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与政策建议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及调控

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及调控

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及调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种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并分析相应的调控措施。

一、不平衡发展的原因1. 地区差异: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欠发达。

这种地区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产业结构: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传统产业在东部地区集中,而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导致了不平衡的经济发展。

3. 收入分配:在中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这也是导致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二、调控措施1. 扩大内需:中国政府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旨在通过消费、投资和减税等手段,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

2. 促进创新:中国正在加大创新力度,鼓励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为创新提供支持。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讯和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4. 收入分配改革:中国政府正在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少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5. 优化金融体系:中国政府正在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农民工等经济薄弱群体的金融支持,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调控措施,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收入分配和优化金融体系,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调控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失衡的原因与经济政策

经济失衡的原因与经济政策

经济失衡的原因与经济政策经济失衡是指经济发展中某些领域的增长速度快于或慢于其他领域,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失衡趋势时,很容易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不稳定、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理解经济失衡的原因与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资源分配失衡。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往往存在某些领域资源过度集中而导致其他领域资源短缺的情况。

例如,某些地方过度发展旅游业,导致当地环境遭到破坏,而其他领域却缺少资源。

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当地的居民在经济上失衡,而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除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另一个经济失衡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失衡。

这是指某些行业或领域过度发展而导致部分行业或领域的生产力下降的情况。

例如,过度发展高科技产业会导致其他传统产业的生产力下降,这些产业将失去竞争力并无法满足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这种情况也需要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平衡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生产力。

此外,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是导致经济失衡的原因之一。

许多国家依赖进口来满足其资源和能源需求,这意味着如果国际贸易出现问题,这些国家可能会出现经济失衡。

例如,能源进口国在能源价格上涨时可能会出现经济困难,而出口国在出口市场不稳定时可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因此,国际贸易政策在维护经济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政府选取适当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时,可以采取多种手段。

一种是通过税收政策来调整资源和生产力,例如对资源过度集中的领域征收高额税收,以促进资源的均衡分配;对生产力过度发展的领域适当减免企业税收,以鼓励传统产业创新和发展。

同样,为了维护对国际市场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平衡发展,政府可以采取关税对进口和出口进行管理,出口优惠措施和出口配额等手段来确保国际贸易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为了弥补经济失衡的影响,政府也可以通过出台各种财政计划来直接扶持那些处于困难中的行业或领域。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中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以净出口为主的经济结构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外需不稳定、投资过度、产业结构不合理和金融政策不当等方面。

针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引导出口转型、推动消费升级、调整产业结构、采取适度紧缩的金融政策等。

首先,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是外需不稳定。

中国出口主要依赖于发达国家市场,而这些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都会影响中国的出口。

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高端产品的出口比重。

同时,开拓新的市场,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减少对传统市场的依赖,以稳定出口方向。

其次,投资过度也是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过度依赖政府和企业投资带来的增长,长期以来导致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推动消费升级,鼓励居民消费,提高消费者购买力,并提供更多优质的消费品和服务。

此外,通过培育发展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提高企业海外收益,平衡国际收支。

再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造成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中国传统产业过度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与国际间产业分工和合作的趋势不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减少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高端产品出口。

最后,金融政策不当也是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在过去,中国过度扩张信贷,引发了不良贷款问题,导致金融系统风险加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采取适度紧缩的金融政策,压缩信贷供给,控制流动性泛滥,加强金融监管,减少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同时,还应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融资的通道和效率,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外部不平衡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外部不平衡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外部不平衡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经济外部不平衡。

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深入分析。

一、当前我国经济外部不平衡问题的表现当前我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顺差过大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贸易顺差在国际收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和外汇储备增加。

但是,当贸易顺差过大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出现“货币套利”现象导致流动性过剩等问题。

2、经济结构不平衡我国经济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一方面是东部地区发达,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另一方面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不协调,制造业占比过大。

这种不平衡的存在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充分等问题。

3、金融体系不健全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都是导致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当前我国经济外部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分析以上几个方面的经济外部不平衡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单一和结构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出口导向的产业结构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大多是外向型的,出口比较集中,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但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能只围绕出口一环展开,还应该有自主创新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2、自给自足型的金融体系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尤以银行业为主导,且大部分结构在控股于国有机构,不少出资方主要是个人、家庭和企业收益者。

