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

合集下载

食品生物学-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生物学-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在我们生活中的食品,放置时间久或者其他环境影响,食品就会腐败变质受到微生物污染以致于不能食用。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如下:第一类细菌,分为:醋酸杆菌属(可将乙醇氧化成乙酸,是制醋工业的生产菌株,在生活中常常危害水果与蔬菜,使酒、果汁变酸。

)、不动杆菌属(在新鲜冷的食品中,如肉制品和乳制品,能引起冷藏鲜肉变质。

)、气单胞菌属(在海水和淡水中,能引起鱼类、蛙类、禽类疾病,引起海产食品腐败变质。

)、产碱杆菌属(在原料乳、水、土壤、腐朽物质、饲料及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引起乳及其他动物性食品发粘而变质。

)、弓形杆菌属(存在猫科动物、哺乳动物及未煮熟的肉类中。

)、节杆菌属(存在土壤、肉及肉制品、乳制品及加工废液中。

)、芽孢杆菌属(在土壤、植物、腐殖质及食品上均存在,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

)、拟杆菌属(降解糖能力强,使人和动物致病,污染多种食品。

)、柠檬酸菌属(存在水、人、动物肠道、蔬菜或新鲜肉中引起变质,也可使冷藏食品腐败变质。

)、梭状芽孢杆菌(存在土壤、下水污泥、海水沉淀物、腐败植物、食品、人和哺乳动物肠道中,引起毒素性食物中毒,罐头变质。

)、棒杆菌属(在奶酪、肌肉、鸡蛋、肉类、鱼类中,能感染人、动物的病原菌,但不是主要的变质菌。

)、肠杆菌属(在植物、谷物表面、水、食品中,作为粪便污染指示菌,引起肠道感染)、埃希氏菌属(包括大肠菌、弗格森菌,耐干燥、存活力强,在冷冻食品中易死亡。

)、黄杆菌属(来源水和土壤,可在4℃下使牛乳及乳制品变粘酸败。

)、乳杆菌属(存在鲜乳、酸乳、干酪等乳制品,)、明串珠菌属(牛乳、蔬菜、水果,能产生右旋糖酐,使牛乳及制糖工业中增加糖液粘度,降低产量。

)、利斯特氏菌属(在低温生长,冷藏食品常见,可引起人脑膜炎、肺炎、败血症。

)、微球菌属(分布土壤、水、灰尘、人及动物体表,不洁的容器和用具上,引起乳类、肉类、鱼类、水产制品、大豆制品等腐败。

)、变形杆菌属(分布动物肠道、土壤和水中,引起肉、蛋类变质,引起食物中毒。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食品中脂肪的变质主要特征
过氧化值上升 酸度上升 羰基(醛酮)反应阳性 特有的“哈喇”味 肉、鱼类食品脂肪的超期氧化变黄 鱼类的“油烧”现象
总结
腐败变质的食品表现出使人难以接受的感官性状,如异常颜色、刺激气味和酸臭味、组织溃烂、 发黏等症状。营养物质分解、营养价值下降。同时食品的腐败变质可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蛋 白质类食品的腐败可生成某些胺类使人中毒,脂肪酸败产物引起人的不良反应有中毒。由于微生物 严重污染食品,因而也增加了致病菌和产毒菌存在的机会。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分为细菌毒素和真菌 毒素,它们能引起食物中毒,有些毒素还能引起人体器官的病变及癌症。
(二)微生物的种类
细 菌 霉 菌 酵母菌
(三)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
温度 气 体 湿 度
01 掌握食品保藏的原理
02 熟悉控制食品腐败变质的方法:
食品加热杀菌保藏、食品低温抑 菌保藏、食品高渗透压保藏等
针对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采取不同控制措施即食品 保藏技术,可减少甚至消除食品的腐败变质。
有机酸 + 酒精 + 气体等
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
1、食品中脂肪的分解
食品中脂肪的变质主要是酸败。 化学过程: • 油脂的自身氧化: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物→醛、酮 • 脂肪水解
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
过氧化物
醛、酮
食物中中性脂肪
微生物脂肪酶
脂肪酸 + 甘油 + 其它产物
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
1、食品中脂肪的分解
类群
最低温度 最适温度
嗜冷微生物 -10-5 10-20
嗜温微生物 10-20
20-40
嗜热微生物 40-45
50-60
高温度
举例
20-40 40-45 60-80

