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编

合集下载

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The Center of National Railway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ITSC)是国家科技部2000年批准组建的,组建期为三年,计划2002年要通过国家验收。

RITSC的目标是以国民经济发展与铁路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需求对技术和产品的要求为导向,针对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技术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集中优势专业、人才和资金,持续不断的进行研究开发;加强技术创新,推进铁路运输装备智能自动化、运营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加速铁路运输系统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使“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系统创新集成基地,成为能在全行业起到技术辐射和产品推广作用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基地,以及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技术与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

RITSC在国家科技部和铁道部的领导下,依托铁道科学研究院组建成立。

铁道科学研究院从87年起开始致力于铁路智能化技术研究和应用,已初步形成完整的铁路智能自动化和智能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RITS的研究开发也从单一设备或小系统逐步向综合系统发展。

在铁路安全、扩能、既有线提速、高速铁路关键技术、铁路智能控制与信息化技术等重大、综合、超前性的科研攻关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己成为人才荟萃、设施精良、专业技术领先、综合优势突出的行业一流科研机构。

同时拥有亚洲唯一的环形铁道综合试验基地,为开展高速、重载、扩能和安全运输创造了十分优越的物质条件。

RITSC自组建以来,科技部、铁道部和铁科院共投资1600万元,8 重要会议活动2002年1月召开了"RITSC总体发展规划"研讨会2002年2月召开了院级研究讨论会2002年4月11日召开了“RITSC发展计划”讨论会,会议明确了RITSC的领导成员和组织机构,并对RITS项目部今后的工作进行了详细讨论。

国家铁路局关于印发《“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国家铁路局关于印发《“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国家铁路局关于印发《“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铁路局,国家铁路局,国家铁路局•【公布日期】2021.12.14•【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国家铁路局关于印发《“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各相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十四五”时期铁路科技创新工作,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支撑科技强国、交通强国建设,国家铁路局组织编制了《“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铁路局2021年12月14日“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铁路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先行领域。

铁路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铁路发展的第一动力。

为持续推进铁路科技创新,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支撑科技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根据国家和行业相关规划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路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关键技术自主攻关和产业化应用,铁路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中国铁路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成功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形成涵盖时速160~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的动车组产品谱系,京张高铁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商业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智能铁路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发布中国智能高铁技术体系架构1.0版;系统掌握高原、高寒、大江大河、艰险山区等复杂地质及气候条件下高速铁路和不同轴重等级重载铁路的建造技术;掌握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铁路运营管理和重载铁路运输组织集约化精细化技术,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铁路标准化工作全面发展;打造产学研用相互融合的铁路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铁路科技国际交流合作,中国铁路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智能交通论文15篇(探析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对策)

智能交通论文15篇(探析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对策)

智能交通论文15篇探析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对策智能交通论文摘要:为了解决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性能,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造路网系统、拓宽路面、增添交通设施以及道路建设等城市交通所必需的“硬件”建设来实现,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把现代高新技术引入到交通管理中来提高现有路网的交通性能,从而改善整个道路交通的管理效率,提高道路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智能交通论文智能交通交通论文交通智能交通论文:探析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对策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现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本文就智能交通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中国如何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状况对策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发布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发布,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

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

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 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 equity act of the 21th century)”。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简介●2000年,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成立(学校独立运行的科研机构)●2006年,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2014年,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水运安全领域唯一国家基地)●2016年,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批(水运领域唯一国际合作基地)招生专业●博士研究生:交通运输工程082300●学术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082300(智能交通工程方向)●专业性硕士:交通运输工程085222研究生导师及研究方向一、风险评价与应急研究所姓名研究方向职称硕博导严新平船舶运行安全与智能技术教授博导Ali Mosleh 交通系统安全工程美国工程院院士博导张笛水上交通风险评价、极地航行安全研究员博导汪洋系统仿真与人机交互、事故干预与应急决策副研究员硕导毛喆水路交通安全、水路交通信息化副研究员硕导张金奋海事风险评价与应急副研究员硕导李克超滑材料、船舶摩擦学、磨损控制副研究员硕导二、交通感知与控制研究所姓名研究方向职称硕博导初秀民交通安全与信息化、智能船舶研究员博导毛文刚船舶安全与航运规划教授博导马枫交通安全与信息化、智能船舶副研究员硕导谢磊交通安全与信息化副研究员硕导陈德山水下探测与成像,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助理研究员硕导三、交通信息与安全研究所姓名研究方向职称硕博导胡钊政计算机视觉、智能车路系统、主动视觉监控教授博导邱志军智能交通、大数据、车路协同/车联网教授博导朱敦尧导航与位置服务、汽车电子、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系统教授博导张存保交通信息、交通控制、交通安全研究员博导褚端峰车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与车联网副研究员博导贺宜交通安全建模与仿真技术助理研究员硕导四、综合交通规划与安全研究所姓名研究方向职称硕博导钟鸣土地交通整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教授博导傅立平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教授博导昊超仲交通安全、智能交通、车路协同/车联网教授博导吕植勇危化品运营与监控、水下声呐图像处理研究员硕导吕能超智能交通、交通安全、车辆智能化副研究员博导马晓凤交通安全、不确定性交通规划副研究员硕导张晖交通安全、驾驶行为、车联网助理研究员硕导实验平台海事系统仿真演练测试平台交通大数据云服务平台通航运行状态在线感知平台船舶远程驾驶实验平台智能车辆实验平台汽车驾驶模拟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实物仿真平台人才培养成效(近5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论文获SCI, EI收录100多篇●20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20余名研究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教资助赴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中心设立了“求新”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每年对优秀研究生进行奖励●2017年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就业率100%(出国深造,交通领域央企、科研机构、高校等)学生毕业就业单位分布包括: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1研究所、719研究所、711研究所、中国舰船研究院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

