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地名分布

合集下载

揭阳地理研究报告

揭阳地理研究报告

揭阳地理研究报告1. 引言揭阳,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沿海地区,是该省东部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揭阳地处北纬22°10′至23°39′,东经116°06′至117°16′,总面积为5254平方公里,下辖五个区和两个县级市,人口约为630万。

本地理研究报告将从地形地势、气候特征、水资源、土壤特点、经济特征等方面对揭阳的地理特点进行分析。

2. 地形地势揭阳地势起伏较大,东南部为低洼丘陵地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平均海拔在100-200米之间。

西北部为丘陵平原,海拔相对较低。

3. 气候特征揭阳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受季风和海洋气流的影响较大。

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为21-23摄氏度。

全年降雨充沛,年降雨量在1200-1600毫米之间。

夏季多台风袭击,需加强防范措施。

4. 水资源揭阳地区水资源丰富,有诸多江河流域。

主要江河有榕江、金婆河、龙潭江等。

同时,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富,是该地区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变得更为重要。

5. 土壤特点揭阳地区的土壤主要以紫色土、红壤和河滩土为主。

紫色土属于酸性土壤,富含铁和铝,适宜发展茶叶和水果种植业。

红壤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适宜发展农业。

河滩土则以肥沃程度高为特点,适宜水稻种植。

6. 经济特征揭阳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电子产业基地。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水稻、茶叶、油茶、水果等作物。

电子产业方面,揭阳有许多知名电子企业,如TCL集团、SKYWORTH等。

此外,揭阳还发展了旅游产业,拥有许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7. 结论揭阳地理特点独特,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以及发达的电子和旅游产业。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保护和管理水资源、土壤资源等问题变得更为迫切。

希望本地理研究报告能为揭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以揭阳地理研究报告为题,本文从地形地势、气候特征、水资源、土壤特点、经济特征等多个方面对揭阳进行了全面的地理分析,通过对揭阳的地理特点的研究,揭示了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广东地名学

广东地名学

茂名地名由来




茂名市名起源于人名,由人名而至县名,由县名而至市名 名称来源于西晋道士潘茂名,后人为了纪念潘茂名用丹药扑灭了 此地的瘟疫 。 就把他住过的山叫做潘山,把他炼丹所在地叫潘仙坡,把潘仙坡 附近一带地方称作茂名。传说镇南大将军冯游后来来到两山间筑 城,取潘道士的名字,建了潘州的茂名县。 隋始置茂名县。其实东晋就已置茂名县,后废,南朝梁复置, “隋唐因之”。 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潘州为高州,茂名改属高州。明清的 茂名县,仍为高州府治。中华民国期间,废高州府,茂名县先后 属高雷绥靖处督办、南路行署第七专区所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茂名县先后属南路、高雷、粤西、湛江 专区(行政区)所辖 。
一、地名与地理分布及地理特征

“澳”在粤东方言里指海边曲岸, 因而带“澳” 字的地名也都在海边, 如海岛县南澳就有 “南澳、支澳、深澳、青澳、东澳、九溪澳、 隆澳、三澳、澳前”等地名。
一、地名与地理分布及地理特征

在粤东闽语区, 能够反映海滨特点的地 名,还有个“埭”字。“埭”字潮音读to(音同 “袋”) , 指拦潮土坝。既然是拦水大坝, 那 么,叫“埭”的地方也肯定是滨海地区了, 光 澄海市就有“尾埭 ( 美埭)、上埭、上埭 尾 ( 上岱美)、下埭尾 ( 下岱美) 、埭头、 海埭 ( 海岱)”等。
佛山地名由来
秦至晋属南海郡番禺县地。隋开皇十年(公元 590年)始属南海县,称季华乡。唐贞观二年(公 元628年)乡人在塔坡岗上掘得东晋时剡宾国(今 克什米尔)僧人遗下的铜佛三尊,乃重建塔坡寺 供奉,并立石榜曰“佛山”, 始得名佛山。又 称禅。 所以佛山有这样一句传统谚语:“未有佛山,先 有塔坡”。到元末,这寺毁于战火。
粤东地名之趣事