引起食物霉变的微生物及其防治

引起食物霉变的微生物及其防治

引起食物霉变的微生物及其防治食物腐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特别是炎热潮湿的夏天, 食物更易腐败变质, 尤其是含水分较多的食物, 如鱼、肉、蛋、蔬菜等, 往往在短期内就会发臭、发酵、发霉等, 人吃了这种变质的食物会引起不适或中毒。

通常引起食物腐败变质有如下几种原因: 一是微生物的作用,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细菌的作用; 二是食物中的各种酶类; 三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在通常情况下, 食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在阴雨绵绵、湿度高、气温低的时候,许多食品很容易一下多出了一层毛毛的物品。

这一切都是霉菌作的孽。

它生长於面包、皮革、果皮和衣类,可引起水果、蔬菜、谷物及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些种及菌株同时还可产生毒素。

种类很多,约有150多种。

孢子多呈青绿色,所以称青霉菌。

青霉菌的孢子著於孢子梗上,呈串状排列,称分生孢子1.青霉属(Penicillium)青霉菌常青霉的菌丝体无色或浅色,多分枝并具横隔。

由菌丝发育成为具有横隔的分生孢子梗,顶端经过1~2次分支,这些分枝称为副枝和梗基,在梗基上产生许多小梗,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分生孢子,这一结构称为帚状体。

分生孢子可有不同颜色,如青、灰绿、黄褐色等,帚状体有单轮生、对称多轮生、非对称多轮生。

青霉中只有少数种类形成闭囊壳,产生子囊孢子。

青霉分布广泛,种类很多,常见种类如岛青霉(P.islandicum)、桔青霉(P.citrinum)、黄绿青霉(P.citreo-viride)、红色青霉(P.rubrum)、扩展青霉(P.expansum)、圆弧青霉、纯绿青霉、展开青霉(P.patulum)、斜卧青霉(P.decumbens)等。

2. 曲霉属(Aspergillus)曲霉也是重要的食品污染霉菌,可导致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有些种还产生毒素。

曲霉具有发达的菌丝体,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

其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梗不分枝,顶端膨大呈球形或棒槌形,称顶囊。

顶囊上辐射着生一层或二层小梗,小梗顶端着生一串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不同颜色,如黑色、褐色、黄色等。

食品微生物学 第六章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第三节不同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微生物学 第六章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第三节不同食品的腐败变质
③ 脂肪分解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如假单孢菌属和无色杆菌属等。
④ 酪酸菌。这是一类能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酪酸、CO2 和H2的细菌。
⑤ 产气细菌。 一类能分解糖类产酸又产气的细菌,如 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
⑥ 产碱菌。这类细菌能分解乳中的有机酸、碳酸盐和 其他物质,使牛乳的pH上升。主要是革兰氏阴性的需氧性细 菌,如粪产碱杆菌、黏乳产碱杆菌。这些菌在牛乳中生长除 产碱外,还可使牛乳变得粘稠。
② 胨化细菌。胨化细菌可使不溶解状态的蛋白质变成 溶解状态。乳液由于乳酸菌产酸使蛋白质凝固或由细菌的乳 凝酶作用使乳中酪蛋白凝固。而胨化细菌能产生蛋白酶,使 凝固的蛋白质消化成为溶解状态。乳中常见的胨化细菌有枯 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荧光假单孢菌、 腐败假单孢菌等。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3)乳杆菌期 当乳链球菌在乳液中繁殖,乳液的pH值 下降至4.5以下时,由于乳酸杆菌耐酸力较强,尚能继续繁 殖并产酸。在此时期,乳中可出现大量乳凝块,并有大量乳 清析出,这个时期约有2d。
(4) 真菌期 当酸度继续下降至pH值3.0~3.5时,绝 大多数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而霉菌和酵母菌尚能适 应高酸环境,并利用乳酸作为营养来源而开始大量生长繁殖。 由于酸被利用,乳液的pH值回升,逐渐接近中性。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3)甜炼乳 甜炼乳是在消毒乳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蔗糖、 经加热浓缩至原有体积的2/5~1/3,使蔗糖浓度达40%~45%, 装罐后一般不再灭菌,而是依靠高浓度糖分形成的高渗环境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如果原料污染严 重或加工工艺粗放造成再度污染以及蔗糖含量不足,可使甜 炼乳中微生物生长而引起变质。例如炼乳球拟酵母等分解蔗 糖而产生大量气体,芽孢杆菌、微球菌、葡萄球菌、乳酸菌 等生长产生乳酸、酪酸、琥珀酸等有机酸以及这些菌产生的 凝乳酶等,使炼乳变稠不易倾出,当罐内残存有一定的空气, 又有霉菌污染时,会出现白、黄、红等多种颜色的形似钮扣 状的干酪样凝块,并呈现金属味、干酪味等异味。在甜炼乳 中生长的霉菌有匍匐曲霉、芽枝霉等。