这种金融体系虽不容易产生泡沫,但缺乏广大投资人及资本市场的监督和压力,无法在保障经济稳健发展的同时,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升级。

三、当前我国经济外部不平衡问题的解决方向针对以上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外部不平衡问题的解决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应当逐步转向技术含量更高、服务性更强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对一些新兴产业应该支持和扶持,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对策1. 什么是国际收支失衡?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国际收支失衡这个话题。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进进出出的钱不太平衡。

想象一下,你一个月收入一万块,结果花了两万,这可就尴尬了。

国际收支失衡也是如此,当一个国家进口的比出口的多,或者外资流出得比流入得快,最后就形成了收支失衡。

这背后有啥原因呢?咱们来一探究竟。

1.1 经济结构问题首先,经济结构问题是个大坑。

我国的某些产业发展得快,可有些却相对滞后。

这就像一个班里的同学,有的人数学特好,有的人连加减法都搞不明白。

我们依赖于某些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却在日常消费品上依赖进口,像是智能手机、奢侈品等。

这种“挑食”的经济结构,让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显得不那么“靠谱”。

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全球经济放缓,咱们的出口就受影响,导致国际收支更加失衡。

1.2 外部环境变化说到外部环境,真是变幻莫测。

你根本没办法预测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化。

比如,有时候美国一声“枪响”,整个国际市场都得抖三抖。

美元汇率波动、贸易变化,都是潜在的“定时炸弹”。

结果,我们进口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这一来二去,就更加加重了收支失衡的压力。

就好比你准备去旅游,结果一场大雨把你的一切计划打乱,回家只能默默流泪。

2. 应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对策好吧,讲完原因,咱们也得想想对策。

别担心,解决问题总比抱怨要实在多了。

首先,咱们得调整经济结构。

这就像给班里的同学补习,把弱项提高上去。

国家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降低对进口的依赖。

这样,咱们的出口就能变得更加多元,抗风险能力也会增强。

2.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真不是说说而已。

这就像小孩学走路,要摔几跤才能站稳。

国家可以通过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人才。

比如,像阿里巴巴、华为这样的企业,通过不断创新,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等到大家都能自给自足时,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4890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14890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及政策建议前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仍不稳定。

在经济发展中,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极为突出。

笔者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经济政策的建议。

原因分析地理位置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主要原因是它的地理位置更具优势,与外部市场接洽更为紧密。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缺乏良好的交通和通讯设施,其经济发展缓慢。

政府应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打通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资源禀赋地区间的资源禀赋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人力资源、能源、交通等重要的生产要素。

一些地区天然资源富集、人才济济、交通运输便利,比如北京、上海和广州,因而在经济发展上处于较为优势的地位。

这些地区可参照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进一步强化教育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等要素的建设,以利于提升其经济竞争力。

政策不均衡地方政策不完善也是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些地方政策比较落后,无法有效调节经济发展。

同时,基于现实利益诉求,政府往往会优先支持已经相对较发达的地区,这会导致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政府应该落实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原则,以真正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均衡。

政策建议加强交通建设政府在改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方面应该加强对交通建设的投资。

加强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海运运输的资源投资,促进内陆地区快速通往沿海地区,保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稳定性,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

细分产业规划政府应细分产业规划,鼓励地方发展特色产业和支持重点企业的发展,避免大量重复投资,减少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浪费。

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改善它们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拉近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尤其是农村地区,政府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促进其农业、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融合发展。

经济失衡的成因及其对策

经济失衡的成因及其对策

经济失衡的成因及其对策近年来,经济失衡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所谓经济失衡,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某些方面的发展偏差,导致整体经济不能保持稳定的增长。

那么,在经济失衡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成因呢?又应该如何对策才能够避免经济失衡的发生呢?下面,我们将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成因分析1.经济结构失衡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中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分配比例,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

当一个地区对某些产业的过度依赖,或者某些产业规模过小,就可能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同时,不同产业间的协作机制不畅,也会导致经济失衡。

