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自他产生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算起时间久更长了?它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身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道教对此影响颇深。

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影响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多样性它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所以道教留下来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大集合、大杂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

第一对古代政治历史的影响。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用道教的教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所以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许多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农民起义?此后利用道教的教义起义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多。

所以道教对我们国家下层社会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

第二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

我国的许多道教学者?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长期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排斥到最后的不断融合?兼容并须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道教的许多劝善书以及大量戒律都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为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

第三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提倡自然主义、宇宙观和伦理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上。

道家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崇尚宇宙的自然规律,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道德规范。

这种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观。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山水田园诗等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种和谐观念对于中国文化的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无为而治的理念上。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宽容、柔和、自由的治理方式。

这种理念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文化名人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他们在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等方面都秉持着无为而治的原则。

这种理念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自然主义和宇宙观方面。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然的本真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这种自然主义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艺术家都倾向于表现自然的美,他们追求自然的真实与自然的美感,这种自然主义的思想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伦理观方面。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主张宽容、柔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和追求自身的道德境界。

这种伦理观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推动了中国传统的人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儒道合一思想、仁义道德观念等都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伦理观念。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无为而治的理念,提倡自然主义、宇宙观和伦理观,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独特的思想和精神。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思想流派之一-,也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棄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

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

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

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鹛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

4、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

这种科学思想体系与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西方机械科学思想体系截然不同,却与现代自组织化理论、复杂科学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是植根于中国本土,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宗教。

它诞生之后,就对中国文化直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中国文化随处可以见到道教影响的印迹。

在文学方面,道教的影响极为广泛。

许多收入《道藏》的神仙传记,如汉代刘向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等,都是文笔优美的散文,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道教还深刻地影响到民间文学和文人的创作。

我国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有以如来佛和玉皇大帝为首的佛、道两个系统;《水浒传》里有《张天师祈禳瘟疫》、《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公孙胜斗法破高廉》等章回;《三国演义》有诸葛亮预断凶吉、呼风唤雨等情节;《红楼梦》有形影相随的一僧一道,无不反映出道教的影响。

道教还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家艺术想象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李白诗作中那种瞬息万变的丰富想象力,就同他对伸仙世界的向往有着明显的关系。

在艺术方面,广泛吸收各地民间音乐乃至西域音乐而发展起来的道教音乐,不仅涌现了像阿炳(《二泉映月》的作者)这样的著名音乐家,而且还保存了《玉音法事》、《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等许多乐谱,这些都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

在科学技术方面,许多炼丹家往往兼攻化学、药物学和医学,如晋代葛洪不仅著有《抱朴子内篇》,记载了他对炼丹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化学变化的认识,还撰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等多种医药书籍。

孙思邈对医药的研究更为精深,被后人尊为“药王”。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

不少道士还精通天文历算,据说祖冲之就可能是道家信徒。

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人体科学作出了贡献。

此外,一些道士还发展了中国的拳术,如北宋张三丰就是武当内家拳的创造者。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主要影响:
1.宗教与哲学思想: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其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
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反对强制和干预自然。

这种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道德观念:道教的教义强调个人修行和道德品质的修养,提倡清静无为、知
足不争的道德观念。

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

3.文化艺术:道教文化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和文学成果,如道教经典、道教音
乐、道教美术等。

这些文化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医学养生:道教注重养生和保健,强调身心合一,注重精神与身体的和谐统
一。

这种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医理论和保健方法的发展。

5.社会结构:道教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社会的重要信仰之一,其信仰和组织形
式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道教寺庙成为了一些地方社区的中心,为人们提供了宗教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综上所述,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宗教哲学思想到文化艺术、医学养生、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有涉及。

这种影响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对亚洲其他地区产生了影响。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作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道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一直以来,道教都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道教的宗教信仰、道教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三方面来探讨道教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一、道教的宗教信仰道教的核心信仰是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道教认为,只有在顺应自然规律、养成自然生活方式、抛弃杂念杂忘的情况下,才能和谐地生活在人世间。

