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复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一样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那么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考前须知:制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制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制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枯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枯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我们了解世界和应用科学技术有很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化学世界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的总结。
1.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世界的基本单元。
它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带有负电荷。
原子的核心电荷数等于质子的数目,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时,原子呈中性。
2.元素和周期表: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根据其原子数目和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分类。
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周期性的方式排列,使得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中。
有119个已知元素,其中92个是自然存在的。
3.化学键:化学键是化学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常见的化学键类型有共价键和离子键。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形成的,而离子键是由电子的转移形成的。
4.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
化学方程式是一种描述化学反应的方式,其中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
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发生化学变化。
5.物质的性质:化学研究的核心是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到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后表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反应活性等。
6.反应速率和平衡: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出现的数量。
反应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化学反应可能达到平衡,这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将保持不变,但反应仍在进行。
7.酸碱理论:酸和碱是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物质,碱是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在酸碱反应中,酸和碱相互中和形成盐和水。
8.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重要类型之一、在这种反应中,物质的电荷发生改变,其中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物体内的呼吸和细胞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大全
考点1认识化学
1.化学定义: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贡献:
①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②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3.绿色化学: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3.实验室药品取
①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按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不指明用量,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③处理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操作: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
现象和结论:两端接触外焰处先变黑(炭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分析原因:外焰部位的石蜡蒸气与充足的氧气接触,石蜡蒸气燃烧充分,放出的热量最多。
其他现象:燃烧时产生的黑烟为石蜡中碳元素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
操作:点燃蜡烛后,用干而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方法总结:
4.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比实验(控制变量)
呼吸作用: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呼出气体较吸入的空气而言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多。
操
作
分别伸入
燃着的小木条
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
澄清石灰水,振荡
对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干燥玻璃片比较
现
象
空气中的木条继续燃烧
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
5.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八步骤)
(1)提出问题,(2)猜想和假设;(3)制定计划(实验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包括观察记录到的现象,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清单)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导引知识清单知识点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知识点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补充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而变化则是物质运动的过程。
叙述物质的性质往往用“能”、“难”、“易”、“会”、“就”、“可”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用语。
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
补充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比知识点3: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知识点4: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发现问题→做出假设或猜想→制定方案→实验并记录现象→分析现象得结论→反思与总结。
2.实验观察(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受热融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化学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等)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3.实验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迅速向烧杯中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熄灭时1.熄灭蜡烛,观察所发生的现象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蜡烛熄灭,产生白烟。
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可以被点燃。
2.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火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4.实验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方法:对比实验人体呼出气体的收集方法:排水法探究内容实验操作判断依据二氧化碳含量是否相同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根据石灰水变浑浊程度不同判断CO2含量不同氧气含量是否相同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根据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判断O2含量不同水含量是否相同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小镜子),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根据玻璃片(或小镜子)上的水雾的不同判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实验结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量比空气的多,氧气的量比空气的少。
知识点5:常用的实验仪器1.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不可直接加热,需垫石棉网2.加持仪器①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离试管口1/3处。
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观察实验的步骤、方法:实验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等;实验中:实验条件、伴随的现象(如:光、焰、烟、声、色以及沉淀生成、气体产出和热量放出等);实验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等。
