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元稹教案

合集下载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唐代诗人元稹的诗歌作品。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元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分析《菊花》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1.3 教学活动展示元稹的画像和生平简介。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看法和兴趣。

教师朗诵《菊花》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菊花》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菊花》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菊花》诗歌,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菊花》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分析《菊花》诗歌中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3.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唐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分组研究《菊花》诗歌中的社会特征,分享他们的发现。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诗歌的意义。

第四章:诗歌欣赏与评价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对《菊花》诗歌进行评价和表达个人感受。

4.2 教学内容分析《菊花》诗歌的艺术特色和美感。

引导学生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评价。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菊花》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分享他们的观点。

第五章:课堂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古典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激发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5.2 教学内容回顾《菊花》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古典文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5.3 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菊花》教案设计2. 课文作者:元稹3. 教学年级:八年级4. 教学课时:2课时5.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菊花》这首诗,了解作者元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菊花的美好寓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主题分析和意象描绘。

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元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学生对菊花的印象和了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菊花》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菊花》诗歌的感悟文章。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multimedia 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菊花的美好联想。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古诗菊花唐元稹教案

古诗菊花唐元稹教案

古诗菊花唐元稹教案
以下是三条关于“古诗菊花唐元稹教案”的诗句及相关内容:
1.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句诗出自元稹的《菊花》呀!你想想看,在那万紫千红的花丛中,为啥就偏偏喜欢菊花呢?不就是因为其他的花基本都开完了,就剩下菊花还在绽放嘛!就好像在一堆玩具中,你总会特别偏爱那个独一无二的呀!比如在秋天,别的花大都凋零了,只有菊花还在争奇斗艳,多厉害呀!
2.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哇塞,元稹说这一丛丛的菊花围着房屋,就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一样呢!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就好像你走进一个满是糖果的屋子,兴奋地绕着转呀转。

就像我那次去朋友家的花园,绕着那些美丽的花儿,不知不觉太阳都快落山啦!
3.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哎呀呀,这菊花的香气简直冲上天啦,都能穿透整个长安喽!那满城不就好像都被黄金甲给覆盖了嘛!这多壮观呀!就好比一场盛大的派对,那欢乐的气氛充满了整个城市呢!这画面感,是不是超强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元稹的这几首写菊花的诗真的太生动、太有魅力啦,让人能深深感受到菊花的独特之美呀!。

《菊花》教案设计

《菊花》教案设计

《菊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菊花》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掌握诗的基本内容;(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领悟诗人高洁的品格和节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2. 诗歌的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或多媒体课件;2. 相关背景资料;3. 诗歌鉴赏词典或其他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带或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菊花》这首诗;(2)介绍诗人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底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词典,自主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2)全班交流: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意境,引导全班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

4. 诗歌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谈谈自己对菊花的认识和赞美;(2)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或书写赞美菊花的短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6. 小结课堂:(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意境;(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1菊花教学简案

1菊花教学简案
六、课外拓展
七、布置作业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千古流传的名句,引出一个道理,说明爱花的原因,耐人寻味。
课后反思:自学一些古诗,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逐步学会欣赏古诗,懂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观察插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四、理解古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五、重点探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朝阳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单元
第二单元
总课时
10
课题
菊花
课时
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
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活动
自主设计
一、谈话导入:唐代诗人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有感情地朗诵。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怎样停顿,带着赞美的语气去朗诵。
3、学生试着读。学生评价读的情况,指出优点与不足。
三、自学古诗
1、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等词。

看菊花 教学设计3篇

看菊花 教学设计3篇

看菊花教学设计篇1《菊花》教学设计《菊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学习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

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

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

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房屋。

(组词:宿舍、校舍)陶——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

(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偏——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此花,这个花。

尽——完。

开尽:开完。

篱——篱笆。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

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

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

元稹《菊花》教学设计

元稹《菊花》教学设计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菊花》是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表达了对菊花坚韧不拔、傲立于秋天的景象的赞美。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讲解、分析和讨论元稹的《菊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诗的深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1. 教学内容:- 首先,课堂教学需要将元稹的《菊花》原文呈现给学生,并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

- 其次,对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意义进行解读,揭示其中的美学思想和情感表达。

-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个人感悟的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2.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菊花》这首诗,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 了解元稹作为唐代重要诗人的背景和成就,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从中受到激发和启发,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和步骤1.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到诗歌的鉴赏和讨论中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 写作法:通过诗歌鉴赏后,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一篇关于元稹的简介,引发学生对《菊花》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原文:呈现《菊花》的原文,并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字词的意义。

(3)逐句解读: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语言表达,揭示其中的美学思想。

(4)分析艺术特点:讲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美感。

(5)诗歌鉴赏:引导学生参与到诗歌的鉴赏和讨论中,引发学生对诗歌的个人感受和思考。

(6)个人感悟和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个人写作,展示个性化的创作能力。

(7)总结和评价:进行学生对诗歌教学的总结和评价,激励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评价和反思1.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菊花作者元稹拼音