中国市级地名

中国市级地名

1.北京市2.天津市3.河北省石家庄唐山市秦皇岛市邯郸市邢台市保定市张家口市承德市沧州市廊坊市衡水市4.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5.内蒙内蒙呼和浩特市内蒙包头市内蒙乌海市内蒙赤峰市内蒙通辽市6辽宁省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大连市辽宁省鞍山市辽宁省抚顺市辽宁省本溪市辽宁省丹东市辽宁省锦州市辽宁省营口市辽宁省阜新市辽宁省辽阳市辽宁省盘锦市辽宁省铁岭市辽宁省朝阳市辽宁省葫芦岛市7吉林省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吉林市吉林省四平市吉林省辽源市吉林省通化市吉林省白山市吉林省松原市吉林省白城市8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黑龙江省鸡西市黑龙江省鹤岗市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黑龙江省大庆市黑龙江省伊春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黑龙江省黑河市9上海市上海市10江苏省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无锡市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南通市江苏省连云港市江苏省淮阴市江苏省盐城市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镇江市江苏省泰州市江苏省宿迁市11浙江省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省湖州市浙江省绍兴市浙江省金华市浙江省衢州市浙江省舟山市浙江省台州市12安徽省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芜湖市安徽省蚌埠市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省马鞍山市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省铜陵市安徽省安庆市安徽省黄山市安徽省滁州市安徽省阜阳市安徽省宿州市安徽省巢湖市安徽省六安市13福建省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龙岩市14江西省江西省南昌市江西省景德镇市江西省萍乡市江西省九江市江西省新余市江西省鹰潭市江西省赣州市15河南省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开封市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省平顶山市河南省安阳市河南省鹤壁市河南省新乡市河南省焦作市河南省濮阳市河南省许昌市河南省漯河市河南省三门峡市河南省南阳市河南省商丘市河南省信阳市16湖北省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黄石市湖北省十堰市湖北省宜昌市湖北省襄樊市湖北省鄂州市湖北省荆门市湖北省孝感市湖北省荆州市湖北省黄冈市湖北省咸宁市17湖南省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株洲市湖南省湘潭市湖南省衡阳市湖南省邵阳市湖南省岳阳市湖南省常德市湖南省张家界市湖南省益阳市湖南省郴州市湖南省永州市湖南省怀化市湖南省娄底市18广东省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韶关市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珠海市广东省汕头市广东省佛山市广东省江门市广东省湛江市广东省茂名市广东省肇庆市广东省惠州市广东省梅州市广东省汕尾市广东省河源市广东省阳江市广东省清远市广东省东莞市广东省中山市广东省潮州市广东省揭阳市广东省云浮市19广西 :广西南宁市广西柳州市广西桂林市广西梧州市广西北海市广西防城港市广西钦州市广西贵港市广西玉林市20海南省海南省海口市海南省三亚市21重庆市重庆市22四川省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自贡市四川省攀枝花市四川省泸州市四川省德阳市四川省绵阳市四川省广元市四川省遂宁市四川省内江市四川省乐山市四川省南充市四川省宜宾市四川省广安市四川省达州市23贵州省贵州省贵阳市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遵义市24云南省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曲靖市云南省玉溪市25陕西省 :陕西省西安市陕西省铜川市陕西省宝鸡市陕西省咸阳市陕西省渭南市陕西省延安市陕西省汉中市陕西省榆林市26甘肃省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嘉峪关市甘肃省金昌市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天水市27青海省青海省西宁市28宁夏宁夏银川市宁夏石嘴山市宁夏吴忠市29新疆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克拉玛依市。

