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沉降观测规范

合集下载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规范

欢迎共阅沉降观测1 一般规定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

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

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

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1.5~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

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

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

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桥梁沉降观测规范

桥梁沉降观测规范

桥梁沉降观测规范篇一:铁路桥梁工程专业沉降变形观测要求桥梁工程专业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1、一般规定(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梁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均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核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桥梁变形控制标准(1)梁部梁部变形以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轨道铺设后,无砟桥面梁的徐变上拱值不宜大于10mm。

(2)桥梁墩台桥梁墩台基础的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墩台均匀沉降量(无砟轨道):≤20mm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无砟轨道):≤5mm对于高速铁路,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

因此有必要进行实测验证,积累观测数据。

(3)框构桥、旅客地道及涵洞框构桥、旅客地道及涵洞的地基为压缩性土地层时,应计算其沉降,铺设无砟轨道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相应地段路基的控制标准。

3、变形观测方案(1)观测点布置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桥墩及承台上设置观测标。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连续梁的一联根据联长的大小设置18~28个观测标;特殊结构桥梁根据施工图纸规定设置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

(整理)铁路桥梁工程专业沉降变形观测要求

(整理)铁路桥梁工程专业沉降变形观测要求

桥梁工程专业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1、一般规定(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梁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均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核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桥梁变形控制标准(1)梁部梁部变形以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轨道铺设后,无砟桥面梁的徐变上拱值不宜大于10mm。

(2)桥梁墩台桥梁墩台基础的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墩台均匀沉降量(无砟轨道):≤20mm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无砟轨道):≤5mm对于高速铁路,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

因此有必要进行实测验证,积累观测数据。

(3)框构桥、旅客地道及涵洞框构桥、旅客地道及涵洞的地基为压缩性土地层时,应计算其沉降,铺设无砟轨道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相应地段路基的控制标准。

3、变形观测方案(1)观测点布置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桥墩及承台上设置观测标。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连续梁的一联根据联长的大小设置18~28个观测标;特殊结构桥梁根据施工图纸规定设置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

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

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三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

桥墩沉降观测方案

桥墩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1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31.1工程概述31.2编制依据42沉降观测根本要求42.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42.2观测目的52.3观测围52.4沉降观测测设要求53沉降变形观测点布置及观测频次53.1观测点的布置53.2观测频次84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84.1水准点的布设84.2工作基点布设85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95.1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105.2观测精度115.3沉降观测实施要求116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126.1一般要求126.2资料整理136.3提交资料137质量保证措施137.1仪器的质量控制137.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137.3质量保证体系138保护措施和制度148.1水准基点及工作基点148.2监测点及元器件的标识、保护148.3保护奖罚措施141 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走马垃圾二次转运站位于九龙坡区走马镇,本工程主要由成渝高速公路主线〔变速车道〕、新建A匝道、新建B匝道、改建C匝道、改建D匝道、改建F 匝道、新建进场道路、还建道路构成,工作容有:道路、桥梁、岩土、交通平安、照明、收费场站、排水等。

A匝道桥上部构造采用2x〔28+29+28〕+〔29+2x30〕+〔3x30〕=349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梁单幅设置。

箱梁采用斜腹板单箱单室截面,箱梁梁高1.7米。

箱梁顶部标准宽度9米,箱梁底部宽度4.875米;0*台至A2*墩箱梁顶部宽度由9.257米向9米渐变,箱梁底部宽度由5.131米向4.875米渐变,翼缘悬臂1.75米,顶板厚0.28米、底板厚0.25米,跨中腹板厚0.5米,端部腹板厚0.8米。

