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甲襞微循环检测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研究概况作者:朱爽张志娇齐继鹏谭君亚胡冰涛李钰春吴洋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5期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风湿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病机复杂,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和血管炎,有临床研究表明不同阶段的类风湿关节炎有着不同程度的微血管损害,从而导致血管炎的发生。

甲襞微循环检测可用于观察微循环的变化情况,甲襞微循環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血管炎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早期积极关注微血管病变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西医可不同程度的改善滑膜炎和血管炎,使疾病得到控制和治疗,但长期用药产生的副作用有时让患者难以接受。

近年来,中医药作为独具特色的治疗方式,亦被广泛地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可多途径、多环节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甲襞微循环情况。

关键词:中医药;类风湿关节炎;甲襞微循环;影响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5-0075-04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不同国家和地区患病率不同,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RA的全球发病率为0.5%~1%[1-2],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0.42%,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4[3-4]。

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引起关节骨质的破坏和关节的严重畸形,最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上致残率较高的风湿病之一[5-7]。

目前西医予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为主,可不同程度的改善和缓解病情,但这些药物长期口服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且生物制剂费用高,停药后病情易复发,存在诱发肿瘤的风险等[8-10]。

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可以从多途径、多环节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

甲襞微循环的观测指标毛细血管形态,毛细血管流态,毛细血管周围状态。

1、细血管形态:1)管袢清晰度:管袢清晰度是镜下观察甲襞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指标。

甲襞是手指远端的皮肤,由于职业或工作的原因(如搬运工人、清洗工人等),经常接受不同刺激,引起表皮增生,角化层增厚,皮肤粗糙,致使表皮透光性减退,造成管袢模糊不清,约4.1-10%正常人的管袢模糊。

正常人甲襞毛细血管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管袢清晰可见。

异常状态:排列紊乱,管袢模糊。

2)管袢数:微循环检测中,管袢数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远心端第一排血管袢中部1/2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

计数每毫米内的管袢数,取三个视野的平均值;凡1mm内的所有管袢数均应计入。

正常值:8-10(7-9)根/视野(第一排)异常:A、袢增多:缺氧、慢性肺心病。

B:袢减少:血压下降,循环血量不足。

末梢血管收缩(细动脉收缩)感染性休克等。

3)管径:测量部位为血管袢的中部,要避开节段性扩张或收缩处。

正常人输入枝与输出枝之比为:1.5-2。

正常值:输入值—11±mm 输出值—14±3mm 袢顶—15±3mm异常:A、管径增宽:高血压及冠心病(早期)袢细长,部分病例输出枝扩张。

高血压、冠心病伴有高脂血症,血流粘度增加,输出枝,特别是袢顶增宽。

B、管径变窄: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由于动脉压升高,毛细血管阻力增加,管袢特别是输入枝管径明显变窄。

血压低,房间隔缺血,严重贫血。

(因血液灌流量减少,管袢变细)4)管袢形态正常的管袢形态为发夹型(∩)、交叉型和畸形,三者比例为6:3:1。

异常:交叉型及畸形增多,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心肌梗塞(95%异性管袢)5)管袢长度:测量受观察角度,手指的位置、照明等影响较大。

正常:2—5CM。

异常:A超长:小动脉硬化,家族高血压史,部分高血压病人(由于局部血液灌流量大,血流受阻所致)B、缩短、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水肿、休克。

甲襞微循环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评价

甲襞微循环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评价

甲襞微循环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评价【摘要】目的探讨甲襞微循环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意义。

方法采用徐州产WX-753B型微循环参数测量仪,对3 4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测,并以田牛氏加权积分法计算分析。

结果甲襞微循环检测异常者占总检测率的31.49%,与年龄、疾病和不良生活方式有明显相关性(r=0.99,P<0.01)。

结论甲襞微循环检测操作方便且直观、无创,可在健康体检中提供有一定临床意义的相关信息,为疾病的防治、健康宣教提供较客观的依据。

【关键词】甲襞微循环;健康体检;评价【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nail fold microcirculation detection in health examination. Methods Nail fold microcirculation was detected for 3 430 people by Xuzhou-made WX-753B microcirculation ratemeter and analyzed by the Tianniu weighted score method.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abnormal nail fold microcirculation in health examination was 31.49%. The abnormalit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ge, illness , and bad life-styles(r=0.99,P<0.01).Conclusion The nail fold microcirculation can provide a great deal of clinical information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diseases,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of health. The instrument is easy to operate,direct and harmless.【Key words】Nail fold microcirculation;Health examination;Evaluation微循环障碍是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但在疾病初期不易被发现,而甲襞微循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全身的微循环状态,为临床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甲襞微循环检测实验【目的要求】1. 掌握不同中医证候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情况及其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

2. 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方法和内容。

3. 了解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进展情况。

【检测对象】正常人、血瘀证、血虚证、气虚证【检测内容】甲襞微循环【检测指标和方法】1.微血管形态2.微血流动态3.微血管周围是否有渗出和出血现象,以反映微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变化。

【实验器材】1.显微镜:目前国内设计、制造的甲襞微循环显微镜大多是在体视显微镜的基础上配上适当光源组成。

也可用普通生物显微镜代替。

甲襞微循环观察都是在低倍率下进行,至少应备有8x物镜、10x物镜和5x目镜各一个,最好采用平场消色差匀镜头,以减少因手表面球面差所致的成像模糊,如备有PK摄影镜则更好。

2.光源:作为微循环检查用的光源要求能看清楚微血管、微血流和单个红细胞因此光源应具备3个条件:A.强光L:由于观察视野的光线是以450角投照之折射光,要使视野清楚,光源强度至少应在5V、40W以上。

