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概述
中卫介绍-中卫简介PPT(经典版)
![中卫介绍-中卫简介PPT(经典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8bb1494028915f814dc238.png)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姓名:
日期:
目录/contents
1 历史渊源 2 城市概况 3 旅游景点 4 美食文化
1
历史渊源
1、历史渊源
明 永 乐 元 年 ( 1403 年 ) 由 右护卫改置为宁夏中卫, 清 雍 正 二 年 ( 1724 年 ) 改 称中卫县,属宁夏府,海 原县属平凉府。 民 国 三 十 二 年 ( 1933 年 ) 中卫县分成中卫、中宁两 县 。 2004 年 设 立 地 级 中 卫 市。
3、旅游景点
腾格里·金沙海旅游度假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宁夏沙坡头区迎水 桥镇迎闫公路与小湖路交汇处,景区占地1.16 万亩,充分展现全生态腾格里沙漠的景观。主 要景点有大漠观海楼、丝路长街、狂野地带、 丝路星辰帐篷酒店、大漠水上乐园、沙漠阳光 浴场、拓展基地、军事营地、丝路驼队等 。
3、旅游景点
3、旅游景点
中卫寺口子风景旅游景区
国家AAA级景区、 宁夏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 魅力景区、宁夏全民健身攀岩基地、首批中国 自驾车旅游活动基地。寺口子是集险、幽、奇、 绝于一体的自然风景旅游区,古称北海。南依 香山重岭叠嶂,古时为锁扼固原、平凉、西安 等地的咽喉要道,北临卫宁平原,东望西夏古 都银川,西接旅游胜地沙坡头。
浑酒小炒肉
浑酒是用黄酒糟再次过滤而成(充分利用米酒 营养素)。小炒肉则是用羊肉丁、萝卜丁和粉 条等绘制而成,浑酒、小炒肉入锅用辣油炒, 冬天的时候,还可以加上一些酸菜丁和葱花之 类的,一道喷香诱人的美食就出炉了。
沙葱
沙葱其实是一种野菜,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 以根据不同的方法做成不同口味的美食。其中, 凉拌沙葱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当地老 百姓经常吃的一道下酒菜。
中卫景点介绍
![中卫景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430c0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3.png)
中卫景点介绍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风景优美的城市。
中卫市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以下将为您介绍中卫市的几个著名景点。
首先是中卫市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沙坡头。
沙坡头位于中卫市西南50公里处,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公园。
这里有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最高处海拔高达约1700米,是沙漠中的一座绿洲。
沙坡头景区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着壮丽的沙漠风光和丰富的植被。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沙漠的壮美,还可以体验沙漠滑沙、骆驼骑行等项目。
其次是中卫市的另一著名景点——古羌城。
古羌城位于中卫市南部的羌塘镇,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城池遗址。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研究古代羌族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古羌城内有古代城墙、城门、宫殿、寺庙等建筑,还有大量的古代文物和遗址。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古羌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代羌族的生活和历史。
除此之外,中卫市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
比如位于中卫市西南的沙湖景区,是一个以湖泊、沙漠、植被和野生动物为主要景观的自然风景区。
这里有着湖光山色、奇峰异石、翠林茂草,是一处理想的休闲度假胜地。
此外,中卫市还有大通山、南明湖、银川大峡谷等风景名胜,各具特色,值得一看。
总的来说,中卫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无论是沙漠风光、古城遗址,还是湖泊山川,都能让游客领略到中卫市的独特魅力。
希望您有机会前来中卫市旅游观光,亲自体验这里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风情。
我的家乡中卫作文
![我的家乡中卫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1ad165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3.png)
我的家乡中卫作文
我的家乡中卫。
我的家乡中卫,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部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
秀丽的城市。
中卫市地处黄河下游,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一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中卫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沙漠资源非常丰富。
沙漠是中卫市的一大
特色,这里有着美丽的沙漠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在这片沙漠之中,还有着许多神奇的奇迹,比如月牙泉、沙漠公路等等。
这些都是中卫市独特的自然景观,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除了自然风光外,中卫市还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这里是回族的聚居地,回族
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每年的回族传统节日,都会在这里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看。
此外,中卫市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里有着许多古老的建筑,比如古城墙、古寺庙等等,这些都是中卫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中卫人,我深深地热爱着我的家乡。
每当我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看
到家乡的风景和人文景观,我都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中卫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
中卫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我深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的家乡一
定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我会努力学习,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中卫市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
中卫市简介
![中卫市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463b94d2e3f5727a5e96252.png)
中卫市简介中卫地处黄河前套之首,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宁、甘、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点上,是宁夏最年轻的地级市,辖沙坡头区以及中宁、海原两县,市人民政府驻沙坡头区滨河西路。