因此,道教徒通过修炼内功、精神控制等方法,来在生活中达到清静自然的境地。

在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有许多充满哲理的语句,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瑰宝。

二、道教文化的传承道教的文化涉及道家思想、符咒画像、道教音乐、道教建筑等多个方面。

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文化的精髓所在。

符咒画像则是呈现道教文化的形式之一。

符咒画像是道教信徒为祈求神佛保佑和加持自己的东西,通常被制作成纸张、木板等形式,上面刻画着符咒、神兽、神仙等内容。

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又一方面。

道教音乐甚至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形成了独特的音韵特色。

最后,道教建筑则是道教文化的体现。

著名的道教建筑有凤凰山大觉寺、青城山道教建筑群等。

三、道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道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化神学产生影响道教提出了很多关于生死轮回、神仙佛道、奇门遁甲等问题的思考,以及周易、八卦等文化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

《易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中非常经典的语句。

2、道教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道教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强调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融合,这一精神对于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3、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底蕴形成产生影响不论是在文学、美术等诸多方面,都充满着道教文化的影子。

比如在诗歌中,“仙境”“仙人”等是常见的词汇;在绘画中,道教中的神仙佛道也成为了展现画家才华的素材。

儒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儒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儒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道教是在中国固有文化孕育下土生土长的具有浓郁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宗教。

“道教是古代巫术、方术依托道家在汉代形成的,以追求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为主要目标的人为的世俗宗教。

” 道教在创立它的思想信仰体系时是“上标老子、次述神仙。

”就是说它把道家创始人老子奉为自己的开教祖师,王阜撰《老子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

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

道教把老子的《道德经》尊为开教的圣典。

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

道教理论主要讲人与人、人与众物、人与诸神的关系,形成自然宇宙论和神学创世论。

劝善成仙精神定了道教论理的主调。

自然无为是道教伦理的核心准则,如《抱朴子内篇》说:“无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也。

”尚中是道门中人的伦理方法论。

道教不是某一个教主在短时间内创立的,而是通过多渠道逐渐积累融合而成的。

东汉末年正式产生,但经过了漫长的酝酿过程,上限极难确定。

两千年来,它随着我国的历史发展不断调整、更新和演变,积淀成丰富的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政治、伦理、文学、艺术、道德、医学、养生、古代化学、长生、冶金、天文历法、建筑、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

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典和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清朝以后逐渐衰落,但这种信仰早已是民间习惯的宗教观念,所以仍有相当多的信徒,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

它与其他文化领域有着长期的密切关系。

一、道教的思想来源于古代文化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它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它的营养成分,成为它的思想渊源的一部分。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道家思想大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哲学体系。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道教的起源和基本思想道教起源于汉代,是一种中国民间宗教。

道家思想对道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塑造,在道教的发展和传承中,道家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是道和德的关系。

道代表着万物的原则和本源,是自然之道,是宇宙万物之中最高的一种法则。

而德则代表着人的品德和行为,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是实践道的具体形式。

道教的基本思想就是要人们通过实践德的行为,追求归于自然之道。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促进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

它的思想深奥,意蕴丰富,培育了一系列伟大的思想家、文化人、哲学家和艺术家。

其次,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学和艺术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包括诗歌、小说、戏剧、艺术等方面,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核心。

再次,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都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

中医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要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使人体能恢复自然平衡。

最后,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平和、自由和维护人类尊严等方面的思想已成为中国的传统政治哲学。

同时,道家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行为准则和社会习惯。

例如,中国人重视和平、信任、道德规范和自尊,并遵循谦虚、自我节制和人文关怀等道家思想的价值观。

三、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今天,道家思想仍然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环保方面,道教思想提倡顺应自然,和谐共处,反对毁灭自然和滥用自然资源。

第十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十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化第⼗五讲道教与中国古代⽂化宗教作为社会⽣活的⼀种反映,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常常是相对⼨应的,随着古代中国逐渐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国古代宗教也渐渐由⾃然宗教过渡到⼈为宗教。

