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长城

合集下载

明代长城和边疆防御的意义和作用

明代长城和边疆防御的意义和作用

明代长城和边疆防御的意义和作用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长期稳定有重要的影响。

明代时期,由于外族的侵袭和内部的政治腐败,中国社会大部分时间处于动荡和战争状态。

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明朝修筑了一条长达万里的长城和系列防御体系,以保护边疆和维护国家统一。

本文将探讨。

一、明代长城的历史和建造在古代,为了保护领土和阻挡外族的侵略,中国一直修建着长城。

明代时期,明朝建造了一条长达万里的长城,称为“万里长城”,简称“长城”。

在明代初期,建造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北元政权的侵略。

北元政权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铁木真建立的,其领土包括今天的蒙古、河套、东北三省等地。

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后,开始修建长城,以防止北元的侵略。

在明代中期,明廷开始铸造英雄牌,褒奖防御长城的将士。

到明代末期,明朝的长城已基本形成现在的面貌。

二、明代长城的意义和作用1.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边疆领土完整明代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和战乱状态,外族的侵略也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的领土完整,明朝修筑了长城和系列防御体系,以保护边疆和维护国家统一。

长城不仅是一道屏障,也是一个标志,它告诉外族,这里是中国的领土,你们不能轻易侵略。

2.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修建长城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建长城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些费用由地方政府和地方豪绅共同负担。

大量的人力投入到建设长城中,从而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

3.保护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长城的修建,也可以保护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边境地区,经常受到外族的侵扰和掠夺。

修筑长城后,可以有效地挡住外族的入侵,保证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这种保护措施,也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边疆防御的意义和作用1.巩固国家的政治地位明代作为文明古国,一直受到周边国家的侵袭和挑战。

为了巩固国家的政治地位,明朝开展了大规模的边疆防御工作,以保护国家的领土和维护国家的尊严。

2.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军事技能边疆防御的实践,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技能。

明长城之内长城,“内三关”和“外三关”

明长城之内长城,“内三关”和“外三关”

明长城之内长城,“内三关”和“外三关”1.0 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见证了中原农耕和北方游牧不同文明间剑拔弩张的冲突与对抗。

2.0 明长城内外两道:2.1 外长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也叫“外边”或“边墙”;2.2 内长城,初为北齐时修建,也叫“次边”;据明史《兵志·边防》的记载:“西起山西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型关尽境约八百里;又转南而东,为保定界,历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约一千七十余里;又东北为顺天界(今北京市)历高崖、白羊、抵居庸关,约一百八十余里。

皆峻岭层岗,险在内者,所谓次边也”。

3.0 内外两道的东交汇点为怀柔慕田峪长城附近;3.1 向北为外长城:经延庆四海镇由白河堡附近进入河北赤城县的独石口,沿西北到张家口、大同,到偏头关,最后至嘉峪关;3.2 向西是内长城:经过居庸关(八达岭),进入怀来,入门头沟,从灵山出北京进入河北涿鹿至涞源到河北易县的紫荆关,再到山西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在偏头关的东边白羊岭上和外长城汇合。

4.0 内长城,“内三关”和“外三关”4.1 东边的三座关口,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合称为内长城的“内三关”;4.2 西边的三座关隘,偏关(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

5.0 内三关5.1 居庸关位于昌平八达岭岭口(北口)至南口的峡谷中,北距八达岭10公里。

居庸关和南北两口形成重关迭险。

1209年,蒙古军攻金中都(即北京),金兵死守居庸关,蒙古军乃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暗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荆关,入关后迅速移兵从南反攻居庸关,居庸关遂被攻破,后来蒙古军未攻下金中都退走。

1211年,蒙古军又派兵攻破居庸关,并在关城驻扎,过了三年,蒙古兵再围金中都,金主遣使求和,蒙古军只留下一部分人马守居庸关。

金因受蒙古军威胁即于当年迁都开封。

次年蒙古军便占领了中都。

第16课-明代的建筑工程

第16课-明代的建筑工程

嘉峪关
辽东
明长城示意图
一.明长城
在长城修建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 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 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 为坚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 是明代修筑的。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 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 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 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 三北京城和故宫 • 北京曾经是哪几个朝 代的都城
元、明、清
• 特点
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对 称展开、规模宏大、主 次分明,严谨整齐、雄 伟宏大
• 结构
宫城、皇城、京城、外城
再见
二.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有宫城、 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 即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 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 内 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周长 9 000多米,设有6个门。 外 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 长约23千米,设有9个门。 外城在内城南面,设有7 个城门。


