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1、营养: 是有机体消化吸收来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食物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投资过程。

2、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一般来说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3、饲料: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4、动物营养学:竞赛活动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1. 名词解释:CP 、CA 、EE 、CF 、ADF 、NDF 、NFE 、NPN 。

粗蛋白质(CP):是这有助于常规饲料分析中才用以估计饲料、消防工作动物组织工作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但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

粗灰分(CA ):是饲料、动物猫科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仪器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少将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粗脂肪(EE):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粗纤维(CF):细胞壁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糖类。

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抗坏血酸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中的。

中性洗涤纤维(NDF )酸性洗涤纤维(ADF )酸性洗涤木质素(ADL )

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用饲料常规分析法获得的饲料粗蛋白

质还含有部分非蛋白质的含氮物,称NPN 。

2. 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营养

物质含量的基本原理。

3. 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概况性强. 简单使用。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钾质分

析尚待改进改进, 目前世界各国仍在重复使用.

4. 简述有机肥营养物质的功能?

答:1) 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 2) 作为两栖类生存和生产的能量

来源3) 作为动物基本功能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 4) 形成产品——附属功能

5. 动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

答:一:动植物元素组成的差异: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

异大;2)元素丰度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

于植物。3)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细小,植物的变异大。

二:动植物化合物组成差异:

1)动植物的化合物有这三类:

第一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水和矿物质;

第二类是合成下端或分解的下部产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氨、尿素、肌酸等;

第三类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维生素和抗体等。

2)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基因突变大于动物;

3)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动物无;

4)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含量高;动物为脂肪,碳水化合物少(

5)植物种子除含真蛋白外, 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

白及少量游离AA, 无其他氨化物; 动物蛋白质含量高, 变异小,品质

也优于植物;

6)植物除含真脂肪外, 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 如脂肪酸、色素蜡质;动物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及脂溶性V ;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

物外的植物。

6. 经测出饲喂态玉米含水8%,CP9.6%、EE3.6%、CF1.3%、粗灰分1.1%、Ca0.03%、P0.29%,问饲喂态时NFE 含量?绝干状态时CP 、

Ca ?

例:(将某一干物质基础下的养分含量换算成另一基础下的养分

含量,须按养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不变的求解原则来计算。)

例:某饲料新鲜基础含氮CP 5%,水分75%,求饲料风干基础(含

水10%)下含蛋白质多少?

设为x ,则x∶90%=5%∶25%

x=(5%×90%)÷25% =18%

解:无氮浸出物(nitrogen free extract,NFE)

NFE 为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淀粉

多糖的总称。

NFE%=100% -(水分+粗灰分或矿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

饲喂状态:NFE%=100% -(8+1.1+9.6+3.6+1.3+0.03+0.29)%

=76.38%

干物质养分:100%-8%=92%

绝干时:CP:9.6:92=X:100

x=10.43%

Ca:0.03:92=x:100

X=0.0326%

第十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1、概念:

动物的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当中营养物质的能力。

饲料的可消化性: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率:是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这两个诸多方面的统一指标,它是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中均养分的百分率。

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呼吸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进入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

过程。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了的营养物质视为可消化营养物质。

饲料抗营养因子:是指家禽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氯化钠的阻碍养分消化的微量成分。

2、反刍动物瘤胃胞浆微生物消化的利与弊?

答:利:一是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β-糖苷酶,消化有机酸宿主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显著增加饲料中总能(GE)的可利用程度,提高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二是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 族维生素等物质供宿主利用。

弊:瘤胃微生物消化不足之处是饲料使微生物发酵中能量损失较多,优质蛋白质被降解,格鲁济克利切蒂碳水化合物发酵生成CH4、二氧化碳、H2及O2等气体,排出体外而流失。

3、影响消化率的因素有那些?

答:(一)动物1、动物种类2、年龄及个体差异(二)饲料1、种类2、化学组成:饲料中粗蛋白质愈多,消化率愈高;粗纤维愈多,则消化率愈低。3、有机肥中的抗营养物质(三)饲养管理技术1、饲料的加工调制2、饲养水平:随饲喂量的增加,饲料消化率降低。

4. 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

答:非反刍动物

分为单胃杂食类、草食类和肉食类,除单胃草食类外,单胃杂食类动物的消化特点主是以酶的消化为主,微生物消化较弱。

反刍动物

牛、羊的消化是以前胃(瘤胃、网胃、瓣胃) 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需要进行。皱胃和小肠中会进行化学性抗炎消化。在盲肠和大肠进行的第二次微生物,可显著提高消化率,这也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粗饲料的营养学基础。禽类

类似于但非反刍动物猪的消化。

但禽类没有牙齿,靠喙采食、撕碎大块饲料。

口腔内没有乳糖酶。食物通过口腔颗粒状进入食管膨大部—嗉囊中贮存并将饲料湿润和软化,再进入腺胃。

腺胃消化作用不怎么强。

禽类肌胃壁关节坚厚,可对饲料作出机械性磨碎,肌胃内的砂粒更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

禽类的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所以蛋白酶的消化和谷胱甘肽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的弱。

储存处的食物残渣和尿液,通过泄殖腔排出

5. 蛋鸡每天采食120g 饲粮,饲粮含CP18%,Ca3.5%,每天随粪排出CP4.32g 、Ca1.95g, 随粪排出内源CP1.5g, 内源Ca0.90g, 问该饲粮的CP 、Ca 表观与真消化率是多少?

(TD)真消化率=[食入养分-(粪中养分-粪中内源养分)] ------------------------------------------------×100%

食入养分

[食入养分-(粪中外源养分+内源养分)]

(AD)表观消化率=-------------------------×100%

食入养分

120*18%--4.32 120*18%--(4.32—1.5)

Cp:表观= --------------------, 真= --------------------

120*18%, 120*18%-4.32

120*3.5%--1.95 120*3.5%--(1.95-0.90)

Ca:表观= --------------------------, 真= ----------------------------

120*3.5% 120*3.5%--1.95

第三章水的营养

1、水的生理作用:

答:1、水是动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2、水是一种理想的乙醇3、水是一切化学反应的介质4、调节体温5、润滑作用

2. 消极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有那些?

答:1. 动物种类

大量排粪需水多反刍>哺乳>鸟类

2. 生产性能

产奶发展阶段需水量最高,产蛋、产肉需水相对较低。

3. 气温

气温高于30℃,需水量明显增加,低于10℃,相反。

4. 饲料或日粮组成

含氮物质越高,需水量越高;

粗纤维含量越高,需水量越高;

盐,特别是Na+、Cl-、K+ :含量越高,需水量越高。

5. 饲料的调制类型

粉料>干颗粒>膨化料

3、动物机体水的来源与流失?