总面积16986.1平方公里,其中川区面积3681.1平方公里,占21.67%,山区面积13305.2平方公里,占78.33%。
人口103万,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32%。
中卫历史悠久。
3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为羌族和戎族的杂居地,秦并六国后将中卫纳入版图,自此有10代王朝设郡建县。
因其东连陕晋,西通甘新,北抵内蒙,南达川滇,是“丝绸之路”边陲要塞;前有黄河之险,后接贺兰之固,扼守宁夏西大门,自古为西北地区兵家必争之重镇。
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中卫县(改设为中卫市沙坡头区),成立地级中卫市。
中卫得黄河自流灌溉之利,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是西北重要的商品粮、畜产品、水产品和果菜生产基地,被誉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而今现代农业向精品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枸杞、设施蔬菜、西甜瓜种植、家禽养殖、草畜、马铃薯、优质米、生猪、水产养殖和红枣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中国枸杞之乡”、“世界枸杞之都”、“中国压砂硒砂瓜第一市”、“西部养鸡第一市”的美名享誉全国;现代工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蓬勃发展,形成了造纸、酿酒及农副产品加工、冶金化工、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电力及能源工业等优势产业群体,培育壮大了中冶美利纸业集团公司、宁夏红集团公司、宁夏发电集团中宁分公司、赛马水泥中宁分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2家。
机制纸、枸杞酒、珩磨机床、水泥、电石、铁合金等主要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美利、宁新、石空工业园区及宁夏红科技园、常乐陶瓷园等工业基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入园企业逐步增多,增强了经济实力。
中卫市位于宁夏城镇一级轴带发展区与二级轴带发展区的交汇点,定位为宁夏中西部中心城市,也是宁夏四大城市片区之一的中心城市。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fc271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5.png)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中卫市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是一个内陆省市,其气候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制约因素等。
大风是中卫市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
本文将对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进行分析。
1. 气候地理背景中卫市位于中国的东经105°10′~106°56′,北纬36°23′~38°50′之间,总面积7.56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之一。
地处高原和沙漠地区交汇的边缘地带,气候独特。
2. 大风发生的季节分布中卫市的大风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
春季大风主要出现在3月至5月期间,主要是由于大面积冷空气南下引起的。
秋季大风主要出现在9月至11月期间,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南下和温带气旋的影响。
3. 大风的主要风向中卫市大风主要由西北风和东北风组成。
西北风主要在春季和秋季负责带来强风,而东北风主要在冬季和初春负责带来大风。
这是由于青藏高原冬季强冷空气的南下和温带气旋的影响。
4. 大风的气象特征中卫市的大风具有较高的风速和剧烈的风力。
平均风速在5米/秒以上,有时甚至可超过10米/秒。
大风常伴有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农作物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和损失。
5. 大风的影响中卫市的大风对当地的农作物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风常常会造成农作物的倒伏和减产,尤其是在春季播种前后和秋季丰收期间。
大风还会影响中卫市的交通、能源供应和人们的出行。
6. 大风的防范与应对由于中卫市的大风气候特征已经形成,并且不可避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大风对当地的影响。
在农业方面,可以选择适应大风气候的农作物和栽培方式,采取有效的风防措施。
在交通方面,可以加强道路设施的抗风能力,加强对驾驶员的宣传教育。
在能源方面,可以加强电力设备的抗风能力,确保供应的稳定性。
中卫市的大风是其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由西北风和东北风组成。
大风具有较高的风速和剧烈的风力,常伴有沙尘暴和沙尘天气。
中卫市简介
![中卫市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7a6941b5a8102d276a22fed.png)
中卫市简介中卫地处黄河前套之首,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宁、甘、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点上,是宁夏最年轻的地级市,辖沙坡头区以及中宁、海原两县,市人民政府驻沙坡头区滨河西路。
总面积16986.1平方公里,其中川区面积3681.1平方公里,占21.67%,山区面积13305.2平方公里,占78.33%。
人口103万,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32%。
中卫历史悠久。
3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为羌族和戎族的杂居地,秦并六国后将中卫纳入版图,自此有10代王朝设郡建县。
因其东连陕晋,西通甘新,北抵内蒙,南达川滇,是“丝绸之路”边陲要塞;前有黄河之险,后接贺兰之固,扼守宁夏西大门,自古为西北地区兵家必争之重镇。
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中卫县(改设为中卫市沙坡头区),成立地级中卫市。
中卫得黄河自流灌溉之利,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是西北重要的商品粮、畜产品、水产品和果菜生产基地,被誉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而今现代农业向精品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枸杞、设施蔬菜、西甜瓜种植、家禽养殖、草畜、马铃薯、优质米、生猪、水产养殖和红枣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中国枸杞之乡”、“世界枸杞之都”、“中国压砂硒砂瓜第一市”、“西部养鸡第一市”的美名享誉全国;现代工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蓬勃发展,形成了造纸、酿酒及农副产品加工、冶金化工、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电力及能源工业等优势产业群体,培育壮大了中冶美利纸业集团公司、宁夏红集团公司、宁夏发电集团中宁分公司、赛马水泥中宁分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2家。
机制纸、枸杞酒、珩磨机床、水泥、电石、铁合金等主要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美利、宁新、石空工业园区及宁夏红科技园、常乐陶瓷园等工业基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入园企业逐步增多,增强了经济实力。