2.财政收支失衡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收入不能够覆盖其支出时,就会发生财政收支失衡。

这时,政府通常会采取借贷、印钞等方式来弥补差额,导致通货膨胀等问题。

此外,政府在制定预算时,如果目标定得过高,而真实的收入却无法达到预算目标,也会导致财政收支失衡。

3.外部环境失衡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国际贸易形势、外汇市场变动等,也可能导致经济失衡。

例如,一个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市场需求量骤减,而其它生产性行业不能够及时补足,这将会导致经济困境。

此外,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某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经济失衡。

二、对策探讨1.经济结构调整针对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加快转型升级。

例如,鼓励创新产业的发展,加大制造业的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并加强各个经济体的协同作用。

2.财政收支平衡针对财政收支失衡的问题,要加强财政管理,控制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浪费,提高税收收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政管理也越来越数字化。

政府可以采用财政大数据分析工具,提高财政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3.引入多层次的外部参与国际贸易和外汇市场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采用多层次的外部参与方式,多方面地开拓市场。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1. 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2. 城镇与乡村差距大:城市居民收入高、生活水平好,农村居民则收入偏低,生活水平相对较差;3. 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4. 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仍以传统制造业和低附加值产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5.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原因:1. 政府投资导向不正确:过多地投资于重工业和基础建设,而不注重社会服务领域的发展;2. 改革不彻底:官员腐败、国企垄断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全面性;3. 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不高: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短缺,制约了科技和创新领域的发展;4. 资源分配不均:国内贫富差距过大,土地、资源、财富等基础资源的分配不公;5. 全球经济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外部环境不稳定,也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对策:1. 加强社会服务建设:提高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减少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2.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法治建设,打击腐败;3. 提高人才素质: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4. 改善资源分配机制:制定公正合理的分配机制,加强财富调节和税收政策,加强土地、资源、环境保护;5.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平衡、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不平衡问题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不平衡问题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不平衡问题与结构调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结构调整措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问题的来源中国经济不平衡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但不平衡的资源配置使得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明显,而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

2.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这导致了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发展迅猛,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较为滞后。

3.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发展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二、结构调整的策略为了解决经济不平衡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结构调整策略,包括:1.实施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破除户籍制度限制、促进农田和城市土地流转等措施,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加快推进产业升级:鼓励发展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减少传统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整治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

4.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对中西部地区的特殊支持政策,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三、取得的成效中国政府通过上述的结构调整措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包括:1.城乡发展差距缩小:随着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拉近,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得到有效缩小。

2.产业结构升级: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中国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

3.环境状况改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空气、水质等环境指标出现好转,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提升。

4.区域发展均衡:中西部地区得到了特殊支持,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减小。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一、引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表现为一些地区经济增长迅速,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原因分析1.历史因素历史上,我国各地区受到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地区发展的差距。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以及外资的引入,发展迅速,而内陆地区则受限于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2.资源因素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更便于发展。

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发展受到限制。

3.产业结构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沿海地区以制造业和出口为主,比较具有竞争优势;而内陆地区的发展则更多依靠农业和基本工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4.政策因素不同地方的政策环境和政策优惠亦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一些地方通过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政策吸引了大量资源和资本,而其他地方则由于政策限制受到了制约。

三、对策建议1.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加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相关产业;而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则应优化产业结构,采取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竞争力。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各地区的基础条件。

完善交通网络、电力供应和通信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3.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4.加强政策协调与整合建立跨地区间的政策协调机制,加强政策整合和配合,确保各地区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政策支持。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及对策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及对策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及对策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是指经济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出现一些部门过度发展而导致其他部门相对滞后的现象。

这种失衡问题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也可能带来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外需不平衡。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基础建设、房地产和制造业等领域过度发展,致使资源配置不均衡。

同时,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外需依赖过强,对内需的发展相对滞后。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而高技术、研发密集型产业相对滞后。

此外,由于短期利益驱使,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得到了过度发展,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均衡。

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人才、资源集中,而农村地区的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城乡差距扩大。

针对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一是推进产业升级。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推动绿色发展。

二是优化内外需平衡。

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加强消费能力,减少对外需的依赖。

此外,加强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发展,积极拓展新兴市场,降低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减少外部风险。