但光线过强对观察者眼睛刺激太大,且使血管与底色之间反差减弱,也不适宜。

B.聚光:光源发出之光线应经透镜聚光,在观察甲襞处聚成一点,经调节后射在甲襞局部的光斑直径约0.5cm。

C.冷光:由于强光大多有热量发散,既会影响观察结果,又可能灼烧观察局部皮肤,因此常在聚光透镜前加上蓝绿色隔热玻璃片或滤色膜。

光源经此隔热滤光后,不仅使红细胞血流颜色加深,观察清晰,而且在光源的焦点上放一温度计,20分钟后最大温升不超过30C。

此外,高压汞灯也能达到类似要求。

如装有落射光源(内光源)的显微镜,则操作更为方便。

3.目镜测微尺:这是安放在显微镜目镜内的一种测微标尺。

固定式测微尺为一块圆形有机玻璃片,直径约15mm(图1-1-12)。

在它的上面刻有直线标尺,分成5~10个大格又分成10小格,共计为50~100不格。

目镜测微尺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标准的物镜测微器的校正,以求也每一小格刻度的实际长度。

急性感染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及中药912液的作用

急性感染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及中药912液的作用

急性感染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及中药912液的作用舒平;张淑文;王宝恩;梁琪【期刊名称】《微循环学杂志》【年(卷),期】2001(011)003【摘要】目的:观察急性感染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及中药912液对其影响。

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服中药912液200 ml/日,对照组服温开水200 ml/日,共7天。

用XTW-Ⅲ微循环检测仪观察其治疗前、后第1、3、7天甲襞微循环的变化。

结果:急性感染患者的甲襞微循环89.1%异常,其轻、中、重分别为39.1%、29,7%、20.3%。

治疗前患者甲襞微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流态积分明显增加,且与APACHE-Ⅲ值呈明显相关,其值大于30分时,形态与袢周积分也增高。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流速度明显加快,流态积分明显降低,其APACHE-Ⅲ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急性感染性患者末梢微循环以血流速度减慢和流态积分增高异常为主,且随病情加重而加重;中药912液能明显改善急性感染患者微循环,改善患者病情。

【总页数】4页(P24-27)【作者】舒平;张淑文;王宝恩;梁琪【作者单位】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深圳市中心医院,;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相关文献】1.急性重症感染时血流动力学,氧传输的变化及中药912液防治作用的研究 [J], 李昂;张淑文2.中药912液对急性肺损伤大鼠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J], 王颖;张淑文;王宝恩3.中药912胶囊及其不同组分对急性感染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作用的临床研究 [J], 薄世宁;梁琪;张淑文;王宝恩4.急性感染时微循环的改变及中药912液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 [J], 舒平;张淑文;王宝恩;梁琪5.急性重症感染时血流动力学、氧传输的变化及中药912液防治作用的研究 [J], 李昂;张淑文;张丽霞;任爱民;毕铭华;王宝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襞微循环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甲襞微循环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 43(5)
899
引发细胞缺氧、酸中毒等,最终引起关节滑膜、 肌腱产生炎症,对关节功能造成破坏,甚至引发 关节畸形[8]。
3 甲襞微循环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 由于甲襞微循环检查需要观察的指标较多,
为了方便直观判断微循环情况,田牛于 1984 年提 出了田氏加权积分法,分为形态积分、流态积分、 袢周积分三类 16 项指标[9]。此法一经推出即得到 了广泛的认同。临床上甲襞微循环检查都是通过 将检查结果带入积分法得出甲襞微循环积分,从 而判断微循环情况[10]。有调查显示,甲襞微循环 指标异常的人群中有 80%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风 湿病、及呼吸消化系统疾病。提示甲襞微循环障 碍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与早期表现。然而除了 各种疾病外,其他因素也会对甲襞微循环造成影 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循环系统功能逐渐衰 退,甲襞微循环积分也会随之降低。除此之外, 不良的生活习惯及精神压力、吸烟等均会对甲襞 微循环造成影响[11]。因而在用甲襞微循环对病情 做出判断之前也要将此类干扰因素排除。
摘要:甲襞微循环检测是一种非侵入性的、便于操作的微循环形态学检查方法,可以直观显示微循环灌流状 况以及微血管损伤情况,因而广泛应用于多种风湿性疾病如雷诺病、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心 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的诊治过程。通过观察甲襞微循环形态、流态和袢周三个方面指标,可以对类风湿性关 节炎进行早期预测以及疗效判断。本文就甲襞微循环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循环检测是一种无创直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 通透性受损和内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连接的改变,
良好显示微血管的形态损伤情况,广泛用于对多种 导致真皮乳头毛细血管形状和结构异常。即类风

甲襞检测微循环工作总结

甲襞检测微循环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从7月23日到8月31日从事甲襞微循环检验,怎样提高销量做如下总结:一、微循环检测的意义1、与客户拉近距离,跟客户建立信任度。