宫城


二.北京城
整个北京城平 面呈“凸”字形, 由一个中轴线纵贯 南北,从宫城到外 城都以这条中轴线 对称展开,均衡布 局,形成了完整而 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二.和北京城
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 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 府、城垣[yuán] 、城楼、官衙、 仓库、寺观、桥梁、大街小巷、 工商场所,以及其他各种民生 设施。其中,最为雄伟壮丽的 是紫禁城,建筑面积约15万平 方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 的皇家建筑群。 明紫禁城平面图
明《皇都积胜图》(局部)
明《北京宫城图》(局部)
课后活动
2. 1987年,万里长城和北京故宫都被 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同学们分 成两组,分别搜集有关长城和故宫的资 料,撰写成文,具体介绍这两项古代建 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明长城结构分析

明长城结构分析



左:居庸关云台券门洞内既有多种文 字的经文,也有精美的浮雕佛像。 右:门洞内地面所留车辙痕迹。
金山岭长城
在北京密云同河北滦平交界处, 是由谭纶和戚继光负责修建的长 城,也是工程质量最好、设计最 周详的长城。
敌楼下层的砖砌拱券。
金山岭长城库房楼 库房存储武器粮饷, 自然必须格外加强防 守能力。故此楼位于 制高点,马道不直接 通向敌楼,而且马道 上布置了障墙数道, 以利于步步为营。另 有支路绕楼下方至入 口处,这使来人完全 处于楼上守卫者的监 控之下。入口也不同 一般,为箭窗形,其 下沿距路面约一人多 高,即是说,若无人 接应,很难进入楼内。 更不必说入口处一定 有人守卫。
金山岭长城
其敌楼结构。
司马台长城
在北京怀柔。与金山岭长城连为一体,其最高点为望京楼,海拔1900多米。神女楼则因发现女 尸而得名。其下有原有水关,20世纪30年代以后为洪水冲毁。又有温冷二泉,相距不过数尺。但现为水库淹没。
慕田峪长城
左:下层的拱券结构与连接 底层和上层的木梯 右:由木梯登上上层
丁字形短城
慕田峪长城
其 特 点 为 : 1. 慕 田峪关所处位置 较低,因而内外 两侧均为雉堞;2. 外侧山脊上有呈 丁字型的短城, 以 利 防 御 ; 3. 植 被良好。
内外两侧均有雉堞
乌龙沟长城关城
位于河北涞源。围墙下半部尚好,马圈遗迹尚存,原兵营等已改做民居,且多有改造,然原布局尚能够见其大概。
河北内丘鹤渡岭明长城关城内的水井
河 北 内 丘 鹤 渡 岭 长 城 的 刻 石
甘肃金昌明长城 它是在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长城外侧挖有壕沟。
嘉峪关 这是从关外(西)拍摄的。再向西数十米,有嘉峪关碑。
从游击将军府望城楼 从城楼望游击将军府

明代沿万里长城设置的“九边十一镇”都在哪里?

明代沿万里长城设置的“九边十一镇”都在哪里?

明代沿万⾥长城设置的“九边⼗⼀镇”都在哪⾥?明朝建⽴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刺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真族⼜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

为了巩固北⽅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乎没有停⽌过对长城的修筑⼯程。

明朝为了有效地对长城全线进⾏防务管理和修筑,将东起鸭绿江、西⾄嘉峪关的长城全线划分为九个防守区,称九边。

以辽东为九边之⾸,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同镇、⼭西镇、延绥镇、宁夏⾃东⽽西直⾄⽢肃河源,分别为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同镇、⼭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肃镇。

嘉靖三⼗年(1551年)在京西增设昌镇、真保镇昌镇、真保镇,构成“九边⼗⼀镇”布镇、固原镇、⽢肃镇局。

其横越万⾥,纵深数千⾥,襟带长城内外,贯穿黄河、渭⽔、海河、滦河、辽河、⼤凌河西⾃⼭西、陕北、中部以北京为中⼼,西和鸭绿江等⼗余条⼤川⽔系。

形成东北东北以辽东为中⼼,中部宁夏达⽢肃,控制西北三⼤地段九座重镇,卫所棋布,城堡罗列,形成⼀条⾯向北⽅的防御线。

其总兵驻地和所辖长城的地段如下:辽东虎⼭长城辽东镇。

总兵官⼴宁(今北镇),东宁卫(今辽阳)。

所辖东起丹东市宽甸县虎⼭南麓之鸭绿辽东镇江,经宽甸、新宾,⼜转趋东北,绕过开原县北,⼜伸向西南,经铁岭、逾辽河,由台安县东趋向西北,绕过北镇县北,⼜转向西南,经过义县、锦州、绥中诸县西部,西达⼭海关北之⽆名⼝。