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城乡差距。

同时,通过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提供更好的职业培训和岗位机会,解决城市人口过剩和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最后,需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引导资源配置,调整税收和金融政策,鼓励投资和创业。

同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案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存在差异的现象。

在中国这样一个广阔的国土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 地理差异地理环境的不同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沿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具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投资。

与此相比,内陆地区由于交通条件相对落后,资源匮乏,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

2. 政策制度政策制度的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一些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均衡。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政府主导的干预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不均衡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而缺乏教育资源的地区丧失了培养人才的机会。

另一方面,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人们对于就医的选择性,一些地区的医疗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解决方案1. 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

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外资和投资流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提高其发展的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特别是加强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地区之间的交通和信息不平衡。

3. 改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医院,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差异。

同时,要加强对教育和医疗服务的监管,确保其公平、有效地提供给每个地区的居民。

4.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政府应积极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同时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

经济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结构的失衡。

产业结构失衡体现在产业间的比重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和服务业比重相对较小;区域结构失衡表现为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农业与非农产业结构失衡则是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这种经济结构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

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较为复杂。

首先,历史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源之一、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主要靠着重工业来发展经济,农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

这种发展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没有得到有效纠正,导致结构失衡的问题。

其次,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是造成结构失衡的原因之一、过去,我国依靠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忽视了消费需求的发展。

这种模式导致了重工业的比重过大,轻工业和服务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此外,政府在区域发展上的偏向也是导致结构失衡的原因之一、许多资源和政策倾向于东部地区,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进而影响了整体经济结构的平衡。

针对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对策。

首先,应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环境要求。

同时,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和服务化方向转变。

其次,应坚持区域发展的统筹协调原则,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投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同时,要鼓励东部地区的发达地区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援和合作,形成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后,应加强农业发展的支持和调控,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发展与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症结,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实现,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需求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失衡。

一是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

中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

在投资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最终消费占GDP 的比例持续下滑,据统计,中国的资本形成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2%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46.8%,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左右下降到48.6%。

二是高投资形成的巨大产能直接导致对外过度依赖。

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到2008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与产业内部失衡并存的特征愈加凸显。

农业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截至2009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2.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长期并存。

一方面,部分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企业制度改革滞后,企业缺乏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三)城乡、区域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中国经济规模发展空间结构失衡,城乡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由1980年的1.05∶1扩大到2009年的2.2∶1。

(四)要素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70%的铜矿石、90%的铬铁矿石等都依靠进口。

从生态环境看,中国“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在投资增长中呈现继续强化之势。

中国收支失衡原因及调节方法

中国收支失衡原因及调节方法

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的分析通常来说,一个经济相对健康稳定的国家的国际收支,是通过两大账户的互补,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而我国的国际收支自90年代初开始,就连续多年出现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的状况。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顺差的额度一直处在不断上升过程中。

造成我国国际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一)内部原因1、出口型导向型的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面貌,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以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制订和实行了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发展战略。

那一时期,我国的比较优势仅在于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以及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样,劳动成本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就通过外包等形式转入我国。

外资企业最初进入中国主要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于是在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进行外向型生产,进一步导致经常账户顺差的扩大.2、金融体制相对落后,经济调节的政策和目标往往不协调。

我国现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形成了更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但当市场波动过大时,央行仍会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以避免投机行为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这样一来就大大削弱了汇率机制调节外部均衡的作用。

要通过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达到内外部同时均衡,在政策取向上,常常存在冲突。

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国内通货膨胀风险并存的问题,在政策取向上就会左右为难。

因为一旦我国为了实现抑制通货膨胀而实行紧缩政策,那么之后面临的将是内需进一步减少,更多的产品在目前的开放经济中到境外找寻出路,自然就会造成经常账户顺差进一步拉高,进一步加剧经济恶化。

而如果继续实行扩张型政策,加大目前的国内消费和投资,则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危险。

3、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购买力较差。

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住房、医疗及教育成本的现状一直没有大的改善。

浅析我国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浅析我国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浅析我国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原因及应对之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相对落后,对我国的物价水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物价不稳定的条件下,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有效的扩大内需。