2、调整频道,产生共振。

3、了解客户需求、寻找沟通的切入点。

4、让客户看到自身的改善,留住客户。

5、老客户转介绍。

6、促进成单量。

二、测前准备1、沟通准备给顾客介绍的过程中,了解被检测人的性格、脾气、已用产品、抗拒点等相关信息,方便排除沟通障碍。

2、物料准备微循环仪器、香柏油、棉签、纸巾、微循环检测表、笔等。

3、知识准备微循环知识、产品知识、病理知识等。

三、微循环检测步骤1、询问询问顾客是否接触过微循环检查,了解顾客是否使用与购买过保健品和三七。

2、涂抹香柏油告知香柏油的作用是增加透明度。

3、找循环血管迅速准确找到毛细血管,让顾客看清楚,有利于接下来的沟通与讲解。

4、讲解进行微循环重要重要性的讲解,告知正常血管与不正常血管的形态,结合微循环对照图进行对比,让顾客自己能能判断,分期讲解,告知可能发生的病症与如何治疗和预防。

5、总结总结并告知顾客重点关注与预防的病症,并写在纸单上。

四、微循环检测注意事项1、不能夸大其辞“变成诊断疾病”;2、要用引导的方式询问,与客户产生共振,寻找沟通的切入点;3、检测中要了解客户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4、老客户进行已用产品的功效肯定,促使其产生复购或复合消费或转介绍五、微循环检测——综合判断1、能量带:呈光滑的波浪状,如果平直,说明免疫力低下,如果血管占据了能量带的正常位置,提示体内有寒气、湿气。

2、汗腺导管:出现说明体虚,易出汗多或晚上睡觉盗汗。

3、神经根:提示睡眠质量差,记忆力减退,爱做梦等。

4、形状:正常是拱门形或者说是倒“U”的,接近女性的发卡,其他都是不正常的5、清晰度:清晰度越高,身体状况越好,反之越差6、流速:血流速度越快越好7、排列:分布均匀,距离均等,无明显上下左右位置差别8、血管的长度:占屏幕的1//3六、微循环检测——整体血管形态判断1、整体血管模糊:①提示可能有体虚,体寒,贫血等症状,女性居多②可最近较累,晚睡,或熬夜2、整体血管基本变形:提醒注意预防血糖或血脂异常3、整体血管偏长:可能低压偏高,血压不稳定,口味可能偏咸4、整体血管偏粗:口味可能偏重七、微循环分区判断——头部区域头部血管模糊,短小,或变形等,容易发生供血不足,易出现头胀、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症状,询问有无相关症状;此区域属于常见问题区域,大部分人都会容易产生以上症状。

《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实验项目(精)

《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实验项目(精)

《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实验一爪甲望诊与甲襞微循环检测【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掌握甲襞微观仪的使用方法。

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指标、方法及正常值。

了解:常见爪甲色泽的微循环变化。

【实验内容】用半导体点温计测量甲襞局部温度,传统中医爪甲望诊,左手无名指甲襞处涂上一滴香柏油,置于手指固定指槽,用甲襞微循环观测仪观察甲襞第一排微血管,轻便荧光光源、目镜测微尺等仪器的操作方法,爪甲望诊与甲襞微循环检测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类别】验证性实验【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二舌苔观察与舌苔脱落细胞的检测分析【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舌苔脱落细胞检验的指标及方法。

熟悉:正常舌象舌苔细胞学检测值。

了解:异常舌苔的舌脱落细胞的变化。

【实验内容】按传统舌诊方法诊断舌质、舌苔及舌象,舌面酸碱度检测,舌苔标本片制作、固定和染色,舌苔脱落细胞检验的指标及方法,中医舌苔脱落细胞检测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类别】验证性实验【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三脉图的临床描记与分析【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医脉象仪的使用方法和脉图描记过程。

熟悉:脉图的常用指标及检测方法。

熟悉:正常脉图的形态及其参考值。

了解:常见病理脉象的脉图变化。

【实验内容】传统诊脉方法切脉,心电图机的调节,脉象仪的操作,脉图描记,脉图剪贴,波形评估,参数测量,分析报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类别】验证性实验【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四计算机模拟辨证训练【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准确地输入病情。

熟悉:对计算机辨证结果与自己辨证的结果进行分析对照。

了解:设计一个相关症状、体征与证素和证型之间的定性定量权重表。

【实验内容】选择拟作练习的病案,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使用,按诊疗软件的输入方法输入病情资料,对病案计算机所显示的诊疗方案进行分析、选择。

将相关内容及所选择的诊疗方案填在《计算机模拟辨证训练记录》中,,理解病证定性定量诊断的原理,对本人拟作研究进行设计思考。

甲襞微循环实验报告数据

甲襞微循环实验报告数据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并记录甲襞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及其周围状态,了解微循环灌流状态,从而评估人体微循环的健康状况。

二、实验原理甲襞微循环是指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褶内的微循环系统,其微血管表浅,易于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甲襞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及其周围状态,可以了解微循环的灌流状态,进而评估人体微循环的健康状况。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在18-60岁之间,男女各半。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甲襞微循环检测装置、摄像设备。

3. 实验步骤:(1)将志愿者手指固定在甲襞微循环检测装置上,确保手指保持水平。

(2)开启显微镜,调整焦距,观察甲襞微循环。

(3)记录甲襞微循环的形态、流态及其周围状态,包括管袢清晰度、管袢数、管径比例、血流速度等。

(4)观察志愿者在不同状态下(如休息、运动、寒冷刺激等)的甲襞微循环变化。

四、实验数据1. 形态学指标(1)管袢清晰度:20名志愿者中,18人管袢清晰可见,2人管袢模糊不清。

(2)管袢数:平均管袢数为(11.2±2.5)个。

(3)管径比例:输入枝与输出枝管径比例为1:1.5。

2. 流态学指标(1)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为(0.3±0.1)mm/s。

(2)血流方向:血流方向主要为向心性。

3. 周围状态指标(1)管周渗出:20名志愿者中,16人出现管周渗出,4人无管周渗出。

(2)红细胞聚集:20名志愿者中,10人出现红细胞聚集,10人无红细胞聚集。

五、实验结果分析1. 形态学分析(1)管袢清晰度:18名志愿者管袢清晰可见,说明微循环系统较为健康。

(2)管袢数:平均管袢数为(11.2±2.5)个,与文献报道的正常值相符。

(3)管径比例:输入枝与输出枝管径比例为1:1.5,与文献报道的正常值相符。

2. 流态学分析(1)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为(0.3±0.1)mm/s,与文献报道的正常值相符。