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一、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使食品的营养价值或商品价值降低或失去的过程。

食品的腐败变质可能由于微生物污染、昆虫和寄生虫污染、动植物食品内酶的作用、化学反应以及物理因素等方面引起。

其中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类型包括:①细菌引起的腐败变质。

细菌主要作用于食品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②霉菌引起的食品霉变。

霉菌作用于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③食品发酵现象。

食品中的糖类的发酵,如酒精发酵、乙酸发酵、乳酸发酵、丁酸发酵等。

因此,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实质上是食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在污染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变化,产生有害物质的过程。

二、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后,很容易发生变质。

一般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对食品是否发生腐败变质进行鉴定——感官鉴定、化学鉴定、物理鉴定和微生物鉴定。

1.感官鉴定感官鉴定是指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来查验食品初期腐败变质的一种简单而灵敏的方法。

食品在初期腐败时多会产生腐败臭味,发生颜色的变化(褪色、变色、着色和失去光泽等),容易出现组织变软、变黏等现象。

比如鱼、肉等食品腐败时,由于蛋白质分解,所以食品的硬度和弹性下降,组织失去原有的坚韧,其外形及结构均发生改变,并且出现难闻的臭味。

经研究证明,人的嗅觉对硫化氢、三甲胺及氨都很灵敏。

鱼、肉食品脂肪酸败时脂肪变黄,并有“哈喇”味。

上述这些变化都可以通过感官分辨出来。

2.化学鉴定食品中微生物的代谢,能够引起食品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并伴有腐败性物质产生,因此,可以直接测定这些腐败产物作为判定食品质量的依据。

一般鉴定蛋白质类含量高的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指标是挥发性盐基总氮和胺类。

对于含氮量少而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品,通常测定有机酸的含量或pH的变化作为指标。

(1)挥发性盐基总氮。

指肉或鱼的水浸液在弱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此指标已列入了我国食品卫生标准。

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定义:食品的腐败变质泛指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食品所发生的食品成分与感官的一切变化。

一、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食品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发生降解的过程,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食品本身的因素和微生物的存在。

1、食品本身的因素:食品中存在的可降解的大分子在酶或非酶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以分解为主的变化。

例如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并进一步分解成胺及其他小分子含氮化合物等;脂肪酸在氧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可产生醇、醛、酮等脂肪酸败产物。

2、微生物:微生物是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最重要的因素,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与酵母。

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分解食品的酶,引起食品成分降解,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

二、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1、蛋白质的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质在食品本身的酶及微生物酶的作用下,首先被分解成多肽,然后断链形成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分解产生具有腐败特征的低分子物质。

氨基酸在脱羧酶的作用下,脱羧形成胺类( amines ),其中组氨酸脱羧形成组胺、鸟氨酸脱羧形成腐胺、赖氨酸脱羧形成尸胺、色氨酸脱羧形成色胺等。

在脱氨基酶的作用下,氨基酸脱去氨基形成氨,氨与甲基反应生成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等,色氨酸可同时脱羧与脱胺,形成吲哚与甲基吲哚,含硫氨基酸可脱硫产生硫化氢。