菊花作者元稹拼音

菊花作者元稹拼音 导读:元稹(779 年—831 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 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 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 犍十四世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菊花作者元稹拼音,欢迎阅读 1 jú huā 菊 花 táng yun zhěn 唐 元 稹 qiūcóng yào shâ sì táo jiā 秋 丛 绕 舍 似 陶 家, biān yào lí biān rì jiàn xiã 遍 绕 篱 边 日 渐 斜。

bù shì huā zhōng piān ài jú 不 是 花 中 偏 爱 菊, cǐ huā kāi jìn gâng wú huā 此 花 开 尽 更 无 花。

《菊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 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 诵课文。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 图对照, 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你能描绘 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 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 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菊花》教案设计3篇

《菊花》教案设计3篇

《菊花》教案设计篇1[学情分析]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

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从理解诗句的意思入手,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学为主,可借助于字典和注释自己试读试讲对不懂的地方,可展开小组和全班的讨论。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展开想象,逐步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唐代诗人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

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纲: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等词。

②观察插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理解古诗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小组汇报:古诗大意: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

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其它花了。

四、重点探讨:1、提出问题: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怎样停顿,带着赞美的语气去朗诵。

3、学生试着读。

学生评价读的情况,指出优点与不足。

六、自主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

2、交流难字的记忆方法。

3、学生书写。

4、小组内展示,指出写得漂亮的字。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元稹及其作品《菊花》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热爱诗歌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菊花》的诗意。

2. 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2. 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标注关键词语。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元稹的背景知识。

1.2 板书课题《菊花》,学生齐读课题。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诗意。

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隐喻。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诗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复述诗歌内容,巩固所学。

6. 课后作业6.1 熟读并背诵《菊花》。

6.2 写一篇关于本诗的感悟文章。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如有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菊花的诗词,与《菊花》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

6.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菊花为主题,进行绘画、写作或其他艺术创作,表达对菊花的认识和感受。

七、学习评价7.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评价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菊花》。

(2)理解《菊花》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3)分析元稹的诗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菊花》的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菊花》。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

(3)分析元稹的诗风格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境的理解。

(2)元稹诗风格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3. 利用比较法,分析元稹的诗风格。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菊花》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菊花》,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菊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菊花的联想。

(2)介绍元稹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菊花》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菊花》,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讲解与探讨(1)讲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境。

(2)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情感和主题。

4. 分析与欣赏(1)分析元稹的诗风格,如:真实、自然、含蓄等。

(2)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5. 拓展与提高(1)让学生运用所学,创作以菊花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反思1.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是否充分调动?2.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3.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合适?4. 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如何?5. 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菊》元稹教学设计

《菊》元稹教学设计

《菊》元稹教学设计《菊》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通过对菊花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逆境中的生命力和顽强精神的赞叹。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分析《菊》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教授这首诗。

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元稹的《菊》的主题和意义;(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韵律和意象的理解;(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生命力的敬畏之情。

2.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难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述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2)练习与研讨:通过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 教学内容组织(1)导入:通过展示菊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菊花的感觉和联想,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2)解读诗歌:通过对《菊》的逐句分析,讲解诗歌的意象、比喻和主题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3)诗歌赏析:让学生朗读全诗,鉴赏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描写,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4)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课后独立阅读诗歌,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5)学生研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菊》的理解和诠释,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6)作文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菊花和诗歌的理解,撰写一篇诗歌赏析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5.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2)评价学生撰写的诗歌赏析作文,评估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菊》的教学:1. 导入:展示菊花的图片,并向学生提问:“你们对菊花有什么印象?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菊花。

”引发学生对菊花的感受和联想。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菊花》;(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2. 诗歌的意象分析;3. 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2. 诗歌审美情趣的培养;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4. 运用启发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菊花》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菊花》,了解诗人元稹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 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便于展示和讲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元稹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引导学生从意象、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2)解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5. 欣赏与鉴赏(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欣赏感悟;(2)教师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菊花的认识;(2)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模仿元稹的写作风格。

幼儿园古诗菊花唐元稹教案

幼儿园古诗菊花唐元稹教案

幼儿园古诗菊花唐元稹教案
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衍生注释:
“秋丛”指秋天的花丛。

“陶家”指陶渊明的家。

陶渊明喜爱菊花,这
里将自己的家比作陶家,显示对菊花的喜爱。

“日渐斜”指太阳渐渐西斜。

二、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秋菊环绕着房屋,就像在陶渊明家一样,诗人一
遍又一遍地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

这写出了诗
人对菊花的痴迷。

后两句说不是在百花之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
开过之后就再也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了。