在此种情况下,应当积极采取相关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减轻人民币值的压力,缓解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问题,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原因1.直接原因多年来,我国片面强调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是导致外部失衡的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出口也为弥补我国外汇缺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原来过度依赖外需发展经济的策略并没有及时得到调整。

同时,在外需模式导向下,出口创汇规模就自然演变成地方政府业缋考核的一个标准,扩大出口成了某些地方政府追求的政绩工程。

由此,造成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以及人为地阻碍资源与商品在不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等。

而在国际市场上,各地方为了争抢客户,出口商之间相互杀价、恶性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一些出口商品的价格低于出口换汇成本,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

2.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粗放式的投资来推动,国内消费市场的培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扩大内需往往只被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因而也加重了对出口的依赖。

在我国,投资率很高,但消费率却很低。

除了因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被迫储蓄外,我国储蓄率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金融机构效率极低,不能按市场机制配置有限的资金。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间接金融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而间接金融又以国有银行为主,在贷款融资方面,对广大的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存在歧视。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跨境贸易、资金流动等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收支、资本和金融汇率差额收支和其他转移支付收支等项的总和。

收支平衡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失衡则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也在不断加剧,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双重需求驱动下,进口依赖度高导致贸易顺差缩小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带来的内需增加是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缩小的重要原因。

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需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公司通过本地化和品牌化的方式增加了对外贸易的投入,从而促进进口的增长。

进口的增加导致了减少了出口的比例,顺差缩小。

因此,政策建议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

政府可以通过促进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深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等手段,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外贸领域稳步增长,提高进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调整进口出口结构,加强本土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整体贸易信誉度。

二、汇率制度改革逐渐深入,汇率波动率加大从2005年起,中国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逐步向市场化的方向靠近。

随着人民币汇率逐渐对外市场形成一定的市场定价能力,外汇流动性逐渐提高,市场保持着一定的波动性。

因此,汇率制度改革影响了中国国际收支的表现。

人民币的逐渐增值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十分显著,一方面,由于汇率的升值,中国对外压力增强,进口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出口受到有力竞争的打压,企业盈利受挤压,整个外贸经济需要突破重围。

政策建议是继续推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逐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同时,对人民币贬值进行适度干预和引导,确保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外资流入激增,国际收支存在结构性不平衡自1992年至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从几十亿美元增长到万亿级别。

起初,外资主要是以劳务性的形式进入中国,但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放和外国企业的认可,外资的涉及层面不断拓宽,不仅包括电脑、光纤等IT行业,还涉及汽车、银行、保险、金融等各种领域。

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和原因

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和原因

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和原因一、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1.1 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失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且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

1.2 外贸顺差与国际收支失衡我国长期以来保持着较大规模的外贸顺差,但国际收支仍然存在逆差,主要体现在服务贸易逆差较大、投资收益逆差等方面。

1.3 投资与消费不平衡我国投资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能力不足,居民消费支出偏低。

1.4 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先进,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发展差距较大。

1.5 资源、环境与经济失衡我国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但依然存在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2.1 结构性因素我国经济历史上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投入约束与价值规律制约,区域经济分工体制不合理。

2.2 制度因素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彻底,市场机制不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不够,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3 国际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冲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剧,国际环境不利于我国宏观经济平衡。

2.4 认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宏观经济失衡还与我国对宏观经济的认识误区有关,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对宏观经济的认识不足、不够科学,导致了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

2.5 社会因素城乡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宏观经济内外失衡。

三、对策建议3.1 调整产业结构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度,降低重工业比重。

3.2 改善国际收支加强服务业对外开放和转变出口方式,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增加技术含量,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

3.3 促进消费升级鼓励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大对消费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3.4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地区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3.5 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实施资源环境税改革,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与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与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与政策建议当前我国经济的诸多问题和矛盾都与外贸顺差过快增长有关。

外贸顺差过快增长,导致了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从而导致人民银行被动地向社会投放过多的基础货币,于是国内货币政策操作越来越陷入困境,物价指数节节攀升,资产价格更是疯涨;而我国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主要贸易伙伴国纷纷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