桥台均采用重力式桥台,根底为桩扩大根底,桩基嵌入中风化岩层深度不得小于3倍桩径。

桥墩采用花瓶墩接承台形式,花瓶墩厚度分别为2.0、2.5米,根底为嵌岩桩。

1*、2*、10*、11*采用单排2Φ2.0m钻孔灌注桩,上接四边型承台,上接2米的花瓶墩;8*、9*墩采用双排2Φ2.0m钻孔灌注桩,上接四边型承台,上接2.0米的花瓶墩;3*、4*、5*、6*、7*墩采用双排2Φ2.0m钻孔灌注桩,上接四边型承台,上接2.5米的花瓶墩。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达到的基本要求沉降观测基本要求一、沉降变形观测首次开展工作的时间性要求:1、桥梁: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进行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将回填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2、隧道:从一段水准基点间隧道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3、路基: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换填地段从换填底层开始进行)。

路基填筑完成后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六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4、涵洞:从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

二、沉降变形观测元件埋设的技术要求:1、桥涵:承台观测标:埋设Φ20mm钢筋,表面高出3mm,位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和右侧大里程墩身观测标:埋设Φ14mm不锈钢螺栓,表面露出20-30mm。

位于墩身两侧高出地面0.5-1m桥台观测标:原则应设置在台顶,测点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

梁体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六个,位于两侧支点和跨中;连续梁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三跨以上连续梁布置相同。

涵洞观测标:测点设置于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移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埋设元件同承台观测标2、隧道: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处;明暗交界、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处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3、路基: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设于双线路基中心。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2)GB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郑州市107辅道快速化工程PPP项目第三标段三、观测目的及观测范围1、观测目的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进行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施工后的沉降要求。

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施工后沉降量。

2、观测范围K4573.69~K4+944.766(0#至10#共11个墩柱)K5+214.766~K5+664.766(19#至33#共15个墩柱)四、沉降观测测设要求:1、沉降观测点布设在墩柱离地面1m位置,使用螺栓式沉降件进行预埋,做好标识及编号。

2、大型市政桥梁变形观测等级为二等,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

3、沉降观测前布设沉降观测基准点,基准点应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以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并应定期复测,当补充新基准点时,应做稳定性检查或检验,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五、沉降观测的实施要符合下列程序与要求:1、按确定观测周期与总次数,对监测网进行观测,新建的大型或重要(构)筑物,应从施工开始进行系统的观测,直至变形达到规定的稳定程度。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2、对各周期的观测成果及时处理,并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统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

对监测成果进行变形分析及对变形趋势作预报。

3、沉降观测尽量保持点位稳定,人员、仪器稳定。

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4、每观测周期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五、沉降观测频次要求:1、沉降观测首次观测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初始值然后按照计划观测频率进行。

路基、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路基、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和路基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沉降观测网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二等水准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沉降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二等水准点作为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1、工作基点应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观测点。

2、沉降观测点应设在能反映沉降特征的变形体上。

二、沉降观测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三、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规范

5 沉降观测5.1 一般规定5.1.1对于深基础或高层、超高层建筑,基础的荷载不可漏测,观测点需从基础底板开始布设并观测。

据某设计院提供的资料,如仅在建筑底层布设观测点,将漏掉5t/m2的荷载(约等于三层楼),从而将影响变形的整体分析。

因此,对这类建筑的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就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沉降量。

5.1.2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沉降速度的变化,原则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沉降观测等级和精度,因为有的工程由于沉降观测初期沉降量较大或非常明显,采用较高精度不但费时、费工造成浪费,而且也无必要。

而在观测后期或经过治理以后沉降量较小,采用较低精度观测则不能正确反映其沉降量。

同一测区也有沉降量大的区域和小的区域,采用不同的观测等级和精度较为经济,也符合要求。

但一般情况下,如果变形量差别不是很大,还是采用一种观测精度较为方便。

5.1.4本规范第9.1节对建筑变形测量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的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

对于不同类型的变形测量,应提交的图表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本规范对各类变形测量提出了应提交的主要图表类型,分别列在有关章节中。

5.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5.2.1将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分为相邻地基沉降观测与场地地面沉降观测,是根据建筑设计、施工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软土地区密集房屋之间的建筑施工需要来确定的。