中卫市位于宁夏城镇一级轴带发展区与二级轴带发展区的交汇点,定位为宁夏中西部中心城市,也是宁夏四大城市片区之一的中心城市。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668e7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5.png)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中卫市是我国内陆西北地区的一个地级市,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北接蒙古国,东临陕西省,南接甘肃省,地处我国沙漠化、风蚀、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典型的荒漠气候区。
中卫市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大风气候上,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中卫市的大风气候特征。
中卫市的大风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风速和风向上。
中卫市的年平均风速在3级以上,最大风速可达每小时20米以上,早、晚风速多较小,大多在4~6m/s之间,而白天就要增大许多,有时要达到10m/s,除雪期、风力较大,西风和东风较多。
中卫市的风力状况呈现出昼夜起伏明显的特点,尤其是春夏秋三季,风力大、风向不定。
中卫市还有严重的风蚀、风尘、沙尘暴和雨夹雪等自然灾害。
中卫市的大风气候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
中卫市是一个典型的半干旱区域,受干旱和风沙的影响,植被覆盖程度较低,植被分布不均匀,局部十分稀疏。
植物的生长受到风力的影响,风力大的地方植物生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这也影响了中卫市的农业生产。
由于风大,会影响作物的结实和收成,甚至引发土质流失。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的农民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大风气候的影响,比如植树造林,护坡治沙等措施,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中卫市的大风气候特征还会对当地的建筑和交通产生影响。
在大风气候条件下,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都需要特别注意,防风是建筑物的一个重要设计要素。
大风气候对交通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空中交通。
大风气候会影响飞机的起降和飞行,加大了对机场设施的要求,在飞机降落和起飞时需要特别小心谨慎,以免对飞行安全造成影响。
中卫市的大风气候特征还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大风气候条件下,当地居民需要注意防风保暖,避免被风沙侵袭。
为了应对大风天气带来的影响,当地居民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和财产安全,比如在屋顶、阳台等易受风沙侵蚀的地方加固,做好紧固工作,保持家中的卫生和整洁,防止风沙侵入室内。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5b980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3.png)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中卫市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北部,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风是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之一,对该地区的气候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中卫市大风的季节分布中卫市的大风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冬季。
春季大风主要出现在3月和4月,这是由于冷暖空气交汇引起的大气环流加强所致。
冬季大风则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这是由于西伯利亚高压和蒙古高压的强势阻挡和冷空气南下形成的。
二、中卫市大风的强度和频率中卫市的大风强度一般较大,平均风速在每秒5米以上,达到了8至9级的强风。
大风频率较高,年平均大风日数在50至80天。
尤其是冬季,大风更加频繁,持续时间也较长。
三、中卫市大风的原因中卫市大风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地理位置:中卫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周围环绕着沙漠和干旱草原,地势较高,缺乏地理屏障来阻挡风的传播。
2.地面状况:中卫市地面大部分是裸露的沙漠和干旱草原,没有较多的植被来遏制风力。
3.大气环流:中卫市所处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大气环流活跃,容易形成大风天气。
4.地形地貌:中卫市周围多为起伏的山脉和高原,山间和过山洼地容易形成风道,加剧了风力的传播和增强。
四、中卫市大风的影响中卫市的大风给当地的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1.农业影响:中卫市大多数地区是农田和牧场,大风会导致农作物受灾、土壤水分流失,牧场的畜禽也会受到影响。
2.交通影响:大风天气会给道路交通带来一定的不便,特别是高速公路和铁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3.建筑影响:中卫市大风多发的地区,建筑物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风力,特别是高层建筑和桥梁等工程。
4.生活影响:中卫市大风天气对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干扰,比如街道扬尘、户外活动受限等。
中卫市的大风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春季和冬季集中、强度大、频率高,这与地理位置、地面状况、大气环流和地形地貌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卫市的大风给当地的农业、交通、建筑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卫旅游宝典资料
![中卫旅游宝典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55e27cc33d4b14e852468f0.png)
中卫宝典——旅游从业人员须知一、市情时政1、中卫市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黄河前套之首,东阻大河,西接沙山,是宁、蒙、甘3省的交界点,也是黄河自流灌溉第一地。
2、中卫市总面积1.74万平方公里,人口112万人,回族人口占1/3。
3、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彦格拉山北麓,流经九个省区,流长5464公里,注入渤海。
著名峡谷: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
4、九曲黄河贯穿宁夏境内长达397公里,横贯中卫市182公里。
5、中卫是黄河上游的第一个冲积平原。
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之说。
6、中卫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是宁夏的西大门。
7、1933年分中卫、中宁两县,(清雍正三年称中卫县,属宁夏府)。
8、中卫市于2004年设立,辖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行政管理40个乡镇,443个行政村。
9、与中卫相邻的市、县有:同心县、海原县、甘肃的靖远县、景泰县、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
10、中卫市城市建设目标:建设生态旅游和交通枢纽城市。
11、中卫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和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着力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城建兴市、旅游活市、生态立市、依法治市六大战略。