答:一动物体所需水的来源

1 饮水(主要)

2 饲料水(因饲料不同而异)

饲喂青绿饲料,可保证其来源。

3 代谢水(有机物代谢产生,占5%-10%)

二动物体水的去路

1 呼吸(随气温体重变化而异)

2 皮肤蒸发、出汗排水(与环境温度有关)

3 粪便排出(是主要去路)

1)因动物而异

2)饲料性质影响粪中排水量

3)人为调控对粪便含水量影响不大

4 尿液排水(主要渠道)

受摄水量影响较大。饮水增多,排尿量增加,一般尿中排水量占到总排水50%左右。

肾脏对水的排泄有很大的控制潜能能力,一般饮水越少,环境温度越高,动物活动量越大,由尿中排出的水越相对来说。饲料中蛋白质、矿物质过高,饲料中含有毒素(霉变、氧化、ANFs )、抗生素类药物等,体重增加和排尿量增加。

5 随产品排水

第四章酶的营养

1. 名词解释:

必需氨基酸(EAA) :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NEAA ):是指可不由日粮提供贷款、前体体内能够合成且合成的数量能够满足动物的生理需要的氨基酸,维持但也是动物生长和维持生命活动关键步骤中必需的。

理想蛋白质(IP):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某种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一致,必需氨基酸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全唇兰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为应100%。

真蛋白质(TP );真生物学价值(TBV );RDP (瘤胃降解蛋白);UDP (瘤胃未降解蛋白)

2.简述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

答:1. 机体和畜产品重要组成部分的不可或缺组成部分

是除水外,含量最多的养分,占干物质的50%,占无脂固形物的80%。

2. 机体更新的必需养分

上皮组织蛋白质每天约 0.25-0.3%更新,

约6-12月全部更新。

3. 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

(1)血红蛋白、肌红蛋:运输氧

(2)肌肉蛋白质:肌肉收缩

(3)酶、激素:代谢调节

(4)免疫球蛋白:抵抗疾病

(5)运输蛋白(载体):脂蛋白、钙结合蛋白等

4. 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

Pr 转化为糖、脂肪、能量的情况一般发生于:

饲料营养不足,能氮比过低;

CP 含量或摄入过多;

饲料的AA 组成不平衡

★ 3.解释氨基酸之间的合酶、平衡、转化及中毒关系。

答:1.AA 平衡理论

(1)AA 平衡的概念

✧指饲料中各种AA 的含量、比例与动物的实际需要相符合的情况。

✧有两种情况:

a.各种AA 均满足需要且相互间平衡,生产中很难做到,是一种理想情况

b. 主要氨基酸满足需要且平衡

c. 主要氨基酸不满足需要反嘴但保持平衡

2. 转化技巧

各种养份同比例降低,一般生产中不会出现环境问题,只是动物

采食量大些

3. 氨基酸过量与中毒

一般不会发生,除非失误,误加。

指日粮中过早添加AA 所引起的负生物学效应,不能通过补加其他AA 加以消除的现象。轻度中毒动物食欲减退,

重则为尿毒症。

在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最容易发生。

4. 氨基酸拮抗作用

1)概念:过多地添加一种AA 会影响另一种AA 的效价或利用率

或提高动物对另一种AA 的需要量,这种现象为氨基酸间的拮抗。

2)拮抗作用的实质:干扰吸收------竞争相同的吸收载体,或影

响代谢-----影响酶活性

3)常见类型:赖氨酸与精氨酸

亮氨酸与异亮氨酸、缬氨酸

★ 4. 列出猪和家禽引人注目的EAA 名称,常见内源性氨基酸对、转化氨基酸对。

答:生长猪:10种----Lys ,Met,Trp,Thr,Leu,Ile ,

Arg,Phe,His,Val。

成年猪:8种---不包含Arg 和His 。

家禽:13种---包含Gly,Cys,Tyr 。

AA 的主要拮抗对:赖氨酸与精氨酸

亮氨酸与异亮氨酸、缬氨酸

5、比较非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答:1)非反刍动物

A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和小肠上部, 20%在胃,60-70%在小肠,

其余在大肠。

B 、消化酶胃蛋白酶、凝乳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氨基肽酶、二肽酶

C 、吸收(1)部位:小肠上部2)方式:主动吸收(3)载体:碱性、酸性、中性系统(4)顺序: L-AA > D-AA

2)反刍动物

A 、瘤胃微生物对N 的消化与利用摄入蛋白的70%(40-80%)被

瘤胃微生物出清,其余部分(30%)进入真胃和消化道消化。

B 、小肠消化方式与产物:与单胃动物相同;底物:与单胃动物

不同(MCP 占50-90%、RDP 占10-50%)

C 、大肠的消化与单胃动物相同,进入盲肠的N 占摄入N 的20%。

第十一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1. 反刍动物和由非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异同?

答:1)非反刍动物

A. 主要部位在小肠,在胰淀粉酶作用下让,水解产生触发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的混合物。

B. α-淀粉酶只能水解а-1.4糖苷键,因此,支链淀粉水解终产物除了绿豆麦芽糖此外,还有支链寡聚糖,最后被寡聚1,6-糖苷酶水解,充分释放麦芽糖和葡糖。

C. 水解产生的单糖经主动氢化转运吸收入细胞,顺序为:半乳糖>葡糖>果糖>戊糖。

D. 幼龄动物乳糖酶活性高,断奶后下降,蔗糖酶在幼龄很低,麦芽糖酶断奶之时上升

E. 未消化吸收的C ·H2O 进入后肠,在酵母菌作用下发酵产生VFA 。

反刍动物

A. 幼年反刍与单胃动物相同。

B. 反刍动物以形成VFA 为主,葡萄糖为辅。以瘤胃为主,小肠、结肠盲肠为辅。

C. 丙酮酸在瘤胃内变成挥发性脂肪酸

D.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终产物为乙酸、丙酸、丁酸,还有二氧化碳和甲烷。

第六章脂肪营养

1、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禽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降低,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普遍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效应称为脂肪某种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

2、必需脂肪酸(EFA )的定义及生物学功能?

答: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或在体内通过特定的前体物形成,对机体健康和正常生理机能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EFA,essential fatty acids)。

1)EFA 是细胞膜、线粒体和质膜等生物膜脂质的主要成分,在绝大多数膜的特性中起关键作用,也积极参与磷脂的合成;2)EFA 是合成类十二先决条件烷的前提物质;3)EFA 能维持皮肤和其他对水分的不通透性;4)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3、加载饲料生产中为什么要添加油脂?添加油脂得务必?

答:1)添加原因:

①肠肝循环:胆汁在帮助脂肪消化吸收后再回到食糜,进入回肠末端,重吸收入血通过门脉入肝,再入胆中贮存,最后释放入十二指肠,叫肠肝循环,每分子胆汁每天循环约10次。提供高浓度、易利用的代谢能;②鳄鱼提供动物体内所需的必需脂肪酸;③肉类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外部感观,提高采食量;④改善生长性能,提高日增重和改善饲料转化率;⑤可以减少高温条件下动物的应激反应。

2)注意事项:

①贮藏期间应防止水分混入和气温过高;②添加0.01%抗氧化剂;

③育肥猪不宜添加. ④为有效保证良好的饲料颗粒,最高油脂加进量为2%;更高添加必须采用制粒后去掉喷油的工艺。

4. 简述反刍动物、单胃两栖类对脂类的消化

答:吸收的特点。

脂类的消化、吸收

脂类水解 -------水解产物形成可溶的微粒-------小肠黏膜摄取这些微粒--------在小肠黏膜细胞核细胞中适时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

一、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1.消化的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胆管,空肠

2.参与脂类消化的酶主要是胰脂肪酶、肠脂肪酶和胆汁。

3.消化产物是吡啶一酯、FA 、胆酸、胆固醇等,组成水溶性的易吸收的乳糜微粒。

4.主要吸收部位是回肠,并以异化扩散方式吸收。

5.胃内为酸性环境,对脂肪的消化不利,在胃约帕尔初步的乳化作用。

二、啮齿类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

1.瘤胃是反刍动物脂类物质的主要消化部位,在瘤胃中脂类物质博得明显的改组,瘤胃对九个脂类的消化有四个特点:

(1)大部分UFA 氢化变成SFA ,使EFA 含量减少;

(2)部分UFA 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支链脂肪酸;

(3)中性FA 、磷脂、甘油变成VFA;

(4)微生物合成的奇数碳和支链FA 数量增加。

2.脂类物质通过网、瓣胃时几乎不发生变化,进入消化皱胃后消化吸收与单胃动物相似。

3.瘤胃壁只吸收VFA 和短链FA 。

第七章能值

1、能量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P90)

