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将点评朝鲜战争中的军队
美国如何评价朝鲜战 争
美国如何评价朝鲜战争美国对于朝鲜战争的评价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群体中存在着多种观点和声音。
在朝鲜战争刚刚结束的那段时间,美国国内对于这场战争的看法较为复杂。
一方面,战争的结局没有达到美国最初的战略目标,这使得一些人认为这是一场“未竟的战争”,是一次战略上的挫折。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强调美国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军事力量和对盟友的承诺。
从军事角度来看,美国部分军事专家和将领认为朝鲜战争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战争。
朝鲜半岛的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给作战行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更是出乎美国的意料,志愿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术运用,使得美军在战场上遭遇了重大挑战。
在政治层面,一些美国政客认为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格局下的一个局部冲突,是共产主义阵营扩张的表现。
他们将战争的爆发归咎于苏联和中国的影响,认为这是对美国及其盟友在亚洲利益的威胁。
然而,也有一些较为客观的声音指出,美国对朝鲜半岛局势的误判以及过度干涉,是导致战争爆发和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于朝鲜战争的评价也在发生变化。
在历史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战争。
他们研究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试图从中吸取教训。
一些研究指出,朝鲜战争使得美国重新审视其在亚洲的战略布局,加大了对军事力量的投入和对盟友的支持。
同时,这场战争也让美国意识到,在与拥有强大民族意志和战略智慧的对手作战时,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并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然而,在大众文化领域,朝鲜战争在美国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相比,关于朝鲜战争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相对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社会对于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相对较低的关注度。
在国际政治的视角下,朝鲜战争被视为冷战时期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加剧了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对立和紧张局势,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经历也促使其在后续的国际事务中更加谨慎地评估军事干预的风险和代价。
朝鲜战争中真实的万岁军和惨烈的三所里阻击战
38军是一支拥有优良战斗传统的部队,他们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在入朝作战前作为先期的主力被彭帅寄予了厚望,但在一次战役的军隅里因为军长梁兴初的迟疑决策导致了战役目标没有达成,彭帅在总结会上怒斥梁兴初是鼠将!面对一次战役的结果梁兴初没有解释的余地,假如自己早一天行动也许战役的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为了继续打击美军第八集团军志愿军总部又制定了二次战役的计划,38军再次充当关键的角色,再次担任阻击任务手,面对同样的任务梁兴初军长召开了会议下达了战斗命令,一定要一雪前耻!112师就是最可爱的人,志愿军都是最可爱的人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很多人,在松骨峰阻击战中的志愿军就是112师的335团。
阻击战非常的惨烈美军用十几架飞机和各式的炮弹猛轰志愿军阵地,同时对335发起了五次集团式的冲锋,由于美军数量是志愿军的数倍,因此志愿军的伤亡还是非常惨重的,死守松骨峰主阵地的一营三连最后只剩下了7个人。
三连是英雄的连队他们面对的是志在逃跑的美军第二师,美军第二师也是美国陆军的骄傲,他们在二战中也是立下过很多的战功。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在狭小的空间里美军为了撤退对松骨峰发起了集团式的冲锋,因为他们知道不突破松骨峰那就是死路一条。
美军的飞机和大炮疯狂的向一营三个连队的阵地倾泻,什么燃烧弹汽油弹凡是能用的炮弹都用上了,在经过了数次白刃战后美军才被打退。
美军在龙源里和三所里还有第二十七师和英军二十七旅,为了打通撤退的道路,美军在狭小的区域内就投入了上百架飞机和数量庞大的坦克炮、榴弹炮、迫击炮,整个龙源里地区的大山都在摇晃,而战斗持续到了黑夜,美军第五次集团冲锋才被打退。
夜晚的战斗是志愿军的歼灭战,被困在山地里的美军最终被志愿军合围,在十几公里的战线上美军丢弃的坦克汽车和各种火炮一眼望不到边,而38军也成功的堵住了美军撤退的路线达成了战役的目的。
奔袭三所里113师用14个小时创造了奇迹14小时奔袭72.5公里,大家会觉得一小时也就是10多里这没什么艰难的,但113师确实创造了步兵史上的奇迹。
三位美国老兵点评朝鲜战争
三位美国老兵点评朝鲜战争:不应该去侵略别国2006-06-05 14:39:08来源: 论坛网友评论36 条本文共2页第1页第2页前国会众议员麦克洛斯基:美国不应该去侵略别国皮特·麦克洛斯基现在是美国加州一个县的律师。
1951年,他曾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少尉排长到朝鲜作战过9个月。
在三八线以南、北汉江沿岸的春川至水三里一带打过几场恶仗,终身难忘。
他清楚地记得,在一个零下几十度的严冬之夜,他布置士兵两人一组在前沿阵地的单兵掩体内布防,间隔三四米。
每隔一个掩体有一人放哨。
他每隔15分钟用步话机呼一下各个掩体放哨的士兵。
半夜12时的一次呼叫,五号坑没有回应。
派人过去一看,在上面放哨的美国兵已被志愿军侦察兵抓走了,下面的士兵仍在呼呼大睡。
两边掩体内放哨的士兵仅几米之遥,居然没有发现。
志愿军侦察兵的神出鬼没令美国海军陆战队称奇。
还有一次,他在一名牺牲的朝鲜战士身上找到一张照片。
这名战士只有十七八岁,照片里有20余人,像是一张三代人的全家福。
看着这张照片和已经死去的朝鲜士兵,他忽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法:像自己这样一个牛高马大的美国兵,从万里之外到这里来杀死这个可怜的孩子,为了什么呢?这个朝鲜青年可能就居住在距战场百里之内的地方,照片里他的祖父母、父母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不该遭遇自己的孩子被打死的悲剧。
麦克洛斯基说,从朝鲜战场回来的人有好多年都不愿意向家人谈起战场上的情况。
一直到年届退休,当年野战排的老伙伴们在一起聚会时,大家才爱回忆一下往事。
麦克洛斯基后来也在战斗中受过两次伤。
但他仍然非常佩服中国的军人。
中国军队的装备这么差,但打仗十分勇敢,一往直前,不怕死。
他说:“我尊敬他们超过尊敬我们自己的将军。
”从朝鲜战场回美国后,他从事法律工作,并在后备役部队里留到1960年。