12、中卫市旅游活市战略:打响沙坡头品牌,打造黄河漂流、沙漠探险、古刹建筑、生态观光、回乡风情、登山攀岩六大精品,建设沙坡头、寺口子、边关沙漠湿地、枸杞观光园、南华山等十大景区,把中卫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3、中卫市的城市文化定位是“黄河古城、浪漫沙都、花儿杞乡”。
14、中卫市建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造纸工业园区、最大的造纸业上市公司——宁夏美利纸业集团公司;中国枸杞之乡——卫宁平原的优质枸杞基地;全国最大的枸杞保健果酒(宁夏红)企业——宁夏香山酒业集团公司;国家级无公害设施蔬菜示范基地;中国硒砂瓜第一市和西部最大的商品鸡生产养殖基地。
15、中卫市区建成了:中央大道、迎宾大道、平安大道、卫谢南街、应理南街、五葡路等骨干道路,拉大了城市框架。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a6f90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a.png)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沙漠城市,它的大风气候特征就十分明显。
以下是对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的分析。
一、季节性中卫市的大风气候呈显著的季节性。
主要表现在春季和秋季,春季经常有强风天气,尤其在3-4月份,风力较大、尘土飞扬,形成了一种千疮百孔的沙漠景观;秋季也是中卫市大风天气的高峰期,9-10月份时,风力会逐渐加大,长期无雨,尘沙污染现象突出。
二、区域性中卫市大风气候的特征还表现在其区域性上。
中卫市属于中国西北地区,这个区域存在着广袤的沙漠和冬季阿莫斯气旋,这些因素都为中卫市大风气候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中卫市周边,山脉环绕,太阳能较强,加之陆地气温变化大,地形因素复杂,这些都是导致该市大风气候特征的原因。
三、时间性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的时间性也很明显。
通常在早上和傍晚时,大风气候更加易发生,这是因为早晚时气温较低,沙漠地区的气温变化率也相对较大,这时容易形成气温差异大的大风气候。
四、强度性中卫市大风气候具有较强的强度性。
相较于其他地区,中卫市的大风气候最具有威力,风速往往可达15m/s以上,最高可达40-50m/s,风力很大且常伴有沙尘天气,对人体健康和交通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
由于当地的沙尘天气严重,人居生活条件糟糕,导致居民长期处于不良健康状态。
五、频率性中卫市的大风气候特征还表现在其频率性上。
从历史气象数据来看,该市每年的大风日数在100天左右,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异常和环境恶劣问题加重,大风日数有所上升,日均风力在5级以上。
这说明中卫市的大风气候固然是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但也与城市化现象密切相关。
六、时空分布性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还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性,不同的区域存在不同的大风天气特征,主要受地形因素、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等因素影响。
中卫市的城区、郊区和沙漠区风力差异较大,由于城市化程度不同,城市热岛效应和工业等因素也会对风力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中卫市的大风气候特征在季节性、区域性、时间性、强度性、频率性和时空分布性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表现。
中卫市概况
![中卫市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2b6cf2212e3f5727a5e962cd.png)
中卫市概况中卫市辖沙坡头区和中宁、海原两县,共40个乡镇446个行政村,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2011年常住人口109.29万。
有汉、回、满、蒙古等21个民族。
其中,回族人口占34.6%。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3.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7.9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1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178元。
一、历史沿革。
中卫历史悠久,渊源流长,3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春秋时期为羌戎杂居地,秦纳入版图,属北地郡富平县,西汉属安定郡眴卷县,南北朝属灵州郡鸣沙县,隋唐属雄州和丰安县,北宋属昌化镇,西夏建制为应吉里寨和应理州,元朝仍设应理州,明永乐(1403年)改宁夏右护卫为宁夏中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中卫县,属宁夏府,1933年分设中卫、中宁两县,1954年宁夏并入甘肃省,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卫、中宁先后划归银川专区、银南地区和吴忠市管辖,海原先后划归固原地区和固原市管辖,2004年4月,中卫立市。
二、地理气候。
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宁、甘、蒙三省区交汇处,是黄河中上游第一个自流灌溉市。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区平均海拔1225米,地貌类型分为黄河冲积平原、台地、沙漠、山地与丘陵五大单元,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沙漠影响,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在7.3~9.5℃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57%,无霜期158~169天,年均降水量180~367毫米。
市政府所在地沙坡头区,东“锁扼青铜”,南“对峙香岩”,西“爽邑沙山”,北“控制边陲”。
黄河平缓中流,滨河水乡,景色秀美。
三、矿产资源。
中卫市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之说,引黄灌区111万亩,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水产品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境内矿产资源种类众多,储量丰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硅石、黏土、石灰岩及金、银、铜、铁等20多种。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93367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a.png)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地处祁连山脉的东麓,是中国唯一的沙漠博物馆之一。
中卫市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气候特点显著,其中大风气候特征尤为明显。
本文将对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气候状况。
一、气候特点中卫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促,昼夜温差较大。
总体上表现为干燥、少雨、多风的气候特点。
大风是中卫市气候的一大特征,尤其是春秋两季,大风频繁,风力较大,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大风形成原因1. 地理位置中卫市地处祁连山脉的东麓,受到青藏高原的气流影响较大,因此大风频繁。
而且祁连山脉峻峭,地势复杂,容易产生地形风,增加大风的强度和频率。