这既强调了菊花在百花凋谢后
的独特地位,也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特殊情感。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却把对菊花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介绍:
元稹,字微之,唐朝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情感真挚。


仕途上,他曾经历起伏,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和文学的热爱。

四、运用片段:
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咱们来想象一下哦。

秋天到了,有好多好多漂亮的花,可是有一种花特别特别不一样,它就是菊花。

就好像我们的幼儿园被很多很多的玩具包围着,是不是很开心?有个叫元稹的叔叔特别喜欢菊花,他一直围着菊花看啊看,都忘记了时间。

小朋友们,你们喜不喜欢菊花呀?。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元稹的《菊花》;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菊花》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学生能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等。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菊花》;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菊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哲理,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菊花》的诗意、意象和情感;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难点:《菊花》中的深刻哲理;如何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解读《菊花》。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元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菊花》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菊花》,理解诗歌大意;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菊花》的诗意、意象和情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解读《菊花》。

3.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菊花》中的深刻哲理;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5 诗歌创作: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学生互相交流、欣赏,提高创作能力。

四、作业布置学生背诵《菊花》;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菊花》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建议;教师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参与度等,了解学生对《菊花》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学生通过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6.2 终结性评价:教师布置关于《菊花》的测试题,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哲理的掌握程度;学生完成测试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7.1 相关文学作品的欣赏:教师推荐其他描写菊花的诗歌作品,如陶渊明的《饮酒》等;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元稹《菊花》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菊花》。

b. 理解《菊花》的诗意,领会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 分析诗中的意象,掌握诗的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菊花》的诗意。

b.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c.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菊花》的诗意理解。

2. 诗中的意象分析。

3. 诗的表现手法掌握。

难点:1. 诗中深层意境的解读。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菊花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菊花的喜爱,导入《菊花》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菊花》,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解读诗的深层意境。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诗的表现手法。

5.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菊花》的诗意,导入新课。

2. 深入学习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学到的表现手法。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菊花》。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写一篇短文。

3. 选择一首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菊花》。

2. 学生能够理解《菊花》的诗意,领会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掌握诗的表现手法。

菊花元稹教学设计

菊花元稹教学设计

菊花元稹教学设计菊花元稹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元稹创作的一首名篇。

这首诗描绘了菊花绚丽多彩的形象,并通过对菊花的赞美,以及对菊花的走透透,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清雅自然的向往。

下面是我对菊花元稹进行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创作背景与元稹的写作风格;2.学习理解菊花元稹的主题和意义;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与感受自然之美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菊花元稹的意义和主题;2.理解元稹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写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菊花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菊花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谈谈对菊花的印象和感受。

2.学习菊花元稹:在学生熟悉的情况下,向学生介绍元稹以及他的诗歌创作背景,然后播放菊花元稹的音频或诵读菊花元稹,让学生感受元稹的写作风格。

3.分析菊花元稹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菊花元稹的诗句,让学生讨论元稹通过对菊花的描写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如对世俗的厌倦、对自然的向往等。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菊花元稹,来检查学生对元稹的理解和对菊花元稹的主题意义的记忆。

2.学习元稹的表达技巧和写作风格:引导学生分析元稹通过对菊花的描写所运用的形象手法、修辞手法等,如对比、夸张、拟人等,让学生体会并理解元稹的写作技巧。

3.学习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菊花元稹的表达技巧,写一篇自己对菊花的描写的作文。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修改和完善,然后展示给全班。

第三课时:1.学习文学鉴赏技巧:通过展示一些菊花画作品、其他诗人对菊花的赞美等,让学生学习如何审美和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整理课堂内容:和学生一起回顾整理本次菊花元稹的学习内容,重点是菊花元稹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元稹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作业:让学生阅读其他诗人的赞美菊花的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古诗菊花教案

古诗菊花教案

古诗菊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中菊花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相关的菊花古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古诗中菊花所代表的情感和意境。

(2)掌握古诗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难点(1)体会诗人借助菊花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自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几幅菊花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菊花,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诗中的菊花。

(二)知识讲解1、介绍菊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菊花常被视为高洁、隐逸、坚强的象征。

它在秋季盛开,不与百花争艳,独自绽放,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

2、讲解相关古诗(1)元稹的《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先让学生自主朗读,然后逐句讲解诗意。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并非只是因为它的美丽,更是因为它在百花凋零之后独自绽放的坚韧。

(2)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着重分析这首诗中菊花所展现的豪迈气势和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朗诵指导1、教师示范朗诵,让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分组朗诵,互相倾听、评价。

3、挑选个别学生进行朗诵展示,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两首诗中菊花的形象有何不同?诗人借助菊花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还知道哪些关于菊花的古诗,并分享给大家。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菊花古诗,写一篇赏析短文。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强调菊花在古诗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涵,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研究古诗。

