈内 □院内 □卧室内 □厨房 □厕所 □ 院外□其它
临床表现
诊断
最后接触时间
接触方式及频率
接触地点
4.2若在医院接触病人,则与病人接触时是否戴口罩: □是 □否
4.3若看望病人,看望病人后是否洗手: □是 □否
5.发病前2周内,是否到过禽流感病毒学实验室: □是 □否
5.1若曾到过实验室,是否进行防护: □是 □否
6.病例旅行史(发病前2周内):
旅行起始地
2.3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2.4报告疾病名称:
3.首次报告时,是否进行网络直报: □是 □否
3.1若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单位为:
3.2报告时间: □□□□年□□月□□日□□时□□分
3.3 报告疾病名称:
二、 病例一般情况
1.病例姓名: 家长姓名(若是儿童,请填写):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篇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关于学校会萃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年月日上午时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
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
”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即将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时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区路号。
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个班级,在校学生名,教职员工名。
(二)发病情况:自年月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由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月日下午时,累计发生例,分布在个班级。
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岁,四班学生,住宿舍。
该患者于月日由现发热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赋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
版本可编辑,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班人、四班人、五班人,其余班级均有人。
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者恢复中。
对月日发病的名学生调查表明,名学生均有发热名学生已就诊,人诊断为肺炎,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
所有发病学生均否认发病前周内有外由、外来史。
教室和寝室均有空调,但本学期开学后向来未使用。
每间宿舍有名学生住宿,学生来源于全市各区、县。
(四)月日名新发病例中名具有典型症状的学生采样后,即将使用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例标本均为甲型流感阳性。
(五)初步调查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快速检测结果,认为此次发病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高热会萃性发病。
(六)采取措施:我区疾控中心已将现场调查处理情况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要求学校落实以下工作。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模板_2
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处理报告2009年11月20日**时**分道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人员接到哈市疾控中心疫情通知,称我区于20日确诊1例新发甲型H1N1流感病例。
中心领导在接到该疫情通知后,立即启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在中心领导班子的协调指挥下,组织应急小分队对上述的患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疫情调查处理,同时通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即指派专人开展今后的随访工作。
一、基本情况1、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性别:*,**岁,**小学**班,家住道外区**路***号*号楼*-***室,电话********。
2、临床症状:该患者于**日出现发热症状,**日在****医院首诊,体温3*℃,伴有咳嗽、流涕、腹泻、恶心、咽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诊疗期间接受****单位的流感病毒核酸检测,于***日确诊为阳性。
3、流行病学情况:(1)、患者外出史:该患者在发病前曾********;发病后,曾******,接触过*****。
(2)、就诊史:该患*日、*日曾去**医院治疗,或点滴(单间戴口罩)。
(3)、密切接触者情况:二、采取的措施及建议根据现场调查结果,道外区疾控人员告知该患者防控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该患者居家隔离医学治疗,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实施医学观察,每日随访2次,并与14:00时前将上报道外区疾控中心。
患者此段时间内限制外出,如外出则戴外科口罩,同时尽量避免亲友来访,室内保持通风换气,该患在家隔离时应尽量独住一室,其食具、饮具单独使用并做好消毒。
即按照《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试行)》中的要求对该患者进行卫生宣传。
对其家进行了现场消毒技术指导,其家拒绝接受我中心为其现场消毒。
隔离期间如发现病情出现严重趋势应及时转至定点医院救治。
2、指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密切接触者***、***按照《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试行)》的有关要求,实施居家医学观察。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
动物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一、调查背景。
大家好!最近咱们这儿的[动物名称]好像有点不对劲,老是出现一些奇怪的状况。
比如说,好多[动物名称]都变得无精打采的,还有一些出现了生病的症状。
这可把我们这些关心动物的人急坏了,所以就赶紧开展了这个流行病学调查,想要搞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二、调查目的。
1. 找出[动物名称]生病或者出现异常的原因。
2. 看看这种情况是不是会传播得更厉害,会不会影响到更多的[动物名称]。
3. 想办法提出一些建议,让咱们的[动物名称]能够重新健康活泼起来。
三、调查对象和范围。
我们这次调查的对象呢,就是那些出现异常情况的[动物名称],主要是在[具体的地理位置,如XX村、XX农场等]这个范围内的。
这个地方大概有[X]只[动物名称],我们基本上都检查了个遍,当然也包括一些和它们生活在一起的其他动物,看看有没有什么关联。
四、调查方法。
# (一)现场观察。
我们就像侦探一样,跑到[动物名称]生活的地方去观察。
哇,那场面可真是五花八门。
有些[动物名称]的窝看起来又脏又乱,而且气味特别难闻。
它们平时活动的场地也是乱七八糟的,到处都是粪便,也没有干净的水可以喝。
这一看就感觉不太对劲,这样的生活环境,不生病才怪呢!# (二)询问养殖户(如果适用)我们还去找了那些养[动物名称]的人,跟他们唠唠嗑。
有些养殖户就说啊,最近给[动物名称]换了一种新的饲料,还以为是好东西呢,没想到换了饲料之后,[动物名称]就开始出现问题了。
还有些人说,最近天气变化特别大,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让[动物名称]不舒服了。
# (三)实验室检测。
光靠看和问还不行,我们还得拿出点科学的手段。
于是就采集了一些[动物名称]的血液、粪便还有组织样本,送到实验室去检测。
在实验室里,那些穿着白大褂的专家们就像魔法师一样,用各种各样的仪器对样本进行分析。
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得出了一些结果。