这两种沉降的定义见本规范第2.1节术语。

毗邻的高层与低层建筑或新建与已建的建筑,由于荷载的差异,引起相邻地基土的应力重新分布,而产生差异沉降,致使毗邻建筑物遭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差异沉降越大,建筑刚度越差,危害愈烈,轻者房屋粉刷层坠落、门窗变形,重则地坪与墙面开裂、地下管道断裂,甚至房屋倒塌。

因此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首要任务是监视已有建筑安全,开展相邻地基沉降观测。

在相邻地基变形范围之外的地面,由于降雨、地下水等自然因素与堆卸、采掘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也产生一定沉降,并且有时相邻地基沉降与场地地面沉降还会交错重叠。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手段之一。

本文将就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标准及验收规范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

1. 观测设备选用,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时,应选择精度高、稳定可靠的观测设备,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观测设备包括水准仪、全站仪、测斜仪等。

2. 观测方案制定,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前,应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包括观测时间、观测频次、观测点位、观测参数等内容,确保观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 观测数据处理,观测数据的处理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报告,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建筑物沉降观测验收规范。

1. 观测设备检定,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前,应对观测设备进行检定,确保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2. 观测人员资质,观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资质和经验,熟悉观测设备的使用和操作,确保观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记录和报告,观测记录和报告应详细、准确,包括观测数据、观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和处理措施等内容,确保观测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

4. 观测结果评定,观测结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评定,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确保评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5. 观测报告审查,观测报告应经相关部门或专家进行审查,确保观测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意义。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对建筑结构安全和工程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建筑物沉降引起的安全隐患,为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建筑物沉降观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和处理建筑物沉降引起的安全隐患,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和工程质量的稳定。

同时,建筑物沉降观测的结果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四、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发展趋势。

桥梁沉降观测与处理

桥梁沉降观测与处理

桥梁沉降观测与处理桥梁是现代交通运输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而桥梁沉降则是桥梁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

本文将针对桥梁沉降的观测与处理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桥梁沉降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桥梁沉降是指桥梁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下沉现象。

桥梁沉降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1. 地基质量:不同的地基质量会对桥梁的沉降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不足或者存在软弱层,将导致桥梁的沉降加剧。

2. 施工工艺:桥梁的施工工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桥梁的沉降情况。

合理的施工工艺可以降低桥梁的沉降风险。

3. 车流荷载: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的通道,长期承受车流荷载的作用,这些荷载会对桥梁的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

4. 环境因素:如气候、温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对桥梁的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桥梁沉降的观测方法为了及时了解桥梁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必须进行桥梁沉降的观测。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桥梁沉降观测方法:1. 测量法:通过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对桥梁的高程进行连续观测和记录,以获取沉降的数据。

2.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桥梁进行监测和观测,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区域内的桥梁沉降情况进行连续监测。

3. 无损检测技术:通过使用无损检测技术,如激光测距仪、超声波测距仪等,对桥梁进行非接触式测量,以获取桥梁的沉降数据。

三、桥梁沉降的处理方法桥梁沉降的处理是为了避免沉降引起的安全隐患和维护桥梁的正常使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桥梁沉降处理方法:1. 合理设计:在桥梁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基的承载能力和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沉降情况,采用合理的设计措施,减少桥梁的沉降风险。

2. 维护检修:定期对桥梁进行巡查和维护检修,对发现的沉降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桥梁的正常使用。

3. 加固处理:对已经出现较大沉降的桥梁,可以采取加固措施来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减少沉降程度。

4. 疏导交通:如果桥梁的沉降已经达到危险程度,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可以实施交通疏导措施,对车流进行限制或调整。

桥梁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桥梁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桥梁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一、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1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1.2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大于14m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两个观测标,位于墩身两侧中心距地面0.5m处;当墩全高小于等于14m时,埋设一个桥墩观测标,具体埋设位置见图示:桥梁墩身、承台观测标设置位置1.3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1.4梁体观测标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设观测标的每孔简支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设置在支点、跨中。

桥梁梁体徐变观测平面布置图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其中测点1,2,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