二、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没有污染的化学,主要特点:(上册课本P32,了解即可)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4.产品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人体健康。
三、熟记28种元素符号和名称:(上册课本P75)名称氢氦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符号HHeCNOFNeNaMgAlSiPSCl名称氩钾钙锰铁铜锌银钡铂金汞碘铅(补充)符号ArKCaMnFeCuZnAgBaPtAuHgIPb巧记常见的元素符号书写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若由两个字母元素符号第一写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1、氢,H:“氢”字下面“工”字的倒转即“H”2、氦,He:在英语中“e”的发音可为“ai”,“hai”3、碳,C:煤的主要成份是碳,半块煤的形状象C4、氮,N:氮的汉语拼音“dan”中的第三个字母5、氧,O:地球的表面布满了氧气,地球的形状像O6、氟,F:氟的汉语拼音“fu”中的第一个字母7、氖,Ne:在英语中e的发音可为ai,nai8、钠,Na:钠的汉语拼音“na”9、镁,Mg:美(镁)观的汉语拼音“meiguan”中的第一个字母10、铝,Al:铝在地壳中是排第一多的金属;A是排在字母顺序表中第一位置。
第二个字母是汉语拼音“lǚ”的第一个字母11、硅,Si:河里的沙子的成份是二氧化硅,河里的流水象“S”,“i”是河里一粒粒的沙子12、磷,P:人的骨头含有白磷,骨头的形状象P13、硫,S:硫与流同音,流水像“S”14、氯,Cl:“氯”字中有“录”字上面有“彐”开口象C,第二个字母是氯的汉语拼音“lü”的第一个字母。
[全]中考初三化学《走进化学世界》必考知识点全总结
[全]中考初三化学《走进化学世界》必考知识点全总结单元知识架构知识整理一.认识化学1. 概念: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发展史:古代火的发现和利用;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现代化学纳米技术的发展和“绿色化学” 的提出。
3. 化学的用途:(1)农业上:生产农药和化肥,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医疗上:合成药物,治疗疾病。
(3)生活上: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4)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易错提醒】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
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四. 常见仪器的识别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药品的取用原则:2.固体药品的取用:(1)不定量固体药品的取用(2)一定量固体药品的取用3.液体药品的取用:(1)较多量液体药品的取用倾倒(2)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3)一定量液体药品的取用量取4.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①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
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不能将灯芯与玻璃仪器接触,以免容器炸裂。
②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严禁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③如遇酒精灯翻倒失火,可用湿抹布或细沙扑灭,不能用水冲。
④加热完毕要用灯帽盖灭火焰,不可以用嘴吹灭。
⑤添加酒精时,需将酒精灯熄灭并冷却至室温,酒精量不得超过容积的−2。
3。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整理一、化学研究对象: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的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三、物质的两种性质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闻一瓶未知气体的正确操作:用手轻轻在瓶口煽动,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
(二)药品的取用规则1. 安全原则“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 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若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液体一般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 处理原则“三不一要”: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4. 护眼原则:实验时,要注意保护眼睛,如果试剂进入眼内,要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并不断眨眼睛,必要时要看医生。
(三)固体药品的取用1. 块状或金属颗粒:用镊子夹取。
“一横二放三慢滑”。
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慢慢滑到试管底部,以免打破试管。
2. 粉末状固体或小颗粒药品:用药匙或纸槽。
“一斜二送三直立”。
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到试管底部(防止药品沾在试管口或试管壁),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四)液体药品的取用1. 取较多量液体:倾倒法。
先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塞子被污染或药品腐蚀桌面),然后拿起瓶子,使贴标签的一面朝向手心(防止瓶口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倾倒时,瓶口要紧挨容器口,慢慢倒入(防止液体洒出),倒完后立即盖好瓶塞(防止盖错瓶塞或药品跟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
2. 较少量液体:滴加法,用胶头滴管。
3. 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用量筒和胶头滴管。
用倾倒法倒入液体接近要求的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至要求的刻度线。
4. 量筒的选择:A.要一次性量取(即量筒最大刻度要大于或等于量取液体的体积);B. 量程越小越好(要在一次性量取的基础上)。
第一单元_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研究的对象。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近代化学理论的建立(1)原子、分子理论:由道尔顿(英国人)、阿伏加德罗(意大利)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论。
(2)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由门捷列夫(俄国人)发现。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C25H32+33O225CO2+16H2O用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有水雾蜡烛燃烧有水生成用一只壁被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熄灭后将蜡烛熄灭烛芯上有白烟冒出石蜡蒸汽被点燃白烟具有可燃性用火柴点燃刚熄灭的白烟白烟燃烧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1.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中。
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吹气。
集气瓶中的水排完。
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
在水中收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在桌面上。
气体无色。
呼出的气体是无色的。
2.收集空气将空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并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气体无色。
空气为无色。
3.对比项目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含量是否相同向一个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
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几乎无现象。
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方法。
本文将从物质的分类、反应速率、纯度和实验室常见设备这几个方面对该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分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有很多种,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可以将其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1.元素:元素是由一类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例如氢气、金属铁等。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3.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按照一定比例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例如空气、果汁等。
二、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物质的量。
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和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1.反应速率的计算: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关注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计算。
通常根据反应物的消失或生成来确定速率,速率可以用“反应物消耗的物质的量/反应时间”或“生成物生成的物质的量/反应时间”来表示。
2.受影响因素:浓度增加、温度升高、压力增加、催化剂存在和表面积增加都会增加反应速率。
三、纯度物质的纯度是指物质中所含纯物质的百分数。
纯度高的物质具有明显特点和一定的用途,通常要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的纯化处理。