这些低分子产物大都具有挥发性,且有粪臭味,从而使含蛋白质较高的食品如肉、鱼、蛋、奶等的腐败具有恶臭味。

2、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碳水化合物的腐败主要是在细菌、霉菌或酵母产生的酶的作用下发生酵解,产生醇、酸、醛、酮等低分子物质,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使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食品如粮食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等的腐败具有酸味并立气。

3、脂肪的酸败:脂肪的酸败以油脂的自身氧化为主,反应经三个阶段:①脂肪酸在热、光线及铜、铁等引发剂的作用下,生成不稳定的自由基 R 和 H ,是油脂酸败的引发阶段。

②由于自由基不稳定,因此在遇到氧时可形成过氧化自由基RO0•,过氧化自由基又使脂肪酸 RH 形成 ROOH 和 R•自由基,这一过程称为自由基的传递阶段。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事件:在英国东南部因为黄曲霉毒素污染 引发10万只火鸡死亡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第26页
(六)降低粮食 食用具质和加工工艺品质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第27页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第28页
第二节 肉类变质
一、肉类中微生物起源
屠宰刀具 动物皮毛 动物胃肠道 淋巴结 器具及环境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第18页
(三)玉米
胚部大,脂肪含量高,易吸湿,不易保 藏;
广东、广西等以黄曲霉为多,其次是镰 刀菌;河南玉米以镰刀菌多,其次是黄 曲霉等。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第19页
六、微生物对储粮外观和品质影响
(一)粮食温度升高; (二)引发储粮散落性降低、结块、霉烂 (三)使粮食变色和变味; (四)降低粮食发芽率; (五)在粮食中产生毒素; (六)降低粮食食用具质和加工工艺品质。
酸败:糖或脂肪被分解产生酸类物质。 霉变:霉菌菌丝在蛋壳内生长,形成霉斑。 (霉菌)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第39页
五、鲜蛋变质种类
散黄蛋:细菌侵入后,先将蛋白带分解,蛋黄不固
定,其后蛋黄膜被分解,与蛋白混在一起。
泻黄蛋 :因为蛋内微生物作用或化学改变所致。
透视时黄白混杂不分,全呈灰黄色,将蛋打开后蛋黄 蛋白全部变稀混浊,并带有不愉快气味。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第46页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第47页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第48页
不一样牛乳消毒方法比较
消毒方法
低温长时间 杀菌法
高温短时间 杀菌法 超高温瞬时 杀菌法
处理时间 较长 较短 极短
杀菌效果
对品质 影响
储备 期限
杀死病原菌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第6页
微生物引发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3)水中 自然界中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 水域中都生存着对应微生物。因为不一样水域中有机物和无 机物种类和含量、温度、酸碱度、含盐量、含氧量及不一样 深度光照度等差异,因而各种水域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呈显 著差异。通常水中微生物数量主要取决于水中有机物质含量, 有机物质含量越多,其中微生物数量也就越大。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第17页
微生物引发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6.1.2.3 注意食品贮藏、运输和销售中卫生 食品贮藏、运输及销售过程中也应预防微生物污染,控
制微生物大量生长。采取合理贮藏方法,保持贮藏环境符合 卫生标准。运输车辆应做到专车专用,有防尘装置,车辆应 经常清洗消毒。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第18页
微生物引发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6.2 食品腐败与变质
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原因影响,造成其 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改变,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 和商品价值过程。如鱼肉腐臭、油脂酸败、水果蔬菜腐烂和 粮食霉变等。食品腐败变质原因较多,有物理原因、化学原 因和生物性原因,如动、植物食品组织内酶作用,昆虫、寄 生虫以及微生物污染等。其中由微生物污染所引发食品腐败 变质是最为主要和普遍,故本章只讨论相关由微生物引发食 品腐败变责问题。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第21页
微生物引发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2)pH条件 各种食品都含有一定氢离子浓度。依据食 品pH值范围特点,可将食品划分为两大类:酸性食品和非酸 性食品。普通要求pH值在4.5以上者,属于非酸性食品;pH 值在4.5以下者为酸性食品。比如动物食品pH值普通在5~7 之间,蔬菜pH值在5~6之间,它们普通为非酸性食品;水果 pH值在2~5之间,普通为酸性食品。