2. 洼地效应中卫市地处内陆干旱地区,地表覆盖沙漠和戈壁,地形平坦,形成了洼地效应。
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大风会通过侧向吹拂,使得洼地内的大风强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3. 高温影响中卫市夏季气温高,气温上升,地面气流活跃,造成大风频繁。
三、大风对当地的影响1. 农业生产中卫市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大风会造成农作物的倒伏、风蚀等问题,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
2. 人民生活大风对人们的生活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春秋交替的季节,大风频繁,影响人们的出行、交通安全等,还会带来沙尘天气,影响空气质量,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
3. 生态环境大风也会对中卫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造成土壤风蚀,破坏植被,影响生态平衡,甚至导致生态退化。
四、应对措施1. 农业防风措施针对大风对农业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些防风措施,比如搭建防风墙、种植防风林、调整农作物的播种结构等,减轻大风对农业的影响。
2. 加强环境治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减轻大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增强公众防风意识加强对大风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防风意识,做好防风措施,减少大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87155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1.png)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北部,是一座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区城市。
该市处于贺兰山脉向黄河平原过渡的过渡带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这里,大风现象比较普遍,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气候和人们的生活。
一、气候特征中卫市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主要特征为干燥、少雨、多风、昼夜温差大。
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温较高。
年均温为9.2℃,最高气温39.4℃,最低气温-23.9℃;年降雨量平均为181毫米,集中于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年均相对湿度为44%,较低。
季节性大风频率较高,尤以春、秋两季为甚,更具有不规则性和突发性。
中卫市的气象因素使得该城市的自然环境复杂而严峻,不利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人类的定居。
二、大风天气对城市的影响该市的大风主要分为西北风和东南风两种。
西北风是冬季和春季的主要大风天气过程,最高风速可达30-33米/秒;东南风主要出现在夏秋季,最高风速可达25米/秒。
大风天气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破坏力强:大风强度较大,风力可以将建筑物的屋顶、窗户、门等部分直接吹走,同时也会折断树木、电线杆、电缆等物品,影响人们的出行和生活。
2. 沙尘暴较多:气候的干燥性和风力的强大,容易造成沙尘暴的发生。
沙尘暴会从沙漠带来大量的尘沙,威胁城市的卫生和人们的健康,同时也对交通运输产生不利的影响。
3. 影响城市顺畅发展:大风天气时,对于城市中的各个行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比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三、应对措施针对中卫市的大风气候特征,需要采取一些应对措施,降低大风天气对城市的影响:1. 加强预警和指导:加强对灾害性大风的预警和科学指导,及时通报预警信息,引导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优化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注意增加绿化面积,加固建筑和树木,减轻大风对建筑和植物的破坏。
3. 强化对交通领域的管理:加强市内交通领域的管理工作,加大巡查力度,严格控制车辆超速,确保人们的交通安全。
中卫简介
![中卫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948611cfc4ffe473368ab22.png)
中卫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东临吴忠市,南与固原市及甘肃省靖远县相连,西与甘肃省景泰县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毗邻。
地形复杂多变,南部地貌多属黄土丘陵沟壑,是中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北部为低山与沙漠。
中部黄河冲积平原——卫宁平原得黄河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历史秦代属北地郡,西汉为安定郡,北魏属灵州鸣沙郡,北周置会州,隋置鸣沙县和丰安县,元设应理州。
明永乐年间(1403年)置宁夏中卫。
清雍正年间(1724年)改称中卫县(含今沙坡头区、中宁县和青铜峡市部分地区)属宁夏府,海原县属平凉府。
旅游中卫自古倡儒兴学、崇文重道。
集沙、山、河、园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险幽奇绝、以丹霞地貌著称的寺口子旅游区、一碗泉旧石器遗址、古代岩画、中卫高庙、双龙山石窟、海原“环球大震”遗址等多处古迹名胜既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北地区首个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又展示着中卫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卫赢得了“塞上文化明珠”的美誉。
经济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到2004年,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0.49亿元,同比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91亿元,同比增长2.9%。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45亿元,同比增长1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13亿元,同比增长11.9%。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29亿元,可比增长24.2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61元,同比增长10.3%。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9元,同比增长9.9%。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92‰.农牧业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
中卫市卫宁灌区光热、气候、土质条件好,又享黄河自流灌溉之利,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排灌畅通,是全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和畜禽养殖基地。
近几年,中卫市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上,坚持科学的种养观,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瓜则瓜,宜菜则菜,宜粮则粮,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深层次推进。