揭阳新河村

揭阳新河村
做丁酒这个习俗,解放后曾被认为是一种奢华浪费现象。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逐渐富裕,这个习俗又渐渐地恢复起来。不过规模已小了很多,也比较讲究实际,不再那么奢华浪费了。
后来又称新河,皆因潮汕人的一种口语习惯,把“仙”说成“新”。如“仙春苏”说成“新村苏”,“仙滘村”说为“新滘村”,“仙桥”说为“新桥”。所以“仙河”也被说成“新河”。至1966年,村中为统一一个说法,尊重社会的约定俗成,正式改名为“新河”。
发展分创
仙河乡创寨后,发展很快,人口众多,不久便成为大乡。其中,三房新稳公在附近创新村,名为“仙河沟口”,因为村东西原有两条大水沟,称分畔沟和东沟,通榕江,村域在二水沟汇合处,后简称为“沟口村”,现有人口2600多人。二房谦直公部分裔孙迁至尖石,创立新村,开始称为“仙河新厝”,后来因寨后有一巨石耸立,形状如锥,人称“尖石”,新村便以石而定名为“尖石村”,现有人口1300多人。还有裔孙分创人家头、南洋、营前、锡场等地。
地理位置
揭阳新河——是指揭阳市榕城区新河村,是东升街道办事处的一个行政村。它地处黄岐山之阳,是揭阳市区的中心地带。它北倚黄岐山,南临榕江水,东去不远是揭阳楼文化广场,西南是揭阳市政府所在地。
名称由来
新河又称“仙河”,在抗日战争时期,其乡里的老寨门还顶书“仙河”二字。这个名字的由来,颇为神奇。据《揭阳市地名志》所载:传说古时黄岐山上有仙人居住,每逢暴雨,山洪排不出去,就在山坡下泛滥成灾。山上仙人于心不忍,便用宝剑在山坡下的地上画来画去,变成了曲折的小溪,下雨时,水从山坡冲进小溪,汇流入北河,这样,山下便不再受灾。而且,溪河中经常有水,滋润着树木和各种植物。因这条河是仙人画出来的,所以就叫它“仙河”。
现在,新河村主村面积3.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00多人,且都是江夏有一别具特色,远近闻名的习俗,就是“做丁酒”。村中有人生了男孩,叫“出丁”,出丁须办酒席宴请亲朋,便是“做丁酒”。

中国市级地名大全

中国市级地名大全
郴州市:北湖,苏仙,资兴,桂阳,宜章,永县,嘉禾,临武,汝城,桂东,安仁
永州市:零陵,冷水滩,祁阳县,东安,双牌,道县,江永,宁远,蓝山,新田,江华
怀化市:鹤城,洪江,沅陵,辰溪,溆浦,中方,会同,麻阳,新晃,芷江,靖州,通道
娄底市:娄星,冷水江,涟源,双峰,新化
湘西州:吉首,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
惠州市:惠城,惠阳,博罗,惠东,龙门
梅州市:梅江,兴宁,梅县,大埔,丰顺,五华,平远,蕉岭
汕尾市:城区,陆丰,海丰,陆河
河源市:源城,紫金,龙川,连平,和平,东源
阳江市:江城,阳春,阳西,阳东
清远市:清城,英德,连州,佛冈,阳山,清新,连山,连南
东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湘桥,潮安,饶平
鹰潭市:月湖,贵溪,余江
赣州市:章贡,瑞金,南康,赣县,信丰,大余,上犹,崇义,安远,龙南,定南,全南,宁都,于都,兴国,会昌,寻乌,石城
吉安市:吉州,青原,井冈,吉安,吉水,峡江,新干,永丰,泰和,遂川,万安,安福,永新
宜春市:袁州,丰城,樟树,高安,奉新,万载,上高,宜丰,靖安,铜鼓
抚州市:临川,南城,黎川,南丰,崇仁,乐安,宜黄,金溪,资溪,东乡,广昌
连云港:新浦,连云,海州,赣榆,东海,灌云,灌南
淮安市:清河,清浦,楚州,淮阴,涟水,洪泽,盱眙,金湖
盐城市:亭湖,盐都,东台,大丰,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
扬州市:广陵,邗江,维扬区,仪征,高邮,江都,宝应
镇江市:京口,润州,丹徒,丹阳,扬中,句容
泰州市:海陵,高港,兴化,靖江,泰兴,姜堰
黄石市:黄石港,西塞山,下陆,铁山,大冶,阳新 襄樊市:襄城,樊城,襄阳,源自河口,枣阳,宜城,南漳,谷城,保康