全长约980公⾥,有城堡279个,空⼼敌台31座,边腹敌台90座。

辽东部分为什么被⼈遗忘了呢?⼜在什么时候从地图上抹掉的呢?清朝取代明朝明代万⾥长城的辽东部分为什么被⼈遗忘在东北的统治时,特别是顺治帝⼊北京后,政局不稳,前⽅有李⾃成领导的强⼤的农民军相对抗,后⽅有蒙古贵族势⼒的威协,清朝满族统治者为了巩固其东北'祖宗肇兴之所','发祥之地',就在辽东划了禁区。

在禁区范围,⾸先利⽤了明辽东长城加以修补,并插以柳条,作为禁区的标志,号称柳条边,并下令将⼭海关定为关卡,限制出⼊。

角山长城景区简介

角山长城景区简介

角山长城景区简介
角山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
古北口镇北十里的大石窝村西。

角山长城全长约14.4公里,海
拔812米,是万里长城沿线的一处重要军事要塞,在明初和中期
多次被修建。

角山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并于永
乐十五年(1417年)和正统元年(1436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

角山长城由西向东有四个关口,分别是大角山、小角山、大
东关和小东关。

大角山是山海关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唯一一个以"角"命名的关隘。

虽然只有两个关隘,但是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在古代,如果守将失守,就意味着整个山海关的失守。

因此,历
朝历代对这座关隘都非常重视。

大角山长城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存得比较完整,长城墙体与两
侧的城墙连接在一起。

墙体是由巨大的条石砌成,很坚固;城墙
上还有一些垛口和方形枪眼;墙顶也有一些小方砖。

每隔50米
有一个烽火台。

小角山是角山长城最北端的关口。

—— 1 —1 —。

明朝修建的长城及其现代保护问题

明朝修建的长城及其现代保护问题

明朝修建的长城及其现代保护问题中国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被誉为“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数百年的建设和修缮,有许多不同的辉煌时期,其中明朝时期的长城修建则是长城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明朝修建的长城和现代保护问题。

明朝时期长城的修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在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发展。

在其统治时期,长城的建造和修缮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明朝时期长城修建的规模和数量都比以往时期更加庞大,同时在技术方面也有所提高。

明代长城修建主要的目的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同时也可以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

这一时期长城的规模更加庞大,墙体高度和厚度也有所提升,同时在设计上也更加合理,使得长城具备更加强大的防御能力。

在明朝时期,长城的修建主要通过募兵和征发民夫来完成。

这使得修建长城所需的人力和物力都得到了保障。

此外,明朝的工程技术也有所提高,修建长城所采用的材料更加坚固,并且进行了更加科学的设计。

现代长城的问题及保护随着时代的变迁,长城的保护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现代,长城逐渐成为了旅游景点,但同时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坏。

在长时间的风雨风雪中,部分长城的砖石墙面发生了严重的脱落、坍塌等情况,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期,游客的踏踩也对长城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保护长城,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政策方面,应该加强对长城保护的管理和指导力度。

同时,在实践层面上,应该减少旅游人数,缓减游客在长城上的行走速度、频率,以及采取镭射及警钟等措施来限制游览者对长城的侵害。

另外,长城保护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支持。

例如,应该及早探索和采用先进的材料,配合适当的技术,加强长城基础设施维护工作,确保长城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防止长城在未来遭到更严重的损害。

总之,长城是中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对其保护和修缮应该更加重视。

借助历史和技术的力量,我们应该共同保护长城,不仅侧重于文物的原貌展示,而且要关注游客将要留下的文明支撑。

居庸关长城的简介

居庸关长城的简介

居庸关长城的简介
居庸关长城,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明长城北京段的西端起点,居庸关城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居庸关长城以“险”著称,是明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也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军事要塞。

居庸关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长城,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居庸关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代称“燕北塞”,汉代
称“蓟北道”,南北朝时称“幽都道”,明代称“居庸塞”。

明代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瓦剌部落时(成祖当时还不是皇帝),曾从居庸关出兵北上攻掠。

成祖死后宣宗继位。

宣宗即位后为了巩固国防、抵御蒙古南下的军事行动,下令开始修筑长城。

成祖死后宣宗在居庸关修筑了著名的“神仙桥”、“紫薇楼”和“勤政殿”等建筑。

宣宗驾崩后宣宗之子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于永乐五年(1407年)开始在居庸关修筑长城。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式成式
并命名为“居庸关”。

—— 1 —1 —。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长城作为中国古代边防工事的杰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并在明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代长城系统以“九边”为核心,共有十大重镇,其中包括了战略地位重要的军事防御性聚落。