所有观测线路在形成闭合环以前必须置镜两次以上,以保证不会形成相关闭合环。

并以固定端其中一点为固定点,其他点相对于该点的沉降。

梁体徐变观测标观测方向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二等精度平差),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墩身观测标观测方向工作基点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123456二、观测元件埋设技术要求2.1承台观测标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

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如图所示承台观测标设置示意图2.2墩身观测标采用φ18mm不锈钢加工制作,全长120mm。

见图所示:2.3观测技术要求1、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桥梁沉降观测规范

桥梁沉降观测规范

考虑观测点的可重复利用性和 长期稳定性
观测点的标记和保护
观测点应设置明显的标记,方便识别和测量。
观测点周围应设置保护设施,防止车辆、行人等对观测点的破坏。
观测点的标记和保护应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桥梁沉降情况、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合 理布置。
PART 5
观测周期与频率
规范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 全事项
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和应急措 施
江元学院
THANK YOU
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风
汇报时间:20XX/01/01
观测目的:监测桥梁在不同负载下的沉降情况,确保桥梁安全运行。
重要性:及时发现桥梁沉降异常,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规范制定目的:统一观测标准,提高观测精度和可靠性,保障桥梁安 全。 桥梁沉降观测规范的意义:为桥梁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工程安 全与质量提升。
评估桥梁状况
监测桥梁沉降情况,确保安全使用 评估桥梁结构稳定性,预防结构损伤 及时发现异常沉降,采取相应措施 为桥梁维护和加固提供依据
YOUR LOGO
桥梁沉降观测规范
风,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风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标题 观测目的 观测方法 观测点布 观测周期 数据处理

与频率
与分析
PART 1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2
观测目的
确保桥梁安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优势:减少人为误差,提高观测 精度和可靠性;自动化程度高, 可大幅提高观测效率。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6.1.1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

6.1.2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承台及墩身上设置观测标。

6.1.3承台观测标:每个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当遇到底层承台太深难以观测或施工墩身过程中需要掩埋的情况,可设在加台上。

6.1.4墩身观测标:每墩观测点数量2处,位于墩身两侧。

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观测期间正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6.1.4-1。

图6.1.4-1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示意图在墩身较矮或其它不便竖立水准尺观测的情况下,可设置加台观测标(见图6.1.4-2,并将钢筋混凝土立柱延伸至地面代替墩身观测标。

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观测标位置。

图6.1.4-2 矮墩观测标设置示意图6.1.5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桥台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6.1.5。

图6.1.5 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6.1.6 梁体观测标:(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前3孔逐孔观测,以后每30孔选择1孔观测。

对于实测弹性上拱大于设计值的梁,该孔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均应逐孔补充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

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

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2)观测点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1) (2) (2) (2) (2) (2) (2) (3) (4) (6) (7)1)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22】241 号;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10601-2022 J962-2022;3)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10101-2022 J961-2022;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合用于兰州-乌鲁木齐第二双线 LX-LZSN-1 标段桥梁工程。

1、设计图纸;2、设计院交桩成果;3、铁一院已评估的 CPI、CPII 复测成果及加密点测量成果。

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必须对桥涵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充分了解桥涵的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

根据沉降量资料分析确定规定日期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

南山路立交特大桥、李家沟特大桥、脑地沟中桥,白也沟大桥。

本项目的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二等水准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沉降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我们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 CPI、CPII、二等水准点以及按二等水准加密的加密点作为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 并 应以稳定或者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基准点应做好保护工作, 一年定期复测一次。

如发现丢桩或者桩位 有挪移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

沉降观测等级及精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 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者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 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 固定观测人员(4)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3.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4.沉降观测时要做好记录,字迹要清晰明了。

记录应注明观测时的气象变化情况以及观测、记录、扶尺等人员的签字。

高程中误差 相邻点高差 往返较差、附合或者环线闭合等级(mm) 中误差 (mm) 差(mm)二等 ±0.5 ±0.3 ≤0.3 √n 相邻沉降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mm ) ±0.3沉降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 )±0.5沉降观测等级二等沉降测量5、根据观测数据,推算观测点标高,可以计算观测点每次沉降量以及积累沉降量的大小。