粤东地区(揭阳)黄氏各支系

粤东地区(揭阳)黄氏各支系

粤东地区(揭阳)黄氏各支系粤东地区(揭阳)黄氏各支系揭阳是潮汕地区最早载入史籍的古县之一,和海阳、潮阳并称“三阳”。

早在义安郡及后来的潮州郡之前,就有揭阳地和揭阳县的存在。

习惯叫法称“古揭阳”,以别于设置独立行政区划后的揭阳县。

夹义的揭阳县是设置于汉武帝元鼎六年(121),不过当时的揭阳县辖境比现在的揭阳大得多。

19叨年潮汕地区分拆为汕头、潮州、揭阳三市。

揭阳市统辖普宁、揭西、惠来,及增设的揭东县。

揭阳榕城为揭阳市驻地。

揭东县(包括揭阳市区,即榕城)一、禾坪派:化公分派凤溪(黄德三)世系:黄德三,黄潜善长子黄久昌之三子。

据《广美乡黄氏族谱》称:黄久昌原居福建莆田(一说居宁化,准确的说法应是自宁化移居莆田),他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三子黄德三于元末明初从莆田河田村迁徙潮阳直浦都,黄德三有四子,长子黄凤溪移居揭阳渔湖都广美乡。

长子黄亮,为广美(俗名港尾)黄氏始祖。

次子黄煌,创居潮阳贵屿等处,三子黄辉,移居澄海。

四子黄煊,入赘蓝田都濡港潘家。

广美黄氏始祖(也是众多揭阳黄氏的共祖)黄亮,字凤溪,曾官任奉政大夫,娶妻郭氏。

世系如下:1世凤溪,讳亮,生子渔湾。

2世渔湾,生子易简。

3世易简,生子二:偏逸、偏荫。

4世偏逸,有六子:长彰辅(徙居揭阳田东);次彰仁、三彰取(分居洋东);四彰善;五彰幼;六廉静。

5世廉静,号尾房,有子二:长醇建,次醇叟。

6世醇建,生有三子:果庵、素庵(分创本县许厝);谟庵(分创本县全美村);六世醇叟,有子四:东阳、廉湖、梅庭、南阳,支分本县大埕、寨外、西庵等处。

7世果庵,生子名确斋。

8世确斋,生子四人:长少齐、次清鲁,俗称马椟公。

三、四失传。

9世少齐,官至明礼部右侍郎,诰赠通奉大夫、加赠一级致仕。

子二:长浩然、次浩一,子孙居本县寨外和全美村;10世浩然,俗呼新太公,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士,诰赠通奉大夫。

有子三:长奇遇,次熙臣、三正遇;11世奇遇,号良臣,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登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固安县令,黄奇遇历任礼部、吏部二部尚书,参预编修熹宗实录,主修《揭阳县志》,为潮州后七贤之一。

揭阳饮用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

揭阳饮用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

揭阳市饮用水源保护区优化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简本)听证材料揭阳市环境保护局2018年5月25日一、项目背景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现辖榕城区、揭东区2区和惠来、揭西2县,代管普宁市(县级),并设立揭阳产业园、揭阳空港经济区、普宁华侨管理区、大南山华侨管理区和大南海工业区。

揭阳市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划于1999年经《关于揭阳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的批复》(粤府函[1999]189号)批准颁布实施,全市共划定15个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03年,根据《关于批准揭阳市各建制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的函(粤环函[2003]1号)》,划定了37个建制镇饮用水源保护区。

其中,揭西县横江水库、揭东县城水厂、新西河水库等3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分别经粤府函[2013]187号、粤府函[2013]192号、粤府函[2014]223号进行了调整。

2015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部分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的通知》(粤府函[2015]17号),揭阳市进一步划定了6个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目前揭阳市现有57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其中市县级饮用水源保护区15个,乡镇级饮用水源保护区42个。

现行揭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是依据当时的城市供水水源格局和法律法规划定,对揭阳市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肇庆市部分区县因供水规划调整、供水格局发生变化、取水口迁移、现状水量水质无法满足要求、现行区划方案不符合国家和省技术规范等原因,原划定的部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已无法适应当前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根据《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加强和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和优化调整工作的通知》(粤环函[2018]672号),如存在供水规划调整、取水口迁移、供水格局改变、汇水条件发生变化、现行区划方案明显不符合国家和省相关技术规范等情形,确有必要调整的,须经充分研究论证后,以市域为单位进行整体系统调整。