他从1966年至1982年连任八届美国联邦众议员。
1972年他在八个州里与尼克松竞逐共和党总统提名。
他对记者说:“我知道我不可能获得党内提名,但我要借竞选的机会宣传反对越战的主张。
抗美援朝的评价 抗美援朝评价(最新)
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
70年前,朝中代表团代表和“联合国军”代表在《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上签字,历时三年零一个月的朝鲜战争和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至此结束。
这场战后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在当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几十年后,我们应怎样用历史的眼光评价抗美援朝,本刊特邀三位专家解答。
抗美援朝出兵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主持人:新中国成立伊始,在国内各方面都面临艰难的情况下,抗美援朝决策确实是一个牵动全局的大事。
毛泽东说,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一个决策。
对于当时出兵参战的决策,您怎么看?张星星(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抗美援朝出兵参战的决策,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经过慎重思考、深入讨论、反复权衡,独立自主作出的正确抉择。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直接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中国在作出出兵决策之前,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美国发出警告,但是美国完全无视中国的警告,不断扩大对朝鲜的侵略。
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不惧强敌的决心和信心,符合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得到全国各阶层和各民族人民的热烈拥护。
正如毛泽东当时所说的,抗美援朝出兵参战的决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
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对于当时的出兵决策,有观点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是在苏联领导人的鼓动下毛泽东个人作出的决断,是当时的中共主要领导人在信息极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的错误判断”。
也有人撰文认为:“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也有反对中国出兵参战的意见,反对者陈述了各种理由,是毛泽东否定了不同意见。
……而从现在解密的联合国和美国档案得知,联合国、美国和其西方盟国并没有准备与中国作战,并且在努力防止这样的战争发生。
李奇微如何评价朝鲜战争
李奇微如何评价朝鲜战争李奇微是美国的陆军四星上将,那么李奇微如何评价朝鲜战争?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李奇微如何评价朝鲜战争,希望对你有帮助!李奇微是在朝鲜战场上而闻名天下的,他拯救了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的联合国军。
对于这位传奇将领的人生经历,李奇微之后写了回忆录和《朝鲜战争》,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可以从他的《朝鲜战争》中去探寻。
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他在战败后对彭德怀的评价,他在美国失败时,在他的办公室里写下“仅向中国志愿军总司令敬礼”,这充分显示出他对对手的尊重与佩服。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令李奇微是感到惊讶的,志愿军给李奇微的印象之一就是勇猛,作战非常的狂野,而且志愿军非常擅长游击战。
在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中有一段话反应出了他对朝鲜战争的重要观点:政治上的任人唯亲和为了巩固个人在政治上的地位而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使得朝鲜军人的许多突出特点荡然无存,而且为了提高这些军人的素质,我们在人力物力上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李奇微在美国应对朝鲜军队的投入实为不值。
李奇微在书中说道:我们发动朝鲜战争的企图是什么,并且强调我们在这场战争中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李奇微并不看好朝鲜战争,而且在朝鲜战争中失去的士兵人数,以及军备损耗都是重大的,最终美国却却实实的输掉了战争。
而且,他还认为朝鲜战争是美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李奇微如何评价中印战争李奇微是一位有名的将领,他因在朝鲜战场上拯救了联合国军而名闻天下,而且在他的回忆录中对各个战役都有自己的评价,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印战争是1962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普遍称为中印边界反击战,印度则称为瓦弄之战。
自战争发生之时就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并且对此次战争也有很多评价,而且多数媒体认为印度只能失败,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也是如此,并且他非常同意麦克阿瑟曾说的话:“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
”这也充分显示出李奇微对此次战争,中国的胜利是势在必得的。
范弗里特评价志愿军 美军回忆志愿军战斗力太可怕
西安兵马俑在线5月19日讯中国人民志愿军究竟有多强悍?三位美国高级将领告诉你一切!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开国之战,也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通过与联合国军长达三年的浴血奋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同时也为新中国换回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时期。
而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作为志愿军主要对手的美军给出了很多非常高的评价。
尤其是美军的一些中高级将领,他们的评价里面几乎都包含了赞扬的成分在里面。
原美军第八集团军军长范弗里特曾经这样评价志愿军:“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
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
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