这些重镇的建设和布局,不仅为明长城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长城“九边”重镇分布于今天的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分别是阳原、蔚州、平原、漯河、绥中、喜峰口、雄县、宣化和嘉峪关。

这些重镇均位于险要的地势之上,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军事防御的最佳选择。

同时,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考虑到了对外交通路线的便捷性,以满足物资的运输需求。

这些因素使这些重镇成为明代长城系统中的关键节点,起到了边防警示、行动支持和防御作用。

九边重镇的建设和布局既注重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同时也与地方经济、人口活动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重镇不仅提供了军事防卫的基地,还为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了居住、生产和发展的条件。

据史书记载,这些重镇在明代实行了军属制度,许多军人随家属一同定居在这些地方。

这一方面保证了边境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明长城“九边”重镇的建筑和布局体现了明代长城建设独特的军事防御理念和造型风格。

这些重镇一般采用都城设计,即以城市形式组建的军事防御聚落。

城墙高大厚重,防护设施齐全,内部有完善的街道、衙署、市场等设施,以满足当地居民及军队的生活和作战需求。

城门上设有巨大的城楼,用于观察敌情、派遣军队出征等。

这种布局模式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军事防御能力,还为居民提供了相对安全和便捷的生活环境。

这些重镇的建设和布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明朝政权在边境地区稳定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在边界建设这些军事防御性的聚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当地的居民。

同时,这些重镇还成为了明朝政权对外交流的门户,通过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和交易会,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游客,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

明代宁夏长城——河东墙

明代宁夏长城——河东墙

明代宁夏长城——河东墙撰文、摄影/薛正昌明代,是宁夏长城修筑时间跨度最长的朝代,是修筑长城最多的朝代,也是中国长城修筑的最后一个朝代。

2007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测绘局开展对明代长城资源调查。

经过2年的艰苦工作,2009年4月18日,明长城资源数据向社会公布。

4月22日,《中国文物报》发布了《明长城数据解读》,以地图的形式标注了北方明长城的地理位置及其长城墙体存在的长度。

宁夏明长城长度为837.6千米,后来的数字为1038千米。

宁夏地域上的明长城资源,保存相对完好,各段长城的称谓基本没有改变。

据《嘉靖宁夏新志》和明代相关文献记载,宁夏长城分别被称为河东墙、北长城(分为旧北长城、北长城)、西长城、沿黄河东岸长堤、┃ 文 明 ┃固原内边长城、徐冰水新边,称谓是约定俗成的。

有关长城的文字,大体依照长城在宁夏的地域分布,以及方位时段来解读的。

宁夏明代长城的修筑,文字记载相对丰富,信息清晰,文献记载与长城墙体遗存共同见证着各段长城修筑的历史经历。

明代修筑长城的背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元朝势力退出中原,但据守漠北伺机反扑。

朱元璋的军事防御思想是“以守为攻,保守防御”,对北部边疆的军事防御持续加强。

明朝中叶以后,“边防甚重,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分地守御。

”(《明史·兵三》,中华书局,1987年),尤其是放弃河套以后,沿边防御压力不断增大。

宁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交汇之地,关乎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明朝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国防建设,驻节固原陕西三边四大军镇(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布防,而长城沿线尤甚。

明初,沿边防御相对平稳。

但从宣德至嘉靖年间(1426~1566年),双方军事冲突日渐加剧,尤其嘉靖十五年(1536年)年以后。

因此,明朝以长城为防御措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构建完善了立体的、纵深的防御体系。

明代的宁夏镇,战略地位重要,黄河天险与贺兰山都在军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正统以后,蒙古人进驻河套地区,花马池一带的军事防御愈加重要,遂在花马池增设守御千户所。

明长城简介和历史

明长城简介和历史

明长城简介和历史
长城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一条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分布在中国北部边境,全长超过20,000公里。

这个巨大的工程历经了200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明长城是明朝期间修建的长城,明朝时期长城的修建主要集中在明初和明中叶,重点是北部边疆的防卫工作。

明长城修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特别是对抗蒙古族(元朝)。

在明初,永乐皇帝下令修建“万里长城”,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长城进行了加强和修缮,以保护中央王朝的安全。

明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由砖、石、土和木材构成,宽度和高度不等。

长城在明代的建设得到了前世未有的规模和工艺,其结构布局均比之前的版本更加精确,修建标准更加严格。

整个长城的修建使用的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同时也有死士参与其中。

明长城的修建历时几百年,它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陕北明长城文物保护单位

陕北明长城文物保护单位

陕北明长城文物保护单位
陕北明长城是指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的明代长城遗址,是明
代长城的一个重要分支。