交通运输“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交通运输“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交通运输“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动政产学研用联动,强化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和城市交通协同开展,促进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创新。

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水平。

一、开展现状与形势“十三五”以来,围绕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和交通运输高质量开展需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科技成果。

特大桥梁、长大隧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支撑建成了洋山港四期、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张高铁等一批国家重大交通工程。

高速列车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样车成功试跑,智能船舶“大智号” “凯征号”成功交付使用,C919大型客机准备运营,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世界第一,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网络货运、共享单车、无人配送等新业态蓬勃开展。

重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科技创新环境逐步优化,建立了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工程清单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出台了深化科技改革、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科学普及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建设了一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

同时,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仍然存在短板弱项: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储藏缺乏,关键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作用缺乏,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规模不大,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与交通运输高质量开展需求存在差距。

“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交通运输进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和高质量开展新阶段,需要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增强开展动力,更好服务和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交通需求。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精准补齐短板,要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研究及国家重大战略通道建设、综合运输智能协同管控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交通运输系统韧性和安全保障能力。

国家交通部认定的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名单-WORD可编辑

国家交通部认定的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名单-WORD可编辑
江西省交通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2015年
11
公路交通节能与环保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
2015年
12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信息保障技术及设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5年
13
公路交通节能与环保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国创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
18
交通安全应急保障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5年
19
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处理及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17年
20
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处理及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中交信捷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
18
港口岩土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7年
19
公路交通安全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2007年
20
季节性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2007年
21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武汉理工大学
2007年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1999年
14
桥梁结构工程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重庆交通大学
1999年
15
隧道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2007年
16
长大桥梁建设施工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2021年度数字孪生体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部2021年度数字孪生体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部2021年度数字孪生体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最近发布《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邀请行业专家对三个领域的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内容提出意见。

数字孪生体联盟发现,其中有两个领域明确提出了数字孪生体的要求。

征求意见时间为2020年9月27日至2020年10月11日。

有兴趣的联盟成员可以联系秘书处了解具体情况。

按照数字孪生体联盟科研计划,在与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基础上,拟共同申报数字孪生体相关项目,请联盟成员积极参与。

跟数字孪生体相关项目内容如下:(一)“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2.载运工具智能协同2.1 大型集装箱港口智能绿色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我国大型集装箱港口交通系统智能运行与绿色能源交互的系统构型及适用性;研究基于5G 技术的港口运行车-路-船-港-云一体化系统架构,设计港区及疏运集装箱运输车辆网联数据架构和信息流,研发高可靠的云控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研发面向港口动态环境的数字孪生系统和数字化基础设施;研发集装箱运输车辆港区作业自动驾驶系统和疏运自动编队驾驶系统、港区拖轮靠离泊作业智能感知和安全辅助驾驶系统;构建融合5G 技术的港区作业车辆、港区作业船舶、疏运集装箱运输车辆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研究港口智能绿色运行状态监控与安全预警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我国大型集装箱港口交通系统智能运行与绿色能源交互的技术模式及架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孪生系统满足港口交通系统运行需求和动态环境重构要求,具备目标定位与管理功能;集装箱运输车辆港区作业自动驾驶、疏运编队(不少于5 辆)自动驾驶系统支持车距不高于5m,车速不低于40km/h 的密集行驶,在港区道路、疏运道路等复杂场景中得到应用验证,运输效率提升10%以上;实现港区前沿500 米范围内拖轮靠离泊作业智能感知和安全辅助驾驶,对障碍物有效跟踪率≥98%,速度、航向、迹向等状态识别误差<10%,延时≤200 毫秒,提供运动预测、预警与决策辅助,靠离泊作业时间减少10%以上;形成大型集装箱港口交通系统智能运行、数字化基础设施等行业技术规范标准(送审稿)不少于3 项;在大型集装箱港口进行综合示范验证。

2024年国铁集团科技研究开发计划

2024年国铁集团科技研究开发计划

2024年国铁集团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铁路行业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发展。

作为国家铁路运输的骨干力量,国铁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铁路科技的创新,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便捷性和效率。