沉降观测间距规范要求

沉降观测间距规范要求

沉降观测间距规范要求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地下管道、地铁以及桥梁等建筑物的建设逐渐成为了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地质条件、建设工艺等原因导致的地面沉降问题也因此而产生。

因此,对地面沉降问题的观测便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间距的设置往往会影响到最终的观测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沉降观测间距规范要求。

一、沉降观测的意义在进行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时,地下管道、地铁、桥梁等建筑物的建设往往会对地面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地面出现沉降现象。

由于地面沉降对于城市的采光、排水、交通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沉降观测的需求也随之而来。

而沉降观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面的沉降情况,还能够为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因此,沉降观测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沉降观测间距的设置在进行沉降观测时,观测点之间的间距的设置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观测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沉降观测间距才能够达到规范要求呢?根据GB50052-2009《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对于观测地点距离建筑物边界的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1. 对于中小型建筑物,观测点间距不应超过10m,观测点距建筑物边界宜大于1m。

2. 对于大型建筑物,观测点间距应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变形性质等情况综合考虑,但观测点距建筑物边界宜大于2m。

在根据规范要求设置好沉降观测间距后,对于观测数据的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观测数据的处理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测点的地质条件、建筑物的规模和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并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以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沉降观测中的注意事项除了沉降观测间距的设置外,还有一些注意事项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比如,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应该选择平整、坚实的地面作为观测点;在进行测量前,应该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和检验等等。

总的来说,对于沉降观测间距的规范要求,我们必须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选取合适的观测点,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才能够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xxxx大桥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xxxx大桥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大西客运专线站前7标段(洪洞跨汾河特大桥工程)沉降观测实施细则编制:复核:批准:中铁三局集团大西铁路客运专线指挥部四项目部2010年6月目录1.编制依据 (1)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 (1)2.1.任务范围: (1)2.2.工作内容: (1)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4.沉降观测主要职责 (2)5.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5.1.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5.1.1.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3)5.1.2.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3)6.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4)6.1.一般规定 (4)6.2.沉降观测的内容 (5)6.3.桥梁变形控制标准 (5)6.3.1.梁部 (5)6.3.2.桥梁墩台 (5)6.4.变形观测方案 (5)6.4.1.观测点布臵 (5)6.5.观测精度 (11)6.6.观测频次 (11)6.7.沉降评估 (12)6.7.1. 6.7.1. 观测资料整理表 (12)6.7.2. 6.7.2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13)6.7.3. 6.7.3评估方法 (13)6.8.其他 (14)7.附表 (15)7.1.1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15)7.1.2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16)7.1.3.附表4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汇总表 (21)7.1.4.附表6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23)洪洞跨汾河特大桥沉降观测实施细则1.编制依据根据大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下发的《大西客专(原平至西安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大西铁工管【2010】97号)及铁道部发布的相关规范,结合洪洞跨汾河特大桥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2.1.任务范围:新建大同至西安铁路原平至运城北段洪洞跨汾河特大桥(DK477+356~DK497+170),线路全长19.81km。

2.2.工作内容:洪洞跨汾河特大桥工程沉降观测。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成文版]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成文版]

连镇铁路LZZQ-5标沉降观测方案1、编制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2)《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3)《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4)《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2-2010);(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修订版);(10)高邮特大桥、路基等相关图纸文件;(11)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

(12)连镇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

2、工程概况新建连云港至镇江铁路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位于江苏省南北纵向中轴线上。

线路北起苏北连云港市,沿宁连高速公路引入淮安市,与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并行,向南经苏中扬州市,跨长江后止于苏南镇江市,正线全长304.883km。

连镇5标地处扬州境内,起讫里程为DK177+218.46-DK205+504.97,全长28.287km。

其中,DK177+218.46-DK179+282.375为界首站和区间路基段,高邮特大桥(DK179+282.375~DK203+866.39)全长24.584km。