他们携着步枪,腰上皮带配有二百粒子弹。
他们携带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几天。
中国军队医疗设备简陋,万不能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以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
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奋不顾身的,有时甚至渗透到我们防线后方,令我们束手无策。
”美军第八集团军军长范弗里特而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马修·李奇微曾在他的关于朝鲜战争回忆录中这样评价志愿军:“中国人是坚强而又凶狠的斗士,他们会不顾伤亡地发起攻击。
而他们也是最值得尊重的敌人,他们从不杀死受伤或者被遗弃的伤员,他们会把伤员放在美军车队的必经道路上,之后离开。
他们从不像医疗车队开火,也从未进攻过任何医疗站。
” 而李奇微在回忆录中还这样说过:“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守卫在孤零零的碉堡(碉堡四周堆放着沙袋,设置着铁丝网,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对付敌人的攻击)中的士兵往往吃惊地发现,四五个穿着胶底鞋的中国人已不声不响地潜入他们与前哨警戒线之间的地带。
这时信号弹就会从敌人战线那边升起,疯狂的军号声就会把我方哨兵吓进碉堡,几乎来不及发出口令,战斗就打响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历史趣谈:大名鼎鼎的麦克阿瑟将军指挥过哪些战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名鼎鼎的麦克阿瑟将军指挥过哪些战役导语:麦克阿瑟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将军,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战场上,参加过很多战争。
在很多军事杂志中,他的地位可谓相当之高。
他也是一位相麦克阿瑟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将军,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战场上,参加过很多战争。
在很多军事杂志中,他的地位可谓相当之高。
他也是一位相当偏执而且十分聪明的人,指挥过很多有名的战役。
由于战功赫赫,他备受美国人民的爱戴,其人生经历常人难以想象。
由麦克阿瑟指挥过哪些战役,就可以大概了解其一生中的那些最耀眼的经历了。
麦克阿瑟照片一战中,麦克阿瑟作为美国军队中的一个参谋官英勇作战,倒是并没有指挥过什么的有名的战役。
但是在二战中,他提出并指挥了菲律宾战役,其中也包括新几内亚战役。
他的战术灵活多变而又出人意料,对日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也解放了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菲律宾群众。
在之后的中途岛战役中他也有参与。
除掉这些之外,麦克阿瑟指挥过哪些战役是广为人知的呢?当然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麦克阿瑟遇到了有史以来他最强劲的对手。
尽管处于双方装备差距悬殊的不利情况下,志愿军凭借团结牺牲精神以及彭德怀将军的有效战术,经过三次比较大的战役,麦克阿瑟被我军由鸭绿江边一直击退至三八线附近。
彭将军又及时停止了行军,粉碎了麦克阿瑟想要诱敌深入的计划。
至此,麦克阿瑟遇到了他最棘手的对手。
在之后,由于麦克阿瑟的性格傲慢偏执,与美国军方的计划产生分歧,最终被美国总统削去职务。
一代老兵的传奇也到此落幕。
麦克阿瑟是如何评价朝鲜战争的?生活常识分享。
抗美援朝的历史资料
抗美援朝的历史资料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出兵主要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考虑,是不得已的选择。
”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战争,是在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爆发的。
在朝鲜战争历史研究领域很有影响的美国学者艾伦·怀廷(《中国跨过鸭绿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认为,中国领导人在朝鲜战争前夕正专注于解决压倒一切的国内问题,而中国的介入是由于中国安全受到现实威胁的结果。
他的结论得到拉塞尔·斯珀尔(《龙的参与:1950~1951年中国在朝鲜对美国不宣而战》)和安东尼·法勒-霍克利(《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回忆》)的支持。
美国学者乔纳森·波拉克通过对披露的新材料的研究认为,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是受形势支配的。
他说,关于是否介入战争的争论在1950年10月份甚至在周恩来与印度大使潘尼迦著名的深夜会见后还在继续进行。
只是到了10月13日,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再次权衡了中国介入的风险和代价之后,才重新确定有必要在朝鲜部署军队,因为如果中国军队不介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就会受到明显的威胁。
当美国决定越过“三八线”、美国强大军事力量出现在中国东北边境的时候,“中国领导人似乎没有别的选择”。
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托兰(《漫长的战斗》)认为,中国进入朝鲜冲突是被迫的,中国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一个威胁要使用核武器的强大敌人的入侵。
他说:“麦克阿瑟想拿下整个朝鲜,而且或许向更北的地方推进,迫使毛介入一场他几个月来一直试图避免的战争。
”他在一次与中国学者的学术交流会上强调说:“中国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
如果苏联侵略墨西哥,那么美国在5分钟之内就会决定派军队去的。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评价美军:火力很强,但士兵大都是来混日子的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评价美军:火力很强,但士兵大都是来混日子的1950年11月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枪声逐渐平息,刚刚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官兵不仅歼灭了15000余敌人,还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击退到清川江以南。
“联合国军”总司令兼远东美军总司令、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关于“感恩节(11月23日)前结束战事,回家过节”的承诺彻底落空。
美军装备的确让人望而生畏志愿军部队随后转入休整,并抓紧这个宝贵的战场间隙,总结一次战役时的得失,对初次交手的美军战斗力进行评估。