为了更好地推动铁路科技的发展,国铁集团制定了2024年科技研究开发计划,旨在推动铁路行业的创新发展,提升铁路运输的质量和水平。

一、项目背景国铁集团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制定,是基于当前铁路行业的发展需求和科技创新的趋势而展开的。

随着铁路运输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提升,对于科技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国铁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提高我国铁路运输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制定科技研究开发计划,推动铁路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二、总体目标1. 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

通过科技创新,提升铁路运输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事故率,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性。

2. 提高铁路运输的运营效率。

利用先进技术改善铁路运输的运营管理,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整体运营水平。

3. 提升客户体验。

通过创新科技,提高旅客列车的舒适性和便捷性,优化客户服务体验,满足客户需求。

4. 推动绿色发展。

注重环保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推动铁路行业向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5.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的科研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铁路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三、重点任务1. 新一代高速列车研究。

加快新一代高速列车的研发进程,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和安全性,满足未来高速铁路的需求。

2. 高铁智能运维技术研究。

研究高铁设备的智能运维技术,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3. 铁路安全监测系统研发。

加强对铁路设备和线路的安全监测,预防和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提升铁路运输的安全性。

4. 铁路信号控制系统升级。

研发先进的信号控制系统,提高列车运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升铁路运输的运行效率。

5. 绿色动力技术研究。

推动绿色能源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研发新型动力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推动铁路行业的绿色发展。

铁道科学院简介

铁道科学院简介

铁科院始建于1950年,是我国铁路唯一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根据铁道部《关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转制方案的批复》(铁政法函[2000]461号)要求,2000年开始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单位。

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咨询监理、检测认证、人才培养等业务为一体的大型科技型企业。

铁科院下设17个单位,包括机车车辆研究所、铁道建筑研究所、通信信号研究所、运输及经济研究所、金属及化学研究所、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铁路节能环保技术中心、铁路卫生技术中心)、标准计量研究所(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铁铁路产品认证中心、国家轨道衡计量站、国家铁路罐车容积计量站)、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铁道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国家铁道试验中心、铁道技术研修学院(铁路继续教育培训中心)、铁科院(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深圳研究设计院、后勤服务中心、嘉苑饭店。

院属全资公司32个、控股公司7个。

铁科院现有职工5800余人。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193人,现任铁路专业技术带头人22名。

铁科院拥有亚洲唯一的国家环行铁道试验基地,以及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机车和动车组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试验线等5个国家级实验室,装备有各类专业实验室40余个,实验装备6991台套。

铁科院是国内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为“交通运输工程”和“岩土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7个,博士生导师91名,硕士生导师159名。

是我国首批20家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之一。

铁科院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三体系认证。

国家铁路局关于《“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的解读

国家铁路局关于《“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的解读

国家铁路局关于《“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的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铁路局,国家铁路局,国家铁路局•【公布日期】2022.11.21•【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解读一、编制背景铁路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先行领域。

铁路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铁路发展的第一动力。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十四五”时期铁路科技创新工作,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支撑科技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根据国家和行业相关规划部署,国家铁路局组织编制了《“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主要内容《规划》主要包含发展基础、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创新体系、组织实施五部分。

(一)发展基础部分。

总结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路科技创新取得的重点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着眼“四个面向”分析研判“十四五”时期铁路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任务。

(二)总体要求部分。

提出“十四五”时期铁路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明确“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应坚持“目标导向、需求牵引,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改革引领、人才驱动,开放合作、协同推进”的原则。

提出到2025年,铁路科技实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并以专栏形式列出“技术装备、工程建造、运输服务、智能铁路、安全保障、绿色低碳、创新体系”7方面主要目标,同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

(三)重点任务部分。

提出技术装备、工程建造、运输服务、智能铁路、安全保障、绿色低碳6方面19项重点任务,相应设置6个专栏、54项重点工程。

1.技术装备。

提出“推动更高速度轮轨技术研发、强化先进载运装备技术研发、加强现代工程装备技术研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4项重点任务,明确“实施CR450科技创新工程”等10项重点工程。

2.工程建造。

提出“推进勘察设计一体化技术应用、强化工程建造技术攻关、深化工程防灾减灾技术应用”3项重点任务,明确“依托沪渝蓉沿江高速铁路等工程项目开展CR450科技创新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化技术验证”等13项重点工程。

中铁科学研究院

中铁科学研究院

中铁科学研究院
中铁科学研究院(CRSC)是中国铁道建设科学研究的领导者
之一,致力于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研究。

CRSC成立
于2007年,隶属于中国铁路总公司,是中国铁道建设工程科
技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持部门。

中铁科学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全面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工作,为我国铁路行业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

该研究院由一支由研究员、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研究生组成的专业团队组成。

他们的专长涵盖了铁路工程、轨道交通系统、铁路通信信号、电气系统、车辆、材料、设备等多个领域。

中铁科学研究院聚焦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致力于提高铁路建设和运营效率,加强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