这段长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98年),属于中国古代军事防线的一部分,是明朝统一中国后修建的重要防御工程之一。

1.咸阳长城:位于咸阳市境内,是陕北明长城的起点,也是
在明代修建的关中地区的第一道长城,起到了军事防御的重要
作用。

2.延安长城:位于延安市境内,是陕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
明代长城遗址之一。

这段长城建于明代中期,全长约20多公里,是当时对边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府谷长城:位于府谷县境内,是陕北地区一处保存较为完
整的明代长城遗址。

这段长城修建于明代中期,全长约15公里,是明代对边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4.横山长城:位于横山县境内,是陕西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明
代长城遗址之一。

这段长城修建于明代中期,全长约30多公里,是当时对边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靖边长城:位于靖边县境内,是陕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
明代长城遗址之一。

这段长城修建于明代中期,全长约40公里,是当时对边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青山关长城简介

青山关长城简介

青山关长城简介
青山关长城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是明代长城的重要
组成部分。

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青山
关长城总长度达到7.5公里,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代长城之一。

青山关长城地势险要,墙体高大厚实,砖石结构坚固耐用。

它由三道
城墙组成,外墙高达10米以上,内墙则高达8米左右。

在城墙上还有众多的箭楼、敌楼和瞭望塔等防御设施,为当时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强
有力的保障。

除了其坚固耐用的建筑结构外,青山关长城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明代时期,它曾经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军事屏障之一,在抵御外
族入侵和维护边疆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今,青山关长城已成
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壮观的长城风光
和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

总的来说,青山关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
仅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价值,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明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明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明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明长城遗址西起嘉峪关市嘉峪关,经酒泉、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县,从五佛寺过黄河,在靖远县内沿黄河南岸延伸,高低起伏,一直东至辽宁虎山。

明代长城
明代长城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明代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侵扰,在隋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长城。

但明代不称“长城”,而称“边墙”。

“河东墙”始建于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又称“东大边”、“横城大边”。

西起横城以北一公里黄河岸边黄沙嘴,东经水洞沟、红山堡、清水营,过盐池县至陕西定边县盐场堡,全长约400千米,每隔150米一个墩台。

长城高三丈,宽两丈,墙顶路面非常宽阔,可供五匹马并行。

守望、巡逻的士兵常年在长城顶部道路上往来,军事物资也在顶部运行。

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由宁夏巡抚张祯叔、王询先后在墙外挖“品”字形深坑44000多眼,以防敌骑靠近边墙。

其中红山堡一带,壕沟深宽皆两丈,所以长城也被称为“深沟高垒”。

像这样的城堡宁夏一共有150个。

在古代30千米一城,15千米一堡,堡辖区内还有烽火台,沿交通要道或长城线路,每隔一定距离修一个烽火台,将边防前线与内地连接起来。

红山堡距离水洞沟3千米,占地20余公顷,据史料记载红…堡设操守官一名,操守兵235人镇守此地,同时与其他兵营互相接应呈长龙之势。

明代保卫长城的诗词

明代保卫长城的诗词

明代保卫长城的诗词摘要:一、前言二、明代长城的背景与意义三、明代诗词中关于保卫长城的主题四、代表性诗词作品分析1.《登高》- 杜甫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3.《夜泊牛渚怀古》- 张养浩五、明代诗词中反映的保卫长城的精神六、结论正文:一、前言明代是长城修建的鼎盛时期,长城在明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许多文人墨客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长城的深厚感情以及保卫长城的决心。

本文将分析几首代表性诗词,探讨明代诗词中关于保卫长城的主题及其反映的精神。

二、明代长城的背景与意义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汉、明等朝代的修建与完善,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代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修建的,全长约8850 公里,横贯我国东北至西北的广大地区。

长城不仅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三、明代诗词中关于保卫长城的主题明代诗词中,有关保卫长城的作品数量众多,主题丰富多样。

诗人们通过描绘长城的雄伟壮丽,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自豪,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长城保卫的重视。

四、代表性诗词作品分析1.《登高》- 杜甫《登高》一诗中,杜甫通过描绘长城的巍峨壮丽,展现了守卫长城的坚定决心:“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 突骑渡江攻晋地,铁衣远戍辛勤。

/ 连营千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生。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辛弃疾的《破阵子》一词,以长城为背景,展现了戍卫边疆的英勇事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

/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3.《夜泊牛渚怀古》- 张养浩张养浩的《夜泊牛渚怀古》以长城为背景,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的忠诚:“牛渚西江夜泊船,客行青溪路几千。