菊花 元稹 教案

菊花 元稹 教案

菊花元稹教案教案标题:菊花元稹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元稹的诗歌作品《菊花》;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元稹的诗歌作品《菊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菊花》的诗歌原文;2. 诗歌解析和分析的参考资料;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菊花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菊花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菊花有什么了解?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二、诗歌欣赏(10分钟)1. 分发《菊花》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他们阅读一遍。

2.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3.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的意思,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互相交流。

3. 教师给予指导和补充,确保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主题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元稹在《菊花》中想要传达什么主题?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和解读。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主题与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菊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2. 提醒学生注意表达清晰、连贯,并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鼓励他们对诗歌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2.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元稹的诗歌作品,拓宽他们对古代文学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提高他们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教学评估:1. 学生对《菊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3.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

元稹《菊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稹和他的作品《菊花》;2.理解《菊花》中的主题和意义;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元稹简介和《菊花》赏析;2.《菊花》中的主题和情感描写;3.文学欣赏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元稹简介和《菊花》赏析步骤一: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元稹的基本信息,如生平、代表作品等;•引入《菊花》这篇作品,让学生对该作品产生兴趣。

步骤二: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菊花》一文;•学生回答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步骤三:赏析讲解(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菊花》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描写;•探讨元稹在《菊花》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解读词语、句子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细节和技巧。

2. 《菊花》中的主题和情感描写步骤一:主题探究(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菊花》中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

步骤二:情感描写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菊花》中的情感描写;•分析元稹在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技巧;•联系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让学生体验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3. 文学欣赏和创作步骤一:文学欣赏(15分钟)•教师选取相关的古代和现代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中的文学魅力;•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步骤二:创作扩展(20分钟)•鼓励学生根据《菊花》的主题和情感,进行文学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的创作;•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但需要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创作。

四、教学评估1.阅读理解测试:学生完成《菊花》相关的阅读理解题;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回答问题的表现;3.学生的创作作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旨在通过阅读和赏析元稹的《菊花》,让学生了解元稹的作品和风格,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减课程中的时间安排,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讨论和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花元稹教案1.熟读《菊花》,结合译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了解唐代诗人元稹。

3.背诵《菊花》这首诗。

4.课堂上做到认真自学,仔细倾听,积极合作,敢于展示。

1.熟读《菊花》,结合译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背诵《菊花》这首诗。

1课时一、导入环节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的题目是《菊花》。

板书课题《菊花》,齐读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我要熟读《菊花》,结合译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我能了解诗人元稹。

3.我能背诵《菊花》。

4.课堂上我能做到认真自学,仔细倾听,积极合作,敢于展示。

过渡语: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二、先学环节出示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菊花》两遍。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也可以问同桌。

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自学检测反馈指名朗读全文,组织正音。

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质疑问难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环节内容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1.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感悟。

2.借助注释,谈谈你对古诗中每句话的理解。

3.互相介绍诗人朱自清,组内讨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生成与点拨:点拨一: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点拨二: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点拨三: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四、训练环节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小组展示背诵。

4.练习书写附:板书设计菊花元稹高洁的操守喜爱坚强的品格《菊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具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

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

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

有《元白长庆集》。

古诗学习,三步走第一步:知音学生提出“知音”方法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4.齐读全诗第二步:明意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自主学习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互相交流、理解古诗3.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1.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陶家是谁的家,作者怎么就想到了陶家?,是他的名句。

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3. 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4.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

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再也没有花了。

第三步:悟情1.提出问题,引发探究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哪句诗交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分析:“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道出元稹爱菊原因,从字面看,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

其中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爱菊?分析:“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表现出来。

.发挥想象,读中感悟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指名读、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作业布置:搜集、诵读有关描写菊花的诗句。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

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

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

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

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

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名句。

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

“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

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

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三首之一《菊花》,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菊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古诗。

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

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

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见前面三、说教学的重难点:见前面四、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由于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

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采用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2、说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以古诗学习,三步走的方法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菊花》教学设计一、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

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

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

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的四种品格二、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山茶花桂花杜鹃花水仙花1、傲霜斗雪的梅花……花魁2、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中之王3、高风亮节的菊花……千姿百态4、花之君子的兰花……天下第一香5、花中皇后的月季……艳丽奔放6、花中西施的杜鹃……秀色可餐7、富丽堂皇的山茶……花中珍品8、水中芙蓉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9、十里飘香的桂花……秋风送爽10、凌波仙子的水仙……南国花王三、有关菊花的古诗词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3、宋·朱淑贞《菊花》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陶渊明《过故人庄> 4、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唐代作者:白居易5、寒花已开尽,菊蕊独盈枝.唐杜甫《云安九日》6、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欧阳修《咏菊》7、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陈毅诗词8、东坡“菊残犹有傲霜枝”9、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10、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