他们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进行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研发,不断推动铁路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研究院还开展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等服务,为各地铁路建设和运营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中铁科学研究院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们在高铁建设、轨道交通系统、铁路通信信号、电气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

研究院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铁路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参与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与国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作为铁路行业科技创新的领导者,中铁科学研究院在中国的铁路建设和运营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他们的科技成果和技
术支持,为铁路建设和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中国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中铁科学研究院将继续秉持着科技创新的理念,推动中国铁路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铁路行业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开发条件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是在"创新、产业化"方针指引下,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促进科技产业化;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需要,推动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关行业辐射、转移与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实验条件,形成我国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序号中心名称依托单位再支持1★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1次2★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1次3★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次4★国家数据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唐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次5★国家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6★国家固体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7★国家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次8★国家磁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矿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次9★国家树脂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5次10★国家纤维增强模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3次11 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化工分公司12★国家有机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2次13★国家受力结构工程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2次14★国家通用工程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化学工业研究院15★国家液体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次16★国家反应注射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黎明化工研究院5次17★国家合成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3次18★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东北大学2次19★国家电力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自动化研究院5次20★国家特种泵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航天动力研究所21★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煤炭科学研究总院122★国家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23★国家服装设计中国服装集团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24★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5次25★国家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3次26★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27★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院1次28★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1次29★国家昌平综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5次30★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1★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32★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5次33★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4次34★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次35★国家碳一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3次36★国家玻璃纤维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次37★国家工业控制机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五O二研究所38★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1次39★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4次40★国家移动卫星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41★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1次42★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43★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44★国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长沙)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长沙矿冶研究院4次45 国家半导体功能薄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46★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1次47★国家钛及稀有金属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3次48★国家贵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贵金属研究所3次49★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4次50★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3次51★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中药制药技术有限公司1次52★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华源本溪三药有限公司53★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54★国家医用加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55★国家工业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3次56★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次57★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58★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山东)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1次59★国家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垦科学院60★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大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东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1次61★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究中心62★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1次63★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3次64★国家非晶微晶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钢铁研究总院5次65★国家消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3次66★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大学67★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68★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深圳国家生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69★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70★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新杨家禽育种中心71★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72★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燃烧工程中心1次73★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74★国家仿真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亚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5★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1次76★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曙光天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77★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78★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四川省科学技术厅79★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中医药大学80★国家新型电子元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风华高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次81★国家精密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工具研究所3次82★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83★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大学84★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农业科学院85★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灌排公司,西北农林杨凌、新疆)科技大学,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86★国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187★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化工研究院88★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89★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0★国家感光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91★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192★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93★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武汉)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94★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大学95★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96★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97★国家染整工程东华大学技术研究中心98★国家特种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99★国家铁路智能运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铁道科学研究院100★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软集团有限公司101★国家真空仪器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102★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103★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104★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磁悬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105★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106★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环保工程研究中心,四川大学107★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108★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学109★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110★国家数据广播西安通视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交通大学111 国家燃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汽车研究所1112★国家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巨化集团公司113 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1114 国家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鞍山矿山研究院115 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工业大学116 国家医用诊断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117 国家羊绒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18 国家微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大学,陕西西大北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119 国家光刻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120 国家经济林木种苗快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林业研究所121 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122 国家瓜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西域实业公司123 国家铝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院124 国家非织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欣龙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25 国家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126 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德镇陶瓷学院127 国家生物防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128 国家金属采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沙矿山研究院1129 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花生研究所130 国家钽、铌特种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131 国家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三元集团有限公司132 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133 国家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4 国家超精密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机床研究所135 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136 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137 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奇瑞汽车有限公司138 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139 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大学140 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1 国家工业烟气除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142 国家水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143 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44 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145 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川集团有限公司146 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147 国家毛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148 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化工研究院。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0 引 言
智 能 交 通 系 统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是 将 先 进 的 信 息 技 术 、数 据 通 信 传 输 技 术 、电 子 传 感 技 术 、控 制 技 术 及 计 算 机 技 术 等 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 种 在 大 范 围 内 、全 方 位 发 挥 作 用 的 ,实 时 、准 确 、高 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是现代地面交通运 输体系的发展方 向,是 交 通 运 输 进 入 信 息 时 代 的 重要标志[1],智 能 交 通 系 统 已 成 为 当 前 国 际 公 认 解决交通问题的最佳途径 。 [2] 智能交通系统 涵 盖 了 所 有 的 运 输 方 式 ,并 考 虑 运 输 系 统 动 态 的 、相 互 作 用 的 所 有 要 素 ,包 括 运 输 工 具 、基 础 设 施 和 驾 驶 员 等 ,它 将 为 人 们 出 行 提 供 更 好 的 服 务 ,为 提 高 交 通运输系 统 的 运 行 效 率 和 安 全 提 供 强 有 力 的 支 持,将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3]
我 国 智 能 交 通 系 统 技 术 发 展 现 状 及 展 望 ——— 金 茂 菁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金茂菁
(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北京 100044)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的规模及交通系统的复杂性也迅速增 加,与 此 同 时 带来的交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利用智能交通 技 术 解 决 目 前 日 益 严 重 的 交 通 问 题 ,是 政 府 管 理 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关心和关注的重点。科技部通过长期的前瞻性布局 和 科 研 立 项,促 进了 我 国 智 能 交 通 系 统 科 技 基 础 的 形 成 ,示 范 工 程 应 用 了 取 得 了 良 好 的 效 果 ,论 文 分 析 介 绍 了 近 10 年 来 我 国 智 能 交 通 系 统 的 研 发 现 状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了 未 来 应 重 点 跟 踪 的 前 沿 技 术 方 向 。 关 键 词 智 能 交 通 系 统 ;交 通 运 输 ;技 术 现 状 ;发 展 趋 势 中 图 分 类 号 :U11 文 献 标 志 码 :A doi:10.3963/j.issn 1674-4861.2012.05.001