如果说,以上所说的⾃然神崇拜和诅先崇拜多属原始的⾃然宗教,那么,秦汉以后所出现的道教,则是⼀种⽐较成熟、系统的⼈为宗教。

从历史渊源说,道教是从古代的⿁魂崇拜发展⽽来的,但它⼜不仅仅是⿁魂崇拜,⽽是掺杂了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道术⽽成的。

故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是中国古代的⿁魂崇拜;⼆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道。

道教之成为⼀个有组织的独⽴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张陵学道于鹤鸣⼭,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四篇,⾃称出于太上⽼君的⼝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了道派。

因⼈道均须交纳五⽃⽶,故称“五⽃⽶道”。

据《华阳国志》记载:陵死,⼦衡传其业。

衡死,⼦鲁传其业。

(《华阳国志·汉中志》)此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三张”。

“三张”所传的“五⽃⽶道”,主要是教⼈悔过奉道,以符⽔咒语治病。

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称“天师道”。

东汉时期道教还有另外⼀个教派叫“太平道”。

此派由巨⿅(今河北平乡)⼈张⾓创⽴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

史载张⾓信仰黄⽼道,⾃称“⼤贤良师”。

他在⽤符⽔咒语为⼈治病的同时,组织教团和“黄⼱军”。

据史料记载,“⼗余年间,徒众数⼗万,联结郡国,⾃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州之⼈,⽆不毕应”(《后汉书·皇甫嵩传》)。

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黄⽼道和《太平经》的学说为中⼼,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

其盛衰与“黄⼱军”紧密相关,曾随“黄⼱军”的发展⽽得到⼴泛传布,后亦因“黄⼱军”的失败⽽遭到致命打击,转为在民间秘密流传。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个较⼤的发展,东晋时的葛洪从神仙⽅术⾓度发展了道教,创⽴了道教的丹⿍⼀系。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传统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传统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传统道教,作为中国的一种本土宗教,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一、道教的起源与初期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与佛教、儒教并称为中国三教。

它起源于周朝时期的黄老思想,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宗教体系。

在古代,道教主要传播于皇室、贵族和文人士大夫之间,并且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

其核心思想是追求长生不老、修炼内丹以及炼化精气神。

二、道教的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从学术思想转变为宗教信仰,并且开始对中国社会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在东汉时期,张道陵创建了“五斗米教”,这被认为是道教的起点,它吸引了大量信徒并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播。

随后,东晋时期的庐山道教和唐代的上清派等道教流派相继兴起。

在唐宋时期,道教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形成了完整的教规和体系。

三、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道教在与佛教、儒教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首先,道教对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影响不可忽视。

许多古代文人都是道教信仰者,他们将自己的文学作品与道教思想相结合,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次,道教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

道教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入了道家、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

此外,道教对中国的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道教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如今,道教仍然是中国境内广泛信仰的宗教之一。

很多道教寺庙在中国各地可以看到,并有很多学者从事道教的研究与传承。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道教也在发展与适应新的社会变革。

许多人将道教的思想与修炼方法应用于健康养生、心理疏导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道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传承。

它与佛教、儒教一起构成了中国三教的体系,并且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贯穿于中国的艺术、哲学和文化之中,并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宗教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诞生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代,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要理论基础。

道教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道融天地的思想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影响力,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特色。

一、道教哲学对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道教哲学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儒家文化追求“仁爱之道”,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组织,强调“天人合一”,崇尚两个法度:礼与乐。

佛教文化崇尚教化众生,认为人性本恶,倡导“缘起空性”,强调个体修行。

而道教哲学则是以“道”为中心,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观念。

在哲学上,它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强调事物发展的规律与源头。

在实践证道方面,道教以丹道、符箓、神仙等形式,和世俗社会分离开来,强调个体修行,倡导“返本归真”,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上,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哲学并存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而在其中,道教哲学对两者与其矛盾思想的调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道教文化对文学、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影响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著名作品《庐山谣》中抒发了道教信仰的内心体验和理念。