2、GE 、DE 、ME 、AME 、TME 、AMEn 、TMEn 、NE 、HI 的概念。

答:1) 总能(gross energy,GE ):尿素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氧化产物时释放的尽数能量,主要为碳

水化合物、粗蛋白和加在一起粗脂肪高能量的总和。在活体通过波皮

夫弹式测热计测定。

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DE) :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即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

消化能(DE )=总能(GE )-粪能(FE )

按上式计算的消化能为表观消化能(ADE )

【粪能(FE ):粪中所含的能量(不能消化出清的养分随粪便吸出)。是饲料能量代谢的第一道损失,也是最大的损失。表观消化能

= 总能-粪能,即:ADE = GE–FE

真消化能 = 总能 -(粪能 - 特雷隆物质所含的能量)

即: TDE = GE-(FE - FmE)TDE=ADE+FmEFmE:代谢粪能

表观消化能(ADE )真消化能(TDE ),TDE 比ADE 能更准确的反映饲料的有机肥有效值,但测定困难】

2)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 ,ME) 便入即食入的饲料消化

能减去尿能(UE )及消化道气体的能量(Eg )后,剩余的能量,也

就是饲料中能为吸收所动物体和利用的营养物质所含的能量。

【ME = DE -(UE+ Eg) = GE - FE - UE –Eg

气体能(Eg ):消化道发酵产生气体所含能量。甲烷能占总能

3%-10% (主要针对反刍动物)。单胃动物消化道产气较少,Eg 一项

可以忽略不计。

尿能(UE):尿中有机物所含的总能,主要来自蛋白质核酸代谢产

物如氨、尿酸、肌酐等。】

3)表观代谢能(AME )和真代谢能(TME )

【表观代谢能(AME )= 总能(GE )-粪能(FE )-尿能(UE )

-气能(Eg)

真代谢能(TME )= 总能-(粪能-代谢粪能)-(尿能-内源尿能)-气能

即TME = GE-(FE-FmE )-(UE-UeE )-Eg

TME=AME+FmE+UeE

UeE :内源尿能,来自于体内蛋白质分解动员分解的络合物所含

的能量。氮校正代谢能(MEn )】

4)净能(Net Energy ,NE) 能够真正用于灵长类维持生命和生产

产品的能量,即饲料代谢能扣除饲料在体内的热增耗(HI) 后剩余的

那部分能量。包涵维持净能和生产净能。

NE = ME – HINE = NEm + NEp

5)热增耗(heat increment,HI)指绝食动物在吃食饲料后的短

时间内,机体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量。体增热 = 采食

动物产热量 - 绝食动物产热量

6)维持净能(NEm ):指对维持动物生命活动、适度随意运动和

维持体温恒定所耗能量。光子这部分能量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

7)生产净能(NEp ):指饲料潜热沉积到产品中的部分,也包括

用于劳役做功部分。根据产目的不同,可分为增重净能、产蛋净能、

产奶净能、产肉净能、产毛净能等。

第八章矿质营养

必需矿物元素:体内存在的矿物元素,有体外一些是动物生理过

程和体内带血不可缺少的,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矿物元素。

微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

常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0.01%的元素:Ca 、P 、Na 、Cl 、Mg 、S

1、试述钙磷的磷主要营养作用及其影响利空因素

答:营养作用:

钙和磷的功能

1. 骨和牙齿的结构设计成分

2. 钙的功能⑴ 调节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⑵ 促进血液的凝集⑶刺

激肌肉蛋白的合成

3. 磷的功能⑴磷脂是细胞膜的化学成分⑵ 高能分子的成分,

ATP 和磷酸肌酸⑶ 遗传物质的成分,RNA 和DNA ⑷ 辅酶的成分

影响因素:

(1)Ca 、P 比例:1-2∶1。比例不当,易形成难溶性磷酸盐和

碳酸盐。

(2)植酸:谷物及副产物中植酸磷占总磷3/4,主要以植酸钙、

磷形式存在。

(3)草酸

(4)脂肪脂肪多或胃痛,形成钙皂,但少量脂肪可改善Ca 吸收。

(5)VD ,促进Ca 、P 吸收。

(6)肠道pH 胃酸缺乏,降低Ca 、P 吸收,添加乳糖提高Ca 、

P 吸收。

(7)饲料种类动物性饲料利用率高。

2、铁的生理功能

答:A. 参与载体的组成、转运和烘干营养素

B. 参与体内的有机物代谢: Fe 2+或Fe 3+是酶的活化因子,TCA 中有1/2以上的酶和因子含氧Fe 或与Fe 有关

C. 生理防卫机能: Fe与免疫机制有关。

3、动物锌钙缺乏的症状?

答:(一)缺锌时

(1)皮肤不怎么完全角质化症(皮炎);(2)繁殖机能下降;(3)骨骼异常;(4)食欲下降,生产性能下降;(5)皮肤、被毛损

(二)缺钙时

(1)佝偻病:是细穗动物软骨骨化障碍,导致发育中的骨骼钙化

不全,骨基质钙盐沉积不足的一种慢性疾病。(2)骨软病(溶骨症):骨软病是成年动物钙缺乏的一种典型。骨软病是骨基质进行性脱钙,

未钙化的骨基质过剩,而皮肤病使骨质疏松的一种慢性骨营养不良病,临床上以骨骼变形为特征。多见于高产动物。(3)产乳热(乳热症):又称产后瘫痪,是高产奶牛偶发因缺钙引起内分泌功能异常而产生的

一种营养缺乏症。

4、日粮电解质平衡对生产有何意义?(仅供参考)

答:电解质平衡有利于调节水的代谢和摄入, 保证营养素的维护

适宜代谢环境, 避免重要营养素充当碱性离子利用而降低营养素的利

用效率.

DEB 不平衡的影响

(1)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如影响的消化吸收(猪的DEB 提高,养分消化率增加,DEB250-400mmol/kg时,养分消化率最高;影响AA 代

谢(Lys 与Arg 之间的互作关系);影响N 沉积效率

(2)影响动物健康 A 、造成仔猪腹泻B 、鸡的抗应激专业知识

下降,肉鸡骨质钙a 化不良,胫骨发育不良(胫骨短粗病)C 、奶牛

易患产前瘫痪/产褥热(产乳热)

(3)影响动物生产性能饲料DEB 不平衡,机体处于丙腈或过碱状态,大部分养分用于调节器可调而不是生产。为了提高生产性能,提

倡使用阳离子型日粟。可使用离子添加剂均衡调节日粮电解质平衡值:阳离子添加剂:NaHCO3、KCl 、KHCO3、CaCl2、MgSO4

阴离子添加剂:NH4Cl 、(NH4)2SO4

第九章维生素的营养

胆碱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注意事项(仅供参考)

答:构成卵磷脂和乙酰胆碱。

在脂肪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肝脏对脂肪酸的利用,

防止脂肪偶发在肝脏中的异常沉积,故称为“抗脂肝因子”。提供活

性甲基。

第十二章分类器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演算法

1. 简述消化试验、代谢试验的设计、试验步骤。

2. 比较全收粪法、指示剂法进行消化试验时各自的优缺点。

答:全收粪法

1)优点:试验操作方便、测定较准确;

2)缺点:排泄物污染严重;采食量、排粪量难以准确记录;粪中

所含养分含量受环境影响大;工作量大。指示剂法

1)优点:在于减少收集全部粪便带来的麻烦,省时省力,尤其是

在收集全部粪便较困难时。

2)缺点:指示剂回收率对消化率影响较大,并且很难找到回收率

很理想的指示物质:分析困难,较难获得重复性高的测定数据。

3. C、N 平衡法测定能量代谢的原理?

答:1)原理:计算结果体内沉积是脂肪和蛋白质,糖元很少,根

据每克脂肪和脂肪酸的 C 、N 含量和产热,可计算出沉积能,粪、尿、甲烷能可测得, 从摄入饲料总能,就可计算出畜体产热。

2)方法:测定C 、N 平衡值

3)基本参数:蛋白质:含碳52%,含氮16%,产热23.8KJ/g;

脂肪:含碳76.7% ,产热39.7KJ /g

4. 何为尼龙袋法?有何优缺点?