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中国经济内外失衡。

一、消费不足的原因是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内外失衡?从宏观经济恒等式看,GDP=投资+消费+净出口,目前投资已经偏热,也就是说投资在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偏高。

那么,出口过快增长应该与消费增长不足有关了。

消费与储蓄是一个巴掌的两面,消费不足肯定是储蓄过度导致的。

统计数据也反映了这样的推论:2005年中国国内储蓄占GDP比率为48.1%,国内投资占GDP比率为42.6%,自然就形成了占GDP5.5%的净出口。

2007年,净出口约占GDP的10%。

因此,最近几年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率连续上升与国内储蓄率上升有密切关系。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储蓄率在国际范围内的确已经处于较高水平。

因此,学术界和决策层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应该将降低国内储蓄率视为缩小经常账户顺差,进而缓解流动性过剩、遏制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扬的根本途径。

但问题并非那么简单。

虽然中国的储蓄率一直较高,但中国经济在2001年前并没有出现失衡,这说明我国的储蓄率是最近几年才上升的。

统计结果也支持该观点,2001年以前的储蓄率一直在40%左右,但2001年以后增加到了43%以上。

该结论与老百姓的感受似乎有很大差异,从微观上来说,如果储蓄率增加,那么居民的生活应该越来越轻松才对,但实际上显然与此不符,原因何在?世界银行经济学家Kuijs对此做出了开创性努力。

一国的部门储蓄包括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

值得重视的是,各部门储蓄的定义是迥然相异的。

居民储蓄等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居民消费。

经济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分析与政策建议

经济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分析与政策建议

经济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分析与政策建议近年来,经济不平等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政府和学者们也正在积极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经济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助力。

首先,经济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人口密度较低,资源较丰富,不存在明显的经济差异。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工业、金融业等产业的兴起,经济差异开始显现。

在这些领域,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加擅长,能够生产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赚取更多的财富。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工资和薪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其次,技术进步和全球化也是导致经济不平等加剧的因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行业开始出现了自动化和数字化,这导致部分从事这些产业的职工失去了工作,从而使得整体经济不平等程度变得更加严重。

而全球化的发展则是导致中产阶层和底层人群的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

全球化将生产和销售活动置于一个全球性的经济体系中,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选择以低成本从海外采购部件和原材料,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然而,这种做法不利于国内的制造业和工人,使得经济不平等的问题愈发突出。

除此之外,政策和税收制度的不公平也是导致经济不平等持续加剧的原因。

政策和税收制度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地位和财富,政府实行的税收政策和补助政策,使得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帮助。

政策和税收制度还会影响到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性质,使得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参与到收入丰厚的行业中,获得更高的财富。

为了解决经济不平等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技能和素质,从而使得他们可以参与到更高收入的工作和行业中。

同时,政府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和福利政策,帮助中低收入人群更好地获得工资和福利。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改进贸易政策和税收政策,采取措施来限制公司利润的过度增长,有针对性地为中产阶层和底层制定特殊的税收和资金补助政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与政策建议当前我国经济的诸多问题和矛盾都与外贸顺差过快增长有关。

外贸顺差过快增长,导致了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从而导致人民银行被动地向社会投放过多的基础货币,于是国内货币政策操作越来越陷入困境,物价指数节节攀升,资产价格更是疯涨;而我国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主要贸易伙伴国纷纷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

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中国经济内外失衡。

一、消费不足的原因是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内外失衡?从宏观经济恒等式看,GDP=投资+消费+净出口,目前投资已经偏热,也就是说投资在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偏高。

那么,出口过快增长应该与消费增长不足有关了。

消费与储蓄是一个巴掌的两面,消费不足肯定是储蓄过度导致的。

统计数据也反映了这样的推论:2005年中国国内储蓄占GDP比率为48.1%,国内投资占GDP比率为42.6%,自然就形成了占GDP5.5%的净出口。

2007年,净出口约占GDP的10%。

因此,最近几年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率连续上升与国内储蓄率上升有密切关系。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储蓄率在国际范围内的确已经处于较高水平。

因此,学术界和决策层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应该将降低国内储蓄率视为缩小经常账户顺差,进而缓解流动性过剩、遏制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扬的根本途径。