(2)血流方向:血流方向主要为向心性,符合微循环生理特点。

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

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甲襞微循环检测的实验报告篇一: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甲襞微循环检测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实验一:甲襞微循环检测实验原理:《内经》认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分布的广泛性与微循环类似。

而“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与“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这种气血“双向”流注的描述,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外液体“双向”流动也极其相似。

同时,络脉还具有“渗灌气血”和“互渗津血”的作用,实际上起着类似微循环的“血液循环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的功能。

在病理状况下,络脉的变形、扭曲、扩张、充血所造成的“赤丝血缕”。

络脉气血不畅,血行瘀阻所形成的“血泣”、“血积”。

络脉津血失渗,渗于络外所造成的“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络脉血色异常所造成的肌肤色泽异常等,与微循环的形态改变、流速、流态变异、管周渗血、血色、血流改变等均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掌握普通显微镜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方法,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指标、方法及正常值,了解常见爪甲色泽的微循环变化。

实验方法和步骤:直接方法,借助显微镜,直接活体观察其形态、分布、流速、流态及微血管周围情况。

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表面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中真皮突起形成乳头。

每个乳头区有一支到几支形如襻状的毛细血管,故称为毛细血管襻。

毛细血管襻由较细的输入支、襻顶、和较粗的输出支三部分组成而呈“发夹状”。

血流从输入支基低部流入,经襻顶、再从输出支基底部流出。

流入输入支的血流主要来自于弓形动脉,从输出支流出的血液进入乳头下静脉丛。

此处微血管交错成丛,甲襞微循环观察所见的深度可达到乳头下静脉丛水平。

⑴普通显微镜加光源一般皆在低倍镜下观察,8×、10×物镜和5×、10×目镜各一个,最好选用平场消色差目镜和物镜,以减少因手指表面球面所造成的成像模糊。

⑵光源:要达到四点要求。

体检人群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分析

体检人群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分析

本 文 20 —1—1 0 7 2 1收到 ,0 8 2 1 2 0 —0 — 3修 回 ,0 8 2 5接 受 2 0 —0 —1
璇循厦学 杂 志
2 0 年第 1 卷第 2 08 8 期
腧床研奔
维普资讯
5 0
李爱萍 , 立红 , 吴 罗

表 2 10 2例 甲襞 微 循 环 异 常 结 果 的 年 龄 分 布 ( s 8 ± )
表 3 10 2例 甲襞 微 循 环 异 常 结 果 的性 别 分 布 ( s 8 ± )
注 : 不 吸烟 组 比较 , < 0 0 与 ”P . I
3 讨

态和 管袢周 围状 态 的改 变 , 合 动脉 硬 化所 致 血 管 符 内皮损 伤 的病 理基 础 。而 6 O岁 以 上年 龄组 的 甲襞
最大 8 岁 , 1 最小 1 8岁 , 均 4 . 4岁 。其 中有 心血 平 42 管 、 吸、 呼 消化 、 内分 泌 系统疾 病史 者 8 6例 , 吸 烟 7 有 史 者 9 8例 。 7 1 2 检查 仪器 与方 法 .
采 用徐 州 产 WX 7 3 -5 B型 微 循 环 参 数 测 量 仪 ,
13 统 计学 处理 .
计 量资料 采 用均 数 ±标 准差 ( ±s 表 示 , 用 ) 应 S S 1. P S 10统计 软件 进行 t 检验 和 相 关性 分 析 , P< 00 . 5为统 计学 差异 有显 著性 意义 。
1 1 观察 对象 . 34 0例体 检者 中男 25 5人 , 9 5人 , 龄 3 0 女 2 年
按 甲襞 微循 环 临床 常 规Ⅲ 操作 , 下 观察 受 检 者 甲 镜
表 1 34 0例 甲襞 微 循 环 检 测 结 果 总 体 分 布 ( 3 ±s )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

甲襞微循环 知识手册

甲襞微循环知识手册第一章甲襞微循环的基本知识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襞微循环的检测。

手指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

其表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为结缔组织突起形成的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

因此,甲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

如下图一、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分布和血液循环通路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

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枝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头下动脉丛。

细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枝,在乳头顶端毛细血管急剧反转和输入枝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枝。

管袢的输出枝单独或汇合2-3条输出枝,注入乳头下静脉丛。

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

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枝和输出枝形如发夹,统称毛细血管袢(简称管袢)。

甲襞微循环血液循环:沿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枝→毛细血管输出枝→细静脉→小静脉方向流动。

二、甲襞微循环的观测观测甲襞微循环主要从形态、流态和袢周三个方面进行观测(一)形态正常的微循环图形为发夹形,血管直,输入枝和输出枝平行且管径比例为1:1.5,血管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数目正常。

分为以下几个指标:清晰度:清晰度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血管的形状,但要考虑某些因素,如室温、皮肤角质化、皮肤粗糙及某些职业的影响等。