五、调查结果。
# (一)病因分析。
1. 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篇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XX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
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
”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
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XX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
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
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
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
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
流行病学总结报告范文
流行病学总结报告范文流行病学报告总结本报告对某特定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进行了总结,旨在评估该地区某种疾病的流行情况,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持。
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总结:1. 背景信息本研究所涉及的地区为某特定地区,该地区的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该地区近期发生了一种疾病的爆发状况,引起了广泛关注。
2. 研究设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横断面调查设计,通过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地区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数据采集主要通过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收集了个人基本信息、生活习惯、疾病症状等相关资料。
数据收集之后,经过整理、清洗和分析处理,得出了以下结论。
3. 流行病学指标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的流行病学指标:- 疾病的患病率:通过对样本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疾病X的患病率为10%。
该患病率较高,意味着该地区存在较高的疾病风险。
- 性别与年龄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数据,我们发现该疾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患病率存在差异。
男性的患病率为12%,女性的患病率为8%,这可能与生理差异、行为习惯以及社会角色等因素有关。
此外,年龄方面,我们发现45岁以上的年龄组患病率相对较高,为15%。
- 地理分布差异:将该地区按行政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我们发现疾病X的患病率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A区患病率最高,达到了18%;B区和C区的患病率相对较低,分别为9%和7%。
这表明该疾病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存在差异性。
4. 影响因素分析除了疾病的流行病学指标,我们还对该疾病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 生活习惯: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该疾病的患病率与吸烟、饮酒以及不健康饮食等生活习惯存在关联。
吸烟和饮酒者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4%和12%。
- 性别与年龄:如前所述,男性和年龄较大的人群患病率较高,这与其生理特点和行为习惯有关。
- 社会经济因素:研究发现,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如高收入、高学历等,患病率相对较低。
5. 结论与建议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一种疾病X的较高患病率,并且该患病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域上存在差异。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2004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
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
”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
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
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2004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
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
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
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
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前言:了解这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暴发范围及途径等相关方面,为合理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办法提供重要依据。
材料与方式:一般资料:1953年6月27号下午2时后,上海某中学内每小时有数名腹泻、呕吐患者到保健科就医,当晚十点后至28日黎明患者人数剧增,29日起病例逐渐减少,7月3号大体平息。
调查方式:对于该学校全数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调查表的形式,采用叉生分析法。
大致如下:总罹患率:罹患率=1425/2418×100%=%三间散布:一、时间散布:首发病例发生于27日下午2时左右,末例病例发生于29日早晨时左右。
按照患者食谱的调查,怀疑可疑餐次为6月27日的午饭,据此判断,该事件的暗藏期为2-36小时,顶峰期是进餐后约10-16小时。
二、地址散布:患者来自上海某中学,均在学校食堂用餐。
人群散布:患者性别男女均有,发病年龄不等症状和体征:病人诊断标准:(1)、学校食堂就餐史;(2)、症状与体症(有发烧、腹泻、腹痛、头痛、呕吐等症状);(3)、实验室查验食谱调查接受调查患者当日均有在食堂用饭,早饭为油条,豆腐干,稀饭;中餐有茄子,小白菜,凉拌菜,榨菜汤,米饭;晚餐有茭白烧肉,咖喱洋芋,米饭,汤。
结果1. 用餐地址与罹患率2. 用餐情况与罹患率3. 午饭种类与罹患率还应进行早晚餐的食物与罹患率的调查,患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等讨论一、事件概念:本次事件中,发病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呕吐等肠道症状,暗藏期短,发病急,病程进展快。
所有的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大体相似。
按照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本次事件所发生的病例有明显聚集性。
初步怀疑为细菌感染食物后引发的食物中毒。
二、可疑餐次与可疑食物分析通过对患者的一路进餐史分析,结合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可以初步排除27日的早饭为可疑餐次,因此引发食物中毒可疑餐次为27日的午饭。
按照食谱调查,在27日午饭食用凉拌菜的患者多数发病,不食者不发病,因此,本领件的可疑餐次为27日午饭,可疑危险因素为凉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