但问题并非那么简单。

虽然中国的储蓄率一直较高,但中国经济在2001年前并没有出现失衡,这说明我国的储蓄率是最近几年才上升的。

统计结果也支持该观点,2001年以前的储蓄率一直在40%左右,但2001年以后增加到了43%以上。

该结论与老百姓的感受似乎有很大差异,从微观上来说,如果储蓄率增加,那么居民的生活应该越来越轻松才对,但实际上显然与此不符,原因何在?世界银行经济学家Kuijs对此做出了开创性努力。

一国的部门储蓄包括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

值得重视的是,各部门储蓄的定义是迥然相异的。

居民储蓄等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居民消费。

政府储蓄等于政府可支配收入减去政府消费。

请注意政府消费与政府支出的区别:政府支出分为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

政府行政性支出以及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产品的开支属于政府消费范畴;而政府的实体投资或通过国有企业的投资则属于政府投资。

由此可见,政府储蓄永远大于政府财政余额。

企业储蓄等于企业的未分配利润,这是因为企业只有投资,而没有消费。

从部门储蓄率角度来考察中国的高储蓄,就会发现近年来居民储蓄占国内储蓄的比率一直是下降的,但企业的储蓄比率和政府的储蓄比率是上升的。

这说明近年来中国国内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不是由于居民储蓄率过高,而是因为企业和政府储蓄的迅速增长。

因此,我认为中国经济的症结不简单是总储蓄率高的问题,而是与储蓄结构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二、居民储蓄比例下降源于住房制度改革和房价上涨为什么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在最近几年出现上升趋势而居民的储蓄出现下降?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财富在居民和企业、政府之间的重新分配?从时间上看,经济结构变化发生在2001年之后,这个时间与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是完全吻合的。

这不仅是时间上的吻合,在逻辑上也是一致的。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从1998年正式开始,房改目标是实现住房制度的市场化与货币化,该目标2001年基本实现。

随着住房改革的完成,城市居民的住房消费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单位分房变为自己购房,使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房改之前,居民用于住的支出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房改之后此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迅速增加。

又因为我国城市居民在计划体制下住房极度紧张,在房改之后,压抑了数十年的住房需求迅速释放,这样的需求释放与房价上涨相互强化,使2001年之后我国房地产价格一直处在快速上涨趋势中。

住房制度改革与房价上涨相互作用的结果必然导致居民支出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从企业角度看,住房制度改革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尽管工资里有住房补贴(有些以住房公积金的名义出现),但从总体上来说,企业在职工住房上的支出比例大幅减少。

另外,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的过程中,企业通过土地价格的大幅上涨及房地产开发取得了超额利润。

这些年老百姓只看到了房地产开发商赚钱,却不知还有大量的企业在土地升值过程中获益比开发商更多。

这些土地本是国家无偿划拨的,但升值之后价值惊人,很多国有企业的主营业务本已停止,但因为有一块土地就可以解决职工安置等诸多问题。

土地使企业的储蓄比例增加。

房地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使政府通过出让土地及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征税得到的收入必然大幅增加。

在2001年之前,只有深圳等个别城市的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得城市开发的资金来源,但2001年之后,政府在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获得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多。

2003年以来,该项收入约为7000亿元~10000亿元。

在不少城市,土地出让金占预算外收入的比例超过80%,这对政府来说是新增的收入。

在政府收入增加的同时,由于推行了教育、医疗等改革,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产品的开支(这些属于政府消费的项目)比例不增反降,政府将新增的收入主要用于投资了。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储蓄的比例也是上升的。

同样,在房地产强劲复苏的带动下,所有资源类商品的价格大幅飙升,其结果与房地产价格上涨导致的结果一样:进一步增加了政府和企业的储蓄比例,而居民储蓄的比例快速下降。

在之前的很多分析中,大多数人都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中国经济失衡的表象,但很少对此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通过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视角,我们不仅可以看清储蓄变化的逻辑关系,而且明白了导致经济失衡的关键原因是住房分配制度的变化,住房制度改革才是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教育、医疗改革对于收入分配的作用与住房制度改革的作用完全一样。