(交通运输)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精编

(交通运输)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精编

(交通运输)五种运输⽅式的⽐较精编(交通运输)五种运输⽅式的⽐较(交通运输)五种运输⽅式的⽐较补充材料壹:五种运输⽅式的⽐较五种运输⽅式经济技术特征⽐较:1、铁路:速度快、运量⼤、可靠性强、投资⼤、运营成本⾼、可达性差;2、公路:速度快、机动性强、投资少、运量⼩、运营成本⾼、可靠性壹般、环境污染⼤;3、⽔运航线:运量⼤、投资少、运营成本低、速度慢、可靠性较差、可达性差;4、航空:速度快、机动性强、通达性强、投资⼤、运营成本⾼、可靠性壹般、可达性差、环境污染;5、管道:连续性强、通达性强、可靠性强、不占⼟地资源、运营成本低、投资⾼、适应性差。

五种运输⽅式的定位⽐较`:1、铁路:⼤批量、长距离、较低运费、低风险客货运;2、公路:⼩批量、多批次、中短距离(<500KM)、灵活机动性较⾼客货运;3、⽔路:远洋——长或超长距离、最低运费、定期货物运输;内河、沿海——各种距离、最低运费、定期客货运;4、航空:⼩批量、超长距离、时效性强、⾼运费客货运输;5、管道:固定货种、固定路线、持续性好的货物运输。

壹、五种交通运输⽅式的⽐较:⼆、交通运输⽅式的选择(结合上表)三、⼏种交通运输⽅式经济特征⽐较: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思路2004年03⽉18⽇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是指适应于壹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地理要求,各种运输⽅式分⼯协作、优势互补,采⽤现代先进技术实现壹体化的交通运输系统的总称。

具体为:基于各种运输⽅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种运输⽅式优化配置的交通基础⽹络系统,采⽤现代先进技术和合理的运输组织⽅式,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实现运输过程各个环节⽆缝连接的壹体化运输系统的有机集成。

综合运输体系包含俩个系统:壹个是交通基础⽹络系统,是实现运输的基础;壹个是壹体化的运输系统,是运输服务和体系效益效率最终体现的运⾏系统。

宏观政策引导和组织管理⾃始⾄终贯彻于这俩个系统中,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和运⾏的必备⽀持条件,也是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和完善的关键。

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科技创新成果

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科技创新成果

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科技创新成果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科院)是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属的国家级科研院所,主要从事铁路技术研究、战略规划、技术咨询、工程项目管理等业务。

中铁科院通过多年的科技创新,积累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具体介绍中铁科院主要科技创新成果:1.高速列车自主刹车系统中铁科院研发的高速列车自主刹车系统(ABS)是中国铁路事业的一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可以在高速列车行驶速度高达350公里/小时的时候,实现快速的自主刹车。

该系统采用了先进的GPS、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技术,能够实时地获取列车的行驶状态,并进行精准控制,实现快速的刹车反应。

自主刹车系统的研发成功,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高速列车的安全性能,也增强了我国高铁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2.电子商务系统中铁科院通过多年的系统研发和实践,成功开发了一套针对铁路货运物流业务的电子商务系统,为我国铁路货运业实现了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跨越。

该系统具有供货、物流、销售、配送等全方位的功能,可以支持线上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查询等多种业务需求,实现了货运信息化、数字化的全面升级。

电子商务系统的推广应用,也为我国实现高效、快捷、安全的现代化物流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高铁桥梁长寿命维护技术中铁科院主持开发的高铁桥梁长寿命维护技术,是中国铁路事业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

通过开发出新型的基于声波和振动信号监测技术的集成维护系统,能够实现对高铁桥梁的长期监测、预警和维护,有效提高了桥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该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我国高速铁路的长期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支撑。

4.智慧交通综合管理系统中铁科院研发的智慧交通综合管理系统,是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成果。

该系统通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先进技术,实现了对交通运输过程的全程监控、管理和优化控制,提高了城市交通的智能化运营水平。