中卫导游词范文介绍大全
![中卫导游词范文介绍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2415498770bf78a652954cd.png)
中卫导游词范文介绍大全中卫(简称:卫)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水产品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卫导游词范文介绍,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卫导游词1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的沙坡头旅游区是一处景观独特的游览区。
过去,沙坡头是以治沙成果而闻名。
包兰铁路在中卫境内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头坡度,风沙最猛烈,为了保证铁路畅通,避免路轨被沙埋住,从50年代起,在铁路两侧营造防风固沙工程。
这项工程取得了成功,铁路两侧巨网班的草方格里长满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绿色的波浪,包兰铁路沙漠段几十年来安然无恙。
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关注,不少外国专家慕名前来考察。
到了80年代,旅游部门发现沙坡头有着独特的景观,便将它建成一个颇具特色的游览区。
沙坡头游览区的特色之一是滑沙。
游人从高约百米的沙坡头的坡顶往下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滑沙时座下会发出一种奇特的响声,如洪钟巨鼓,沉闷浑厚,称之为“金沙鸣钟”。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
而沙山南面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沙漠绿洲。
游人既可以在这里观赏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兰铁路如一条绿龙伸向远方; 又可以骑骆驼在沙漠上走走,照张相片,领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黄河之中,渡向彼岸。
这种羊皮筏俗称“排子”,是将山羊割去头蹄,然后将囫囵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时以嘴吹气,使之鼓起,十几个“浑脱”制成的“排子”,一个人就能扛起,非常轻便。
游人坐在“排子”上,筏工用桨划筏前进,非常有趣。
中卫导游词2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宁夏。
提起宁夏,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沙坡头。
来到沙坡头,你就会沉醉于它浓郁的壮美风韵,留恋于它的迷人景色。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沙坡头,共同去感受一下它的神奇魅力吧!游客们,沙坡头旅游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城西20公里,距首府银川市189公里。
景区内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体,既具江南景色,又有北国风光,景观奇特,驰名中外,是国家4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
中卫市的建筑风格
![中卫市的建筑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98b85af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0.png)
中卫市的建筑风格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卫市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卫市的建筑风格。
一、背景介绍中卫市地处黄河上游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的记录。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文化交流,这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在建筑方面,中卫市主要分布着明清时期和现代时期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
二、明清时期建筑1. 宗教建筑在明清时期,宗教信仰盛行,因此许多宗教建筑得到了兴建和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回族特色的清真寺。
这些清真寺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灰泥墙体,并配以独特的装饰图案和雕刻技法。
例如位于沙坡头镇的哈密大寺就是一座典型的回族清真寺。
2. 民居建筑在明清时期,中卫市的民居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庭院和花园,以及精美的雕刻门窗和墙壁装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中宁县城的鲁家大院,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大型民居建筑群,被誉为“宁夏民居之冠”。
三、现代时期建筑1. 政府机关建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卫市开始兴建一些现代化的政府机关建筑。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外观简洁大气,展现出城市现代化的形象。
例如位于沙坡头区政府大楼就是一座典型的现代化政府机关建筑。
2. 商业综合体建筑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中卫市开始兴建一些商业综合体建筑。
这些建筑通常集合了购物、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并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展现出城市现代化的面貌。
例如位于中宁县的万达广场就是一座典型的商业综合体建筑。
四、总结中卫市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的特色。
明清时期的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展现了回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而现代时期的政府机关建筑和商业综合体建筑则展现了城市现代化的风貌。
这些建筑为中卫市增添了无限魅力,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而美丽的旅游目的地。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2a13b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d.png)
中卫市大风气候特征分析
中卫市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是一个具有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的城市。
该市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温差大、风大等。
中卫市的四季分明。
该市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春秋季
温和。
年平均气温在12摄氏度左右,无明显的季节性逆温现象。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温较高。
四季的变化非常明显,适宜人们的活动和
生产。
中卫市的干旱少雨。
该市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呈现明显的干湿季节分
明特点。
年总降水量在250毫米左右,属于干旱少雨区域。
尤其是冬季和春季的降水量非
常少,几乎没有下雨的天气,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中卫市的温差大。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中卫市地处内陆,距离海洋较远,没有海洋