1.物质纯度的检验方法:常用的检验方法有熔点检验、沸点检验、密度检验、净水检验等。
2.分离纯化方法:常见的物质分离纯化方法有蒸馏、结晶、过滤、蒸发、萃取等。
四、实验室常见设备在化学实验中,为了进行准确可靠的实验操作,需要使用到一些常见的实验室设备。
1.烧杯:烧杯是一种常见的圆形玻璃器皿,用于加热、冷却、溶解和混合反应物等。
2.烧瓶:烧瓶是一种具有长颈和圆底的玻璃容器,用于制备或加热液体试样。
3.显微镜:显微镜是一种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或细胞的光学仪器,常用于观察细胞结构、细菌和昆虫等微生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绪言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贡献: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四大发明中两项化学成就----火药和造纸术。
3、近代化学:道尔顿提出原子论,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5、化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的内容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用途与制法.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1、概念: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2、区别: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科学探究活动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2、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⑴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固、液、气),外观(颜色、烟、雾、浑浊、气泡)等⑵变化中:观察并记录反应中出现的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发光、放热、电、声、爆炸)变化以及其他现象。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的必背知识点
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必背知识点一、化学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冰块融化、水蒸发等。
2. 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例如,燃烧、酿酒、金属生锈等。
3. 区别与联系: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毒性等。
三、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 蜡烛的燃烧现象:火焰分为三层:外焰 (温度最高)、内焰、焰心 (温度最低)。
燃烧过程中,蜡烛逐渐熔化,产生光和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 实验现象: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证明有水生成。
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蜡烛后,产生白烟,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白烟是未完全燃烧的石蜡蒸气。
四、人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比较1. 相同点:都含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2. 不同点:吸入气体中氧气含量较高。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较高。
3. 实验验证:使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含量,呼出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程度更高。
使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含量,吸入气体中木条复燃情况更好。
五、常见化学仪器及使用方法1. 反应容器: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2. 加热仪器:酒精灯 (使用时注意安全,如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3.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4. 取用仪器:药匙 (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 (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5.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等。
六、科学探究的方法1. 观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一、绪言: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得出的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二、课题1:1:胆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是蓝色的,其溶液也是蓝色的。
向其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NaOH)溶液会的蓝色沉淀产生。
(P6实验1—3)2: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份都是碳酸钙(CaCO3)。
加入稀盐酸(HCl)会有能澄清石灰水[Ca(OH)2溶液]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P6实验1—4)3:物理性质一般包括:顔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三、课题2:(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点燃蜡烛前: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其中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燃着时:①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②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附上一层水雾;证明有水生成。
③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会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3:熄灭后:点燃生成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起来。
因为这白烟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石蜡小颗粒。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用澄清石灰水区别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现象:呼出的气体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则不会;结论: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少。
2:用燃着的木条伸入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现象:其中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熄灭了而在空气中燃烧不变;结论: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多。
3:对着玻璃片呼气。
现象:玻璃片出现一层水雾。
结论:吸入的空气比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汽含量少。
四课题3:(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直接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的味道。
中考化学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一、绪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铜。
绿色化学(也称:环境友好化学)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四、基本实验操作1、药品的取用原则:(1)取用原则(三不原则):不触,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闻,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尝,不得尝试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未指明药品的用量,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铺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实验室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愿试剂瓶中,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内。
2、固体药品的取用和称量(1)固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从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污染。
粉末状及小粒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试管倾斜、送至试管底部、把试管直立);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立:试管横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在试管口处,把试管缓慢竖立起来)。
(2)固体药品的称量①称量前,先调零。
②称量时,左物右码。
先在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称量纸,将药品放在称量纸上称量;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要放在小烧杯中称量。
③称量未知质量的物质时,先加大砝码,再加小砝码,砝码需用镊子夹取,不能直接用手拿。
④读数,药品质量 = 砝码质量 + 游码读数,托盘天平的称量只能精确到0.1g。
⑤称量后,砝码放回砝码盒。
3、液体的取用和量取(1)取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以免腐蚀标签;试管稍稍倾斜,瓶口紧挨试管口边缘,缓慢地注入试剂。
(2)取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滴加。