明代保卫长城的诗词

明代保卫长城的诗词

明代保卫长城的诗词(实用版)目录1.明代保卫长城的历史背景2.明代诗词对长城保卫的反映3.明代诗词中保卫长城的意义和价值正文一、明代保卫长城的历史背景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明代的历史长河中,长城的修建与保卫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主题。

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的侵扰,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

后来,随着明朝的统治稳定,长城的修建逐渐由防御工事转变为象征性的建筑,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自豪。

二、明代诗词对长城保卫的反映在明代,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壮丽以及戍卫长城的英勇事迹。

这些诗词不仅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景色,更传达了戍卫国家边疆的英勇精神。

明代著名诗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诗词充分展现了戍卫长城将士的英勇气概。

三、明代诗词中保卫长城的意义和价值在明代诗词中,保卫长城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自豪感: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明代诗词赞美长城,实际上是在赞美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自豪。

2.爱国主义精神:在明代诗词中,保卫长城就是保卫国家,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诗人们用激昂的诗句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与热爱。

3.崇尚武德:明代诗词中,保卫长城的英勇事迹成为崇尚武德的典范。

诗人们赞美戍卫长城的将士们英勇顽强、忠诚勇敢的品质,强调武德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明代诗词对长城保卫的反映,既是对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崇尚武德的强调。

娘子关长城简介

娘子关长城简介

娘子关长城简介娘子关长城,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境内,是中国长城重要的关口之一。

娘子关长城是明代长城的一部分,建于明代永乐十六年至十七年(1418年-1419年),全长14.5公里,是明代重要的边防关卡之一,是长城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关口之一。

娘子关长城是长城上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更是世界人民文明遗产的珍贵宝藏。

娘子关长城由内、外两道城墙构成,内城全长1.5公里,外城全长13公里,长城高5-8米,宽3-4米。

城壕深丈余米,水深2-3米,城墙上有雉堞、箭垛、瞭望塔等防御工事。

城墙上现存大有遗憾,外城主城门及其隆起角楼依稀可见,内城部分残墙和人行道,瞭望塔和箭垛随处可见。

保护漆、环卫污水、建筑垃圾堆积也对娘子关长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然而,在长达五百多年的风雨中,娘子关长城仍然屹立不倒,她是中国古代长城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娘子关长城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遗产。

在历史上,娘子关长城几经修缮,曾历经明、清两代等时期,是长城上一处具有非凡意义的关口,是中国北方地区古代的边防军事要塞。

如明朝时,娘子关是重要的边防城市之一,紧扼西北方向的交通路线。

清代时期,因娘子关附近盛产胡麻油,娘子关成为胡麻油集散地。

由此,娘子关经济发展繁荣起来,成为地区内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

在文化方面,娘子关长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事件以及特殊的文化传承,被誉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具文化魅力的遗产之一。

在娘子关长城上,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长城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悠久岁月,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和悠久文明,也可以欣赏到中国的军事风格和建筑审美。

不仅如此,娘子关长城还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

她与周边的风景相得益彰,有“长城四绝之一”之称,景色之美令人神往。

如山体上的森林覆盖面较高,森林密度高、物种多样,有“生态森林”之美誉。

居庸关长城景点介绍

居庸关长城景点介绍

居庸关长城景点介绍
居庸关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是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下是关于居庸关长城的详细介绍:
居庸关长城是明代修建的长城,全长约12公里。

它是连接北京和河北省张家口市的重要通道,也是明代北京城北部的防线之一。

居庸关长城建于明成祖朱棣时期,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成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防御工事。

居庸关长城的建筑风格独特,以砖石结构为主,墙体高大厚实。

在长城上,可以看到许多瞭望塔、敌楼、箭楼等防御设施,这些设施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展现了明代的军事建筑风格。

居庸关长城的景色壮丽,周围山峦起伏,草木葱茏。

登上长城,可以俯瞰远处的山峦和河流,景色十分壮观。

而且,由于居庸关长城距离北京市区较近,所以游客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来到这里,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和壮丽。

除了观赏风景,居庸关长城还有许多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

例如,你可以参加长城登山活动,徒步穿越长城,体验登高远眺的乐趣。

此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如射箭、穿越长城等,可以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总之,居庸关长城是一处值得游览的景点。

它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能让游客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