(清晰)(不清)(模糊)正常为清晰,异常为不清和模糊,可能因为缺氧,血流不畅,亚健康等引起。

1.管袢数以远心端第1排血管袢中部二分之一以上为管袢计数区,低于此线者不计,模糊不清者不计,在计数时不应改变焦距,以免将不同深度的另一排管袢计入。

1mm范围内的均计入。

如下图:说明:左起第1条应计入,第2、3、5、7、9条管袢亦应计入,第4、8条模糊不清不计,第6条低于测量区不计,第10条超出测量尺度范围不计。

人体甲襞微循环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人体甲襞微循环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实验对象】
• 在校大学生
【检查设备和器材】
• 微循环显微镜、光源、照相机、摄象机、录象 机、监视器、固定拖架、石蜡油和香柏油。
【对检查室及受检者的要求】
• 1.微循环检查室:检查室的室温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为70%。
• 2.检查对象:检查前一小时避免激烈活动或重 体力劳动。检查前一天禁服对心血管有影响的 药物。
• 3.检查时间:一般应在上下午观察。为了解同 一病人的动态变化,最好固定在同一时间进行 复查。
• 4.条件允许时,检查前可测定受检部位的皮肤 温度。
【操作方法】
• 1.受检者在检查室休息15-30分钟,取坐位,必要时取 卧位检查,检查左、右无名指。
• 2.检查前,将微循环检查光源盒的光源和高压汞灯打开, 预热5分钟。
平坦(1.6)
汗腺导管
0~2条/ 1指甲襞 3~4条/ 1指甲襞
(0)
(0.1)
≥ 5条/1指甲襞 (0.4)

【甲襞微循环异常分度诊断标准】
• 1.甲襞微循环重度异常 • (1)具备以下一项变化者:管攀数减少到3条/mm以下,或减
少80%以上;红细胞重度聚集,血细胞血浆分离且多数管攀呈粒 缓流甚至停流;血流出现非局部因素引起的多数白微栓;管攀出 血大于或等于7条/1甲襞。 • (2)加权积分值大于或等于8。 • 2.甲襞微循环中度异常 • (1)具备以下二项变化者:管攀数减少40%-60%;输入枝管径 缩小20%-60%后增宽60%;或管攀缩短或增长50%以上;或输出 枝增宽100%以上;明显渗出;红细胞中度聚集,多数管攀为粒流, 管攀出血达3-6条/1甲襞;血色暗红;畸形达40%-60%;乳头平坦。 • (2)加权积分值大于或等于4。

糖尿病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分析

糖尿病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分析
“ ” “ ”
, , ,
,




,
流 的过 慢会 使微 血 管 内 轴 流 发 生 撤 离 现
l 〕 田 牛 微循 环 基 础 与 临 床 第 〔
1
版 北京 人
,
,
象 致 使 红 细 胞 血 小板 聚 集 进 一 步 可 产 生 高 凝 甚 至 诱 发 血管 内凝 血 此 外 血 管 内皮细 胞受 损 毛 细 血 管 壁 通 透 性 增 加 血 液 外渗 也 可导 致 血 粘度 增高 综 上 不 难 看 出 在 高血 压
微 循环 技 术 杂 志
1
3 年 第
3 期
99
糖 尿 病 甲 裳 微 循 环 检 测 结 果 分 析
辽 宁 省 阜新 市 化 工 职 工 医 院
,
`

窦光 军
秦志 良

苏红梅
其中
I
摘要 尿病
29
本 文 用 甲 璧微 循 环 加权 积 分 法 对
3二
35
例糖 尿病 患 者进 行 检 测观 察
,
型糖 尿 病
, , ,
43 0 0
57 29
一 水 平 观 察 左 手 无 名指 甲 璧部 位 室 内 温 度 8 一 为 1
ZO C

7
20
本 组 末 测 谬 顶 管撑 长 度 血 色
, ,
乳 头 及 汗腺 导管 计 数 因上 述 指 标 无 明显 差
异 不 再 列 出 选 其 中有 临床 意 义 的 九 项 进 行
的 病 因 与病 理 过 程 中 微 循 环 障 碍 与 血 液 流
, 。 , , 。 ,
民 军 医 出版 社

正常人足趾甲襞微循环检测

正常人足趾甲襞微循环检测

度 和袢 周状 态 , 用 5 倍 镜 观察 录像 、 集 图片 , 再 0 采 主 要 分析 微血 管形 态和血 流 动态 。必 要 时在 卤素灯下 观察 血 色和袢 周 出血等 情况 。每例 受试 者均平 行观 测左 、 右拇 趾 , 用 甲襞微 循 环分析 软件分 析 足趾 甲 采 襞 微 血 管 数 目、 径 、 液 流 速 等 数 据 。参 照 田牛 管 血
豫饵讲学 杂 ,0 2 2 ( )3 ~ 3 志 2 1 ,2 2 : 1 3
@ 2 1 C I E EJ U N L O C O I C L TO 0 2 H N S R A FMI R C R U A I N O
正常人 足趾 甲襞 微循环检 测
宋 丹 李玉 刘 丹 珍 凤英 刘秀 华
ts 进行 两组 间比较 ; 数 资 料 比较 用 Y et 计 检 验 。P
<0 0 . 5为差 异有 统计 学意义 。
2 结 果
2 1 足趾 微血 管形 态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对 象 .