高速铁路与城轨交通系统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放项目申请指南

高速铁路与城轨交通系统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放项目申请指南

高速铁路与城轨交通系统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放项目申请指南本文介绍了高速铁路与城轨交通系统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放项目申请的详细流程和要求,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高速铁路与城轨交通系统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放项目申请指南》,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速铁路与城轨交通系统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放项目申请指南》篇1一、引言高速铁路与城轨交通系统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是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开展高速铁路与城轨交通系统的核心技术攻关、关键系统研发、重要装备研制和综合试验验证等。

为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以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及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现面向社会开放项目申请。

二、项目申请流程和要求1. 申请资格申请单位应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具备相关领域的研究经验和能力。

申请单位应具备良好的科研诚信和声誉,无不良记录。

2. 申请时间工程研究中心开放项目申请时间为每年 3 月和 9 月。

申请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项目申请书及相关材料。

3. 申请材料申请单位需提交以下材料:(1)项目申请书:包括项目名称、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案、预算等内容。

(2)单位资质证明:包括单位法人证书、营业执照等。

(3)相关研究经验及能力证明:包括已完成的相关项目证明、研究成果、专利证书等。

(4)科研诚信证明:包括无不良记录的承诺书等。

4. 项目评审工程研究中心将组织专家对提交的项目申请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项目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算等。

评审通过后,工程研究中心将与申请单位签订项目合同。

5. 项目实施项目实施期间,申请单位应按照项目合同约定的研究内容、时间节点、预算等开展研究工作。

国铁集团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申请

国铁集团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申请

国铁集团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申请
《国铁集团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申请》
国铁集团作为国家重点企业,致力于推动铁路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效率和环保性,国铁集团决定开展科技研究开发计划,以解决当前铁路运输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

在这个科技研究开发计划中,国铁集团将设立一系列课题,以确保在铁路运输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这些课题包括但不限于铁路信号与通信技术的升级、轨道交通智能化管理系统的研发、高速铁路轨道交通运行安全设备的技术改进等。

这些课题的研究将帮助国铁集团更好地应对当前铁路运输的挑战,同时也有望推动我国铁路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些课题,国铁集团欢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单位积极申请参与。

希望相关单位能够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技术实力,有能力独立或协作完成课题的研究开发任务。

同时,国铁集团也将为参与课题研究的单位提供充分的经费支持和各种资源配备,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这个科技研究开发计划,国铁集团希望能够汇聚全球最优秀的科研力量,共同攻克铁路运输领域的技术难题,为铁路运输行业的长远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国铁集团也期待着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能够带动整个铁路科技生态链的蓬勃发展,为我国铁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精编完整版】基于视频的车流量统计算法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精编完整版】基于视频的车流量统计算法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基于视频的车流量统计算法设计摘要:智能交通系统(ITS)已经被科学家认为是解决当前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目前和未来交通发展的主流方向。

ITS的前提是获得交通道路的实时信息,比如车速、车流量等。

本文主要研究ITS中基于视频检测技术的车流量统计方法,对所涉及的运动目标检测、背景提取、阴影去除以及车辆统计等核心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本文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1)对车流量统计相关算法进行了研究,针对目标检测算法,研究了光流法、帧间差分法和背景差分法。

针对背景提取算法,研究了均值法、统计中值法、单高斯背景模型法和混合高斯背景模型法;针对阴影消除算法,研究了基于HSV颜色空间变换的阴影消除算法、基于色彩特征不变量的阴影消除算法和基于纹理特征的阴影消除算法。

同时,本文对上述算法进行了实验对比分析。

2)给出了一种改进的混合高斯模型背景提取算法,当读入一定帧数的图像之后认为背景达到稳定状态,读入新的视频帧时,对当前帧进行判断,如果像素点和稳定背景图像的像素点差值大于阈值Th1,就对该像素点进行更新,反之就不更新。

3)给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虚拟区域的车流量统计算法,首先设置检测区域和检测线,然后跟踪检测区域中车辆的质心到检测线的距离d,如果d小于Th2认为有一辆车辆通过,通过实验验证,本文算法的精确率能达到90%左右。

4)实现了一个车流量统计系统,整个系统主要包括视频播放模块、GMM背景更新模块、前景构建模块和车辆计数模块。

视频播放模块主要完成视频的播放和显示;GMM背景更新模块主要是实现本文的背景提取算法;前景构建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阴影去除和形态学操作得到较好的前景图像;车辆计数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本文的车流量统计算法。

本文深入研究了车流量统计的相关算法,并给出了一种改进的混合高斯模型算法和一种改进的基于虚拟区域的车流量统计算法,最后用VC实现了一个车流量统计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系统能够对车辆目标进行准确检测与统计。