将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结合在一起才能勾画出中国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

三、股票价格上涨加剧了经济失衡从局部看,2005年底以来的股价上涨解决了我国经济中的很多问题,最明显的是通过股市直接融资的数量迅速增加,2007年的股市融资将超过7000亿元(其中IPO数量超过4000亿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使资本充足率迅速提高,数百家上市公司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与资本市场有关的各环节、各部门的盈利能力都大幅度提高,国家在资本市场中得到的税收也十分丰厚。

但从全局看,股价上涨与股市繁荣加剧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失衡,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为在此过程中得益最大的是企业,其次是政府,居民利益受到损失。

首先看企业,企业自2007年以来的股票发行价格一般在30倍市盈率以上(IPO定价为30倍市盈率,增发价格都普遍高于30倍市盈率),这是世界上融资成本最低的资本市场。

通过资本市场以低廉的价格融资必然使企业储蓄增加。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资金主要在居民与企业之间流动与分配,企业的储蓄增加意味着居民储蓄的减少。

可以简单计算一下,2007年投资者为上市公司贡献的资金约8000亿元(主要是新股发行和增发),交纳的税、费共计4000亿元(主要是印花税和佣金),两项合计11000多亿元。

而上市公司2007年盈利总额估计难以超过1万亿元,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应的上市公司利润约3000亿元左右,不及投资者支付的交易费用。

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分红所得估计在1000亿元左右,相当于投资者支付的交易费用的四分之一。

投资者在总体上是净亏损状态。

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股价从2007年初开始一直是上涨的,怎么投资者是净亏损的呢?如果按照2007年度来统计,投资者账面总资产扣除交易费用应该大于零,投资者不应该亏损。

但笔者认为,账面总资产是虚的、波动的,不能用来计算投资者的收益状况。

关键问题是目前高估的股价不可能持续。

如果分时间段分析更有利于说明问题:股价上升时,投资者账面可能是盈利的,此时居民储蓄表现会净增加,股价上涨对消费会有刺激作用;但股价下跌时,投资者的账面盈利很快消失,居民储蓄在总储蓄中的比例将下降,对消费的抑制作用会明显体现出来,加剧经济失衡。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不仅可以通过征收印花税增加收入,而且可以通过上市公司盈利(因为财务成本下降)的增加而提高税收,始终是收益方,因此政府储蓄是增加的。

总之,在股价上涨、股市繁荣的过程中,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比例上升,而居民储蓄比例会下降,加剧经济失衡。

我们发展资本市场的初衷是发展直接融资,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为老百姓增加资产性收入创造条件,但目前的资本市场却成为宏观经济失衡的加速器,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在于股价虚高。

股价虚高使企业的筹资成本低廉,对应于投资者的当然是投资收益水平非常低,相当于居民拿钱补贴企业和政府。

因此,从表面看我们的资本市场取得了可喜成就,实现了股票融资的历史性跨越,但从全局考量,中国经济失衡却因此加剧了。

这并不意味着笔者反对发展资本市场。

当前的资本市场之所以出现这样尴尬的结局,关键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健全,公司债券市场没有发展起来,而股市的投机气氛太浓、股价高估严重。

四、政策建议问题的原因找到了,但解决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因为让住房制度回到老路上去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新的环境下调整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1、政府在住房、教育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

涉及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住房用地上应该减免所有费用成本;政府应用财政支出来建设部分住房,供低收入群体使用。

政府目前在这方面已有所作为,笔者想强调的是,这些政策并非短期的应急之策,而是要长期落实,才是解决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政策。

2、通过政策调控来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预期。

要让老百姓对房价的预期由快速上涨变为稳定就可以延缓和平滑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冲动。

当前政府出台的关于完善住房制度及对调控房地产价格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不仅可以缓解社会矛盾,而且可以改变经济失衡。

但让笔者担心的是,这些政策的结果将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会让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失,甚至是严重的损失,必然招致舆论的强烈反弹,这对决策者来说不仅是心理考验,也是政治考验。

3、应该优先发展债券市场。

应该让债券市场成为老百姓投资理财的主要场所,股票市场只能充当配角,希望投资者买股票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成果是不现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