图 1为正 常人左 、 足拇趾 微血 管 图像 , 右 可见 第 排微 血管 管袢 排 列 整 齐 , 为 发夹 形 , 细 均 匀 。 多 粗 具 体指 标分 析如 下 。 2 1 1 清 晰度 : . . 微血 管清 晰度分 为三 级 : 晰 、 清 清 不 晰和模 糊 。2 6例受 检 者 双足 趾 微 血 管 显 示 以清 晰 为 主 , 中 5 . 9 的左 足 趾 管 袢 为 清 晰 ,8 4 其 7 6 3.6 为不清 晰 ,. 5 为模 糊 ; 0 O 的右 足 趾管 袢 为 3 8 5. 0 清 晰 ,4 . 5 为 不 清 晰 ,3 8 % 为模 糊 。左 右 足 6 1 .5

工作报告之甲襞微循环实验报告

工作报告之甲襞微循环实验报告

甲襞微循环实验报告【篇一:微循环讲解及实操】微循环讲解及实操血液循环一、定义:血液由心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二、组成: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两部分组成。

心脏位于胸腔内,在隔以上居二肺之间,约有2/3在中线左侧,1/3在中线右侧,其大小相当于本人拳头。

心脏是人体内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肌性泵)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大动脉、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中静脉、上下腔静脉,心脏和血管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流动。

三、循环路线:血液循环又分为相互连接的两部分即:体循环,(又称大循环)肺循环,(又称小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式同时进行的,是血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连接心房的血管称静脉,故连接左心房的肺静脉装的是动脉血,连接心室的血管称动脉,故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装的静脉血)。

详见附录:人体血液微循环图微循环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由微循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部分组成。

它是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人体微循环的变化。

一、微循环定义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组成部分,是指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广泛的毛细血管网,再汇合流入微静脉的循环。

由于这部分血管口径很小,肉眼看不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因此称为微循环。

二、微循环生理特点1、管径很细,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2、血管很长,一个成人的微血管连结起来约为9.6万公里,可以绕赤道周径二周半;3、血流很慢,由于压力低所以血流慢0.4——1毫米/秒;4、管壁很薄,只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外面的基膜,约为一白纸的1%厚度;5、数量众多,全身约有100多亿根。

三、微循环的功能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向组织送氧气和养料,同时也带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是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微循环还具有信息传递和能量传递的功能。

人体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因此仅靠心脏的收缩力是远远不够得,还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因为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驱动着微血管内的血流,起到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因此微循环又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中医基础综合试验

中医基础综合试验
1.2甲襞微血管的构成特点
1.2 甲襞微血管的构成特点
指动脉 小动脉 真皮 细动脉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的输入枝 毛细血管的输出枝
形成发夹状(即毛细血管袢)
观察部位—手指甲襞
z 手指甲襞: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
二、实验原理
2.指甲诊在中医临床望诊中的意义 3.在中医诊病中引入甲襞微循环的重要性
(1)甲襞微循环观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医诊病的“整体观” (2)甲襞微循环观测可揭示中医常见指甲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 (3)甲襞微循环观测可为中医诊断客观研究提供一种方法
出血
鼠尾草治疗后的甲襞微循环
三、实验器材:略
1、实验器材 :
(1)目镜放大倍数10* (2)物镜放大倍数5* (3)每小格示值(微米):20 微循环仪的构成
•显微镜、光源、测微尺、显示器、摄像头
四、实验内容
甲襞微循环观测指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 内容:微血管形态,微血管流态,微血管 周围状态。
四、实验内容
1.微血管形态: (1)管袢清晰度:
六、注意事项
•观察时光源不宜过强,使血管与底色反差减
小,避免刺激眼睛;照相时光源宜加强
•受检者在检查前1小时尽量避免剧烈运动,亦
尽量不洗手,减少刺激
•对每一位受检者的观测尽量一次性完成。 •操作是动作不易过猛,避免手指接触各种镜
头。
•注意香柏油的涂抹应均匀
甲襞微血管
正常
甲襞管袢排列整齐,轮廓清晰,管袢的输入支、输出支管径比例约为1: 1.5—2,无局部膨大及异常扭曲现象,1—输入支,2—输出支,箭头标示 水平以上为第1排管袢,以下为第2排管袢。
中医基础综合实验
实验三 指甲的微循环观察 李福凤
一、实验目的

正常人足趾甲襞微循环检测

正常人足趾甲襞微循环检测

正常人足趾甲襞微循环检测宋丹丹;李玉珍;刘凤英;刘秀华【期刊名称】《微循环学杂志》【年(卷),期】2012(22)2【摘要】@@ 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是机体各个系统的基本功能与结构单位.微循环状态与心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及创伤、感染、休克等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疗效及预后判断关系密切.因此,临床微循环检测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提供其它检查无法替代的信息.甲襞微循环检测部位包括手指和足趾甲襞微血管.%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y, flow state and periphery of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the length and the diameter of nailfold mi-crovessels between the right and the left toes. The number of mi-crovessles was from 4. 33 to 5. 67/mm, and the microvascular length was from 70. 94 to 155. 92μm. The ranges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branches, the top diameter of microvessles were respectively 5. 50~10. 50μm , 8. 03~12, 41μm and 7, 64 ~12, 66μm. The blood velocity of 84, 61% healthy subjects was ≥400μm/s and that of 15. 39% was between 300~ 399,;m/s. Mean while, the images of 88. 46% healthy subjects showed no or mild erythrocyte aggregation and effusion, and the images of 11. 54% showed moderate aggregation and effusion. The frequency of thejects had less than 2 lines of the venous plexus under the nipple. White microembolus and bleeding weren't found in all subjects.Conclusion; Toe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rphology, flow state and periphery of nail-fold microvessels between the right and left toes. Key words:【总页数】4页(P31-33,封4)【作者】宋丹丹;李玉珍;刘凤英;刘秀华【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3+5【相关文献】1.生物蛋白芯片检测仪对600例正常人群TM检测报告分析2.生物蛋白芯片检测仪对600例正常人TM检测报告分析3.正常人足与手甲襞微循环之异同4.智能气功对正常人甲襞微循环和立位耐力的影响5.(足母)趾、第2足趾供血系统的彩超检测及临床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襞微循环观察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甲襞微循环观察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甲襞微循环观察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李龙;周俊琴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1(020)015
【摘要】@@ 甲襞是人体内构型最简单的毛细血管,甲襞微循环观察是临床常用的观察活体微循环动态的窗口,所显示的微循环清晰度、流速、流态及其微血管周围状态等,都是反映微循环灌流状态的重要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循环状态.【总页数】2页(P1938-1939)
【作者】李龙;周俊琴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7;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1.35
【相关文献】
1.甲襞微循环检查的临床应用及问题
2.东莨菪碱治疗乙型脑炎疗效观察(附甲襞微循环动态观察)
3.恶性肿瘤甲襞微循环研究进展
4.甲襞微循环检查及其临床应用
5.增龄与常见老年病对甲襞微循环影响的探讨——杭州市老年大学172名学员甲襞微循环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实验报告(参考)实验一:甲襞微循环检测实验原理:《内经》认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分布的广泛性与微循环类似。