铁路运输高科技.pptx

铁路运输高科技.pptx
第17页/共54页
• 时速200公里以上的12条(其中时速250公里的10条,时速220公里的1条,时速200公里的1条): • 合宁高速铁路 2008年4月18日 156公里 • (合肥至南京,全程运行时间54分) • 胶济高速铁路 2008年12月20日 393公里 • (青岛至济南,全程运行时间2小时15分)
第19页/共54页
• 温福高速铁路 2009年9月28日 294公里 • (温州至福州,全程运行时间1小时26分) • 福厦高速铁路 2010年4月26日 226公里 • (福州至厦门,全程运行时间1小时11分) • 成灌高速铁路 2010年5月12日 65公里 • (成都至都江堰,时速220公里)
第18页/共54页
• 石太高速铁路 2009年4月1日 231公里 • (石家庄至太原,全程运行时间1小时06分) • 合武高速铁路 2009年4月1日 364公里 • (合肥至武汉,全程运行时间2小时) • 甬台温高速铁路 2009年9月28日 275公里 • (宁波至台州至温州,全程运行时间1小时13分)
第6页/共54页
第7页/共54页
德国ICE
第8页/共54页
第9页/共54页
日本高速新干线铁路网
第10页/共54页
第11页/共54页
比利时高速铁路示意图
Figure I-3 Réseau T.G.V. en Belgique
第12页/共54页
第13页/共54页
• 高速铁路与公路、航空相比,其主要技术优势表现在: • 1)速度快、旅行时间短。 • 2)行车密度高、运量大。 • 3)高速列车乘座舒适性好。 • 4)土地占用面积小。 • 5)能耗低。
第14页/共54页
• 6)环境污染小。 • 7) 外部运输成本低。 • 8) 列车运行准点。 • 9) 安全可靠。 • 10)不受气候影响,全天候运行。 • 11)社会经济效益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输)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运输)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工作报告铁道科学研究院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以来及2003年工作汇报壹、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工程中心在组建期内,以通信信号研究所、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为主要依托,认真执行《计划任务书》的各项要求,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进程,较圆满的完成了国家和铁道部的各项任务,为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和铁路信息化工程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壹)建设指导思想、原则和定位1.建设依据●国家科技部批复的“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和“计划任务书”●《关于“十五”期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铁路第十个五年计划》●《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和《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铁道科学研究院“十五”发展规划(2001-2005)》2.建设原则和标准●坚持行业服务,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壹流的工程化、产业化水平、壹流的工程技术人才、壹流的工程实验条件、壹流的管理运行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勇于参和市场竞争,善于运营管理,勤于开拓创新的技术人才和运营管理人才,形成壹支具有创新意识和科技攻关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运营水平,实现工程中心人才、技术和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

3.定位和目标●建设成为铁路智能运输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开发技术体系的基地(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建设成为我国铁路运输综合自动化和信息工程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基地(工程化成果的扩散源)●建设成为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技术和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二)研究开发方面“工程中心”坚持行业服务,紧密结合我国铁路运输自动化和信息工程技术领域的实际,以《计划任务书》为基础,合理补充和增加部分工作内容,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装备的优势,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铁道部以及行业重大的科研项目,同时面向市场、面向行业,企业承接工程化研究开发任务(合同),多渠道、多层次加大科研投入,围绕“RITS战略规划和示范、信号控制、信息处理、安全监控、通信”等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和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果丰硕。

对建设具有中国特点的RITS建设理论和规划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我国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实施、标准和管理的依据和指导。

研究开发了壹批技术先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良好、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装备。

累计到2003年末,工程中心共在国家、铁道部和铁科院立项73个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部级项目56项。

目前已基本完成项目54项,在研项目19项。

1.RITS战略规划和示范领域(8项)2.信号和控制领域(28项)3.信息技术领域(22项)(1)铁路地理信息系统(8项)(2)客票系统(14项)4.行车安全监控领域(9项)5.通信技术领域(6项)(1)移动通信系统(3项)(2)铁路光纤/无线射频系统(3项)(三)工程化产业化方面发挥铁路信息化、智能化技术领域的专业配套和技术领先优势,贯彻研究开发和工程化产品且重的原则,加大创新力度,壹方面,针对铁路智能运输领域的共性、关键性、前沿性重大研究开发课题,在原有科技成果和技术优势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进壹步系统集成和综合配套,对产品进行更新和技术升级;壹方面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打造名牌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工程化、产业化、效能最大化。

2003年成功实现了客运专线综合调度系统及配套技术等核心项目研究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些新产品、新设备的工程化水平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的“计算机联锁系统”、“车辆减速器”、“铁路(小站)计算机售票系统”、“JWBP-I列车移动售票系统”被列为国家新产品,在国内居领先和主导地位,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工程中心”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

1.客运专线综合调度系统及配套技术2.区域性控制计算机联锁及配套技术3.客运专线点连式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及配套技术4.铁路光纤/无线射频系统及配套技术5.编组站车辆减速器及配套设备6.秦沈客运专线通信信号综合试验7.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8.铁路制票机9.列车移动补票机10.客票系统延伸业务技术的研发及关键技术研究(四)试验室和试验手段建设加强“工程中心”试验室和试验手段建设,建立试验、检测、检验系统,服务于“工程中心”建设和发展,是努力增强自主创新和工程开发能力,发展和确立专业技术优势,提供优质产品,提高“工程中心”核心市场竞争能力的必要技术手段。