无疑,美军的确拥有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武装,而且其对现代化装备的运用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海军航空兵可以在5分钟内飞临战区上空实施扫射和拦阻射击;空军对地面攻击的能力更是可怕,竟能在两军散兵线仅30米距离内准确投弹攻击。
不要说占有压倒性优势的海空军,就是刚刚被击退的美国陆军,其军事装备也是令人望而生畏:美军1个师属炮团就有18门155毫米榴弹炮和54门105毫米榴弹炮,比志愿军两个军的重炮还多。
即便是轻武器,优势也仍在美军一边。
其1个师就配备6913支M1步枪、243支狙击步枪、7474支卡宾枪、638支冲锋枪、412挺勃朗宁自动步枪、160挺轻机枪以及394挺重机枪。
美军步兵普遍缺乏信仰然而,第一次战役最终还是志愿军取得了胜利,即便随后的多次战斗,美军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通过志愿军官兵的总结,认为除了其从上到下的狂妄轻敌以外,失败的主因就是缺乏有战斗力的步兵。
尽管美国投入朝鲜战场的大都是参加过二战的正规军,但也仅仅是军官和士官有战争经验,普通士兵几乎都是战后新招募的。
这些美军普通士兵并不像志愿军那样怀着保家卫国的理想,更没有什么信仰,只想混日子,捞个从军经历,并未想过真要打仗。
他们“在前进中一听到枪声就地停止不前”,“过于怕死,缺乏勇敢进攻与死守到底的精神。
完全依赖空军、炮兵和坦克”,“如果断绝了补给立即就会丧失战斗意志”。
美军中还编入不少南朝鲜人更何况,美军为了补充兵源拉炮灰,还在军中编入了许多南朝鲜壮丁,以其王牌骑兵第1师为例,就编有3000南朝鲜人,普遍仅受过几周甚至几天训练,毫无战斗力可言,一旦遭到志愿军手榴弹或迫击炮弹打击,立即就会朝后跑,进而带动身边的美国兵一起溃逃,有时甚至导致整条战线崩溃。
最寒冷的冬天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朝鲜战争
最寒冷的冬天: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朝鲜战争作者:大卫.哈伯斯塔姆王祖宁刘寅龙来源:《中国报道》2011年第02期看不到的结束砥平里之战标志着一场新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年多,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却都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面对惨痛的现实,两支军队的指挥官早就失去幻想,或许他们的顶头上司还有所指望。
于是这场战争慢慢地变得血腥和残忍起来。
当时,李奇微曾对一名陆战队军官说,你的任务就是“让红色中国的血流干”。
1951年春,中国军队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势,他们在前线投入30万大军,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激烈的战斗之一,结果是人员大量伤亡,战果却微不足道。
然而,它提醒了西方国家的指挥官们,中国军队有多么能征善战,有多少人能投入战斗。
这彻底击碎了联合国军再次跨越三八线、直奔鸭绿江的幻想。
但是,很多前线指挥官似乎还不愿意放弃这个美梦。
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一度对上级的限制感到不可理解,他一直以为,在击退中国军队1951年5月发动的攻势后,该轮到他们北上报复中国人了。
但华盛顿一开始就看透了这一点。
他们知道那样做的结果将非常可怕,因此,他们不想拿美国人或其他人的性命再去冒险。
不过,没人知道应该怎样结束这场战争。
战争已经陷入到不可忍受的拉锯战之中,谁也赢不了谁,它已经变成一场没有胜利者、只有死亡的游戏。
双方都想脱身,但又都缺乏做到这一点的政治技巧;对两个潜在对手陷入这样一场痛苦无比的战争,斯大林肯定会很高兴,而且会想方设法减少让双方全身而退的机会。
而美国和中国互不承认的政策也进一步削弱了双方退出这场战争的决心和减慢了退出速度——双方唯一认可对方的地方就是在战场上,在枪口下。
这样,直到1951年7月,双方才开始在位于三八线以南的朝鲜古都开城进行和谈,或者说,叫停火谈判,但谈判进程却如蜗牛一般缓慢。
之后,谈判地点又转移到三八线附近的一个无人区——板门店。
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敌意,彼此间的强烈不信任,再加上朝鲜和韩国都不愿意互相承认,导致零星战斗从未停止,谈判进展异常艰难和缓慢。
朝鲜长津湖大战美军生还者评价志愿军
朝鲜长津湖大战美军生还者评价志愿军:不如日军善战美国人写的朝鲜战争系列3:长津湖的严冬访问长津水库战斗生还者和作家—美国陆战队员李.伯奇1950年,当陆战队拼命杀出中方埋伏圈时,朝鲜遭遇了其20世纪最严酷的冬天。
战场上的人也随之遭殃。
美国陆战队员李.伯奇二战时在菲律宾的湿热丛林中作战,并在战斗中负伤。
他在1945年12月13日回国,圣诞节前夜回到衣阿华州家中,当地气温零下34度。
他不知道五年后他要作为陆战步枪连的排级中士重返战场,在北朝鲜的严寒中战栗。
伯奇写过两本书。
第一本书《在地狱中集合》1963年出版,描写朝鲜战争,包括釜山防御战,仁川登陆,重夺汉城,和长津水库战斗。
他1987年的第二本书《天皇的客人》是前战俘弗兰克.普罗姆尼茨上士的故事,他在巴丹,克雷多尔,死亡行军,战俘营和日本“地狱之船”的恐怖中幸存。
第二本书被新墨西哥州巴丹纪念馆图书馆收藏。
关于长津水库战斗和其中英勇事迹的文章已有很多,但关于战士们的感觉的文章不多。
伯奇接受一家杂志采访,讲述了所谓长津精英(Chosin Few)的故事。
记者:里根在其总统就职典礼上称长津水库战斗是战争史上的经典战斗之一。
我想你同意这种说法。
伯奇:美军打过许多血腥残酷的战斗,但长津之战是一支小而纪律严明的军队战胜了有压倒性数量优势的顽强之敌和严酷天气的经典战例。
严酷的天气以及我们击退了六个中国师这一点使得长津战斗与众不同。
长津之战后,我遇到了一位随美陆军参加了二战凸出部战役(二战中德国最后一次战略进攻,美第101空降师被数个德军装甲师包围,101师死战不降,巴斯通是其战场)的陆战队员。
他说他一直认为不会有比凸出部战斗更艰难之事,但长津战斗使他改变了想法。
记者:你认为长津战斗在陆战队史上有独特地位吗?伯奇:在我参加陆战队时,陆战队员被称作“老布雷德”。
现在长津生还者被称作“冷布雷德”。
如果你与那样的战友一起有过那样的经历,你们会结下深厚的友谊。
就天气而言,长津比美军其它战斗要糟糕得多,而在知道不会有部队救援我们(就像在巴斯通的情况一样)之后情况变得更糟。
外国军彭德怀评价
外国军彭德怀评价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收复了沦陷43天的平壤,使美军遭遇了“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麦克阿瑟那神话般的尊严被损害了。
中国人愚弄了这位一贯正确的军事天才,麦克阿瑟现有的能力和力量根本斗不过在朝鲜的中国指挥官彭德怀。
”这是抗美援朝时期的美国军官对彭德怀的评价。
开国元帅彭德怀是一位个性特别鲜明的人物,他最为人称道、让人佩服的是身经百战、威武坦荡、谨慎果断、叱咤风云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显赫战功。
除此之外,彭德怀元帅也是一位刚正不阿、正气凛然、光明磊落、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敢于同错误路线作斗争的铁骨铮铮硬汉子。
他做人做事严于律己、光明磊落、知错即改,他是让无数人钦佩的大英雄。
参加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各军简介
参加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各军简介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
经过两年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共毙伤俘敌71.8万余人,其中美军29.7万余人。