而“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与“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这种气血“双向”流注的描述,与微循环毛细血管内外液体“双向”流动也极其相似。

同时,络脉还具有“渗灌气血”和“互渗津血”的作用,实际上起着类似微循环的“血液循环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的功能。

在病理状况下,络脉的变形、扭曲、扩张、充血所造成的“赤丝血缕”。

络脉气血不畅,血行瘀阻所形成的“血泣”、“血积”。

络脉津血失渗,渗于络外所造成的“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络脉血色异常所造成的肌肤色泽异常等,与微循环的形态改变、流速、流态变异、管周渗血、血色、血流改变等均密切相关。

实验目的:掌握普通显微镜观察甲襞微循环的方法,熟悉甲襞微循环检测的指标、方法及正常值,了解常见爪甲色泽的微循环变化。

实验方法和步骤:直接方法,借助显微镜,直接活体观察其形态、分布、流速、流态及微血管周围情况。

甲襞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折,表面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中真皮突起形成乳头。

每个乳头区有一支到几支形如襻状的毛细血管,故称为毛细血管襻。

毛细血管襻由较细的输入支、襻顶、和较粗的输出支三部分组成而呈“发夹状”。

血流从输入支基低部流入,经襻顶、再从输出支基底部流出。

流入输入支的血流主要来自于弓形动脉,从输出支流出的血液进入乳头下静脉丛。

此处微血管交错成丛,甲襞微循环观察所见的深度可达到乳头下静脉丛水平。

⑴普通显微镜加光源一般皆在低倍镜下观察,8×、10×物镜和5×、10×目镜各一个,最好选用平场消色差目镜和物镜,以减少因手指表面球面所造成的成像模糊。

⑵光源:要达到四点要求。

①强光:45度折射光,要使视野清晰,至少应在5V,40W以上。

②聚光:要在甲襞处形成0.5㎝光斑。

③冷光:防止灯光过照影响观察真实情况,故必须在灯光前加隔热片,使照射20分钟后局部温度上升不超过3℃。

一般室温在15~25℃之间最佳。

④滤光:由于红黄色光照射局部后,微血管与周围组织都显红色,反差少,看不清红血球移动,因绿与红互为补色,故常加蓝绿色或黄绿色隔热玻片或滤色膜。

使用经过滤色的冷光则红细胞流动清晰可见。

⑶目镜测微尺安装在目镜内的一种测微板尺,直径15㎜,分10大格,每大格10小格,共计100小格。

将其安入目镜光阑上,插入显微镜的抽管中,即可测量毛细血管的宽度(在显微镜中观察,每小格10μm)及每㎜宽度内的毛细血管数目(根数)。

⑷手指固定架用石膏、有机玻璃或金属等制作。

以使手指固定舒适。

⑸观察油使透明皮肤,帮助光线折射,减少漫反射。

一般用香柏油、石蜡油均可。

实验数据:⑴毛细血管襻的形态①清晰度:清晰可见。

正常:85﹪以上清晰可见。

异常:模糊、消失。

②排列:正常:排列整齐。

异常:不规则、紊乱。

③外形:正常:“发夹状”或微变“交叉状”。

异常:除正常以外皆属异常。

异常率超过30﹪才有意义。

健康人80﹪以上管襻为正常,年龄增大,异常率增高。

④数目:以目镜测微尺计数3个不同区,计数“根数/㎜”,取平均值。

正常:6~12支/㎜,平均7支/㎜。

⑤长度:取平均值,不同人之间长度差异很大,但每个人各管襻长度则较接近。

⑥管径:本指标最好采用电视扫描定量仪或激光微循环显微镜。

如不具备上述仪器,则可采用目镜测微尺测量(150倍以上放大方较准确)。

或以并排平行通过管襻中部的红细胞个数(1个7μm)来确定。

正常情况下,微动脉管径≈9.16±0.95μm。

微静脉管径≈12.04±1.59μm。

动/静≈1:1.3 ~1.5。

⑦襻顶宽度正常约为43≈47μm。

⑵微血流动态①血液流态:常见的有:线流(血流连续,无红细胞集聚现象)。

泥沙流(血流中有轻度的红细胞集聚现象)。

虚线流(血流中的红细胞呈粒状流态)。

絮状流(红细胞聚集与血浆呈分离状)。

正常情况下,呈均匀连续流态。

如呈絮状则为异常。

②襻顶血流正常:流畅。

异常:膨大、瘀血。

正常人亦可见少量襻顶膨大或瘀血,但不超过20﹪。

⑶血流速度流态半定量法:根据流态可以大致确定流速,这种方法不需特殊仪器,易于掌握运用。

在显微镜下,血流从正常→停滞可分为7级:线流>1.6㎜/秒,线粒流<1.6㎜/秒,粒线流<1㎜/秒,粒流<0.6㎜/秒,粒缓流<0.4㎜/秒,粒摆流<0.2㎜/秒,停滞=0㎜/秒。