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还是喜欢户外活动的旅行者,居庸关长城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举例:游客可以在居庸关长城上欣赏到壮丽的日出和日落景色,这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同时,登上长城后,你还可以选择沿着长城徒步走到附近的山峰,比如著名的八达岭,欣赏更广阔的自然风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主要关口:九门口、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大境门、平型关、倒马关、娘子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镇北台、杀虎口、嘉峪关、玉门关
三、主要结构:
1、城墙:城墙是长城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墙的建筑形式、结构类型、材料做法,随着地理环境、施工条件、工程技术的差异而各有特色。
2、空心敌楼:空心敌楼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在加强和构筑蓟镇长城时创造性构筑的一种防御工程建筑物。它通常构筑在城墙内侧附近有利于作战的制高点上,四面开有箭窗,能居高临下,支援长城城墙上的作战。敌楼的平面形状呈长方形或正方形,高度为十二至十五米不等,个别敌楼更高,长度和宽度也因地势和攻防的需要而不同。敌楼一般分做两层或三层,最上层是露天的,构筑有垛墙和楼橹,供作战和执勤巡逻的士兵以烟火、灯笼、旗子等报警或互相联络;中层供守御士卒作战之用,在四壁构筑箭窗和供箭弩用的射口,能向任何方向和角度实时观察和射击;下层用来保障士卒休息、食宿和储存兵器、粮食、饮水以及各种作战物资。
3、墙台:墙台也称作马面,是在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修建的一个突出于墙外的台子。墙台与城墙本身同高,外侧和左右两侧均是迎敌面,所以三面均砌有垛口。当敌人逼近城墙、准备登城时,城上守兵可凭借墙台从侧面射击攻城之敌,形成交叉火力。
4、烽火台:烽火台又称墩台、烽堠、狼烟墩等,在长城沿线和关城附近修筑,与敌楼、关城等密切配合,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烽火台一般高约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梯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蒺藜陷阱;门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每台有火铳、火炮各两门,编制守卒十人,由附近城堡驻军防守,与城堡组成一个纵深防御网。每当敌情出现,烽火台就会在白天燃烟、夜晚明火示警。
一、简介
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最为浩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被誉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西抵祁连山脚下的嘉峪关,横跨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8851.8千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曾不同程度的修建过长城,总长度相加已超过五万公里。其中,明代的长城建造规模最大,结构和功能最完善,工程技术和工程质量也最高。在明朝统治的二百七十余年间,基本上从未停止过长城的修缮和长城防御体系的经营。明朝大规模的长城修建行动,前后达五十余次之多,长城在明朝的战争与和平中走向极盛。
7、护城河:在罗城四周开挖一条环城壕沟,引灌河水形成人工河,作为城墙的屏障
五、岔道城:岔道城位于八达岭关城西北三里。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岔道城开始修筑,历经三十余年建成,整个城堡被三面青山环抱,呈长方形,中简略鼓,两端略缩,依山势而建。从此出发共有两条路:西路经榆林、土木、鸡鸣三驿至怀来卫、宣府;北路经延庆州至永宁卫。清代以后,岔道城不再驻军设防,遂日渐衰落。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耸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间,连绵不断,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其山势东陡西缓,最高处海拔达两千余米,似一道屏障将中原大地从中隔断。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著名的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薄阴陉、军都陉,是八条穿越太行山脉的咽喉通道,古称“太行八陉”。居庸关地处最北端的第八陉,即军都陉。虽然山高路险,极难通行,但因地理位置适中,古人将其视为幽冀平原通往大西北的首选通道。《金史》云:“中都之有居庸关,犹秦之有崤函,蜀之有剑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七、居庸关:居庸关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著名的古关城,建于明太祖洪武年间,有南北两个外围关口,南边的称南口,北边即八达岭山口。两山口之间是一条四十里长的山谷,称“关沟”。当时为了防止北逃的蒙古残余势力反击,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常遇春主持修筑山海关至宣府、大同一线的长城,居庸关即是其中最重要的关口之一。建成后的关城总面积达三万三千五百平方米,两侧高耸的山峰上筑有城墙与关城相连,防御可谓是固若金汤。起初,朱元璋在此设立的是守御千户所,后来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迁都北京,并在今天的昌平区天寿山营建皇陵,居庸关作为南卫京师、北护皇陵的军事重地,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起来,于是明朝将居庸关的驻军扩编至五千户所,满员编制达一万四千人,堪称是北方第一要塞。