答:尼龙袋法:此法是将待测饲料装入一特制尼龙袋内,经瘤胃

瘘管放入瘤胃中会,48h 后取出,冲洗干净,烘干称重,与放入前的

饲料蛋白质含量相比,差值即为饲料可降解蛋白质量。

优点:①工作量小,成本低,一次可以做大批量的饲料②可以对

饲料营养价值或进行排队,取得饲料相对营养价值。缺点:①孔径大

小不好确定。②将饲料限制在尼龙袋内,无法充分混合,微生物也不

能走入。

所以测试结果一般无法与饲料真消化率

5. 体内消化实验分类法

答:1、分为根据其收粪方式的有所不同可分为:(1)全收粪法;(2)指示剂法(部分收粪法)

2、全收粪法根据收粪的部位不同组合成又合为:(1)肛门收粪法;(2)回肠末端收粪法

3、过氧化氢法也可分为:(1)内源指示剂法;(2)外源指示剂法。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部分 复习思考题 一、术语与概念 二、思考题 1.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2.什么叫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猪、禽各有哪些必需氨基酸? 3.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 4.比较抗生素和益生素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5.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6.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原理的异同。 7.水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8.水的质量包括哪些指标?与动物的营养有何关系? 9.孕期合成代谢的含义与生物学意义。 10.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作用及来源。11.生长肥育动物的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有何关系? 12.生产实践中怎样考虑单胃非草食动物维生素的需要? 13.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主要方法。 14.各种动物机体化学成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对研究营养需要有何作用? 15.各种矿物元素的主要缺乏症及其机理。 16.各种维生素的主要缺乏症及其机理。 17.如何用析因法来确定妊娠母畜的营养需要? 18.如何合理应用饲养标准。 19.如何应用动物营养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动物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如何提高饲粮的适口性? 21.论述“维持营养需要”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 22.论述母猪怀孕期和哺乳期营养的差别。 23.论述产蛋家禽的钙磷营养特点。

24.论述单胃非草食动物和反刍动物在消化营养上的主要差别。 25.论述矿物质的营养特点。 26.论述采食量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 27.论述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28.论述饲料添加剂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及发展方向。 29.论述养分间的相互关系及饲粮养分平衡的意义。 30.论述热应激时动物的热调节的途径及缓解热应激的营养措施。 31.论述能量与三大有机养分的相互关系及实践意义。 32.论述维生素的营养特点。 33.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34.论述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及实践意义。 35.论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及营养生理意义。 36.何为可消化、可利用及有效氨基酸?何为理想蛋白?二者有何关系?37.何谓生态营养?发展趋势如何?38.何谓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简述其可能的机制。 39.抗生素添加剂的应用效果及其发展趋势。 40.单一饲料养分消化利用率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41.泌乳动物能量营养需要的主要确定方法。 42.试述钙、磷的主要营养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3.饲用酶制剂的应用原理及提高应用效果的措施。 44.饲料消化有几种形式?吸收有几种形式?45.举例说明怎样用析因法确定生长猪、鸡、牛的能量、蛋白质及氨基酸需要。 46.研究动物营养需要的方法及基本原理。 47.给维生素下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定义,并比较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代谢特点? 48.根据孕期母体和胎儿的发育规律论述孕期营养供应中注意的问题。49.益生素的概念、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50.脂肪的额外增热效应及其可能机制。 51.理想蛋白质的原理及其应用。52.维生素与其它营养物质的关系?53.维生素的需要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54.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的含义与区别。 55.蛋白质周转的含义及意义。56.蛋白质营养的实质和意义。57.描述能量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58.提高动物生长育肥效率的原理及措施。 59.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的原理与措施。 60.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原理与措施。 61.确定泌乳动物蛋白需要的主要方法和主要原理。 62.数学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领域。63.简述奶牛的主要营养代谢疾病及其发生机理与防治措施。 64.简述产毛的氨基酸需要特点。65.简述动物营养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66.简述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

[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1、营养: 是有机体消化吸收来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食物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投资过程。 2、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一般来说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3、饲料: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4、动物营养学:竞赛活动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1. 名词解释:CP 、CA 、EE 、CF 、ADF 、NDF 、NFE 、NPN 。 粗蛋白质(CP):是这有助于常规饲料分析中才用以估计饲料、消防工作动物组织工作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但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 粗灰分(CA ):是饲料、动物猫科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仪器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少将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粗脂肪(EE):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粗纤维(CF):细胞壁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糖类。 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抗坏血酸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中的。 中性洗涤纤维(NDF )酸性洗涤纤维(ADF )酸性洗涤木质素(ADL )

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用饲料常规分析法获得的饲料粗蛋白 质还含有部分非蛋白质的含氮物,称NPN 。 2. 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营养 物质含量的基本原理。 3. 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概况性强. 简单使用。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钾质分 析尚待改进改进, 目前世界各国仍在重复使用. 4. 简述有机肥营养物质的功能? 答:1) 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 2) 作为两栖类生存和生产的能量 来源3) 作为动物基本功能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 4) 形成产品——附属功能 5. 动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 答:一:动植物元素组成的差异: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 异大;2)元素丰度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 于植物。3)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细小,植物的变异大。 二:动植物化合物组成差异: 1)动植物的化合物有这三类: 第一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水和矿物质; 第二类是合成下端或分解的下部产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氨、尿素、肌酸等; 第三类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维生素和抗体等。 2)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基因突变大于动物;