迫使"联合国军"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据中央军委轮番作战方针,先后有27个军另1个师入朝参战。
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4月21日,首番参战部队有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66军、第50军、第20军、第27军、第26军共计9个军30个师(其中第20军、第27军、第26军首番参战辖4个师);1951年4月22日至6月上旬,第二番参战部队有第64军、第63军、第65军、第60军、第12军、第15军和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第39军、第40军共计11个军33个师;1951年6月中旬以后,属于第三番参战部队有第67军、第68军、第47军和第12军、第15军、第60军、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第63军、第64军、第65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50军共计17个军51个师,另有第36军、第37军两个军担任在朝鲜南市、泰州、院里三个机场担任抢修、维护警戒任务。
1952年9月,第23军、第24军、第46军入朝,轮换第20军、第27军、第42军回国;同年11月,第33师入朝,担任东海岸元山地区的防御任务;为加强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力量,第16军、第1军、第54军、第21军先后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3月入朝。
朝鲜停战前后,大部分部队先后凯旋回国。
第1军、第16军、第21军、第23军、第54军暂驻朝鲜执行维护停战协定实施任务,并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1958年3月至10月,上述5个军胜利完成任务后,分三批全部撤离朝鲜回国。
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7个军参战概况如下:志愿军第38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38军编为志愿军序列。
把苏联人送来的死鱼扔回去——《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节选
把苏联人送来的死鱼扔回去——《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节选作者:暂无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8年第12期《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是罗学蓬继《中国远征军》之后又一倾情力作。
以新颖翔实的中外解密档案,以战争亲历者的口述笔录,铭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
——编者按在中国内战期间,莫斯科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共立党中国成为他的邻居。
其原因对当时的中共领导人来说,既难于理解,更难以想象。
当任弼时在1946年首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国名时,谁也没有想到,胜利会来得如此之快。
毛泽东在元旦献词中说:人民解放军必然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这一点,连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尽馆苏联大使仍然忠实地执行斯大林的旨意,履行着外交使团的使命,随南迁的国民党行政院来到了广州,但是,这并未给浩浩荡荡的人民革命蒙上阴影。
“南北朝”的呓语,“中间道路”的空想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白日梦,都不能给这场深广的人民革命,施加一点哪怕是咒符的作用。
若干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试图理解斯大林在内战期间对中国的犹疑态度,认为斯大林想阻止中共打过长江,在中国搞“划江而治”,以保持和美国在雅尔塔达成的对各自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谅解,避免美苏冲突。
即使是在这种事后分析中,中共领导人也没有窥探到苏方对一个共产党强邻的疑惧心理。
1948年底,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在和国民党政府内务部次长彭昭贤的一次谈话中,即己对这种心理表露无遗。
罗申承认莫斯科担忧中共会有铁托主义倾向,表示希望中国内战可以在国际调停下结束。
罗申指出:“一旦一个共产党大国在苏联东部边境出现,这将会给苏联政府带来一连串严重的麻烦。
”显然,苏联人担心,一个奉行独立外交方针的共产党中国,会在中国革命胜利以后,重翻中苏外交的旧账。
1949年1月31日,即农历正月初三。
凌晨,一架苏联的军用飞机降落在河北省石家庄机场。
从飞机上下来的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陪同他的是联共(布)驻北平的代表兼中长铁路局的负责人科瓦廖夫——科瓦廖夫的秘密任务实际上是负责苏联在中国的情报工作——以及苏联翻译、警卫员共4人。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评价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评价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李奇维(1910年-2001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名将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志愿军入朝作战期间,李奇维担任了志愿军总参谋长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对志愿军的建设和作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里我们来谈谈李奇维对志愿军的评价。
李奇维对志愿军高度评价了志愿军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起初面对敌军的强大压力,但志愿军官兵坚韧不拔,顽强抵抗,壮烈的战斗精神深深打动了李奇维。
他曾经说过:“志愿军官兵的战斗力和奋斗精神令人钦佩,他们挺身而出,不怕牺牲,为了保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而英勇奋战,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无比英雄气概。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作战计划和战术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赞扬。
在志愿军入朝作战中,李奇维作为总参谋长,精心制定作战计划,有条不紊地指挥作战,使得志愿军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大量胜利。