而《庐山谣》的这种体验抒发,成为了后来诗歌中的确切表达。

同时,道教也积极推广歌舞艺术,兴办各种文学、艺术组织和节庆活动。

道教文化还在民俗文化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

其中,民间信仰、神祇信仰、景观信仰、山 worshiping 等成为了中国流传下来的重要文化符号。

同时,无论是中药、饮食、园林、建筑、家居、书法、绘画、摄影、音乐和舞蹈等各个领域,都对道教文化有所借鉴和融入。

三、道教文化对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道教文化在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塑造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道教提倡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从自然规律中找到了人生价值的内涵与意义。

试论道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试论道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试论道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影响。

一、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贡献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道教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自然、平衡、和谐、长生等理念,这些理念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了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道教提倡的“无为而治”,就是强调不要过度干预,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让事情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治国理政思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

二、道教对中国传统科学的贡献道教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道教思想强调对自然的研究和观察,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规律,通过对自然的研究可以认识这种规律。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更加注重实验和观察。

例如,道教炼丹术的研究,虽然不是为了制造现代意义上的药物,但是通过对化学物质的研究和实验,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

三、道教对中国传统宗教的贡献道教对中国传统宗教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道教思想强调自然、平衡、和谐等理念,这些理念逐渐被其他宗教所接受和融合。

例如,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

此外,道教也对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产生了影响,例如对鬼神、精灵、风水等信仰的影响。

四、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道教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哲学、医学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道教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此外,道教医学中的中草药、针灸等疗法,也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道教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道教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指导人们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平衡可以指导人们更加注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强调长生不老的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和生活方式的改善等等。

中国道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道教与传统文化
关键词:起源 道教 传统文化 关系 影响
首先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它的主要思想来源是古代宗教迷信和思想文化。道教将老子奉为自己的开教祖师,王阜写的《老子圣母碑》中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 道教丰《道德经》为圣典,信仰追求长生。“自然无为”思想是道教奉行的的核心准则。
(三)儒家思想。
儒家主要的思想之一:伦理纲常思想。其核心是“三纲五常”。这种思想被儒家视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是不可变、不可违的“天道”,谁也不能违反。而这种伦理纲常思想,也为道教所吸收和发展。道教在提倡发扬这些伦理道德思想的时候,经常和它本身的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思想结合起来,甚至其所起的实际效果比儒家更大。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写道:“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而且在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里,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当时的儒家经典中还未这样写,而这正是后来流传于社会上“天地君亲师”信仰的由来,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道教不仅吸收融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而且把它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为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发挥了更大的特殊作用。
(三)对民间习俗的影响
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例如,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几乎便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家各户。中国的老百姓,不管信仰道教与否,对这些神灵大都很恭敬。每逢年末岁首,道教对于民俗的影响表现得更明显。春节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传统节日里,从喜庆娱乐到饮食、祭祀,集中体现了中国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如贴门神、灶马,画桃符,十分热闹。这些习俗,有些甚至延续至今。其中门神、灶马、桃符等,均出自道教。
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与道教的关系

中国文化与道教的关系

中国文化与道教的关系道教做为我国传统的宗教之一,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及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影响并非是单方面的,而是它与我国文化互相影响,本身道教在其发展中便吸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其思想渊源的一部分,同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加入民间文化以及随着佛教的传入,儒释道三方相互竞争又相互吸收,同时道教朴素辩证法以及其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封建时期的思想文化。

在其一般定义上,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首先从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上来看,道教所传承的道家思想,对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道教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哲学上,道教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辩证思维法至今还有着重要影响。

后来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的佛教,它的传播也借助了老庄玄学,禅宗的宗旨方法更是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

在唐代,道教重视玄学,因此在理论思辨方面非常精致。

在唐代萌芽、在宋明时期盛行的道教内丹心性论,也是中国古代心性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值得一提的是,道教与儒家、佛教在思想上的互相吸收渗透,大大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基。