⑷襻周状况有三种情况。

正常情况下襻周清晰,无渗出或出血出血。

①清晰:管襻周围和襻顶部有边缘清晰的透亮区。

②渗出:管襻周围边缘不清、模糊、看不清血流或有明显的渗出物。

③出血:管襻顶部可见三角形、半月形、或帽状、点状片状出血。

新鲜的出血呈鲜红色,陈旧性出血呈紫红色或黄褐色。

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爪甲淡红:甲襞管襻排列整齐、80%呈“发夹状”或“8字形”、血流流畅、襻周清晰。

爪甲淡白:甲襞管襻缩短、口径纤细、血色浅淡、血流缓慢。

爪甲深红:甲襞微血管增生、扩张、增粗、血色深红、流速加快。

爪甲青紫:甲襞管襻排列紊乱,异型管襻瘀血,血色暗红。

实验二:脉图描记与分析实验原理:在脉象检测中,运用特定的测试元件,量化的客观的指标,把中医诊脉指感、脉搏的力度、频率、脉管的粗细、张力、血流的状态,以及脉象随取脉压力改变而是变化的情况检测出来,这种电子元件即脉搏换能传感器。

脉搏跳动时,不仅心脏的频率、节律的变化影响血流,而且动脉管内的压力、容积、流速、流态也会影响脉象。

因此,脉象检测就有压力脉图、流量脉图、速率脉图、容积脉图和频谱脉图等不同类型。

换能器也有力敏测压式、生物阻抗式、光电换能式、超声多谱勒式等多种类型,因中医切脉主要是从压力变化的势态中捕捉信息进行诊断,故国内对力敏测型传感器研究应用较为普遍。

实验目的:初步学会中医脉象仪的使用方法和脉图描记过程,熟悉脉图的常用指标及检测方法,熟悉正常脉图的形态及参考值,了解常见病理脉象的脉图变化。

实验方法和步骤:①固定换能器:被测者取仰卧位或坐位,直腕仰掌,腕后垫一脉枕。

固定前先选定其左手寸口关脉部位,再把换能器的探头垂直对准关部,并用固定带固定。

②系列脉图描记:将心电图记录开关置“观察”位,调节换能器的加压旋钮,并根据取法压力表所示,逐渐均匀加压(取法压力表中每10%相当于25g压力,全程为250g),同时观察脉象仪面板上脉幅指示器和心电图机热笔,当热笔摆动恒定时,表示脉幅稳定,按下心电图记录开关至“记录”档,记录4~5帧脉搏波,随后按压脉象仪压力标记按键,打上该时取法压力的方波标记。

此后重复上述操作,每加压25g,便记录1组脉搏波及压力定标。

待10个压力段记录完毕,便完成了按阶梯加压的系列脉图描记。

③最佳脉图描记:调节换能器加压旋钮,使脉图振幅处于最高的位置,连续描记5~6帧脉图,并在最后一帧脉图后记上定标信号。

实验数据:⑴时间指标① t:脉动周期,即脉图起始点到终点的时值。

t值对应于左心室的一个心动周期。

正常参考值:0.6—1秒。

② t1:升支时间,即脉图起点到主波峰点的时值。

t 1值对应于左心室快速射血期。

正常参考值,0.07—0.11秒。

③ t 4:心缩时间,即脉图起始点到降中峡之间的时值。

t 4值对应于左心室的收缩期。

正常参考值:0.28—0.44秒④ t 5:缓降时间,即降中峡到脉图终点之间的时值。

t 5值对应于左心室舒张期。

正常参考值: t 5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一般为0.36—0.76秒。

⑤ W:主波上1/3处的宽度,相当于动脉内高压水平所维持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0.12—0.23秒。

⑵波幅指标① h1:主波高度,即主波峰顶到基线的垂线长度。

h 1值代表心收缩期动脉管壁承受的压力和容积,反映了左心室射血功能和大动脉的顺应性。

正常参考值:8.5—28毫米。

② h 3:重搏前波高度,即重搏前波峰顶到脉图基线的幅度,h 3值主要反映动脉血管张力和外周阻力状态。

正常参考值:12.5—21.0毫米③ h4:降中峡高度,即降中峡谷底到基线的幅度,反映动脉血管外周阻力的大小。

正常参考值:7.35—12.50毫米。

⑤ h5:重搏波高度,即重搏波峰顶点至降中峡谷低水平线之间的距离。

正常参考值:0.5—2毫米。

⑶比值指标为更好地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和脉图特征,除以上所测绝对数值外,还常取各参数的相对比值,在反映脉图的生理含义上更为准确和灵敏。

① h 1/t1:升支斜率。

正常参考值:188—352。

② h3/h1:张力系数。

正常参考值:0.56—0.93。

③ h4/h1:阻力系数。

正常参考值:0.25—0.62。

④ h5/h1:弹性系数。

反映重搏波相对高度。

⑤ W/t1:脉象弦度。

正常参考值:0.12—0.26。

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综合上述脉图波形、参数,提出“脉图结论”。

在考虑脉图临床诊断时,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对于学生,可提出如下某一项即可。

①符合(或基本符合)XX脉象的脉图特征。

②具有XX特点,应考虑XX(如某病、某证、或某项生理、病理变化)。

③脉图具有XXX特征,应结合临床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