在春秋战国时期,居庸初设为“塞”,地方官吏在此掘堑筑障,遇有战事才派军队驻守;平日白天设卡盘查过往行人,晚上则禁止人行货往。作为南来北往的交汇之地,居庸关在中原和西域、中亚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71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掘出的一座汉代古墓中就有一幅关于居庸关的壁画,描绘了当时关内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这说明,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汉朝,居庸关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在经济贸易和交通运输方面已非常发达。
5、障墙:障墙是为防止敌人在攻破一处城墙之后继续向前推进,而在城墙上构筑高约两米、宽约一点五米的横隔墙。一般都是连续建造数道或数十道。在战斗中,敌军攻上城墙后,守军可依靠障墙作掩体步步为营进行抵抗。障墙上设有射孔,守军可以使用弩箭和火枪射击。障墙一般设置在敌楼的两侧,是敌楼的侧翼阵地。
6、战墙:战墙一般构筑在长城重要的主墙外五十至一百米处的有利地形(大多是高地)上,通常以砖石为材料,可以迫使敌人在还没靠近主城墙时就已经进入战斗,幷因仰攻战墙所在的高地而付出较大的伤亡代价,从而更好地保护主城墙。为了保险起见,有的地方还会连续构筑多道战墙。
4、水门:设在河道上的城门,为一层或多层的栅栏式结构
5、瓮城:在城门外构筑的U字形小城,墙高与主城相同,并设有城堞垛口,一旦被敌围困,可作士的围歼,敌人如同落入瓮中,有进无退,只有死路一条
6、罗城:在瓮城之外,再构筑一道封闭的环形城墙,使主城拥有双层城墙,防御更加强大
居庸关两侧皆高山耸立,峭壁陡不可攀,关城雄踞其中,扼控着南下北京的通道。这种绝险的地势,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古代军事家称其为“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此外,居庸关主城的位置不仅是关沟的腹心之地,而且还是扼控东西两侧山沟的枢纽要地。居庸关关沟既以岩险闻名古今,又因是太行八陉之一而声名显赫。
1、城墙:一般使用青砖或条石包砌,内用黄土夯筑,并设有供骑兵和步兵上下城墙用的马道和梯道。高大坚固的城墙不仅能有效地阻挡敌军的进攻,而且可以使人产生望而却步的感觉。
2、城门:一般只设两座城门供往来车马穿行
3、城楼:包括城门上方的城门楼和城墙四角的城角楼,多为二至三层的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屋顶为悬山式或歇山式结构,可作为战斗时的观察和指挥中心,同时也可以在城楼上使用远程兵器射击敌人。
7、险关要隘:长城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通常建在具有重要战略战术价值的敌我必争之地(如高山峻岭之上、深山峡谷之中)上,并设有关城,驻有大量的军队,是整个长城防线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四、关城的构造:长城关隘的关城大都由方形或多边形的城墙及城门、城楼、城台、瓮城组成。平原地区较大的关城还有环绕其外的护城河和罗城。一般来说,关城的顶部为长方形城台,四面筑有女墙垛口,是守关将士搭弩架炮之处。城台两侧三十至四十米处各建敌楼一座,以墙连通,如同关城的两座耳城,与关城构成犄角之势。一旦进犯之敌兵临城下,城上箭弩炮铳齐发,敌楼间互相策应,可组成密集的交叉火力,拦阻敌兵破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关隘还会在前后构筑附属城堡,作为这些关隘的外围阵地。
六、石峡关: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亲自率领大军东征,过黄河,进山西,经大同,克宣府,长驱直入,兵临雄关八达岭,冒死冲杀,死伤无数,久攻不下,愁肠百结,当地老者献计,转而奔袭石峡关。李自成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将士个个死战,终于攻下石峡关,居庸关守将唐通望风而降,打开了通往北京的最后一道大门。李自成随即挥军长驱直入,直逼明帝国首都北京。三月二十八日(公历4月24日),京师三大营不战而降,农民军兵不血刃进入北京外城,次日晨又攻入内城。崇祯帝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自知大势已去,于是将皇后、妃子和孩子一一杀死,随即自缢于景山东坡的一棵槐树下。明朝自此灭亡。
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后晋天福三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之后,居庸关划入辽国境内。辽国重视农业发展,将大量的汉人迁到长城以北,使得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广为传播,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明朝时期,随着明政府加强北方的防务,居庸关在军事防御方面也达到了最完备的程度,同时也成为了调兵运粮的交通要道。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为了打击居于漠北的蒙古贵族对内地的侵扰和破坏,曾五次北征,多次出入居庸关。其中,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3年)明成祖第四次北征胜利班师路过居庸关时,在此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明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崛起,不断侵犯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的唆使下,决定仿效其曾祖父朱棣五征漠北的壮举御驾亲征。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残酷:这场准备不足、调度无方的征战遭遇惨败,五十万明军死伤大半,英宗皇帝也被瓦剌人俘获。留守北京的兵部侍郎于谦当机立断,与百官拥立英宗之弟成王朱祁钰继位,改元景泰,打破了瓦剌人以英宗为人质相要挟的企图,并全力加强京城的防卫。瓦剌部首领也先率众攻城不下,要挟不成,便于一年后释放了英宗。值得一提的是,英宗出征和被释返京,都取道居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