他对志愿军采取的“亮刀出鞘、寸草不生”的战术赞不绝口,认为这种雷厉风行的作战方式使得敌人始终处于被动局面,给志愿军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纪律和统一指挥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志愿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李奇维一直强调纪律的重要性,确保每一名官兵听从统一指挥,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他曾经说过:“纪律是军队的生命线,统一指挥是军队的灵魂。
志愿军只有保持严明的纪律和统一的指挥,才能取得胜利。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离不开李奇维多年来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他注重选拔和培养年轻的干部,鼓励他们勇于担当,锐意进取,不断提高战斗力和作战效率。
在他的指导下,志愿军逐渐壮大起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李奇维对志愿军的评价是非常积极的,他认为志愿军是一个英勇无畏、训练有素、统一指挥、纪律严明的军队,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团结精神。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表现,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和景仰,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扬。
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军”揭秘
朝鲜战争中的“联合国军”揭秘2019-09-28朝鲜战争从1950年6⽉25⽇开始,到1953年7⽉27⽇结束,历时3年零32天。
在此期间,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多项决议,拼凑16国部队组成“联合国军”,投⼊到朝鲜战场。
“联合国军”究竟是⼀⽀什么样的部队?它由哪些国家的部队组成?笔者综合各种资料,采访有关专家,对其内幕进⾏系统披露,以飨读者。
组建“联合国军”早有预谋⼆战胜利在望的时候,盟国⾸脑在商议战后国际安排时对朝鲜的命运提出了构想:战后由美、苏、中、英四国对朝鲜实⾏临时托管。
然⽽,在四⼤国尚未就朝鲜的托管问题达成具体协议前,1945年8⽉初,苏联军队向驻扎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此时,距离朝鲜最近的美国地⾯部队还远在600英⾥以外的冲绳岛。
8⽉10⽇,美国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在朝鲜的受降问题。
由于美军⽅缺乏⽴即投⼊朝鲜的兵⼒,加上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很难抢在苏联军队之前进⼊朝鲜。
于是,美陆军助理部长麦克和上校查尔斯·博尼斯蒂提出了“⼀条尽可能向北推进”,但⼜不致“被苏联拒绝”的分界线。
匆忙中,他们注意到地图上北纬三⼗⼋度线差不多从朝鲜中部穿过,⽽且汉城及其附近的集中营都在“三⼋线”以南。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美国军⽅和国务院的同意,并于8⽉14⽇被总统杜鲁门批准。
8⽉15⽇,杜鲁门给斯⼤林发出电报,通报以“三⼋线”作为美苏双⽅在朝鲜半岛的受降区域的分界线。
8⽉16⽇,斯⼤林复信表⽰同意。
于是,这条受降的临时分界线,后来成为朝鲜南北分裂的“国界”。
分界线以南归美国扶植的以李承晚为⾸的⼤韩民国政府统治;分界线以北归苏联⽀持的以⾦⽇成为⾸的劳动党领导。
“三⼋线”对于受降的军事意义只是表⾯和暂时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却是长远的。
⼆战结束后,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急需将朝鲜半岛营造成遏⽌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
1948年3⽉29⽇⾄5⽉10⽇,美国占领军出动⼏万名军警强⾏在南朝鲜进⾏普选,李承晚通过南朝鲜单⽅⾯⾮法选举上台后,在美国的唆使下,狂妄地叫嚣:“要解决南北分裂,就必须⽤战争来解决。
志愿军云山大败“骑一师”
志愿军云山大败“骑一师”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3-22彭德怀说:“美国骑1师从未吃过败仗,如今败在我们39军的手下了!”美国总统杜鲁门女儿撰文惊呼:在朝鲜开始发生了惊人事件,第8骑兵团几乎溃不成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出国第一仗是在朝鲜平安北道云山郡打的。
云山守敌是美军骑1师第8团和伪军第1师第12团。
骑1师是美国华盛顿时代建立的开国元勋师,虽然一直保留骑兵番号,可没有一匹马,是彻头彻尾的机械化部队。
建军100多年它从未打过败仗,是美国出了名的王牌军。
1950年11月1日15时40分,38岁的军长吴信泉指挥8个步兵团(一个军9个步兵团)从3面包围了云山之敌。
担任主攻的116师师长汪洋从炮队镜发现云山的美军和伪军正在后撤,在电话上向军长建议:“军长,绝不能让敌人跑掉,我建议提前发起总攻。
”吴信泉说:“好!打它个措手不及。
”于是他果断地命令提前两个小时发起总攻。
干掉敌军炮阵地红色的、绿色的、白色的信号弹交叉着在黑暗的夜空中闪烁。
各种火器发射的声响汇成一片。
116师从正面攻击,115师和117师从两翼实施包抄迂回,断敌退路,断敌增援,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晕头转向。
116师右翼347团和左翼348团4个营8个尖刀连一起向云山城里的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师长汪洋一直把主力346团掌握在自己手里。
当左右两翼的团队各打下一个山头时,他才命令这个主力团出动。
连长王振斌带领全连指战员迅速隐蔽前进。
在敌人的纵深阵地,我们的几次冲击均被敌人迫击炮弹压住了。
全连同志焦急地趴在河滩上,等待着再次向敌人发起攻击。
王振斌叫来1班长郑长官:“你带着你们班去干掉这个美国人的迫击炮阵地。
记住,要悄悄地接近敌人,不要让敌人发现你们,不准放枪,用刺刀拼掉它!”郑长官带领全班战士人人都贴在地皮上向前爬行,连呼吸都控制住不出大声。
距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他们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
美国大兵竟然吓呆了,直到两个正往炮膛里装炮弹的炮手被刺倒以后,其他美国兵才惊叫一声,掉转屁股就跑。
美国对朝鲜战 争的评价
美国对朝鲜战争的评价朝鲜战争是一场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战争,对于美国而言,其对这场战争的评价是复杂且多面的。
从军事角度来看,美国在朝鲜战争初期的军事战略和战术存在一定的误判。
他们低估了朝鲜人民军的战斗力和作战意志,认为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然而,随着战争的推进,美军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战争陷入僵持。
这使得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军事策略,并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
在政治层面,朝鲜战争被视为美国冷战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美国将其视为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一部分,认为必须通过军事手段来阻止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蔓延。