比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对道教经典进行了认真的研读。

他曾经说自己是“终朝读道书”,并且托名为“空同道士邹欣”给道经《周易参同契》作注。

其次,道教秉承道家思想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强调“无为而治”。

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等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因此道教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契合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契合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契合一、简介道教作为中国的原始宗教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契合。

本文将从道教的核心思想、道教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契合、道教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示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道教的核心思想1. 道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源,是一切事物的本性和规律。

中国文化也强调“道”的思想,例如“天道”、“人道”等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广泛存在。

2. 自然观念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理念。

中国古代文人常以山水自然作为创作的素材,表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

道家的自然观念与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道教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契合1. 尊重自然道教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理念相契合。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顺应自然、谦虚谨慎的生活态度。

2. 个人修养道教注重内省修养,倡导“道法自然”,在中国文化中与个人修养、道德修养的理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强调个人修养的观念,例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等,与道教的内在修行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四、道教在文化艺术中的表现1. 文学作品道教的思想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表现。

例如,《庄子》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和哲理故事,表达了道教思想的核心理念;唐代的诗人李白更是融入了道教的元素,表现了纵情自然、超脱尘俗的诗境。

2. 绘画艺术中国的山水画主要受道教影响。

道教认为山水是大自然的精神体现,而山水画则强调表达人与自然相融合、达到心灵的宁静。

因此,道教的影响使得中国山水画在艺术领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3. 建筑艺术中国古代的道观建筑是道教在建筑艺术中的体现。

道观建筑通常以山水为背景,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建筑风格也影响了后来的园林建筑,形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风格。

五、道教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关系道教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与当代中国文化依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有哪些影响?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有哪些影响?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

道家学说强调“道”,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而“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是自然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根基。

道家学说的思想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上。

道家学说提倡“无为而治”,认为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更加注重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中国人一直重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去征服和改变自然。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扎根,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上。

道家学说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干涉,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使他们更加注重自由、平等、和谐。

中国人一直重视平衡和和谐,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和睦相处,而不是互相攀比和竞争。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扎根,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上。

道家学说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干涉,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更加注重自然、平和、自由。

中国人一直重视自由和自我实现,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应该自由发展,实现自我,而不是受到限制和束缚。

这种行为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扎根,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道家学说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

道家学说的思想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而广泛吸收并且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相连。

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发展、社会民俗演进起到了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关系影响一、道教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发展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准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的宗教。

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是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传统文化。

因此,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它的来源上:主要表现在它将古代原始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的吸收融合。

1.道教来源于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思想(一)自然崇拜道教思想渊源杂而多端,它有三大基本源头: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和黄老道家。

①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奇异现象,从而认为有一种超越人、超越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原始人既惧怕受到它的伤害,又希望得到它的恩赐。

久而久之,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祈祷膜拜,从心底萌生了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和逝去的先祖的崇拜,这些也就成为了其普遍崇拜的对象,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的神灵系统。

上古时代,黄帝时期就开始祭祀天帝,内容有“封禅告天”、“郊祀上帝”等,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战国中期以后,神仙思想逐渐成熟,从官方到思想界到民间,影响越来越大。

受这一潮流的影响,神仙思想与道家思想开始交流,而且趋势越来越强。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可以看出,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道教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哲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得到了全面而广泛的展示。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道教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但道教本身又是如何在中国文化中诞生、成长并繁荣的呢?1. 道家思想的起源道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那时候道家思想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哲学流派。

在春秋时期,老子创立的《道德经》为道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道德经》强调“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人应该学会顺应自然的道理,而不是强行改变自然的本性。

这一思想体系对后来的道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教的形成道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在那个时代,许多流浪神仙将其生活方式和理念教给了士族贵族,这才有了道教。

而在后来,道教不断发展壮大,并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

相对于佛教的教义,道教比较注重个人自我修行和内心的静默,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宗教信仰。

道教的核心是追求无为而治的思想,其思想将道家的理念转化成为了一种具有宗教性的信仰。

3. 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渊源很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在哲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道教还贡献了许多其他方面。