中国带州和阳的地名

中国带州和阳的地名

中国带州和阳的地名
带“州”字省名1个
贵州省
带“州”字省会5个
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福州市、河南省郑州市、广东省广州市、甘肃省兰州市
带“阳”字省会2个
辽宁省沈阳市、贵州省贵阳市
带“州”字地级市36个
河北省沧州市、辽宁省锦州市
山西省忻州市、朔州市
福建省泉州市、漳州市
江西省赣州市、抚州市
山东省德州市、滨州市
湖南省郴州市、永州市
四川省泸州市、达州市
安徽省宿州市、毫州市、池州市
湖北省荆州市、鄂州市、随州市
广东省惠州市、梅州市、潮州市
浙江省温州市、湖州市、衢州市、台州市
广西区柳州市、梧州市、钦州市、贺州市
江苏省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扬州市、泰州市
带“阳”字地级市19个
安徽省阜阳市、湖北省襄阳市、广东省揭阳市、陕西省咸阳市、甘肃省庆阳市。

辽宁省辽阳市、朝阳市
四川省德阳市、绵阳市、资阳市
湖南省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益阳市
河南省洛阳市、安阳市、濮阳市、南阳市、信阳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阳市地名分布\由来揭阳市揭阳市在广东省东南部。

市人民政府驻榕城区。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始建揭阳县,属南海郡。

以县西北秦戍五岭之一的揭阳岭得名。

1991年建揭阳市(地级),辖榕城区、揭东县、揭西县、惠来县和普宁市。

榕城区,原榕城镇,得名于城中古榕广布。

1991年建揭阳市,原揭阳县辖镇榕城、梅云、仙桥、渔湖、磐东五镇划入榕城区。

渔湖试验区老揭阳县辖镇、一部分划入榕城区,大部分现名开发区。

在县境南部、榕江中游南北两河中间。

镇人民政府驻渔湖桥。

古为咸淡水交汇的海边,渔民多在此作业,取名渔湖。

仙桥街道办事处老揭阳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东北濒临榕江南河。

镇人民政府驻仙桥山,故名。

现已改仙桥街道。

梅云街道办事处老揭阳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南依紫峰山,北临榕江南河。

镇人民政府驻马索圩。

因圩位于梅畔、云光两村,各取首字而得名。

现已改梅云街道磐东街道办事处老揭阳县辖镇,一部分划入榕城区,大部分现名东山区。

在县境中部。

镇人民政府驻乔林村边(盘东新市场)。

清属崇义乡磐溪都,因处磐溪都之东部,故普宁市普宁县在广东省东南部。

县人民政府驻流沙镇。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取“普遍安宁”之意,置普安县。

县治始在今潮阳县贵屿,明万历三年(1575)迁厚屿(洪阳)。

万历十年(1582)改称普宁县。

1952年县治迁流沙。

流沙镇普宁县辖镇。

县人民政府驻地。

在县境中部偏东、大南山北麓、练江上游。

古时此地河溪泥沙淤积,建村名流沙。

清代形成流沙圩。

镇因驻地名。

云落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镇以驻地名。

因山谷白云缭绕而得名,又传说有仙鹤栖密林中,故名云鹤。

高埔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西南部。

镇以驻地名。

清初建村于高坡地上,故名高埔。

船埔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西部。

镇因驻地名。

相传建于明中叶,初称船埠头,成集市后改名船埔。

梅林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始建村,因多梅树而得名。

清代形成梅林圩,镇因圩名里湖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北部,北频榕江,邻接揭西县。