动物营养学

六大概论:干物质、无机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类、碳水化合物、粗纤维 动物和植物性食物的区别(五方面) ?植物中有粗纤维,动物中不含。 ?植物中NPN含量高,动物中不含。 ?植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淀粉),动物中很低(糖元)。 ?碳水化合物是植物的能量贮备,而动物贮备形式是脂肪。 ?彼此间化合物或元素含量差别大。 动物消化方式:(1)物理性消化(2)化学性消化(3)微生物消化 胆盐作用:1、胰脂粉酶的辅酶;2、降低脂肪滴的表面张力,易乳化; 3、与FFA结合成复合物; 4、刺激小肠蠕动 胆汁作用;A、激活胰脂肪酶。B、胆盐、类酯可乳化脂肪,形成脂肪小球。 C、胆盐与甘油一酯、FFA形成复合物,促进脂肪吸收。 D、间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E、胆固醇排泄途径之一,防止动脉硬化。 消化率(%)=可消化营养物质含量(DNM) /营养物质采食量(NMI)×100 1、被动转运 (1)被动扩散:营养物质不借助载体、不消耗能量,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透过。 如脂肪吸收; (2)易化扩散:养分在细胞膜功能蛋白质作用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 如Na离子、K离子、葡萄糖、氨基酸。 (一)水的来源:1、食物水;2、饮水;3、代谢水 (二)水的排泄:1、粪:2、尿:3、皮肤:4、肺:5、畜产品 (三)粗蛋白质:含N物质的总称,包括真蛋白质和NPN (四)蛋白质的营养作用:一、蛋白质是动物机体的结构物质 二、蛋白质是更新体组织的必须物质 三、蛋白质是动物机体内的功能物质 四、蛋白质可作为能源物质 五、体内沉积 (一)基本概念 1、必需氨基酸(EAA:essential amino acid) 非必需氨基酸(NEAA:non essential amino acid ?EAA:动物体内不能够合成,或者合成的速度太慢,不能满足动物的机体需要,必须逐日有饲料来供应,这类AA称为EAA。如:赖氨酸 ?NEAA:在体内可以合成,或者由其它的AA转变而成,即使不从饲料中供给,也能够满足动物机体的需要,这类AA称为NEAA。如:谷氨酸 2、限制性氨基酸 (1)定义:指饲料中的含量较动物最快生长需要量少的那些AA。通常将饲料中最缺少的那种EAA 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次为第二,第三限制性氨基酸。 一、碳水化合物的定义: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是多羟基的醛、酮或其简单衍生物以及能水解 产生上述产物的化合物总称。 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作用 一、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功能:1、供给能量2、能量储备3、构成细胞和组织的成分4、解毒作用 5、节约蛋白质作用 6、保证脂肪的充分氧化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学习笔记 营养是动物维持生长、繁殖和生产的物质基础,因此不论何种动物,均需要有一定 的营养源,以供作生长、繁殖和生产的原料。动物营养学的任务即在于研究各种养分的生理功能,在动物机体内的物理和化学过称。包括动物的摄食、消化、吸收和组织 细胞的营养运转及经过利用的养分和代谢废物的排泄等,以达到提高养分利用率和充 分发挥动物潜在生产性能的目的。 一切能比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物质都可作为动物的饲料。饲 料中但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饲料中的养分可以使 简单的化学元素,也可以是复杂的化合物。 早年通用的饲料分类方法,主要根据饲料的来源、性状、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等条 件综合进行分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适应动物生产发展的需要,美国学者提出 根据营养特性将饲料分为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饲料、矿物 质饲料、添加剂等8大类。 ⑴青绿饲料:天然水分含量大于60%的青绿饲料、树叶类以及非淀粉质的块根、根茎、瓜果类。青绿饲料含粗蛋白质10%~20%,粗脂肪4%~5%,粗纤维18%~30%,粗 灰分6%~11%。 ⑵粗饲料: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大于或等于18%。主要包括干草与农副产品秸秆及藤蔓、荚壳等。 ⑶青贮饲料:用新鲜的天然植物性饲料调制成的青贮及加有适量糠麸或其他添加物的 青贮饲料。包含水分含量大于45%的低水分青贮。 ⑷能量饲料:其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小于18%,而粗蛋白含量小于20%。能量饲料主要包括谷实及其精加工副产品、脱水块根块茎及动植物油脂等。 ⑸蛋白饲料:干物质粗蛋白质含量大于或等于20%的饲料。蛋白饲料主要包括植物性蛋白饲料、动物性蛋白饲料及工业合成品等。 ⑹矿物质饲料:包括人工合成的、天然单一的错矿物质饲料,多种混合的矿物质饲料 以及配合有载体或赋形剂的很靓、微量、常量元素的饲料。 ⑺维生素饲料:指工业合成或提纯的单一维生素或复合维生素,但不包括某些维生素 含量较多的天然饲料。 ⑻添加剂:包括了矿物质、维生素以外所有的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是一门阐述营养物质摄入与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是沟通动物生物化学和动物生理学的桥梁,是应用生物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等手段,研究养分的生理作用、营养功能、养分消化吸收、饲料营养价值,以及动物营养需要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是研究整过食物链的能量平衡原理的基础学问。 1关联学科 动物营养学是生命科学中理论性、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与自然科学中三十多门学科,特别是与生命有关的学科关系密切,也和哲学、自然辨正法、经济学和法律等人文学科相互联系。 饲料与饲养学 是动物营养学的姊妹学科。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需要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和饲养技术研究发展的历史。 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发展对动物营养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两门课程是学好动物营养学和从事动物营养研究、揭示营养作用机制的必备的基础知识。 物理学、应用数学以及计算机技术

是动物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的研究手段和工具。 微生物学 是动物营养学研究消化道营养,特别是反刍动物和单胃草食动物营养的重要理论基础。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试验技术将有助于动物营养学从根本上阐明营养物质的摄入、利用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动物营养学与之交叉结合,势必将在动物营养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2研究范围 第一,研究动物生存和生产所需的营养素及各物质的生理生化功能; 第二,研究并确定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 第三,研究营养素在体内代谢、定量转化规律及作用调节机制; 第四,动物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五,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3研究目的及意义 动物营养学在现代动物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营养是决定生产效率高低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关键因素,提高动物生产效率,除合理选用品种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提高,后者则取决于动物营养研究的扩展。20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动物营养、营养需要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动物营养学边缘学科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动物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4研究现状及方向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发展,基本搞清了动物生产所需要养分的种类、数量,扩大了饲料资源,改善了动物生产水平和饲料利用率。研究方向包括: 1.进一步提高动物生产效益及动物生产过程的可控性、结果可预测性。 2.进一步提高饲料利用率,研发安全、无污染的饲料资源及饲料添加剂。 3.进一步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弄清营养与基因表达、营养与代谢调控的关系。 4.通过营养手段改善畜产品的风味及保健价值。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试题 1、常量元素指动植物体内含量>=0.01%者,如C、H、O、N、P、K、Na、cl、Mg、S。 2、含量<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有铁、铜、钴、锰、锌、硒、钼、铬、氟。 3、饲料中的六大营养物质有粗蛋白质、维生素、粗脂肪、水分、粗灰分、碳水化合物。 4、饲料中粗蛋白有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 5、可消化营养物质=食入营养物质-粪中排出物质。7、生长家畜必须氨基酸有10种,雏鸡有13种,成年动物有8种。8、碳水化合物包括粗纤维素、无氮浸出物。9、粗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镶嵌物质(木质素、角质、木栓质、硅酸)。10、反刍动物可以利用钴合成VB12。11、含S-AA指蛋氨酸、胱氨酸。12、碳水化合物在反刍动物瘤胃中被分解为挥发性脂肪酸被吸收。13、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有协同营养作用。14、反刍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主要是瘤胃中的细菌发酵作用。15、单胃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以葡萄糖代谢为主。1 6、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以挥发性脂肪酸为主。1 7、对幼畜禽来说最主要的必须脂肪酸为亚油酸,来自于植物油脂。1 8、饲料蛋白质在单胃动物消化道中被分解为氨基酸和部分寡肽被吸收。1 9、畜禽饲养的能量体系分为:猪消化能、禽代谢能、奶牛净能和奶牛能量单位。20、能量来源于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21 1、饲料中含有六大营养物质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 现代牧业

