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旅游的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旅游的文献回顾

一、背景简介

“旅游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之一。旅游应是人人享有的权利。”当前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旅游业正以“朝阳产业”的姿态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现在,旅游主题和形式日新月异,旅游者也更追求一种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模式(《马尼拉宣言》198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对高质量生活的不断追求,过去那些简单的物质生活已经很难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多的人开始了对精神层面和生活享受的一些追求,于是外出旅游也成为不少人的首要选择。

心理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物,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用来表述,专家们评判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心理问题在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年龄越大,心理问题就越明显。在心理问题由小变大的过程中,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疾病。正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种种矛盾、困难和不顺心,经常产生不良情绪,以致对人们的身心产生很大的伤害(张小红,2009)。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因为一些内在的或者是外在的因素产生心理问题,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会产生相应的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目前却没有足够完善的心理咨询组织模式来帮助大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国内就有学者对不同人群进行了调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较少求助心理老师,其原因在于很多同学仍认为接受心理咨询是一件羞耻尴尬之事,担心受到身

边朋友的歧视。而且,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多以个体谈话辅导为主,较少涉及团体辅导,对于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收效甚微(陈家麟,2002)。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累,实际上并不是体力透支,而是不会休息。比如,国庆长假,有些白领人士觉得平时工作太累了,选择打牌、听音乐、看电视等看似很放松的休闲方式,还有人干脆睡上好几天的觉,实际上这些并不是科学的休息方式,因为白领人士的疲劳大多属于脑力疲劳或者心理疲劳,并非体力疲劳,体力上的休息并不能缓解这些人的疲劳感(张小红,2009)。在研究中学者发现这类人群也会通过旅游的方式来使自己放松下来,不过收效不是很好,治疗的持续性也不是很强。

面对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和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在传统的心理咨询模式缺乏吸引性的情况下,大家就早寻找一种能把旅游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一种方式,于是不少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开始探寻一种全新形式的心理治疗模式——心理旅游。

二、研究文献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的思考》(张小红,2009)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曹静,2004)

《心理旅游产品开发探究》(陈启新、雷国营、张耀武、覃军,2012)《心理旅游初探》(韩毅,2008)

《心理旅游的市场细分探究》(张亚卿、褚秀彩、刘艳红、张宏卫,2008)《心理旅游研究》(陶明达,2007)

《心理旅游在高中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王晓乐、宫婷婷,2011)

《心理旅游在矫治学生不良心理行为中的应用》(陶明达、王美红)《心理旅游在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应用》(张卓业,2012)三、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重点摘取整理,我们发现前人关于心理旅游主要是做了心理旅游概念、心理旅游特点、心理旅游优势、心理旅游发展过程及现状、心理旅游发展可行性及发展趋势、发展心理旅游应该注意的问题、心理旅游的模式探索、心理旅游的适用对象、目前心理旅游对象的局限性、心理旅游的市场细分、心理旅游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心理旅游实施的的研究,并且通过研究结果对以上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概念界定

曹静(2004)把心理旅游界定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她认为,心理旅游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针对旅游者本身心灵缺失部分,以帮助旅游者得到心理上的治疗,拥有健康心理素质为目的,加入包括心理调整、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开导难题等等提供心理咨服务的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旅游形式(《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

陶明达(2007)则认为,心理旅游是把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心理咨询与治疗于旅游活动之中的一种心理咨询。它提高了旅游者的旅游满足感和精神需求,特别是在矫治厌学、网瘾等不良心理与行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是一种新的心理治疗和心理保健形式(《心理旅游研究》)。

王晓乐、宫婷婷(2011)通过研究认为,心理旅游是以旅游活动为实施形式,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实施手段,以促进参与者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新型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心理旅游通过创设回归自然,降低压力的情境,在心情放松的前提下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从而达到放松心情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心理旅游在高中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2.心理旅游的特点

陶明达、王美红认为心理旅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心理旅游主要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为目的。旅游的线路、景点以及导游词的确定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第二, 心理旅游的设计由心理咨询师为主确定。第三, 心理旅游以心理咨询理论为指导, 遵循心理咨询的规范, 旅游景点的设计与游览以及导游词的撰写与解说等都要满足心理咨询的需要。第四, 心理旅游是现代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心理旅游在矫治学生不良心理行为中的应用》)

曹静(2004)心理旅游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针对那些心里觉得“不温暖”的人群,或者是觉得生活有一部分已经丧失的人。它强调的是人与人的交流、提供的旅游产品中,大部分是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适合人群范围广。(《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

针对其特点,某旅行社进行了如下的广告宣传:每日穿梭在高楼林的都市中,呼吸着现代的气息,享受着高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然而,你是否感觉到自己的情感已经封存起来了呢? 我们能够感觉到父母

的辛劳,却不会表达感激之情;我们需要爱人的手,但是相握时自己却一点感觉都没有! 我们最爱孩子,但和自己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最讨厌的人还要少得多。曾经喜欢一个人,喜欢一种心境,但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如何去维护,更有人不知如何去理清自己的情愫。来吧,让我们给自己一个借口,让我们围炉夜话,执手游戏,找寻我们远去的情感,让我们的心在与亲人朋友的倾心交谈,互动训练中慢慢温暖起来。

3.心理旅游的优势

张小红(2009)认为人们在此不仅能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放松情绪而且心理旅游运用独特的方式,把不同的人组建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家庭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把大家的心牵引到一起,使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心理游戏和训练中释放自己,得到身心的双重放松。(《关于发展心理旅游的思考》)

曹静(2004)说:在心理旅游过程中,为我们提供服务的服务人员不再仅仅是导游人员,还增加许多从事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人员,以及在身心疗养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护理人员,心理讲师,营养师等等,并且如果有特殊需要的话,还需要随行的导游人员掌握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

陈启新(2012)认为心理旅游能将心理服务和旅游服务紧密融合,让游客既能在游山玩水中体验到美景带来的感官愉悦,又能感受到相应的心理服务带来的心灵成长,实现“快乐+成长”双重收获,以期推进旅游产业和心理服务共同发展。(《心理旅游产品开发探究》)

4.心理旅游的发展及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