的调节作用,使得该市的温差非常大。
白天和晚上的温差一般在15摄氏度以上,甚至可以达到20摄氏度左右。
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早晚温差最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中卫市的风大。
该市位于黄土高原的北缘,地势较高,海拔差异明显,山脉纵横交错。
中卫市的地形地势使得该市的风力较大,在春季和秋季尤为明显。
沙尘暴的频发也与此有关,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
中卫市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温差大、风大等。
这些特点对于
该市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人们根据气候条件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方式和产业结构,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中卫地理位置
![中卫地理位置](https://img.taocdn.com/s3/m/26d49594dd88d0d233d46a45.png)
[地理位置]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
地处黄河前套之首;南依黄土高原
之香山,北接腾格里沙漠,中部为
黄河冲积平原
[历史文化]
中卫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是塞上重镇,天然宝地,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美称。
[行政区划]
中卫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
中卫市面积14453平方千米,人口114万人(2003年)。
沙坡头区面积4633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
邮编751700。
中宁县面积2841平方千米,人口41万人。
邮编751200。
县人民政府驻宁安镇。
海原县面积6979平方千米,人口38万人。
邮编751800。
县人民政府驻海城镇。
[经济发展]
中卫山川秀丽,物产丰饶。
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石膏、大理石、陶土、硅石、石灰石、方解石、重晶石、金、铜、铅、锌、锰等。
目前已建立了煤炭、机械、建材、冶金、化工、电石、印刷、皮革、地毯、轻纺、电气、食品等工业体系。
[人口民族]
总人口30万
[旅游资源]
中卫人文风物荟萃,山河壮丽。
尤其是沙坡鸣钟、铁龙越沙、黄河弄筏、河湾水车、
沙岭笼翠、高庙揽胜、山台风光、沙山名湖、高庙地狱、黄河飞渡、龙宫清泉等景观,以其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佳宾游客。
饮誉世界的沙坡头更是集治沙成果和沙漠生态风情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我的家乡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作为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其地形地貌、资源人文必有奇异之处。
它东临吴忠市,南与固原市及甘肃省靖远县相连,西与甘肃省景泰县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毗邻。
地形复杂多变,南部地貌多属黄土丘陵沟壑,北部为低山与沙漠,中部黄河冲积平原——卫宁平原得黄河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地貌:中卫市处于黄土高原的大环境下,干燥,大风,黄土,造成了这些地区特殊的景观。
春冬季,干燥的气候使得黄土浮于地表,大风有将这些黄土带到空中,使得这些地区更加添加了一些悲壮又豪放的气氛。
中卫市南部地区就为黄土丘陵地貌,黄土丘陵是由于黄土质地疏松,地表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加之黄土高原地区雨季集中于七、八月份、降水强度较大,被地表流水冲刷形成。
主要特点是地形破碎,千沟万壑,15°以上的坡面面积占50~70%,梁状丘陵为主。
因此,出现了寺口子等这样的奇异地质而组成的景观。
对于中卫市北部的低山和沙漠地形,因为中卫市北接腾格里沙漠,沙漠内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错分布。
在沙丘中,流动沙丘占93%,余为固定、半固定沙丘。
因此,中卫地区时常受到沙尘暴的袭击。
先说风力破坏。
大风破坏建筑物,吹倒或拔起树木电杆,撕毁农民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等等。
此外,由于中卫地区四、五月正是瓜果、蔬菜、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出苗,生长子叶或真叶期和果树开花期,此时最不耐风吹沙打。
轻则叶片蒙尘,使光合作用减弱,且影响呼吸,降低作物的产量;重则苗死花落,那就更谈不上成熟结果了。
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
在狭管,迎风和隆起等地形下,因为风速大,风沙危害主要是风蚀,而在背风凹洼等风速较小的地形下,风沙危害主要便是沙埋了。
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发生沙埋的地方,沙埋厚度平均20厘米,最厚处达到了1.2米。
但是近些年,中卫市加大治沙力度,目前沙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防风固沙体系控制了流沙,减少和降低了风沙危害,促进了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转变,拓展了群众生产生活空间,先后有2万多人搬到沙区定居。
昔日沙海变成林网成行,稻麦飘香,果实累累的绿洲。
而中卫创造的草方格沙障更是世界有名,帮助沙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正是这样的沙漠地形,形成了中卫市旅游业第一大支柱集沙、山、河、园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
在大西北的高山荒漠旁边,还有江南风光般的肥沃土地,这就是著名的。
而在“塞上江南”中,最富饶的还数中卫市的卫宁平原。
卫宁平原这里的对比是强烈的,大漠金沙、黄土丘陵,水乡绿稻、林翠花红,在这里不仅都可以领略到,而且你还会惊奇地发现,这两种不同的景色,融合的竟是那么巧妙,在农业方面,中卫市卫宁灌区光热、气候、土质条件好,又享黄河自流灌溉之利,土地肥沃、沟渠纵横、排灌畅通,是全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和畜禽养殖基地并且平原还是中国水稻集中产区之一,近几年,中卫市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上,坚持科学的种养观,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瓜则瓜,宜菜则菜,宜粮则粮,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深层次推进。
水文: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
中卫市依靠着黄河,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水力资源。
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横贯中卫182.4公里,沿岸置各类船渡码头数十处。
其中,莫家楼码头,在今中卫市沙坡头区柔园镇莫楼村;大板码头,在今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大板村;下河沿码头,在今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下河沿村。
自流灌溉有2119年历史,旱涝无虞,所以有以“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见誉于人口。
引黄灌区111.07万亩。
其中,卫宁平原自流灌溉65.72万亩,扬水灌区45.35万亩。
有美利渠、寿渠、角渠、跃进渠、七星渠等5大干渠,共418公里。
最早的灌溉渠蜘蛛渠(今美利渠)开挖于元鼎六年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11至109年)。