本标段桥梁占比87.85%。

本标段共有9联连续梁,1孔现浇简支箱梁,3座刚构-连续梁桥,桥梁其余部分采用721片32m和24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通过。

一分部管段内包含路基和2座刚构-连续梁桥,二分部管段内包含5联连续梁,三分部管段内包含4联连续梁和1联刚构-连续梁桥。

桥梁基础采用打入法PHC-800-130管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桩基直径采用1.0m、1.25m、1.5m、2.0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梁沉降观测规范篇一:铁路桥梁工程专业沉降变形观测要求桥梁工程专业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1、一般规定(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梁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均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核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桥梁变形控制标准(1)梁部梁部变形以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轨道铺设后,无砟桥面梁的徐变上拱值不宜大于10mm。

(2)桥梁墩台桥梁墩台基础的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墩台均匀沉降量(无砟轨道):≤20mm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无砟轨道):≤5mm对于高速铁路,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

因此有必要进行实测验证,积累观测数据。

(3)框构桥、旅客地道及涵洞框构桥、旅客地道及涵洞的地基为压缩性土地层时,应计算其沉降,铺设无砟轨道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相应地段路基的控制标准。

3、变形观测方案(1)观测点布置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桥墩及承台上设置观测标。

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连续梁的一联根据联长的大小设置18~28个观测标;特殊结构桥梁根据施工图纸规定设置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

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

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三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

每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设置在支点、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三孔一联设置18~28个观测标,四孔一联设置32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跨中及1/4跨中附近设置;特殊结构桥梁根据施工图规定设置观测标。

2)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

3)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

埋设位置详见下图所示。

4)桥墩观测标的埋设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墩身上,数量每墩不少于2处。

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以上0.5m~1.0m左右;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足4.0m时,桥墩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埋设。

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

埋设位置详见上图所示。

5)桥台观测标的埋设观测点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观测标埋设详见下图所示。

6)梁体变形观测标的埋设详见下图所示。

7)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在基础施工时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基础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4个,涵身施工后转移至帽石顶。

观测标的埋设详见下图所示。

篇二:桥梁沉降观测方案桥梁沉降观测方案1、编制依据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89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铁建设[2007]183号《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云桂公司工程管理文件汇编;设计图纸及文件。

2、工程概况我单位主要负责云桂铁路云南段站前工程五标段内DK573+807~DK598+340段的隧道、桥梁和无碴轨道等工程的施工,区段全长24.533km。

主要工程有六郎隧道、对门山隧道、牛场坪双线大桥、者丘南盘江特大桥。

牛场坪双线大桥全长154.58m,结构为(36+64+40)m现浇连续梁结构。

者丘南盘江特大桥全长704m,为22跨移动模架现浇梁结构。

3、沉降观测的意义本标段线下、轨道工程设计行车速度目标值均为200km/h,预留250km/h的客专条件,采用双线无碴轨道,正线轨道按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

无碴轨道对桥梁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进行了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无碴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

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物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铁路的设计目标顺利实现。

4、沉降观测的范围和内容沉降观测范围是牛场坪双线大桥、者丘南盘江特大桥的所有墩台。

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是按照规定的观测频率测量沉降点在不同时间的高程值,当一个观测周期完成后,对每个沉降点的观测值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沉降做出预测。

沉降观测基准网以二等几何水准进行测量,并与勘测二等水准网联测,以便统一高程基准。

进行沉降观测时,以工作基点的高程作为起算数据,利用精密水准仪固定测站和尺号,进行单程重复测量、计算沉降观测点每期观测的高程。

5、组织机构和责任分工5.1沉降观测组织机构沉降观测工作实行两级管理。

项目部成立沉降观测领导小组,各分部成立沉降观测测量班。

项目部沉降观测领导小组组长由项目部总工程师担任,小组成员包括项目精测队所有成员及各分部总工;各分部沉降观测测量班由各分部总工及测量负责人负责,分部桥梁专业工程师负责沉降观测的协助工作,各分部沉降观测测量班按照不少于4名专业测量人员配置。