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 2、可为畜禽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有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 3、在物理消化的基础上,动物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还包括化学消化,和微生物消化。 4、饲料中的粗蛋白质通常包括真蛋白质和非蛋白含氮物。 5、分别写出两种最常用的能量饲料原料和蛋白质饲料原料名称玉米、大麦、大豆、菜子饼。 6、赖氨酸添加剂的主要添加形式是L-赖氨酸盐酸盐,其有效成分含量为98.5% 。 7、某蛋鸡场发现近段时间蛋壳破裂严重,这是由于饲料中缺乏钙、磷、VD引起的。 8、有三种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α-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对幼畜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体内不能合成,称为必需脂肪酸。 现代牧业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一、名词解释 1.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性质的物质统称为营养物质(nutrients),亦称为养分或营养素。 2.营养: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产品的全部过程。 3.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4.饲料:动物的食物称为饲料;(准确定义)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凡是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利用,并对动物无毒无害的所有物质的总称。 5. 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或养分完成一定营养或营养生理功能的能力大小。5.蛋白质互补:由于各种饲料所含EAA种类、含量、限制的程度不同, 多种饲料混合可起到AA取长补短的作用。互补作用也可能发生在不同时间饲喂的多种饲料中,但随间隔时间增长,互补作用减弱。 6.IP(理想蛋白):指日粮中各氨基酸含量与比例与动物的需要相吻合,动物可最大限度的利用饲料蛋白质。AA间平衡最佳、利用效率最高的蛋白质。理想蛋白中各种氨基酸(包括NEAA)具有等限制性,不可能通过添加或替代任何剂量的任何氨基酸使蛋白质的品质得到改善。 7.维生素:一类动物代谢所必需而需求量极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体内一般不能合成,必须由饲粮提供或者提供先体物。 8.蛋白质的周转代谢:动物体内,老组织不断更新,被更新的组织蛋白降解为氨基酸,而又重新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 9.常量元素: 动物机体内含量大于或等于0.01%的元素.主要包括Ca. P .Na .K .Cl .Mg. S等7种。 10.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有机体中含量小于0.01%的化学元素,目前查明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锌铜锰碘硒钴钼氟鉻硼等12种,铝钒镍锡砷铅锂溴等8种元素在动物体内的含量非常低。 11.CP(粗蛋白质):是指饲料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称。CP%=N%×6.25

动物营养学

名词解释 蛋白质的热损害:反刍动物饲粮蛋白质的热损害是指饲料中蛋白质肽链上的氨基酸残基与碳水化合物中的半纤维素结合生成聚合物的反应。该反应生成的聚合物含有11%的氮,类似于木质素,完全不能被宿主或瘤胃微生物消化。因此这种聚合物也称为“人造木质素”。 蛋白质的周转代谢:这种老组织不断更新,被更新的组织蛋白降解为氨基酸而又重新被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的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 必需脂肪酸(EFA):凡是体内不能和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机体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须脂肪酸(The fatty acids that can not be synthesized in the body ,but are essential for life processes)。 必需氨基酸: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BV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指动物利用的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比(Biological value ,BV defined as the proportion of absorbed nitrogen to the digested nitrogen)。 标准乳(Standard milk ):通常将乳脂含量为4%的乳称为标准乳(The milk with 4% fat called standard milk )。 净蛋白利用率:是指动物体内沉积的蛋白质或氮占食入的蛋白质或氮的百分比。 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饲料中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标准蛋白质中相应必须氨基酸含量之比的几何平均数。 氨基酸的不平衡:主要指饲粮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所需氨基酸比例不一致。 氨基酸的拮抗:某些氨基酸在过量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肠道和肾小管吸收时与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产生竞争,增加机体对这种氨基酸的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氨基酸的拮抗。 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的醛酮或其简单衍生物以及能水解产生上述产物化合物的总称。 淀粉价:将其他饲料沉积脂肪的数量或沉积的净能与淀粉比较。即可得出其他饲料与淀粉的等价量,简称淀粉价。 饲料添加剂:是指添加到饲料中能保护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调节机体代谢,增进动物健康,从而改善营养物质的作用效率,提高动物生产水平,改进动物产品品质的物质的总称。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发酵产物,对特异性微生物的生长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益生素:可以直接饲喂动物并通过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活性微生物或其培养物。 维持:维持是指动物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成年动物或非生产动物保持体重不变,体内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保持恒定,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处于动态平衡。维持需要:是指动物在维持状态下对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需要。 基础代谢: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温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及放松状态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能力代谢。 绝食代谢:动物绝食到一定时间,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得的能量代谢。 营养需要:指动物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 饲养标准: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饲养标准。生产上常常为配种前的母猪提供较高能量水平(一般在维持能量需要基础上提高30%——100%)的饲粮以促进排卵,这种方法称为“短期优饲”或“催情补饲”。妊娠母猪比空怀母猪具有更强的沉积营养物质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孕期合成代谢” 乳中的蛋白质按其来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乳腺中特有的蛋白质,在乳腺腺泡上皮细胞中合成,另一类是来自血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有免疫球蛋白和血清清蛋白。 代谢粪能:1.未被消化吸收的饲料养分2.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3.消化道分泌物和经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1、营养:就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与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3、饲料: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4、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1、名词解释:CP、CA、EE、CF、ADF、NDF、NFE、NPN。 粗蛋白质(CP):就是常规饲料分析中用以估计饲料、动物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它包括了真蛋白质与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粗灰分(CA):就是饲料、动物组织与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粗脂肪(EE):就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粗纤维(CF):粗纤维就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与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 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 非蛋白质含氮物(NPN):用饲料常规分析法获得的饲料粗蛋白质还含有部分非蛋白质性的含氮物,称NPN。 2、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养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3、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概况性强、简单使用。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就是粗纤维分析尚待改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使用、 4、简述饲料营养物质的功能? 答:1)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2)作为动物生存与生产的能量来源3)作为动物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4)形成产品——附属功能 5、动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 答:一:动植物元素组成的差异: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她少。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3)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二:动植物化合物组成差异: 1)动植物的化合物有三类: 第一类就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与矿物质; 第二类就是合成或分解的中间产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氨、尿素、肌酸等; 第三类就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维生素与抗体等。 2)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变异大于动物; 3)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动物无;

动物营养学

第一章 六大类概略养分1.干物质:M:动物第一需要水分和干物质。其比例。2.无机物质:粗灰分:所有矿物元素(550℃烧)3.粗蛋白质:含N物质的总称:包括真蛋白和NPN。4.粗脂肪类:脂溶性物质,包括:真脂、类脂、脂溶性物质。5.碳水化合物:——C、H、O组成的分子结构Cn(H2O)n结构的化合物。 根据对动物的吸收性能不同,可分为:溶性碳水化合物:——能溶于水,且对动物消化利用率很高的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难溶于水,对动物消化利用率很低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等。 除六大成分外,其他所有物质均溶于其中:如:能量:包含在三大物质中。维生素:脂溶性,含于粗脂肪中;水溶性,有含氮物质,糖类等。酶、激素:均包含在粗蛋白质中。 2动物和植物性食物的区别:植物中有粗纤维,动物中不含。植物中NPN含量高,动物中不含。植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淀粉),动物中很低(糖元)。碳水化合物是植物的能量贮备,而动物贮备形式是脂肪。彼此间化合物或元素含量差别大。 3影响动物体成分的因素:1.动物年龄:如脂肪:年龄越大,含量越高。2. 生理阶段:如妊娠期沉积脂肪能力提高。3. 物种:如瘦肉率:兔> 牛、羊> 禽> 猪。4. 环境:如冬季脂肪增加。 第二章 三、消化过程:口腔消化;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大肠消化;瘤胃消化 1动物消化方式:(1)物理性消化(2)化学性消化(3)微生物消化 2胆汁(1)由肝细胞合成,胆囊贮存、浓缩,由胆管排入十二指肠。(2)作用;A、激活胰脂肪酶。B、胆盐、类酯可乳化脂肪,形成脂肪小球。C、胆盐与甘油一酯、FFA形成复合物,促进脂肪吸收。D、间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E、胆固醇排泄途径之一,防止动脉硬化。 胆盐作用:胰脂粉酶的辅酶;降低脂肪滴的表面张力,易乳化;与FFA结合成复合物;刺激小肠蠕动。 3消化:饲料中的养分变成能被动物吸收的形式的过程。营养物质消化程度的表示方法:(1)可消化营养物质含量:可消化营养物质(DNM)=营养物质采食量-粪排出量。如:DCP=CPI-CPF。(2)消化率(%)=可消化营养物质含量(DNM)/营养物质采食量(NMI)×100如:ADCP=DCP/CPI×100 消化率:衡量指标。衡量饲料可消化性和动物消化力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指标。 吸收:食物营养成分被消化后,经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的过程。 营养的吸收方式:1、被动转运(1)被动扩散:营养物质不借助载体、不消耗能量,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透过。如脂肪吸收;(2)易化扩散:养分在细胞膜功能蛋白质作用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如Na离子、K离子、葡萄糖、氨基酸。(3)滤过作用:胃肠腔内的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压力时,某些物质和水分会滤入血液。(4)渗透作用:膜两侧产生相同渗透压时,水分会从渗透压高的一侧从另一侧吸收水分过来。2、主动运输:消化道中养分逆着浓度梯度(化学、电解)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必须靠胞膜上的特殊载体——功能蛋白完成,此过程是耗能过程。3、胞饮作用:细胞通过伸出伪足或与物质接触处的膜内陷,将物质包入细胞内。如:初生动物吸收蛋白质分子 表观消化率(TD):在用一般消化试验测定动物消化率时,由于粪中排出的营养物质中,并不是全部来源于未消化的饲料,而是含有一些内源性的营养物质(如肠粘膜脱落,消化液微生物等),故称为表观消化率。 真实消化率(AD):把粪中内源性营养物质扣除后计算出的消化率,称真实消化率。 第三章