食品微生物学 第六章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第四节食品中腐败微生物的防治与食品保藏

食品微生物学 第六章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第四节食品中腐败微生物的防治与食品保藏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冻结时冰晶的大小与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时间有关。 肉、鱼等食品通常在-1℃至-5℃的温度范围为其最大冰晶生 成带。冻结速度越快,形成的晶核多,冰晶越小,且均匀分 布于细胞内,不致损伤细胞组织,解冻后复原情况也较好。 因此快速冻结有利于保持食品(尤其是生鲜食品)的品质。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6.4.1.1 冷藏
一般的冷藏是指在不冻结状态下的低温贮藏。病原菌和 腐败菌大多为中温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0~40℃,在10℃ 以下大多数微生物便难于生长繁殖;-10℃以下仅有少数嗜 冷性微生物还能活动;-18℃以下几乎所有的微生物不再发 育。因此,低温保藏只有在-18℃以下才是较为安全的。低 温下食品内原有的酶的活性大大降低,大多数酶的适宜活动 温度为30~40℃,温度维持在10℃以下,酶的活性将受到很 大程度的抑制,因此冷藏可延缓食品的变质。冷藏的温度一 般设定在-1~10℃范围内,冷藏也只能是食品贮藏的短期行 为(一般为数天或数周)。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通常是利用流动的冷空气、水、盐水、水冰混合物等作 为解冻媒体进行解冻,温度控制在0~10℃为好,可防止食 品在过高温度下造成微生物和酶的活动,防止水分的蒸发。 对于即食食品的解冻,可以用高温快速加热。用微波解冻是 较好的解冻方法,能量在冻品内外同时发生,解冻时间短, 渗出液少,可以保持解冻品的优良品质。
6.4.1.3 解冻
解冻是冻结的逆过程。通常是冻品表面先升温解冻,并 与冻品中心保持一定的温度梯度。由于各种原因,解冻后的 食品并不一定能恢复到冻结前的状态。
冻结食品解冻时,冰晶升温而溶解,食品物料因冰晶溶 解而软化,微生物和酶开始活跃。因此解冻过程的设计要尽 可能避免因解冻而可能遭受损失。对不同的食品,应采取不 同的解冻方式。

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

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

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作为食品,应该含有人体所需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物质,易于消化吸收。

且必须具有符合人们习惯和易于接受的色、香、味、型和组织状态,对人类无害。

但食品往往由于受物理、化学和生物各种因素的作用,在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等方面发生量变,甚至质变,从而使食品质量降低甚至不能作为食品用,这就是食品的腐败变质。

然而不同食品的腐败变质,所涉及的微生物、过程和产物不一样,因而习惯上的称谓也不一样。

以蛋白质为主的食物在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作用下产生氨基酸、胺、氨、硫化氢等物和特殊臭味。

这种变质通常称为腐败(spoilage )。

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品在分解糖类的微生物作用下,产生有机酸、乙醇和CO 2 等气体,其特征是食品酸度升高。

这种由微生物引起的糖类物质的变质,习惯上称为发酵(fermentation )或酸败。

以脂肪为主的食物在解脂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脂肪酸、甘油及其它产物,其特征是产生酸和刺鼻的油月毫味。

这种脂肪变质称为酸败(rancidity) 。

由此可见,受微生物污染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食品在加工前、加工过程中以及加工后,都可以受到外源性和内源性微生物的污染。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有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以及由它们产生的毒素。

污染途径也比较多,可以通过原料生长地土壤、加工用水、环境空气、工作人员、加工用具、杂物、包装、运输设备、贮藏环境,以及昆虫、动物等,直接或间接地污染食品加工的原料、半成品或成品。

因此很可能许多食品的腐败变质在加工过程中或在刚包装完毕就已发生,已经成为不符合食品卫生质量标准的食品。

二、各种食品的腐败变质1 、新鲜果蔬和果汁的腐败变质开始引起新鲜水果变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和霉菌。