现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滴加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胶头滴管在上,以免北试剂腐蚀;滴加完毕后,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点
第一单元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融化等。
3、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例如:木柴燃烧、铁生锈。
4、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而且还伴随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变化。
5、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
“能、可以、易、会、难”6、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7、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8、蜡烛燃烧火焰分为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最亮)、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体加热。
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8、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产生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9、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氧气可以助燃。
10、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
11、与人体吸入的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较多,氧气含量较少。
12、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13、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也液体。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14、废物处理: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15、取用固体一般用镊子,取用粉末状固体可以用钥匙。
16、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
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少量液体还可用滴管。
滴管取液后,应保持胶帽在上,不能平放或倒置;用过后要清洗干净再用。
17、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该灭,不可用嘴去吹;④万一洒出的酒精灯失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要点1 认识化学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层次分子、原子研究对象自然界已经存在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规律2.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古代:火的发现和利用。
我国古代发明中造纸、火药等都与化学工艺有关,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钻木取火、陶器、青铜器、造纸、火药、酿酒、染料(2)近代:原子——分子论。
道尔顿和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3)现代①利用先进技术和仪器进行微观探索,可以观察和操纵分子、原子,并组装分子机器。
②制造出了很多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物质,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③纳米材料的研制、开发和绿色化学的提出,使化学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造福人类。
(4)未来按照“绿色化学”的理念,更多的化学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绿色化学”可不是说化学是绿颜色的!“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生产过程、原料和产物都无毒无害,实现“零排放”,对环境友好,不造成污染。
3.化学的作用:(1)研制、生产化肥和农药,增加粮食产量;(2)合成各种药物,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3)开发新能源和研制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4)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更美好。
综合应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使生活更加美好抓住内涵和外延,准确判断化学研究范畴内涵: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规律外延:新材料研制、新能源开发、环境污染的治理、新药物的合成凡是涉及以上内容的都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要点2 物质的变化实验1.水的沸腾液态水→水蒸气→液态水(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实验2.胆矾的研碎块状胆矾→粉末状胆矾(形状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实验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硫酸铜溶液等→氢氧化铜沉淀等生成蓝色沉淀(有新物质生成)实验4.大理石与盐酸反应石灰石等→二氧化碳等产生气泡,石灰水变浑浊由压力等引起的车胎爆炸是物理变化。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原理: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出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出现水雾,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还要研究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2、古代化学:发现和利用火,随后制造陶瓷、青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
四大发明两项属于化学。
商朝开始炼铜,春秋战国时冶铁。
宋代开始炼铜。
我国古代的三大化学工艺是:造纸、火药、冶炼青铜。
2.近代科学家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提出了物质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破裂和原子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原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学习化学变得有规律可循。
4.现在,化学家已能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探索,并正在探索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nm = 10-9 m。
5.到21世纪初,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 3000 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元素其实只有 100多种。
6.近年来,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7.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固液体是克每立方厘米,气体是克每升。
8.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__沸点。
沸点随大气压强而变化。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标准大气压强有近似值和精确值。
9.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我们日常看到的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熔化都属于物理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我们日常看到的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古代人们利用化学工艺制得的产品有:陶瓷、青铜器、铁器、纸、火药、酒10.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提纲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二、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药液流出。
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防止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
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遍小。
4.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使用完毕,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②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
网的仪器有:烧杯、烧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等。
(2))给物质加热:加热玻璃仪器前应把仪器外壁擦干,以免使仪器炸裂;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约成45度角,且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
注意:给试管里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5.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6.近代化学理论的建立
⒈由道尔顿(英国人)、阿伏加德罗(意大利)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论。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俄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