《动物营养学》导学资料(基础知识汇总)

《动物营养学》导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动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2.1937年,MaylIard所著的《动物营养学》出版,标志着动物营养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营养物质及其来源 1.国际上通常采用1864年德国Henneberg提出的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将饲料中 的营养物质分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六大类。 2.中性洗涤纤维指不溶于中性洗涤剂的细胞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灰分 等;酸性洗涤纤维指不溶于酸性洗涤剂的细胞壁成分,包括纤维素、木质素,灰分等;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成分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半纤维素上。 3.饲料中的无氮浸出物=IOO%-(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 4.动物体和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差异主要在于是否含有纤维素。 第三章动物的消化生理及消化力 1.动物的消化方式 (1)物理性消化:又称机械性消化,指通过采食、咀嚼和胃肠运动,将食物残渣磨碎、混合和推动食物后移,最后将消化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2)化学性消化:指通过消化道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醵对饲料进行分解的过程。 (3)微生物消化:利用胃肠道微生物进行消化,对反刍动物和草食单胃动物的消化十分重要。 2.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主要包括被动吸收、主动吸收和胞饮吸收。 3.饲料某养分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一粪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XIOO%; 饲料中某养分真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消化道来源物种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χioo% 所以一般地,真消化率要高于表观消化率 4.影响养分消化率的因素(论述)

动物科学中的动物营养学

动物科学中的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饲料和饲养方式对动物生物能量转化、诸多代谢过程、生长发育、繁殖性能、产汁产蛋等经济和生态指标的影响,以达到优化饲养效果和生产性能的一门学科。 在动物科学中,动物营养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动物的营养需要得到良好的满足,才能保持身体的稳定和正常的生理代谢,才能产生更多的肉、蛋以及奶制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研究饲料的种类和制备方法,以及不同动物代谢的特点。所以,动物营养学是动物学一个绝不可忽视的分支。 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涉及到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以及饲养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动物营养学的学问面较广,不论是从基础研究,还是从应用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动物饲养以获得最大的收益是动物营养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饲养效率的提高能够降低动物饲养成本,生产出更为优质的肉类、禽蛋、乳制品等,从而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动物营养学中,选择合适的饲料能够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健康的动物产品。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不同类型动物对各种饲料的代谢性状和营养需求。人们需要探索出适宜的,能满足符合动物营养需求和健康生长的饲料配方。一旦掌握了适宜的饲料和营养需求,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和饱食量。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还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动物的繁殖能力,保障动物和特定人群的饮食健康。 当然,适当的饲养管理对于动物的健康发展也非常重要。相对于肉食动物,植食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饲料来维持生存和生产能力。因此,养殖人们需要根据动物的饮食和生活习性,以及饲料的成分、制备技术、储藏条件和供应量来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 除此之外,动物营养学还涉及到人们对肉类、奶制品和禽蛋这样的肉类副产品的需求。人们希望培育出更有营养价值的动物产品,例如高蛋白质、低脂肪的奶制品。在这种情况下,饮食结构和营养成分配比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动物生产的肉和其他可食用的动物农产品的品质。 总的来说,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如何最优地利用饲料,以促进动物的生长、繁殖和肉类或乳制品的生产的一门学科。它所包含的

动物营养学重点

饲料:在正常情况下,凡是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并且能够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 养分营养物质、营养液:饲料中凡是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成分性质的物质; 营养: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且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营养学:研究生物的营养物质的科学,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证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平衡; 粗蛋白质CP:一切含氮物质的总称,包括真蛋白和非蛋白氮; 粗灰分CA:饲料、动物组织和排泄物样品在550-600摄氏度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焚烧后剩余的残渣; 乙醚浸出物粗脂肪、EE:饲料中所有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包括真脂肪、类脂、脂溶性维生素、色素、有机酸、树脂等溶于乙醚的物质; 粗纤维CF: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饲料经1.25%烯酸和1.25%稀碱各煮沸30分钟后所剩余的不溶解的碳水化合物; 无氮浸出物NFE:由饲料中的淀粉、葡萄糖、双糖、单糖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组成; 干物质:出去初水分和吸附水的饲料成为绝干饲料,样本中绝干饲料的含量; 采食量:动物在24小时内的采食饲料的质量; 随意采食量:动物在充分接触饲料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量; 实际采食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正常健康的动物在一定的时间内实际采食的总量; 消化:饲料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把结构复杂难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率:饲料中可消化养分占食入饲料的养分的百分率; 吸收:饲料经过消化道各种方式的消化后,营养成分被分解成能够被吸收的小分子,通过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淋巴液的过程; 总能:饲料被完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 消化能: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 代谢能:是饲料中能为动物体所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的能量; 净能:指动物用于维持和生产产品的那部分能量; 热增耗:来源于饲料营养物质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和代谢所消耗的能量,是采食前后体热差; 必需脂肪酸EFA:指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要求,必须由饲粮供给,在体内具有明确的生理作用,是对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不可缺少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组亚油酸异构体,是一类具有共轭双键的十八碳双烯酸的位置和几何异构体的总称; 必需氨基酸EAA:指动物不能由体内代谢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动物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部分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NEAA:在动物机体内可以合成,不必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限制性氨基酸LAA:饲粮中所含EAA的量与动物需要量相比,差距较大的AA. 理想蛋白质SEAA:指AA组成和比例与畜禽AA需要完全一致的蛋白质; 必需矿物质元素:在动物生理和代谢过程中有明确的功能,必须由饲料提供,供给不足则产生特有缺乏症,及时补充则症状减轻或消失的矿质元素称为必需矿物质元素; 常量元素:占动物体重的0.01%以上; 微量元素:仅占动物体重的0.01%以下;

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

动物营养学名词解释 绪论 1.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 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营养学:是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3.动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资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1.饲料:动物的食物 2.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 3.粗灰分:是饲料样品在550~600°C高温炉中,有机物质全部燃烧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4.粗蛋白质(CP):是指饲料样品中所有含氮物质的总和 5.粗脂肪(EE):是饲料样品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6.粗纤维(CF):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 7.无氮浸出物(NFE):饲料有机物中除去脂肪和粗纤维的无氮物质 8.酸性洗涤纤维(ADF):植物材料或含有植物材料的饲料中,不溶于酸性洗涤剂的碳水化 合物 9.中性洗涤纤维(NDF):植物材料或含杠物材料的饲料中不溶于中性洗涤剂的那部分物质 10.概略养分分析法: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将饲料中的养分分为六大 类。分别为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和粗灰分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