引起蔬菜变质的主要是酵母菌、霉菌和少数细菌。

起初霉菌在果蔬表皮,或其污染物上生长,然后霉菌侵入果蔬组织,首先分解细胞壁中的纤维素,进一步分解其中的果胶、蛋白质、有机酸、淀粉、糖类等,使其变成简单物质。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食品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后,容易发生变质。

那么如何鉴别食品的腐败变质,一般是从感官、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四个方面来进行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1.感官鉴定感官鉴定是以人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来查验食品初期腐败变质的一种简单而灵敏的方法。

食品初期腐败时会产生腐败臭味,发生颜色的变化(褪色、变色、着色、失去光泽等),出现组织变软、变黏等现象。

这些都可以通过感官分辨出来,一般还是很灵敏的。

(1)色泽食品无论在加工前或加工后,本身均呈现一定的色泽,如有微生物繁殖引起食品变质时,色泽就会发生改变。

有些微生物产生色素,分泌至细胞外,色素不断累积就会造成食品原有色泽的改变,如食品腐败变质时常出现黄色、紫色、褐色、橙色、红色和黑色的片状斑点或全部变色。

另外由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促使食品发生化学变化时也可引起食品色泽的变化。

例如肉及肉制品的绿变就是由于硫化氢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硫化氢血红蛋白所引起的。

腊肠由于乳酸菌增殖过程中产生了过氧化氢,促使肉色素褪色或绿变。

(2)气味食品本身有一定的气味,动、植物原料及其制品因微生物的繁殖而产生极轻微的变质时,人们的嗅觉就能敏感地觉察到有不正常的气味产生。

如氨、三甲胺、乙酸、硫化氢、乙硫醇、粪臭素等具有腐败臭味,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浓度较大时,人们的嗅觉就可以察觉到。

此外,食品变质时也可察觉到,其他胺类物质、甲酸、乙酸、酮、醛、醇类、酚类、靛基质化合物等也可察觉到。

食品中产生的腐败臭味,常是多种臭味混合而成的。

有时也能分辨出比较突出的不良气味,例如:霉味臭、醋酸臭、胺臭、粪臭、硫化氢臭、酯臭等。

但有时产生的有机酸,水果变坏产生的芳香味,人的嗅觉习惯不认为是臭味。

因此评定食品质量不是以香、臭味来划分,而是应该按照正常气味与异常气味来评定。

(3)口味微生物造成食品腐败变质时也常引起食品口味的变化。

而口味改变中比较容易分辨的是酸味和苦味。

一般碳水化合物含量多的低酸食品,变质初期产生酸是其主要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实质上是食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在污染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变化.产生有害物质的过程。

一、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糖元以及双糖和单糖等;含这些成分较多的禽品主要是粮食.蔬菜.水果和糖类及其制品.在微生物及动植物组织中的各种酶及其他因素作用下,这些成分可发生水解井顺次形成低级产物,如单糖、醇、醛.蔑酸直至二氧化碳和水,其主要变化指标是酸度升高,根据食品种类不同也表现为糖.醇.醛.酮含量升高或产气(CO2),有时带有这些产物特有的气味。

水果中果胶可被微生物所产生的果胶酶分解,使新鲜果蔬软化。

二、食品中蛋白质的分解
肉.蛋.鱼和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

经过微生物的蛋白酶和肽酶的作用.蛋白质被介解成多肽及氨基酸,氨基酸再进一步介解哎相应的胺类.有机酸和各种碳氢化合物;各种不同的氨基酸介解产生的腐败胺类和其他物质各不相同.甘氨酸产生甲胺.鸟氨酸产生腐胺,精氨酸产生色胺进而分解成吲哚,含硫氨基酸分解产生硫化氢和氨。

乙硫醇等。

胺类物质、NH-和H.s等具有特异的臭味。

三、禽品中脂肪的分解
食品中脂肪的变质主要是酸败,经水解与氧化产生相应的分解产物。

在微生物或动植物组织中的解脂酶作用下使食物中的中性脂肪分
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可进而断链形成具有不愉快味道的酮类或酮酸,不饱和脂肪酸的不饱和键处还可形成过氧化物,脂肪酸也可再钉解成具有特殊气味的醛类和醛酸即所谓的-油哈”气味.这就是食用油脂和含脂肪丰富的食品发生酸败后感官性状改变的原因.油脂中的饱和脂肪酸及天然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E)、芳香化合物含量高时.则可减慢氧化和酸败。