但战争的长期化和胶着状态,也引发了美国国内对于政府决策的质疑和批评,加剧了国内的政治分歧。
经济上,朝鲜战争给美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巨大的军费开支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压力,同时也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发展计划。
然而,战争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某些产业的发展,例如军工产业。
在社会层面,朝鲜战争导致了大量美军士兵的伤亡,这在美国家庭和社会中引起了悲痛和不满。
许多士兵经历了残酷的战斗,身心受到极大创伤,回国后需要面对社会的重新适应和心理康复问题。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行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不同反应。
一些盟友支持美国的行动,认为这是对抗共产主义的必要手段;而另一些国家则对美国的军事干预表示担忧和反对,认为这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和冲突。
对于美国军队自身来说,朝鲜战争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美军意识到在现代战争中,仅仅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火力并不一定能够确保胜利,还需要充分了解对手的战略战术、文化背景和作战意志。
这也促使美国在后来的军事改革和训练中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
美国政府和一些学者在战后对朝鲜战争进行了反思。
一些观点认为,美国在战争中的目标不够明确,战略规划不够完善,导致战争陷入长期的消耗战。
另一些观点则认为,美国在面对新兴的共产主义力量时,反应过度,没有充分考虑到地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十八军(美骑一师朝鲜战争表现)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抗美援朝:彭主席高喊“三八军万岁”时,为什么智思宏和邓不表态?《跨过鸭绿江》第17集,38军战报来了,志愿军司令部里的欢呼声如雷。
彭一向喜欢破格,亲自发电报给38军表彰。
鸭绿江上的剧照电报初稿起草完毕,让工作人员当众宣读。
当他们读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时,在场的人都不禁点了点头。
彭总见大家都没有异议,马上安排发消息。
然而,当工作人员转身离开时,彭总又拦住了他。
彭总要了电报稿纸,加了“三八军万岁”几个字。
看到这么高的评价,在场的人都面面相觑,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彭总身上。
彭总眼角隐隐含着热泪,喃喃地喊道:“38军万岁!”。
鸭绿江上的剧照邓华接口道:“同意!他们连夜飞了140里山路,停留在三三里、龙源里、松谷峰血战。
三十八军活该!”志愿军司令部其他人如梦方醒,高呼:“三八军万岁!”。
《跨过鸭绿江》这一剧情虽然看起来颇具壮志激情,但细节上却与真实的历史略有偏差,彭总拟写电文时,其实身边并没有那么多的人,也并未出现群情激昂高呼口号的场面。
鸭绿江上的剧照据《洪学智回忆录》记载,1950年12月1日,洪学智、邓华到彭总办公室,报告我军各部门在敌人撤退后的行动情况。
我进去的时候,彭总正在看前面的战报。
一边看,一边笑着说:“打得好!”然后把这份宏大的报告递给洪和邓观看。
不过,两人的态度,却并不如《跨过鸭绿江》剧中那么激动。
看完战报,邓华说:“他们是主力,他们是非常有战斗力的部队!”一副理所当然样子。
洪学智说:“他们上次受到彭将军的批评。
这一次,他们必须有所作为。
这是一支作风不服输的老军队!”,也是轻描淡写态度。
鸭绿江上的剧照彭总有主见,说:“不错,这是一支好军队。
我们必须给他们一个总的命令来奖励他们!”然后拿起笔,亲自起草了获奖信息,交给邓红观看。
看完他们同意了,彭总把消息交给工作人员,让他发消息。
参谋正要离开,彭总又把他叫了回来,加了“三八军万岁”几个字。
当彭看到他们没有说话,他笑着说:“如果你不表明你的立场,你就同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名将点评朝鲜战争中的军队(1)彭德怀:美国空军用于朝鲜的虽不多,目前仍占优势但空军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同时,空军也有它的困难。
敌人的坦克和炮兵暂时占优势,这是敌人比我们强的地方。
在战术方面我们就比敌人强,坚决勇敢,敢于近战,用炸药,拼刺刀,投手榴弹,这些都是敌人害怕的。
我军的政治素质比敌人高。
伪军战斗力弱,易打难捉,美军较强,死多活少。
一般无自由,易遭敌人联合兵种的袭击。
正面阵地从战术上分割敌人时,敌人并不害怕,因其白天可恢复原状。
敌最害怕的是威胁其战役供应线,渗入(敌)后方,首先打掉其火力阵地和指挥所。
我军无空军,必须充分利用夜间进行战斗(手榴弹,白刃战),必须采用长期手段调动敌人,乘其立足未稳,火力未展开时,予以猛攻。
敌人以大量飞机,坦克,火炮进攻,我仅持步枪,机枪,迫击炮和少数山炮,并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坚持抵抗,证明敌人攻击精神不强。
但由于敌火力猛烈,我伤亡相当大。
聂荣臻:美帝是整个帝国主义的支柱,政治军事都有一套,作战上非常客观,不株守成规,善于变化。
五个战役中各有其花样。
美国防部长马歇尔:中国共军是一个幽灵,连个影子也没有。
他们的主要秘密——-实力,位置和意图——-保守得非常完善,所以他们的力量就增加了一倍。
机械化部队,只好巧妙地实施徒步渗透,迂回包抄行动。
敌人的行动比我们的行动意图更隐蔽。
麦克阿瑟:中国军队常常避开大路,利用山岭,丘陵作为接近路,他们总是插入我纵深发起攻击。
其步兵手中的武器运用得比我们熟练,充分。
敌军惯于在夜间运动和作战。
敌人供应良好,步兵训练优良,小型武器和轻便装备充分,但几乎没有起支援作用的空军,而且大炮,高射炮,运输和交通设备等方面都特别缺乏。
中国的军事力量缺乏工业基地,甚至连建立,维持和运用普通海军所需要的原料也感缺乏。
它无法供应顺利进行地面战斗所必须的装备,如坦克,重炮和在战争中已被使用的其它科学发明。
军队编制仅属一支保安部队,而非战斗部队。
他们只有轻武器,没有海军和空军,缺乏坦克,大炮及其它许多军需品。
李奇微论南朝鲜军队:南朝鲜军队缺乏得力的领导。
他们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往往对中国军队有非常的畏惧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将。
脚踏胶底鞋的中共士兵如果突然出现在南朝鲜军队的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朝鲜的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
..秩序,丢掉武器,没有领导,完全是在全面败退。
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逃得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2)邓华(志愿军代司令员):朝鲜战争的基本特点也是敌强我弱,美帝国主义是高度现代化的军队,有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掌握了制空权,制海权,地面部队火力强,运动快。