例如,在文学、艺术以及医学等领域,道教都有着独特的影响。

其中,道教对于中国文学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都是道教的信仰者,其诗歌创作中也充满着道家的思想。

4. 道教带来的影响虽然道教本身是一种宗教信仰,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也十分紧密。

道教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界,也对社会结构和文化元素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中国农业社会中,大家都追求着以自然为师、顺天应时。

道教的“无为而治”理念,以及对于生命和自然的尊崇,都对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和生产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道教在医药学上的发展更是为未来现代医学提供了先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而广泛吸收并且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相连。

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发展、社会民俗演进起到了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关系影响一、道教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发展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准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的宗教。

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是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传统文化。

因此,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它的来源上:主要表现在它将古代原始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的吸收融合。

1.道教来源于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思想(一)自然崇拜道教思想渊源杂而多端,它有三大基本源头: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和黄老道家。

①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奇异现象,从而认为有一种超越人、超越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原始人既惧怕受到它的伤害,又希望得到它的恩赐。

久而久之,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祈祷膜拜,从心底萌生了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和逝去的先祖的崇拜,这些也就成为了其普遍崇拜的对象,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的神灵系统。

上古时代,黄帝时期就开始祭祀天帝,内容有“封禅告天”、“郊祀上帝”等,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战国中期以后,神仙思想逐渐成熟,从官方到思想界到民间,影响越来越大。

受这一潮流的影响,神仙思想与道家思想开始交流,而且趋势越来越强。

道教吸收了这种鬼神思想,在此基础上将以上的三者再次进行揉合,使之再发展。

(二)神仙方术神仙方术,是传统中国五术之一,属于民间信仰。

古人相信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甚至羽化成仙,这种思想主要来自于先民对自身永葆青春的渴望。

先秦时期,道教尚未成形前,人们开始大量的实践探索,寻找各种矿物植物等配置药方,以及研究寻找自身的命门,从事这一活动的人被称为方家或方士,因此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就叫“方术”。

例如,秦朝时,秦始皇嬴政派徐福东渡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①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第231页始皇希望长生不老。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

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

战国时期,燕齐和荆楚等地出现了宣扬长生成仙的方士,尊奉黄帝和老子为得道成仙的神仙祖师,提出寻求仙人仙境和不死仙药的主张,并实践导引吐纳、炼丹服药等修炼方术,形成了方仙道。

及至中国东汉时期五斗米道张天师出现,修持神仙方术就被说成是“修道”,方士不约而同地共尊崇老子的道家无为学说,原本是哲学理论的道家思想之具体实践和实用方“法”与技“术”,因此也有人称“方术”为“道术”。

(三)黄老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道教便以“道”为基点建立神学理论体系。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规律,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道教便以“道”为基点建立了神学理论体系;道家注重修炼养生和延年益寿之道,老庄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也被道教继承发扬。

道家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的得道成仙思想成为道教核心信仰。

战国中期的齐国出现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学派,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汉武帝“罢黜百家”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思想转变为宗教理论。

道家思想是其道教思想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道家思想作为基础,道教就是一种民间信仰,也难以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

因此黄老道家思想为道教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道教来源于儒家思想、佛教思想(一)儒家思想儒家主要的思想之一是伦理纲常思想,核心是“三纲五常”,被儒家视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是不可变、不可违的“天道”。

而这种伦理纲常思想,也为道教所吸收和发展。

道教在提倡发扬这些伦理道德思想的时候,经常和它本身的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思想结合起来,甚至其所起的实际效果比儒家更大。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写道:“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而且在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里,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

当时的儒家经典中还未这样写,而这正是后来流传于社会上“天地君亲师”信仰的由来,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道教不仅吸收融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而且把它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为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发挥了更大的特殊作用(二)佛教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的过程是与道教的建立和完善交织在一起的。