镇以驻地名。

古时此地榕江有龙门桥,桥下常有鲤鱼游跃,名鲤湖,简作里湖。

赤岗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邻接揭西县。

镇人民政府驻赤岗山村。

明代建村,左侧有呈赤色山岗,故名。

大坝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铁山西侧。

清中叶建村于大沙坝上得名。

后形成大坝圩,镇因圩名。

广太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邻接揭阳县。

镇因驻地名。

清同治二年(1863)建广太圩,据碑记“承广之首,取平之义,曰广太圩”。

南溪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隔江与揭阳县为邻。

镇以驻地名。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村,因临榕江南河,故名。

南径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练江之北,东邻潮阳县。

镇以驻地名,因处狮山和小园山径口,青洋村之南,故名南径。

下架山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南部。

镇因驻地名,地处小丘,与3公里外之笔架山相比为低,故名。

麒麟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东倚老鼠尖山、大尖山。

镇因驻地处麒麟山东麓得名。

占陇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1940年在东占陇与西占陇之间形成集市,称占陇圩。

池尾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镇因驻地名,明末建村于大池塘末端,故名池尾。

军埠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南部,东邻潮阳县。

镇以驻地名。

原为荒埔,相传北宋杨文广平南时曾驻军此地,名军埔,后改名军埠。

洪阳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

原地称厚屿。

明万历三年(1575)普宁县治此。

1952年县治迁流沙。

此地为洪阳圩,因处洪山之阳得名。

大南山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以镇西大南山为名。

燎原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镇人民政府驻泥沟村。

梅塘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北部,北临榕江,隔江邻揭西县。

镇驻地池塘边多梅树得名梅塘。

惠来县惠来县在广东省东南部沿海。

县人民政府驻惠城镇。

明嘉靖四年(1525)置惠来县,因县治惠来都得名。

惠城镇惠来县辖镇。

县人民政府驻地。

在县境中部。

原属潮阳惠来都,明嘉靖四年(1525)置县,为县治所,筑城,名惠城。

又因城在葵岭之东南,别称葵阳。

鳌江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西南部,南邻陆丰县。

镇人民政府驻中澳。

因处鳌江北侧,故名。

岐石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西南部,南邻陆丰县。

镇区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陈氏从福建莆田八角井脚来此落籍。

因有奇石矗立,故名岐石村。

东港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西南部。

背靠三清山,面临鳌江河,邻接陆丰县。

镇区历史上曾为月劳投溪通外海的小港口,故名东港。

清初已形成圩集,又称东港圩。

镇以驻地名。

溪西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驻地明初建村,以地处龙江西岸,取名溪西。

镇以驻地名。

东陇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驻地原村建在一高坡之东,故名东陇。

华湖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镇人民政府驻寨内村。

原地有龙潭湖,俗称下湖,雅称华湖。

镇以村名。

前詹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东南部。

南宋末,詹姓从饶平到此建村,后有王、郑、陈等姓来此聚居。

因詹姓先到,故名前詹。

周田镇惠来县辖镇。

在惠来县城东部。

镇人民政府驻东前湖。

南宋建村,因周围为山丘,名为周山,明代山辟为田,改名周田。

镇以村名。

仙庵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北邻潮阳县。

镇以驻地名。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村,因村北有古仙庵,故名。

靖海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原为海边渔村。

明嘉靖后形成圩集,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靖海守御千户所于此,故名。

神泉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

镇区为小岛,唐代岛上已有人定居,村座落于神庙前,称神前。

后岛与陆连。

明洪武时因海边有一甘泉,改称神泉。

隆江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驻地原为龙江边集市,名龙江埠,又名万兴寨,后建城,又称隆江城。

镇以驻地名。

葵潭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西部,邻接普宁、陆丰两县。

龙江蜿蜒而过,江中有潭10余个,岸边璧水庵前有古葵树,葵潭名由此起。

清末即有葵潭圩,镇以圩为名。

揭东县揭东县在广东省东南部。

县人民政府驻曲溪镇。

1991年置县,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东部境地,故名。

曲溪镇揭东县辖镇。

县人民政府驻地。

在县境中部,枫江之西、榕江北河北岸。

南宋始建。

古有山泉顺势南流,从车涵口流经寨内注入榕江北河,因溪流弯曲得名。

地都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东南部,面临榕江出海口。

镇人民政府驻钱岗。

古称地美都,历来为“鱼米之乡”,故名。

登岗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镇因驻地名。

相传元天历三年(1330)福建人路过该地,登虎山四望,认为可定居,取名登岗。

炮台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榕江南河、北河汇合处。

宋代建,原名铺前。

清顺治十三年(1656)临江处建两炮台,俗称城仔内。

后渐成集市,炮台亦渐取代铺前。

玉滘镇又名玉窖镇。

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东邻潮州市。

镇区明初有谢姓至此经商,居于大滘桥西侧,原名大滘,雅称玉滘。

镇以驻地名。

云路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梅岗山西北麓。

1957年设云路乡。

因乡驻云路村得名。

宋末建云路村,以期望子孙平步青云得名。

埔田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黄岐山北麓。

镇人民政府驻牌边村。

1961年设埔田公社,因社址设于埔田村得名。

埔田村名源于埔田湖。

锡场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西、南面为榕江北河萦绕。

镇以驻地名。

初名三姓村。

后村民淘锡砂,炼锡,改名锡场。

新亨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西北部。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形成集市,称新亨埠,1949年置新亨镇。