但也有弱点:士气不高怕苦恋家,步兵攻击力不强,怕近夜战,怕切断包围;伪军装备差,经人民军打击后,新兵多,战斗力弱。
我军装备虽远不如敌,但与朝鲜人民军一起作战,兵力优势,英勇善战,能克苦耐劳,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朝鲜虽为狭长半岛,便于敌之海空进攻,但因是山地,树木多,稻田多,矿洞也多,亦难发挥其现代装备的作用。
五个战役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兵力优势,英勇善战,但装备远不如敌,特别是在敌人制空条件下作战,要大量歼灭敌人是困难的。
在不少战斗中由于拂晓未解决战斗,夜间被我们包围的敌人白天便在其空炮坦和外援内突的协同下逃跑了。
同时,连续的运动作战,部队得不到休整补充,兵力疲劳;另一方面,虽然敌人兵力不足,士气不高,攻击力不强,但因其有优势的装备和强大的火力,防御力还是强的。
同时朝鲜为狭长的半岛,限制了我军的广泛机动而敌凭借其海空优势,给我之侧背以很大的威胁,使我处于战略内线,在这种情况下,迅速结束朝鲜战争是不可能的。
李奇微论美军:(美军)缺乏领导的现象严重,部队不愿放弃某些物质享受,害怕离开为数不多的公路,不愿在没有无线电和电话联络的条件下实施运动,此外,在同敌人(我们的部队不久就在火力上压倒了敌人,并在空域和周围海域占了上风)作战时头脑过于简单。
这支部队是这样依赖公路,不重视夺占沿途高地,不熟悉地形和难得利用地形,不愿抛开使部队伤亡惨重的汽车而代之步行,不愿深入山地,丛林到敌人的驻地去作战。
美第八军军长范佛里特: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
中国军人在驻北韩两年半中,他们发动许多次进攻,并作长距离推进。
中国军队开始进攻时,士兵只奉命向某一个方向一直向前推进。
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
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
他们携着步枪,腰上皮带配有二百粒子弹。
他们所携带的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如美军的一半。
粮食是用米和杂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六天。
中国军医疗设备简陋,万不能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以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
他们在基层三人小组中经常单独作战。
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的,奋不顾身,有时渗透到我们防线后方,令我们束手无策。
美空军当局论中国军队:中国军队主要是亚洲的一支游击军队,他那来自农民的士兵每天只吃很少一点口粮(和西方的标准比)就能作长途行军。
受过高度训练的战士在中国的多年内战中已经习惯于夜行军,作战和昼间隐蔽了。
中国军队善于偷偷摸摸行动,受过高度训练和生活简朴,因此是联合国军地面和空中部队很难对付的敌手。
(3)志愿军副政委李志民:朝鲜是个三面环海的狭长地带,由于这种地形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那样可以广泛机动。
出国初期,由于敌人掌握着制空权,志愿军补给受到严重限制,我们每一个战役都难以维持很长时间。
我们如果离开这些客观条件,企图把敌人一口气赶下海去,就会变成乱撞乱碰的鲁莽家。
例如第三次战役,敌人防线被攻破后,曾经阴谋诱我南下,以便在我侧后登陆,但是我们并没有局限于“敌人退却必需猛追”的现成军事原则,而是在适当时机断然停止追击,避免处于不利地位,保持了主动。
很显然,那种“由北向南,一推就完”的轻敌思想是有害的。
虽然客观条件给了我们很大限止,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之上,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以我之长,攻敌之短,去打败敌人。
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很多。
出国初期,如果我们采取“正面平推”或“正面顶住”的办法,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的威力就可以大大发挥,这对我们是不利的。
但是敌人士气不高是它最大的弱点,它怕打运动战,怕夜战,近战,特别是怕我们迂回断其后路。
因此我们采取了“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方针,和“在战役,战术上实行近战,夜战,速决战,实行大胆迂回包围,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原则。
这样,就掌握了主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美第八军军长泰勒论中国军队:敌人是非常的狡猾,他们很会运用战术,以来减低我们的火力优势,其方法是在黑暗中接近我们的阵地,然后和我们紧缠在一起,使我们无法要求炮兵射击和空中攻击,否则就有同归于尽的危险。
当他们与我们紧缠在一起的时侯,于是又会象鼬鼠一样到处挖地洞,在许多地方掘开许多泥土,使我们根本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他们。
因他们有无限的耐心和勤逸,学会用许多道路,小径和各种不同的运输工具,以求在夜里运输补给品,所以尽管我们完全拥有空中优势,仍然无法切断他们的补给。
山地在战线的许多部分也限制我们的武器使用自由,它把装甲车和运输车辆的运动限制在狭窄的谷地内,(他们)利用地雷,障碍物,或泛滥的稻田来加以阻止。
所以我们的战车往往只能作固定的碉堡用来辅助其它地面武器的火力。
我们大部分运输车都呆在后方的集用场上,而且还要有人去维护。
敌人长于数量和勇气,在战术方面受过配合地形的良好训练,但其装备却极为原始化,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们早已送入军事博物馆的古董。
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他们越野行军,分成小块,在夜间行动。
他们一听见飞机声响,就四处潜伏起来。
他们的装备杂乱,有俄式,日式装备,也有美式装备。
中国军队的行动,必须有大量的补给。
如果要想进一步有所作为的话,就必须作更大的补给。
故我们限制他们的补给,是削弱他们最积极的办法。
美国史学家杜普伊:作战中,开始没军离不开道路,而且自身也过于依赖坦克,火炮和飞机的火力支援。
而装备轻便的中国军队,却是采用机动作战和奇袭,潜伏等战术,活跃在朝鲜的北部和中部崎岖不平的山区,以弥补其火力不足的弱点。
他们在黑夜活动,发起攻击;在白天伪装,隐蔽。
中共军队在朝鲜战争中有少量装甲部队,现代化装备处于落后状态。
然而他们把主动性和坚强的决心相结合,尽力利用了我们以前并不承认的许多弱点,因而给美军以沉重的打击。
一边猛投手榴弹。
战线上四处响起狂乱的军号声和粗野的吼叫声,敌人的步兵则穿着胶鞋爬上黑暗的山坡,渗入我方阵地。
中国人在夜间进攻特别神密莫测,不可思议。
中国部队很有效地隐蔽了自己的行动。
每个执行任务的士兵都能做到自给自足,携带由大米,豆类和玉米做成的干粮以及足够的轻武器弹药,因而可以坚持四,五天之久。
四,五天之后,根据战斗发展的情况,他们或者得到补充,或者撤至主要阵地,由新锐部队替换他们。
中国人没有留下一点部队运动的痕迹。
敌人以东方人特有的顽强精神奋力加固他们在山上的工事。
中国人是勇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起进攻。
克拉克:中国与北韩军经常乘我们的空中力量在夜间不能支援部队作战时,突然对我们发起进攻。
夜战,穿插,迂回以及凶猛的进攻是他们的特色。
我同意我们应有多一些的短兵器,如刺刀,手榴弹和来福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