沉降观测组织机构如图一:5.2职责分工项目部沉降观测领导小组组长:总体负责本区段的沉降变形监测的领导和实施工作。

项目部测量队:负责本区段沉降观测实施方案的编制和技术交底工作,组织、协调相关各分部沉降观测工作,收集、汇总各分部测量班的观按照沉降观测方案建立沉降观测网,并指导实施沉降观测;负责组织、联系有关单位对沉降观测进行评估。

图一分部总工:负责组织和落实本分部沉降观测人员、仪器的配备和实施,并对本分部沉降观测成果的真实性负责。

分部测量负责人:负责本分部沉降观测的实施工作,对分部沉降观测人员进行指导,并对沉降观测成果的真实性负责;负责组织完成本标段监测网的布设,对本分部的监测网进行保护,对观测仪器进行维护、保养;负责本分部沉降观测对外的有关联系工作。

分部桥梁专业工程师:协助测量班完成本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及时向分部测量负责人提供有关沉降观测信息,包括现场各工序的施工情况、结构物有关强度信息,以便测量人员及时埋标和实施沉降观测。

分部测量负责人提供有关沉降观测信息,包括现场各工序的施工情况、结构物有关强度信息,以便测量人员及时埋标和实施沉降观测。

分部测量班:按照有关规范、方案要求对本分部沉降观测点实施观测,对沉降观测数据的质量负直接责任。

6、沉降变形的等级和技术要求根据云桂铁路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云桂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网的等级按三等进行。

6.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见表1。

表1: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6.2沉降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沉降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2。

表2:沉降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7.1沉降观测网的建立成;工作网由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组成。

高程系统采用与施工一致的高程系统,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

7.2基准网的建立每段基准网一般由三个基准点和数目不等的工作基点组成。

两相临基准网头尾相连,且头尾一般都有设计院提交的高程控制点。

在进行基准网测量时,可同时引入设计高程,并同时对设计院的二等水准网进行复测。

7.2.1基准点的建立基准网内的基准点以设计院提交的CPI、CPII控制桩点作为基准点。

埋设标准按照《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CPII桩标准执行。

各基准点间距均为1000m 左右,满足规范要求。

7.2.2工作基点的建立工作基点沿线路前进方向按200m左右间距布设在施工便道右侧水沟边上,为了保证工作基点的相对稳定,工作基点在2个墩的中间埋设,编号为工作基点+小里程墩编号。

埋设标准按图二执行:图二篇三:桥梁沉降观测方案桥梁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2)GB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郑州市107辅道快速化工程PPP项目第三标段三、观测目的及观测范围1、观测目的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进行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施工后的沉降要求。

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施工后沉降量。

2、观测范围K4573.69~K4+944.766(0#至10#共11个墩柱)K5+214.766~K5+664.766(19#至33#共15个墩柱)四、沉降观测测设要求:1、沉降观测点布设在墩柱离地面1m位置,使用螺栓式沉降件进行预埋,做好标识及编号。

2、大型市政桥梁变形观测等级为二等,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

3、沉降观测前布设沉降观测基准点,基准点应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以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并应定期复测,当补充新基准点时,应做稳定性检查或检验,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五、沉降观测的实施要符合下列程序与要求:1、按确定观测周期与总次数,对监测网进行观测,新建的大型或重要(构)筑物,应从施工开始进行系统的观测,直至变形达到规定的稳定程度。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2、对各周期的观测成果及时处理,并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统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

对监测成果进行变形分析及对变形趋势作预报。

3、沉降观测尽量保持点位稳定,人员、仪器稳定。

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4、每观测周期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五、沉降观测频次要求:1、沉降观测首次观测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初始值然后按照计划观测频率进行。

沉降观测频次相关热词搜索:沉降观测桥梁规范沉降观测规范桥梁沉降观测记录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