玉湖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西北部、榕江北河上游。

镇政府驻洪厝村(玉湖圩)。

因四周环山,中为湖沼,清以前称产湖。

民国时期改称山湖。

1949年雅化改名玉湖。

月城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偏西,榕江南、北河之间。

镇以驻地名,元致和元年(1328)立村,明建圆寨,寓意“十五之月”,故名。

桂岭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西部。

镇政府驻桂岭圩。

霖磐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西南部、榕江南河中游北岸。

镇人民政府驻南塘。

清末磐溪都桂林村与霖田都德桥庵下村合建霖磐市于三角渡边,名意示霖田、磐溪两都共建。

白塔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西部。

镇因驻地名。

原名玉塔,因西北有小山联成“玉”字形得名。

后因缺水地白色,俗称白塔。

龙尾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西部。

镇因驻地名。

镇区处山峦似卧龙之尾,故名。

渔湖镇揭阳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榕江中游南北两河中间。

镇人民政府驻渔湖桥。

古为咸淡水交汇的海边,渔民多在此作业,取名渔湖。

仙桥镇揭阳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东北濒临榕江南河。

镇人民政府驻仙桥山,故名。

梅云镇揭阳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南依紫峰山,北临榕江南河。

镇人民政府驻马索圩。

因镇有梅畔、云光两村,各取首字而得名。

磐东镇揭阳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镇人民政府驻乔林村边(盘东新市场)。

清属崇义乡磐溪都,因处磐溪都之东部,故名。

揭西县揭西县在广东省东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

县人民政府驻河婆镇。

1965年划揭阳县西部和陆丰县五云、上砂等地置县。

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西部境地,故名揭西。

河婆镇揭西县辖镇。

县人民政府驻地。

在县境中西部。

1965年析置揭西县,始为揭西县治。

明初有南关城,后为兵乱所毁。

明洪武年间(1368 —1398),姓何老妇在南关城废墟上设卖茶寮,人称“何婆”,后成圩镇称何婆寮。

近代改称河婆。

此村是首站,改为此名。

棉湖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创于北宋仁宗年间,古名道江,又称云湖,后因云湖沿岸多木棉树,故名棉湖。

元代建棉湖寨。

清代已成为重要集镇,称棉湖市。

东园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榕江南河中游北岸,邻接揭阳县。

镇因驻地名。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村。

原名冬茄园,以后谐音简称东园。

塔头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镇人民政府驻山寮。

镇因塔头圩而得名。

圩紧靠五经富水边,俗称大头埠,方音谐音塔头埠,今称塔头圩。

凤江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镇人民政府驻旧厝。

主要由凤湖、阳夏、鸿江三地组成。

取凤湖之“凤”,鸿江之“江”而得名。

金和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南部,南临榕江南河。

镇人民政府驻牛埔圩。

1956年成立金和乡,取金坑村之“金”,和顺村之“和”,合称金和。

大溪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

镇人民政府驻岭埔。

当地人称南河为大溪,故名。

钱坑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

宋初钱姓人居此,原名钱家寨。

元初钱姓他迁,又榕江南河流经,改为钱坑。

京溪园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清末已在岭溪村南边形成京溪园圩,镇因圩名。

五经富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

镇以驻地名。

元至正十六年(1356)曾姓人从北方展转五华河口后到此,设打铁铺五间,得名五家铺,后以敬重儒家五经,取五家铺谐音,名五经富。

灰寨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镇人民政府驻坡洋村。

因灰寨圩得名。

据称古民居多为石灰三合土建造房屋,人称灰屋,建圩称灰寨圩。

南山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因处大北山南麓而得名。

龙潭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镇人民政府驻白棉湖。

因境内龙潭水而得名。

坪上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

镇以坪上圩为名。

五云镇揭西县辖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