利用国家、铁道部的拨款和铁科院的自筹资金,根据全面发展、重点支持和明确目标、讲求实效的原则,通过对重点试验室的技术装备,提升“工程中心”试验、检验检测能力,推进中心科研开发及产业化中试水平。

同时,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建立开放式的维护支持、维修中心和中心实验室,立足铁路、面向社会提供各种开放式服务,使“工程中心”真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技术辐射源。

1.建立设备精良、体制健全的铁道部壹级维护支持、维修中心,面向全路提供工程化设备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1)全路编组站自动化维修中心(2)全路客票维护支持中心(3)全路行车安全指挥自动化维修中心(4)全路计算机联锁维修中心2.建立五个全路中心试验室,为RITS相关关键技术的突破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开展立足铁路、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式服务(1)全路信号雷电防护中心试验室(2)全路信号光学中心试验室(3)全路无线中心试验室(4)全国铁路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实验室(5)行车安全模拟试验室3.建设货车安全监控最小系统(五)国际交流和协作方面“工程中心”本着“优势互补、引进吸收、立足铁路、服务社会”的宗旨,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力量,提升中心的开放集成研究能力、工程化开发能力和生产应用能力,加速了智能运输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向铁路和社会提供配套技术产品。

(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工程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了壹支具有创新意识和科技攻关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同时面向社会,培养和造就参和市场竞争、善于开拓创新的工程技术人才和运营管理人才。

1.学科建设“工程中心”现有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和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智能自动化及智能控制)。

“工程中心”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7人。

2.自身人才培养要实现“工程中心”的持续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工程中心”结合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在职职工的培训,更新、补充、拓展知识、技能,尤其是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和关键岗位员工的培养,逐步建立壹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高水平、高素质、富于创新和奉献精神的人才队伍。

截止到2003年底,“工程中心”有员工35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94人,(包括研究员13人,副研究员63人,助研员115人,初级技术人员103人)。

“工程中心”拥有国家级专家3人(已退休),部级专家9人(已退休4人),专业技术带头人3人。

3.对社会和行业人才培养把“工程中心”建设成为RITS的人才培养基地,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工程中心”依托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面向社会、面向行业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为推动行业和社会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行车调度指挥、计算机联锁、编组站自动化三个事业部采取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进行行业专业技术培训,每年300人次之上。

根据铁路运输现场的需求,围绕铁路客票系统,中心组织了近1000人次的计划业务培训和营销分析系统培训,和客票基层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

(七)资质建设方面“工程中心”加快资质建设的步伐,积极开展相关认证工作,以外部力量推动内部管理,提升自身持续创新和发展的能力,推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1.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华铁X公司2001年完成了ISO9001:1994质量保证体系认证;2003年完成了ISO9001:2000质量保证体系换版认证。

经纬X公司于2002年11月5日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且于2003年8月19日~20日接受ISO9000外审后的第壹次监督审核,得到了外审老师的高度评价,共开出0项不合格,审核结论为ISO9000证书继续保持。

2.软件企业资质认证行业资质是国家相关主管单位对从事相关业务应当具备的人员素质、资金数量、专业技能、管理水平和工作业绩等审查后颁发的市场准入证书。

电子计算技术部于2003年2月14日通过企业认定,取得了软件企业认定证书。

二、2004年工程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壹)积极准备迎接国家验收院于2003年11月成立了RITS工程中心领导小组和建设办公室,确立了“以良好的业绩通过国家验收为基本目标,以落实《计划任务书》各项建设任务为主要内容,以加强成套技术装备,提高中心研发及中试水平为根本目的”的方针和工作要点,按照《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验收大纲(执行)》的规定和要求,以通号所、电子所为依托,从研究开发、工程化产业化、开放服务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全面的总结前三年的工作,认真寻找差距,加快建设步伐,以期以良好的业绩通过国家验收。

(二)加快体制改革,优化整合相关资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产业升级以国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集中铁科院在通信信号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源优势,按照现代科技型企业的运作模式,建立人才、技术和经济的良性循环机制,围绕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共性、关键性、前沿性的重大科研开发课题和工程化项目,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进壹步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发挥综合效益,走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引领和推动铁路综合化、智能化、信息化产业的技术进步,是铁路跨越式发展对作为“行业技术创新基地”的铁科院提出的客观要求。

(三)加速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为实现铁路信息化做出更大贡献中共十六大提出加快实现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这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铁路信息化是世界铁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攻方向,覆盖运输安全、运输组织、技术装备、客货营销、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将对各种生产要素起到倍增和催化作用,带来效率和质量的大幅度的提升,对实现铁路产业技术升级意义重大。

实施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要求跳出原有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框框,着眼未来铁路发展需求,站在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确立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