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10.《项链》教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项链

课文分析

19世纪末,法国社会正处于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腐败,社会上道德沦丧。上流社会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图慕虚荣,追求享乐,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同阶层的人都企图跻身上流社会,梦想过上贵族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地位。

这篇小说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个小职员的妻子——美丽动人的玛蒂尔德一心追求高雅奢华,为参加舞会借了项链,结果不慎丢失,跌进了穷苦的深渊。到头来才知道自己为之付出惨重代价的项链原来是假的。作品反映当时法国社会中小人物的梦想和痛苦,追求和遭遇,感慨社会的不平和人性的弱点,感慨命运对小人物的残酷。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到“她常常整日地哭好几天”),是小说的序幕。小说一开始交代了主人公的出身和她不尽如人意的婚姻,她的梦想与苦恼。这近千字的简幅虽未涉及项链这一主要故事的线索,却交代了故事情节发展的社会大背景,展现了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为全文的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展示作了充分有力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然而,有一天傍晚”到“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是故事的开端。介绍了路瓦裁夫人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的原因和经过。路瓦裁夫妇受部长之邀将要参加一个晚宴。玛蒂尔德心中先是一喜,但很快又被没有漂亮衣服,没有像样首饰的自卑情绪所控制,乃至于要流下泪来。经丈夫提醒,她决定去向不愿多见的女友借首饰。这一部分作者着意进行描写:她看着各式各样的首饰爱不释手,犹豫不决,最后终于决定借挂钻石项链,并因得到允许而激动不已。这时她的心态、神情、动作,将平日里只能坐着想想的奢望全都流露出来了。

第三部分(从“夜会的日子到了”到“也可以成全你"),是故事的发展。这是本文情节展开最丰富、最有起落的部分。首先是舞会,作者没有将镜头对推舞会热闹、豪华的场面,而是集中描写玛蒂尔德,“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所有这些都是她向往的,需

要的。她就是要和别人比,因为她也是个漂亮美丽的姑娘,只是地位不高,出身平凡,无法接近上层社会,连借婚姻来实现梦想,满足虚荣心的机会都无法得到。而这次舞会,让她郁闷的生活大放光彩,她成功了。但乐极生悲,她一下子从狂热兴奋的高峰跌入泪丧难堪的低谷:项链丢了。这好似一盆凉水把她浇醒,夫妇二人四处寻找,却毫无收获。于是他们只能举债买项链还给女友,而玛蒂尔德从此也过起了比先前更艰苦的生活,并且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才把债务还清。

第四部分(从“有一个星期天”到“至多值五百法郎……”),是故事的高潮,也就是全文的结尾,令人惊叹不已。小说借佛来思节夫人之口点明真相:十年前路瓦栽夫人丢失的项链是假的,至多值500法郎。全文到此夏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小说以项链为线索,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等情节展开故事,并将结尾的高潮构思得独特巧妙,使整篇作品显得匠心独运,大放异彩。

本文的表达技巧是:

1.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典型形象——玛蒂尔德。她美丽、虚荣、喜欢奢华的生活,但是也有敢于承担责任的一面。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有大起大落的波澜,也有层层荡漾的涟漪。“丢项链”与“假项链”两个情节出人意料又引人人胜,铺垫十分周密,使人物形象逐渐鲜明。

(1)玛蒂尔德的悲剧成因

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话:“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其实这段话触及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如何酿成的问题。在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悲剧总是有其社会原因和主观原因的,这是内在的必然,而这种必然又常常通过某种偶然的形式表现出来。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一件偶发事件,但在它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一方面是玛蒂尔德的境遇和性格特点。她的出身低微,只是一位小职员的太太。平淡的生活、寒磣的墙壁、破旧的家具、粗陋的布料,在其他妇女看来可以不放在心上,但她强烈的虚荣心与现实生活无法取得平衡。她梦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当这一切无从实现时,她就经常处于伤心、

悔恨、失望和痛苦之中。教育部部长的舞会让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她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十年辛苦的劳作赔一挂只值500法郎的假项链。这是她为强烈的虚荣心付出的代价。更为可悲的是,她的虚荣心根深蒂固,在十年劳苦的生活中,她还念念不忘那个曾经让她风光一时的舞会,那个后来使她堕人贫苦生活的,变得又老又丑的舞会。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当时的法国社会崇尚浮华势利的风气充斥一切。小说虽未直接描写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但玛蒂尔德的梦想为我们勾勒了这样的场景:豪华的住宅、成群的奴仆、热闹的舞会、华丽的衣……这此都不可能是她的凭空臆想,而是现实社会风气的折射。另外,小说所写的佛来思节夫人,正是-一个与路瓦栽夫人形成对比的人物形象。她富有,过着舒适的日子,十年之后仍然显得“年轻、美丽动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财富上的巨大差异也是促使玛蒂尔德追求虚荣的一个因素。

玛蒂尔德那特别强烈的虚荣心、上层社会奢华生活对她的诱惑和心理压力,使她最终深陷不幸而不能自拔。

(2)关于玛蒂尔德的虚荣心

《项链》是传世名篇,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读者对作品意义的闹释,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看法也有所变化,其中有一个比较集中的问题,便是如何看待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尤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青年学生中,对这个问题会有更多的纷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不涉及。处理原则:建议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课文中找依据。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熟读、精读课文时加深思考力度。不过教师必须注意区别以下两点:

①爱美之心与虚荣心。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学生认为玛蒂尔德的爱美之心是“人之常情”。对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指出玛蒂尔德的穿着打扮的“爱美之心”超过了一般人的“常情”。课文也提供了足够的依据。

②追求美好生活与虚荣心。希望过上美好富裕的生活,也是“人之常情”,但玛蒂尔德却把得到理想生活的希望全然寄托于青春美貌上,寄托在婚姻上。而当这些都已逝去时,她仍对那场在短时间里享有美丽而富裕的贵妇人荣耀的舞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