佛教传到中国的时,道教正处在建立初始阶段。

魏晋以来,由于佛教扩大流传范围,道教与佛教人士的见面、接触的机会增加,典籍的浏览也更加方便,他们就互相学习融合,像佛教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之说也能在道教的经典中找到借鉴的痕迹、此类情形表明,道教在不断筹备完善自己的理论过程中确实注意到洗嗽融合佛教的某些思想观念来丰富其文化体系。

寇谦之以后,道教模仿佛教仪节,建立起祈祷、礼拜、诵经、斋醮等一套完整的科仪戒律。

但佛教只是道教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而不是生成之源泉。

通过以上诸例说明了道教的思想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它对于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吸收融合的态度。

也因为这样,所以许多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思想,都在道教之中汇集,并由道教的经典得以留存下来,流传至今。

二、影响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因此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发展了古代的科学技术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

为实现这个目标,道教徒就采用重要的修行方法:服食丹药。

为此,他们写了很多炼造金丹的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

例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里讲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丹砂就是硫化汞,进行烧炼,其中所含的硫就变成二氧化碳,游离出水银,再使水银和硫磺化合生成硫化汞。

这不但开了古代化学之先河,而且也是现代化学之先声。

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仙药篇》中,详细记述了灵芝、五玉、云母、珍珠等仙药,据说服之可以延年益寿,甚至可以成仙不死。

葛洪还撰有《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8卷、《神仙服食药方》神10卷,这些书今天仍是药物学研究学者的宝贵参考资料。

其中《肘后备急方》对于传染病如天花、结核病等颇有研究,对免疫法也有较正确的认识。

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对药物学也有很高深的造诣,称他为“方图产物,医术本草”。

他所著的《视农本草经集注》、《药总诀》、《肘后百一方》,①对医学和药物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医道通仙道,道教为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久视而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刘守真、傅山、刘一明等众多高道都是医学家。

道教治未病、天人同构、自然无为思想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外丹术开创了化学制药的先河,道教在生理学、经络学、解剖学、药物学、性医学、心理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服食、行气、辟谷、导引、调息等方术以及内丹学成为养生的主体内容,道家养生衍生出各种强身健体的武术气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源自张三丰的内家拳。

道教对古代医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气功方面。

而气功的源头之一就是道教之守一、存思、服气、内丹等修养方法。

道教这种征服自然的精神,这种追求突破生命极限的方术实践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发展了古代的文学艺术道教还影响到我国的古代文学。

在小说方面,南北朝以来的《搜神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与道教密切相关,唐宋传奇《枕中记》、《太平广记》等包含大量的道教元素;唐诗也受道教渲染形成了古奥华丽的风格,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十分突出;明清小说包括我们的四大名著也都蕴含道教神学思想,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

此外还有独特的道教文学形式被衍生出来,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李白的游仙诗,陆静修的步虚词,明朝盛行的青词;当代流行的修真小说以丹道为核心,玄幻小说、盗墓小说、武侠小说也与道教紧密相连。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自然的风格和神韵。

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赵孟頫、黄公望、祝枝山、徐渭、朱耷、郑板桥等书画家都是道教徒,其作品深受道教思想浸润。

道教音乐的曲调、唱腔促进了音乐戏曲的发展,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都充分汲取了道教音乐的营养。

天人合一思想、风水堪舆道术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建造。

(三)发展了古代的民俗习惯①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第232-233页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例如,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几乎便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家各户。

中国的民俗基本上是属于道教的,道教信仰深深积淀在传统民俗里,影响着民间信仰习俗、祖宗崇拜、节日习俗、娱乐习俗和方术活动。

本命年拜太岁,祭祀先人烧纸钱,春节祭灶、贴对联、放鞭炮、接财神、闹元宵,这些习俗都起源于道教。

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①,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

这是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四)影响国民心理道教对国人的性格心理、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是无与伦比的。

周作人认为:“平常讲中国宗教的人,总说有儒释道三教,其实儒教的纲常早已崩坏,佛教也只剩了轮回因果几件和道教同化了的信仰还流行民间,支配国民思想的已经完全是道教的势力了。

照事实看来,中国人的确都是道教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