古老的灌溉水车和羊皮筏子,是中卫黄河水道上农耕文明的见证。
资源:矿产资源。
山地矿产资源种类多,开发历史悠久。
到目前为止,发现各类矿产地135处,其中工业矿床62处。
主要有石膏、硅石、煤炭、陶土、石灰岩、黏土及金、银、铜、铁等矿种30多种,是宁夏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其中石膏储量约70亿吨,黏土储量约50多亿吨,硅石储量约1亿吨,特别是煤炭储量较大,约12亿吨,品位和地质成矿条件较好,分布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属低灰、低硫、低磷,高密度、高发热度优质无烟煤。
水利水能资源。
水利水能资源充沛。
黄河在中卫境内流程182公里,占黄河在宁夏流程397公里的45.8%,黄河年过境平均流量329亿立方米,过境自然落差144.13米,水能蕴藏量200多万千瓦,可利用能量160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属国家黄河上游水利水能开发的重要梯级地带,已基本建成的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13.56亿元,设计控制灌溉面积107万亩,每年可向电网供电6.06亿千瓦。
规划建设中的大柳树水利工程已被国家确定为黄河干流三大骨干梯级开发大型水资源工程之一,设计坝高163米,总库容110亿立方米,装机200万千瓦,年可发电量78亿千瓦时。
中卫将成为西北的重要能源基地。
得黄河灌溉之利,黄河谷地土地资源丰富,全市耕地总资源3089220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869030亩,在耕地面积中引黄灌溉耕地面积441510亩,其它水浇地371340亩。
交通资源。
中卫交通便捷,包兰、干武、宝中铁路和正在建设中的太中银铁路在此交汇,位于中卫市西郊的迎水桥铁路编组站是规划中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
客运可直达北京、上海、西安、兰州、西宁、成都、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8个省会城市。
109国道、201省道和石中、中营、中郝、中固4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即将开工建设的中营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建设的沙坡头机场,奠定了中卫成为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
中卫是西北地区第三大铁路交通枢纽,是新疆、河西走廊通往东部地区最便捷的高速陆路通道,也是承东启西、北拓南展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
文化:中卫自古倡儒兴学、崇文重道,使中卫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有着“塞上文化明珠”的美誉。
史前文化。
分布在中卫北部照壁山大麦地和黄河南岸香山一带的近万幅史前岩画,是史前时代居住、迁徙、流转在这里的先民们造就的艺术画廊,原始人类通过岩画记载了他们在中卫的生存斗争,再现了史前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物质世界。
中卫城区一碗泉、长流水旧石器时代遗址,海原菜园新石器遗址,是中卫史前文化的有力见证。
中卫岩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约3万年)至新石器时代(公元前约4500年)就开始凿刻,属灵武水洞沟遗址原始人类活动范围之内。
丝路文化。
中卫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千百年来,为了巩固边防,保护丝路畅通,历代中央政权稳固时,移民充边,驻军屯垦,人员来往频繁,物资交流畅达,不仅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而且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加之黄河中卫段水运繁盛,有“水旱码头”、“丝路古城”之誉。
宗教文化。
由于古丝绸之路沿途僧侣、神甫、牧师往来传教,中卫佛、道、基督、天主、伊斯兰五教俱全,至民国时期,寺庙道观竟达200多座,平均每千人拥有一座,堪称天下之最。
境内有高庙、石空大佛寺、牛首山寺庙群、天都山石窟、老君台和九彩坪拱北等寺庙,形成了庙堂音乐、舞蹈、礼仪等宗教文化。
边塞文化。
中卫照壁山大麦地一带,是东西部草原的连接带,又是中原通向漠北和西域的必经之地,是“丝绸之路”边陲要塞,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上众多游牧民族往来频繁。
军垦文化。
中卫前有黄河之险,后接贺兰之固,扼守宁夏西大门,自古为西北地区兵家必争之重镇,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境内有众多的古代城堡烽燧、有横亘东西、分置南北的秦、汉、明代长城。
明朝在宁夏地区实施军政合一体制,不设府、州、县等地方政府而只设宁夏镇,镇下管7个卫,即宁夏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宁夏中屯卫和宁夏前卫、宁夏中卫、宁夏后卫。
卫下设所,所管堡。
全镇辖地相当于今同心县、盐池县及其北部的沿黄河各市、县、区。
宁夏五卫腹地。
宁夏前卫,今贺兰县、平罗县属之;宁夏后卫,今盐池县和同心县东部地区属之;宁夏左屯卫,今吴忠利通区、灵武市和同心县东部地区属之;宁夏右屯卫,今永宁县和青铜峡市分水岭以东地区属之;宁夏中卫原是一个军事建制单位,卫城在前朝的应理州,今沙坡头区、中宁县和青铜峡市分水岭以西地区属之。
设有13堡,柔远堡、镇靖堡、镇虏堡、石空寺堡、枣园堡、常乐堡、永康堡、宣和堡、宁安堡、宁安新堡、威武堡、古水井堡、控夷堡等。
治所在今中卫城。
西夏文化。
成吉思汗曾两次亲自率军转战在今中卫市,他病危殡天的“哈老徒之行官司”,即海喇都,正是海原县城西南处的天都寨行宫。
海原县境内的天都山石窟、南华山灵光寺等遗址,都是西夏灿烂文化的存证。
移民文化。
自秦汉经唐宋元明到清代,历史上有过多次较大规模的移民。
明代以前,先后有匈奴、鲜卑、羌、回纥、女真、蒙古等部族入居。
清代“自乾隆咸丰,宁夏水利大修,齐鲁燕晋陕甘之民趋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日寇入侵和中原灾害频繁,豫陕蒙甘等地的人口散流入卫。
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又有京沪陕浙等地移民迁入。
上世纪80年代南山台扬黄灌区建成,从区内西海固地区迁入移民。
天南地北的人们来到中卫,各地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卫地方文化。
旅游文化:世界旅游胜地沙坡头。
沙坡头是第一个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三大鸣沙一一沙坡鸣钟所在地,丰硕的治沙成果于1994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单位”的光荣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授予“科技进步特别奖”被世人称为“沙都”。
它位于中卫市区西20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南缘、黄河北岸。
古时称沙陀,元代名为沙山。
乾隆年间因在黄河北岸形成了一个宽约2000米、高约100余米的大沙堤而得名沙陀头,讹音为沙坡头。
沙坡高150米,倾斜60度。
每当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时,人坐在沙顶上倾侧下滑,沙坡内便发出一种“嗡-嗡一”的轰鸣声,犹如金钟长呜,悠扬宏亮,故得“沙坡呜钟”之景胜,是中国四大响沙之一。
站在沙坡下抬头仰望,但见百米沙山悬若飞瀑,人乘沙流,如从天降,无染尘之忧,有钟鸣之乐,物我两忘,其乐无穷。
王维琪的“百米沙坡削如立,碛下呜钟世传奇。
游人俯滑相嬉戏,婆娑舞姿弄清漪。
”正是这一景胜的写照。
古人把鸣沙列为祥异,今科学研究得知:沙坡紧临黄河,水面和沙面吸热和散热不同,阳光照晒,两个层面收散出两种不同的气流上升,形成两个空气壁,流沙移动的声音,在空气壁发生迥响,形成“响沙”闻名中外。
三教同源——高庙。
高庙,坐落在旧中卫县城北城垣上,是一座古寺庙建筑群。
明代称新庙,清代改名玉皇阁。
到了近代,习惯上把下边的保安寺包括在内,通称高庙。
高庙的确切创建年代已不可考,根据地方志记载,在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一1424年)已初具规模,距今近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