1.消化:指饲料在消化道内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把结构复杂、难溶于 水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经过动物消化道的无力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3.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的能力 4.消化性:饲料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第三章蛋白质营养原理 1.蛋白质周转代谢:蛋白质降解的氨基酸进入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库,一部分又被重新用于 蛋白质的合成,这个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周转代谢。 2.必需氨基酸(EAA):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由饲粮 提供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能够合成满足需要,不需要由饲粮提供的氨基酸。 4.限制性氨基酸(LAA):指一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需 氨基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 5.氨基酸缺乏: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的情况 6.氨基酸中毒:饲粮中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时,会引起动物产生氨基酸中毒。 7.氨基酸拮抗:由于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的需要量提高的现 象。 8.理想蛋白质: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 比例一致,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为100%

动物营养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1、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包括几大成分?分别怎样测定和计算? 答:包括六大成分,分别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 (1)水分:各种饲料均含有水分,其含量差异很大,最高可达95%以上,最低可低于5%。 初水含量=饲料鲜重(g)-风干饲料重(g)/鲜饲料重(g)×100% 吸附水含量=风干饲料重(g)-烘干后饲料重(g)/风干饲料重(g)×100% (2)粗灰分: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粗灰分含量=灰分重(g)/饲料样品重(g)×100% (3)粗蛋白质(CP):饲料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包括(真蛋白+非蛋白氮)。凯氏定氮法,粗蛋白质=饲料样品含氮(g)×6.25/饲料样品重(g)×100% (4)粗脂肪(EE):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产品,故称为乙醚浸出物。包括真脂肪和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色素、维生素等)。粗脂肪含量=乙醚浸出物重(g)/饲料样品重(g)×100% (5)粗纤维(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常规分析法是在强制条件(1.25%酸、1.25%碱、乙醇、高温)下测定。 结果:一部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溶解,使CF测值偏低,NFE偏高。半纤维素=NDF-ADF。纤维素=ADF-酸性洗涤 (6)无氮浸出物(NFE):为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淀粉等可溶性多糖的总称。NFE%=100%—(水分+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 2、简述营养物质的功能。 答:①作为动物体的结构物质。②作为动物生存和生产的能量来源。③作为动物正常机能活动的调节物质。④参与动物产品的生产。 3、试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 答:(1)元素组成的比较 ①植物与动物体中所含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略有差异。 ② 元素含量规律异同: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不同:动物含钙、磷、钠高于植物,钾含量低于植物。 ③植物种类不同,元素含量差异大,而动物差异小。 (2)化合物组成的比较 ①水分动物体与饲料植物中都以水分含量最高,但植物变异大,动物变异小。 一、植物体水分变异范围很大,可多到95%,少到5%;植物整体水分含量随植物从幼龄至成熟,逐渐减少。

动物营养学

1、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被称为营养物质,简称养分。 2、粗蛋白质—是常规饲料分析中用以估计饲料、动物组织或动物排泄物中一切含氮物质的指标。它包括了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NPN)两部分。 3、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 4、无氮浸出物—主要由易被动物利用的淀粉、菊糖、双糖、单糖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组成。 5、吸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消化道内经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的消化后,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6、可消化营养物质—动物营养研究中,把消化吸收了的营养物质称为可消化营养物质。 7、蛋白质的变性—在紫外线照射、加热煮沸以及用强酸、强碱、重金属盐或有机溶剂处理蛋白质时,可使其若干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8、瘤胃中的氮素循环—氨在瘤胃内积聚并超过微生物所能利用的最大氨浓度。多余的氨就会被瘤胃壁吸收,经血液输送到肝脏,在肝中转变成尿素。生成的尿素一部份可经唾液和血液返回瘤胃,但大部分却随尿排出而浪费掉。这种氨和尿素的生成和不断循环,称为瘤胃中的氮素循环。 9、未代谢尿氮—瘤胃中未被利用的氨通过瘤胃壁进入肝脏,合成尿素,而从尿中排走的那部分称为未代谢尿氮。 10、过瘤胃蛋白—未被瘤胃微生物降解的饲料蛋白质随其它营养物质一起通过瘤胃,进入真胃,再被真胃所分泌的胃蛋白酶降解成氨基酸而吸收的这部分蛋白质叫过瘤胃蛋白 11、蛋白质的热损害—饲料中蛋白质肽链上的氨基酸残基与碳水化合物中的半纤维素结合生成聚合物的反应,类似于木质素,完全不能被宿主或瘤胃微生物消化。因此,这种聚合物也称为“人造木质素”。 12、饲料蛋白质表观生物学价值(BV—指动物利用的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比即表观生物学价值。 13、真实生物学价值(TBV—是从粪氮中扣除来自内源的代谢粪氮(MFN),从尿氮中扣除非饲料来源的内源尿氮(UN ),则可计算出真实生物学价值(TBV): 14、净蛋白利用率—是指动物体内沉积的蛋白质或氮占食入的蛋白质或氮的百分比, 蛋白质效率比—是动物食入单位蛋白质或氮的体增重,PER愈大,其蛋白质品质愈好。 15、化学比分—待测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某种标准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含量相比,其比值最低的那种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则为该待测蛋白质相对于标准蛋白质的化学比分。种或两种以上饲料蛋白质配合,相互取长补短,弥补氨基酸的缺陷,使饲粮氨基酸比例达到较理想状态。这是提高饲粮蛋白质品质和利用率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16、氨基酸的拮抗—某些氨基酸在过量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肠道和肾小管吸收时与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产生竞争,增加机体对这种(些)氨基酸的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氨基酸的拮抗。赖氨酸与精氨酸精氨酸与组氨酸缬氨酸与亮氨酸、异亮氨酸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苯丙氨酸与缬氨酸苏氨酸,亮氨酸与甘氨酸苏氨酸与色氨酸之间也存在拮抗作用;比例相差愈大,拮抗作用愈明显。 17、氨基酸中毒—在自然条件下几乎不存在氨基酸中毒,只有在使用合成氨基酸大大过量时才有可能发生,导致动物采食量下降和严重的生长障碍。 18、可溶性非淀粉多糖(NS P)——可溶性NSP的抗营养作用主要指大麦中含的β-葡聚糖和部分阿拉伯木聚糖。可溶性NSP在动物消化道内能使食糜变黏,进而阻止养分接近肠黏膜表面,最终降低养分消化率。 19、脂类的水解特性—脂类分解成基本结构单位的过程除在稀酸或强碱溶液中进行外,微生物产生的脂酶也可催化脂类水解,这类水解对脂类营养价值没有影响,但水解产生某些脂肪酸有特殊异味或酸败味,可能影响适口性。 20、脂质自动氧化—是一种由自由基激发的氧化。先形成脂过氧化物,这种中间产物并无异味,但脂质“过氧化物价”明显升高,此中间产物再与脂肪分子反应形成氢过氧化物,当氢过氧化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则分解形成短链的醛和醇,使脂肪出现不适宜的酸败味,自动氧化是一个自身催化加速进行的过程。 1、必需脂肪酸:凡是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者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 2、蛋白质的周转代谢:机体蛋白质是一个动态平衡体系,在合成机体组织新的蛋白质的同时,老组织的蛋白质也在不断更新,被更新的组织蛋白降解为氨基酸,而又重新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的过程称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