四、有害物质的形成
腐败变质的食品表现出使人难以接受的感官性状.如异常颜色.刺激气味和酸臭味、组织溃烂.发黏等症状。

营养物质分解.营养价值下降。

同时食品的腐败变质可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蛋白质类食品的腐败可生成某些胺类使人中都,脂肪酸败产物引起人的不良反应及中毒。

由于微生物严重污染食品,因而也增加了致病菌和产毒菌存在的机会;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分为细菌毒素和真菌毒素.它们能引起食物毒,有些毒素还能引起人体器官的病变及癌症。

一、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和途径
(一)食品污染的种类:
生物污染: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昆虫
化学污染:农药、工业三废、添加剂、包装材料
物理污染:放射性污染
(二)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
水的污染:水是作为媒介使微生物污染食品的
土壤的污染:加工的原料在采收时携带了微生物引的
空气的污染:食品暴露在空气中被微生物污染
人为的污染:人接触食品、工作衣帽不清洁等
食品加工用设备、容器、工具的污染:运输工具、生产
二、控制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控制食品因微生物的污染而造成的腐败变质,首先应掐断微生物的污染源,其次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具体要求如下:
一、食品基质条件
食品的营养成分食品的水分食品中的氢离子浓度
1.食品的营养成分
食品的营养成分与微生物生长的适应性
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不同的微生物对它们的利用能力是不同的。

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
细菌:芽孢菌属、假单胞菌属
霉菌:毛霉属、根霉属等
分解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
细菌:芽孢杆菌属
霉菌:曲霉属、根霉属等
分解脂肪的微生物:
细菌:荧光假单胞菌的分解能力较强
酵母:解脂假丝酵母具有一定的脂肪分解能力
霉菌:大部分霉菌具有一定的脂肪分解能力。

2.食品的水分
微生物生长需要水分,水分在某些极限以下时微生物则无法生长。

乳粉含水量低于5%时,在密封状态下,不会引起微生物的生长发育。

微生物对水的需求中,影响最大的是水的可利用性,常用水分活度Aw表示
水分活性值(Aw)的概念:食品在密闭容器内的水蒸气压与在相同温度小纯水蒸汽压之比值,食品的Aw值范围为:0≦ Aw≦1
不同类群微生物生长的Aw值
微生物生长Aw值的可变性
3.食品中的氢离子浓度
每一种微生物生长繁殖都有一定的pH值范围:超过该范围,生长就会受到抑制,甚至导致死亡。

大部分细菌的生长最适pH值为5.6~7.5。

乳酸菌、霉菌酵母在微酸性条件下生长。

大肠菌、蛋白分解菌在碱性环境中易生长,酸性条件下则受到抑制。

根据食品经代谢后产生的矿物质残渣或灰分呈酸性、碱性或中性反应
可以将食品分为:
酸性食品与非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上者为非酸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大多数蔬菜); pH值在4.5以下者为酸性食品(水果和少数蔬菜)
微生物生长与食品pH值的关系:非酸性食品适宜细菌生长;酸性食品中,酵菌、霉菌和少数耐酸细菌(如大肠菌群)可生长。

三、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
1.温度
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可将其分为:
低温菌最适生长温度10~20 ℃
中温菌最适生长温度30~40 ℃
高温菌最适生长温度55~65 ℃
低温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特点:食品发生腐败变质、脂肪的分解
高温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特点:分解糖类而产酸
2.气体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其所处环境中的含氧量密切相关:
有氧的情况:霉菌、酵母菌和细菌都可生长而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无氧的情况:厌氧细菌和酵母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新鲜食品原料中微生物的分布规律:
内部只有一些厌氧微生物
表面上生长的则是需氧微生物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与其它气体的关系(CO2.O3等)
3.湿度
环境空气的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食品的变质起着重要作用
食品处在潮湿的环境会吸潮而使其水分活度变大,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